关键词: 增产
两系杂交油菜(精选八篇)
两系杂交油菜 篇1
花油203 (川审油2009003) 在四川种植全生育期219天, 株高191.1cm。四川省区试, 两年平均亩产163.72kg, 比对照川油21增产13.44%。生产试验, 比川油21增产9.76%。两年平均含油率40.10%。单株有效角果563.8个、每果16.0粒、千粒重3.56g。两年植保鉴定结果, 与对照川油21相比, 表现为中感-低感病毒病、高抗-低感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病毒病和菌核病能力强于对照, 接种鉴定抗耐菌核病能力与对照相当, 耐寒力强于对照, 抗倒力强于对照。该组合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 对大部分试验地区表现出良好适应性, 适应区域为我省大部分平丘地区。
二、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 稀播培育壮苗
川西平原育苗移栽9月15~20日播种;直播宜10月上中旬播种, 其他地区可参照当地中熟油菜品种适时育苗移栽。抓好苗床管理, 施足底肥, 早匀苗早定苗, 培育壮苗, 充分发挥冬前秋发优势。
2. 合理密植
中等肥力田块移栽亩植6 000~7 000株。
3. 科学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 氮、磷、钾、硼等多种营养元素配合或用油菜专用肥。
4. 综合防治病虫害
下湿田要挖排水沟、厢沟, 排水防渍。初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等药剂防治菌核病, 苗、果期注意防治虫害。
5. 适宜种植地区
两系杂交早稻浸种催芽技术 篇2
1.晒种:浸种前应将种子翻晒4~6小时,提高种子发芽势。
2.药剂浸种:浸种时要把浮出的秕谷捞出,选用饱满的稻种。用500倍强氯精液或2000倍咪酰胺液浸种6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干净,放在35~36℃的温水中浸2~3小时,最后捞出用纱布袋将消毒后的种子装好。
3.高温破胸:把经浸种消毒稍滴干水后的种子放在40℃的温水中浸5分钟左右,然后取出滴干水后上堆,稻种四周用无病虫的稻草或破旧麻袋之类的物品封好保温。一般隔3~4小时要泼一次温水,注意查看种堆内的温度,将温度控制在35~38℃。温度过高要翻堆,温度过低要泼温水。一般经20小时后,即可露白破胸。
4.适温催芽:稻谷种露白后一般移去稻堆覆盖物,温度控制在25~30℃。根据“干长根,湿长芽”的规律,适温保湿催芽促根。待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时即可下田播种。在催芽过程中,注意谷种温度的变化,温度过高会烧种,温度过低会出现酸臭酒味,影响种子发芽率。
5.常温炼芽:稻种催好芽后要抢晴天播种,播后采用薄膜覆盖。在播种前要把催好芽的稻种摊开,在常温下炼芽3~5小时后播种。使谷种适应空气温度,提高成苗率。
(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 肖长明 邮编:330025)
两系杂交油菜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油菜品种为绵油15号 (9AB-1×绵恢6号选) 。供试蜂群是云南意蜂。试验设在绵阳市三台县立新镇5村3、4、5、6、7、8社, 周围是山, 屏障隔离条件好, 面积约为33.33 hm2, 中间为平坝槽沟田, 四周为坡田台田。制种区最远台田和最远平坝田距离蜜蜂分别约为500 m和400 m。供试土壤类型、肥力、前作均相同, 土壤pH值为中性, 前作为水稻或玉米。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 分别为:平坝田距蜂群100 m (80~110 m) (A1) 、200 m (180~210 m) (A2) 、300 m (280~310 m) (A3) 、400 m (380~410 m) (A4) ;台田距蜂群100 m (80~110 m) (B1) 、200 m (180~210 m) (B2) 、300 m (280~310 m) (B3) 、400 m (380~410 m) (B4) ;以蜜蜂摆布的中心地段位置 (根据历年经验预定) 30 m范围内的田作对照 (CK) 。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 m2, 每个处理200 m2。
1.3 试验实施
2007年9月17日播种, 10月20日移栽, 父母本行比为1∶6, 母本行株距为33 cm×20 cm, 父本为47 cm×25 cm, 施国豪油菜制种专用肥675 kg/hm2, 田间管理一致, 2008年2月27日在预定地段摆布强群蜜蜂400箱, 均为强群蜂。记载油菜花期气候, 成熟后分小区考种和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构成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的分枝数差异小, 最大差异为0.4个, 增加幅度 (最高水平较最低水平增加的百分率, 下同) 为4.5%;单株有效角果变化也不大, 最大差异为16.5个, 增加幅度为3.2%;千粒重变化小, 最大差异为0.3 g, 主要与品种有关;但角粒数差异很大, 最大差异为7.3粒, 增加幅度为85.9%。可见, 角粒数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不同距离蜂群主要通过授粉效率的差异进而影响油菜产量, 距离蜂群越远蜜蜂授粉效果越差, 角粒数越少。而分枝数、角果数、千粒重的微小变化与蜜蜂授粉效果关系不大。
注: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2.2 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 蜜蜂摆布位置对制种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各个处理产量差异极显著。CK产量1 753.5 kg/hm2, 处理B1产量1 746.0 kg/hm2, 二者差异不显著, 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A1、处理B2产量分别为1 671.0、1 642.5kg/hm2, 二者差异不显著, 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A2、处理B3产量分别为1 551.0、1 524.0 kg/hm2, 二者差异不显著, 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A3、处理B4、处理A4产量分别为1 141.5、1 111.5、1 020.0 kg/hm2, 三者间差异极显著, 与其他处理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蜜蜂区 (CK) 产量最高, 平坝400 m区 (处理A4) 产量最低, 变幅733.5 kg/hm2, 最高产量比最低产量增加71.9%。说明距离蜜蜂越远, 油菜产量越低, 平坝区距离蜜蜂300 m后产量急剧下降, 台田区距离蜜蜂400 m后产量急剧下降。同样距离台田产量比平坝区产量高, 是由于油菜开花期平坝制种区的田间湿度普遍高于台田, 不利于蜜蜂飞行, 且在3月11:00左右蜜蜂活动最旺时, 台田田间露水比平坝田散失早, 使台田更有利于蜜蜂传粉。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蜜蜂授粉对两系油菜制种产量的影响较明显, 距离蜂群越远, 蜜蜂授粉效果越差。蜜蜂摆布点距离平坝区域制种边缘200 m左右为宜, 距离台田区制种边缘300 m左右为宜。不同距离蜂群主要是通过影响角粒数来影响两系杂交油菜制种产量[3,4]。距离远的制种区, 蜜蜂数量少, 授粉效果差, 角粒数就少, 制种产量相应就低;相反, 角粒数多, 产量高。不同年份的气候不同对蜜蜂摆布位置有影响[5,6]。天气晴朗, 蜜蜂摆布的位置可以距离制种边缘远些;阴雨寡照天气, 蜜蜂摆布位置必须距离制种边缘近些, 才能保证授粉效果。2006年授粉期间晴朗天气居多, 得到的结果就是蜜蜂摆布距离近些, 而2008年授粉期间阴雨天气居多, 得到的结果就是蜜蜂摆布距离远些。蜜蜂的强度不同对蜜蜂摆布位置也有影响。根据历年观察经验, 蜜蜂强度大, 蜜蜂摆布位置可以距离制种边缘远些, 蜜蜂强度弱, 其摆布位置必须距离制种边缘近些, 才能保证授粉效果和制种产量。这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以得到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朱保均, 张学仁.蜜蜂授粉提高“郑杂油一号”制种产量的试验报告[J].蜜蜂杂志, 1998 (9) :3-4.
[2]刘方邻, 匡海鸥.东方蜜蜂采集行为初步[J].云南大学学报, 1998 (12) :408-410.
[3]官春云.甘蓝型油菜产量形成的初步分析[J].作物学报, 1980 (3) :39.
[4]侯国佐.油菜隐性核不育研究与利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97-198.
[5]李迎春, 毛东林, 周玉刚, 等.四川丘区蜜蜂不同放置点对油菜制种产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种业, 2011 (12) :46-47.
两系温光敏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 篇4
1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环境因素要求和安全期
1.1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对环境因素的要求
严格来说,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两系不育系还没有完全光敏性的核不育系, 温敏性的不育系主要有培矮64S、广占63S、Y58S等。雄性不育性的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在23.5~24.0℃之间, 气温在23.5℃以下转向可育, 24.0℃以上为不育, 23.5~24.0℃育性产生波动。在一定地区范围内, 光照长度的变化易于掌握, 而温度的变化较难掌握, 因此, 温敏型不育系在制种过程中, 生态条件的选择更加严格。
1.2 育性敏感安全期
在制种过程中, 当光温敏不育系的生长发育进入育性转换敏感时段, 此时期的外界光温条件能够保证不育基因完全表达, 不育性表现彻底, 这个时期称为育性敏感安全期。就某个不育系在某个地区而言, 其育性敏感安全期, 依不育系的生育期和该地区气候条件而定, 不同的生育期和气候因素育性敏感度不同。
温敏为主的核不育系在某一地区的育性敏感安全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本身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高低, 育性转换起点温度越低, 育性敏感安全期越长。培矮64S、广占63S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23.5~24.0℃, 育性敏感安全期较长。对某一地区的气候条件而言,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4℃以上, 日最低气温稳定在20℃以上的时期越长, 温敏型不育系在该地区的育性敏感安全期也就越长。
1.3 抽穗扬花授粉安全期
杂交水稻的制种,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 改变了水稻的授粉方式。在制种过程中除了用栽培技术措施改良父母本的异交态势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宜于抽穗开花期的气候条件。该安全期的气候条件, 要求3方面符合要求;一是从母本见穗期起至授粉结束, 以晴天为主, 父母本开花时段无连续3d以上整天降雨;二是整个抽穗授粉期温、湿度适宜, 无连续3d以上日平均气温高于30℃、低于24℃的高温天气, 维持在26~27℃之间;三是田间穗层相对湿度80%~90%, 不出现连续3d以上高于95%, 低于75%的潮湿天气, 每天开花时段无干热风。
2 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季节的安排
两系温光敏杂交水稻制种, 母本不育性的表达需要特定的温光条件, 要做好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季节的安排, 既要考虑不育系育性敏感期的安全, 又要考虑抽穗扬花授粉期的安全, 其中以育性敏感安全期为前提条件, 即要从育性敏感期选择抽穗扬花授粉安全期来确定制种策略。
在制种基地的选择上, 必须考虑两个安全期的可靠性。两系制种若在单季稻区进行, 宜选择海拔350~450m、地势开阔、光照充足的稻区。制种基地选择好以后, 对制种田块也有要求, 山荫田、冷浸用和冷水灌溉的田块, 都不适宜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
不育系育性敏感期的安全, 保证了制种成功。但是, 杂交水稻制种既要高纯度, 又要高产量。从纯度与产量的关系上分析, 在亲本纯度一定时, 制种产量越高, 杂交种子纯度越高。要使制种高产, 在父母本苗穗结构合理、花期相遇的前提下, 抽穗扬花授粉期气候条件的安全是保障。考虑到育性敏感安全期和抽穗扬花授粉安全期的有机结合, 在安排上就要合理利用气候条件和亲本的特性, 一个不育系在某个地区表现育性敏感安全的历期, 完全不育历期, 并不一定都是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适宜时期。相反, 一个地区最适宜的抽穗扬花授粉期, 也不一定能被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所利用, 只有在不育历期内选择能够使抽穗扬花授粉期安全系数大的某一段不育历期用于制种。
3 高产优质制种群体苗穗结构的建立
3.1 高产优质制种群体苗穗结构目标
杂交水稻制种是水稻的异交栽培, 在父母本花期花时相遇和气候条件适宜的前提下, 制种产量的高低决定于单位面积内母本的颖花量和父本的花粉量以及花粉的密度。在制种的栽培管理过程中, 使父母本生长发育协调, 群体苗穗结构合理, 是制种高产优质的基础。
培矮64S系列组合的制种, 产量3t/hm2以上群体苗穗结构为:母本有效穗375万穗/hm2左右, 每穗颖花数100朵左右, 总颖花数3.75亿朵/hm2。父本要求穗大穗多, 有效穗120万穗/hm2左右, 每穗颖花数100朵以上, 总颖花数0.12亿朵/hm2以上。父母本颖花比1∶3。在长势长相上, 母本群体以穗数为主, 个体间生长发育平衡、稳健, 群体整齐度高。父本要求分蘖多, 生长量足, 每穴有效穗30~35个, 穗大粒多, 花粉量大。
3.2 建立高产优质制种群体苗穗结构的措施
例如培矮64S系列中、晚稻组合制种群体苗穗结构的建立, 母本靠插不靠发, 父本靠插又靠发。培矮64S分蘖力强, 但分蘖成穗率低, 一般在50%以下。必须坚持靠插不靠发的原则, 保证基本苗在270万株/hm2以上。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 母本用种量37.5kg/hm2, 1hm2制种的秧田面积0.3hm2, 并强调稀匀播种, 培养壮秧, 每株秧苗带分蘖3个左右。6叶龄移栽, 每穴栽3株。父母行比2∶16~18。母本移栽密度10.0cm×16.6cm或13.3cm×16.6cm, 移栽40穴/hm2左右, 每穴成活基本苗7棵左右。配组父本靠插靠发, 用量为7.5kg/hm2左右, 培育多蘖壮秧。移栽成大双行, 行距33.3cm, 株距16.6~18.0cm, 每穴栽双株, 每穴成活基本苗10棵左右, 基本苗达37.5万株/hm2以上。
要把握母本平衡稳健生长发育和父本快发、多发的原则。培矮64S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 穗型大小适中, 叶片长度适宜, 剑叶长度28cm左右。肥力水平偏高时, 分蘖期长, 分蘖多, 成穗率低, 抽穗不整齐, 穗型差异较大, 主穗和大分蘖穗上部叶片过长, 剑叶往往超过30cm, 形成不良异交态势。同时, 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的制种田,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追施宜早、量少, 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8∶2。在保证基本苗成穗的前提下, 每穴增加3个分蘖成穗, 可以达到高产的穗数。
3.3 制种亲本异交态势的改良
3.3.1 920对异交态势的改良。
920使用的剂量与方法因亲本而异。培矮64S的异交态势较差, 主要表现在上部叶片, 尤其是剑叶长, 坚硬挺直, 抽穗卡颈严重, 颖花外露率低, 穗子不易露出叶层, 形成典型的叶下禾, 对父本的花粉传授不利。研究表明, 培矮64S苗架为中等长势长相时, 920用量不少于600g/hm2。在抽穗前 (幼穗分化第8期) 喷施920, 使倒一节间的幼嫩细胞伸长, 拉长倒一节间而解除抽穗卡颈。不育的群体整齐度较高时, 920分2次 (连续2d) 喷完, 2次的用量比例为3∶5。群体整齐度欠佳时, 920应分3次 (连续3d) 喷完, 其用量比例为2∶3∶3。每次喷施水量为405kg/hm2左右。
3.3.2 割叶对异交态势的改良。
由于对父母本实行定向培养, 920用量加大、喷施方法改进等制种技术的进步, 使不育系异交态势得到改良, 割叶在绝大多数制种基地已不再采用。但是, 在制种田肥力水平过高、禾苗生长过旺时, 割叶仍是调高穗粒外露的重要措施。有些不育系, 例如培矮64S, 上部叶片长, 剑叶长30cm以上, 而且坚韧挺拔, 在高剂量喷施920的情况下仍表现为叶下禾, 阻碍了父本花粉的传授。此时宜采用割叶措施, 通过对培矮64S进行割叶试验, 在喷920后的第2天割去剑叶的1/3~1/2, 2年试验结果发现, 割叶异交结实率分别较不割叶提高异交结实率16.08%和43.25%以上。
3.4 防杂保纯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实践证明,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制种, 其主要风险是种子纯度问题。两系杂交稻种子的纯度是否达标过关, 关系到两系法杂交优势的利用前景。如果两系法杂交种子纯度不能达标过关, 两系法也就没有实际推广意义。
影响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高低, 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标准为23.5~24.0℃, 制种风险大大减少, 杂交种子纯度基本得到保证;二是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整齐性, 在制种实践中发现, 两用核不育系群体中常出现少数可育株, 自交结实率可达到50%以上, 这种现象出现时由于不育系群体中存在育性转换起点温度高的个体, 起点温度往往高于24℃, 尽管在制种时, 不育系育性敏感期未出现24℃以下低温, 这些单株仍表现可育或部分可育;三是不育系后发高位分蘖穗和再生穗的自交结实现象, 这些迟发高位分蘖穗、再生穗主要着生在头季稻秆上的倒二至倒四节上, 其中以倒二节的最多, 占60%以上;四是制种基地局部冷水导致不育系不育性波动,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多以山区和丘陵区为基地, 这些基地往往有山沟冷浸水、洼田冷浸水、水库底层水、井水等, 温度一般低于24℃, 易造成制种田局部的不育系不育性波动, 而且不易发现, 给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带来隐患。
一般来说, 把握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措施要坚持以下5个原则:一要坚持用亲本原种或良种作制种亲本, 保持杂交亲本的优良性状纯度;二要选好制种基地, 安排好制种季节;三要加强母本的定向栽培, 提高制种产量水平, 抑制迟发高位小分蘖穗发生;四要检测制种田的纯度;五要进行制种田的除杂。
参考文献
[1]张瑞祥, 李土明.高秆隐性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0, 12 (3) :17-21.
[2]沈平, 刘孙旺, 管庆容.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7) :46-47.
[3]梅凯华, 周强, 王欢, 等.杂交水稻制种株形成的成因、识别技巧及质量控制[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5) :1060-1063.
[4]甘嗣勇, 吴永志.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问题浅析[J].广西农学报, 2008, 23 (6) :39-42.
[5]缪文华, 袁昌洪, 郭祥圣.气象灾害对杂交水稻制种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杂交水稻, 2009, 23 (5) :19-21.
[6]龙志宇, 周斌.永州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气象条件分析[J].贵州气象, 2008, 32 (3) :22-23.
[7]周宗岳, 李楠, 周宁岳.一个超低临界温度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J].种子世界, 2008 (9) :35-37.
[8]马锋, 崔满星, 宋世枝, 等.豫南稻区两系法杂交水稻繁制种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10) :9-10.
两系杂交稻直播栽培关键技术 篇5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直播,栽培技术
水稻是郎溪县主要粮食作物,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53万hm2左右,水稻总产约占全县粮食总产的60%以上。2005年以来,郎溪县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步增加,近几年全县两系杂交水稻年种植面都占水稻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郎溪县与苏、浙、沪比邻,外出和进城务工人员多,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土地流转力度不断加大,种田大户不断增加,因而郎溪县水稻直播面积不断增加。而目前推广面积较大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具有穗型大、产量高、米质优、熟期较早等优点,但其株型松散、分蘖弱、不耐氮肥、抗倒性差、两段灌浆等特点,又不利于直播栽培。因此,研究总结两系杂交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对指导全县农民水稻生产,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现将郎溪县两系杂交水稻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择产量高、综合抗性好、耐肥抗倒品种是直播栽培的关键。郎溪县近几年种植面积较大的两系组合有丰两优一号、新两优6号、两优6326等,但这些品种都存在抗倒性较弱的缺点。因此,大面积直播时,应尽量选择耐肥、抗倒性较强的两系品种,如Y两优一号、扬两优6号、徽两优6号等。
2 整地
两系杂交稻由于大田成苗率较低,因而对整地质量要求高。一般提前10~15 d左右翻耕,2~3 d做秧板,板面宽3~4 m,板面要平,经过沉实,隔日播种,播种时畦面要软硬适中,防止畦面过软、播种过深而造成烂种、烂芽。畦面过燥较硬,影响出苗。要开好横沟、直沟和围沟,防止畦面积水[1,2]。
3 种子处理
由于两系杂交水稻种子大部分在沿海地区生产,受空气湿度大、后期雨水多等因素影响,种子常出现黑粉病重、芽谷多、发芽率不高等现象。因此,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对直播栽培后期管理相当重要。种子处理要把好四关:一是晒种关,浸种前抢晴晒1~2 d;二是选种关,浸种前选去秕谷、黑粉病粒;三是浸种消毒关,用10%浸种灵针剂2 m L或1.5%确灵可湿性粉剂10 g,倒入少量水中搅拌均匀后,再加水6 kg,充分搅拌后浸谷种5 kg,浸种24 h,浸种期间搅拌2~3次;四是催芽关。直播相对于育秧,对播种质量要求更高,催芽过长,会影响播种质量,一般以芽露白或芽长半粒谷播种为宜[3,4]。
3.1 播种时间
郎溪县常年7月下旬至8月15日前为一年中的最高温时段,常出现连续多日35℃以上的高温,两系杂交稻若在这个时段抽穗扬花,极易遭遇高温热害,导致结实率下降。由于水稻直播较移栽熟期一般要早3~5 d,因而直播水稻要确定合理播种期,确保两系杂交水稻抽穗扬花尤其是盛花期安排在8月中下旬,可有效避免高温热害,保证结实率。
3.2 适量播种,保证基本苗
直播稻播量过大,容易造成群体过大,不利于争取穗粒数,同时易诱发纹枯病造成倒伏;过少则苗数不足,导致有效穗数不够。两系杂交稻种千粒重相对较低,一般较常规稻小2~3 g,用种量可适当减少,但由于亲本特性、制种基地气候等因素影响,种子常出现黑粉病重、芽谷、秕粒、不正常幼苗多、成苗率低等现象。因此,两系杂交稻直播用种量要适量,正常情况下用种量为22.5~30.0 kg/hm2,遇低温、阴雨天气应再适量增加,确保基本苗在75万株/hm2以上。
4 化学除草
由于直播稻杂草与水稻苗同时发芽生长,并且杂草的种类多、密度高,生长快,危害严重。杂草出苗高峰期,给直播稻田的除草带来困难,如果稍有疏忽,会造成草荒,应采用封杀结合的除草方法,以提高除草效果。第1次药剂封闭,即播种塌谷后当天或1~2 d内,用17.2%幼禾葆可湿性粉剂3.00~3.75 k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施板面,对稗草、大部分阔叶草都有良好封杀作用。第2次防除时间在稻苗2~3叶时,用10%千金乳油750 m L/hm2或50%快杀稗可湿性粉剂375~45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对稗草有特效。
5 肥料运筹
两系杂交稻直播肥料运筹,主要应综合考虑2个方面因素。一方面,要考虑两系杂交稻分蘖相对较弱,要利于充分发挥其大穗、高产优势;另一方面,要考虑两系杂交稻在生育后期对氮肥较敏感,氮素使用不当易诱发纹枯病、稻瘟病,后期发生两段灌浆、甚至倒伏等现象。根据郎溪县土壤肥力水平。结合多年实践,两系杂交稻直播栽培7 500~9 000 kg/hm2产量水平,施肥上应掌握“适施氮肥、适增磷钾肥”和“重基肥、轻追肥,重前期施肥,轻后期施肥”的原则。一般要求施氮量控制在180~195 kg/hm2,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90、150kg/hm2左右,氮、磷、钾配比约为2.0∶1.0∶1.6。具体用法:氮肥40%作基肥、40%作分蘖肥、20%作促化肥,促化肥的适宜施用时期为幼穗分化二至三期;磷肥全部用作基肥;60%钾肥用作基肥,40%用作穗粒肥,钾肥作穗粒肥的适宜施用时期应在幼穗分化五至六期。
6 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是两系杂交水稻直播栽培中防止倒伏的重要技术环节,生产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直播栽培水浆管理总的原则是“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具体应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活棵、薄水分蘖。前水不干,后水不进。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除返青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及打药施肥、或遇35℃以上高温时需一定水层(3~5 cm)外,其他时间均不需灌水。切忌始终深水灌溉,影响土壤通气,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同时易引发纹枯病而发生倒伏。
7 防止倒伏
由于直播稻分蘖节入土和根系分布比较浅,容易发生倒伏。除采取适量种量、科学施肥、合理水浆管理的措施外,还应抓好以下2个方面:一是化学调控。用300 mg/kg多效唑溶液在苗期(三叶一心期)和拔节期(抽穗前30 d左右)均匀喷施。苗期喷施可有效防止徒长、降低株高、增加分蘖;拔节期喷施可有效抑制基部节间伸长,降低株高,增强抗倒能力。二是病虫害防治。直播栽培中、后期群体较大,田间封闭程度高。因此,要特别注意中、后期纹枯病和稻飞虱的防治。纹枯病防治指标:田间病丛率达10%以上时,就要及时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井·蜡芽、井冈霉素等。稻飞虱防治指标:分蘖—齐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 000头以上时,要及时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嗪酮、吡蚜酮等。
参考文献
[1]谢军保,谢元生,曾凡礼.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67-68.
[2]但守军.水稻直播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65.
[3]林绍巢.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探讨[J].温州农业科技,2010(2):22,24.
两系杂交油菜 篇6
1选择高产、高抗、适应性广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近年来, 两系超级杂交水稻审定和参加示范推广的品种较多, 经示范表明, Y两优1号、Y两优5845、深两优5814、晶两优华占等品种具有株形紧凑, 剑叶直立、窄、短、功能期长, 植株间通风透光好, 分蘖力强, 抗倒伏, 抗高温, 结实率高等优点, 增产潜力大, 高产田块产量都在750kg /667m2以上。因此, 生产上应多选用高抗高产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2科学施肥
两系超级杂交水稻由于基本苗、有效穗比普通三系杂交水稻增加50% 左右, 根据施肥原理, 结合我地实际, 其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及微量元素肥料应该比普通三系杂交水稻施肥量增加30% ~ 40% , 同时应增加微量元素肥料用量。要使两系超级杂交水稻达到750kg /667m2以上的产量水平, 配方施肥是基础, 平衡施肥是关键。经示范证明, 种植两系超级杂交水稻产量超过750kg /667m2的田块, 在土壤肥力中等及以上的情况下, 需要施总含量40% 的水稻专用复合肥 ( 氮22% , 磷8% , 钾10% ) 25 ~ 30kg /667m2, 返青分蘖期还需要施用含氮量46% 的尿素2kg /667m2, 并施用2 ~ 3kg /667m2的硫酸锌, 这样才能满足750kg /667m2以上的高产水平所需要的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肥料需求。
3合理密植
在多年的生产实际中。大多数普通三系杂交水稻的种植密度为都在0. 8 ~ 1. 2万窝/667m2, 基本苗4 ~ 5万苗/667m2甚至更低, 结实率基本保持在85% 左右; 而两系超级杂交水稻因株型紧凑、耐密植, 结实率可达到95% 以上。因此, 将两系超级杂交水稻的种植密度提高到1. 3 ~ 1. 5万窝/667m2, 基本苗达到6 ~ 7万苗/667m2, 通过合理的农艺措施使有效穗达到16 ~ 18万穗/667m2甚至更高, 是实现高产目标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4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防治病虫草害
制约三系杂交水稻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不够, 基本苗、有效穗达不到高产指标, 纹枯病、 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加重。而两系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三系杂交水稻的以上缺陷, 因此, 在两系超级杂交水稻的田间管理上, 保持植株间的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发生率是高产的基础。在实际生产上, 我们采取的病、虫、草要防治措施是:选用基部粗扁, 根系发达, 分蘖5 ~ 6个, 秧龄50 ~ 60d, 无病虫危害以及整齐均匀的健壮秧苗, 在移栽后5 ~ 7d, 用70% 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3g /667m2拌尿素4kg /667m2全田撒施, 保持3 ~ 5cm浅水层4 ~ 5d, 以防除稻田杂草;移栽后15 ~ 20d, 用先正达产福戈 (40% 氯虫苯甲酰胺. 噻虫嗪) 8g /667m2加爱苗 (30% 苯甲. 丙环唑) 20g /667m2加75% 三环唑30g / 667m2或75% 丰登20g /667m2, 对水30kg /667m2全田喷雾, 防治第一代螟虫、稻蓟马、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水稻孕穗后期或抽穗初期, 用先正达产福戈 (40% 氯虫苯甲酰胺. 噻虫嗪) 8g /667m2加爱苗 (30% 苯甲. 丙环唑) 20g /667m2加75% 三环唑30g / 667m2或75% 丰登20g /667m2, 对水30kg /667m2全田喷雾, 防治第二代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及其他水稻后期病虫害。 通过5年的示范, 实践证明这一套病虫草防治方案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生育期内各时段的病虫草害。成熟收获时秆青叶绿, 剑叶功能期比其他同类品种长5d以上, 无论机收或人工收获, 掉落的稻粒极少, 同时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发生率极低, 褐色叶枯病、第二代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中后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率在1% 以下, 为两系杂交水稻高产稳产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后期管理不放松
在两系杂交水稻生长后期, 要随时注意田间水分、养分供应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保持田间孕穗及抽穗扬花期的浅水层, 防止过早断水。对出现养分短缺的田块要及时补充养分, 用尿素2 ~ 3kg /667m2, 据苗情采用“凼凼”施肥法进行撒施。对出现氮肥施用过量的田块, 可掌握在水稻抽穗5% ~ 10% 时用赤霉素晶体4g /667m2加高度白酒200g /667m2, 充分溶解后对水60kg /667m2全田均匀喷雾, 使水稻植株细胞拉长, 增加株高, 加大氮素等养分的消耗, 促使水稻恢复正常生长。对出现病虫防治缺陷的田块, 及时补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减轻水稻中后期病虫害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6总结
两系杂交水稻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与三系杂交水稻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点, 以上所述的这一套栽培技术方案, 在投入上增加60元/667m2, 但产量增加200kg /667m2以上, 实际增收450元/667m2以上, 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近年来, 三系杂交水稻在川东丘陵地区开展创高产栽培, 但受到自身特点以及气温、光照、降雨等多种气候因素的制约, 产量水平提升幅度不大。而选用高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两系超级杂交水稻种, 配合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 对水稻创建750kg/667m2以上的产量水平,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两系杂交油菜 篇7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而三夏农忙季节,水稻插秧劳动强度大、时间紧,农村留守人员中强劳动力极少,体力难以胜任繁重的传统育秧和栽种稻。另外,随着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及农业机械化的日益普及和直播机械的更新与完善,以省力、节本和高效为目标的水稻直播新技术,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的重视[1,2,3,4,5,6]。
两优2887制种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江汉平原和荆门等地,制种产量2.25 t/hm2左右。为加速该组合推广应用,根据两优2887亲本的主要特征特性,并结合在湖北省武昌、江汉平原等地多年多点制种实践,总结出一套该组合的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现介绍如下。
1 亲本的特征特性
1.1 父本特征特性
父本R187为迟熟晚粳型恢复系。株高、主茎叶片、穗颖花量分别为115 cm、6~17片、210朵。花药肥大、黄色,结实率75%,谷粒长椭圆形,稃尖紫色,千粒重23 g;分蘖力较弱,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优,易脱粒[7,8]。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8月15日开始抽穗,播始历期约113 d。
1.2 母本特征特性
NC228S感光性较强。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生长旺盛,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粗,韧性较好。叶色绿,剑叶较窄、斜挺。穗层整齐,中等偏大穗,着粒均匀。谷粒卵圆型,有芒。叶鞘、柱头和谷粒稃尖无色。株高89 cm,穗长18.6 cm,每穗总粒数159.1粒,千粒重25.2 g。在海南省繁殖自交结实率60%左右。在武汉地区5月25日播种,播始历期87 d,稳定不育期30 d以上;花时偏迟,10:30左右始花,11:30—14:00为盛花期,柱头总外露率35.4%;在自然条件下,千株群体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度99.51%,套袋自交不育度99.99%。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 h、24.0℃下花粉不育度99.52%,自交不育度99.78%。花粉败育以典败为主,有少量圆败。稻米品质优,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该不育系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稻谷标准。糙米率85.1%,精米率76.4%,整精米率75.9%,粒长5.2 mm,长宽比1.9,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0.0%、1.6%、15.1%,透明度、碱消值分别为1.0、5.0级,胶稠度80mm。抗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感稻瘟病。
2 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
2.1 制种基地选择
选择地力肥沃、光照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隔离条件好的地区进行制种。制种空间隔离尽量采用自然屏障隔离,要求基地周围200、1 000 m内分别不能有同花期粳稻、籼稻;若采用时间隔离,与相邻品种的抽穗期要相差25 d以上。
2.2 抽穗扬花期确定
为促进水稻的扬花授粉,仙桃、潜江和荆门等地,可将该组合的抽穗扬花期定在8月中旬,这一时期当地气候条件较好。母本NC228S和父本R187感光性均较强,年份间播始历期及主茎叶片数相对稳定。父本宜采用单期播种,播种期4月25日,母本播种期5月27—28日,父母本播差期32~33 d,预计父母本盛花期8月15日左右。
2.3 精细整田,合理密植
为提高播种质量,达到一播全苗,要进行整地,以“寸水不露泥”的状态最佳。一般分别于秋、春季进行深翻(15~20cm)、旋耙,在旱整地的条件下,当田面基本平整后灌水耙、耢,以降低田间土壤的高差。同时,使田间厢沟、腰沟、围沟畅通,以利于排灌水,保证田面不积水。每隔2.6~2.7 m开1条厢沟,母本厢宽1.8~2.0 m。
当母本种子根长1粒谷、芽长半粒谷时播种较为适宜。为使田间秧苗群体整齐度较好,应定畦定量进行播种,先稀后补,即先播种子量的70%,再用种子量的30%进行补缺补稀。母本用量37.5 kg/hm2,砂质田随整随播,烂泥田要隔夜待土沉实后播种。母本播种完后及时打秧田除草剂。1叶1心时上水,2~3叶时栽父本,父本采用大双行,株行距13.3 cm×40.0 cm,父本与母本间隔20 cm,每穴要插2粒谷带蘖秧。
2.4 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双强群体
为防止母本后期病虫害发生严重,促进父母本早发,母本有效穗充足,施肥采用“重施基肥、早追蘖肥、巧施穗肥、后期控氮”的方法。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施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600、450、150 kg/hm2或肥效相当的复合肥作基肥。为促进父本分蘖,父本移栽后3 d追尿素、复合肥各75 kg/hm2,施在2行父本间;父本移栽后7~10 d,全田父母本同追尿素300 kg/hm2作分蘖肥。为延缓母本穗部老化,提高母本柱头活力,幼穗分化Ⅲ期施穗肥,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 kg/hm2,同时促进九二○发挥效用,提高制种产量。
大田水管理以浅水灌溉为主。晒田遵循“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晒田至开软坼。孕穗期保持水层;抽穗扬花期为降低穗部温度,提高田间的湿度,灌水5~10 cm。后期为使籽粒充实饱满,田间保持干干湿湿,以收割前7 d断水为佳。
2.5 及时预测花期,确保父、母本盛花相遇
一般幼穗分化在父、母本有12~13叶时进行,可在7月10日左右剥苞查看。幼穗分化Ⅲ期出现在父、母本叶龄14~15叶时,表明花期正常,此时一般为7月20日左右。若父、母本超过上述指标1期以上,为调节父、母本花期,可以偏施氮肥,控、偏施钾肥,一般在幼穗分化Ⅲ~Ⅳ期进行。若花期相差较大,要根据情况对父母本双方同时进行花期调节,以保证田间花期相遇。
2.6 科学喷施九二○,提高异交结实率
母本NC228S不包颈,对九二○敏感,而父本R187对九二○较为钝感。因此,对父母本施用九二○应采用不同的剂量,进行科学喷施。在花期相遇好、晴天气温较高的正常天气条件下,父本破口初见穗时,用九二○30 g/hm2喷施父本,使父本节间伸长;之后,在田间母本见穗达5%左右时,用九二○150 g/hm2喷施父母本,父、母本普喷后再用九二○30 g/hm2对父本行重复喷施1遍;在田间母本抽穗达10%~15%时,用九二○240 g/hm2喷施父母本。一般父本喷施4次,母本喷施2次,全程九二○用量共计450 g/hm2左右。
2.7 加强病虫害防治,达到高产优质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两优2887制种时期气候湿热,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母本NC228S易感稻曲病和稻粒黑粉病,对制种产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制种过程中应注意稻粒黑粉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的防治。
2.8 严格除杂去劣,适时收割
种子的质量关键在纯度,一是要把好亲本质量关;二是严格把握好时间、空间隔离,防止串粉;三是为降低田间的杂株率,苗期、开花前进行除杂,拔出杂株、异型株、分离变异株,以提高制种的质量;四是为防止种子混杂,晒种、收割、加工、贮藏等过程中要避免人为机械混杂。
收割时间一定要在9月底以前,以防再生苗成穗结实造成自交混杂。收割时先收父本,母本抢晴好天气收割。做到单收、单晒、单贮、单运,严防机械混杂。
摘要:两优2887(NC228S/R187)是湖北省农业科学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组合。根据两优2887多年多点制种实践,并结合双亲的主要特征特性,总结了该组合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两系杂交粳稻,两优2887,直播,制种技术
参考文献
[1]孙海正.直播栽培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的应用与技术措施[J].中国种业,2012(2):60-61.
[2]史平三.水稻直播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1):9,65.
[3]石广跃,李必忠,王兴龙,等.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撒直播技术[J].杂交水稻,2009,24(3):38-39.
[4]刘志刚,张循芳.中优9806春制母本直播高产技术[J].杂交水稻,2009,24(3):39-40.
[5]段美萍,刘良峰,王雪生,等.直播稻及其对种子经营企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种业,2008(2):15-16.
[6]王鑫,稽孝才,胡学元,等.地膜直播稻应用效果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8(5):70-71.
[7]王长义,冯云庆,方国成.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R187的选育与利用[J].湖北农业科学,1997(3):6-9.
两系杂交油菜 篇8
关键词:两系杂交谷子,张杂谷9号,选育,栽培技术
张杂谷9号是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两系杂交谷子新品种, 其父本、母本分别为抗除草剂 (拿捕净) 品系2053、不育系A2, 2008年通过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品种鉴定。2011年张杂谷9号杂交谷子新品种被列为河北省新品种后补助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示范推广发现该品种综合表现优良,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水肥条件良好的条件下, 最高产量可达到7 500 kg/hm2, 较受农民的欢迎。
1 选育过程
张杂谷9号的母本、父本分别为不育系A2、抗除草剂 (拿捕净) 品系2053, 是通过杂交选育的两系杂交谷子新品种。其中, 母本是1996年用谷子光温敏不育系821、谷子不育系1066A杂交, 经三亚、张家口两地穿梭系谱法选育于2001年选育而成的谷子光温敏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株率达到100%, 不育度95%左右, 柱头外露异交结实率高, 植株较矮抗倒, 利于制种, 配合力高。父本品系2053于2000年用冀张谷5号和冀张谷1号×SR3522品系做杂交, 2001—2003年采用系统选择、F3代大群体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2003年冬季在三亚测配制杂交种, 2004—2005年在张家口参加品种比较、鉴定试验, 2006、2007年参加国家谷子区域试验, 2007年参加国家谷子生产试验。2008年通过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品种鉴定, 鉴定编号为国品鉴谷2008005。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该品种为春谷区早熟品种, 生育期128 d, 株高114.5 cm, 穗长23.7 cm, 穗重22.1 g, 茎颖绿色, 分蘖1~3个, 穗呈棍棒型, 松紧适中, 穗粒重、千粒重分别为16.2、3.09 g, 出谷率72.9%, 黄谷黄米。
2.2 产量表现
张杂谷9号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 064 kg/hm2, 而对照产量为4 638 kg/hm2, 比对照增产426 kg/hm2, 居参试品种第1位。其中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 749、5 379 kg/hm2, 分别比统一对照大同14号增产5.36%、13.10%, 分别居当年参试品种的第3、2位。2006—2007年试验中17点中6点减产、11点增产, 减产、增产幅度分别为0.38%~27.21%、3.12%~37.47%。
2007年张杂谷9号参加生产试验, 5点中4点表现增产, 平均产量4 756.5 kg/hm2, 居参试品种首位, 而对照大同29号平均产量4 515.0 kg/hm2。
2.3 品质分析和抗性
2011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检验:粗蛋白12.32%, 粗脂肪4.32%, 直链淀粉14.25%, 胶稠度136.5 mm, 碱消值4.0级。
经国家区试鉴定, 该品种抗逆性较强, 未发生白发病、谷锈病、谷瘟病、线虫病, 红叶病、黑穗病发病率分别为3.2%、1.41%, 耐旱2级, 抗倒性、纹枯病均为1级。米质优良, 虫蛀率为0.79%。
3 适宜种植范围
适宜种植在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的北部及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省≥10℃积温2 800℃以上的地区。
4 田间管理
4.1 选地
选择地势高燥、土壤通透性好、肥沃的未重茬的砂壤土地块。
4.2 精细整地
耕地浇灌后在土壤不干不湿时抓紧耕翻, 使土壤达到细、透、平, 上虚下实, 土壤含水量达到60%左右, 这样有利于谷子一播全苗。
4.3 播期、播量
播期, 暖区、较暖区5月上中旬播种, 较冷凉区4月底至5月初播种[1]。播量10.5~12.0 kg/hm2, 行距33.3~40.0 cm。
4.4 间苗
在谷子苗高4 cm左右 (3~4叶) 时进行间苗为好, 并按各品种特性一次性间苗至要求密度, 旱地株距掌握在12 cm左右, 水地和肥力较高的地块株距掌握在10 cm左右。
4.5 追肥
一般谷子追肥3次, 在5~6叶、拔节期分别撒施尿素75、150 kg/hm2, 结合中耕、定苗进行。孕穗期结合灌溉或趁雨追施尿素75 kg/hm2[2]。生育期短的品种可追肥2次, 追肥也要掌握“看天, 看地, 看庄稼”。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采用配方施肥, 即根据作物需肥量和土壤供给量确定施肥量。
4.6 中耕锄草
谷子早中耕, 有利于形成壮苗;多中耕不仅能够增加产量, 还可提高米质。一般进行2次中耕, 一次在间苗后, 一次在定苗后[3,4]。杂草多的可增加一次中耕。
4.7 病虫害防治
于间苗、定苗后要及时观察苗情, 注意病虫害的发生, 如有病虫害, 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5,6]。
参考文献
[1]刘晓辉, 高士杰, 郭中校.吉林省谷子高产理论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 2006 (4) :14-16, 20.
[2]刘晓辉.谷子高产育种思考[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 1999 (3) :53-54.
[3]杨成元, 冯耐红, 史关燕, 等.山西省吕梁市谷子产业现状与技术需求[J].杂粮作物, 2009 (3) :232-234.
[4]肖敬德, 陈传奎, 刘金荣, 等.谷子理想株型在种质资源选育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1) :6353-6355.
[5]戴庆林.谷子的吸肥特点和氮肥适宜施用期[J].内蒙古农业科技, 1978 (3)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