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规劝
成语典故出处解释(精选12篇)
篇1:成语典故出处解释
春秋时代,鲁昭公因为在国内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齐国。齐景公问他:“你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怎么会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鲁昭公说:“因为我没有接近爱护我的人,也没有接纳规劝我的人,结果弄得内外孤立,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真心要帮助我了。倒是那些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我现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会被连根拔起的。”景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认为如果让鲁昭公回去,将会成为一位贤良的国君。但晏子并不认为如此,他说:“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应该防备;同样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哪儿。”鲁昭公的情形,就好像面临灾难的人,急着铸造兵器;口渴了,才急着挖井取水,虽然最快的速度进行,但还是太迟了。
【出处】明·朱伯庐《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解释】临:到,接近;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篇2:成语典故出处解释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篇3:英汉典故的出处对照和互译
所谓典故就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 包括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英文解释为:fable from which a saying is derived。可见不管英语和汉语对其的定义是相同的。它的特点是源远流长, 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广为民间使用, 约定俗成。如果说以词、词组、句子形式出现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那么作为语言一个分支的典故多以词组形式而很少以句子形式出现。它虽然结构简单, 但内容丰富, 意义精深。其形式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表明不可随意改变它的结构, 也不可随便将其中的各个词语分割开来。
1 英汉典故的出处对照。
简单地把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中的典进行对照, 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它们的出处大致上是一致的, 这就是语言的共通性。下面英汉典故的出进行对照。
1.1 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
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著名历史故事或事件, 后人常用一种简洁说法表达其内容, 沿用久了就成了典故。这是典故最主要的来源, 英语是这样, 汉语中也如此。
英语中这样的典故很多, 比如Sword Damocles出自古代希腊的一则历史故事。精通古希腊历史、文学的罗马杰出作家与政论家西塞罗在其论文《图斯库拉的谈话》中写道:纪元前4世纪西西里岛上叙拉古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一世有个亲信的人叫达摩克里斯, 他很羡慕帝王的豪华生活, 常说:“君王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狄奥尼修斯为了教训这个想得君位者, 在一次宴会上, 要他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当他猛然抬头, 只见头顶上有一把用头发悬着的宝剑, 随时都刺到头顶的危险。他吓得战战兢兢, 如坐针毡, 时刻提心吊胆, 惶惶不安。由此便产生了“达摩克里斯的宝剑”这个成语, 它被用来比喻临头的危险或情况的危急, 类似于汉语的“千钧一发”。又如burn one's boats (bridges) , 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使用, 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 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 不可能后退。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 下定决心干到底”, 同汉语的“破釜沉舟”。汉语中历史故事或事件的典故更是俯拾皆是, 比如, “破釜沉舟”, “不如虎穴, 焉得虎子”, “背水一战”等等
1.2 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通过一个简明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短小精练的一种形式。英语和汉语大抵相当。
比如, 英语中有的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 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曾有一个乡下人, 因为发财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 但其结果一无所获。现借喻只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又如Viper and File出自《伊索寓言》, 说的是一条蝰蛇 (Viper) 发现一把铁锉 (File) , 以为是一顿美餐。但铁锉说, 它的天职是咬别人, 而不是被别人咬。后人借此比喻“骗人者反受人骗”。再如cat's paw, 是出自法国拉丰丹的一则寓言故事, 讲一只猴子利用猫为其从火中取栗子。在现实生活中则常用来指被别人当作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汉语中来自寓言的典故也特别多, “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等不胜枚举。
1.3 源于神话故事和传说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向往。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典故的由来都是源神话故事或传说。
比如, 英语中有rain cats and dogs, 它源于北欧神话, 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 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师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 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在德国古画中, 风被画成狗头和狼头。因此, 猫被当作暴雨的象征, 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 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是to rain heavily/hard, 汉译为“下倾盆大雨”。又如An althea's horn, 汉译常为“丰饶的羊角”。阿玛尔忒亚 (Am althea) , 希腊祖籍中一位神女, 是宙斯 (Zeus为主神, 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Jupiter) 的保姆。婴儿时宙斯由神女阿玛尔忒亚喂以羊乳。为了感恩, 宙斯敲下一羊角送给她。许诺让羊角主人永远富有。又如swan song, 据传说, 音乐之神阿波罗 (Apollo) 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 相传天鹅 (swan) 在临终前唱的歌最优美动听。后人就用swan song来比喻诗人、作曲家、演员等的“最后作品”。再如Leave no stone unturned, 相传公元前447年波斯奖军马多尼奥斯在希腊的普拉蒂亚兵败被杀后, 留下一大批财宝在军帐里。底比斯的波利克拉特斯搜寻却一无所获, 请示德尔斐神谕后知道要“翻转所有的石头”, 最后找到了财宝。现借此比喻想方设法等, 汉译为“千方百计, 想尽办法”。汉语中的“精卫填海”“井底之蛙”“开天辟地”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1.4 源于民间风俗或谚语
民俗是地方文化的体现, 能反映出一地的风土人情和观念, 谚语是在人们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它们是典故的重要来源。
比如, 英语中有a bird of ill omen, 源出古代占卜风俗, 延至今日, 猫头鹰、鹳则被视为吉祥鸟。渡鸟嗅觉灵敏, 能确定远方死尸和腐尸地点, 因此渡鸟象征死亡, 被称为阴森之鸟。后人以此比喻“不吉利的人, 常带来不幸消息的人”。又如a feather in your cap, 汉译为“值得荣耀的事、荣誉”。源于广泛流行于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当中的一种风俗: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在头饰或帽子上加插一根羽毛。古代吕西亚人和许多其他古人也有类似风俗, 均以此来显示战绩与荣誉。再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即“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转义为“一丘之貉”。汉语中有“老虎的屁股”, “宁为鸡头, 不为牛后”, “老鼠过街”等说法。
1.5 源于某些作品
英语典故则大部分来源于《圣经》、《莎士比亚全集》以及《伊索寓言》。汉语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四书》《五经》和一些典籍里记录了大量的典故。
英语中有较多典故出自某些作品, 有的是原封未动的摘引, 有的是节缩而成。如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 可译为“洗手不干……;与……断绝关系”。出自《马太福音》, 犹太巡抚彼拉多主持审判耶稣, 由于他判定耶稣无罪, 一些犹太人不服, 因此他当众宣布洗手辞职并交出了耶稣, 以示自己与此案无关。又如as significant as the shake of Lord Bur Leigh's head, 其汉译为“象拍利勋爵晃脑袋般意味深长”。出自爱尔兰剧作家及政治家谢尼丹在《评论家》中的一幕模拟悲剧《西班牙无敌舰队》。伯利勋爵埋头于国事, 日理万机, 忙得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靠晃脑袋表达思想。普夫则根据这个晃动解释他所表示的意思。再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出自《新约·使徒行传》第十章:“Then Peter opened his mouth, and said, of a truth Iperceive that God is no respecter of persons, ”原指上帝“不偏待人”, 如今该成语在本义的基础上暗含“歧视”之义, 然而在不民的语境中效果却不一样。G·D·H·Cole曾在“Practical Economics”中用此成语来说明墨索里尼“不偏待人”, 其实是对他的讽刺。汉语中以“四书”为例, 可以信手捻来许多典故。比如:
(1)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2) 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
(3) 逝者如斯夫!
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4)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5)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He who finds the proper course has many to assist him, He who loses the proper course has few to assist him.
(6)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If a man takes no thoughts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以上译文都来自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 1814-1897)
1.6 源于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名、地名等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这样一类典故, 它们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经常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 又无法把它们归与上述几类, 就把他们单列出来。
在英语, 如:
(1) shed crocodile tears, 据西方古代传说, 鳄鱼吃人畜, 一边吃, 一边掉眼泪, 比喻坏人假装同情被害者。类似于汉语“猫哭老鼠, 假慈悲”, 且人们常采用此语的前一部分作为其汉语反译。 (2) the apple of discord, 其汉译为“争斗的原因或根源”。传说厄里斯女神未被邀请参加Thetas和Pileups的婚礼, 她就把苹果扔有参加婚礼的神与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三个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这就间接地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特洛伊战争。 (3) all Dutch/Greek to me, 其汉译为“一窍不通”, 其中Dutch与Greek原为“荷兰语”和“希腊语”。 (4) have the free-simple of May Fair, 其汉译为“不受出身等限制无条件继承取得的不动产”, 其中May Fair乃“伦敦西区贵族住宅区”, 十八世纪时该地区每年五月均有集市, 因而得名。 (5) Jack of all trades汉译为“杂而不精的人”, 出自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其中Jack原为“杰克”, trades指“多种行业”。 (6) spill the beans, 汉译为“泄漏消息 (秘密) ”, bean原为“豆类;豆科植物”等。 (7) be fond of the cup/the bottle, 汉译为“贪杯中之物;好酒”, cup与bottle原为“茶杯”和“瓶子”。 (8) Roman holiday, 汉译为“欣赏别人受苦的娱乐”, 而非“罗马的假日”。 (9) as cool as cucumber, 汉译为“十分冷静”, 其中cucumber原指“黄瓜”。 (10) have a ball at one's foot, 汉译为“有成功的机会”, 源于足球运动。汉语中这类的典故也不胜枚举, 比如, “镜中月, 水中花”, 指无法得到的东西。“狗尿苔”指见不得光的人或事。“东施”指丑女, “西施”指美女, “诸葛亮”指聪明的人等等。
2 典故的英汉互译
以上简要地谈了英语和汉语中典故的来源, 其实还有许多这样的成语, 掌握它们也并不那么容易, 翻译起来更难, 尤其是像“破釜沉舟”等一类成语, 英汉两种语言的彼此巧合, 会使人误以为这两种语言是彼此相通且文化背景一致。这样就错了。那么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2.1 典故翻译理论基础:解构主义的翻译“异化”学说
20世纪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美学, 影响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西方诸多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中, 在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福柯 (Michel Foucault) 和罗兰·巴特 (Roland Bathes) 把翻译的本质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意义的可译性问题, 或者从翻译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语言的本质问题。罗兰·巴特认为, 文本生成之后, 作者就失却存在的价值, 而文本的意义在读者对语言符号的阅读中产生。解构主义学者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文本的意义不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 而是由译者 (读者) 决定的。有趣的是, 在解构主义学者那里, 忠实性原则变得可有可无, 译者用不着担心有人责怪他的译文不忠实, 甚至可以倒打一耙, 责怪原作对译本不够忠实。如此看来, 博尔赫斯 (J.L.Borges) 的幽默 (指他责怪原作对译本的不忠实) 不无道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经典文献沃尔特·本亚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 认为译文与原作之间是一种延续与创生的关系, 本来就无“忠实”可言。文本经过翻译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所以, 在解构主义学者看来, 译本不是原作的附庸, 而是原作文本的再生 (afterlife) 。翻译不仅仅是传达原作内容的手段, 而更主要的是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他们以“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这个概念来解释译作与原文之间的关系, 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 从而把译者置于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德里达以“延异” (difference, 是德里达自己创造的词汇, 有区分、延搁、播散三重含义, 有的学者译为“分延”) 的概念来表示意义的不确定性, 显现翻译的异化过程。他认为, 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 构成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 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
因此, 解构主义学者认为, 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 而在于存异, 一部译作的价值, 不在于它的通顺程度, 而在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
2.2 典故的英汉互译必须“异化”
典故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从上面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结合解构主义的“异化”原则, 对于英汉典故的相互翻译, 必须“异化”。比如, 汉语中的“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流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翻译成英语必须为:burn one's boats (bridges) 。而不能是break one's pot and sank one's boats。又如汉语中的“猫哭老鼠”译为英语就须用crocodile's tears, 如果翻译成“鳄鱼的眼泪”很可能会叫人不知所云, 更无法了解什么含义。再如, 在西方文化中, 狡猾的狐狸是专门要偷吃鹅的, 倘若把鹅给狐狸去看管, 岂不是送羊入虎口, 自找祸患, 我们汉语里没有这样的认识。因此, 英语中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 (让狐狸看鹅) 在中国人来说大家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汉语里有一个接近的习语“引狼入室”, 它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把坏人引入内部”, 恰巧与“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意思对等, 如此对译, 极为传神。
结语
对于学习汉语多年的外国人, 如不了解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 不留心典故之出处, 肯定会弄不清像“请君入瓮”等一类典故性成语的来历。同样对于从事外语工作的中国学者、教师或翻译人更应该熟谙英文典故的出处才能达到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作为高校教师, 利用课堂讲授或已有的园地刊载典故来源的文章, 可以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摘要:典故是语言的精华, 是文化的结晶, 其表现形式固定, 音节优美, 音律协调, 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典故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从宏观上分析, 英语的典故和汉语的典故有着相似的源头, 通过对它们出处的对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典故。同时因为典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往往给非母语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特别是翻译工作者更加注意典故的翻译方法。采用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法, 可以使之贴近本民族文化,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关键词:典故,出处,对照,异化,互译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80.
[2]翁凤翔.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丛书: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治奎.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4]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5]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6]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篇4:成语典故:一诺千金
季布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多次率兵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因为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将他装扮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他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理会曹邱生。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曹邱生像是没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将他当做上宾来招待。
篇5: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
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gōu huǒ hú míng
〖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tú qióng bǐ xiàn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8.请君入瓮(来俊臣)qǐng jūn rù wèng
〖解释〗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9.江郎才尽(江淹)jiāng láng cái jìn
〖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出处〗《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10.乐不思蜀(刘禅)lè bù sī 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11.煮豆燃萁(曹植)zhǔ dòu rán qí
〖解释〗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12.纸上谈兵(赵括)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3.再衰三竭(曹刿论战)zài shuāi sān jié
〖解释〗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木牛流马(诸葛亮)
木牛流马源于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的典故。
15.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形容的世界)shì wài táo yuán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16.投笔从戎(张骞)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7.卧薪尝胆(勾践)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8.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是纵横家之鼻祖王诩的两个弟子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斗计故事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9.投鞭断流(苻坚败于淝水之战)tóu biān duàn liú
〖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20.退避三舍(晋楚割据重耳的故事)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1.望梅止渴(曹操)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2.草木皆兵(符坚败于淝水之战)cǎo mù jiē bīng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23.完壁归赵(蔺相如)wán bì guī zhào
释义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4.暗渡陈仓(韩信之计)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25.拔山扛鼎(项羽)bá shān gāng dǐng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6.悬梁刺骨(苏秦、孙敬)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27.罄竹难书(隋扬帝)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征战连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早在炀帝...“罄竹难书”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砍尽竹林制成竹简,也难写完。比喻罪恶太多,无法写完。罄:空,尽。竹:指竹简。书:写
28.怒发冲冠(盗跖、蔺相如)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9.毛遂自荐(毛遂)máo suí zì jiàn
〖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30.老骥伏枥(曹操)lǎo jì fú lì
〖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1.口蜜腹剑(李林甫)kǒu mì fù jiàn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32.鞠躬尽瘁(诸葛亮)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33.黄袍加身(赵匡胤)huáng páo jiā shēn
〖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34.孺子可教(张良)rú zǐ kě jiào
〖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史记·世家第二十五》)
35.金屋藏娇(陈阿娇)jīn wū cáng jiāo
〖解释〗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36.七步之才(曹植)qī bù zhī cái 〖释义〗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37.洛阳纸贵(左思)luò yáng zhǐ guì 〖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出自《晋书·左思传》。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左思,字太冲,山东临淄人。左思整整经过了十年,《三都赋》终于完成了。起初,不为时人所重,后经黄埔谧、张华等名流推荐,于是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以至洛阳纸价也昂贵起来。后来,人们便用“洛阳纸贵”来形容文章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38.韦编三绝(孔子)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39.多多益善(韩信)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40.焚书抗儒(秦始皇)fén shū kēng rú
〖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41.好大喜功(汉武帝)hào dà xǐ gōng
〖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出处〗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42.梦笔生花(李白)mèng bǐ shēng huā
〖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43.老马识途(管仲)lǎo mǎ shí tú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44.一鼓作气(曹刿论战)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篇6: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篇7:成语典故及出处的精选
马援将军曾写信给他的侄子,希望他能多注意听听别人的过失,并学学别人的长处。他在信中说:“龙伯高是一个敦厚、谨慎的人,我希望你们能效法他的品性;而杜季长的为人,豪侠好义,我却不愿意你们去仿效他。……”为什么马援不希望侄子们仿效豪侠好义的人呢?原来,如果学不成龙伯高,仍然可以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刻鹄不成,刻出一只骛来,也可以说是刻成相类似的飞鸟。但是,如果学不成杜季长,就容易成为一个轻浮的人,就像想画一只老虎,结果却会画出一只狗来,完全会变成不同性质的兽类。
“画虎类犬”这句成语,就是出自马援写给侄儿的这封信。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篇8: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篇9:飞蛾投火成语典故及出处
意思是象蛾子扑火一样,借以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出自于《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我已曾著人拏住杨景焦赞两个,正是飞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九出》:「下官约董吴二兄同奏权奸,正是累卵击石,犯之必碎,飞蛾投火,触之必焦。」
二、飞蛾投火成语典故
一天夜里,林子和客人一起坐在院子里乘凉,天很黑,四周十分安静,只有一只蜡烛在闪着亮,林子同客人一起谈古论今,大家都对人生感叹不已。
这时,一只蛾虫扑打着粉红的翅膀,绕着烛光飞来飞去,还发出细小的嘶嘶声,林子用扇子驱赶飞蛾,它便飞走了。可是刚过一会儿,它又飞过来了,林子又用扇子赶走蛾虫,它飞走不一会又飞回来,而且一个劲地朝蜡烛火不顾一切地扑过去,这样赶走又飞来,赶走又飞来,反复七八次了。终于,蛾虫的翅膀被烛火燎焦了,它再也飞不动了,落在地上,焦头烂额,还在不甘心地挣扎着那已经烤得残破的翅膀,直到没有了一丝气息为止。
看了飞蛾的这般情景,林子感慨地对客人说:“你看这飞蛾扑火该多愚蠢啊!火本来是烧身的,可是它偏偏要不顾死活地去扑火,落得这般下场!”
客人也有同感地叹道:“谁说不是呢?可是,人比飞蛾更甚啊!”
林子说:“是的,世上的声色利欲,引得人们拼命去争夺追逐,何止像这飞蛾扑火?那些循此道路而不怀疑、毁灭了身躯而不后悔的人,岂不是也像这蛾虫一样可悲可怜又落人讥笑吗?”
人们追名逐利,正如飞蛾投火一般。飞蛾投火被人们笑其愚蠢;而那些追名逐利以至于身败名裂的人,不是更加可笑吗?
三、飞蛾投火成语造句
1、大敌当前,你一个人盲目行动,岂不等于飞蛾投火。
2、这家伙畏罪潜逃,今天自己送上门来,岂不是飞蛾投火。
3、一有美眉出现,男士们便前赴后继,上演了一出出飞蛾投火、绝路狂奔的悲剧。
4、又似飞蛾投火般将门撞得啪啪地响。
5、你的力量会唤起她对男人的仰望,她会像飞蛾投火,目光中露出尊敬,无怨无悔。
6、瞬间接近光速,如飞蛾投火般地朝着金色光团冲了过去。
7、他麾下虎卫众高手纷纷扑向李越前,却如飞蛾投火一般,只在须臾之间,便已所剩无几。
8、他似飞蛾投火般将门撞得啪啪地响。
篇10:耳鬓厮磨成语典故及出处
释义为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恋人相恋的亲密情景。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二、耳鬓厮磨成语典故
成语出自《红楼梦》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它从侧面反映了贾府中封建礼教的森严。
贾家小姐迎春的丫环司棋,从小就和姑表兄在一起长大,二人青梅竹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此,二人立下了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誓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二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但由于当时的婚姻都是由父母作主,没有媒人从中牵线,这种感情只能是装在心里。
后来司棋被父母卖进了贾府做丫环,二人被迫分开,不过他们都始终牵挂着对方。
一次,表兄偷偷溜进贾府与司棋私会,不巧被贾母的丫环鸳鸯碰见了。二人惊恐万分,跪下来求鸳鸯为他们保守秘密,鸳鸯虽做了“横竖我不告诉人”的承诺,但第二天表兄还是因害怕而逃走了。司棋见表兄如此薄怡,又急又气,很快就病倒了。
鸳鸯来看望司棋时安慰她说:“我若再告诉一个人,立刻就让老天惩罚我。”
司棋说:“我的姐姐,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如今我虽一着走错了,你若果然不告诉一个人,你就像我的亲娘一样。”
尽管鸳鸯信守诺言,但这件事之后还是被贾府的人知道了。 司棋被赶出贾府后,又羞又气,最后自杀了。
三、耳鬓厮磨成语造句
1、爱林把椅子挪了一挪,和雯青耳鬓厮磨的低语起来。
2、这对情侣感情融洽,经常耳鬓厮磨地切切低语。
3、这对从小耳鬓厮磨的青梅竹马,长大后反而变得生疏了。
4、他们每天耳鬓厮磨地在一起学习,感情很好。
5、看见孩子们耳鬓厮磨,两小无猜,我更感到童心的可贵。
6、咱俩从小就耳鬓厮磨,我想你不会把我当外人看。
7、这对耳鬓厮磨的情侣,感情好得令人羡慕。
8、小明和小华从小耳鬓厮磨,情感很好,都把对方当成是知己好友看待。
9、在这个幽静的公园里,经常可见对对情侣耳鬓厮磨,情话绵绵。
10、像你们这样耳鬓厮磨,毫无芥蒂,真是令人羡慕。
11、他俩从小耳鬓厮磨在一起,现在结婚了,家庭生活一定很美满幸福。
12、如果你们现在沉浸在刺激,性爱与耳鬓厮磨中那或许就处在这个阶段。
13、如果有人祈求家庭更亲密,你觉得上帝只给他们耳鬓厮磨的感觉?
14、本周一,在约旦首都安曼附近的一座动物园里,雌虎迪玛正与雄狮凯撒耳鬓厮磨。
15、年朝夕默默相守,耳鬓厮磨,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
篇11: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荀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荀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且胜过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谏诤,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如果说臣下的过失,那就是“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即是说,拒绝谏诤,掩饰过失,这就是作为臣下的愚昧和过失,而这样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国家必然会引起灾祸。
荀子说,什么是无能?那就是国家多弊,君主疏远贤能,接近邪僻,忠臣没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要转移了。
荀子又写道,什么是贤能?那就是通达于君臣之礼,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顺从民意,君主真正能听贤臣之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荀子又说,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于谗臣当道,贤臣隐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这样,国家就必然要覆灭,君主必然要成为夏桀[jié]一类的贼子。
荀子这里所说的“拒谏饰非,愚而上同”,为后世许多政治家引为借鉴,汉唐时期还将此作为法律规范而列入法典之中。
篇12:成语解释及出处
【成语故事】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的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出处】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
【解释】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讲话与文章
【相近词】发人深思、发人深醒、振聋发聩
【反义词】执迷不悟
【成语例句】
◎ 再次,这部电视剧直接切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动摇和困惑,与同类题材电视剧作品相比力透纸背,发人深省。
◎ 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各国海军的战略调整各具特点,发人深省。
◎ 这次调查还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在孩子眼里并不重要。
◎ 因为暴露出来的问题发人深省。
召父杜母
【注音】shào fù dù mǔ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和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这两人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都能为民兴利,开凿水利沟渠,开垦荒地与坡地,广拓耕田,注重农业的发展,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被老百姓称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出处】《东观汉记》卷十五;《后汉书·杜诗传》
【解释】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先后为南阳太守,二人都有善政。颂扬地方长官政绩的套语。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称赞地方官
不翼而飞
【注音】bù yì ér fēi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昭王派大将军王稽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17个月没有攻下,士兵庄向王稽进言:“请嘉奖士兵,鼓舞士气,肯定会一举攻陷的。因为好消息会传播很快的。”王稽不听,结果攻城不下被秦王所杀。
【出处】无翼而飞者声也。 《管子·戒》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三》
【解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东西不见了
【相近词】不胫而走、不知去向
【反义词】原封不动、失而复得
【邂逅语】气球上天;火箭上天
【英语】takewingstoitself
【成语造句】
◎ 丁勇的左耳已经不翼而飞。
◎ 几天里,我焦虑不安,我时时都在思虑,甲鱼到哪里去了?这种不翼而飞和销声匿迹,使我生出几分惶惑。
◎ 及至散席,和氏璧竟不翼而飞了。
冬日可爱
【拼音】dōng rì kě ài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襄公死后,公子雍即位,太子夷皋是婴儿,他母亲就找大臣赵盾论理。赵盾担心秦国会出兵干预,结果还是引发两国战争。赵盾独断专行引起大夫贾季的不满。狄国侵犯鲁国,赵盾叫贾季去责问酆舒。酆舒说赵衰是冬日,赵盾是夏日。
【典故】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释义】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
【相近词】和蔼可亲
【其它使用】
◎ 中国的古人不是说过吗?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 在这一点上看来,我想,烟草花儿的姊妹们,对于太阳的感想,仿佛也有"冬日可爱,夏日可畏"的感喟吧。
子罕辞宝
【拼音】zǐ hǎn cí bǎo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在开凿石料时发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是宝石,就抬到都城献给大臣子罕,子罕说如果给我,我们都失去了宝,我以不贪为宝。于是命人打磨宝玉到市场上卖掉,把钱交给宋人,派人护送他回家。
【出处】宋人得玉,献诸司城子罕,子罕弗收。献玉者曰:……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
【解释】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近词】不贪为宝
三人成虎
相关文章:
发挥正能量02-02
充满正能量的句子正能量语录02-02
正能量语录集正能量句子02-02
正能量语言02-02
磅礴正能量02-02
高中历史成语典故02-02
成语典故:千里鹅毛02-02
高中成语典故的02-02
课本常见成语典故积累02-02
成语典故学识渊博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