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 而现在的家长, 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调查结果分析, 发现影响当前幼儿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普遍都存在着两面派的现象, 许多幼儿在幼儿园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是在家中, 却并非如此。对此, 笔者通过访谈, 问卷等方式调查了我班幼儿在家自理能力的现状与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 并作出对比分析, 试图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对策。
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在家以及在园的情况分析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在不断进步, 而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形成越来越成问题呢? 这应该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这两个方面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笔者对本班幼儿自理能力在家与在园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如下:本班幼儿在家表现包括 (用勺子吃饭、不尿床、会擦屁股、自己擦鼻涕、自己穿鞋、会穿衣裤、会扣扣等方面) 较好率在65%左右, 而同样是这些方面, 幼儿在园表现就好很多, 较好率在90%以上。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孩子在园自理能力通常会比在家强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中国的国情, 每个家庭都多多少少的宠溺着孩子, 尤其是老人, 什么都帮孩子做, 生怕孩子不会, 弄疼、弄伤了自己。 而孩子也养成了在家遇到什么事就张嘴喊, 一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都要家长做, 不愿自己做。 有时候也会经常听到家长跟笔者反映说自己的孩子在家的时候不好好吃饭, 偏食, 挑食, 但是笔者却观察到幼儿在园的时候, 就能够很好地自己吃饭, 偏食、挑食的现象也比在家里要好得多, 从这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大部分幼儿还是存在很严重的两面派现象。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家园差异的归因分析
为什么幼儿会存在两面派的现象呢? 要想解决“两面派”的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 家园规范与角色的不同
幼儿在幼儿园扮演学生和同伴的角色。 在家庭中, 幼儿的角色是年幼的子女。 相不同情境或相不同的人, 个体的角色是多种的, 显然, 相较于家庭, 幼儿园对幼儿有更明确的行为要求, 即幼儿行为规范。 例如找准自己的位置, 按要求“上位”, 不随意乱坐;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动作要迅速;上课时想回答问题要先举手等等。 而且, 幼儿园在实施这些规范是较为严格的, 对于违反规定的幼儿, 教师给予批评指正, 对于能够遵守规范的幼儿教师给予表扬, 这些都强化了幼儿的角色行为。 但在家庭中, 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会去包容, 觉得没什么大问题, 缺乏约束力, 一旦孩子犯错了, 只要孩子一哭, 家长也会“心软”, 所以孩子在家就会越来越没有规矩。
2.2 教师与家长关系的不同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权威”的, 老师的话有如“圣旨”, 幼儿往往言听计从; 而家长与幼儿是密不可分的亲情关系, 这层亲密感使家长在幼儿心目中“权威感”消失, 使幼儿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另外, 从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来分析。 幼儿在家庭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 被父母长辈当成“小公主”、“小皇帝” 来对待。 而在幼儿园则不同, 2-4 位教师要面对三、四十个幼儿, 每个幼儿不会有独享教师关注的地位, 他们只有通过遵守幼儿园的行为规范, 争做教师心中的“好孩子”, 来博得教师和同伴的喜爱, 进而获得一定的地位。
2.3 家园教育的不一致
家园教育的不一致其实根源还在于, 家人过分地疼爱孩子, 很片面地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缺点, 我家孩子什么都是好的。 不客观、不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孩子, 从这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与幼儿园教育相违背, 这点对幼儿各方面发展是很不利的。
3教育建议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两面派”现在的存在是极为正常的, 如要消除、减轻幼儿两面派的现象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家园的配合与沟通。 那么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3.1 多种途径, 交流合作
家园共育是世界幼教改革的趋势, 家园合作沟通现在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幼儿园应采取多种途径来加强家园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以下从教师、家长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1) 教师在平时应多与家长联系沟通, 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 或者通过电话、家访或微信等平台, 热情的与他们交流, 向家长介绍其进步的地方。 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 关注每一个小细节, 有闪光的地方, 及时向家长交流, 当然, 不好的地方, 也要与家长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介绍一些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 作为专业的教师, 要更主动的与家长进行沟通。
(2) 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方法也有很多, 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又或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亲子活动, 例如家长开放日、家长上课、亲子运动会、家委会等, 了解自己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能够更正确有效的协助老师正确育儿。
3.2 家园共育, 共同进步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 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的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 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 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 我们幼教工作者充分认识到, 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也是家园共育的前提条件。 我们只有与家长多沟通, 才能更理解我们, 情感交流的渠道畅通了, 才能谈得上相互了解, 相互交流, 相互合作, 共同教育幼儿。
4家长指导策略
在家庭培养方面家长一定要做到: (1) 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并做到天天坚持。 (2) 提供机会, 让孩子尽情体验, 不要把家里的事情包办了, 做一回“懒妈妈”, 给孩子空间, 孩子也需要这样的机会。 (3) 营造宽松的氛围, 学会耐心等待, 慢慢等待孩子发光、发亮。
总之, 家园合作, 是对孩子最有利的方法, 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 改正孩子在家的不良行为, 并保证在家和幼儿园一致, 双方共同改正。 孩子还小, 只要他自己能做, 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 再施以言传身教, 辅以耐心细致, 结合家园同心, 只有这样, 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
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及对策02-06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浅析02-06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问题及对策探究02-06
青年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对策与思考论文02-06
农业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02-06
环太行山地区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对策02-06
新课标下学生作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02-06
集群化技术02-06
法学实践教育的弱化与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02-06
坚硬厚层顶板弱化前后采场矿压显现规律研究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