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体育运动

关键词: 阶段 体育 课程

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精选十篇)

奥林匹克体育运动 篇1

1.1 体育课程发展阶段的研究

根据时间段高校体育的发展阶段, 将体育课程的发展界定为5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初级阶段、十年规划发展阶段、“文革”时期、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素质教育发展和推广阶段。

1.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1.2.1 有关课程结构的研究

针对课程结构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 发现:现阶段对于课程

结构的研究比较稀少, 一部分涉及该内容的研究只是在研究中提及, 对体育课程设置的专门性研究相对稀少。

1.2.2 有关课程内容的研究

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针对课程内容的研究现状的研究较多, 但针对课程内容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体育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依旧存在较多。

1.2.3 有关课程评价的研究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较多,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课程评价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反馈的及时性是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

1.2.4 有关课程师资的研究

体育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 而师资力量是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师资力量是体育课程高质量的进行的重要保障。在经过多次教学改革的今天, 师资力量的不完善依旧是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2.5 有关场地设施的研究

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一直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也一直是体育公共课程设置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部分学生和部分体育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参考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 并对其分类整理, 为撰写论文提供充足理论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列出访谈提纲,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根据访谈提纲, 对南京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师进行面对访谈。

2.2.3 问卷调查法

(1) 问卷的设计。

(2) 问卷效度的检验:邀请9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测, 结果如表1所示, 表明问卷的设计具有合理性。

(3) 问卷信度的检验:问卷信度的检验搜采用小样本重测法进行, (两次间隔时间为一个月) 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 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4) 问卷发放与回收: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四个年级中各抽取20名学生进行学生问卷调查,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学校的体育教师中抽取10人进行教师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2所示。

2.2.4 数理统计法

再回收问卷调查之后, 整理问卷, 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课程结构分析

3.1.1 课程类型

(1) 课堂体育教学。

针对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对学院一年级至四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类型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

如表3可以得出,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在一年级、二年级中开设了体育必修课, 在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中并没有开设体育选修课。距离《纲要》所要求的体育公共课程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2) 开放型综合体育课程。

开放性综合体育课程是指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基础上, 打破原有的体育分科的课程设置, 在体育课上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体育教学形式而形成的体育课形式。根据调查,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没有开设相关的开放型综合体育课程。

3.1.2 教学组织形式

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人数、特点, 依据教学内容而综合制定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总称。根据调查显示, 目前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的体育课教学形式采用自然分班、按项目分班和按兴趣分班的形式。在学生大一入学后, 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按照兴趣选择体育课程, 但由于场地限制、师资力量等因素, 结合各项目的人数安排, 学院主要的分班形式还是依据按项目分班的形式进行, 大部分学生是无法按照自身的兴趣选择体育课。

3.1.3 课时安排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公共课程由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 详细情况见表4、表5。

根据表4、表5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的体育实践课课时要远远高于理论课的课时。《纲要》要求, 每学年72学时中, 体育理论课的理论课课时要达到13~15课时。而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的体育理论课的课时只有4课时, 远远没有达到《纲要》所要求的标准。

3.2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课程内容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体育公开课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但是由于场地器材等原因的制约, 像手球、定向越野等课程并没有开设。

3.3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把课程作为评价对象, 评判课程所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情况。课程的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3.3.1 学生的学习评价

教学需要将学生的体育课出勤情况、体育课达标情况、体育课技评情况、课内学习态度、课外锻炼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情况。但在实际情况中, 由于公共体育课学生较多, 课外锻炼的情况难以评价, 所以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并未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评价范围。

由表7排球课成绩评定为例,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生的评价采用的是百分制,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 专项成绩包括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

3.3.2 教师的教学评价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同行和督导组评分完成, 据调查得出, 该种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更加准确、更加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价, 以便更准确地发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

3.4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分析

师资力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 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专业素养、执教能力等因素都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执教能力的评定没有固定的量化指标, 一般是通过同行评定和学生评定的方式来进行。该文通过学生评定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执教能力, 结果如表8。

由表8可以看出,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公共课的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是能得到学生认可的, 教师的教学意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都能达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不过关于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方面, 没有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大约1/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较差, 这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 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较弱的, 所以就造成大部分的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较弱。

4 结论与建议

(1) 优化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一是增加体育课的类别;二是丰富教学的组织方法;三是合理安排公共课的课时数量。

(2) 课程内容需要更加丰富, 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在实践课中, 不但要开设大众型的体育课程, 也要根据学生的情趣爱好来增加诸如:拓展训练、定向越野等体育课程。

(3) 体育教学评价方面, 需要完善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

(4) 需要增大师资力量方面的投资, 优化教师队伍。这需要在引进高水平教师的同时, 增加现有教师的培训、进修机会。

(5) 场地设施方面, 需要校方增加对场地设施的投资力度, 满足体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锻炼方法、激发锻炼热情、增进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 如何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对课堂及学生的控制、全面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该院公共体育课目前采取自然班授课的组织形式, 该研究试图通过调查该院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现状, 了解课程现存问题和不足, 同时结合对主管部门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 研究如何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使该院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教学大纲, 课程执行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并为此积累资料, 找到理论依据, 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及方法等目的。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开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付成君, 张典英.独立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1) :151-154.

[3]雷钊.深化高等学校体育高歌的思考[J].体育学刊, 1999 (4) :76-77.

[4]田燕.四川省独立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 2011.

奥林匹克之十大奇葩运动 篇2

The 1900 Olympics held in Paris had received a number of weirdest sports that were totally disbanded, and never included in all of its major competitions. Live Pigeon Shooting was one of them. The reason why this event was discontinued is that the intention of killing animals had received various criticisms across the globe wherein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as approved to totally scrape this sport immediately.

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奇葩运动,这些运动后来被取消,且从未再跻身于大型赛事上,活鸽射击是其中之一。大赛终止活鸽射击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滥杀动物的行为受到了来自全球的指责,国际奥委会也就不得不将此项目立即取消。

2. Tug of War 拔河

It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1900 in Paris Olympics and continued until 1920 wherein Britain became popular in this type of sport because they had mastered it. In fact, they have received the number of medals against other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his is commonly played in grade schools, church activities, and during team building.

该运动在1900年引进巴黎奥运会,1920年英国成为该项目的佼佼者并打败了众多参赛国,赢得许多金牌。拔河运动因此成为英国流行的运动。在小学,教会活动以及团队活动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3. Club Swinging 棍棒操

It was only included twice in Olympics 1904 and ended in 1932. It was considered as rhythmic gymnastics because the participating athletes had to stand straight while holding clubs which have resemblance to bowling pins. The athletes would start doing complicated routines through twirls and whirls wherein a standard point system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unting of the points.

该运动只出现过两次,在1904年的奥运会现过一次身,并于1932年离开众人视线。它因运动员站得笔直拿着体操棒,就像拿着保龄球瓶而被称为“节奏跳操”。甩棒选手们要通过不断地绕身旋转进行复杂的动作,并依据标准评分机制来决胜负。

4. Tandem Bicycle Sprint 短程双人自行车

It was introduced in 1906 and has been included on the primary sports until 1972 wherein the mechanics of this sport was a partnership of two-man teams who are seated on the two-seater bicycles and start racing. The team who would be able to reach the 2,000-meter course will be declared as winners.

该运动在1906年引入直到1972年都属于主要赛事。比赛时两名男性参赛选手分别坐在双人自行车的两个座垫上,合力操控一辆自行车。比赛开始,最先冲刺2000米终点的队伍取得胜利。

5. La Canne 击棍

This is actually comparable to a fencing sport, but participants were using cane instead of a sabre. It's more of a walking stick description which became known as French Martial Art La Canne which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24 Olympics.

击棍类似于击剑运动,但参赛者用手杖代替佩剑。这有着拐杖模样的棍子在法国武术中闻名,并于1924年引入奥运会。

6. Rope Climbing 爬绳

It was present in four different Olympics from 1896 until 1932. The rope used was 15 meters long and the rule was to climb up to the pole based on the speed before an athlete was declared as a winner. Greece was noted to be the consistent champion in this sport.

nlc202309041258

该项运动自1896年到1932年曾先后四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比赛用的绳子长15米,比赛规则是运动员以最快的速度爬上顶端,速度最快者取胜。希腊曾连续数次获得该项目冠军。

7. Plunge For Distance (Diving) 距离跳水(潜泳)

It was also known as plunge diving which was part of the 1904 Olympic events. The rule stated from the Official Swimming Guide is the person needs to stand in a stationary take-off from 18 inches height before diving and land to the water where the plunging glides must be performed within a minute or 60 seconds.

该运动也称为“跳水潜泳”,曾是1904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官方游泳指南》规定运动员必须从18英尺高的固定跳板上潜入水中,并且跳入水面滑翔的过程要保持1分钟即60秒。

8. Swimming Obstacle Race 障碍游泳比赛

This is another weirdest sport included in 1900 Paris Olympics wherein swimmers would have to swim in the 200 meters while doing in between the climbing over a pole, rowing of boats, swimming again, then going through another row of boats which actually served as obstacles during the swimming obstacle race.

1900年巴黎奥运会还举行了一项奇葩运动——游泳障碍运动。比赛中运动员在200米的里程内必须爬上一根杆子,越过一排小船,然后再游过另一排实际上作为障碍道的小船。

9. Race Walking 竞走

To those who are not familiar on the sports being played in each Olympic event, this race walking has been in the history since 1904. It is indeed weird because you could have the marathon, and other racing type of sport.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the participating athletes will not run wherein they have to keep their one foot on the ground otherwise they will be disqualified.

相对于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奥运项目,1904年就加入奥运的竞走比赛俨然已是老面孔,且坚持至今。比起马拉松或者其他径赛,它唯一的奇葩之处在于竞走运动员在比赛时不能跑,而且必须全程保持单脚接地,否则就要被取消比赛资格。

10. Solo Synchronized Swimming 单人花样游泳

It is one of the weirdest sports for all triathlon athletes and swimmers because the competition focused solely for individual athletes. It was introduced in 1984 and had been played in 1988 and 1992. The participants would do choreographed routines in the water which must be synchronized to the music. It was part of the women sport wherein the rule of the game is that the dance routine in the pool is synchronized by the athletes themselves.

这对三项全能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来说算得上是最奇葩的运动了,因为在此比赛全程中,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运动员身上。该运动在1984年引入并且在1988年和1992年都举办过。运动员必须在水中根据音乐节奏表演出一系列的艺术舞蹈。该女子项目规则规定,水中的音乐和动作可以由运动员自由选择。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职体育教育 篇3

1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有哪方面的意义

1 . 1 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在世界上文化的作用性

从事文化基础生产上是我们人类意识的精神建设,在实践当中的待完成性和人类基因的优越性,是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内在。物质文明的观念意识体现建立在奥林匹克文化精神上的,在不同的层次,其具体文化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和含义和世界文化的意义。现在奥林匹克正在以不同的形势融入各国的民族文化中,尤为突出的是有了不同的奥林匹克民族体育文化,激励我们往更好的方面前进,抱着理想和梦想走向美好的生活中去。奥林匹克精神文化走进体育,走进文学,走进艺术,走进未来,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师所追求的作用性,发挥着一定的价值,改变着自己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作用性。

1 . 2 高职体育以载体的形势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现在体育大学生要具有国际化的技术标准,必须了解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大学里面各式各样的设施和老师教学上的改变,这样直接或者间接的宣传奥林匹克文化,也加入了不同类型的奥林匹克竞技项目,让我们学习体育的学生能更好的参加奥林匹克积极项目,例如马拉松跑、100 m跨栏跑、400 m跨栏跑、跳高、跳远、三级跳、撑高跳高、铅球、铁饼、标枪、链球、七项全能、4×100 m接力、4×400 m接力、20公里竞走等,我们能在这些项目中挥洒汗水和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其中最能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是田径项目,田径项目也包括田赛、径赛、公路跑、十项全能、竞走和越野跑等不同形式,也是希腊奥林匹克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上进行过的项目,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现在在高职大学体育里面也从教学上形成奥林匹克精神文化。

1 . 3 奥林匹克精神在 2 1 世纪代表的是什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上去了,奥林匹克在21世纪时是一种竞技精神,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和锻炼精神,代表了公平、公正、工义、平等、向往自由、和平的体育竞技精神,奥林匹克包含的这种自我挑战精神、公平竞争、和平精神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传播现代体育知识技术的技能。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的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在高职高校里,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播,向同学们展现了不一样的精神文化,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丰富的为我们展现各式各样的竞技项目。

1 . 4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互异性

在高职高校中我们的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都在发展和宣传,积极的去开发和发展民族体育传统体育节目,并加以保护,但是由于西方的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大,让我们学习和了解到了西方奥林匹克文化,我国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首先要学习奥林匹克精神,我国在了解道路、友谊和团结的观念与我们民族文化大同小异,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和谐的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和宗教的矛盾,信仰的区别,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我们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结合,看到的不再是矛盾与冲突,战争,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和平共处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和刀剑相向:可以让矛盾成为互相学习和相互良性竞争的动力,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推动力,而不再是互相轻视和互相嘲讽。也只有在这种精神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包容,理解的心态去让我们接受新事物和新文化,学习不同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文化,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和包容心,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和新的现象,感受到各个民族文化来源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良性的竞争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和宗教信仰,以比较客观和公正、公平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与我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让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自己和国家,让国家文化软实力上有一定的提高,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和学习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和实现。

2 高职体育教育和奥林匹克文化体现的价值

2 . 1 奥林匹克文化有利于高职的体育教育

高职高校的体育是是用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和在体育比赛中的项目,加入了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使我们的同学更好的专注于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和任务。象征着和平,公平公正的奥林匹克精神让高职高校内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学习,再掌握了体育竞技中的要求的等,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我国部分高校重体轻智的想象尤为突出,要避免在教育上和在考试中出现的,只重视学生考试结果和生理评价,忽略了心理质素的和体育实践时的评价,现在评价中部分高职学生之以60分万岁的观念,缺乏了科学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变差,导致高职高校的体育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为融入了奥林匹克文化,有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在运用技能的传授中展示体育运用的信义、友爱的丰富文化,重视了奥林匹克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目标的实现。

2 . 2 着眼运动文化建设, 促进高职体育全面发展

在高职高校中发展奥运竞技项目比赛的同时,高职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却出现诸多问题,缺少总结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我国体育教育体制存在的局限性,以老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和比赛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发展和建设我国体育文化,教学目标都是老师引导学生去实践的,缺乏主动性,学生一直都是服从,在做老师安排的体育任务,课程教学上面每一步都是按教师指令在实践和运作。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针对这些弊端进行着改革,着重突出促进高职体育全面发展的新改革进行,融合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建设,体育教学模式向着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强调了以学生稳中心,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体会到奥林匹克的精神意义,才能发展自己的专长。

在高职学校中要树立很好的观念,要建设文化建设中,要在奥林匹克精神中让学生了解健康的定义,强调学生的生物、心理、行为、社会多维的健康观。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要避免出现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的现象的出现,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在21世纪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要提高,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运动的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高职体育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奥林匹克运动雕塑 篇4

1984年起,西班牙著名艺术大师罗莎·萨拉受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委托,以奥林匹克为主题,历时10余年,以艺术与写实结合的手法为38个奥运会运动项目创作雕塑。整套奥林匹克雕塑引起了奥林匹克大家庭、艺术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极高评价。这套奥运雕塑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同时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全套的奥林匹克雕塑。奥林匹克运动雕塑包括夏季奥运会项目28个和冬季奥运会项目10个。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同意之下,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联合奥林匹克博物馆和艺术大师罗莎·萨拉,启动了将38尊奥林匹克系列雕塑限量原模再造的项目。每件作品将带有艺术家的签名和限量编号,收藏证书上还有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先生和罗莎·萨拉的签名。这些奥林匹克雕塑承载着奥运的精神与文化,也将进一步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后在中国的传播。2010年6月24日下午,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奥林匹克运动雕塑全球首发新闻发布会。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亲临现场致辞并与中国奥委会官员共同为雕塑揭幕,现场用毛笔写下汉字“魂”,为此套作品题名为“奥林匹克之魂”。中国制作并限量发行的奥林匹克雕塑,采用青铜铸造。

由于这38尊奥运雕塑表面要求都非常光洁,而目前中国的艺术铸造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水玻璃或者硅溶胶工艺熔模精密铸造,这样对于雕塑作品的表面要求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奥林匹克运动雕塑在中国留下遗憾吧?经过反复实验,制作者采用了水玻璃复合型制壳工艺,终于铸出了堪称国际一流的表面效果。原作者西班牙著名艺术大师罗莎·萨拉对此赞不绝口。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表面颜色的高度统一。由于热彩色处理技艺是一种国际前沿的青铜雕塑表面处理新技术,2005年才由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引进国内。着色的过程完全靠人为的悟性而掌握火候的。这样不同的操作人员制作的作品可能存在着色差。那38个奥林匹克运动雕塑,表面的色泽要求高度统一,这又是一个难题。经过试验,强化了着色前的雕塑表面清洁,着色过程的定岗定员和尽量的技术指标控制,着色后强化表面封闭保护,达到了高标准的要求。艺术大师罗莎·萨拉也前后数次亲临制作现场具体指导,最终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着色质量,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体现了奥运情结的中国力量。

浅析奥林匹克精神在体育课堂的内化 篇5

关键词:体育奥林匹克精神,体育课,内化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 “更快, 更高, 更强”的体育奥林匹克精神, 不只是强力的展示, 它的本质是通过科学锻炼和平等竞争来实现教育的人文目标。”也就是说, 体育追求的实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一、磨练学生坚定的意志, 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 按照目的调节内外活动, 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作为一种强力运动, 需要参与者具备或培养具备这些优秀的意志品质。恰恰体育对于优秀的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独特作用。它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也是无法替代的。无论在课堂上的学习, 还是教学竞技比赛, 它都要求学生挑战自己的体能, 自己的意志, 自己的极限。如果把培养起来的东西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那体育精神对于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成败, 将起着关键的作用。

体育作为一种强力运动, 需要的首要的意志品质就是坚忍不拔。恰恰体育对于这种优秀的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独特作用。它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也是无法替代的。无论在课堂上的学习, 还是教学竞技比赛, 它都要求学生挑战自己的体能, 自己的意志, 自己的极限。如果把培养起来的东西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那体育精神对于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成败, 将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我们现在的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家是所谓的“小太阳”, 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 对家庭或成年人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 逐渐出现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缺陷。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 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 更要通过在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中 (如以小组, 班级, 学校等各种特定组合, 非特定组合, 如情趣相投, 技术相仿的) , 让学生在竞争中认识团队的重要性, 有了这种集体情怀, 学生之间就能形成共同的心理气氛, 困难是相互支持, 帮助, 很好地形成了团队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 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中, 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角色的人, 就被认为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对于集体来说, 由个体的自信心, 责任心, 合作意识直接对整体起了强有力的支持。这种精神适合于任何领域。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体育兴趣小组, 在团队比赛时, 敢打敢拼, 默契感, 反对个人英雄主义。潜意识认识到“团队第一, 个人第二”。在学校体育中竞争, 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的比较, 不要强化等级, 应该强调积极进取、敢于拼搏、永不停息的精神。

三、不断提高学生层次, 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1、培养学生遵守规则, 学会公正, 成为社会期望的人。

体育教育教学的成功, 归根到底是通过体育的身心练习。学校体育要率先做好, 要让我们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能自觉遵守社会基本公德和体育竞赛的基本规则,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道德, 它更多是通过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自我调节来影响人的体育行为。要使学生能认识到, 体育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是公平竞争, 而失去公平的竞争, 就意味着丧失了体育的本质意义, 也就失去了体育的生命力。

同一个练习的目标导向不同, 其教学效果也不一样。让孩子们掌握好规则, 合理争取名次, 通过, 公平、公正的环境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于学生的完整人格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们通过违反体育道德行为来获取成功, 恰恰是规则所不允许的。

2、引导学生欣赏体育, 发展个性体育

现代体育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特殊语言, 它是由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融合而成的。它是无国界的, 特别是体育活动的欣赏, 无论是齐达内的精湛的足球技艺, 科比神奇的81分之作, 丁俊晖的精准之杆……等等, 无不让我们痴迷神往, 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拒绝。当学生在学会欣赏体育大餐的同时, 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用循序渐进法, 不断提高学生层次, 对于全民的体育发展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排球教学的扣球过程中, 目标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在过程中制定, 帮助, 互助, , 到助人为乐的层次渐近。从一开始的学习, 教师的保护, 学生互助, 到自身安全, 互为条件。让自己完成, 感到成功, 于是学生对帮助有了一定层次认识, 进而不带附加条件, 去帮助他人, 由他人的成功形成成功的满足感的变化过程, 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也是精神的升华。

而恰恰是这种感觉, 让体育成为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发展成为其终身的需要和习惯。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男女老少举家健身, 在欢声笑语中挥汗如雨的场景吗?

综上, 我们体育教师在注重学生身体发展的同时, 更要站在体育精神培养的高度上, 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地源热泵系统 篇6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 占地约67公顷, 主要由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及能源中心等部分组成。

在功能上满足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世界单项比赛的要求, 使之成为济南市标志性建筑及新城区内大规模商业娱乐综合体。在设计上充分考虑赛后营运的灵活性, 使其能够满足举办大型文艺演出, 经济展览, 商业服务功能, 又能成为济南市文化活动中心, 群众健身中心及商业、文化、体育, 群众休闲娱乐的基地和场所。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围护结构节能、遮阳系统、节能材料、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水蓄冷技术、热回收等方面采用了综合的节能措施, 并利用了地源热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成功申报了建设部节能省地型建筑科技示范工程、山东省节能示范工程。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工程申报了建设部2008年度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并得到了可再生能源资金支持, 该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

1 地源热泵系统概况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需要, 按照整体能源规划和能源论证, 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在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体育场, 主要承担体育场非赛事期间空调采暖负荷。体育场赛事期间的负荷由能源中心承担,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承担体育场非赛事期间的部分空调采暖负荷非赛事期间的峰值负荷由能源中心和市政热源承担。

体育场6.0×104座, 总建筑面积1.28684×105m2, 体育场看台下的附属房间在赛时是作为比赛功能用房, 赛后将作为办公、商业等用途。赛时、赛后的室内空调采暖设计参数如表1, 2。

体育场主空调系统共设4个换热站 (A, B, C, D) , 位置见图1, 空调系统相应分为4个区, 即A区、B区、C区、D区。

经过计算分析, 赛时各区的设计负荷为:空调系统A区冷负荷2285kW, B区冷负荷2529kW, C区冷负荷2204kW, D区冷负荷1870kW, 共8888kW;空调系统A区热负荷2127kW, B区热负荷1983kW, C区热负荷1994kW, D区热负荷1650kW, 共7754kW。

经过计算分析, 非赛时期间设计负荷为:空调系统A区冷负荷1971kW, B区冷负荷2182kW, C区冷负荷1901kW, D区冷负荷1613kW, 共7666kW;空调系统A区热负荷1773kW, B区热负荷1653kW, C区热负荷1661kW, D区热负荷1375kW, 共6462kW。

由于设计冷热峰值负荷出现的时间短, 若按设计峰值冷热负荷匹配地源热泵机组, 会导致机组容量和系统投资增加。为保证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和降低系统投资, 决定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承担基本负荷, 能源中心和市政热力承担峰值负荷。根据评估预测和要求, 确定体育场地源热泵系统总装机冷负荷为4000kW, 总装机热负荷为3500kW。而体育场的高峰负荷仍由能源中心和市政热力提供。

2 地源热泵机房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设有主能源中心, 作为供给全部一场三馆的空调、采暖、生活热水所需的冷热源, 体育场的地源热泵系统主要为体育场在非赛时期间的部分空调冷、热负荷服务。主能源中心运行参数与考虑运营需要, 两个系统的结合及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能源中心提供的冷水为一次冷媒, 其温度为:3.5℃/12.5℃。市政热网提供的热水为一次热媒, 其供回水温度为120℃/65℃。各场馆分别设换热站, 站内分别设有空调系统换热机组和采暖系统换热机组。经换热机组热交换后的空调负荷侧冷水供回水温度:6℃/14℃, 经换热机组热交换后的空调热水供回水温度:60℃/50℃, 采暖热水供回水温度:85℃/60℃。

地源热泵系统制冷工况一般为冷水进水温度12℃, 冷水出水温度7℃;冷却水进水温度31℃, 冷却水出水温度36℃;制热工况一般为冷水进水温度8℃, 冷水出水温度4℃;冷却水进水温度40℃, 冷却水出水温度45℃。

根据地源热泵机组特点,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 在体育场西北角设一个地源热泵机房, 并利用A, B, C, D四个区的4个换热站内设备, 为体育场四个区的空调系统提供冷热源。地源热泵机房内选用2台地温中央空调冷水机组, 单台制冷量为1952kW, 制热量为2040kW。制冷剂为R134a。冷冻水、冷却水补水采用软化水。冷冻水系统定压采用闭式隔膜膨胀水罐和补水泵定压方式。冷却水系统定压采用膨胀水箱定压方式。立管和水平干管最高点设自动排气阀, 最低点设泄水。系统设真空脱气机, 脱除水系统中的空气。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如图2。

地源热泵系统空调冷水侧采用二次泵为变流量系统, 地埋管换热侧采用定流量系统。充分利用换热站内的系统设备, 空调冷水侧一次泵为定流量泵, 设在地源热泵系统机房内, 二次泵利用各空调分区换热站内的空调变频水泵。这样, 空调冷水侧一次泵仅克服空调机房及主管路的阻力, 二次泵克服各空调分区的阻力。二次泵的参数与空调换热系统基本匹配, 再加上变频调节, 从功能上和使用上可以达到完美结合, 即节省了初投资, 很好地实现了系统节能, 又解决了运行的匹配性。换热站系统原理见图3。

在总供、回水管之间设旁通管及由压差控制的旁通阀, 旁通管管径按1台离心冷水机组的水量确定。通过水系统干管上安装的流量传感器 (或蒸发器两端的压力传感器) 测得水系统的总流量, 控制旁通阀, 使旁通流量加上负荷侧流量等于冷水机组设定的最小流量。

A, B, C, D区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为变频水泵, 根据每个区二次水管末端设置的压差信号控制。空调水的分水器上的每个供水管上均装有热计量表。A, B, C, D区每个换热间一次水冷水侧设置压差信号以控制能源中心的冷水循环泵, 一次冷热水侧均装有热量表。空调循环水泵、压差信号、冷热计量水表、空调及采暖二次水侧的温度及压力信号、采暖循环水泵的运行状态均进入楼控。

3 地埋管换热器系统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场地是坐落在原荒山基础上, 场地地貌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基地东西两侧临山, 用地内有规划中心路和大辛河 (暗河) 穿越。场地地形因大量开山采石导致地势起伏较大, 呈东高西低, 地形条件复杂, 坡度较大。在较早能源系统论证时, 查询了本地区地质条件, 该地区地质条件为岩石、溶洞和失陷性黄土, 对土壤热泵的垂直埋管系统影响较大, 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保障地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 项目部组织专业公司对工程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 在现场打了4口测试井, 对岩土体地质条件进行了勘察, 取得岩土层结构、热物性、温度资料, 为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依据。

3.1 钻孔井设置

由于本地区地下存在较多岩石, 导热性能较一般土壤要好, 通过测试井测得的土壤综合导热系数为2.03W/m·K, 该区域土壤地层平均导热系数范围属上等水平。埋管地层原始温度约为15.2℃。根据所测岩土层热物性及地埋管循环液正常的运行参数, 每米孔深地埋管夏季的释放热量约为75~80W/m, 冬季提取的热量35~50W/m。

根据埋管区域模拟计算、地质勘探及试验井的地质状况, 本工程地源热泵的室外埋管系统采用竖直双U形地埋管, 设计按照井深80m左右。同样工程条件下, 双U形地埋管比单U形地埋管换热性能提高15%~30%, 可减少钻孔成本。实际施工时, 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比勘测的数据更为复杂, 存在较多岩溶洞和细纱层, 实际井深根据地质情况控制在60~100m, 部分井为防止坍塌, 增加了护井套筒。

考虑地埋管间的热干扰, 避免换热短路, 本工程钻孔间距设为5×5m。钻孔直径150mm。地下换热系统埋管采用聚乙烯管PE80, 水平连接地埋管管径为De63, 竖直双U形地埋管管径为De32, 并联连接。地下热交换系统采用同程式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地源热泵系统的最大释热量包括:空调冷负荷+机组压缩机耗功+循环水在输送过程中得到的热量+水泵释放到循环水中的热量。地源热泵系统的最大吸热量包括:空调热负荷-机组压缩机耗功+循环水在输送过程中的失热量-水泵释放到循环水中的热量。综合机组的制冷、制热效率, 本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最大释热量为4000kW×1.2=4800kW, 最大吸热量为3500kW×0.75=2625kW。为满足夏季负荷, 钻井数量约为800个;为满足冬季负荷, 钻井数量为938个。按其大者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 因此钻井数量取940个, 埋深80m。埋管换热器总长度3.008×105m埋管面积约需3.1×105m2。埋管区域分布如图4。

3.2 集管敷设

埋管区域内考虑地下管线所需的埋管空间及埋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 设计为竖直埋管位于地面2m深以下, 水平埋管埋设于深1.5m~2m的管沟内。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 环路集管不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有效长度内。水平环路集管坡度为0.002。地埋管环路两端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相连接, 同程布置。每对供、回水环路集管连接的地埋管环路数相等。供、回水环路集管的间距0.6m。

竖直地埋管环路采取分、集水器连接方式, 一定数量的地埋管环路供、回水管分别接入相应的分、集水器, 分、集水器应有平衡和调节各地埋管路环路流量的措施。

3.3 监测井

为体现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特性, 加强对地下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 将对地源热泵系统的长期运行进行监测。为此在不同埋管区域设计有不同深度温度监测, 能够对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后土壤的温度场、热泵机组的性能进行监测, 为地源热泵的发展及运用提供借鉴, 并可以调节运行模式, 切实做到地下环境保护, 实现真正的可再生利用能源。

根据系统和区域的特点, 选取2~3处典型位置, 在每个位置选择一个工程井, 该工程井和其他工程井一样正常布置地埋管, 在这个工程井周围增加5个井作为监测井, 这5个井均为实验用井, 不布置地埋管。5号实验用井为参考井, 距离最近的工程用井5m, 参考井为不受地埋管换热影响, 测量土壤原始温度的井。另外4个实验用井分别距工程用井1m, 1.5m, 2m, 2.5m, 可以设置于工程用井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分别测出与换热井不同距离时受地埋管换热影响的土壤温度。这6个井均为80m深, 如图5所示。

在这6个地埋井的15m, 30m, 45m, 60m, 80m深处分别预埋1个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总计30个铂电阻。

在空调机房设地埋管系统每小时的循环水量与进、出水温监测装置, 实际记录每小时向地下释放的热量和从地下抽取的热量, 使运行管理人员清楚看出地下的热平衡状态。

4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分析

地源热泵系统需要在夏季向地源侧排放热量、冬季吸取地源侧的热量, 为保持长期可靠的运行效果, 必须进行一个冷热周期的热量平衡校核计算, 最小计算周期不得少于一年。在此计算周期内, 地源热泵系统的总释热量和总吸热量宜相平衡。

体育场地源热泵系统夏季最大释热量为4800kW, 冬季最大吸热量为2625kW, 按照正常运行, 则夏季释热量大于冬季吸热量, 并且相差较大。如果不采取措施, 任由地源热泵系统无节制地运行, 则全年总释热量和总吸热量平衡失调, 会导致地埋管区域岩土体温度持续升高, 从而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使效率降低。为使地源热泵系统在一年内的累计总释热量与累计总吸热量取得平衡, 可以有多种方法。鉴于本地源热泵系统仅为体育场非赛事期间服务, 而整个体育中心已设计有独立的能源中心, 并有市政供热。在比赛期间的负荷和非赛事高峰负荷均可利用能源中心和市政供热为整个体育中心的空调服务。因此, 本地源热泵系统可以通过选择一个合理的冬夏运行策略, 来求得其累计总释热量与累计总吸热量的平衡。为此, 要做一个全年热平衡计算。计算夏季地埋管的累计释热量与冬季地埋管的累计吸热量。

使每日空调计算负荷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 统计了大型体育场馆的使用规律, 按照济南市温度分布图 (如图6) , 进行全年热平衡计算。

热平衡计算过程如下:先求得各区域每天冷、热负荷的平均值。按每天运行10h计算, 计算出各区每天的冷负荷累计值和热负荷累计值, 再算出每区每天累计释热量、吸热量和每区全年累计释热量、吸热量, 再通过对各区域冷、热负荷的合理组合, 使整个冬季的热负荷 (即从地下取出的热量) 与整个夏季的冷负荷 (即向地下释放的热量) 基本平衡。

通过上述热平衡计算, 可以优化体育场的地源热泵系统与主能源中心合理搭配运行策略 (如图7) , 使总释热量和总吸热量得到平衡, 保障地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 以达到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 节能环保效益

地源热泵系统冬季总供热量约为12424GJ, 地源热泵系统不需要冷却塔和锅炉房, 因此每年可以节省能源折合成标准煤424t。

按照每吨标准煤燃烧后排放CO2 2.65t, SO217.87kg, 15.39kg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排放炉渣0.62t计算, 每年减少CO2的排放约1125t, SO2约7585kg、烟尘约6532kg、炉渣263t, 对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有相当大的作用。

6 结论

(1)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作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 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 积极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 工程在节能、可再生能源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2) 地源热泵系统与主能源中心合理匹配, 充分利用共用设备, 实现了二次泵为变流量系统, 使地源热泵系发挥最大的节能环保效益。

(3) 地埋管换热器要依据现场勘探试验数据认真分析, 考虑地埋管换热器全年的冷热平衡, 合理确定系统的运行策略, 以利于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

滨州奥林匹克体育馆抗震分析研究 篇7

大跨度管桁架屋盖体系的特点:

1) 抗压和抗扭性能好; 2) 荷载对钢管结构的作用效应比其他截面形式结构的效应要低得多; 3) 维护方便。

本文以某体育馆大跨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 采用时程分析法, 反应谱法对大跨空间网架结构分别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首先用时程分析法分别进行了结构在单向和三向地震行波输入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 然后对比了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 包括内力、位移等) , 所得结果可供同类型工程设计参考。

1工程概况

屋盖结构宽度为105 m; 南北跨度165 m, 地上3层, 局部地下1层, 钢结构部分为空间桁架结构[1,2]。总建筑面积: 19 610 m2,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抗震设防类别为Ⅱ类, 见图1。

2计算模型和软件

利用通用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SAP2000对大跨度管桁架拱的组合结构进行了分析[3], 求得其动力特性及振动规律。落地拱的杆件为铰接连接, 钢管拱大部分采用三向固定铰接[4], 见图2。

2. 1模态分析

考虑到高阶振型, 此振型对地震内力影响不大。我们只要把前几个振型组合起来, 截取结构前50阶的振型进行分析[5]。

采用子空间迭代法, 结构的前20阶自振频率见表1, 自振特性分析[6,7]如图3所示。

Hz

2. 2结论

1) 结构的自振频率的频域较宽且分段密集, 与之相应的振型曲线比较复杂。

2) 频谱分布变化均匀, 跳跃现象不明显, 体现了自振频率分布密集, 振型复杂的动力特性[8,9]。

3反应谱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法对该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验算。根据规范的要求, 地震波加速度为70 cm/s2。唐山地震波北京观测点的南北分量较为合适。该地震波作用时长为59. 92 s, 峰值加速度为55. 49 cm/s2, 阻尼为0. 02[11,12]。

JGJ 61—2003网壳结构技术规程规定采用分解反应谱法进行网壳结构地震效应计算时可取前50阶振型参与组分析需要考虑的问题, Aashto8 2006反应谱与唐山谱时程分析取结构前25阶振型进行组合, 因为没有考虑两个方向地震反应出现峰值的相关性[13]。

几点体会:

1) 对于大跨空间网壳结构, 采用反应谱法进行分析时可能导致过于保守或过于危险的结论。

2) 由图4~图7看出反应谱分析法造成的误差大小与地震波的选取有关, 在工程设计中应该引起重视。从得出的图表看唐山谱比较实用[14,15]。

3) 利用时程分析法来计算滨州奥利匹克体育馆结构在多维地震作用的响应是可行的, 有效的。

奥林匹克体育运动 篇8

高等院校的体育发展是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建设,带动全民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的体育运动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密切相关。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是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载体,而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又是高校体育运动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本文试从奥运精神、奥运模式和奥运文化教材三方面,浅析奥林匹克运动对高校体育发展的驱动作用。

1 以奥运精神指导高校体育发展

奥林匹克的精髓是教育。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为我国体育学院出版的一本《奥林匹克运动》教材作序时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奥林匹克运动在这里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2]这就足见奥林匹克运动与高校体育发展的密切联系。要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建设和不断前进,就必须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体育发展的指导精神,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奥林匹克运动,充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对高校体育发展的驱动作用。

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是古代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的体格力量与健康的崇尚是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比赛的基础。古代奥运中对人的体能、技巧的挑战体现着古希腊人竞争与开拓意识。古代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既是对和平的渴望,也体现出希腊人对神和自然的敬畏。在古代奥运会文化背景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极其重视个人价值,捍卫个人的独立性。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些价值观念都已成为现代奥运的核心价值。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而开展高校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运动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勇于坚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品质。

现今的高校体育教育往往注重形式、项目和体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融入。要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对体育建设和发展的强大驱动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奥运精神、理解奥运精神,并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深入体悟奥运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奥林匹克运动对高校体育发展的驱动作用。

2 用奥运模式完善体育教育体系

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发展为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体育教育发展实践中,普通高校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而较为合理的体育教育发展体系,无论从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安排、选择、多样化管理,还是从体育教材的编写和体育课程项目的选择上来看,都为普通高校进行全面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近几年对高校学生体育课程项目选择的诸多调查来看,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奥运热门项目同样也是高校学生选择体育课程的热门项目,而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武术体育运动项目也成为了高校学生选课较为青睐的课程项目。例如,清华大学从2000年开始,将体育课从21门增加到目前的50门,新增的体育课程有:击剑、跳水、沙滩排球、拳击、艺术体操、太极拳等等。这些课程从运动项目的角度看,基本上都是奥运会项目,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学习技术、战术、规则,同时从中获得身心愉悦,以及运动中传递的奥运理想、思想。[3]由此可见,这是加强奥林匹克运动对高校体育发展的驱动作用的重要契机。

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借由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带领学生观看所学课程项目的相关奥运比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项目的兴趣和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模式,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训练,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引入奥林匹克运动的竞赛方式,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赛、竞技等较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该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使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强身健体、获得一项体育技能,并还能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领悟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精神,从而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将奥运文化融入体育教材学习

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文化运动。奥林匹克文化是指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和活动内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狭义则指的是与奥林匹克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高校的体育教育发展包括实践教学和教材学习两个部分,而奥林匹克文化则是高校体育教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素质最重要的基地和平台,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文化课程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但学生获得奥林匹克教育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学习课程。因而,要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精神在高校中的广泛传播,提高学生的奥林匹克文化意识,就必须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和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教材的编写和高校体育运动的实践中去。体育教育侧重实践教学,但教材学习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承载体育精神和文化的主要载体。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以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和教材学习课程的比例,在一学期的体育教育课程中, 开设几节课程用以专门的教材学习,并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以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和精神为指导和驱动力,并通过笔试测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记忆、理解,促进学生深刻掌握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和精神。在体育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融入奥林匹克的文化和元素,要以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为教材编写的指导,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高校体育运动向更深广的层面进步发展。

4 结语

推进社会体育,带动学校体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驱动作用。英国学者安德鲁斯曾用三个等边三角形的叠加来表示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及学校教育的关系:大众教育和学校体育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础,而高水平竞技体育又对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起到了示范和驱动作用。[3]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和精神是高校体育发展的“灯塔”,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和模式是高校体育发展重要的借鉴对象,只有充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文化,不断丰富高校体育运动的竞技项目和内容多样化,才能不断驱动高校体育运动向前发展。

摘要:自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以来,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上广泛开展,促进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并对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驱动作用。奥林匹克运动离不开基础体育教育的培养,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奥林匹克精神的驱动与指引。

奥林匹克拷问下的举国体育机制 篇9

关键词:奥运会;举国体育;机制

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26金、18银、26铜的战绩最终名列奖牌榜第三,总体成绩滑到了2008年奥运会后的最低点。和成绩一样不尽如人意的,还有我们在体操、射击、羽毛球这些传统强项中的明显退步甚至是全线溃败,让人们不禁发出“举国体育”到底还是不是适合我国的体育发展”的疑问。

一、何为举国体育机制

举国体育体制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来夺取比赛运动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从原苏联学过来的,从新中国成立时体育百废待兴,到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高居金牌榜首位,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时间内,从基础差、底子薄跃升至世界“第一集团”,举国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辩证的角度看待举国体制

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本届里奥运会与上届伦敦奥运会金牌分布情况(如下表):

不难看出,两届奥运会最稳定最无悬念的是被戏称为“国胖队”的中国乒乓球队,最具突破性的毫无疑问是中国女排。

孤独求败的国乒队在本届奥运会再次毫无悬念的包揽所有金牌后,总教练刘国梁在上届奥运会之后的一段赛后训话受到追捧。这段视频中所包含的信息恰恰是举国体制下国乒队的一个精准诠释:提倡良性竞争、注重人员梯队的建设,并给予每个有实力的队员平等的机会;没有入选主力阵容的老队员哪怕是上届奥运会的冠军都能够任劳任怨的给年轻主力队员做后勤保障。可以说这种始终把国家荣誉放在首位的大体育情怀绝对是国乒队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而这种情怀绝不是纯商业化运作环境所能产出的。

本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一路逆袭,时隔12年再次站上最高领奖台,然而2013年4月郎平时隔14年第二次入主中国女排时,其时的中国女排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排管中心全盘接受了郎平关于用人的绝对话语权、打造复合型教练团队、打造女排大国家队的思路,甚至改变了国内职业联赛规则,并全力提供人财物支持。可以说中国女排的这次崛起是举国体育机制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只有举国体制才能够支撑这样一种可以说完全没有商业利益驱动、不计成本投入、不追逐投入产出比的管理模式。雅典奥运俄罗斯代表团副团长在反思本国体育的滑坡的原因时曾指出:其他的路不該走前苏联的模式,但体育要走。必须承认这个观点同样适合我国。即使在今天,奥运金牌对国人神经的刺激作用仍旧足够强大。中国的普通民众在体育锻炼上的消费能力有限,国内体育市场不成熟,当人们对奥运成绩的期待高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力量时,举国体制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而我们来看看本届奥运会成绩不如人意的项目,既有体操、羽毛球这样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有游泳这种在上届奥运会异军突起的非优势项目。

中国体操队曾经是可以与国乒队比肩的冠军摇篮,在本届奥运会以仅获两枚铜牌的奥运最差成绩,除却裁判打分的客观因素外,更关键的问题是我国体操队的训练还是一味追求难度,沉浸在自己的审美情怀和经验习惯中,没有追上世界体操的审美趋势。而同样盛产世界冠军的中国羽毛球队本届只取得了两枚金牌,远不及上届包揽五枚金牌的辉煌。中国羽毛球队的断崖式滑坡更多的被归因于队员年龄老化、伤病困扰、打法落伍以及更为致命的管理混乱。

而中国游泳队则几乎只剩大白杨这一块遮羞布,赛前被寄予厚望的泳坛新男神宁泽涛,先是由于广告代言等一系列利益分配问题与游泳管理中心产生矛盾险些失去奥运会参赛资格,最后时刻获准参赛成绩却始终不如人意,并未达到人们赛前的预期。

从以上几个运动队的情况来看,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项目本身发展方向的问题和内部管理方式的问题,并不能够简单的归结为举国体制的弊端。

而在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不得不提到一个从来没有出现在我国奥运奖牌榜上却最早也是最远脱离举国机制的项目那就是中国男子足球。作为中国最早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体育项目,中国男子足球在国际赛场成绩不但长期不能令人们满意,而且经济利益驱动滋生了腐败、假球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整体崩塌式退步,成为了市场化的失败典型。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运动项目阶段性的成绩好坏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否适合某一种制度,问题往往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于政策的执行方式和执行政策的人。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现状提出建议如下:

1、平衡好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举国体制更多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最终是落实到每个个人的体育理想的实现。我们前面分析的乒乓球、女排的成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好的平衡了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在捍卫国家荣誉的同时实现了个人理想。而曾经的田亮和本届的宁泽涛都是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未建立起应有平衡的典型案例,单方面要求运动员放弃个人理想和利益的管理方式必须一去不复返。

2、体教结合,增加开放性。对于强烈依附于举国体制的项目如体操和跳水,由于其必须依赖国家的从下至上的选材系统,从幼龄起包办小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可以采取 “体教结合”道路,满足义务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需要,使得“舉国体制”更具开放性。

3、给其他一些发展模式让出一定空间。本届奥运会我们在马术和高尔夫项目上的尝试,以及近几年我国在网球、台球国际赛场上取得的进步,探索出了个人投入与市场支持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些新的模式毫无疑问有效填补了“唯成绩论”的举国体制形成的真空地带。

4、平衡好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之间的关系。必须承认“唯成绩论”、“唯奥运论”是举国体制无法回避的弊端,在这种前提下必将带来项目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优者愈优,弱者愈弱。为了打造更为健全、更为接近大众的运动体系,一方面,应该去除原有的优势项目与劣势项目之间的硬性分化,另一方面,应该尝试用市场的作用来引导项目的发展,以切实提高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

奥林匹克运动与力学分析 篇10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高速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也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不仅创造了一届届精彩纷呈的体育比赛,而且缔造了一种永远铭刻在人类进步史上的灿烂文明,推动人类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凭经验挑选运动员和仅靠艰苦训练取胜的时代成为过去.许多高水平的奥运选手常常在科学家的观察下,脚穿装有多个压电晶体传感器的特别运动鞋,操纵着联结测试仪器的运动训练器材,在三维扫描摄影或录像仪前训练,从电子计算机和电视萤光屏上,他们可以直接得出对自己动作的力学分析结果,得知自己多项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用于流体动力学研究的风洞和水槽不仅被用来研制标枪、皮划艇、雪橇、自行车等运动器械,而且被用于研究运动员的最佳运动姿势.

1 奥运会运动过程的力学分析

众所周知,不少体育运动项目都与空气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体育比赛的时候,运动员的身体和使用的体育器械,跟空气和水都在做相对运动,如运动中产生的阻力、升阻比、稳定性及旋转等力学问题,直接会影响着体育比赛的成绩.比赛中运动员对这些力学问题掌握得好,利用得当,就可能创造佳绩;反之就有可能败北赛场[1].

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是阻力.一般情况下,多数体育比赛项目都希望阻力小一些;但是有的运动项目或者在运动的某一段时间,却希望阻力大一些.如游泳就是这样,近代游泳理论认为,人体在水中向前游动的力量,主要是靠手臂和下肢划水、打水、蹬水、夹水等动作来获得的.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利用水的反作用力,也就是人的手和脚向后运动的时候受到水的阻力,这个阻力再反过来作用到人的身上,使人向前进.

游泳中按人体在水中是否运动来区分,阻力分为静态阻力和动态阻力,具体概念为:静态阻力(FPD)是指人体在水中处于某一固定姿势下滑行或被牵引时所受到的阻力;动态阻力(FAD)是指人体在水中游进时姿势变化、产生运动而受到的阻力.此外,按阻力性质可将水阻力分为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又称形状阻力)和波浪阻力3种.静态阻力和动态阻力均可由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和波浪阻力构成,不同游速下上述3种阻力成分占总阻力的比例会发生变化.静态阻力的测试研究已经开展得很多,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多数研究认为静态阻力的大小,除了与牵引速度有关系外,还与人体形态参数、身体浸没在水中的深浅程度、水质水温、环境湿度等许多因素相关[2].

动态阻力除了与上述影响因素均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人体运动有关,它既包含了人体某一姿势、某一速度下的静态阻力,又包含了在这一速度下由于姿势改变所引起的阻力,两项合并在一起统称为动态阻力.流体力学中静态阻力与水流速度v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式中,k为与水的性质和人体形态参数有关的综合系数,C为阻力系数,ρ为水的密度,A为人体某一特征面积(表面积、迎水面积等).

如果说静态阻力是正确认识游泳技术的基础,与人体形态、姿势、水质、水流等有关,那么动态阻力更加注重它的实用价值,与游泳动作相关,与姿态的改变和运动的频率有关直接反映了人体运动对水的作用效果,体现出动态阻力以“动”为核心的本质,是人体静态阻力和运动动作的综合函数,更是评价游泳技术动作实效性和经济性的有力指标.因此,动态阻力的研究与分析对游泳运动实践将产生比静态阻力更大的实际意义.

然而有些运动项目,例如高台滑雪跳跃、滑翔机比赛、投掷标枪、铁饼等等,要想提高其成绩,光靠减小阻力是不够的,因为决定这些项目成绩的并不是阻力,而是上升力和阻力之比,叫做“升阻比”,也就是通常说的滑翔性能.日本著名流体力学家谷一郎教授,就利用风洞试验研究了高台滑雪跳跃运动的技术要领.实验结果表明,当运动员把双手紧贴在身体的两侧,让上身和滑雪板跟地面保持平行的时候,可以获得最大的升阻比和最远的跳跃距离.在1956年冬奥会上,芬兰运动员瓦里宁首次采用了这种姿势,结果夺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现在大家看到的滑雪跳跃比赛的运动员,大都采用这种姿势.原因是从流体力学原理来看,高台滑雪跳跃的腾空时间只有4~6 s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最大速度却可达35~45m/s,所以要取得最远的跳跃距离,就必须在升阻比上打主意,也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滑翔性能,延长腾空时间.

升阻比对提高投掷标枪、链球成绩,意义也非同小可.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运动员或者运动器械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较短,运动的轨迹都有一个最高点,所以通过最高点后,滑翔的距离对于提高运动成绩起着关键的作用.就拿女子标枪这个项目来说,在投掷过程中,它在空中的滑翔距离一般要占整个距离的49%~56%.可见升阻比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奥运会运动员装备的力学分析

众所周知,鞋对于运动员,尤其对径赛运动员是至关重要的,奥运冠军的争夺,往往就是百分之几秒的争夺.而制作和选择富含高科技的跑鞋,就成为运动员获得这百分之几秒的时间,夺取桂冠最重要的筹码之一.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许多短跑名将,包括加拿大著名选手贝利穿着一种称为“带钉子的袜子”的新型跑鞋,有着良好的力学性能.这种跑鞋具有重量轻,避震功能好,附着力强和省力舒适等特点[3].

2004年,李宁公司与香港中文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合作,对李宁公司生产的运动鞋的力学特性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建立专业运动员的脚型数据库,对专业运动特征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专业性和舒适度.

不久前,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从而成为当今110m栏奥运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双冠王”.刘翔成功的原因除了个人超常的运动天赋外,高科技的力学分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刘翔的比赛用鞋就有很高的力学性能.据文献报道,田径规则中对跑鞋上鞋钉的数量、长度、直径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对鞋钉的位置和鞋的重量没有限制.因此合理地选择鞋钉的位置和形状,减轻跑鞋的重量就成为一个研究课题.目前跑鞋的鞋钉大都由尖头改为平头,鞋底也从平面改为沟脊交错,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鞋底与塑胶跑道的摩擦力,减少脚离地时的阻力.一些跑鞋还改变最后离开地面的前脚掌末端部位的形状,并安装上几颗小钉子以增大脚的蹬地效果.另外根据生物力学专家测定出的数据,跑鞋的重量每增加100 g,体能消耗增加1%,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跑鞋越轻越好.目前刘翔穿的跑鞋被人们称为“红色魔鞋”,这款跑鞋的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弹性的底板上有5个可换位的鞋钉,既合脚又舒服,也就是这双鞋陪着东方飞人刘翔创造出了新的世界纪录.

随着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和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日益渗透到与此相关的专业运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上.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大赛上,瞬间之差决定着胜负.因而,运动服装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高速运动中,衣服上的皱折都能使运动员的速度减慢,影响运动员的成绩.例如在自行车竞赛中,以32km/h的速度前进时,运动员的能量有90%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速度滑冰运动员在速度达到48km/h时其能量有80%是用来克服空气阻力.因此,世界一些生产名牌运动服装的大公司,都依托新面料的开发、新款式的设计来抢占运动服装市场,从而推动了高科技运动服装面料的研制.在悉尼奥运会赛场上,田径“女飞人”琼斯身穿耐克公司为她特制的新式比赛服,可以减少空气阻力,能使肌肉发热,利于出好成绩[4].在悉尼奥运会的游泳场,共14次打破了世界纪录,是本届奥运会破纪录最多的赛场.而游泳赛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鲨鱼皮”泳装.这种泳衣将运动员从脖子、手腕到脚踝全部包得密不透风,它涂有特氟隆材料,外表像鲨鱼皮一样光滑,所以称“鲨鱼装”.据测试“鲨鱼装”在水中能比普通泳装减少阻力7.5%.难怪它刚刚“出生”,就深受运动员的青睐.

耐克公司对划艇运动员进行仔细观察,研制出新的划艇服.他们将接缝移到衣服的前部,使它尽量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耐克公司宜称头套设计可以减少3%的阻力.放在长度为2000m的比赛中,这个比例可以换算成8 ft的优势.

美国的杜邦公司、恩卡公司,日本的帝人公司以及德国的Hoechest公司、意大利的Snia公司都以研究新材料、新面料而著称.如恩卡公司开发的纤维素纤维莱卡(Lyocell)、帝人公司开发的多孔聚酯纤维,都曾引起了轰动,可以说体育运动与高科技运动服装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自行车运动员是夏季奥运会上最大的傻瓜,而且对这一点无可奈何,因为他们如此依赖于一部将动力消耗在东摇西晃和克服气动阻力上的机器.这意味着自行车手喜欢挑选自己所用的每个部件,对所选部件的分析精微到毫米之差.所用自行车空气动力学性质的不同而相差百分之几秒,约相当于自行车轮半圈的差距.

英国自行车队目前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自行车.这种新式自行车的设计使用了有限元分析技术(finite element analysis).这种计算技术将自行车分解为上万个单元,并通过计算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来预测自行车的张力和变形.这样设计者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最大程度地优化自行车的重量和强度.

设计者们还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了自行车周围的复杂空气流[5].在此之前他们使用了风洞,但风洞实验要比计算机模拟昂贵得多,并且还必须为每次实验制造不同的自行车模型.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可以起到“虚拟风洞”的作用,可以帮助设计者去优化自行车各部件,如车把、前叉等的设计.在历次奥运会上,英国自行车队获得不少奖牌.

3 奥运会场馆的力学分析

2008年,北京将为世界各国的健儿们铺就纳米跑道,它比一般塑胶跑道更符合弹性力学特点,并具有光、电、热、吸收、高韧性等特殊功能.从资料可知,工体、奥体中心、首体等场馆的改造中已使用了纳米涂料、吸声板等纳米技术,为的是同样的目的:运动员更好地比赛,观众更舒适地看比赛.

在奥林匹克公园规划方案设计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美国EDSA规划设计公司及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的合作方案,以流体力学技术进行设计,使人员活动区域的气流最为舒适.羽毛球比赛对于场地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讲,场地内的风速不能超过0.2 m/s.奥运会召开时北京正值盛夏,坐在密不透风的看台上,观众肯定十分难受.但如果馆内开空调,就会给运动员比赛带来影响.因此,在设计场馆方案时,设计者综合考虑了这两方面的因素,从流体力学角度经过多次计算,达到一个平衡.

8月的北京,天气炎热,91000人坐在一个体育场里看比赛,对于如何增加其舒适度的问题.“鸟巢”的中方设计师们经过多次论证,借用了流体力学设计中的一种计算机CFD模拟方法,对“鸟巢”的观众席进行了热舒适度、风舒适度的模拟分析实验[6].它可以精确模拟出“鸟巢”的钢结构和膜结构,模拟出91000人同时观赛时的自然通风状况,并计算出每个区域的观众能感受到的温度和湿度气流速度,在图纸上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现在,“鸟巢”所有的通风设施,都是按照这个模拟分析对外国设计师的图纸进行调整优化的结果.无论观众坐在上层看台还是下层看台、普通座位还是VIP席,都能享受到自然光和自然风,达到较好的舒适度.

4 小结

除了以上的装备和场馆用到力学分析外,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要考虑力学因素的影响,如:帆船帆板比赛是力的分解问题[7],在奥运会水上项目帆船帆板的比赛中,有时可能遇到逆风,但许多运动员还是能够驾驶着轻便的小帆船,“顶”风破浪,高速前进;跳水比赛是竖直上抛运动的问题;蹦床比赛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问题,蹦床比赛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体操比赛是圆周运动的问题,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首次在单杠项目上实现了“单臂大回环”,用一只手抓住单杠,伸展身体,以单杠为轴做圆周运动;滑雪比赛是平抛运动的问题.

希望我国的运动员在高科技支持下,以完美的动作征服观众和评委,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多的冠军为国增光.

摘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不仅创造了一届届精彩纷呈的体育比赛,而且缔造了一种永远铭刻在人类进步史上的灿烂文明.将奥林匹克运动与力学分析结合,让运动员尽量减小阻力,充分展示自己实力,以更科学、更合理的动作参加比赛,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现代科学技术,阻力

参考文献

[1]童秉纲,陆夕云.关于飞行和游动的生物力学研究.力学进展,2004,34(1):1~8

[2]仰红慧.蛙泳技术及对阻力推进力影响的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

[3]张毅,肖梅.从悉尼奥运会看高科技在体育中的应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29~30

[4]马维平,晏冬丽.体育运动与高科技运动服装.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126~128

[5]刘洪波.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枣庄师专学报,2001,18(4):59~63

[6]陈琪妖,戴东.高科技在体育运动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2:48~5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奥林匹克运动的概括 下一篇: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