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语音总结(精选8篇)
篇1: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语音总结
1.单词以y 结尾的单词,y发/i/音。例如:family , happy , windy , many 记住三个句子:The baby is happy.I like candy.I am shy.2.大多数带ee 和ea的单词中,ee和ea 发长音 /i:/,除bread , head ,healthy外。
记住三个句子: I like read by the sea.Have some meat and tea.Feed the baby.3.带有ow 有两个发音/au/ /əu/,记住发/əu/的音有snow ,slow ,slowly, yellow , window, bowl, tomorrow 记住三个句子:I see a yellow flower.Slow down.How about tommorrow? 4.oo组合发音长元音/u:/和短元音/u/。区分两者用口诀: d k 之前读短/u/, food, noodles是特例。合成词中也读/u/, 其余多数读长/u:/ 记住三个句子:I make good food.You look cool.I have a football book.5.见到单词中带有-ai-和结尾中有-ay,字母组合ai和ay均发音/ei/,无特例。
记住三个句子: today is a rainy day.let’s paint a rainbow.Today is Monday.6.单词中带有-ou-的多发音/au/, 记住三个句子: I see a cow.Let’s count to ten.There is a mouse in the house.语音总结 练习题
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1.()A.how
B.now
C.widow 2.()A cow
B flower
C tomorrow 3.()A down
B brown
C bowl 4.()A baby
B candy
C my
5.()A sunny
B family
C play 6.()A green
B sea
C bread 7.()A food
B foot
C look 8.()A noodles
B afternoon
C football 9.()A.ball
B.tall
C.all
10.()A.short
B fork
C work
11.()A worker
B dancer
C her
12.()A this
B that
C thin 13.()A.three
B.with
C.think 14.()A.where
B.what
C.who
15.()A warm
B car
C arm
sky
small wall
homewok 职业后都发短/ə
篇2: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语音总结
2、一個數(0除外)乘大於1の數,積比原來の數大; 一個數(0除外)乘小於1の數,積比原來の數小。
3、求積の近似數:先求出積,在根據需要求近似數。求近似數の方法一般有三種:
⑴四捨五入法(常用);
⑵進一法;
⑶去尾法。後兩種多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求近似數中。
4、計算錢數,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分。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角。
5、小數四則運算順序跟整數四則運算順序是一樣の。(只有同級運算,從左到右依次計算;兩級都有,先乘除後加減;有括弧,先算括弧裡面。)
6、運算定律和性質:
方法
1、看(觀察算式)
2、想(思考能否簡便計算)
3、做(確定定律按運算律簡便計算。)整數乘法の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同樣適用於小數乘法。常見乘法計算(敏感數字):25×4=100
125×8=1000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乘法: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和最後一個數相乘,或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一個數相乘,積不變.(a×b)×c=a×(b×c)乘法分配律:兩個數の和(或者差)同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這兩個數(或者被減數與減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相加(或者再相減)。
(a+b)×c=a×c+b×c或(a-b)×c=a×c-b×c
減法性質:從一個數裡連續減去兩個數,我們可以減去兩個減數の和,或者交換兩個減數の位置。
a-b-c=a-(b+c)
a-b-c=a-c-b 除法性質:從一個數裡連續除數兩個數,我們可以除以兩個除數の積,或者交換兩個除數の位置。a÷b÷c=a÷(b×c)
a÷b÷c=a÷c÷b 去括弧:加減(乘除)混合時,括弧前是加號(乘號)の,去掉括弧後,括弧內の符號不變號;括弧前是減號(除法)の,去掉括弧後,括弧內の符號要變號。
a+(b-c)=a+b-c
a-(b-c)=a-b+c
a(b÷c)=ab÷c
a÷(b÷c)=a÷b×c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乘法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 0.75+9.8+0.25
48.5=0.4=0.6
2.5×5.6×0.4
99×12.5×0.8
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
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 6.5+0.28+3.5+0.72
2.5×1.25×0.4×0.8
乘法分配律(提取式)
1.35×12-1.35×2
95.5÷1.6-15.5÷1.6
乘法分配律(添項)
99×25.6+25.6
3.5×8+3.5×3-3.5
數位換加法
數位換減法
數位換乘法 4.5×102
99×2.6
5.6×125
51fpg
51fpg
減法1
減法2
減法3 52.8-6.5-3.5
5.28-0.89-1.28
7.63-(1.9+2.63)
連除1
連除2
連除3 3200÷2.5÷0.4
370÷2.5÷3.7
210÷(12.5×2.1)
同級運算中,第一個數不動,後面の數可以帶著符號搬家。
2.56-0.58+0.44
5.88+1.62-0.88
2.5÷0.2×0.4
290×2.5÷0.29
第二單元位置
1、數對:一般由兩個數組成。作用:數對可以表示物體の位置,也可以確定物體の位置。
2、行和列の意義: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
3、數對表示位置の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用括弧把代表列和行の數位或字母括起來,再用逗號隔開。
例如:在方格圖(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用數對(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注:(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X軸上(橫軸)の座標表示列,y軸上(豎軸)の座標表示行。如:數對(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兩個數對,前一個數相同,說明它們所表示物體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兩個數對,後一個數相同,說明它們所表示物體位置在同一行上。
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圖形平移變化規律:
(1)圖形向左平移,行數不變,列數減去平移の格數;圖形向右平移,行數不變,列數加上平移の格數。
(2)圖形向上平移,列數不變,行數加上平移の格數;圖形向下平移,列數不變,行數減去平移の格數。
第三單元小數除法
1、小數除以整數の計算方法:小數除以整數,按整數除法の方法去除,商の小數點要和被除數の小數點對齊。整數部分不夠除,商0,點上小數點。如果有餘數,要添0再除。
2、除數是小數の除法の計算方法:先將除數和被除數擴大相同の倍數(把小數點向右移動相同の位數),使除數變成整數,再按“除數是整數の小數除法”の法則進行計算。注意:向右移動小數點時,如果被除數の位數不夠,在被除數の末尾用0補足。
3、除法中の變化規律:①商不變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商不變。②除數不變,被除數乘或除以幾,商隨著乘或除以幾。③被除數不變,除數乘或除以幾,商就除以或乘幾。④被除數大於除數,商就大於1;被除數小於除數,商就小於1。⑤一個非0の數除以大於1の數,商就小於被除數;一個非0の數除以小於1の數,商就大於被除數。⑥積不變性質:一個因數乘一個數,另一個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積不變。⑦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數乘幾,積就乘幾。⑧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就除以幾。
51fpg
51fpg
4、求商時有時也需要求近似數。方法三種。
取商の近似數時,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の下一位,然後用四捨五入の方法取近似數。沒有要求時,除不盡の一般保留兩位小數。
5、一個數の小數部分,從某一位元起,一個數位或者幾個數位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樣の小數叫做循環小數。
一個循環小數の小數部分,依次不斷重複出現の數字,叫迴圈節。如6.3232„„の迴圈節是32,注意不是23一定要是第一次重複出現の數字是3在前2在後重複出現!
6、循環小數の記法:
(1)用省略號表示。寫出兩個完整の迴圈節,加省略號。如:3.55…,2.0321321…(2)簡便記法。在迴圈節の首位和末位上加小圓點。如0.36,2.587 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
7、小數部分の位元數是有限の小數,叫做有限小數。小數部分の位元數是無限の小 數,叫做無限小數。無限小數分為無限循環小數和無限不循環小數。
第四單元可能性
1、可能性: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發生の事件,是“一定”會發生の事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發生の事件,是“不可能”發生の事件;在某種情況下會發生,而在其他情況下不會發生の事件,是“可能”會發生の事件。
2、可能性の大小:
在可能發生の事件中,如果出現該事件の情況較多,我們就說該事件發生の可能性較大;如果出現該事件の情況較少,我們就說該事件發生の可能性較小。
3、遊戲規則の公平性:
公平性就是只參與遊戲活動の每一個物件獲勝の可能性是相等の。
第五單元簡易方程
1、在含有字母の式子裡,字母中間の乘號可以記作“·”,也可以省略不寫。加號、減號、除號以及數與數之間の乘號不能省略。
2、a×a可以寫作a·a或a²,a² 讀作aの平方
2a表示a+a或2×a(1a=a這裡の“1”我們不寫)
3、方程:含有未知數の等式稱為方程(★方程必須滿足の條件:必須是等式 必須有未知數,兩者缺一不可)。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の未知數の值,叫做方程の解。求方程の解の過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性質一: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等式性質二:方程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5、所有の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6、方程の檢驗過程:方程左邊 = 方程右邊
7、方程の解是一個數; 解方程式是一個計算過程。所以,X=„是方程の解。常見の等量關係: ①路程=速度×時間
②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③總價=單價 × 數量 列方程解決問題
方法步驟:
1、讀題、分析題意(從要求入手)。【找出已知資訊(包括隱含資訊剔除無用資訊)和未知(即要求資訊);注意單位是否一致;不一致先轉化】
2、解:設未知數。
【有兩個未知數,通常設小の那個,另一個用含設の未知數の關係式表示。】
51fpg
51fpg
3、思考並列出方程。
【根據題意和找出の資訊建立已知和未知の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檢驗反思後作答。
第五單元多邊形の面積
1、長方形周長=(長+寬)×2 字母公式:C=(a+b)×2
長方形面積=長×寬 字母公式:S=ab
2、正方形周長=邊長×4 字母公式:C=4a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字母公式:S=a2
3、平行四邊形の面積=底×高 字母公式: S=ah
4、三角形の面積=底×高÷2
字母公式: S=ah÷2(三角形の底=面積×2÷高;
三角形の高=面積×2÷底)
5、梯形の面積=(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上底=面積×2÷高-下底,下底=面積×2÷高-上底; 高=面積×2÷(上底+下底))
注明:
求三角形の底或高和梯形の上下底或高時,可根據公式列方程求解。這樣容易列出方程,也優秀理解。
6、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一個長方形; 兩個完全一樣の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長方形の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の底;長方形の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の高;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長方形の面積等於平行四邊形の面積。平行四邊形の底相當於三角形の底;平行四邊形の高相當於三角形の高;平行四邊形の面積等於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積の2倍。
7、兩個完全一樣の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の底相當於梯形の上下底之和;平行四邊形の高相當於梯形の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梯形面積の2倍,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所以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8、等底等高の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等底等高の三角形面積相等; 等底等高の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の2倍。
9、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不變,面積變小。
10、計算圓木、鋼管等の根數:(頂層根數+底層根數)×層數÷2
11、組合圖形の面積:【方法:分割法或割補法或剪移(旋轉)拼,轉化成已學の簡單圖形,通過加、減進行計算。】
12、常見計量單位及進率 長度單位:(從大到小)千米(km)----米(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面積單位:(從大到小)平方千米(km)----公頃----平方米(m)----平方分米(dm)----平方釐米(cm)----平方毫米(mm)品質單位:(從大到小)噸(t)----千克(kg)----克(g)時間單位:(從大到小)時----分----秒
第七單元數學廣角--植樹問題
1、方法:化大為小或化繁為簡,畫圖,列表,再總結應用
2、植樹問題:
(1)、兩端要栽:
間隔數=總長÷間距;
總長=間距×間隔數;
棵數=間隔數+1; 間隔數=棵數-1
(類似問題有:豎電線杆,兩端插旗......)
(2)、兩端不栽:
間隔數=總長÷間距;
總長=間距×間隔數;
棵數=間隔數-1;
間隔數=棵數+1
51fpg
51fpg(類似問題有:鋸木頭,剪鐵絲......)
(3)、一端栽一端不栽:
間隔數=總長÷間距;
總長=間距×間隔數;
棵數=間隔數; 間隔數=棵數
(類似問題有:敲鐘聽聲,上樓時間.....)
3、鋸木問題:
段數=次數+1;
次數=段數-1
總時間=每次時間×次數
4、方陣問題:
最外層の數目是:邊長×4—4或者是(邊長-1)×4;
單邊邊長=(最外層數目+4)÷4
整個方陣の總數目是:邊長×邊長
5、封閉の圖形(例如圍成一個圓形、橢圓形):
總長÷間距=間隔數;
棵數=間隔數。
6、過橋問題
總長=車身長+車間距×車間隔數+橋(路長)速度=總長÷時間
7、計程車計費(信件郵資、洗照片)等問題。
計算時分成兩部分。(1)標準部分。已經知道總價の,不再計算,不知道總價需計算。(2)超出部分。超出數量×超出單價。最後相加。
篇3: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语音总结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4: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语音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篇5: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语音总结
一、生字词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嘉峪关 修筑 高达坚固 筑城 城墙 垛子 瞭望口 射击 屯兵 堡垒 互相呼应 肩膀 陡峭 智慧 凝结 气魄雄伟 奇迹 颐和园 大殿 长廊 横槛 栽满 神清气爽 耸立 琉璃瓦 佛香阁 葱郁 画舫 远眺 堤岸 姿态 游赏 临潼 享誉 宏大 鸟瞰 统率 所向披靡 南征北战 魁梧 铠甲 昂首挺胸 战靴 手执缰绳 跃跃欲试 颔首低眉 目光炯炯 拼搏 惟妙惟肖 模拟
二、近反义词
篇6: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语音总结
五年级 上学期
东莞中心小学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提、精、细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重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牢固扎实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加大课外阅读,加强方法指导,优秀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
一、教学所达到的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
1、正确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写读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爱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上好每一堂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辅助设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根据学生实际,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加强预习的指导与检查,每课在指导预习上,从课文的朗读、字词、预习提纲、预习问题的训练入手,把预习的方法教给学生。逐步让学生掌握自主预习。根据学生的质疑,调整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使学生通过不断地预习,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一的传统知识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
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知识教学变为能力的培养。逐步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进展。
3、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读中感悟理解。
4、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了理解能力。
5、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写作才能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6、组织阶段性的写字比赛,促进了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在平时的写字训练中,严格要求,控制作业量,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质量。
7、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我国的世界遗产”“观察”“中外童话”“成长故事”等,开发了一系列的语文教学资源,将课本内容改编成课本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上加强引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手抄报、班报活动,一月一个主题,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使用语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
8、进行了家庭作业自主学习和作文领域的探索,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习作兴趣上取得了一定得效果。
二、存在的不足
1、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一般,还需提高。
2、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3、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4、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后,我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习字课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平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句,要求其余学生读读记记,以加强积累。
3、抓好扶差辅优工作。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扶差辅优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我坚持做到有计划、有效果、有记录、有辅导、有鼓励、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篇7: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语音总结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教案 一.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二)具体要求
1.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2.能积极地参与“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5.能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阿姐鼓》《洗衣歌》《川江号子》等录音带。
(二)资料
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萨谣》。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教学目标、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3、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学重难点、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2、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
(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1 2 3 6)、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谱(用啦的演唱方式进行练习、哼鸣演唱等)。
(二)学唱歌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3、教师范唱(伴奏)。、在理解了歌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句指导、师领唱,生跟唱、师生合作演唱、男女生合作演唱、个人展示)、在歌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让学生结合拉萨谣的歌词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7、引导学生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全体随教师伴奏演唱。
三、歌曲创编
(一)西藏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将学生分组,抢答问题。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多且对,将被评为本节课的学习标兵。问题:、西藏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 2、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在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它是什么花? 4、歌曲中唱到的什么是青稞酒?什么是酥油灯?
师:同学们,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对西藏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是老师相信你们最了解的应该是自己的家乡,你能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创编到歌曲当中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拉萨谣的曲调结合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改编歌词)。、展示方式(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伴奏)。3、鼓励方式(评选最优秀的一组授予优秀创编荣誉称号。
四、舞蹈创编
师:同学们,西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歌声我们已经领略,下面老师就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动作,看谁的模仿力最强。(做几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要求全员参与)
五、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回答了有关西藏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了解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还学习了优美的藏族舞蹈。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更是能歌善舞,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藏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下节课开一个“走进西藏”音乐会。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共同的认知能力与教育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特点——给予学生知识享受与启迪。在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西部音乐的粗犷朴实,还了解了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西藏对学生来说听起来并不陌生,但实际上对她的了解却很少,本节课通过欣赏《走进西藏》这首歌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连绵不断、白雪皑皑的雪山,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以及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藏的文化。在学唱歌曲《拉萨谣》时,首先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演唱主旋律,告诉学生如何从旋律、节奏特点去感受体验艺术形象,再加上老师的手语示范,用手势来引导学生唱准音高,同时教师范唱,用真实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音乐美的所在,并从中领会到,只有富有表情地演唱,才能产生美感。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动人的乐曲中。
学生对西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学唱歌曲增加了对藏族音乐的体验。,但演唱歌曲时气息控制的不够好。没有做到声断气连。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拉萨谣》。2.“走进西藏”音乐会。教学目标
1.表现有关西藏的音乐作品。2.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3.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教学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好,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西藏吧。第一组:介绍拉萨、布达拉宫,演唱《拉萨谣》,欣赏《阿姐鼓》。
小组主持人:我们组准备了一个“西藏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1.西藏有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2.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有一座最著名的宫殿是什么宫?(拉萨、布达拉宫)
3.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你知道是什么花吗?(雪莲花)
4.西藏有一条江是什么江?(雅鲁藏布江)
西藏是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藏族人民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不管走到哪里,永远都不会忘记养育他们的青稞酒和酥油茶,还有阿姐亲切的鼓声。请听我们演唱的《拉萨谣》。第一组学生表演。小组主持人:《拉萨谣》的曲作者是何训田,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西藏风格的音乐,其中的《阿姐鼓》是最有影响的歌曲之一。音乐的气氛神秘、缥缈,有天籁之声的美誉,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女声独唱《阿姐鼓》。第二组:介绍藏族音乐,演唱《多快乐呀多幸福》。
小组主持人:西藏的音乐非常丰富,最流行的有两种歌舞形式。一是锅庄,一是弦子。锅庄的音乐粗犷,有一种说法,人们在跳舞的时候经常围着炉灶或篝火,炉灶又称为锅庄,所以得名锅庄。弦子最初流行于四川巴塘,所以也叫巴塘弦子。领舞的人一边跳舞一边演奏用牛角琴筒做成的弓弦乐器──“比旺”,当地的汉人称它为弦子,所以得名。弦子的音乐短小、优美,节奏富有舞蹈性,旋律具有歌唱性,流畅上口,是藏族人们最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我们以前学过的《我的家乡日喀则》《多快乐呀多幸福》就具有锅庄的音乐特点,请听我们演唱的《多快乐呀多幸福》。第二组学生表演。
小组主持人:为了解藏族的音乐,我们还特意学习了一首弦子《巴塘连北京》。现在请我们组的小歌唱家为同学们演唱这首歌。
“东方架起彩虹啰,山连水,水连山,云间修起金色的路,巴塘北京紧相连啰。” 第三组:介绍藏族的雪顿节,表演藏族舞蹈《我的家乡日喀则》,欣赏舞蹈《洗衣歌》。小组主持人:雪顿节是藏族最重大的节日之一。主要有“晒大佛”“跳藏戏”和“过林卡”三大活动。早晨,当晨曦刚刚露出来的时候,在低沉的法号声中,喇嘛们就把巨大的佛像慢慢展开。当佛像展开的时候,太阳喷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被人们称作是“天神合一”。然后人们来到罗布林卡,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西藏各地的藏戏团也进行藏戏表演。所以,雪顿节也被称作是“晒佛节”或“藏戏节”。藏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请欣赏我们表演的舞蹈《我的家乡日喀则》,请同学们为我们伴唱。第三组学生表演。
小组主持:我们还了解到一个欢快的舞蹈《洗衣歌》,这是一个表现藏族姑娘为解放军战士洗衣服的舞蹈,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个舞蹈的录像。
主持人:刚才各组都表演了他们了解到的有关西藏的音乐,介绍了西藏的风土人情,使我们对西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的音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她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教学反思:
本堂课深入体现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紧密结合,学生都有很高的学习兴趣,但敢于大胆表现的人不多,相比较而言,五一、五二情况要好一些。五三、五四的同学由于刚转到陌生的学校,有点放不开。后来经过鼓励情况有所好转,今后在“表现”这一环节还要加大训练力度,多给为学生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第二单元 古诗新唱》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
课时 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 音乐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一课时 《梅花》 创编《春晓》 王安石 第二课时 《静夜思》 李白
第三课时 《读唐诗》 古诗朗诵演唱会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通过集中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
2、在演唱方面,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用有控制的声音演唱歌曲,演唱合唱歌曲《静夜思》。
3、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能通过《读唐诗》的欣赏,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感受歌曲的情感。
4、在音乐创造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组成古诗歌曲《春晓》。要求学生能积极组织并参与“古诗朗诵演唱会”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即兴吟唱古诗。
5、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诵古诗和演唱古诗歌曲,并能理解这些古诗的含义。
(二)具体要求
1.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梅花》,并知道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竞相开放的特性,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性格。2.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演唱合唱《静夜思》,表现怀念故乡的情感。3.初步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和宋代的诗人王安石。4.欣赏《读唐诗》,感受歌曲亲切的情感,了解歌曲中唱到的古诗。
5.能积极参与“古诗朗诵演唱会”的表演,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熟悉的古诗。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风琴、录音机、录音带、梅花的图片或实物。
(二)资料 《静夜思》(李白),《夜雪》(白居易),《绝句》(杜甫),《咏鹅》(骆宾王),《枫桥夜泊》(张继),《夜雨寄北》(李商隐),《出塞》(王昌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
2.通过学习能够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3.歌曲中的曲谱演唱和二声部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环节。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梅花》。
2、制作一本有关梅花的艺术手册。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制作一本有关梅花的艺术手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有关于古诗的歌曲进教室。
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从小家长就教我们背古诗,长大后老师也教过我们好多古诗,下面就请你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古诗?
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师:你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吗? 生:背古诗。
师:现在老师说一个词,看看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个词背出一首古诗。师:这个词是“梅花”。
生:我知道,王安石有一首古诗就叫做《梅花》。
师:你反应真快,大家肯定也学过这首古诗,下面我们就一起背一下。全班齐背《梅花》。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及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生介绍古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具有现代感的豫剧《唱大戏》。
三、聆听歌曲
1、生初听:体会歌曲的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
2、生复听:用拍手和捻指为歌曲伴奏。
3、生再听: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四、学唱歌曲
1、听唱法教学,生反复听歌曲,小声学唱歌曲。
2、生随琴慢唱。
3、师指导、纠正:提示学生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4、生完整演唱歌曲部分。
5、设计念白的节奏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歌曲的上面还有两句念白,谁能给大家念一下? 生:按照原节奏念。
师:同样的念白,你还能用其它的节奏念出来吗?(师举例说明)找
一、两名学生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念白。小组讨论、汇报(用拍手的方式念出)。
6、生使用不同的念白完整演唱歌曲。
7、师生评价,评选出最佳念白设计小组。
五、小结
生谈谈本课的收获。
生听《唱大戏》歌曲出教室。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设计最好的部分是念白设计的部分。我没有让学生按照原节奏念,而是将如何念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在个别同学设计好以后,我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让他们采用了拍手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节奏意识,又能使歌曲具有童趣,很受学生的喜爱。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歌曲音符跳动稍大,节奏稍难,歌曲较难掌握。如果给学生再多的时间聆听和学唱,掌握就相对简单些。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静夜思》。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能充分地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时能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古诗,并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节奏感很强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来上课。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诗歌很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很快就猜到了诗词的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地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是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生:有《静夜思》……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根据李白的《静夜思》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聆听一次,感受它的抑扬顿挫。初听,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到李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会相隔很远,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再配上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就应该更有韵味、更有感情,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师想请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诗人王维的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唱部分,带有尾声。歌曲处理:
1、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色彩。
2、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气连的唱法。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
3、在第二部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
4、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很好地利用循环呼吸法在美妙的歌声中想动情地舞蹈,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做指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师: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希望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能唱给爸爸妈妈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师生接力唱、男女接力唱、领唱等来复习演唱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师:看到同学们的情绪这么高涨,老师突发其想,想借助这小小的教室作为我们的舞台,来开一个“古诗朗诵音乐会”,也就是把古诗新唱,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一首《读唐诗》的片段来做演唱会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回答。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演唱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师: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或喜欢的、学过的歌曲与古诗结合起来,创编成自己作的古诗新唱呢? 生: 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师:好,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1:选用了一首古诗,利用了《静夜思》旋律。生2:…… 小结(略)
《第三单元 美丽的草原》教案 第一课时 欣赏 《天堂》、《牧民的一天》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1=F2/4
1 12┃(32 3)┃5653┃2 —┃
(2532)┃(12 3)┃2161┃5 -║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出示小黑板)
(1)X XX┃XXX┃XXX XX┃X -║
(2)X?X XX┃XX X┃XXXX XX┃X -║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 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XXX XX┃X -║()X XX┃X X X║()XXXX XX┃X -║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0 x 0 x 0 xx x x |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
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第四单元 欢快的舞步》教案 第一课时
欣赏 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第五单元 绿色的畅想》教案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五单元 欢乐的鼓声》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龙腾虎跃》。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鼓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鼓文化的兴趣。
2、欣赏鼓乐《龙腾虎跃》,体验、感受作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模拟激越的鼓声,为音乐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1、体验、感受《龙腾虎跃》作品的情感。
2、模拟激越的鼓声。
四、教具
录音机 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出示实物(拨浪鼓、铃鼓),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用途。设问这些是什么?我们能用它们做什么?请你来演示一下。生演示四种鼓的使用方法并回答问题。
师看来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鼓,鼓能给我们增添欢乐。出示图片,最引人注目的是李民雄创作并亲自演奏的一首民间器乐曲----鼓乐《龙腾虎跃》。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鼓乐。
2、欣赏引子部分。
教师播放音乐的引子部分。师你听到的鼓声是怎样的? 生由慢速到快速。
3、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部分。
师作品很长,共有三个部分,我们先听第一部分,听听这段音乐表达了什么的情绪?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欣赏音乐。
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学唱主题。
学习鼓的节奏为主体伴奏(拍手、拍脚或用铃鼓)(2)欣赏第二部分 分组学习鼓声的节奏。(3)欣赏第三部分及尾声
师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又听到熟悉的旋律,你们知道是前面的第几部分吗? 生第一部分
师音乐的结尾节奏变得更加宽广,仿佛为人们描绘出更加美丽的前景,使人产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4)完整欣赏全曲。
播放乐曲的录像,再次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4、简要介绍曲作者
小结人说鼓的敲击,体现着生命和激情的节奏,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无论是其形制还是敲击方式,构成了华夏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补充欣赏《丰收锣鼓》。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木鼓歌》。
二、教学目标
1、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三、教学重难点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歌曲。
四、教具
电子琴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木鼓舞》的录象 师:人民在做什么?
生:人民聚在一起边敲鼓边跳舞。>师:这是云南佤族人民在跳《木鼓舞》
师:佤族人民能歌善舞。在西盟、沧源等佤族聚居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寨中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房中放一对木鼓,左边是母木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的日子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我们今天要学的“木鼓歌”就是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面。
教师播放歌曲(出示课题)录音。
2、学唱歌曲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XX XX / X 0 / X 0 / XX XX / XX X / XX XX /X 0/ 学习歌曲第 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用听唱法慢速练习。学习第9-12小节的旋律。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反复练习第9-18小节。
学习第19-21小节,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
第23-28小节总是出现四度的音程跳跃6-2,2-5,下滑音记号的唱法。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教师:播放第二段歌曲。学生听录音,加深印象。分组练习展示。
3、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师:请大家尝试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设计伴奏的方式。创编歌曲的律动。
分组设计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4、小组汇报展示。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鼓声传情。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得热爱之情。
2、小组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知道的带“鼓”的词语多。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鼓 并创编“鼓的对话”。
三、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得热爱之情。2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四、教具
录音机 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师:前两课中,我们一起走进了鼓的世界,初步了解到鼓 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气氛,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鼓的文化。出示课题(鼓声传情)。师:听说过鼓舞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 生1:受到鼓励。生2:使人振奋。
2、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师:鼓一舞,人们闻鼓而舞,久而久之成为了中国的鼓文化。请看下面的录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鼓文化。师:大家发现什么了?
生1: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鼓文化。生2: 有自己的特点。
师:现在老师提供给大家4个音乐片段,有四种鼓,请你先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再为音乐选择相对应的鼓,小组内商量。
学生分成小组活动。
教师到各组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把小组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第一组:唱《秧歌舞》的片段,选择堂鼓。第二组:唱《新疆是个好地方》〉的片段,选择手鼓。第三组:唱《金孔雀与凤尾竹》的片段,选择象脚鼓。
师:同学唱得不错,说明同学们知识面非常丰富,现在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材料(纸杯、塑料盒、可乐筒等),请你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鼓,敲一敲,用自己创编的节奏与他人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老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展示活动。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交流。学生分组展示。
3、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鼓”,是我们民族音乐中宝库中的一朵小浪花,还有许多别的鼓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继承、创新,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鼓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你们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生1:知道几个民族使用的鼓。
生2:知道了身边的物品可以发出象鼓一样的声音。
师:词语中也有包含“鼓”字的,能表达一种欢快的情绪,请你举出例子跟大家说一说。生:欢欣鼓舞、鼓乐齐鸣、一鼓作气
篇8: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课复习教学
1.创设语境, 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 在归纳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揣摩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情达意。
2.总结、规范答题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答题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在具体的语境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欣赏, 积累导入
1.回顾课文, 欣赏发现。
师:在这学期的学习中, 很多句子让我们印象深刻。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精彩语句并朗读) 想一想, 为什么这些句子会让大家难以忘怀?
2.揭示目标, 引出重点。
师:今天我们复习的重点就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结合目标, 归纳方法
1.结合实例, 交流方法。
师:请结合平时的学习, 举例谈谈你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理解句子含义的?
2.教师引导, 归纳板书。
●联系上下文
●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抓句子的特点
三、指导完成, 强化方法
师:让我们走近《远去的背影》, 一起思考, 一起交流吧。
附文:
远去的背影
在我绝对未读过朱自清《背影》的年龄阶段, 就曾为您的背影而怦然心动过, 而且至今仍感到您还在那里走着。
那是我刚六岁多的时候, 在一天晚上, 您请别人吃过饭之后, 第二天牵着我去上学了。因为路远, 而且曲里拐弯很难记, 您牵一阵子, 背一阵子, 把我领上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这以前, 无论自己玩, 还是背着抱着弟弟妹妹玩, 都不过是屋前屋后转来转去。
这是第一次您把我领出了家门, 让我走上一条很远很远的路, 路的那头, 正书香四溢, 诵读朗朗。
快进校门的时候, 您在嘱咐我之后, 向另一条道上走去, 走得很慢。边走边回头看我踟 (chí) 蹰 (chú) 不前的步履。时而用目光, 时而用手势, 鼓励我迈进学校大门。
就在这个时候, 我站住了, 怎么也迈不开步, 像有一种什么东西羁绊住, 扯也扯不断。于是, 您毅然地转过身向前走去。看不到您的目光, 听不到您的说话, 只见到您慢慢向前移动的背影, 闪过大树, 闪过屋宇, 然后在高高的土丘处渐渐消逝。
我刷刷地掉着眼泪, 直到看不见您的背影, 我才用小手背抹干眼泪向学堂走去。
您的背影我应该是见到的, 而且不止一次。为什么这一次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呢?我想, 大约就缘于您突然转身的坚毅, 您在鼓励我自己走, 您在切盼一个六岁多的孩子走出门前屋后转的小天地, 您心中正腾起一个小小的稚气未脱的雄鹰。
如今, 这背影仍鲜明地印在我脑子里, 可是您已早早离我而去了。正如送我入学堂的那时, 您一步步默默地消逝。在那土丘后面。而我直到您去世后, 才从千里之遥, 赶到那土丘处向您跪拜。
1.回顾阅读程序, 归纳为:
初读整体把握—→读题捕捉信息—→精读深入思考—→组织语言答题—→检查答题情况
2.指导口头练习。
(1) 快速默读短文, 整体把握内容。
(2) 捕捉信息, 明确考察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3) 找到重点词句, 深入思考。
家门、书香四溢、很远很远、怦然心动、毅然
在这以前, ……都不过是屋前屋后转来转去。
正如送我入学堂的那时, ……赶到那土丘处向您跪拜。
(4) 构想设问方式。
A.读一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第一次”对我将有怎样的影响?“父亲第一次把我领出了家门, 让我走上了一条很远很远的路”, 你认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的那一头又有什么?
B.读一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想一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去掉“您心中正腾起一个小小的稚气未脱的雄鹰”, 可以吗?为什么?
C.读了本文, 联系自己的生活, 谈一谈你从自己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了什么?
D.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假如你就是作者, 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3.总结:在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时, 应先理解句子的表达形式, 再揣摩句子的思想感情。
四、独立完成, 实战演练
师:让我们独立完成《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笔头练习。
附文: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 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 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 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 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 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 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 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 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 深深地扎根, 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 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 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 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 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 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 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 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 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 即使你真的会开花, 在这荒郊野外, 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 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 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 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 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 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 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 不管你们怎么看我, 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 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 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 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 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 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 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 只有百合自己知道, 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 野百合努力地开花, 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 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 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 远在百里外的人, 从城市, 从乡村, 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 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 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 感动得落泪, 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 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 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 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快速默读, 教师巡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对潜心阅读的学生提出表扬。)
2.实物投影, 交流以下问题。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增强综合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和答题习惯。)
(1) 写出词语的近义词。
讥讽秀挺风姿谨记
(2) 细读全文, 你认为百合花从“一株”发展到“满山”要克服哪些不利因素?
(3) 阅读画波浪线的句子, 想一想, 为什么这株百合是“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综合运用了____等修辞手法, 这样写是为了____。假如多年后, 又有一株不为人知的野百合生长在断崖边, 你会对它说:你要开花, 因为____;你要开花, 因为____;你要开花, 因为____;你要开花, 因为____。不管____, 不管____, 你都要开花。 (最后两个空, 可以作为选做题)
(5) 百合花的生长历程启示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应该怎样去做?
五、课堂总结, 交流收获
相关文章:
英语语音教学指导02-11
英语语音教学策略02-11
低年级英语语音教学论文02-11
现金流动02-11
现金结算方式02-11
高师英语语音教学02-11
大学英语语音教学教案02-11
英语语音教学02-11
低年级英语语音教学论文提纲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