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精选11篇)
篇1:《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第三单元 春天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2篇主题课文《春天的手》、《插秧》和一个“语文天地”。主题课文下面依次列识字表、写字表和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语文天地”包括写字及拼音的要求和指导,巩固扩展主题课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练习。以及各种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字,会写11个.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热爱春天.
3、掌握边阅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
4、用普通话,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口语交际。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热爱春天.
2、掌握边阅读边想象边加动作的方法。
3、认识20个字,会写11个.
教学用具:
小黑板、挂图、生字卡片、投影仪
教学时间:
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春天的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来听一首歌,看谁能听出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
放录音《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好听吗?你喜欢春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唱春天的儿歌《春天的手》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放录音。
2、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3、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春天的手都做了什么?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
5、一组一段,根据课文词语模仿 抚摸,掠,拂,排,拍
6、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7、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春 温 暖 轻 柔 抚 摸
传 拍 肩 膀 泼 健 壮
2、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制作生字卡片。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春天的手
春 温 暖 轻 柔 抚 摸
传 拍 肩 膀 泼 健 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生字、儿歌、学会本课7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春天的手》。
二、复习:
朗读《春天的手》。
开火车读生字。
指五名学生分段读一读。读音请学生自己纠正。
学生读后说说春天到了,你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学写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3、学生自由讨论字的笔顺师纠正并在田字格里示范:
春 乐 树 拍 朋 友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乐字第二笔是竖折;树字左中右结构,每部分要写得细长才好看。)
4、学生在练习本上每个字写2个。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师生沟通: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变化。学完课文你还了解到哪些?说给大家听好吗?
板书设计:
春 乐 树 拍 朋 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插秧》这首儿歌,认识6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春姑娘回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把你画的春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好吗?
春天是播种插秧的季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儿歌)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城市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10、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作业设计:
背诵儿歌
板书设计:
插秧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蓝天,
映照着白云,
映照着青山,
映照着绿树。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儿歌、复习生字、学会写本课5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读生字卡片。
背诵课文。
二、学写生字:
读生字,纠正字音,
出示“农、民”,学生自己交流谈区别及书写规则。
结合语文天地中,描一描、写一写。
出示“田、照、蓝”:
你能说出这些字的笔顺吗?
小组同学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你能把这些字写的漂亮吗 ?
学生自己独立写,然后小组评议。说说这些字的笔顺,先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
学生可就难写的字书空或描一描后再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作业设计:
在作业本上每个字写2个,组一个词。
板书设计:
田、照、蓝、农、民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抄一抄:
齐背声母、韵母。
默写声母、韵母。
抄写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注意:抄写音节时字母要间隔距离。
同桌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看。
二、想一想,填一填:
进行看图猜字。
写出日字旁的字:日 时 暖
读一读。
分组交流写字,推选一个最好的,说给全班听。
评选最佳写字小组,奖励。
连一连
阳光 小鸟 手
温暖的 快乐的
节日 家 小朋友
小组讨论完成,集体订正。
扩展练习,还能说出什么样的句子?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假期里,你都学会了哪些儿歌?听过哪些故事?又多认了多少字?说给大家听一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几首课外的小儿歌,多认几个字。
二、读一读,唱一唱: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歌唱春天的歌曲也有很多,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首非常美丽的歌曲,先请同学们听一听,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这首歌的名字?
谁会读?会读的学生读一读。
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唱出这首歌吗?
大家一起加 上动作表演。
金钥匙
丁丁又告诉我们什么啦?谁为大家读一读?
(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读起课文来特别有意思。)
这些字你都认识吗?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业设计:
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阅读一篇课文。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齐读《春天的手》。
说说在读这篇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二、学习古诗《春晓》
请会读的同学朗读古诗
学生自己朗读,找出不明白的字小组讨论。
谁能将整首古诗的意思说个大家听?
三、指导朗读
小组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奖。
四、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古诗或者儿歌,说给大家听,看谁知道得最多,评出一名小博士。
作业设计:
搜寻有关春天的故事,对于自己发现的记录下来。
[春天的手、插秧 教案教学设计]
篇2:《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前准备:预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文; 教具:生字卡片,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题:插秧)[上伊始,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与本学习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文。[“插秧”这一名词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插秧”一词都不理解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文的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插秧”一词的定义,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插秧”的含义,并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发其学文的欲望。]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文。(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2同桌互读正音。3指名读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把生字朋友送回文家中,全班齐读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文内容。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开始出示了四种学生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叫他们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识字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了两种识字游戏——“开火车”和“摘字”。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文,理解意思。
四人小组读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不宜讲太多的有关朗读的知识,主要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路,让学生从听中进行评价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作家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这篇文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文,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农、民:与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结合起来指导。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篇3:适应深泥脚的插秧机设计
关键词:插秧机,深泥脚,驱动轮
0 引言
我国有水田面积约0.33亿hm2,30cm以上的深泥脚田占水田面积相当大的比例。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有水田约16万hm2,30cm以上的深泥脚田占水田的60%以上[1]。深泥脚田的特点是硬底层相对较深,甚至无硬底层,而且表层的土壤流变性大,剪切应力小,运动阻力大[2],采用普通的轮式和传统的船形插秧机作业时,驱动轮因接触不到水田的硬底层,驱动力不足,易产生滑转或下陷,致使插秧机行走困难,插秧难度大[3,4],严重制约着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的水平。开发适应30cm以上的深泥脚田插秧机非常迫切。为了解决深泥脚水田机械插秧难的问题,采用类似机耕船的浮式驱动原理[5],设计了一种适应深泥脚田的小型插秧机(此插秧机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中国201110352839),现处于公告阶段)。
1 插秧机的总体设计及工作原理
1.1 总体设计
适应深泥脚田的插秧机主要由秧箱、分插机构、移箱机构、机架、行走装置和承载浮体(秧船)、发动机与传动装置组成,总体配置如图1所示。秧船机架的一端固定在秧船上,另一端与机架铰接;发动机和横向传动箱安装在机架上;纵向传动箱的一端与横向传动箱固定,另一端安装在驱动轮上;驱动轮上安装了几片驱动轮叶片,驱动轮叶片可通过驱动轮叶片径向长度调节螺栓调节驱动轮叶片的径向长度[6]。
1.发动机2.机架3.万向节4.曲柄5.分插机构6.秧箱7.链条式移箱机构8.棘轮棘齿机构9.棘轮棘齿传动杆10.分插机构机架11.秧船12.分插机构摆杆13.连杆14.秧船机架15.驱动轮叶片16.驱动轮叶片径向长度调节螺栓17.驱动轮18.纵向传动箱19.横向传动箱20.方向控制机构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分插机构插秧频率/次·min-1:60,90,120
驱动轮直径/mm:350
驱动轮叶片径向长度(从驱动轮圆弧计量)/mm:最小值100,最大值250
驱动轮转速/转·min -1:60,90,120
行数/行:6
行距/cm:30
理论工效/ hm2·h-1:0.11, 0.16, 0.21(按株距16.67cm计算)
操作者田间行走速度/ m·h-1:600,900,1 200(按株距16.67cm计算)
理论株距/cm:13.33,16.67,20
驱动轮叶片数/片:3(通过换装不同长度驱动轮叶片改变株距,通过驱动轮叶片径向长度调节螺栓改变驱动轮叶片径向长度微调株距)
整机质量/kg:不带秧苗约70,带秧苗约85
1.2 工作原理
发动机通过三角带传动到横向传动箱;横向传动箱将动力通过纵向传动箱带动驱动轮和驱动轮叶片做旋转运动;由于在驱动轮上只有几片驱动轮叶片,在驱动轮叶片与泥水接触时,类似船的螺旋桨驱动整机前进一个株距;而驱动轮在无驱动轮叶片弧度端呈现与泥水滑动,不能驱动整机前进。这样,使整机呈现走走停停的步行状态,可减少整机前进时的泥水波浪对已插秧苗的影响。另外,通过传动相位配合,当驱动轮叶片出土时,横向传动箱的纵向输出轴通过万向节带动曲柄,曲柄带动连杆,连杆带动分插机构摆杆,使分插机构工作;分插机构通过接触棘轮棘齿传动杆带动棘轮棘齿机构,使链条式移箱机构工作;操作者行走在未插秧一侧,通过方向控制机构操作插秧机前进。
2 插秧机主要工作部件设计
2.1 分插机构
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核心工作部件,其性能决定了插秧机的插秧质量、频率和工作可靠性[7]。
往复直插式分插机构主要由秧爪、秧针、脱秧拉杆、回位扭簧、脱秧摇臂、分插杠杆、脱秧横梁、秧爪排和挡块等组成。秧针与脱秧器之间由1个带有滑槽的垫片相隔,脱秧器能相对于秧针上下运动。直插式的特点是能将秧苗沿几乎垂直于地面的方向插入土中,插孔较小,因此插得直、插得稳;而往复直插就是秧爪在做往复摆动的摇臂带动下,自上而下运动,将秧苗插入土中,然后又自下而上运动至原来的分秧前位置,动作和机构较为简单。本设计的分插机构便选用往复直插式双摆杆分插机构,其质量轻,工作可靠,易于制造,价格也便宜。
2.2 移箱机构
移箱机构是水稻插秧机必备的机构,其作用是按照农艺要求对秧苗进行连续、定量地横向送秧和纵向送秧,并负责传递驱动栽植臂的动力[8]。
本设计的移箱机构选用横向链条式移箱机构,设置6个齿的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可使秧箱在换向前以及换向后所产生的位移相等,并保证秧箱在换向时能够自动停歇1次,以达到每次移箱距离相等的目的。其运行可靠,操作轻便,并延长了插秧机的寿命,提高了插秧的质量。
2.3 承载浮体(秧船)和行走装置
2.3.1 承载浮体(秧船)
插秧机采用类似机耕船的浮式驱动原理,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机器的全部质量,由发动机经过变速器变速后驱动。承载浮体有整式船板和间隔配置的浮板两种类型。本设计为有利于插秧机转向,采用间隔配置的浮板,秧船形状如图2所示。
秧船接地面积为8 186cm2,工作时的接地比压为980.67Pa。工作时,水田有1cm2水深,秧船浮力为80.42N,若在2cm2水深工作,则秧船浮力为160.83N,尽管不能全部浮起整机,但是有利于减少秧船的滑动阻力。
2.3.2 行走装置
一般插秧机的行走装置主要由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等组成。驱动轮多采用叶片式铁轮,根据驱动轮的数量可分为独轮驱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等3种类型[10],本次设计采用独轮驱动。插秧机的驱动机构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地轮及叶片;二是地轮支架;三是地轮主轴。插秧机的行走是间歇式行走过程,因此驱动轮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驱动轮由位置1到位置2再到位置3过程中,驱动叶片进入泥土并搅动泥土带动插秧机前行,此时插秧机向前行驶,分插机构不进行插秧动作;驱动地轮由位置3到位置4再到位置1过程中,驱动叶片离开泥土,驱动轮表面与泥土接触力远远不能带动插秧机向前行驶,此过程中分插机构进行插秧动作。
2.3.3 承载浮体(秧船)和行走装置受力分析
秧船和行走装置受力分析图如图4所示。
图4中,G为插秧机的重力;Md为地轮轴的驱动力矩;Qd为土壤对地轮的支承力;Pdx为土壤对地轮叶片的作用力的垂直分力;Pdy为土壤对地轮叶片的作用力的水平分力;Qc为土壤对秧船的支承力;Fc为秧船的滑行阻力;FN为地轮的驱动力(在泥浆田FN≈0);驱动轮底面与秧船底面距离为1/3R(R为驱动轮半径)。
2.3.3.1 各个作用力的平衡条件
1)在水平方向。
∑X=0,Pdy+FN=Fc
当Pdy≥Fc时,插秧机可正常工作。
2)垂直方向。
∑Z=0,G=Qd+Qc+Pdx
在地轮处,∑M=0,undefined。
由于FN≈0,-Qd*S2+Qc*S1=0,所以
undefined
2.3.3.2 各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插秧机的驱动轮处Pdy为土壤对地轮叶片的作用力的水平分力,与土壤情况、叶片面积和插秧机前进速度有关。为使插秧机满足插秧株距要求,可通过换装不同长度叶片实现。
插秧机的阻力为Fd+Fc。其中,Fd为地轮的滚动阻力,受到土壤情况的影响;Fc为插秧机的滑行阻力,与田面整地质量和土壤性质有关。为减小Fc,必须提高整地质量,并在插秧时保持田面有一定的水层深度。
2.3.3.3 地轮的正常作业条件
undefined
当undefined成立时,驱动力克服土壤对插秧机的阻力,驱动轮每旋转1圈,插秧机行走1个株距。
3 结论
1)根据深泥脚田的特点,采用类似机耕船的浮式驱动原理,设计了一种适应深泥脚田的插秧机。
2)插秧机的分插部分选用往复直插的双摆杆机构,通过变速箱时间相位设定,使插秧机的前进运动与插秧运动在时间上错开。插秧机的间隙运动有效减少了插秧时的泥水波浪,可使插秧机在30cm以上的深泥脚水田插秧,同时有效减少了驱动阻力,节省插秧时的能耗。
3)样机经田间试验,达到了各项设计指标。该设计为深泥脚田机械插秧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葛方文,胡雪辉.深泥脚水田全程机械化生产水稻初探[J].四川农机,2011(5):21.
[2]戴欣平,马广,陈德俊.适应泥脚变化的可调式深泥田耕作机的研制[J].农机化研究,2012,34(5):112-115.
[3]曹卫华,孙松林,肖名涛,等.我国船式耕作机械驱动轮动力学发展[J].湖南农机,2008(3):1-3.
[4]全腊珍,任述光,辛继红,等.机滚船犁耕作业的转弯稳定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3):107-110.
[5]周勇,许绮川,夏俊芳,等.南方多熟制稻区水田耕作新技术新装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922-11923,11927.
[6]安徽农业大学.一种适应深浅泥脚的插秧机:中国,201110352839[P].2012-06-27.
[7]陈建能,赵匀.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23-27.
[8]杨文珍,杨友东,赵匀,等.高速水稻插秧机四轴移箱机构原理设计[J].中国农机化,2005(5):67-69.
[9]杨文珍,赵匀,李革,等.高速水稻插秧机移箱螺旋轴回转轨道优化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3,34(6):167-168,175.
篇4:水稻覆膜高速插秧机的设计研究
关键词:农业机械;插秧机;水稻;覆膜;设计
中图分类号:S223.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6-0034-03
纸膜覆盖插秧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水稻种植新技术,其特征是将农用纸膜(利用废纸和秸秆等加工的专用纸膜)铺于水田表面,同时戳破纸膜将育好的秧苗插入泥浆中。通过纸膜覆盖,可在水稻生产前期创造一个利于水稻生产而抑制杂草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覆盖40 d后纸膜自热腐烂,此时稻苗已具有明显生长优势。此外,纸膜覆盖还具有降低水分棵间蒸发的作用,全年节水30%左右。水稻覆膜插秧栽培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加产量。与传统有机水稻种植相比,采用覆膜高速插秧机栽培有机水稻可实现水稻覆膜与插秧同步进行,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解决了人工覆膜插秧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有利于有机水稻覆膜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1 覆膜技术要求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地膜覆盖作业质量共有11项指标,其中主要包括:1) 地膜贴合率。铺后地膜可接受光照部分(采光面)和膜下架空高度大于2 cm部分的面积之差与采光面面积之比,是反映铺后地膜与地表贴实程度的指标。要求地膜贴合率大于95%。2) 采光面利用率。实测露膜宽度平均值与农艺要求数值之比,是反映地膜裸露面大小的指标。要求采光面利用率大于95%。3) 皱折率。覆后地膜采光面上测定区起皱部分展平后的面积同起皱面积之差与测定面积之比,是反映地膜展平程度的指标。要求皱折率小于5%。4) 漏覆土程度。地膜两侧无土及覆土厚度、宽度不符合机具使用说明书及具体农艺要求部分的长度与测定长度之比,是反映地膜两边封压严密程度的指标。要求漏覆土程度不超过1%。
为满足上述覆膜作业质量要求,本研究采用滚轮式覆膜插秧设计方案,以先覆膜后插秧的方式进行生产作业。
2 覆膜高速插秧机整体设计
铺膜机构和断膜机构布置在高速插秧机后轮与栽植部件之间,主要由覆膜辊、压膜辊、托膜架、切膜刀和压膜边辊等部件组成(如图1所示)。
作业时,随着插秧机的前进,覆膜机构将纸膜覆盖于泥土表面,在双轴分段式浮动压辊作用下,纸膜浸润后紧贴在泥土表面,两侧边压轮总成将纸边缘压入稻田泥中,以避免纸膜被风刮起,并使纸膜平整。同时,插秧机栽植部件在纸膜上进行插秧作业。到地头停车时,栽植部件和施肥机构随即停止工作,驾驶员通过操作锯齿式切纸刀联动手柄将纸膜切断,然后升起栽植部件总成。转弯对行后,再继续作业。
3 覆膜机构和断膜机构的设计
3.1 覆膜机构设计要求
覆膜机构是集放膜、铺膜、压膜、纸膜收边等功能于一体的结构总成。铺放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插秧作业的质量。纸膜铺放机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 插秧机行驶进水田,在将栽植部件放下的同时,机器前进,纸膜自动铺放。2) 在插秧过程中,将纸膜铺放平整后,栽植臂将秧苗插入铺好的纸膜上,深度约为3~5 cm。3) 压膜辊在压膜过程中应尽量少出现“横向滑移”现象,压膜辊的位移应该与纸膜的铺放长度相等,否则容易造成壅膜。4) 压膜边辊作业位置应小于纸膜铺放的长度,否则膜边不能很好地压入泥土中,造成漂膜现象。
3.2 铺膜机构工作原理
铺膜机构的结构如图2所示。
铺膜机构工作时,纸膜头从覆膜辊中引出,由托膜架将纸膜托起。在作业状态下,在双轴分段式浮动压膜辊作用下,纸膜浸润后紧贴在泥土的表面,在垂直方向上压实纸膜。同时,随着插秧机的前进,带动压膜辊转动,从而铺放纸膜。两侧的压膜边辊将纸膜边缘压入稻田泥中,避免纸膜被风刮起,达到纸膜平整。
3.3 压膜辊性能分析
压膜辊是水稻纸膜覆盖插秧机的关键工作部件之一,它在松软的水田里具有地面垂直仿形、稳定作业、承载机体质量、平整田面的作用。因此,压膜辊的性能对水稻纸膜覆盖插秧机作业质量影响很大。分析压膜辊与田面作用的基本原理,依照插秧深度的要求,找出下陷量与栽植垂直仿形量之间的关系,以设计合适的下陷量,满足栽植作业时与地面的垂直仿形量。为了能够尽量地承载机体质量,保证栽植作业的垂直仿形,选择圆柱形压膜辊。
水田大致可分为4层:第一层为薄薄的水层,第二层是液态泥水混合层,第三层是饱和的泥土层,第四层是呈塑性的土壤层。当压膜辊在水田面上滑行时,前端把水层和泥水层推开,挤压饱和泥土层,使其产生下陷。当承载一定质量的压膜辊作用于田面时,压膜辊在水中的浮力可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因为水层极薄,其浮力根本不可能支承压膜辊,而液态泥水混合层支承能力又极小,该层成为下陷的一部分深度。泥土层是支承压膜辊的主要层次,这层的泥土被压膜辊挤压,产生复杂的作用,使压膜辊受支承力和阻力,因而土层大体无变化。压膜辊作用于田面时,支承面下部的泥土层发生局部剪切,特别是压膜辊支承质量加大时,向下剪切的泥土区域加大,使压膜辊两侧的泥土向上突起,压膜辊下陷。当压膜辊下陷一定深度时,垂直仿形传感器起作用,将栽植部件平稳地支撑在插秧要求的高度。压膜辊与松软土壤的相互作用可用M.G.Bekker提出的“压板—沉陷”理论模拟;压膜辊在松软土壤上的接地压力可用贝氏方程表示:
q=
+kφZn
Z=
式中:q为比压,Pa;Z为下陷量,cm;kc为土壤内聚力变形模数,kg/cmn+1;kφ为土壤摩擦变形模数,
nlc202309021005
kg/cmn+2;n为土壤变形指数;b,D分别为压膜辊的宽度与直径;W为压膜辊载荷。
由以上公式可在试验机上根据压膜辊所受载荷,计算压膜辊的下陷量。
3.4 断膜机构设计要求
断膜机构是在插秧机行驶到水田地头转弯时产生动作的。一行插秧作业完毕,将栽植部件升起,此时断膜机构动作,切刀降落切断纸膜。切刀动作要求切断速度快、断茬整齐、纸膜破损率低。
4 结论
水稻覆膜高速插秧机生产试验证明,该机覆膜机构结构简单紧凑、调节简便,在原有插秧机的基础上配置了铺膜、断膜机构,实现铺膜、插秧、断膜作业间的协调同步运动,满足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要求,生产效率高,覆膜质量好,省工省膜。
参考文献
[1] 周福君,张胜利.水稻覆膜播种及其配套机具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12):36-38.
[2] 徐先保.水稻覆膜高产直播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67-68.
[3] 沈康荣,李家军.旱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4):799-801.
[4] 何代元.水稻地膜覆盖增产原因及主要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1997(3):21.
[6] 汪晓春,刘军.水稻地膜覆盖栽培的抗旱节水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01(1):8-10.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Rice High-speed Film Mulching
and Transplanting Machine
YU Lei, MU Xuelei, HAN Xiuhai, XING Zhanqia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Harbin 150081,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ique of rice paper mulching and transplanting is a new technique of high yield, water saving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 for rice production. In the article, it designed rice high-speed film mulching and transplanting machine based on technical request of mulching, expounded the design of whole structure and main working parts of the machine, the structure is logical and easy to be adjusted by test proving, and can meet technical request of rice mulching and transplanting.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ransplanter; rice; mulching; design
篇5:《插秧》教学设计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供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2、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创新的思维火花才会迸发,再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才会闪现。
3、学生喜欢阅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文章的表达方式 。
4、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开放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课前准备:
预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图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想不想去?请大家看屏幕。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猜)这幅图表现的是农民在水田里插秧。(板书课题:插秧 学生念题)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
(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仔细看图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提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4.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1)同位讨论背诵的顺序
(2)配上音乐,闭上眼睛边背诵边想像。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诗人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 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结合起来指导。
篇6:《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像,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廛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那么富于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思考水田还能映照什么?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生字6个,学写生字4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水田、插秧。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教师用生字卡片、学生用生字卡片、音乐(小白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问题要问吗?
解释:把水稻的秧苗插到水田里的活动就叫插秧。(课件)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同学们找出了自己不认识的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游戏好不好?
2.这个游戏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两件事:
第一件: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不认识的字,组内同学想办法解决这些字的读音。
第二件:组长带领组员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教师小结合作情况。
3.小组汇报读课文。
要求:听的同学边听边想:你要向他们学什么?你能给他提一些好的建议吗?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天的图画,这样就能读得有语气了。不信,你们也试试。
5.齐读课文。
6.背诵课文。
(1)指名背。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7.发散思维
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看来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看这句话,你会填吗?
课件: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农民在插秧,插在上。(你照镜子,镜子里就会出现你,镜子里出现蓝天,农民就会在哪儿插秧呢?)
齐读,这句话写得多美呀!你能想象水田还映照着什么吗?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农民在插秧,插在()上。
现在,让我们也做个小诗人,自己做几句诗。
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
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
水田是(),()。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你们也成了小诗人了。据老师上网查资料,我发现农民伯伯也非常聪明,他们已研制出“七彩水稻”,你们想和农民伯伯比一比,种出咱们的多彩水稻吗?教师出示水田图:上面标上小组号,每个小组发五棵稻秧,小组合作讨论热烈的,教师奖励一棵稻秧。
三、学习生字,游戏:多彩水稻我来插
1.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出示:插、秧、镜、映、农、民。
组长带领组员用学过的方法记字。
2.讨论:你们是怎样记字的?
说得好的到黑板前插一棵稻秧。
学生说哪个字,教师就往黑板上粘哪个字,说完后带领学生齐读。
将学生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块稻田,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正确就可在自己小组的稻田里插一棵稻秧,哪个小组插的稻秧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3.游戏:照镜子
方法:教师举生字卡片,学生读出来并举出生字卡片。
4.同学们,看,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插上了多彩稻秧,虽然有的小组多有的小组少,但这都是我们积极学习换来的,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习,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四、写字
1.出示“农”。
2.描描书上“农“的笔顺,边说边描。
3.自己描描书上的“农”,说一说怎么写才好看。
4.教师指导写。
5.大家评议。
6.自己写“民“的笔顺,描红,写字,同桌评议。
7.在生字本上写字。
附:板书设计
插秧
插 秧 镜 映 农 民
篇7:《插秧》教案设计
1、表演唱《春天在哪里》
2、师: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花也开了,草也绿了,这时候农民也要忙着播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插秧》。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1、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说说什么叫插秧。(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2、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等我们学了课文大家就知道。
三、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请同学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评选朗读高手。(相机出示词卡,穿插识词,识字)
4、读词语,再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引导想像。
1、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比比,谁能最快把课文背下来。会背的就举手,第一个举手并能出来的同学可以评为背诵大王。
2、这篇课文很简短,可容易背错,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背下来的,介绍背诵方法。
A、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从上到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B、游戏:送词语宝宝回课文家,板书,利用字卡演示。为什么说农民在秧插在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
C、其他。
3、同学们自由选择上述其中方法背诵。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像。
5、说说看到了什么。(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五、发挥想像,拓展延伸。
1、水田是镜子,除了可以映照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之外,还能映照出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编儿歌。
篇8:《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关键词:四轮驱动,插秧机,液压,设计
0 引言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0.29亿hm2, 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60%左右。因此, 水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水稻种植机械化问题一直为国人所困惑, 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扶持之下, 水稻种植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全国机械插秧率仅在30%左右, 仍然是农业机械化的瓶颈。
目前我国市场上普遍使用乘用高速插秧机, 一是以久保田、井关、洋马、东洋等日、韩系列为主的高速插秧机, 该系列机具虽技术成熟、效果可靠, 但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关键零部件技术只能依赖进口, 农忙季节出现故障, 农民只能求助专业技术人员, 费钱误工, 推广缓慢;二是富来威、延吉、黄鹤等一批国产三轮乘用插秧动力机具, 该系列机具虽结构简单、造价低廉, 但劳动强度大, 操作舒适性远不如乘坐式插秧机, 也难为农民所接受。因此, 有必要研发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修方便、价格便宜、性能优越、工作可靠性高的四轮液压乘用高速插秧动力机具。
1 液压四轮驱动乘用插秧车的设计
液压四轮驱动乘用插秧车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行走系统;②插秧系统。如图1所示。
1.1 行走系统设计
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输入到位于发动机同侧的齿轮泵中, 齿轮泵通过液压管道将动力输入至左右轮动力一体化装置总成 (液压油泵+液压马达+减速器+控制机构) , 左右轮动力一体化装置总成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秧机左右轮运转。
插秧机前轮和后轮的直径大小不同, 为保证前后轮的旋转线速度一致, 通过设置链轮的齿数来控制其运动速度。
1.2 插秧系统设计
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输入到位于发动机同侧的齿轮泵中, 齿轮泵通过液压管道将动力输入至插秧机构液压缸总成 (液压提升缸、液压马达及减速器) 带动插秧机栽植机构进行插秧动作。
整机以发动机为动力源, 通过液压系统、链传动机构、万向节实现整机行驶及插秧工作。
2 局部功能装置的设计
局部功能装置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动力一体化装置的设计;②插秧机构的设计。
2.1 动力一体化装置的设计
动力一体化装置主要由液压油泵、液压马达、减速器、控制机构等组成, 如图2所示。
液压油泵将液压油泵入到液压马达中, 液压马达在油压的推动作用下转动, 将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 液压马达输出的转速传递到减速器, 由减速器将速度调整到工作速度, 为插秧车提供前进的速度和扭矩。控制机构在整个过程中起控制输出轴转速的作用, 与插秧机构协同工作, 起到控制秧苗间距的作用。
1.发动机2.皮带轮3.齿轮泵4.右前轮5.链轮6.链条7.链轮8.链条9.链轮10.右后轮11.液压马达及减速器12.栽秧装置13.万向节14.液压提升缸15.左后轮16.左后轮17.链条18.动力一体化装置 (液压油泵+液压马达+减速器+控制机构) 19.链条20.链轮21.左前轮22.液压管路23.驾驶台及操控机构
2.2 插秧机构的设计
插秧机构又分为两个部分:①液压缸总成;②液压泵、液压马达、减速器、万向节总成。
液压缸总成为栽植机构液压提升机构实现栽秧机构的上下提升;液压泵、液压马达、减速器、万向节总成为其后挂接的插秧机构提供动力, 从而实现插秧机插秧过程。
3 液压系统的设计
3.1 液压驱动系统
该插秧机应用的是一泵双马达并联驱动结构, 能实现整机的前进、转向差速、后退、停车等动作。系统中的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1 (如图3所示) , 用于控制整机的前进、后退、停止, 当其位于中位时, 整机处于停车状态;当其位于左位时, 整机处于前进状态;当其位于右位时, 整机处于后退状态。马达支路上安装有高压球阀, 手工拨动球阀控制杆在不同位置可控制整机的行走速度、单轮速度和实现制动。
3.2 液压升降系统
液压传动方式很早就应用在拖拉机的悬挂机构中, 目前, 液压悬挂系统已发展的较为完善。它可以控制农具的升降, 并根据土壤阻力的大小, 自动调节耕深;也可以根据拖拉机与农具的相对位置, 自动调节农具的相应位置。因此, 现代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和部分履带拖拉机都设置了液压悬挂装置。本插秧机底盘升降系统主要由二位三通电磁阀、节流阀、单向阀、油缸和限位开关组成。当电磁阀2 (如图3所示) 在左位时, 打开节流阀, 在悬挂物重力作用下油缸会慢慢下降, 通过控制节流阀的开度可以控制下降的速度;当电磁阀在右位时, 关闭节流阀, 油缸上升, 到达预定位置时, 将电磁阀2打回至左位, 即可保持底盘高度。当油缸上升到最高位置时, 限位开关使电磁阀断电后回复至左位, 油缸自动停止上升。
3.3 动力输出系统
动力输出系统主要由马达、二位三通电磁阀、单向阀组成。当电磁阀3 (如图3所示) 位于左位时, 马达启动, 并与传动系统的两个马达串联, 可起到动力输出系统的速度与行走速度相匹配的作用;当电磁阀位于右位时, 马达停转, 此时动力输出系统不工作。单向阀起到防止在动力输出系统不工作时系统油液冲击马达的作用。
4 整机动力的确定
四轮液压乘用高速插秧, 作业过程中一次可插6行, 且为4轮驱动, 作业过程中的行进及插秧动作的动力来源都是一台发动机。考虑到行驶阻力及插秧动作中的工作阻力, 我们选取发动机功率为11.03 k W。
5 结论
5.1 本设计是针对现有的高速乘用插秧车价格与市场过于脱节, 国际机具机构复杂、价格昂贵, 国内机具功率不足, 秧车操控性能差的特点。通过液压技术开发一种液压四轮驱动乘用插秧车。
5.2 该乘用插秧车无需前后车轿、无需前后驱动轴, 采用整体式车架及左右液压马达带动左右双链条机构实现插秧机四轮驱动。
5.3 该乘用插秧车无需重新开发变速器、离合器, 所用液压泵、液压马达、减速器均为标准件。
参考文献
[1]朱德峰, 陈慧哲, 徐一成.我国水稻机械种植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7 (1) :14-15.
[2]包春江, 李宝筏.日本水稻插秧机的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 2004, 35 (1) :162-166.
[3]李耀明, 徐立章, 向忠平, 等.日本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 2005, 21 (11) :182-185.
篇9:水稻插秧机分段式压膜装置的设计
关键词:分段式压膜;设计;水稻;原理
中图分类号:S2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28-02
近年来,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从整地、育苗、插秧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得到不断发展。在水稻覆膜方面,国内已有一些简易覆膜机,但这些覆膜机存在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地膜不能压实、覆膜不均、倒秧、漂秧、浪费油料等问题,严重影响有机水稻的产业化种植,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具有分段式压膜辊的水稻覆膜插秧机能够快捷地完成水田的覆膜、插秧工作,据此设计生产的覆膜插秧一体机可使覆膜和插秧工作一次完成,是农业种植领域的一项突破。在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因不能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和化学肥料,因此,除草成为最重要的难题之一,而水稻覆膜技术可解决这一难题。
水稻分段式压膜插秧机为带有分段压膜辊、压实轮、切膜刀的覆膜插秧一体机,解决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具有机械化程度和作业效率高、作业成本低、油料消耗小的特点。
1 水稻插秧机分段式压膜装置设计方案
1.1 工作原理
延长水稻插秧机悬挂机架(包括底盘和安装在该底盘上的悬挂架以及挂接在该延长悬挂架上的插秧机构、秧箱),分段式压膜辊组安装在延长的悬挂架下方,分段压膜辊沿水稻插秧机前进方向转动,位于下方的地膜卷自动将地膜铺放在地面,通过分段式压膜辊和压实轮的滚动,将地膜压实地面。该分段式压膜辊组以纵向中心线为基准在沿横向左右依次对称排列,安装在插秧机构前下方。分段式压膜辊后设有压实轮,压实轮的数量与秧苗行数相等,与分段式压辊组和压实轮相贴。托膜架包括覆膜、压实、打孔、插秧等部分,适于水稻覆膜插秧机械化作业。
1.2 主要参数
配套动力:14.7~22.1 kW高速插秧机;
连接方式:多点悬挂连接分段式压辊组和压实轮;
覆膜形式:行进滚动压实方式;
适用地膜:可降解地膜、纸质地膜;
覆膜宽度: 6行、1.9 m;
作业速度: 4.32~5.4 km/h;
覆膜率(6行):0.13~0.26 hm2/h。
1.3 结构设计
分段式压膜辊组主要包括悬挂系统、覆膜装置、膜箱、托膜架、分段覆膜辊组、压实轮、切膜机构和调节控制杆等部分。
悬挂系统采用多点悬挂连接方式将分段覆膜辊组与高速插秧机连接起来,该连接方式虽然较为复杂,但使用方便。
工作时,先将地膜放入托膜架。然后,调节地膜高度,并使压实轮到达预定位置。操作地膜调节控制杆,通过连接手柄使地膜与地面完全接触。分段覆膜辊、压实轮的运动带动高速插秧机均匀前进,从而将托膜架的地膜铺在地表面。
采用被动传动形式,其优点是稳定性好、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且传动平稳。
与其他简易覆膜机相比,分段式覆膜辊及压膜部件覆膜均匀流畅、压实性强。其采用仿生学原理,模拟人工覆膜的动作特征,实现覆膜的流畅和均匀,保证铺膜稳定高效,且铺膜具有一致性。
2 分段式覆膜辊组的工作原理
2.1 驱动部分
驱动部由高速水稻插秧机行走分段式覆膜辊组及零部件同步跟进完成。高速水稻插秧机行走时带动地膜卷、分段式覆膜辊、压实轮同步转动,通过地膜卷将地膜均匀放下,由压膜辊和压实轮将地膜压平、压实,完成机械化覆膜插秧工作。
2.2 覆膜方式
首先将地膜卷放到托膜架上,然后调节分段式覆膜辊组调节控制杆到预定位置。操作覆膜调节控制杆,通过连接手柄控制高度,将地膜卷上的地膜一端固定好。高速水稻插秧机行走时将地膜自动放下,落下来的地膜便被均匀铺到水田上。
2.3 覆膜辊组组成
分段式覆膜辊组装置由悬挂系统、覆膜装置、膜箱、托膜架、分段覆膜辊组、压实轮、切膜机构和调节控制杆等部件构成。它同步于高速水稻插秧机,根据插秧行数决定覆膜宽度。设计行使速度控制在4.32~5.4 km/h。
2.4 覆膜调节控制
覆膜调节控制杆用以控制托膜架、压膜辊、压实轮及分段式覆膜辊组等零部件。其高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覆膜质量和作业速度,因此,应将分段式覆膜辊组控制在理想高度。
2.5 参数设计
设计调节托膜架使其离地工作高度达到30~40 cm。地膜铺放时,与地面的倾斜角度在35 °以内。
高速插秧机的前进速度为4.32~5.40 km/h,覆膜宽度为1.9 m,时速为4.32 km/h,理论覆膜宽度为1.9 m,则其覆膜667 m2所需时间为:
×60=4.88(min)
3 水稻插秧机分段式压膜装置性能试验
把分段式覆膜辊组调整到作业状态后,将2.2 m宽的地膜装入托膜架上。设定高速插秧机前进速度为4.32 km/h,并将高速插秧机及分段式覆膜辊组全部调整到位,测定覆膜和插秧的时间。
通过覆膜插秧试验数据获得的膜插秧率(6行)为0.26 hm2/h,且压实轮将泥浆压实后能够达到不倒秧、不漂秧的理想效果。
4 结论
分段式覆膜辊组是对高速插秧机的改进设计,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覆膜插秧一次完成,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化学肥料,节水,操作方便,覆膜均匀,比人工和简易覆膜机作业效率高,覆膜压实性好,且不倒秧、不漂秧。同时,该机具结构新颖,消耗较低,有效解决了水田覆膜不均、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8~20倍,达到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该机具与水稻插秧机配套使用,具有操作简单、故障率低、作业效率高等特点,符合我国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原则,对有机水稻无公害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0:《插秧》教学反思
通过在初学诗歌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感知水田如镜和农民插秧等事物,然后边范读边板画文中的插图。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一平如镜的水田映照出这片美景……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诗般的意境。
在认识了本课的生字以后,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小组说:“我们小组想好好读几遍课文,要读得有感情,再把课文背下来。”有的小组说:“我们想把农民伯伯插秧的情景演出来。”有的小组说:“我们画画好,我们可以把农民插秧的美景画下来。”还有的小组说:“我们可以这首小儿歌进行改编。”于是,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室里更是呈现出浓烈的学习氛围。汇报时,各小组展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作品,更结合自己小组对课文的理解,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篇11:插秧教学反思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有的剧目开场的锣鼓敲得很响,却草草地收场;有的剧目悄悄地开幕,掌声越来越响。“课程改革”肯定属于悄悄开幕但掌声越来越响的那一种。因为课改当中,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以高度的热情进行着,以迫切的心情期盼着,期盼着我们的学生自主、活泼、快乐地成长。同时,我们师生也正品尝着在新课程中成长的快乐。
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从事教育工作六年来,我经常只是听别人讲课,而今却发生了“变化”——我能“亲眼”看见自己讲课了(看课堂实录);可以评价自我了;可以与我的学生共同品尝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了。这“变化”是课程改革带来的。
当我第一次与同事们同看我讲的《插秧》一课课堂实录时,起初我只去关注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令我欣喜的是,我的教师角色已经彻底地转变了,我总在尽力地组织学生“活动”,而我的学生也都乐于参与活动。同时,我又顿起羞涩之感,原来我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那么不自然,言行之间缺乏一种内在的美。平时关在学校里,我觉得自己还不错,有一种盲目的成就感,而此时我似乎有所感悟。在学生幼小心灵面前的“我”应该是:外表大方自然而显庄重的(是学生面前的一面镜子);内在却更应有一种“美”,一种能让我的学生感动的美(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言语、一个神情)。教师的形象是那么重要,不光在一节课中,在我的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应时刻铭记:自己是为人师者,应当为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而这良好的形象促使我去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当我发现自我后,顿生灵感,也可以让学生去发现自我,让学生与我共同成长。于是,第二次又与学生一起看了我们的课堂实录。学生也感到欣喜若狂,他们互相窃窃私语,还有的同学脸红了,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而我又一次细品了这一节课,深深感到,无论什么类型的课,首先,它的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应一环套一环,而且要自然;其次,自己设计的课,自己的.学生要能接受、乐意接受;再次,在教师的头脑中要有清晰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当你有“指挥”不动学生之感时,就要灵活地调控学生,让学生再一次“活”起来。你的“剧本”有了活力,你的“演员”才会体验真切。
在讲《插秧》之前,因为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识字量少,课文内容充分运用了比喻和想像,教师组织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易产生枯燥之感)。如:读文,学生很快就能读会,学生易产生乏味之感。于是,我没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我用不同方式读(提出读的不同要求),让学生自己试读(猜字过程)、听录音读(帮助正音)、再自由读、轻声读、听读得好的同学读(感受内容)、示范读、自己用心跟着读、有感情地读(体会诗情画意),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师生合作融洽-其乐无比
《插秧》一课的识字量少,课文读会了,再去识字,更觉枯燥,于是我将识字与说话有机结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识字过程中“说一句完整的话、加进修饰语说长长的话”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只要注意与学生融洽地合作,注意各种情境的创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学习生字“镜”时,学生组词“镜子”,于是我就把一面镜子递给了一名学生,其他同学便很容易地说出了诸如:“××拿着镜子照镜子”、“××拿着镜子照自己”、“老师把镜子递给××让她照自己”、“老师把镜子递给××让她照一照自己,她很开心”等句子。我随机又拿了一副眼镜给一位学生戴上(引起她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又说“××戴着眼镜”、“老师把眼镜给××戴上”、“××戴上眼镜后像……”学生说得太棒了,我非常激动。
有时,教师创设语言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到老师关爱的温暖之情。如学《春天的手》一课时,学到词语“抚摸”时,我有意识地轻轻摸了几遍一个学生的头,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于是学生精彩的说话又开始了,“老师抚摸××的头”、“老师用她的手抚摸××的头”、“老师用她的手轻轻抚摸××的头”,还有一名学生模仿“春天的手,温暖轻柔”一句的描写,说:“老师用她温暖轻柔的手抚摸着××的头。”接着,我们学习词语“拍着”。我请两位学生合作做了一个“拍”的动作,学生热烈的说话又开始了,“××拍着××的肩膀”、“××轻轻拍着××的肩膀”、“××用他的手轻轻拍着××的肩膀”。学生说得激情很高,于是我灵机一动,将一堂识字课改为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我真的被感动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师生双方都正在快乐地成长着。
学会欣赏、激励、参与
语文教学要有情,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要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学习语文要十分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清楚地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我们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就很注意培养学生这种良好习惯。当他人发言或表演后,我请学生互相评价,慢慢地学生便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认识同伴了。
语文教学中,“读”非常重要,以读代讲,以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于是,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爱读、会读,从而常读。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读的机会、空间。将读带回家中(每天养成阅读15分钟的好习惯)、将读带到活动中去。如:学习《老树的故事》一课时,因为本课四段文字都以设问的形式谋篇布局。在诗中,人与树、人与鸟、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理念,一层一层不断地追问。加之课文插图很能激发学生想像,学生读熟课文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都读得非常好,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我们的“朗诵会”开始了。其间加进了学生生动的评价活动,学生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看待伙伴,评价语言也十分丰富:“他读得很有感情”、“他读得声音很响亮,就是有点儿快”、“他读得很不错”……朗诵会结束时,学生还评出了最佳“表演者”。
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欣赏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他们的闪光点与进步之处,都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如本班有一位学生,他识起字来很困难,总是记不住,但他的字却写得十分漂亮,于是我就在班内积极地评价他:“××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老师很欣赏他写的字。”这时他内心的成功感、自豪感促使他这一节课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乐于学习了,而且还认识了不少字。再如:我在课后反思时,将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精彩话语都收集下来,在班内设计了一处“说话天地”,开展“比比谁说得好”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展示自我、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同时,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识字天地(让他们每天都读一读精彩话语)。我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他们都乐于参与这一活动,并能将学到的优美词语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语言越来越丰富了。因此,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