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发展需要

关键词: 艺术设计 中国 文化

多重发展需要(精选三篇)

多重发展需要 篇1

因此, 企业在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时, 也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意愿, 为其提供适合的攀升道路, 因此导入员工职业通道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的现实选择, 结合胜任素质模型设计员工多职业发展通道体系, 可以降低员工离职率, 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和突破。

1、胜任素质模型及其意义

胜任素质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米兰教授于1973年提出, 指能将工作中的绩优者与一般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任何可测量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素质模型是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表现优异的行为特征组合而成的胜任素质结构, 它不仅明确了各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素质, 还让员工清晰看到职业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对员工职业目标的确定, 还是对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选择与实现都能起到标杆效用。

二、基于胜任素质的多重职业通道体系设计

1. 设计企业职业发展系列的数量和种类

企业进行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 首先要分析其价值链和发展目标, 明确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功能模块, 据此划分为若干个职业发展系列。如某企业根据其战略规划, 划分为5个职业发展系列:即管理、专业、技术、营销、作业系列。

2. 分系列设置岗位等级

为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和晋升途径, 引导其向高效率方向发展, 企业需就不同职业系列设置岗位等级。一般来讲, 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 结合自身发展需要, 综合考虑各发展系列的职业发展周期设置岗位等级数量。如某企业针对技术发展系列划分为一级工程师、二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 专家, 资深专家等。

3. 设计不同系列各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 以确定等级能力标准

能力等级标准是通道设计中的重点, 重点突出其核心能力及贡献区域, 体现出各等级的差异性。因此, 建立胜任素质模型, 以各个岗位的胜任素质作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中的等级能力标准, 可以明确胜任该岗位所需的显形素质和潜在素质, 与传统的等级能力标准相比更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4. 设置等级上升方式和各系列转换台阶。

(1) 等级上升方式确定。等级上升方式有晋升制和聘任制两种。晋升制中员工通过自身努力, 具有更高级岗位胜任素质要求就可晋升;聘任制更多强调竞争性, 突出拔尖人员的激励。笔者认为, 企业实际操作中, 可以采用低等级晋升制, 高等级聘任制。

(2) 设置跨系列转换台阶。转换台阶的设置主要考虑各序列间岗位等级的特点, 对序列间相通性较强的转换台阶可以平缓一些, 不相通的转换台阶落差要大一些。跨序列间转换要强调考核、竞争, 坚持按资格、需求和尊重员工个人发展定位的原则, 鼓励员工在具有专业继承性和相似性的岗位间进行选择和转换。

转换台阶设置完成后, 可形成一个基于胜任素质的多职业发展通道体系, 企业可针对具有管理胜任力的人员为其提供晋升的管理职位;针对具有研发能力的员工为其提供研发发展机会, 如此可拓宽员工的发展空间, 同时可体现企业对各种类型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的尊重, 增强企业和员工间的“心理契约”, 有效降低员工离职率, 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三、多重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实现的其他支撑

1. 设立人员测评中心, 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企业应设立人员测评中心, 把胜任特征模型导入人员测评中, 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具有的胜任特征状况, 在此基础上企业与员工一起确定员工职业发展目标, 更为有效与实际。

2. 提供职业通道信息, 进行职业发展沟通

企业要为员工及时提供职业通道信息, 包括职业发展的目标, 职位空缺信息, 个人胜任特征与目标职位的匹配程度, 以及实施职业通道的程序等。

3. 设立职业发展培训, 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员工在确定职业通道之后, 企业应通过绩效评估等方式找出员工与现任岗位胜任特征要求的差距, 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同时, 分析员工胜任特征水平与目标岗位的差距, 设计和实施开发有差距的目标胜任特征的培训方案, 以顺利实现职业发展。

4. 实施职业发展监控, 评估职业发展效果

职业发展评估是对企业实施的多重职业通道进行监控, 评估、检验这一体系的有效性。它是完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 同时也是改进和完善职位对胜任特征的要求和完善职业管理的必要环节。

此外, 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多重职业发展通道, 需要企业建立相互配套支持的绩效评估系统和薪酬管理系统, 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薪酬、地位和权利, 以保证该职业通道体系有效地支撑企业的职业管理, 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茜:武振业.关于高科技企业人才战略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0.4:P40-P41

[2]中智人力资源咨询-薪酬绩效中心, 2007

从时空多重思维看艺术设计史发展 篇2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使中国设计文化百折不挠,发扬光大。翻开中国艺术设计史册,可以看出许多奇妙的器物,感人的故事,丰富的文献,印证着古人的文明成就,也会起迪着后人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衰过程,生发着个人对文化历程许多回兴奋与痛苦交织的心理演译。研究中国艺术设计史的过程,就是对中国文化深入认识的过程,衔接古今中外不同的社会文化型态,在比较、分析、抉择不同文化发展道路中、完成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复兴大业。缘于中国近代史的演变,传统文化在一个世纪中的衰败、挣扎、覆灭、复兴,其中借助了西学东渐之风,进行过大规模的激烈革命行为。对于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方法的建构显得十分的必要与迫切。随着长时间的探索, 西方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已经完成了自身体系的架构, 它是一种概括性、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 因此我们认为, 对于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研究, 它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然而,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使得我们应在借鉴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充分认识中国艺术设计史史实的基础上, 将二者有机地进行整合, 完成自己特色体系的建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的艺术设计是在中华民族最鼎盛的背景中完成的,它的璀璨绚丽的繁华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带给我们后人的是更多的沉思。

2、古代埃及、希腊、罗马时期的设计艺术

最早的玻璃是埃及人创造的;图坦卡蒙墓的黄金制品最能代表古埃及金属设计的最高成就。比如,汉穆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受伤的狮子(亚述)、双翼神牛(亚述)。由于爱琴文化在地理上以爱琴海附近的克里特岛及希腊岛的迈锡尼地区为中心,因而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根据风格的不同,设计学家将希腊陶瓶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几何纹样期、东方纹样期、繁盛期、衰落期;前两者为古希腊陶瓶工艺的产生和发展期;繁盛期前后经历了“黑绘”、“红绘”、“彩绘”。古希腊建筑中最基本的柱式以多利亚式、爱奥尼式、以及由后一种发展而来的科林斯式为主,他们是古希腊建筑体现其创造者的审美情趣和装饰手法的结晶。西方浪漫注意时期的评论家们认为不同的柱式的产生与人们的特性有关。多利亚式朴实刚劲,体现了男性气概,实用性很强;爱奥尼式纤细精巧,体现了女性的特征;科林斯式显得更加华丽,表现了创造者把它作为建筑的装饰物,而非有实际功能组成部分的设计意向。

3、波斯和伊斯兰设计艺术

大约距今5000年前古波斯的埃兰人就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中国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以来的金银器和染织设计中,都可以看到波斯文化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公元6世纪末,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其染织工艺以丝织品和地毯为主。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其思想内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葙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其建筑设计的创造性在于它发现了用圆形拱顶覆盖方形平面的构成方法,如圣索非亚教堂。“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所使用的词,它往往被用来形容从阿尔卑斯山以北传到南部的任何东西。最能充分体现哥特式建筑特征的结构形式就是肋骨穹顶、尖头拱券和飞扶墙,作为哥特式最典型的遗例,则是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圣母大教堂。

4、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艺术

“文艺复兴”14世纪后半期到16世纪,它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振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17至18世纪,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椭圆形的珍珠”,含有“跃动”、“不规则”等意思。巴洛克建筑风格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巴洛克艺术风格体现在各个不同的工艺领域上,具有一种复杂性和丰富性,但是总的倾向是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富有动感,注重运用各种形式因素,善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对艺术动感的追求。巴洛克家具工艺在两方面有所发展:一方面是将人的因素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坚持装饰因素的重要性。巴洛克时期欧洲陶工业的繁盛地是荷兰的德尔福特窑。罗可可一词来源于一种装饰纹样,意指一种人造石的曲线状态犹如展开的卷曲的贝壳。中的特征是轻巧而纤细、繁琐而华丽。在建筑上追求形体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上追求朴实无华,形式上追求符合结构逻辑,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追求和向往。新古典注意陶塑题材主要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作品外型简洁流畅,常配以古典纹饰。新古典注意时期,玻璃设计在意大利、法国、德国、捷克、奥地利和英国都十分繁盛。在造型上,新古典主义玻璃设计表现出对称而和谐的特征,一般都采用同心圆的处理手法。在古罗马时期已经有的热熔镶嵌技法。

5、工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转型期的设计

1851年5月1日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当时收到245份展览大厅设计方案,最后采用了英国皇家园艺师约瑟夫·伯科斯顿的构想,此次博览会又称为“水晶宫”博览会。拉斯金、莫里斯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拉斯金在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中严厉抨击了“完美机器论”。他的民主思想还在于他提出设计不能为少数人服务,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其实也充满了矛盾和混乱。美国的有机功能主义——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教师“克兰布鲁克三人组”:查尔斯·依姆斯,沙里之子爱洛·沙里宁和贝脱伊亚。德国的新功能主义,个性化和民族化的意大利设计,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发展出一种改进了的以流线型为特色的风格。1946年阿斯卡尼奥设计的“维斯帕”98—CC小型摩托车,融合了航天技术,意大利人的艺术趣味和美国流线型而大受欢迎,加上《罗马假日》的播放,使它长盛不衰30年。

6、结语

艺术设计史是世界各族人们在漫长岁月中最合理最积极的文化形态。融合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全方位介绍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从大量的文献和图片资料中,能够体会世界各国艺术设计的伟大创造和光辉成就,感受到世界各国各历史时期艺术设计的特色和民族风格,从世界设计文化中借鉴其卓越的设计意匠和方法。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艺术设计史发展的规律,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在艺术设计史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提高设计审美能力。

摘要:艺术设计史是世界各族人们在漫长岁月中最合理最积极的文化形态。最早的玻璃是埃及人创造的;图坦卡蒙墓的黄金制品最能代表古埃及金属设计的最高成就。融合中今中外艺术设计史, 可以全方位介绍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时空多重思维,艺术设计史,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刚,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 出版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2]陈晶.,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A].Proceedings of the2006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The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 (Volume2/2) [C], 2006。

多重发展需要 篇3

1“热点”园区下的城市高端服务发展模式

1.1“热点”园区空间布局模型及高端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

首先, 必须深入了解城市现有园区空间布局特点, 全面调查城市中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园区等不同“热点”园区的选址特点、周边环境、产业特点、区域优势、相关区域规划政策等实际情况。其次, 针对几大园区的具体特点, 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城市高端服务发展经验, 在充分考虑区域性竞争的前提下, 对热点园区空间布局建立“强辐射、高集聚”的区位模型。最后, 在“热点”园区空间布局模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炼形成城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模式。

1.2 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基础上的高端服务集聚模式研究

城市须在其整体发展战略定位下, 合理规划布局“热点”园区, 优化产业结构, 确立高端服务业不同的发展类型和方向, 例如:致力于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的城市应优先发展物流服务业, 大力加强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构建通畅发达的交通网络, 并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与物流服务的结合以及互联网和物流网的融合;致力于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中心”的城市, 更强调搭建文化创意服务平台, 构建硬件服务中心, 创新政策扶持计划。苏州地方政府为其“动漫产业”发展, 筹建了动漫制作中心, 为一批中小型动漫公司提供了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租借服务, 促进当地动漫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等。

1.3“热点”园区下高端服务综合评价模型与发展领域模式研究

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估“热点”园区下高端服务的情况, 从而选择适合各个园区自身高端服务重点发展领域模式, 必须对“热点”园区内经营高端服务的若干家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汇总, 参考其他产业发展评价情况并结合高端服务业自身特点建立指标体系, 并确定指标权重, 充分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 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重点发展的领域等, 评估城市“热点”园区高端服务产业现状。最终识别出特定城市下不同“热点”园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完善“热点”园区下高端服务综合评价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高度服务发展领域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2 产业链视角下的城市高端服务发展模式

2.1 产业需求驱动下的城市高端服务业形成机制研究

城市高端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产业需求驱动作用下的结果。以传统产业代表的制造业对其需求驱动为例:当企业初创起步阶段, 需要资金支持和专业建议, 这就促进了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投公司与专业咨询服务的顾问公司发展;当其快速成长时, 急需大量资本扩充产能, 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型金融服务机构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融资平台, 还可助企业上市;当逐渐走向成熟时, 竞争的加剧使企业不得不提升营销能力, 但往往自身的营销能力有限, 此时专业性提供营销宣传服务的媒体公司应运而生。随着企业对于研发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 不得不面对自身能力瓶颈限制, 必须与提供专业性服务的研究机构合作创新产品。当走向衰退时, 管理者不得不剥离不良资产, 更新产品, 外包非核心业务, 这促进了提供产权交易与租赁等方面相关高端服务如法律咨询、融资租赁与拍卖交易等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2.2 产业链视角下的城市高端服务与其他产业互动模式研究

本文建立了以高端服务产业为核心的多产业综合互动模型, 其主要考核指标包括:直接产业 (上下游产业) 互动率和间接产业互动率。直接产业互动率指标, 包括关联产业间投入产出比、产业从业人数比等;间接产业互动率指标, 包括非相关产业对GDP贡献率、产业之间跨度等考核内容, 并结合城市具体情况, 应用模型分析城市高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交互影响, 从而更合理地发展高端服务业并发挥其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3 引导高端服务产业聚集的政策制度创新研究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须从人才培养、市场培育、制度体系、行业规范、服务管理、硬件支持和财税优惠等多层面综合营造政策环境。一是需要加强对人才引进交流、培训教育、考核奖励等, 建立细化评价标准, 分步实施战略人才储备计划;二是积极培养市场, 努力放宽准入标准和领域, 鼓励民营和外资参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探索多渠道融资与投资平台, 完善相关产权交易制度;三是强化行业规范, 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管反馈机制, 完善高端服务业诚信服务系统的建设。另外, 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服务功能, 提升工作效率, 创建“绿色通道”, 实施资金扶持与资源保障等鼓励性政策, 利用专项资金、配套资金和项目资金进行自助, 并相应实施减免所得税、贷款贴息和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 打造一整套高端服务业项目资助计划。

3 新知识经济下的城市高端服务发展模式

3.1 信息技术在高端服务业中的应用研究

由于高端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其本身就具有高技术含量特点, 因此在其发展中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是开发大规模计算技术, 建立区域数据处理中心;二是建立并完善数据库技术, 实时动态追踪信息流;三是积极开发专用软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四是综合利用新一代网络平台, 并积极探索开发多层次平台支持技术。新一代移动网络平台3G时代的到来, 为高端服务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与挑战, 企业必须更加关注并及时反馈顾客需求, 积极探索开发相关支持的软硬件, 配套新网络平台为自我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天空。

3.2 高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研究

新知识经济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而加快城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首先, 必须深入分析城市信息咨询、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高端服务业的实际情况, 同时, 结合国内外发达城市高端服务业的战略创新经典案例, 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指导思想, 具体提出城市中心城区及几大热点园区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定位策略, 以及在整合优势资源基础上的内涵式发展策略, 使城市高端服务业走绿色型、创新型、可持续型的都市高端服务业发展路径。

3.3 城市高端服务业空间网络设计与优化策略研究

高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创新与实施, 还需要解决城市高端服务业空间分布缺乏系统化、结构化的问题, 建立城市高端服务业网络设计模型, 并提出空间分布优化策略。为此, 必须在更加定量化研究的基础上, 评价城市高端服务业企业面对面交流的价值与其他变量的比较, 这些变量有客户的类型、企业的大小、位置属性、土地成本、智能建筑的可利用性等。另外, 须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其空间分布, 从而最终提出空间网络优化策略, 推动高端服务业这一城市经济发展“发动机”更有效、更长久地运作, 让经济真正走上一条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摘要:高端服务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展高端服务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在多重视角下对高端服务业战略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为我国大中城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端服务业,多重视角,战略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David L.McKee.Services, growth poles and advanced economies[J].Service Business, 2008, 6 (2) :99~107.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多重识别02-11

多重叙述视角02-11

代理多重签名02-11

多重线性回归02-11

多重化技术02-11

多重象征02-11

多重集聚效应02-11

多重身份02-11

多重模式02-11

多重博弈02-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多重识别 下一篇:多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