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了自然界,创造了社会,形成了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人、塑造人,这是一个内在统一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文化起源于社会生活,文化的形成又会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众共同参与了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由需求创造出了供给,衍生出文化产品,形成了大众文化消费。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传媒性特点。商业的逻辑逐渐渗透到文化艺术中产生了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的文化市场、文化经济。随着需求与供给逐渐扩大并日趋稳定之时,产生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形态萌芽到单数的“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再到复数的“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的过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1978年以前我国将文化定义为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工作,将其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由国家财政买单,由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即文化部门领导和主导,但是,单一的计划经济导致了精神文化产品的单一与短缺,难以满足人民逐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的逐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产生并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文化产业更是蓬勃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逐步融合发展,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诉求将文化产业推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基本上遵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建设思路,党中央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上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避免过度市场化,特别强调,国有文化企业应将社会效益的实现放在第一位,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强烈要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如,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在市场内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政企合作投资模式也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被广泛推广。因此,需要辩证看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社会基础,推动和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反过来又支撑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两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要求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从供给侧来看,产能过剩、供需错位、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广泛存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大省,是西部经济的领头羊,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也处于重要的地位。四川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8)》显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3年居西部首位。但同样存在着供需错位、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四川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持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角度研究四川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是破解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思路和方法。整体上看,虽然四川省文化产业处于上升趋势,但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从生产环节来看,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主体不够壮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产权意识不充分等问题。第二,从分配环节来看,存在着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等问题。第三,从交换环节来看,文化产业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有待解决。第四,从消费环节来看,四川文化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不足;文化消费潜力未充分激发。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坚持三个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需求发展路径。三个原则即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重视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要坚持传承和创新。四个方面即,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水平。第二,推动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长远发展。第三,调整分配结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第四,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城乡要素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事业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创新路径
学科专业:经济哲学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文化产业的研究
1.2.2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可能的不足之处
2.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文化与文化产品
2.1.2 文化产业
2.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4 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
2.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
3.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1978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
3.1.1 文化产业政策供给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1.2 文化产业成为区域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3.1.3 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趋势显著
3.2 四川省的区位优势及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3.2.1 四川省的区位优势与“治蜀兴川”战略
3.2.2 四川省文化产业政策环境
3.2.3 文化产业经济环境
3.3 文化市场主体分析
3.3.1 文化产业法人单位
3.3.2 文化制造业企业
3.3.3 文化批发零售业企业
3.3.4 文化服务业企业
3.4 产业结构分析
3.4.1 区域发展结构
3.4.2 规模发展结构
3.5 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3.5.1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3.5.2 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3.5.3 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3.6 四川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性分析
3.6.1 四川城乡文教消费需求增长态势
3.6.2 四川文教消费需求增长协调性分析
3.6.3 四川文教消费需求城乡均衡性分析
3.7 四川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建设
3.7.1 四川文化产业专利授权
3.7.2 四川主要文化行业知识产权
4.四川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环节
4.1.1 供给结构不合理
4.1.2 供给主体不够壮大
4.1.3 区域发展不平衡
4.1.4 创新能力不足
4.1.5 知识产权意识不充分
4.2 分配环节
4.2.1 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
4.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
4.3 交换环节
4.3.1 文化产业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4.3.2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4.3.3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4.4 消费环节
4.4.1 文化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4.2 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不足
4.4.3 文化消费潜力未充分激发
5.四川文化产业创新路径
5.1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的原则
5.1.1 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核心价值观引领
5.1.2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5.1.3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传承和创新
5.2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路径
5.2.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水平
5.2.2 推动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长远发展
5.2.3 调整分配结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5.2.4 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城乡要素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文章:
英汉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文提纲02-13
跨文化文化比较论文提纲02-13
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论文提纲02-13
文化功能论文提纲02-13
会计文化论文提纲02-13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提纲02-13
女性文化论文提纲02-13
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论文提纲02-13
文化意蕴论文提纲02-13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