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红色记忆

关键词: 外交部长 外交 中国 征文

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红色记忆(精选5篇)

篇1: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红色记忆

“周恩来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毛泽东认为周恩来是理所当然的新中国外交部长人选。

作为新中国外交方针的重要决策者,作为新中国的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的外交才华得到了充分显示,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举世公认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毛泽东说:“周恩来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那一世小说网 http://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这一年周恩来51岁,外交部长一职他兼任了10年。以后,虽然他不再兼任外长,但他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

1949年12月16日,经过10天的长途旅行,毛泽东到达了他向往已久的莫斯科。在莫斯科北站举行的欢迎仪式隆重而简短。当天下午6时,斯大林及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在他的小会客厅恭候毛泽东一行。

会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双方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快结束前,斯大林说:“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事实上,从会谈一开始,斯大林就在揣摩毛泽东此行的意图和愿望。

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毛泽东的幽默倒使在座的苏联人一个个目瞪口呆,包括斯大林。

毛泽东不想做更多的解释。他对斯大林说:“我想叫周恩来总理来一趟。”

斯大林更摸不透毛泽东的意图了,他反问道:“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要完成什么事情,为什么还叫他来,他来干什么?”

在斯大林看来,两国最高领导人都在一块,应该什么都能定,想完成的都能完成。他们做不了的,谁也不可能代替他们做。

显然,斯大林不了解毛泽东的心思。

在毛泽东看来,周恩来的外交才能超群盖世,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本能比他更在行,同时毛泽东认为斯大林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自己不是总理,也不是外交部长,对不上口径,如果要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就只好请周恩来来莫斯科了。

毛泽东见斯大林仍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不高兴地说:“周恩来到了,就可以商量这件事情了。”

在要不要请周恩来的问题上,两位历史巨人出现了分歧,双方都闷闷不乐。毛泽东还对苏联专家总负责人柯瓦廖夫发了脾气,此后也很少参加活动……

外界造谣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

斯大林忧心忡忡,派外长莫洛托夫、驻华大使罗申拜访毛泽东。在了解了毛泽东的真实意图后,才同意让周恩来赴莫斯科。

1950年1月2日晚,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说“斯大林同志已同意周恩来同志来莫斯科。”

毛泽东终于使斯大林让步。

这样,周恩来赴苏便成了中苏关系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

1月10日,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

20日,周恩来一行抵达莫斯科,并在欢迎仪式上发表演说。

22日,在作好充分准备后,毛泽东、周恩来与斯大林举行会谈。刚开始不久,斯大林就在东北问题上放出试探气球:要中国承诺,除了苏联人以外,不许第三国公民进入东北,不许他们居留于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问题提得突然,谈话有些冷场。

足智多谋的周恩来略微思考,随即反问道:“东北住有很多朝鲜民族的居民,他们算不算第三国居民?更不用说外来的蒙古人了。”

这一问使斯大林措手不及,陷入窘境,被问得哑口无言。他尝到了周恩来的厉害,赶紧解释说苏联的本意是禁止美、日、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人进入东北活动。双方不愉快的气氛随即缓和。

至此,斯大林才明白,为什么毛泽东非坚持把周恩来请来不可。

真正让斯大林叹服的还在后头。

在随后的又一次会谈中,周恩来奉毛泽东之命提出建议:“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问题,中国准备发表一次声明。”

斯大林一听,急忙阻止说:“蒙古问题不是早就解决了吗?并不存在问题,要发什么声明?再说,蒙古同志不在,我们谈蒙古问题干什么?我们有什么权利谈论人家的问题?”

其实,斯大林是有难言之隐,蒙古原来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他通过雅尔塔会议硬要蒙古独立的。

为防止误会,周恩来解释说:“中国政府必须有个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们宣布旧中国的一切国际协定、条约一概不予承认,蒙古独立是国民党经手办的,国内的民主人士提出来,既然国民党签订的一切国际协定、条约都不予承认,那蒙古独立的问题,你们承认不承认,我们必须表明态度。”

听了这番话,斯大林才算放了心。他为毛泽东有这样的助手羡慕不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已。当他再次电话询问毛泽东还有什么要求和愿望,双方还应该做些什么时,毛泽东给他的答复是:“周恩来今天进城去了,正在克里姆林宫商谈嘛。”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2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克里姆林宫隆重签署。周恩来、斯大林先后致词。

当晚,毛泽东和周恩来举行盛大招待会,斯大林破例那一世小说网 http://率苏联领导人出席。周恩来充满激情的祝酒词,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斯大林向毛泽东敬酒后,举杯来到周恩来面前,用饱含尊敬的口气说:“周恩来同志,我祝你万事如意。”

2月1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圆满完成莫斯科之行,启程回国。此次苏联之行,周恩来娴熟的外交艺术受到毛泽东和斯大林以及中外外交家的高度赞扬,他在世人面前第一次树立起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毛泽东太了解周恩来了。作为世纪伟人,他对周恩来“比我强”的肯定,并不影响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恰恰相反,他的形象因此而更伟大。

周恩来的外交生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开始走向辉煌,他没有辜负毛泽东和全国人民的重托。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篇2: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红色记忆

我最早见识手机是在1992年,记得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五年,由于在单位工作比较出色被调派到外省办事处负责经营工作;那时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办事处的一切开支均由行政拨款解决,虽然吃喝无忧,可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员工们每月的收入:百多元的工资、加上驻外津贴和奖金,也就三百来元,不过这在当时已经算令人羡慕的高收入了。

办事处主任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为人处事方面算得上是个人精,不过就是缺张文凭,大概只有初中学历,在当时文凭风盛行的条件下,职务提升自然受到影响。我到办事处时,他已是“科长代行处长之事”多年,一直无法转正,对此时常愤愤不平,不过工作到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

我虽然负责经营工作,可办事处一无资金、二无资源(产品),好在财务帐上有十几万元未上缴的房屋撤迁补偿款,经上级同意可暂时借用。

在我的映像中,第一笔业务好像赚了八千多元,那是这年五月份的事,这笔钱也是办事处开张几年来赚的第一笔钱,当时大家那种高兴劲简直没法形容,经大家商量决定将这笔钱拿到省城中最豪华的“馆子”消费了,以示庆祝。

经过半年多的折腾,到年底一算帐,居然赚了三百多万,办事处“人均创利十余万”,这在当时应该是史无前例的事了。不过,那时我国实行的是价格双轨制,做生意主要靠通过关系拿到计划内价格的产品然后再以市场价格销售,只能算是做生意的初级形态,任何人都会,实在算不上什么本事。

虽然赚了钱,但在当时这些钱是不能自行处理的。经报有关部门批准:可按利润的10%提留作为经营活动的业务费用开支,由办事处自行支配;不过这些可以“自行支配”的几十万元钱,按当时有关部门的规定是不能用来发奖金的。

有了这笔可以自行支配的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买一台手机,那时人们习惯上把手机叫“大哥大”,价格大约是三万块一台,当时在我国能用得起手机的人极少(每月费用大约1000—3000元),一般的企业、省、市级领导对此也是可望不可及的事了;可见手机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绝不亚于现在的“宝马”和“大奔”等高等轿车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

购买手机在当时属添置固定资产,需报有关部门批准,报告打上去很快就批下来了,不过申请两台只批准一台,这一台自然就只有归主任使用了。

主任见我有些失望,赶快安慰道:先买个传呼机,这次不行就等下一次了。不过在当时传呼机也算高档消费品(每月服务费180元),用得起的人也不多了;我记得那个传呼机是通过省公安部门买的原装进口货,3700多元一台,摩托罗拉中文机,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只好如此了。

时光慢悠悠的晃荡了三个多月,订购的手机终于到货了:美国进口原装摩托罗拉:黑亮的机身,美观时尚的外形,优美的铃声,让人十分眼馋;办事处的每个人都想体会一下手拿“大哥大”的感觉,结果弄得主任十分紧张。

自从有了“大哥大”,主任似乎暂时忘记了“科长代行处长之事”的烦恼,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微笑;而且隔三差五的带着有关人员,在当地最有名的酒楼请客,手机自然摆在最醒目的地方,引来一波又一波羡慕的目光;吃完饭等驾驶员到车库开车的短暂时间,主任也不会忘记用手机给熟人打几个电话,以便引起路人的注意。

不过我也注意到,每次到省政府有关部门办事的时候,主任总是把手机关好放在皮包里,我想大概是为了避免对方“万一开口要、自己又不想给”的尴尬场面出现。

我拿到手机是第二年春节过后的事了,同事们虽然没有第一次看到手机时那样兴奋、好奇,但羡慕之情还是难以掩饰的;对我来讲,那种兴奋劲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示的:晚上回到宿舍,先用眼镜布反复擦试,然后拿出使用说明书认真阅读,生怕按错了键。

驾驶员小李为人乖巧,部队转业后托关系到办事处开小车,比我晚到三个月;我们同住一间宿舍,年龄相当有一些共同语言,加上经常和我外出办事,自然比较熟悉;每次外出遇上红灯,或者车停在路边,只要有漂亮的妹妹路过,总要拿起手机、脑壳探出车外、找些理由和人家说上两句。

时间一晃就到了96年,国内销售手机的商家多了起来,品种也有了“摩托罗拉”,“罗基亚”和一些国产品牌,样式也有了直板、翻盖等;价格降了下来,使用的人也多了起来,原来的“大哥大”开始褪去了昔日的光环,人们送了个不大好听、但还比较名副其实的别名“砖头”,即笨重的意思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后来使用手机的人是不会再买的了。

不过那时我还是一直使用“砖头”,除了是因其电池储量大通话时间长以外,可能更多的是对它的感情了。直到98年“数字手机”取代了“模拟手机”,“砖头”已无法使用了,才依依不舍的换成“小翻盖数字手机”。后来“普通的数字机”又换成“彩屏数字机”,现在“普通彩屏机”又换成了“智能彩屏机”,虽然那一世小说网 http://这些“机”不论从外观、功能上都远远优于当年的“大哥大”,但我似乎很难再找到当初的感觉、手机也随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从神坛走到到了民间,已难再有昔日王者之风采了。

篇3: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红色记忆

2009年10月1日, 新中国喜迎60华诞。

60年, 成就了行业的辉煌, 也成就了几代人的奋斗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 回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展望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我们感慨万千, 心潮澎湃。行业的发展是共和国6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行业的变化实在让人感慨, 就像中国的腾飞足以令世界惊叹。本期特辟《见证成长》专辑, 听工程机械人讲述工程机械的故事, 重拾记忆, 共飨经典。

谨以此辑向建国60周年献礼, 并向拨冗赐稿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向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全体业内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篇4: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桥啊桥

70年代初,我第一次随爱人回家乡探亲。当汽车刚驶入嘉定,我便看到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河流,在阳光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渔船、渔民、石拱桥……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这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人一饱眼福。从此,我的心里种下了“恋桥情结”。

后来,我又多次回乡探亲,看到一幢幢新盖的楼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新造的桥梁形状迥异、美观大方,用钢筋混凝土造成的桥梁比比皆是。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夸耀: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当时我就暗暗对自己说,我也要多走几座桥,也可以在众人面前夸耀自己了。到了嘉定我不断地寻找桥的踪迹,对桥有了更多的了解,像“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幽静、古朴的地方虽然还有几处,但更多的却是被现代化的桥梁所替代。

如今,我回到嘉定十六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目不暇接,公婆原来住的农屋不见了,猪圈、兔舍难觅踪影,而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却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五十年代,当我还是个小学生时,黄浦江在我的眼里是一条多么宽阔浩瀚的大江啊!我曾约小伙伴们去外滩看那些大模大样缓缓驶过的各式巨轮,听那雄浑低沉、震得人心微微颤抖的汽笛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木帆船、渔船和忙忙碌碌的“市轮渡”。而1991年建成的南浦大桥犹如一架横卧的竖琴跨越黄浦江,将浦西浦东紧紧连结在一起。这座桥梁,施工难度之高,建设周期之短,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少有的,其规模在当今世界同类桥梁中位居第三。

1956年,我家支内调往河北,在武汉,我见到了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可当时因为没有桥,6列火车是靠驳船过江的。后来,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了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它就像一道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一条坦途。再后来,有了第一座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造而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它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前几年,我每天上班骑自行车都要经过一座桥,它在嘉定是一座再平常不过的桥,至今我都不知道她的名字。这座桥宽敞平坦,车流畅通,气象宏伟,是嘉定新城地区连接城区中心的重要纽带。就是这样一座横跨于外城河上的四车道大桥,建桥工人,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由于它的诞生,城郊与城里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每天南来北往的汽车、自行车、行人穿梭如流。每当我经过这座桥,都会止不住多看它几眼,多少个黄昏我在桥上独自散步,享受着河面上吹来的习习晚风,欣赏着水面映出的明月,看着桥两岸错落有致的别墅群、万家灯火,还有不远处忙碌着的船民,心中充满了愉悦,这是一幅多么浪漫而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

水茫茫,桥悠悠。60年的变迁,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古镇嘉定经过建桥工人的辛勤劳动,如今,由解放初期的500多座桥,发展到现在已有1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布局合理的水陆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

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我漫步在这座城市的桥上,对桥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那些造型各异,流光溢彩,争奇斗妍的桥像嵌在我的脑子里一样。

篇5:幼儿教师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

56年的深冬,我降生在北京远郊的一个小火车站上,我的父亲是这个车站上的一名铁路工人。父亲亲身经历了国民党、日本兵,直到解放。天地般的变化让忠厚、老实的父亲深深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新中国的幸福。于是,当我稍稍懂事的时候,父亲就不断地给我和小哥哥讲过去的故事,讲旧中国的黑暗,讲解放后的幸福。教育我们要知恩图报,要热爱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祖国。

父亲至纯至朴的话语,在我们的心里深深地种下一粒种子,这颗种子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祖国建设的前进步伐,在我们心里不断地扎根、生长。

而今,我已年逾半百、两鬓斑白。回顾以往的岁月,重新翻阅我和祖国一起走过的历程,心里有一份深深的感慨。

记得刚刚上小学,汉语拼音还没有完全学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不论后人如何评价这场运动,都必须不可质疑的承认,在那个政治强于一切的年代里,我们那一代青少年对毛主席的热爱、对共产党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是最最纯真的。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一场大革命,经历了许多动荡之后,我们这一代人比起年轻的一代,更加珍惜、更加热爱现时生活中有法有序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就像儿童学走路,不断的跌倒,不断的爬起,我们的祖国由最初的步履蹒跚,经历了反复、曲折,在76年,结束了那一场政治运动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打开国门,面向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聪明、最优秀的民族。我们用最大的步伐、最快的速度,追赶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我又一次亲眼目睹了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变化之快足以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中国。所有的人都惊讶于一个固步自封、贫穷落后的国家,怎么会在一个老人一句:“坚持改革开放”的话语之后,犹如风驰电掣般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幢幢楼房仿佛在一夜间便悄然而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条条铁路、公路连绵不断,由首都伸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成为支撑祖国建设强有力的交通命脉,一座座立交桥以俏丽的身姿搭建出交通史上最新的舞台。一个个名不经传的城镇转眼间变成了旅游观光胜地,迎来送往世界各地的朋友。老人安享晚年,儿童活泼可爱,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安逸的笑容。

随着历史的脚步,97、99两年,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在庄严的交接仪式上,他国的旗帜缓缓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香港、澳门相继回到祖**亲的怀抱。游子归乡,多少人热泪盈眶,多少人在电视前一同高唱国歌。

科技兴邦: 2005年10月12日我们的宇航员乘坐“神舟六号”,追寻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隐留在太空中的《东方红》乐曲。两年后的10月24日,“嫦娥一号”又为寂寞的月宫女神送去了家乡人民的问候。接着“神舟七号”我们的宇航员走出舱门,把中国人的身影投印在无垠的太空,让那浩瀚的星际因此有机会结识了一个屹立在地球东方的古老的民族,见证了这个民族先进的科技水平。

太空航行标志着一个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一个民族的奋斗精神却是体现在这个民族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

国难兴邦,1998年南方的一场特大洪灾; 2003年令人恐惧的非典疫情;2008年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特别是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那个让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历史性的重现了当年的唐山地震的悲惨情景,时至今日,当时的惨景人们还记忆犹新,悲痛依然咀嚼着每个国人的心脏。那瞬间的灾难,破坏了多少幸福的家庭,有多少母亲再也看不到可爱的孩子,有多少孩子再也找不到亲爱的妈妈。多少幼儿还来不及记住父母的容颜,多少母亲的宝贝将永远停留在童年。

自然灾害给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以巨大的考验,事实证明我们的党在人民中享有最高的凝聚力,我们的人民在灾难面前空前的团结。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我们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我们的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哪里有灾难,那里就会谱写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英雄赞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犹如钢铁一般坚不可摧。我们战胜了洪灾,我们战胜了非典,我们还会像当年建设新唐山一样,建设一个崭新的汶川。

体育兴邦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在与自然灾难抗击的同时,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下,我们迎来了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北京聚集了世界上各种肤色的人们,这座古都又一次成为世界所关注的中心。奥运会开幕式上缓缓展开的巨幅画卷,琴音倾泻,水墨浸染,壮丽的画面向世界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诗。北京的夜空上,二十九个巨大的烟火脚印,踏着稳健的步伐,走那一世小说网 http://过百年历史,在“鸟巢”圆了中华百年奥运梦。赛场上,我国运动健儿,勇于拼搏,挑战自己,挑战极限,取得了优异成绩。五星红旗在中华健儿的头上一次又一次的升起,中国国歌在体育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奏响。

祖国长大我长大,伴随着祖国发展的脚步,我也由一名不懂事的孩子,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是幸福的,生长在新中国,有着同祖国共同成长的历史。我是幸运的,我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孩子中间,你尽可做一个最单纯的人,只要你有足够的爱,愿意为他们付出,你就会得到最丰厚的回报。这是我三十多年来最深切的体会。如今,我已拥有三十四年的工龄。三十多年来,我和身边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共同成长

走过三十多年后,回过头来看看,其实,与其说我教会孩子什么,倒不如说是孩子们给与了我更多。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我会更加珍惜每一个和孩子们相处的机会,用以回报他们给与我最最纯真的快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隆重纪念“12.9”爱国运动七十八周年 下一篇:军人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