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流

关键词: 风俗 失误 交流

言语交流(精选四篇)

言语交流 篇1

关键词:语际交流,语用失误,准则,含意,指示语

对语用失误的研究,Thomas Jenny[1]提出了两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ma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从“语法错误”(Grammatical Error)的角度来展开讨论,着重分析语言失误的语言结构;“社会语用失误”则从“社交错误”(Social Error)出发,将着眼点放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上,研究语言失误产生的社会原因。而“社会语用失误”则重点讨论“语际交流语用失误”(Interlinguistic Communicative Failure)。

人们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语际交流语用失误”可能出自于“社会语用失误”,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与语言本身的特点无关。如中国人见面时互相问候往往说“最近赚钱了吗?”“买房了吗?”如果在与英、美人士交谈时,生硬地说“Have you made big money recently?”“Have you bought a new house?”人家会感到纳闷。英、美人士赞扬你的新衣服,你说“Oh,it is an ordinary one”,人家会感到莫名其妙。你接电话时说,“ I am Jacky.Who are you?”人家会感到怪怪的。所有这些语际交流中产生的语用失误,都是因为不了解彼此之间的风俗、文化所致。

语用学的出现,给我们分析和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礼貌原则”指出,人们为了在交际中顾全对方的“面子”,必须多说赞扬对方的好话,少说不利于对方的坏话。前面说的“最近赚钱了吗?”“买房了吗?”是从“赞扬”的角度恭维对方。“会话含意”强调“语境”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说话行事要分场合。人家赞扬你的新衣服,你用“Oh,it is an ordinary one”回答,用“谦逊准则”回应“赞誉准则”,没有采用“会话含意”的“合作原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所指关系”从时间、空间、人称等方面提出了会话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前面的“I am Jacky.”就是所指不明。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这类语用失误,就要从语用的特征方面进行探讨,找出语用失误的根源。本文从“礼貌原则”、“会话含意”和“所指关系”的角度,讨论英语和汉语的语际之间交流中产生的语用失误。

一、“礼貌原则”应用不当而造成的失误

“礼貌原则”是语言学家Leech提出来的,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的核心是:出于交际礼貌的需要,人们有意将话说得间接、委婉,以便不伤别人的面子。为了使人们之间的交际得以不伤对方面子的情况下顺利进行,Leech提出了制约人际言语交际的6条礼貌准则(Maxim):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2]

6条礼貌准则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给人们描绘了在怎样的情况下该怎样进行言语交际。如在回答别人的感谢时,英语中说Thank you,而汉语则说“不用谢”;见面时说“吃了吗?”,在汉语中显得十分“得体”,而在英语中则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但是,人们在语际之间的言语交际中,一些准则的应用是以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为基础的。违背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就会产生交流中的语用失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尊老”十分重要。不论说话办事,总是将老人放在前面,以示尊重;而在英语中,“old”是一个人们尽力避开的词。所以,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流时,一定不要“倚老卖老”,这样显得极端不“得体”。西方人士在接到宴会邀请时,要立即回复,接受还是不接受;而中国人愿意接受时总是回答“Oh,thanks”。“客气”的回答使西方人士不知是否接受。西方人士谈到自己的妻子时,总是很自豪;中国则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人”、“糟糠之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礼貌原则”的6条礼貌准则的反应和使用各不相同,这样就容易在语际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

二、“会话含意”理解不准确而造成的失误

“含意”(implicature)是语言学家Grice杜撰出来的,表示“隐含之义”。[3]按Grice的分类,“含意”可分为两类:常规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rure)和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常规含意就是字面意义,而会话含意就是“弦外之音”、“话外之意”。Grice的“会话含意”是建立在对“合作原则”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如果人们违背了该原则,会话就会产生“话外之意”。如某教授给自己学哲学的学生写推荐信,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量”的准则而写道:

Dear Sir,

Mr.X'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

Yours,etc.

其目的是不想要他的学生从事哲学工作。[4]如果该学生不懂教授的用意,而拿着推荐信到处炫耀,就会产生语用失误。

Levinson进一步指出,会话含意可分成“一般会话会话含意”(generalized implicature)和“特殊会话会话含意”(particular implicature)。不论是“一般会话会话含意”还是“特殊会话会话含意”,都要依一定的语境来决定。一般来讲,“一般会话会话含意”就是“以言指事”,字面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如医生说:“Smoking is bad for the health.”讲的是一个科学道理。但对一位吸烟严重的病人说时,则有可能是“以言行事”了,其“言外之意”(特殊会话会话含意)是劝病人不吸烟。如果病人只将医生的话当成第一个意思,则病人与医生之间的谈话则发生了语用失误,交流失败了。

“特殊会话会话含意”的产生要通过一定的“关联”方式、一定的语境来得以实现。所以,在人们的会话中,一些貌似答非所问的话语是有其特殊含意的。如:

①A:Where does C live?

B:Somewhere in the South of France.

(B以不直接回答来表示自己不知道C住何处)

②A:I've just run out of petrol.

B:Oh,there is a garage round the corner.

(这一段对话实际上是A问B哪里可以加汽油)

③A:Smitty doesn't seem to have a girlfriend these days.

B:He has been paying a lot of visits to New York lately.

(B的话语是对A的间接回答:Smitty可能有女朋友了)[3]

“特殊会话会话含意”所依赖的“关联”和语境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语际间的交际质量。中国人对上文①中A的提问,B一般用“C lives in …”或“I don't know where C lives.”这样的“一般会话会话含意”来回答。②、③中B的回答,中国人可能不会理解其“特殊会话会话含意”,感到答非所问,于是就会产生语用失误。更常见的例子是:许多相声段子,中国人听了捧腹大笑,而外国人则不知其然,不知乐从何来,没有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It is very cold.”正常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是一次会话的开始。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理解为一句施为句,请某人关门或是开暖气。如果是后者的话,你不去关门或是开暖气,语际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实现。正因为“会话含意”的确切意思要依一定的文化背景和适当的语境来决定,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就往往会产生语用失误,产生交流上的失败。

三、“所指关系”理解不当而造成的失误

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指示语而反映在语言结构上的。Levison将指示语分成五类:A.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B.时间指示(Time deixis);C.地点指示(Place deixis);D.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E.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5]

对指示语的理解不当,可能会造成语用失误。

人称指示最具有语用含义的句子莫过于Let's形式了。一般来说,Let us不包括听话人,而Let's包括听话人。如下课的时候,学生对老师分别说了两句话,反映出不同的含意:

Teacher,let us go.(不包括老师)

Teacher,let's go together.(包括老师)

护士对病人说话:

Let's take the medicine,OK?

护士用了Let's,要么护士和病人一起吃药;要么不包含护士本人。而后一种情况,只是要让病人在心理上感觉好一点。

人们讨论时间指示的时候,最常见的例子是next Thursday。next Thursday指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星期以后(即下周)紧接的“星期四”,但也可以指说话时刻(即本周)之后的“星期四”。通常,如果在星期三,next Thursday只用来表示说话人所处星期以后(即下周)的星期四(相距八天),因为此时说本周的星期四,往往用tomorrow来表示;而在星期一或星期二,next Thursday则可理解为三、两天之后(即本周)的星期四,也可理解为下周的星期四(相距九或十天)。[4]具体所指,孤立看时并不清楚,只能由上下文决定。

打电话时,中国人与英、美人士的表达也不相同。汉语中说:“喂,我是李佳。你是王平吗?”英语中却说:“Hello,this is Doc Jackson.Is that Ms Smith?”如果互相之间乱用,打电话的双方都会感到莫名其妙。

语用失误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英、美文化和传统,社会背景与我们的不同,语言使用大的环境不一样,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其次,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人家的说话意图。真切地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有的时候,疑问可以用陈述句子表达出来;有的时候,表面疑问并非真正的提问。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使用谦虚的话语与人交流。同时,所指的含义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表达也不完全相同,打电话用“This is …”而不要说“I am …”。产生语际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根源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时,注意这些差异,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方面的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91-112.

[2]PECCEI S J.Pr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1-66.

[3]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192-94.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83,34.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篇2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任小文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从这一公式看,属于非言语的音调和面部表情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言语与非言语的协调统一的交流过程。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既重视言语文流、又重视非言语交流。但就目前我国学校的情况来看,人们强调教学中的言语交流远远胜过非言语交流。许多教师对非言语的应用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和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及运用作一初探。

二、非言语交流的作用

非言语交流研究的范围包括一切非言语的基本现象。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人体的形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以及由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构成的副语言系统等。

许多研究表明,非言语交流在交际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辅助甚至独立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它往往能影响到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师生的感情交流、班级的纪律等等。具体表现如下:

1.引发兴奋,促使注意力集中指向特定内容。

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象直观,一般都具有鲜明的外显动作和表情。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外显的行为,加大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指向言语所表述的内容。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教鞭,用一个非言语动作伴随一个言语表述,以指出重点。有时,在我们讲述某个重要内容时,会有意识地运用语调、语速等的变化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一定的教学节奏。从生理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进行非方语交流,可以使学生的视、听觉不断变化信息源,引发兴奋,从而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的视、听觉注意力由于长久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信息源上而致疲劳。2.补充、强化言语,促使信息量的扩大。

在通常的交际情境中,说话人的行为姿态、神情容貌,始终伴随着他的言语,与言语交际手段共同完成交际活动。非言语行为的动态、直观的形象,与言语一 起,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拓宽了信息的传输渠道,补充和强化了言语信息。例如,生物教师在讲呼吸运动时,以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说明“呼”与“吸”的运

学术资源

动,补充了言语信息中所缺乏的生动形象性。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要强调某一关键性的词语或数据时,常常会伴随一个强有力的手势,以此强调他所说的内容。在某些特定的氛围下,非言语的暗示甚至可以替代言语单独传递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通过眼睛的凝视来提醒某些分散注意力的学生,使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并注意听教师的讲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知识的储存来说,听到的能识记20%,看到的能识记30%,边看边听的能以记60%。从这个意义说,通过非言语交流可以补充、强化言语、促使信息量的扩大,是有科学依据的。3.传情达意,促使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的沟通和情感信息的沟通,而情感信息的沟通主要依靠非言语交流来实现。因为非言语交流可以以间接的方式,通过暗示、模仿、感染、认同等途径,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某种“暗含的期待”信息,通过教师种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如喜欢、鼓励、期待、爱抚等非言语行为,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积极的情感信息。他们在教师的信任、爱护、尊重之中,从内心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导致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接受这些良好的信息反馈后,必然又会强化“暗含的期待”。如此反复,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非言语行为,都会将自己的真惜实感、喜怒哀乐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构成课堂教学的主流气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并发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4.显示形象,促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统一。

非言语交流,伴随着言语交流,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使学生在接受言语信息的同时,将这种表象与自己对教材的感知进行联想,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这无疑有助于综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上所说,借助体态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对学生有效理解呼吸的过程并牢固记忆十分有益。

从心理学上看,非言语与言语的统一协调作用,能使多种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大脑,刺激大脑两半球的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三、非言语交流的运用

要想充分发挥非言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师的言谈举止,从非言语文流方面去改进教学。

1、创设精炼优美的动态无声交流。

学术资源

动态无声交流是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一个渠道。动态无声行为往往又破称为“体态语”。最常见的“体态语”莫过于人的脸部表情了。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得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众目睽睽”的境地。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否自然真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往往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一 定的情感。梅拉比等人的研究共同揭示了一条规律:在理解相互矛盾的信息过程中,人更加着重脸部表情而不是言语内容或声调。因此,教师的表情不应经常“阴睛圆缺”。而应注意“收”、“放”结合,以柔和为原则,庄重静雅中带有微笑,这样可以给学生以自然、明朗的感觉,使学生得以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保证教学信息传输的畅通。

“体态语”还包括人的举止和眼神。教师的举止应自然、得体、大方、适度,要显示教师内在的气质,站、坐、行都要成为学生的榜佯,即所谓“站要直、坐要稳”,行动要轻柔、利索、适度。站得有力,一方面显示教师自身的力度,同时又可以给学生以“安定感”。适度的移动,可以避免学生因长时注视,处而引起心理疲劳。适时的手势,可以强调出教学中的重点,增加言语的形象性。教师的目光应亲切自然,要以真情与学生交流,杜绝斜视、俯视或久视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它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校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的细微未节„„。这一切,对教师来说都是很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必须从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修养入手,提炼自己的动态无声交流的技巧,使自己在课堂上的体态语精炼恰当,优美协调,简洁明了。

2.把握适度的静态无声交流。

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所产生的非言语交流。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对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师生双方的距离很大时,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时,就会出现师生双方随意地互相交流。进一步说,教师越靠近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处于课堂活动中,并且他们的举止也表现出他们是受老师喜爱的。许多研究也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往往影响着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因此,教师应有意识调整与学生的相对位置,与学生保持较合适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恰当运用副语言系统。

讲话时的非言语辅助因素如音量、音调、强度以及停顿、犹豫等,构成了非言语交流的副语言系统。教师可以运用副语言系统,向学生传递各种非言语的有意义的情感和信息,调节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在不同副语言的伴随下,同一句话会发出不同的信息。例如,“你干得好!”这句话可以因为副语言的特征而分别具有赞扬、敷衍甚至嘲讽的意思,学生也将会通过对副语言的理解而获得真正的信

学术资源

息。因此,教师在运用副语言时应自然和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富有爱心,寄予希望,充分信任学生。切不可对学生冷嘲热讽,或对学生带有偏见。教学节奏的形成、教学重点的突出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也依赖于副语言交流。教师的口头言语在音量的大孝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上都要处理适当,恰到好处,且要抑扬顿挫、变化有致。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随之变得张弛相间、疏密合度,富有节奏。教师的口头语言也会象音乐般的和谐。

面试中的非言语交流技巧 篇3

在面试中非言语交流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头语言的补充,起到辅助表达、增强力量、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以全面反映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可以促进考生与考官间的情感交流。非言语交流的得体使用,是考生面试成功的重要手段与技巧。

副语言

副语言在面试中的使用,包括嗓音、声调、节奏与语速、重音等。它有助于表达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并影响考官对考生的评价。副语言作为考生内在气质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将不知不觉“泄露”考生的思想修养、思维能力、心理状态、人格特点等要素。除了本色的声音外,人还有经过修饰的声音,考生必须能够控制、驾驭自己的声音。

塑造“声音形象”,一般来说面试中考生应注意:音调适中,不可过高或过低;声音浑厚,但不混浊;有节奏感,不单调。这样的声音会给考官留下精明能干,心理素质好的印象,为面试成功铺平道路。考生同时应该避免:音调过高,给人以不成熟和情绪冲动的印象;尾音过长,声音太弱,给人以不肯定的感觉;语速过快,让考官难以深入理解并减低考官们对考生的重视程度;发出呼吸声,给人不稳重的感觉;粗声粗气或另一个极端:尖锐刺耳,会给人以粗俗之感;语调末尾上升,表明了考生的信心不足;声音颤动(有时因呼吸不规律造成),让考官误认为你紧张或羞怯:语速过于缓慢,让你显得毫无生机和压抑;语调呆板,声音沙哑,将减弱考生的说服力;用鼻音说话或哼声,会让考官觉得你傲慢、冷漠、缺乏诚意。

表情

考生在面试中,应有意地纠正有碍于交流的面部不良表情,并塑造具有感染力的交际面庞,赢得考官们的认可。

考场中应该有的掩饰的笑有这么几种 在内心平静却必须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或者需要对考官的言行表示积极的响应时,考生们可以使用模仿的微笑;在考生自己心中情绪低落但力图掩盖时请使用掩饰的微笑;在考生有些过于兴奋,喜形于色时,请使用低调的微笑;对自己过去坎坷经历表示不在意或对考场上偶然的失误表示歉意时,一丝苦笑就是最好的言语、在考场气氛非常活跃时,考生也可对自己或考官们的一句幽默的话,发出轻松欢快的大笑。

考官们不愿意看到什么样的笑容呢?有的考生一副冰冷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考官们也只能感到隔阂;有的考生硬挤出一副“皮笑肉不笑”,对于这种应付差事的笑,考官们只能表示遗憾:有的考生的笑,来得快,去得也快,让你的真诚在这种笑里面虚无缥渺:有的考生笑容夸张,脸部成了“运动场”,眉毛、鼻子、嘴巴动作极大,使考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你的哑剧般的表演上;有的考生笑得小心翼翼,下小心地笑出一声,会把他自己吓一跳,也让考官们吓一跳;有的考生笑得谄媚,让考官不自觉地端起了架子;有的考生同一张面孔,表情却打起架来,嘴角掏出笑意,眉头却皱着。这些都是比较表面的、明显的,是技巧笨拙的笑。微笑的保持时间一般只能维持4~5秒。

体姿与动作

体姿在面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姿可以伴随语言对其内容做形象的说明。

如何正确地运用体姿?

首先,使用体态语要与考生的身份角色相符。考场上可以使用的体态语考生可以用,不合适的体态语考生应避免使用,如向考官做抱手礼,或对考官做飞行员式的手礼表示谢意。这些生活中的体态语和动作不应该出现在考场上。其次,体态语的使用要把握好度。大幅度的手势,太夸张的姿势,频繁地点头,会给考官造成不稳重的印象。再次,体态语的运用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要符合自己的个性气质。最后,体态语的使用应该自然大方,生硬的体态语和与语言内容不一致甚至冲突的体态语最好不用。

目光

考生与考官的目光沟通,除了一些非言语信息的交流外,更表达了考生对考官的尊重以及对考官说话内容的注意。

考生与考官保持目光接触的时间怎样掌握呢?社交礼仪一般告诉我们,长时间盯着人看,尤其是对陌生人很不礼貌的。当然考场上考生与考官的角色就要求二者要尽可能多地进行信息交流,但考生若长时间看着考官,也有些唐突,会造成考官的防御心理。

面试考场上的目光交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光注视的方式。考生可以在面试开始吋,将目光停留于考官的双眉之间或鼻尖,既显出你的坦诚、不卑不亢,又给考官留下你表现郑重、严肃的感觉。在面试进行到后期,考场气氛融洽时,考生可用目光笼罩住考官的面庞,即将目光放虛,注视着考官的脸等头部轮廓之内,这样会给考官以自然、舒服、轻松的感觉,有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在考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也可采用虚视,以表现自己的认真、努力和机敏。

当考官为多人时,考生需要用环顾的方法,照顾到“全视野”内的考官,以使每个考官都感受到你在同他说话,满足他们要求注意和尊重的心理,并提高他们对你的兴趣。环顾应该是视线有节制地流转,既不能将目光滴溜溜左顾右盼个下停——给人以心不在焉或目空一切的印象,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让目光机械地往返回转,显得十分生硬和呆板。

考生除了把握住自己的注视方式外,还需要观察考官的目光,并对其做出灵敏的反应。其实更多的时候,考生的目光是结合表情、动作等进行交流的。

总之,善于使用非言语交流的方法和手段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考生去争取面试的成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非言语交流,运用方法

新课标改革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 “主角”, 这与以往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模式有所不同,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对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只注重学习进度的教学方式进行总结, 要求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非言语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在学习中, 教师应该对于学生学习所存在的难题及时解决。 此外, 教师要做到善于利用自身知识, 将言语教训与非言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1.中小学课堂中非言语教学的作用

1.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非言语交流包括眼神之间的交流, 也包括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肢体动作等。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采用不同的非肢体语言对学生来说会达到不同效果, 例如, 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得积极活跃说明老师对该课堂充满热情, 同样的, 学生也会被这种情绪感染。 又或者教师的眼神, 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可以通过眼神之间的交流表达相互之间的情感,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让认真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重视, 对于开小差的学生, 可以让他感觉到老师已经注意到自己, 促使学生认真听课。 这种方式教学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课题丰富多彩,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1.2增进师生之间的师生感情。

语文课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的课堂, 对于学生情绪和教学课堂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非言语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加活跃, 营造良好的课堂范围。 好比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老师的一个微笑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心态, 这些非言语教学都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另外, 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微笑是最甜美的语言, 教师的微笑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于学习更加主动, 而不像以前一样处于被动局势。 师生之间距离的缩短可以有效活跃课堂的气氛, 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的活跃气氛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的深刻理解。 所以, 教师应该积极采取非言语教学, 多与学生交流, 这样做既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又可以推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非言语教学在中小学课堂中的相关运用

2.1教师加强重视, 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 要想改善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非言语教学, 中小学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非言语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师责任重大。 对于没有涉及非言语教学的教师, 必须对非言语教学深入了解。 此外, 一些老师虽然对非言语教学有一定了解, 但是只是处于基础方面, 如果想要更加全面了解非言语教学, 则需要中小学认可教师深入探索, 首先教师要了解非言语教学的意思与非言语教学的作用, 只有对于非言语有全面了解, 才能保证教师在教程中做到自然运用该种教学模式。

2.2师生之间默契的培养。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 沟通交流是必不可缺的, 重点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采取什么样的交流方式, 交流方式对于师生之间的默契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肢体动作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非言语活动,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教师的一个点头可以让学生认为自己被认可, 教师的一个摇头可以让学生心灰意冷, 甚于语言的打击。 又好比教师的鼓掌和很多轻微的动作, 也许在教师眼里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动作, 但对于学生而言, 那可能是他们难得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 中小学教师在课堂及生活中不应该吝啬于给学生鼓励。 教师的这些细微行为, 无形之中可以让师生之间更加亲近, 学生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愿意与教师说内心的想法。 这些都有利与师生之间默契的培养, 有利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非言语教学的实施。

总之, 非言语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工程,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 非言语教学想要取得成就并非一朝一夕, 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互相理解。 只有师生之间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教育改革对于我国现今中小学提出的要求, 让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更加深刻认知自己的职责, 最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芬.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J].读书文摘, 2016, 02.

[2]丁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2: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解释言语行为 下一篇:言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