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代谢(精选七篇)
有氧代谢 篇1
1979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比赛项目。在80cm高, 8m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 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 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 每局净打3分钟, 局间休息1分钟。
随着散打运动的广泛开展, 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水平差距减少, 大多数比赛都以分数决定胜负。这就要求运动员在三回合的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能, 使机体为对抗服务, 在体能的保障下使技战术得以充分发挥。因此, 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 进行有针对的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运动训练中, 只有了解和掌握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特点和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运动负荷, 并合理组合与调配, 才能使训练达到专项要求, 提高运动能力。任何项目的训练必须具有针对性, 散打运动的训练手段、方式方法也应具有散打运动的特点。综合众多关于散打项目训练的相关论文[1,2,3,4], 对散打项目运动中供能系统的认识不尽相同。有观点认为散打项目就是以乳酸能系统的供能为主, 其次为磷酸原系统, 并不过多涉及氧化能系统的供能;也有观点提出该项运动应是以磷酸原、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 氧化能系统的作用可以忽略;也有文献认为散打项目虽以无氧供能系统为主, 但氧化能系统的补充作用也不可小觑。可见, 以上关于散打运动专项训练研究的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那就是氧化能系统的工作能力强弱对散打运动员来讲是否重要, 散打运动员是否有必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有氧工作能力呢?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散打组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武术训练方向散打训练男大学生20名, 平均年龄21.8±0.7岁, 身高174.2±5.1 cm, 体重65.8±6.7Kg, 系统从事武术散打训练1-2年;对照组为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20名, 年龄为21.4±0.5岁, 身高173.4±3.4 cm, 体重68.6±7.3 Kg, 对照组未从事任何专项训练。
2.2 研究方法
2.2.1 最大摄氧量测试
调试好测试仪器后, 受试者戴上三通阀面罩, 固定好后在跑台上慢跑, 速度为4-5km/h, 运动持续时间5min, 当受试者准备活动心率达到140b/min后, 休息片刻, 是心率恢复值120b/min,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验:以7km/h的速度开始测试, 每三分钟后递增一级负荷, 逐级负荷分别为:8、9、10、11、12、13km/h。直至达到最大摄氧量判定标准后, 如受试者还能坚持, 再继续增加一级负荷后测试停止。
2.2.2 血乳酸水平测试
本研究中血乳酸水平的测试过程按如下步骤进行:
安静时血乳酸浓度 (RBL) →3min全力击打沙袋人后血乳酸浓度 (1-3BL) →1min静息后血乳酸浓度 (1-1BL) →3min全力击打沙袋人后血乳酸浓度 (2-3BL) →1min静息后血乳酸浓度 (2-1BL) →3min全力击打沙袋人后血乳酸浓度 (3-3BL) , 运动结束后继续测试运动后3、5、7、9min的血乳酸浓度。
3 结果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机体内各组织器官技能活动的基础, 而运动能力是身体各种机能活动的集中表现。根据能量方式的不同, 运动能力可以划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而有氧供能的能力是基础, 最大摄氧量是评价有氧能力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从表1可以看到, 散打运动员组的最大摄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运动时乳酸主要在骨骼肌中生成, 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血液内乳酸的主要清除途径是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被氧化成H2O和CO2, 当人体有氧能力得到提高时, 机体内清除乳酸的速度会加快。因此运动过后血液内的乳酸水平, 也能从一个角度来反映机体有氧能力的好坏。本实验中, 间歇运动过程中, 散打运动员组的血乳酸水平始终高于对照组的现象说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高于对照组。
*p<0.05
4 分析
4.1 无氧与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物学意义
肌肉的工作离不开能量, 肌肉中的能量物质有多种, 如高能磷酸化合物, 糖、脂肪和蛋白质。通常情况下供给肌肉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糖和脂肪。存在于肌肉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为三磷酸腺昔 (ATP) 和磷酸肌酸 (CP) , 但其贮存量很少, 提供的能量不多, 维持肌肉活动和人体运动的时间不长。糖在肌肉中以肌糖元的形式存在, 除肌肉外, 肝中还贮存有肝糖元, 血液中还有葡萄糖等单糖 (统称为血糖) 。肌肉活动时, 不仅肌糖元可分解释放能量, 血糖亦可在肌肉中氧化供给能量, 而肝糖元又可分解为葡萄糖, 释放入血, 补充血糖。由此可见, 糖的来源较充裕, 提供给肌肉活动的能量也较多, 维持人体运动的时间也较长。
从运动生理和生化的角度看, 将人体肌肉运动的能量供应来源分为3个途径:磷酸原 (ATP和CP) 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有氧代谢供能。磷酸原与糖酵解供能都不需要氧的参与, 但其供能时间和供能总量都较少。前者的供能时间不超过10秒, 后者的供能时间稍长, 但也不超过3分钟。无氧工作能力是指机体利用体内磷酸原和糖原的无氧分解产生的能量供应肌肉收缩的能力。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体内的能量物质 (如糖和脂肪等) 在氧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能量供应肌肉收缩的能力。
4.2 散打运动中的无氧与有氧代谢能力分析
人体运动中能量供应的基本过程为有氧和无氧代谢两个过程。散打项目从其比赛时间长短来看, 毋庸置疑, 无氧代谢在每个3 min钟的比赛时段内都是主要的供能过程。这是否就意味着有氧代谢能力可以在该项目的训练中被忽略呢?散打运动过程中以无氧供能为主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项运动都有其它的供能系统作为辅助。对具有间歇性持久运动特点散打运动来讲, 在运动的最初期是无氧系能量供给为主休。但是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 无氧系统和有氧系统都进行能量供给, 这是很明确的。玛加利亚等人研究指出, 在间歇性运动中所利用的无氧供能系统, 运动期间所消耗的ATP、CP, 在休息期间由有氧代谢系统利用能量使其每次恢复, 后一次的运动期间再利用, 如此反复进行。因此, 散打运动中的无氧代谢能量供给, 实质上可以看作使用有氧代谢系统供给能量。
因此, 就散打运动自身的特点而言, 其对人体无氧和有氧工作能力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优秀散打运动员不仅应具备爆发力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 也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有氧耐力能力长期年进行大强度无氧训练的运动员会因血乳酸升高和PH值长时间趋向酸性而引起非代偿性酸中毒。这会扰乱维生素代谢和酶的功能, 进而对神经肌肉的慢性疲劳的恢复进程产生影响, 甚至引起心理疲劳, 降低训练效果。在散打项目上, 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训练的关系是复杂的, 无氧工作能力的高低与高度的有氧代谢稳定水平密切相关。具有较高水平有氧代谢能力, 有助于完成无氧代谢训练并促进机体的恢复过程, 因此, 高度的无氧工作能力是以高水平的有氧工作能力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
4.3 研究结果分析
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5], 运动中乳酸生成量越大, 说明糖酵解的供能比例越大, 无氧耐力素质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在安静时与对照组的血乳酸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在第一个3min全力运动后, 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散打运动员在短时间全力运动后身体无氧耐力素质及耐受乳酸的能力高于普通大学生, 反映了散打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影响下, 使自身无氧代谢能力提高的同时对血乳酸浓度升高有了较好的适应, 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提高。3min全力运动后, 再经1min有限时间的恢复, 结果显示散打运动员组与对照组的血乳酸水平的显著性继续维持, 这一结果提示运动员体内乳酸的堆积程度高于普通组, 其乳酸能系统的供能强于对照组。第二个3min全力运动后及第二个1min休息后的结果, 都说明了同样的结论, 即散打运动员比普通人拥有更好的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最后的3min运动及运动后乳酸水平的差异反映了实验组在运动中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高于对照组及乳酸代谢能力强于对照组。
先前的研究表明[6,7], 运动时, 乳酸积累会导致身体疲劳和运动能力的下降, 乳酸的大量产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排除乳酸能力的提升。因此, 在运动员来讲, 血乳酸浓度的稳定往往意味着其体内乳酸的产生和排除速度是处在一种平衡状态。从理论上分析, 产生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与散打运动员长期训练导致有氧工作能力提高密不可分的, 实验组最大摄氧量高于对照组就是佐证。
乳酸的耐受力提高, 机体不易疲劳, 运动能力也随之提高。乳酸清除的主要途径是有氧氧化及血液的缓冲, 有氧能力越强乳酸消除速度越快, 乳酸对机体的影响就越小, 抗疲劳能力就越强。有氧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运动员在休息恢复的时间段内通过肌肉本身强大的代谢功能将乳酸继续氧化为丙酮酸, 进而与辅酶A结合为乙酰辅酶A继续循糖的有氧代谢途径分解释放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加速肌肉中被消耗的ATP和CP的恢复。
有氧与无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既有统一的一面, 又有相互排斥的一面[8]。对立的一面是由于肌细胞浆中的线粒体是细胞呼吸氧化代谢的所在, 而在细胞浆中进行糖的无氧酵解。如果肌细胞浆中有许多线粒体占位较大, 就会影响了糖酵解系统所占的位置, 使无氧能力不易提高。但是, 除了这矛盾的一面, 还要看到其中的统一。大量的研究都表明, 有氧训练后生理、生化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无氧训练的基础。有氧训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能力, 有效提高心脏容量; (2) 增加肌红蛋白数量; (3) 提高体内使乳酸转变为丙铜酸的酶的活性; (4) 释放能量供ATP、CP合成。散打训练应做到“主辅兼顾”, 无氧与有氧训练兼顾。
散打运动员在与全面素质相适应发展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氧训练可以使心室扩大, 心容量增加, 促进心血管系统机能得到发展。以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为基础, 通过强大的心脏泵功能加快乳酸的转运, 将乳酸转运到其他部位被代谢掉。依赖这样的方式, 才有可能使散打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在极短的时间内不致快速升高, 保证其下一时段能够继续耐受高浓度的乳酸刺激, 而未显疲态。
5 小结
5.1散打运动员具有较强的无氧及有氧代谢能力, 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也是以有氧代谢能力提高为基础的。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 使其在比赛中和训练中所产生的乳酸经过糖的有氧氧化途径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生成三磷酸腺苷促进机体的恢复过程。
5.2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在散打运动项目中并不是可以忽略的, 因此, 在散打项目的训练中要安排一定时间和强度的有氧代谢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勤, 肖国强.散打运动员能量供应特点生理学分析[J]体育学刊, 2007, 14 (9) :59-63.
[2]罗利, 张学政.散打专项无氧耐间歇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9 (1) :73-75.
[3]康凯.山东省优秀散打运动员无氧能力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3) :76-78.
[4]赵圣光, 高炳宏等.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 26 (3) :46-51.
[5]陈依华.血乳酸在负荷运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3) :1965-70.
[6]周树辉.8周 (长时间) 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D].西安体育学院, 2010.
[7]韩丽娟.我国短距离优秀游泳运动员比赛和训练对血乳酸浓度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 2007.
有氧代谢 篇2
论文关键词:游泳 儿童运动员 始训 水龄 有氧代谢供能 关系
论文摘要:通过时10--12岁儿童游泳运动员最大吸氧量的刚试,表明随着水龄的增加,肺活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成绩也相应提高,为其打好了有氧代谢供能力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体校进行始学到始训阶段的11岁以下儿童。
1.2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寻找一些生理、医学指标,说明11岁以下儿童从事始学到始训阶段不同水龄反应的不同情况与有氧能力的关系。
(2)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和相同水龄的运动员的肺活量以及相应的运动成绩进行平均值和标准差的统计,说明水龄对肺活量、运动成绩以及有氧供能能力提高的一个反映侧面。
2结果与分析
在儿童训练中,运动量与强度都符合儿童解剖、生理特征的身体练习,能促进运动员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缩短生长落后于性成熟的速度周期,使机体更加协调,更加适应系统的一定负荷的运动量、强度,提高运动员的呼吸循环系统能力,使血红蛋白增多,运输氧能力提高,这对于以后的专项训练的恢复起到决定的作用。因此,有氧能力对于一个游泳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
有资料记载:儿童运动员组与未受过训练组的超声心动实验结果相比较发现,无论在心脏的收缩期还是舒张期,前者的左心室后壁心肌厚度、室间隔厚度及心肌重量都远远高于后者。由此可见,由于周期性运动量比未进行训练的儿童大,运动员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标和心输出量的变化特征与未受过训练的儿童比较发现,运动员心脏收缩能力的心肌纤维周期收缩速度等指标,随着心肌厚度和重量的增加而增大,他们的耐力水平大大地超过未受过训练的儿童,他们的供血能力、氧的输出量也比未受过训练的`儿童能力强。
在国外,有人对10--12岁儿童进行了最大吸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和水龄的不断增加,最大吸氧量测定的绝对值也随着提高,而最大吸氧量又是测定运动员耐力水平、机体平衡的重要指标,详见表1、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男女运动员受试者的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最大吸氧量作为反映人体心肺功能水平和评定耐力功能的主要指标,通常认为10-11岁的儿童运动员在测定值上还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进人青春期之前就已达到较高水平,并保持相对稳定。所要提出的是,男女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的测定值,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同时也随着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增长是与运动训练年限、选材、营养、性成熟早晚有关的。水龄则在提高最大吸氧量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运动员的耐力好坏,不仅仅决定了运动员有氧功率的大小,还取决于利用最大有氧供能功率。现在对于儿童少年以有氧代谢为特点的训练去适应大负荷的这一认识已被肯定了。
由于我们是属纯业余体校,对于测定初训前儿童的心肺功能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只好用肺活量这一简单的指标,试图通过初训前儿童心肺功能的一个侧面,反映在初训前的水龄与有氧代谢能力有否联系,同时对照相应的运动成绩,反映儿童在初训前的水龄与打好有氧基础是否有必然性。
从每个运动员各自逐年情况看,只要有一定的水龄,肺活量水平就相应提高。在逐年训练中,肺活量指标上升,运动成绩也相应提高;肺活量逐年的平均值提高,成绩也逐年提高。相同年龄当中,不同的水龄表现出不同的肺活量和运动水平,水龄长的高出于水龄短的运动员。
这提示了一个问题:儿童运动员随着水龄的增加,肺活量也增加,肺的通气量相应提高,可以预测他们的供氧能力也会提高,骨骼肌利用氧的条件就更加具备。这可以间接表明,水龄能提高有氧能力,肺活量指标为其提供了一个依据。
3结论与建议
(1)对儿童运动员与未受过训练的儿童进行超声心动对照,说明运动员心脏收缩能力、收缩速度等指标是随着心肌厚度和重量的增加而增大。有一定水龄的儿童的心脏收缩能力优于未受过训练的儿童,这是建立有氧能力的前提条件。
(2)通过对10--12岁少儿最大吸氧量的测试,表明最大吸氧量是随着年龄、运动年限的增加而增长,没有一定的水龄,最大吸氧量不会上升到一定的水平。最大吸氧量提高、耐力水平就提高,机体的利用氧能力也提高,这是有氧能力的标志。可以断定,没有一定水龄的运动员,利用氧的能力不如有一定水龄的运动员,也不具备这种有氧的能力。
(3)对11岁以下儿童肺活量指标的跟踪测试并统计表明,随着水龄的增加,肺活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成绩也相应提高。虽然肺活量不是有氧能力的一个直接指标,但它也反映了肺通气量,是骨骼肌利用氧能力的间接指标,不同水龄在相同年龄的运动员中,明显地显示出水龄长的运动员肺活量的水平高于水龄短的运动员,这对打好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基础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有氧代谢 篇3
什么是有氧代谢运动?它是一种调整人体吸入、输送与使用氧气代谢功能、增强体质的耐久性运动。大家知道,人体能量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化学反应──分解与释放过程,而这个过程离不开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吸入的氧气又要有一个吸入、输送、使用以及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个运作过程最佳状态是保持有氧代谢的动态平衡,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也就是说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通过这种运动,及时满足肌体的需求,这种运动方式就是有氧代谢运动。
有氧代谢运动,有以下六个特征:
1.大骨节、大肌肉群参与运动;
2.强度低,但耐力强;
3.有节奏,有中断;
4.持续时间长(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至少在15分钟左右);
5.运动结束时气不喘。
恰好,陈照奎先师所传的传统低架陈氏太极拳,特别是一路83式拳,正好符合上述这六条标准。
1.拳走低架,必然会加大大、小腿及腰部的运动量,从而必然促使人体中下盘大关节、大肌肉群参与运动。
2.传统陈氏太极拳运动过程中,重心始终偏于一支腿,强调虚实倒换,并且强调倒换虚实时裆走下弧,而且有许多独立步动作,运动强度虽然比那些激烈竞技运动要小些,但耐力锻炼效果明显,有利于人体下盘的稳定性,有利于人体动态平衡的锻炼。
3.传统陈氏太极拳,不同于其他速度均匀的太极拳,而是强调要“快慢相间”,有节奏。运动过程中有快有慢,有蓄劲和发劲,有卷劲和放劲。强调“合而后发”,锻炼过程既有节律,又有韵味。
4.此拳强调“连绵不断,静运无慌”,运动过程中强调“无断续”,即不停顿、不间断,要求一气呵成。
5.此拳,特别是第一路拳(83式),一遍拳打下来要持续十五分钟左右,完全符合有氧代谢运动的要求。这一条,是那些三五分钟即结束的简化套路所做不到的。
6.由于此拳强调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故打完一遍拳“汗流而不气喘”,感到浑身轻松,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精力充沛。
上述此拳的一些特征完全符合有氧代谢运动的要求。另外,此拳运动过程中还强调以下几条,故其健身效果更加全面:
1.它强调“整体作业”,“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这些整体性的要求,对调整周身各个部位、各个脏腑的谐调性、平衡性、灵活性都有好处。
2.此拳运动周身处处都要求走缠丝劲,周身走立体螺旋劲,这对改善循环系统,特别是微循环大有好处。
3.此拳强调大小动作都由丹田带动,促使骨盆运动,强调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相结合,有利于改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整与健康。
4.此拳比一般运动动作复杂繁难,如果你能“知难而进”,坚持锻炼几年.动作熟练之后,仍然认真按其理法锻炼,还会调整神经系统,使肌体动作与神经系统谐调运作,有利于身心平衡,有利于健脑。
5.此拳运动处处强调轻沉兼备,“三维平衡”,有利于改善人体动态平衡,增强肌体的灵敏性、灵活性。
6.此拳强调“拳走低势”,从而大大加强了人体下盘的运动量,有利于改善人们面临的“上盛下虚”的时代病。
有氧代谢 篇4
一、保证能量的需求
耐力型项目运动员由于经常需要承受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负荷, 能量消耗很大。如何有效地供给和补充能量, 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要和弥补能量亏损, 是营养实践中必然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设法提高体内的糖原储备, 降低运动时的糖原利用速率, 加快运动后糖原恢复对耐力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肌肉的糖储量越高, 糖的有氧供能能力就越强。主食是我们首要的膳食选择, 米、面等食物里含有丰富的糖, 所以, 青少年运动员平时要注意增加主食的摄入。由于耐力型运动员亚极量运动后糖原完全恢复至少需要2~3天, 在这种情况下, 多糖 (淀粉) 的作用显著大于单糖 (葡萄糖) 。在运动后24小时内补充淀粉, 可引起胰岛素效应升高, 从而刺激糖原合成。因此, 在运动后的恢复期, 饮食中应主要应用淀粉类食物。如, 全谷类及谷制品、马铃薯等根茎类蔬菜、干鲜水果、坚果类、豆类 (豌豆、各种菜豆、小扁豆) 等。总之, 淀粉、葡萄糖、蔗糖、果糖等各有所用, 均应合理摄入。但膳食糖类的摄入应重点放在淀粉类多糖上, 供能比较平缓、持久。同时, 在运动前、中、后补糖, 应该保证一定数量的低聚糖。健身饮是以低聚糖为主, 配以葡萄糖、蔗糖、果糖, 口感很好, 同时含有适量电解质和维生素, 能补充汗液中丢失的微量营养素, 没有碳酸气、酒精和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 低渗透压和适宜的浓度使糖、电解质和维生素能快速被吸收。因此, 在训练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补充, 特别是在天气炎热时注意补充量要加倍, 以免引起脱水。
耐力型田径项目对循环、呼吸机能要求较高, 血红蛋白应维持较高水平, 因此应保证蛋白质的充分供应, 因为运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 机体首先利用糖氧化分解供给能量, 当肌糖原耗竭时, 需要蛋白质氧化参与供能。如果体内没有足够的蛋白质, 机体就会出现运动能力降低、运动成绩明显下降的现象。动物型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 并含有人体必需且容易摄取的多种氨基酸。在植物型蛋白质中, 以大豆为最好。膳食中, 应多类食物混合使用, 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来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此, 豆类和肉类同时使用, 这样可以促进氨基酸同时被吸收和互补不足, 保证极量和亚极量运动时对蛋白质的需求。三健特双蛋白粉以乳清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成分, 采用科学配比, 富含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优质蛋白、乳清蛋白肽、钙、铁、锌、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双重蛋白, 营养更全面, 吸收更充分。
耐力型田径项目能量消耗中, 脂肪的消耗对节余肌糖原和蛋白质的消耗有一定的意义。但是, 脂肪过多的食物会增加氧的消耗, 对运动不利。合理的膳食中, 按百分比计算, 脂肪的摄取量应占总的25%, 可以保证在大强度活动中能量物质供应的充足。长跑运动员的食用脂肪应尽量采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 (芝麻油、菜子油) , 脂肪的P/S (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 应大于1。
二、提高血色素以增强氧运输能力
青少年运动员处于生长发育期, 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较大, 但往往摄入跟不上消耗, 再加上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对营养物质的损耗, 很容易出现血色素低下, 发生运动性贫血。对此, 可以通过营养补充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贫血问题。除了蛋白以外,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铁在微量元素中是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 约占体质量的0.0057%。铁在有氧运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膳食上, 可以选用瘦肉、肝或动物血制品来保证充足的铁供应。而当青少年运动员出现贫血状况时, 可以考虑补充青少年比特铁, 比特铁采用的是E D TA络合铁, 具有高效吸收、无铁锈味、无肠胃刺激、不影响其他矿物质元素吸收的优点, 一般在两周之内能矫正青少年贫血症状, 起效迅速。
有氧代谢 篇5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其养生机理来看,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 ”以意领气, 以气运身“, 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 用呼吸协调动作, 融武术!气功!导引为一体, 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太极拳是属于有氧代谢的运动项目, 国内外研究表明太极拳对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都是从片面研究缺乏全面性。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相关资料, 从影响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各方面进行出发, 对太极拳运动对机体有氧代谢影响的机制进行分析, 对人们了解太极锻炼对人体影响提供帮助。
1 太极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机体进行有氧代谢所需要的氧是通过血液循环由肺部运送至组织和骨骼肌的。而心血管系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机构, 它通过心室收缩和血压等, 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主要受两种机制的影响:一是心脏的泵血功能, 被称为中央机制;二是血管外周阻力, 被称为外周机制。心脏的泵血功能越强, 血管外周阻力越小, 心输出量就越大, 血液循环的速度越快, 单位时间内向组织输送的氧量就越多, 从而使机体在进行有氧代谢时有充足的氧供应。而这两种机制主要受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 因此, 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对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至关重要。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 周身协调, 不滞不顿, 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 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扩散, 促使胰岛素分泌递质, 抑制了下丘脑中枢的兴奋性, 终止脑垂体不断发出的电信号和脑垂体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激素进入血液, 从而加速血液循环“同时, 太极拳运动在呼吸形式和方法上采用”深长匀静“的腹式呼吸, 使膈肌的上升或下沉幅度增大, 以及呼吸节奏与动作有规律的配合, 可以造成较大的胸内负压”此外, 运动过程中下肢肌肉的”处处有虚“的交替收缩和放松, 使流经下肢静脉中的血液加速回流, 在这一系列的作用下, 可保证心脏在舒张期处于良好的充盈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脏搏动徐缓有力, 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工作能力“太极拳锻炼能使老年人安静时的心率减少, 每搏输出量增加, 能有效地防止老年人动脉硬化, 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血脂, 提高心血管功能水平”。据王荣森等对14名太极拳练习者运动中和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的研究表示:42式杨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减少外周阻力, 改善机体的外周循环, 尤其是舒张压较低, 对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供血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保健效果“据唐德伟对30名坚持太极拳锻炼长达5年之久的老年男性和30名普通健康老年男性心脏收缩时间间期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动脉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心率!左心室射血时间和收缩压三者乘积反应心肌耗氧量的数值, 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改善老年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降低动脉血压, 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 推迟血管老化的过程”太极拳运动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 心率变化为98~173次/s, 为最高心率的60%~70%, 而且运动强度可随着练拳时架式的高低进行调整, 可作为保健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微循环, 增加外周组织血液供应, 降低淤血的发生, 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氧气是机体进行有氧代谢的主要物质之一, 机体只有在有氧气供应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有氧代谢。呼吸是机体摄取氧气的唯一来源, 它能够通过呼吸器官从外界呼入大量氧气供机体使用。因此, 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 是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关键。腹式呼吸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之一, 它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 动作的开为吸, 合为呼;升为吸;降为呼;变换姿势为吸, 定势为呼“讲究动作的柔缓、均匀、连贯、圆活和深、缓、细、长的呼吸自然配合”这种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的运动方式, 有利于胸部舒展宽松, 减少呼吸的频率, 使肺呼量和呼吸差增大“。李庆华等分析太极拳时认为练拳加大了胸廓活动的幅度, 加强了膈肌和呼吸原动肌的活动幅度和强度, 增强了肺弹性, 改善了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功能, 因而可以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他们通过调查, 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 发现太极拳运动对呼吸功能有明显的锻炼效果“田桂菊认为长期练习太极拳, 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肺通气效率。柏晓玲等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员与其他项目运动员相比肺通气量属中等以上水平, AT时的通气量较高, AT时的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和最大摄氧利用率高于一般的运动员, 他们的有氧工作能力与优秀耐力运动员处于同一水平”倪红莺等通过对72名集美大学学员在42式太极拳定量负荷前后进行肺呼量测定和5次肺呼量试验结果表明, 定量负荷后肺呼量增大且有显著意义 (P<0.05) , 这说明受试者的肺机能可顺应负荷的需要增加肺通气量满足机体的氧需“5次肺呼量试验结果表明, 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呼吸耐力很好, 在定量负荷后呼吸耐力亦保持良好状态, 因此太极拳运动能提高肺机能”太极拳《拳势呼吸》:简言之拳势呼吸就是“以意运气, 以气运身, 气力合一”。具体做法是:凡是太极拳动作有虚转实, 经力含蓄轻灵, 肩胛开展, 胸廓扩张时, 应做吸气。相反动作有虚转实, 经力沉实集中, 肩胛内合, 胸廓收缩时, 应做呼气。研究证明正确应用太极拳《拳势呼吸》能够做到“以意运气, 以气运身, 气力合一”。将对增强通气动力, 改善肺换气和细胞换气, 加速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在更多的时间内氧进入体内和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对呼吸功能有良好的影响。
3 太极拳运动对骨骼肌和组织细胞的影响
骨骼肌和组织细胞是机体运动时进行有氧代谢的主要场所。骨骼肌中的肌红蛋白具有合和储存氧的功能, 当机体进行有氧代谢时, 它可以释放氧气供机体使用。线粒体是细胞的供能中心, 它可以利用肌肉从血液运输来的氧气。所以, 肌红蛋白含量、线粒体有氧代谢酶活性、线粒体数目和体积、供能物质的选择性利用等, 是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的关键。线粒体有氧代谢酶的最大活性状态直接影响到有氧代谢合成ATP的速度, 但发挥酶最大活性的前提是氧转运进线粒体的速度, 同时必须有充足的酶催化反应的底物存在。太极拳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是增加骨骼肌组织储存氧 (肌红蛋白) 的能力, 并改善骨骼肌的微循环, 增加细胞从低氧血和血浆中利用氧的能力, 增加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 改善呼吸链的功能, 促进关键氧化酶和抗氧化酶系的活性提高。
4 结论
4.1太极拳运动通过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可以减少外周阻力, 改善机体的外周循环, 尤其是舒张压较低, 对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供血有重要影响, 加快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有氧代谢。4.2太极拳运动通过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对增强通气动力, 改善肺换气和细胞换气, 加速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在更多的时间内氧进入体内和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是机体在有氧代谢中有充足的氧, 从而促进有氧代谢。4.3太极拳运动通过增加骨骼肌组织储存氧的能力, 改善骨骼肌的微循环, 增加细胞从低氧血和血浆中利用氧的能力, 增加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 改善呼吸链的功能, 促进关键氧化酶和抗氧化酶系的活性提高, 促进机体的有氧代谢。
参考文献
[1]吴谋林.太极拳运动对人体主要系统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20 (8) :94-95.
[2]丁创歆.武术训练对提高人体供能代谢的作用探析[J].武术科学, 2005, 2 (6) :45-47.
[3]王荣森, 赵雪梅, 李光富.40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J].体育学刊, 1998, 3 (5) :68-70.
[4]陈福刁, 陈浩庆, 丁汉辉等.太极拳“逆服式呼吸”锻炼对大学生有氧代谢及运动能力的影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 (6) :90-93.
[5]翟德平, 邱春.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妇女体态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 1999, 21 (2) :38-40.
[6]刘静, 陈佩杰, 邱丕相等.长期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肺机能影响的跟踪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3, 22 (3) :290-293.
[7]左文泉, 王斌, 杨霞.太极拳锻炼时不同运动量对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机能影响的研究[J].体育学刊, 1998, 1:27-28.
[8]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委员会运动司.太极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224-239.
有氧代谢 篇6
关键词:运动,脂代谢,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由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形成的血浆脂质中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值上限的一种病症[1], 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心肌梗死、肾损害等动脉栓塞性疾病的独立危害因素, 也是引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2]。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性降脂治疗和非药物性降脂治疗。药物治疗在临床上较为常用, 降脂效果肯定, 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副作用[3],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非药物性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饮食控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4], 其中运动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如简便易行、费用低廉, 在防治血脂异常的同时还可增强心肺功能及身体其他机能、延缓衰老, 对骨质疏松和高血压等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 本研究对高脂膳食大鼠进行有氧运动干预, 通过观察, 比较高脂喂饲组与高脂喂饲运动组大鼠血脂的变化情况, 探索有氧运动对高脂膳食大鼠脂代谢紊乱的预防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 体重210~250g, 购买于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适应性喂养1周后,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喂饲组和高脂喂饲运动组, 每组8只。普通饲料为实验动物全颗粒饲料, 由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高脂饲料参考《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 具体配方为:在82%普通饲料中加入15%猪油、2%胆固醇、1%牛胆酸钠、0.2%丙基硫氧嘧啶。
大鼠均饲养在温度 (20±3) ℃, 湿度 (50±10) %的实验室内, 自然光照环境下分笼饲养, 每笼8只, 共3笼。各组大鼠自由饮食, 每周固定时间称大鼠体重。
注:*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与高脂喂饲组比较。
1.2 运动方式
高脂喂饲运动组进行无负重游泳运动, 每周6天, 休息1天。第一天游泳时间为10~15min, 以后每天递增10~15min, 直至60min。之后维持60min的运动强度, 持续12周。游泳缸体积约为100cm×50 cm×50cm, 水深约为游泳缸的2/3, 水温 (30±2) ℃。正常对照组和高脂喂饲组大鼠下水后立即捞出, 不运动。
1.3 实验取材和指标测定
所有实验大鼠禁食过夜, 高脂喂饲运动组大鼠最后一次游泳结束24h后, 次日晨称重, 2%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 腹主动脉取血, 3000r/min离心10min, 取上清液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各指标采用酶法试剂盒测定, 购买于东莞市麦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各组大鼠体重和脂代谢水平用±s表述, 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12周游泳运动后大鼠体重的变化
运动前各组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运动12周后, 高脂喂饲组比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 (P<0.01) , 高脂喂饲运动组比高脂喂饲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 (P<0.01) 。 (见表1)
2.2 12周游泳运动后大鼠血脂的变化
高脂喂饲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 血TC明显升高 (P<0.01) ;高脂喂饲运动组与高脂喂饲组大鼠相比, 血TC明显降低 (P<0.01) 。高脂喂饲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 血TG和LDL-C明显升高 (P<0.05) ;高脂喂饲运动组与高脂喂饲组大鼠相比, 血TG和LDL-C明显降低 (P<0.05) ;高脂喂饲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 HDL-C明显降低 (P<0.05) ;高脂喂饲运动组与高脂喂饲组大鼠相比, HDL-C明显升高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高脂血症, 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由其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遗传因素和病理原因之外,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且趋向年轻化, 反映出饮食和生活因素 (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久坐的生活方式) 在发病中的作用。
注:*P<0.05和**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 与高脂喂饲组比较。
大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脂质代谢和高脂血症过程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模型动物。有文献报道, 雌性动物由于雌激素的影响, 较雄性动物不易形成高脂血症[5]。为了避免性别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雄性SD大鼠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在高脂饲料的配方中, 除了基础饲料外, 还加入了一定量的胆固醇、饱和脂肪和胆盐, 结果显示高脂喂饲组比正常对照组大鼠的体重明显增加, 高脂喂饲组的TC、TG和LDL-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 高脂喂饲组H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 说明造模成功。
实验结果显示, 高脂喂饲可使大鼠体重明显增加, 且血TC、TG和LDL-C明显升高, HDL-C明显降低, 但进行运动干预的高脂喂饲大鼠的体重及血TC、TG、LDL-C、HDL-C却趋于正常, 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60min的游泳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 促进脂肪动员, 减少体内多余脂肪, 血中甘油三脂、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有害成分降低, 同时又能升高具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综上所述, 12周60min游泳运动干预模式有利于预防高脂膳食大鼠的体重增加及脂代谢紊乱。
参考文献
[1]李蓉琼, 方荣华, 任皓.高脂血症的非药物治疗[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4) :324.
[2]李立明, 饶克勤, 孔灵芝, 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7) :478-484.
[3]The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Executive summary of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s Treatment Panel III) [J].J AM A, 2001, 285 (19) :2486-2497.
[4]邵金凤, 谭先娥.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异常人群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6, 3 (5) :66-67.
有氧代谢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久坐的肥胖或超质量男性18例, 年龄 (43.1±4.7) 岁, 随机分为运动干预组和肥胖对照组各9例。另选取与肥胖组相匹配的正常体质量者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年龄 (42.2±3.8) 岁。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前至少3周内体质量维持基本稳定, 排除吸烟、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患者, 并排除服用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者。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运动干预组进行为期12周的有氧运动, 肥胖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维持原有生活方式。
1.2.1 有氧运动:
运动干预组每天进行有氧运动50~60min, 每周进行5d, 持续12周。运动强度开始时达最大心率的60%~65%, 并逐渐增加, 第12周达80%~85%。运动前后检测其最大氧消耗量 (VO2max) 。达到VO2max标准 (满足以下任意2条) : (1) 增加工作量后VO2不再增加; (2) 心率达到或超过年龄预测的最大值 (220-年龄) ; (3) 呼吸交换率>1.0。
1.2.2 人体测量学:
为计算BMI, 测量受试者的身高 (m) 和体质量 (kg) 。腰围为测量臀部以上的最窄点。脂肪量及身体脂肪百分比由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15,16]。休息10min后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 测量2次取平均值。
1.2.3 血样分析:
所有血样采集自空腹过夜后。运功干预组运动后的血液采集自最后一次运动干预后48h内。血样收集后离心 (4℃, 1500g, 15min) , 分离血清和血浆, -80℃储存至分析。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及HDL采用酶比色法测量。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法测量, 血浆胰岛素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量法, 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空腹胰岛素 (U/ml) ·空腹血糖 (mmol/L) /22.5。血清Omentin-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2结果
运动干预前, 运动干预组和肥胖对照组除HDL-C和VO2max外, 其余各临床和代谢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VO2max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间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运动干预后, 运动干预组除胰岛素、HDL-C及舒张期血压外, 其余各临床和代谢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运动干预前后肥胖对照组各临床和代谢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与干预前比较, #P<0.05
血Omentin-1水平与体质量、BMI、脂肪百分比、HDL-C和VO2max水平呈正相关, 与腰围、血糖、胰岛素、HOMA-IR、三酰甘油、总胆固醇、LDL-C、血压呈负相关。见表2。
3讨论
脂肪组织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能分泌脂肪因子等大量蛋白, 对代谢有重要作用[1]。一些脂肪因子参与胰岛素抵抗及肥胖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在中心型或内脏肥胖患者中[17]。体内研究显示Omentin-1通过激活Akt增加胰岛素信号传导, 并增强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因此, Omentin-1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上起重要作用。笔者研究发现在基线水平正常体质量组较运动干预组和肥胖对照组有较高的Omentin-1水平。本文结果与De-Souza等[9]的研究一致。本文显示, 基线Omentin-1水平与腰围、空腹血糖、HOMA-IR、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呈负相关, 这与De-Souza等[9]提出的肥胖与降低的内脏Omentin-1基因表达相关一致。以上结果说明Omentin-1与脂联素作用相似, 脂联素是一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其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脂肪因子。肥胖与Omentin-1、脂联素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这两个脂肪因子有相似的调节作用。总之, 上述结果说明, Omentin-1在内脏肥胖及增加代谢风险中起重要作用。
缺乏运动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密切相关[11]。经常运动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2,18]。本文显示, 与肥胖对照组相比, 运动干预组在运动12周后的肥胖指标 (如体质量、BMI、脂肪百分比) 、血糖、HOMA-IR、血脂水平 (如三酰甘油、总胆固醇、LDL-C) 及静息时血压 (如收缩压) 均有所改善。本结果与之前研究相一致, 并进一步强调了运动对改善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起有益的作用[19,20]。本文显示, 12周有氧运动能降低胰岛素抵抗6.31%;有氧运动能改善参与者的腹型肥胖。Kamijo等[21]的研究显示超质量者每天45min、每周4d的运动能显著改善腹型肥胖。而相似的研究显示, 运动60min而不限制热量的摄入, 运动强度达到最大心率的50%~85%, 与改善腹型肥胖相关。同时本文显示在肥胖者中有氧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腹型肥胖。
关于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大量机制提出[13], 脂肪因子的变化对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病及胰岛素抵抗起重要作用[1]。笔者首先研究了运动对血清Omentin-1水平的影响, 发现有氧运动12周后能显著增加Omentin-1水平, 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肥胖参数。这种负相关的关系与理论上的Pmentin-1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及代谢指标相一致。运动对Omentin-1基因可能较脂联素的作用更敏感, 因脂联素需更长时间的干预而出现浓度变化[22]。运动后早期的胰岛素敏感性及其他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的改变可能与Omentin-1浓度的增加有关。
相关文章:
血糖代谢02-10
凋亡相关因子02-10
企业中的内部控制02-10
代谢因素02-10
先天性多发性肺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02-10
探讨乒乓球运动锻炼对老年女性骨代谢和四肢肌力的影响论文02-10
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02-10
骨矿物质代谢02-10
代谢疾病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