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练习课练习题1(通用8篇)
篇1:练习课练习题1
1-7
文を訳す練習
第一课练习
1.我姓李,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2.我叫铃木,也请您多关照。
3.那位是吉田科长吗?是,是的。
4.森先生是学生吗?不,不是。是公司职员。
5.你是中国留学生吗?不,是韩国留学生。
6.那个人也是韩国留学生吗?不知道。
7.中村是北京旅行社的职员。
8.小野不是东京大学的教授,是JC策划公司的职员。
第二课练习
1.那个是你的日语字典吗?是的,这是我的日语字典。
2.那是电脑吗?不,那不是电脑,是电视。
3.这部数码相机是谁的?那部数码相机是小李的。
4.这本杂志是日语杂志,还是英语杂志?
5.这是谁的照相机?是我的。
6.那是本什么书?是法语书。
7.效力的记事本是哪一个?是那个(中)。
8.田中是哪一位?
9.那是(中)我家人的照片。
10.田中先生的车是这辆吗?
11.那辆自行车是你的吗?
12.校长的日语老师多大年龄?
13.这是什么?那是中国特产,是名产品。
第三课练习
1.这里是我的学校。那里(远)是图书馆。
2.社长办公室在哪?在入口处的旁边。
3.卖钟表的柜台在哪?在1楼。
4.甲:那件大衣(远)多少钱? 乙:是这件,还是那件?
5.这个建筑物是银行,那个建筑物(远)也是银行。
6.小王的桌子是哪个?是这个。
7.邮局的旁边是书店。
8.这辆自行车是300日元还是600日元?
9.咖啡馆在哪?在地铁车站的前面。
10.接待处是在1楼,还是在2楼?
第四课练习
1.房间里有录像机吗?不,这个房间里没有,旁边的房间里有。
2.院子里有谁?有森先生和小野。
3.日语老师在办公室吗?不,办公室里一个人都没有。
4.起居室里有什么?有猫和狗。
5.会议室在哪?在3楼。
6.这是你的笔记本电脑吧?是,是我的。
7.站前有个百货商店吧?是的,(应该)有吧。
8.箱子里有什么?有我的眼镜。
9.这附近有小卖店吗?对不起,不知道。
10.起居室里有父母和客人(お客さん)。
第五课练习
1.我的生日是1986年6月9日。
2.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奥运会。
3.今天是2009年11月23日,星期一。
4.现在是几点几分?是9点10分。(9点零6分,8点零8分)
5.我每天都学日语。(但)昨天没学。
6.你每天早晨几点去学校?7点半左右去学校。
7.今天学校不休息。
8.小李每天晚上总是从8点学习日语到10点。
9.你什么时候出差?下周三。
10.每天工作几点钟结束?5点半结束。
11.前天9点钟睡的,昨天10点钟睡的。(「は」的对比用法)
第六课练习
1.你是怎么回家的?打车回去的。
2.上周与社长一起去了横滨。
3.朋友从京都乘飞机来到了广岛。
4.这辆公共汽车是到北京的。
5.我的房间里没有录像机。隔壁的房间里有录像机。(「は」的对比用法)
6.到日本东京多少钱?从中国北京到日本东京乘飞机是3万8千日元。
7.我从车站走着回家。
8.每天从家到公司乘地铁去。
9.小周要和部长一起去日本。
10.我经常去日本。(但)没去美国。(「は」的对比用法)
第七课练习
1.前天在书店买了计算机(方面)的书。
2.你每天都看英文报纸吗?
3.休日(休みの日)干什么了?和小野在咖啡馆喝了茶。
4.我每天睡觉前(寝る前に),或是看报纸或是看书。
5.我每周的周五或周六回家。
6.麻烦你给我那本(中)书。好的,知道了(自谦)。
7.请给我来一个鸡肉鸡蛋盖饭。
第八课练习
1.这个面包是用什么制成的?使用小麦粉制成的。
2.我用这个工具开发了软件。(~を開発する)
3.小李总是用日语写邮件。
4.昨天我给了弟弟1000日元。
5.森先生把笔记本电脑借给了小野。
6.这把伞是从谁那借的?从吉田科长那借的。
7.您母亲生日,你给了什么礼品(外来语)?我用快件寄了花。
8.刚刚收到老师的邮件。
9.你从公司那得到了小册子了吗?
10.刚才在电梯的入口处遇见了社长。
11.邮件、传真都到了。
第九课练习
1.中国料理好吃呢,还是日本料理好吃呢?
2.(品尝后说)中国料理好吃。
3.今天不太冷,昨天很冷。
4.上周的日语考试很难,下周的考试(应该是)不会太难的。
5.好心情/坏心情
6.天安门是一座很高大的建筑物。
7.稍难一点的日语/很简单的英语
8.你的家离公司远吗?不太远。
9.昨晚好好地读了(一下)日语,挺有意思的。
10.这件衣服正合适。
11.这里确实是很美的景致。
12.今早听了(一条)有趣新闻。
13.
篇2:练习课练习题1
脱()棉()朵()东()探()说()绵()躲()冻()深()
2、造句。
解冻—— 探出——
2、扩词练习。
解()()棉()()摇()()溪()()
3、补充句子。
()的野花(),那是春天的()吧? 树木吐出(),那是春天的()吧?()的小溪(),那是春天的()吧?
4、照样子写词语
遮掩 遮遮掩掩 认真 快乐 真正
5、按课文内容填空
春天来了!我们______了她,我们_______了她,我们_____了她,我们______了她。她在 上荡秋千,在 上摇啊摇;她在喜鹊、嘴里叫,在、枝头笑„„
1.按原文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2、文中哪一句表现出小草的顽强生命力?()
3、按原文填空。
篱落疏疏一径深,()落()。()蝶,()寻。
4、比较记忆。
采()店()末()菜()点()未()
5、笋芽儿在()时候醒来,()和()呼唤笋芽儿。(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
6、形近字组词。
城()呼()界()芽()冈()喊()乎()介()呀()刚()
7、填空。
()的世界()的竹子()的春光()笋芽儿()地唠叨()地说
8、填空。
1)、花骨朵儿()长大了。2)、小鹿()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鹿
()的叶子()的玫瑰花()的花坛()的老师()的公路()的花坛
()的节目
()的同学()的孩子
2、扩词
终()()()静()()(浇()()()微()()(3、比一比再组词
烧()躺()由()射()浇()躲()抽()谢()哥()别()歌()拐()
4、补充对联。
1)、杨柳绿千里,()。2)、(),紫燕剪春归。3)、春风放胆来梳柳,()。4)、(),南燕双归万户春。5)帮助别人的人,()6)(),人要人帮。
7)(),实意能让枯木发芽。8)()玫瑰,手有()。))
一、用对号标出正确的字音
花骨朵(ɡǔ ɡū ɡú)接触(chù chǔ)嫩绿(nân lân)揉眼睛(rïu yïu)竹笋(sǔn shǔn)山冈(ɡānɡ ɡǎnɡ)钻出来(zuān zhuān)疏(shū sū)躲藏(duǒ dǒ)按时(ān àn)滋润(rùn yùn)住宿(shu su)玫瑰(gui gui)稀疏(shu su)扭动(niu nui)黄莺(ying yin)光荣(rong yong)烧火(shao sao)遮雨(zhe ze)
二、选择正确的字,用横线划出。
遮(掩 淹)
(探 深)路
(篱 离)笆
(未 末)来
(中 终)于
(列 烈)火(摇 遥)头
三、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竹子()的春光()的眉毛()的眼睛()的琴声()的野花 仔细地()欢快地()()的嗓音()的世界()的枝叶()的细雨()地说()地照顾()地长大()的田野()的天空()的小溪
四、照样子,写一写
遮掩 遮遮掩掩 红火 躲藏 躲躲藏藏
五、照样子,补充句子。小燕子的尾巴像剪刀。银杏树叶像()。()像()。
一、填空
1、(1)、离离(),一岁一()。
()不 尽,()吹 又 生。
这首古诗是()代诗人()写的。古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
这首诗中有一对反义词是()和()。(2)、篱 落 疏疏 一 径(),()()()()()()阴。()()()()()黄蝶,()()()()()()寻。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景物有()。这首古诗是()代诗人()写的。我们还学过他写的诗有()。
2、《小鹿的玫瑰花》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请你写出四个描写春天的成语:
,,二、选择填空
1、自豪 骄傲 这次比赛我们班赢了,大家很()。
他的了满分有点()。
2、呼唤 呼喊 他用粗重的嗓音()着笋芽儿。
大家为拔河比赛的同学()加油。
3、轻轻地 渐渐地 缓缓地 慢慢地 静静地
1)小鹿()躺在床上。2)花骨朵()长大了。3)小红()走进教室。4)太阳从地平线()升起。5)小河里的水()流淌。1、比一比,再组词
结()股()杜()洁()没()吐()2、扩词
泉()()()塔()()()结()()()脆()()()
3、造句。
清脆 互相
4、多音字
结()()缝()()
()()()()
5、选择正确的读音
曾经(ceng cheng)泥泞(ning ninh)荆棘(ji ci)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路()的细雨()的露珠 长长的(弯弯的()长长的()
晶莹的()蒙蒙的(7、填一填
第一笔是(),“滴”字供()笔。“雷”的第三笔是()。
8、区别字组词
雷()洒()迹()冒()需()酒()
极()昌()))
1、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路
()的小溪
()的细雨
()的春风
()的露珠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是赞美_________叔叔的,他为人民做了许多________,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他牺牲后,毛主席曾为他题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温暖的春风,四处()雷锋的足迹。哪里需要(),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雷锋()迷路的孩子,()蒙蒙的细雨。()年迈的大娘,()路上的荆棘。
3、区别字组词
脱()
夏()
被()未()托()
复()
背()末()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弱小-()热闹-()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难道我是最弱小的吗()(2)你是最勇敢的孩子啦()
(3)、我们应该保护那些比我们更需要保护的人()
(4)看 这儿还有一多野蔷薇呢 大家被萨沙的叫声吸引过来(5)萨沙不解的问 妈妈 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 为什么要给我呢
1、形近字组词。
分()令()北()芬()铃()背()京()未()夏()景()
2、造句。
芳香扑鼻—— 闷热——
3、扩词练习。
末()()应()()弱()()夏()()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空气是那么()。2)、要是你(),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3)、托利亚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能()。4)、萨沙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能()。5)、我也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能()。
5、连线
雷声
灿烂
随风
扑鼻 倾盆
大作
芬芳
相间 阳光
大雨
黑白
舞动
6、拓展练习:
泉水()
琴声()
枝叶()
空气()
7、填空:
雷声()()
倾盆()()随()舞()
()()扑鼻
()()相间
阳光()()自不()()
一、选择正确音节画“
”
附近(fù fǔ)倒映(yìn yìnɡ)隐(yǐn yěn)模(mú mï)环绕(rào yào)寻觅(mì nì)簇(cù chù)厨房(chú cú)爪(zhuǎ zuǎ)曾经(cãnɡ chãnɡ)泥泞(nínɡ nìnɡ)弱小(yuâ ruî)末尾(mî mâ)抽屉(qì tì)倾盆大雨(qīnɡ pīn)晶莹(yãnɡ yínɡ)石缝(fânɡfãnɡ)脆(chuì cuì)
二、划去错字:
(免 兔)费(糊 湖 胡)涂 花(瓣 辫)(裁 栽 截)剪
(轻 清 青)脆(渡 度)河
(帽 冒)子(需 耍)要
解(拖 托 脱)(娇 骄)傲 三、多音字组词 :
间jiān()待dāi()答dá()jiàn()dài()dā()四、加偏旁组词:
亥()吉()酉()卜()
方()令()成()分()
五、换偏旁组词:
摘()泉()股()杜()模()
六、去偏旁组词i:
脆()帽()抹()需()
七、扩词:
迹()()脆()()扑()()该()()应()()弱()()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太阳()()群山()()树木()()风光()()()胜()迹 点点()()
二、填空
()的湖水()的太阳()的月亮()的树木()的小岛
三、照样子,写一写
例:湖中央有个小岛。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树上长出叶子。()湖面上飘着雾。()
四、选择正确的读音
附(fù fǔ)近倒映(yìng yìng)环绕(yào rào)清晰(xī xīn)仙境(jìng jìn)隐约(yǐn yuē yǐng yūe)
五、比一比,再组词。
怀()浇()鸟()盛()进()境()
环()绕()岛()胜()近()镜()
六、用给出的词语写一句话。
隐约—— 茂盛——
六、连一连
碧绿的 月亮 蒙蒙的 树木 美丽的 湖水 童话中的 细雨 圆圆的 小岛 茂盛的 仙境
1、照样子,写写词语
圆圆的()()()隐隐约约()()()
2、按原文内容填空。
清晨,湖面上飘着()雾。天边的()和山上的()灯光,()地倒映在湖水中。中午,太阳________,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周围的景物一片(),就像()。
3、(1)课文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间。什么天气的景色?(2)画出文中的最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3)从“隐隐约约”你体会出()(4)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5)课文第几自然段写出了日月潭的位置()
4、多音字的组词。好()干()分()()()()钉()杆()
转()()()()
5、查字典
留 查大写字母(),部首(),去掉部首查()画。够 查大写字母(),部首(),去掉部首查()画。
6、组词
坡()季()密()波()秀()蜜()滴()沟()搭()摘()够()塔()
1、填空
鲜红的()敬爱的()难忘的()一条条()一串串()一座座()
2、组词
泼()使()幸()波()驶()辛()抱()谈()铺()炮()毯()捕()
3、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4、原文填空
1)长安街(),()的汽车,(),像()从天而降。2)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
3)()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的橱窗,()的广告,()的霓虹灯,把()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
5、组词
沟()宫()烁()勾()官()乐()扮()雄()伟()芬()推()围()
6、填空
篇3:练习课练习题1
一、“练习课”现状分析
(一) 练习课成了技能训练课与作业考试课
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 教师对练习课的目标把握、材料整合、环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相对欠缺。很多教师把练习课变成作业课或者讲评课, 教学目标单一;甚至把练习课变成考试课, 通过大量的试卷练习巩固新知, 不重视数学学法指导与思想渗透。在练习课中训练巩固多, 反思体验少, 内容乏味枯燥。学生对练习课兴趣不高, 认为练习课主要是做已经学过的题目, 缺乏吸引力。
(二) 教师对研究练习课缺乏勇气和方法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教师能认识到练习课的重要性, 但在对练习课的研究倾向上没有强烈的愿望或者对于上好练习课信心不足。当问及“你认为数学练习课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大吗”时, 教师选择“很大”的占84.3%, 选择“一般”的占15.7%, 选择“没有影响”的占0%。可当问及“你会选择以下哪种课型上研讨课”时, 教师选新授课的占81.4%, 选练习课的占10%, 选复习课的占8.6%。在回答“你不选练习课上研究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教师选“不知道怎么教”的占83.1%, 选“课堂学习材料呈现方式不丰富”的占71.3%, 选“课堂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的占65%, 选其他的占32%。
可以发现, 教师在情感上虽然认识到了练习课的重要, 但在行为上却缺乏跟进。
二、对“练习课”的理性思考
一般地, 在教师看来新授课往往讲例题, 练习课做作业, 复习课做试卷。久之形成了新授课以教师讲教为主, 缺少必要的练习巩固;练习课以练为主, 缺少必要的深入与智能指导;复习课以“炒冷饭”为主, 缺少系统发展。这都是受到传统知识教育的影响, 相信“数学要靠多做, 数学是要靠练出来的”。因此, 教师习惯把练习课定位为巩固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教学, 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填充课堂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但是, 数学教学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要重视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练习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体悟基本思想, 从而发展学习能力。
然而, 很多教师也感受到了学生对当前的练习课缺乏兴趣, 对练习课的效果也存在疑虑, 不知道如何去改变, 尤其是对练习课的增长点不知如何去把握。那么, 教师是否可以借助新授课的研究思路, 把“练习课”上成“新授课”来提高练习课的效益呢?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新技能的课,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中, 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情感。而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 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可以看出, 新授课与练习课在功能取向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教学综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教材所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类是以例题形式呈现, 一类是以练习形式呈现。例题形式呈现的材料, 教师比较容易把握重难点, 容易找到“新”的点。对于练习形式呈现的材料, 重难点相对内隐一些, 教师不太容易把握。
“练习课”上成“新授课”, 练习课也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新授课”, 或者说是针对练习设计的新授课, 为了方便表达, 我们把针对例题的课称为例题新授课, 针对练习设计的课称为练习新授课, “例题新授课”与“练习新授课”都从“新授”的角度进行了定义, 那么这两个“新”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认为, 例题新授课的“新”主要是新的知识与技能, 教材编写时就比较显性;练习新授课的“新”主要针对新方法和新的策略, 相对内隐一些。教师要通过对练习材料的重组, 突出练习课主题设计, 增加学习新颖性, 创设学习陌生感, 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对主题练习材料感知, 在理解解决的过程中, 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掌握数学方法, 发展数学意识, 形成数学思想, 充分体验智力活动带来的成功体验。
把“练习课”转变成“新授课”来施教, 使得“练习课”在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以方法、策略、思想作为练习课的“新知识”来落实, 让学生体悟数学思想,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找到一条提高数学练习课效益的途径。
三、把“练习课”上成“新授课”的建议
(一) 淡化课型分类, 树立正确的课时观念
如果我们把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课时与课时的关系则可以呈现以下三种形态。
图式 (1) 中, 课时之间相对独立, 后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前一课时内容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样的课时观念下,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往往对每一课时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 生怕一有疏忽就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往往产生教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课堂实践作业时间少、经常性拖堂的结果。
图式 (3) 中, 课时之间重复较多, 后一课时与前一课时之间区别不大, 课时增量不明显。当前的练习课与新授课之间的关系大都呈现这种形态。
很明显, 学生学习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 课时与课时之间既要有重复部分来巩固知识, 又要有新增内容来实现学习增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知识生成规律以及教材编写的原则, 教师设计的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系应该呈现图式 (2) 的特征:课时与课时之间应该既有重复部分, 也有发展部分, 例题新授课要有新的知识增长点, 对于练习新授课要更多地考虑知识应用与巩固, 在这个过程中凸显数学思想, 积累活动经验。
在这样的思路下, 教师的每一课时都会有非常明确的课时增长点和巩固点。从而围绕新的增长点组织内容展开学习, 实现了练习课向新授课的初步转变。
(二) 把握学与教的关系, 凸显学生学习效益
把“练习课”上成“新授课”是基于课型的不同特点而开展的研究, 是基于新授课教学相对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来分析练习课的, 试图实现把新授课的教学迁移到练习课的教学中, 在明确增长点的基础上把“练习课”转化为“新授课”来实施。其实, 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 都是基于学生学会数学学习这一根本性的目标, 从这个维度来说, 也就没有了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区分。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不论是什么课型, 教师都要整体把握数学学习, 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要关注数学课的有效性, 必须明确“有效”的确切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有效”是指“有效果”、“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在数学课堂中指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进步或发展。具体地说:一是“有效果”, 指的是教学达成了预设的进步或发展目标;二是“有效率”, 指的是工作量/工作时间 (学习掌握的内容/学习的时间) , 付出 (特别是时间的付出) 比较经济;三是“有效益”, 指的是教学的潜在导向符合教育的价值追求。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可以明确, 数学教学追求的应该是效益, 笔者认为效益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应该呈现以下的关系:效益=效率×学科教育价值。
传统的课堂更关注效率。课堂教学过程中, 时间是一定的,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习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量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样的做法在上练习课时尤其明显。但如果教师只关注效率的提高, 而忽视正确的学科教育价值的引领, 或者在错误价值支配下提高效率, 不要说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还有可能妨害学生的持续发展。
根据这样的分析, 要追求课堂效益,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正确的学科教育价值, 要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信心及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数学意识, 培养数学思考等方面全面衡量。而全面衡量就需要教师对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全面定位, 这也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而教师要想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实现综合性发展, 即实现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思想感悟、活动经验积累, 必定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其反思知识形成的过程, 同时要让学生感悟数学化思考的思想。
(三) 整合课时内容, 突出课时整体目标
一般情况下, 教材中的练习都是围绕前面几个例题进行编写的, 由10到20道的题目组成。对每道题目编写者都有一个编写意图, 教师要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 要对习题进行选择性使用, 或进行重组整合和改造设计,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些挑战性。在使用练习时,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对于练习中的基础性习题, 要在例题教学时作为作业直接使用。
2. 对于练习中的相似性习题, 要通过整合开发成主题性研究内容。
3. 对于练习中的特殊习题, 要充分挖掘习题功能, 开放数学思考。
例如,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练习 (二) 主要是针对圆柱的认识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编写的一组练习, 由20道习题组成。教师可以在整体分析习题的基础上, 对20道习题进行分类, 灵活应用在各个课时中 (见附表) 。同时合理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尤其是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方面, 能够形成一定序列的课时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每一课时的学习时都有新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 在针对练习的主题设计时,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系统考虑, 不能纯粹从一个单元出发。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解决问题的类型在小学的所有教材中只出现一次。比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问题, 只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练习中出现了一道习题, 而学生在理解掌握这个问题时又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设计练习课时就需要围绕这个内容教学一课时, 以这一道习题为主题内容, 系统整理“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的”全部内容, 进行对比分析, 系统建构。所以主题练习的设计有的时候是一些题的重组, 提炼线索和方法, 有时是一个知识点的拓展, 使得这一知识在整体背景中比较应用。
在明确了课时主题内容以后, 教师就可以借助比较成熟的新授课模式开展练习课的教学, 可以把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提升、独立练习等形式引入数学练习课, 使得练习课在目标统领下,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有机统一, 实现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与经验的整体达成。
篇4:品出“练习味”,爱上练习课
练习课是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的课堂,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要想让学生爱上练习课,教师在课前还需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工作。
一、了解练习课意义,更好地设计练习
练习课是新知教学后,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识,从而达到培养技能、形成技巧、发展智力的目的。练习课特别要注意方法多样,避免“练习——讲评——再练习”这类模式。为此,教师首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任务,提出要求,作出示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半独立练习、独立练习,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最后检查练习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及改正措施,并由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二、把握练习课的精髓,走好练习的方向
练习课的关键就是“精”、“练”,即精心讲解,精心选练,精心设计和安排全过程;练习课还要重视一个“练”字,做到勤练与精练相结合。此外,练习的题目要考虑“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
设计练习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二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学的重要知识点,要求人人掌握、人人过关,可以设计一些全体学生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如课前同桌或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基本概念、基本公式或法则等,教师再通过个别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三、了解练习课的组成,把握好练习的尺度
练习课还有着自己的课型结构特点。练习课要突出“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课,大多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那么,它就包括了下面的几个部分:(1)基本训练;(2)宣布练习内容和要求;(3)检查复习;(4)课堂练习(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一般包括重点练习、单相练习、对比练习、变式练习等);(5)综合练习;(6)作业讲评,布置作业。
四、练习课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练习课也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时,可先创设一个大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庆贺活动),然后围绕这个大情境进行练习设计,设计如分发糖果、分组排队看演出、参加各类游园活动等一系列有余数除法的习题。
(二)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明确了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就能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生学习份总关系的三种应用题之后,为了使学生正确选择算法,要进行“求几个几”、“等分除”和“包含除”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可以安排三项练习:
(1)老师给三个量,学生编三道应用题。
如:5个人做30套衣服,平均每人做6套。
①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乘法应用题。
②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等分除应用题。
③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包含除应用题。
(2)给应用题补充问题的练习。
(3)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
(三)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练习课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坡度,环环相扣。下面以“求小数除法中商的近似值”为例,谈谈如何设计多层次练习。
第一层次:基本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例如,如果将7.83÷49的商算到小数部分第四位得到的商是0.1598,请按要求写出商的近似值:保留一位小数约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第二层次:综合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例如,已知4.53÷1.5=3.02,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
45.3÷1.5:()0.0453÷1.5=()
0.0453÷0.15=() 45.3÷0.15=()
第三层次:创造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例如,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商的近似值是1.4,这个数可能是()。
篇5:第一学期1-5课练习
A.她的奉献丧失了个人的人生价值B.她的行为诠释了责任的深刻内涵 C.她认真工作是为了个人名誉D.她处处对自己负责,为自己着想 8.近年来,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海军开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为遭遇自然灾害的海地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在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全面阐述中国立场和建议。这说明()A.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 B.我国已经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我国展现出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9.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总理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对此,我们正确的认识是()
①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②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③我国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④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10.国务院在2009年下半年启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民60岁之后可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这意味着,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又向“养老不犯愁”的新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项改革措施()
①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②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③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2009年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指出,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这一举措有利于()
①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②建立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③提升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A.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
12.2010年3月14日的记者会上,温总理在回答联合报记者提问时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馆,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总理讲这个故事,其寓意是()
①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③ 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④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A . ①②④B .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中国国家馆形如“东方之冠”,做到了照明用电全部自给,雨水循环利用;英国馆的“种子圣殿”展示了英国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上所处的领先地位;墨西哥馆的“风筝广场”代表着墨西哥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城市绿地的偏爱……上海世博会上这些场馆的设计启示我们()
①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②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④科技创新是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唯一途径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
14.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世界气接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 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教地球家园,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这表明()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最好 ③我国有决心与各国一道共同呵护地球家园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主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5.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非常高。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已达72711所,在校生3452.3万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这表明()
A.现阶段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B.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C.我国已经彻底消除各民族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D.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强国必先强教”是因为()A.教育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B.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C.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D.教育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17.《狮子王》、《人猿泰山》等动漫影片的制作,均是由国外客户提供故事、剧本、制作要求等,再由国内的公司“加工”完成,由于不是原创,只能赚取廉价的加工费用。要彻底改变这这一现状,必须()
A.抵制外来文化B.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C.要求提高加工费用D.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8.“孝”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但在封建社会,“孝”被理解为对家长和君王的绝对服从;今天我们理解的“孝”,更多的是指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对父母的主动孝敬,和对国家的报效。这说明()
A.中华文化即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品质C.中华传统文化是最优秀的D.封建社会所有文化和道德理念都不适合现代社会需要
19.2010年3月1日,湖北省授予“信义兄弟”道德模范特别奖。2月10日,孙水林为兑现发放工钱给农民工过年的承诺,冒雪从天津驾车赶回武汉黄破,途中遇车祸不幸身亡,其弟孙东林强忍悲痛千方百计借钱完成了哥哥的遗愿。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信义兄弟”的感人事迹()
A.“信义兄弟”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信义兄弟”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C.“信义兄弟”在危难时刻见义勇为、匡扶正义D.“信义兄弟”以生命的代价换取荣誉,得不偿失
20.2009年10月1日,世界的目光聚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在这里,气势宏伟的阅兵仪式凝聚成伟大的阅兵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受阅官兵的艰辛付出,他们不畏酷暑、不惧严寒,挥汗如雨、无怨无悔。这种阅兵精神()
A.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违背B.是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C.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物质保障D.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21.“4.14”玉树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
二、多项选择题(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相应的表格内。少选且正确的得1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22.亚运会尚未开幕,一个个活跃的志愿者身影已成为最生动的“亚运元素”。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志愿者投身清洁城市、文明交通、平安广州等各项活动中。下列有关责任的观点正确的是()
A.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B.自觉承担责任,有利于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C.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D.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3.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10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年来,他参加了55次捐献全血和捐献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10倍;他先后为困难学生、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180多名贫困生,自己一家3口至今仍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郊区旧楼房里……郭明义同志的上述行为()A.是为了获得回报,盲目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表现 B.是与人为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C.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D.说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24.2009 年 12 月 20日,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以来,澳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原因是()
A.“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祖国统一符合包括澳门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D.中央政府对澳门地区的大力支持
25.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上升到
2010~2011学年
(2)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公民应该怎样做?(4分)
29.辨析题(8
上面这两位同学的观点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分析说明题(12分)材料一:见图表
31.综合探究题(14分)
材料一:展示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世界文明精华。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4月30日晚隆重开幕,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齐聚黄浦江畔,共同见证这一难忘时刻。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在世博会l59年历史(注:2006——2010年是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时期。)
材料二: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
篇6: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案1
东风东路小学
卜晓薇
教学内容: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学会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数学信息。
2、通过对比、迁移,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体验和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 过 程。
3、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能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并找出相应的信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础练习——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
这几天,笑笑和淘气利用假期去家家乐超市购物。在超市门前,工作人员在派发优惠券,请看!(课件出示)优惠券上面印的是一道数学问题,如果能解决就可以使用了。1、15元买了5个奶油包,问:______________?(1)观察图意,找出信息。
师: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利用这两个数量信息,你能提出用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2)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同位口头讨论解决方法。(3)学生汇报。
2、果汁3元一瓶,我有24元,问:______________?(1)观察图意,找出信息。
师:在图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利用这两个数量信息,你能提出用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2)学生同位合作,提出用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互说解答方法。(3)指名两个同位汇报,一人提问题,一人说解答方法。
3、小结,出示课题。
师:我们根据图中给出的两个信息提出了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发现了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这些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刚才我们帮笑笑和淘气解决了优惠券上的数学问题,这两张优惠券待会就可以使用了。这节课,我们就和笑笑、淘气一起在超市里面寻找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练习【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复习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的方法,并明确其中简单的数量关系。】
二、变式练习——补充问题与条件并解决问题(题组练习)
1、填条件:笑笑要买8个红豆包,_________________,一共需要多少钱?(1)指导读题。
师:这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吗?为什么?缺少什么信息?(缺少一个红豆包的价钱。)如果
图中给出了一个红豆包的价钱,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交流汇报:用一个红豆包的价钱乘要买的个数,就能求出一共需要的钱数。
板书:一个红豆包的价钱×要买的个数 = 一共需要的钱数
【尝试从问题出发,用分析思考需要什么数学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明确简单的数量关系。】
2、补充两个信息,出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题组练习1)
(课件出示)售货员说:“15元能买5个。”(1)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位交流解答的思路和方法。(2)指名汇报解答的思路和方法。(3)小结。
师:如果解决最后的问题需要的信息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那么我们第一步先求出这个
信息,第二步再利用这个信息解决最后的问题。
【利用扩条件的方法引出3个信息,融合了基础练习第1题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学会分析
信息和问题,明确为什么需要两步计算,进一步提高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技能。】
3、模仿解决同类型的练习。(题组练习2)
智慧老人提示:小蛋糕7元一个,红豆包比小蛋糕便宜4元,笑笑要买8个红豆包,一共
需要多少钱?”(情境图)思考、分析。
(2)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位交流解题思路。(3)指名汇报:7—4=3(元),3×8=24(元)
(4)对比、思考:这两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先求一个红豆包的价钱,再求买8个需要的钱数,但是题目通过不同的 信息来提示,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求一个红豆包的价钱。只要我们能明白其中的数量
系,无论题目怎样出示信息,我们都能解决
4、对比练习。(题组练习3)
问题情境:红豆包每个3元,淘气买了2个,笑笑说:“我买的个数是你的4倍,一共需要
多少钱?”
(1)同位互说图意,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并标出序号。(1)学生口述图意,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读图中给出的信息,并标出序号,这样能更好地进行
(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3)汇报,说出解题思路:2×4=8(个),8×3=24(元)(4)对比、思考:这道题与前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师:这三道题都要求笑笑买红豆包一共需要的钱数,不同的是第1、2题没有直接给出了一个
红豆包的价钱,第3题没有直接给出买的个数。要求买一共需要的钱数,这两个条件缺一
不可,所以我们都用了两步计算才能解决。
【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三道题的异同点,学会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变”
中找“不变”,培养灵活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5、小结
师:刚才在家家乐超市购物的过程中,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发现了许多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都用了几步来解决的?(板书:两步计算)
在解决这些两步计算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按一定的顺序来读图中的信息,如果解决最后的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没有直接给出,我们就要先求出这个信息。)
三、综合练习——实际判断与综合解决问题
1、判断题
笑笑和淘气看到超市正在进行有奖竞猜,他们俩也领取了一张奖券,邀请我们一起来寻找奖券的对奖密码。
(1)果汁一瓶3元,可乐一瓶2元,陈阿姨带的钱能买6瓶果汁,如果买可乐,能买几瓶?
请判断,这样解决对吗?
“6×3=18(元),18÷2=9(瓶)。”(答案:√)
(2)师傅做了8个大蛋糕,还做了4盒小蛋糕,每盒6个。小蛋糕的个数是大蛋糕的几倍?
请判断,这样解答对吗? “8÷4=2”
(答案:4×6=24(个),24÷8=3)(3)蔬菜市场要运6筐西红柿,24筐白菜,张叔叔每次运5筐,他几次能运完?
请判断,这样解答对吗?
“6+24÷5=6(次)”
(答案:(6+24)÷5=6(次))① 学生独立思考,用手势表示答案。
② 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并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利用判断题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通过独立读题,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思考解答方法。】
2、看图提问题,并解答。
(1)指导看图:笑笑和淘气领取的优惠券可以在这里购物。
利用图中给出的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2)学生独立完成
(3)投影学生练习,进行集体讲评。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练习
一个红豆包的价钱×红豆包的个数=一共需要的钱数
?个
8个 ?个
8个 3元
篇7:岳麓版必修一第1课巩固练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选择题
1.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
C.商朝人崇信鬼神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解析】B。干是树木的干,代表王权。干又与天相联系,体现了王权的神化。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禅让制
【解析】A。这里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是西周的分封制。
3.《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土,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武王这样做主要为了()
A.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C.奖赏先代贵族和功臣 D.彻底废除王位世袭制
【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实行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4.《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A.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解析】A。材料反映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根据材料可知,B、D两项的现象并不能体现,排除B、D;从“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一句来看,此时周天子能够节制诸侯。这也是材料要表达的重点。体现西周初年周天具有至尊权威,故排除C选项。正确选项是A。
5.2009年10月在山东省召开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其宣传口号有“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齐鲁齐 心,全民全运”等。用“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A。西周为维护统治,实行分封制,主要分封有鲁、齐、燕、卫、宋、晋。在今山东省境内分封有齐国和鲁国。
6.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C。第一和第三项分封的均是王室贵族,属同类。
7.《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解析】A。从材料看,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表明西周等级制度森严。
8.《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宗法制B.分封制
C.禅让制D.礼乐制度
【解析】A。祭祀祖先,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9.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百家姓》版本中却排序第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顺序家喻户晓。由此可推断出该版本的《百家姓》成书于哪一朝代()
A.西周B.唐朝C.北宋D.明朝
【解析】C。北宋政权是赵匡胤建立的,因此“赵”姓排序第一。西周是姬姓政权,唐朝是李姓,明朝是朱姓。
10.《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基于()
A.分封制B.宗法原则C.世袭制D.礼乐制度
【解析】B。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1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解析】D。材料反映了古代实行分封制,为保证分封的顺利实施,实行宗法制。因此,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1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解析】B。材料反映古代社会的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
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
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篇8:练习课练习题1
一、游戏引入, 再现“关系”
【片段一】
师 (手持一个糖果盒) :这里有一只装有糖果的盒子, 如果有谁能够准确地猜出这里面的糖果数量, 就可以得到这里面的一颗糖果。 (10颗、15颗……学生众说纷纭、热情高涨)
师:这只盒子里面到底有多少颗糖果, 谁有办法一次就猜对?
生:a颗。
生:b颗。
生:x颗。
师:三位同学都用了字母来表示, 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 糖果盒里有几颗糖果, 我的字母a就可以表示几。
师: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 这里的a可以表示1000吗?
生:不可以, 因为这只糖果盒里装不下1000颗糖果。
师:在确定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数时还得考虑实际情况。 (拿出第二个糖果盒) 我这里还有一只糖果盒, 谁能猜出这里面有多少颗糖果? (b颗、c颗、y颗……)
师:这回都学“乖”了, 刚才第一只糖果盒里的糖果数如果用字母a表示, 第二只糖果盒里的糖果数能不能也用一个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呢? (生犹豫)
生:那还得告诉我们一个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量。
师:好, 第二只盒子里的糖果数比第一只盒子里的多2颗。
生:第二只盒子里有 (a+2) 颗糖果。
师:看到 (a+2) 这个式子, 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还可以知道第二只盒子比第一只盒子多2颗糖果。
生:或者说第一只盒子比第二只盒子少2颗糖果。
师:是的, 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表示了一个数量, 还能让我们看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刚才的这种关系是老师给你的, 你能不能自己假设一种关系, 然后用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出第二个盒子里的糖果数量?想一想, 先说给你的同桌听。
……
【反思】
富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重要特质, 教师用“猜一猜”的方式, 再加上糖果的“诱惑”, 立即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如新课般地导入教学是了解“练习课”价值所在的行为表现, 更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
“谁有办法一次就猜对”让用字母表示的数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 同时这也是增强学生符号意识的绝好机会。在要求用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第二只盒子中糖果的数量时, 学生自然地想到还需要一个表示两者关系的量, 这也促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 (a+2) 既能表示一个数量, 也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让学生去设定“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而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开放问题, 突出“关系”
【片段二】
师出示题目:妈妈带了x元钱去水果店买水果, 苹果每千克a元, 梨每千克b元, 各买m千克 (a>b) 。 (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几个含有字母的式子, 并说明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活动:
1. 独立思考, 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2. 在小组内交流, 说一说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反馈交流, 教师请学生把各自不同的式子写在黑板上:am, bm, (a+b) m, (a-b) m, am-bm, x- (a+b) m, x-am, x-bm, x÷a, x÷b, ……
师:同学们真能干, 居然可以写出这么多含有字母的式子。你们觉得哪几个式子需要作者来解释一下?
生1:我想请教一下“x- (a+b) m”表示什么意思?
生2:这个式子表示的是妈妈还剩多少钱。
师:怎么理解?
生2: (a+b) m表示苹果和梨各买m千克需要多少元钱, 妈妈带了x元钱, 减去用去的钱就是剩下的钱。
生1:我有意见, 万一妈妈带的钱不够怎么办?
师:是呀, (指向生1) 那么你对刚才的解释需要作怎样的调整呢?
生1:妈妈买苹果和梨各m千克, 钱够不够, 如果够还剩多少钱?
师:如果不够呢?该怎样列式表示差多少钱?
生: (a+b) m-x。
师: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还有吗?
……
师:当x=50、a=5、b=3、m=4时, 上面式子的值分别是多少?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式子进行计算。
【反思】
这个学习任务是对教材“练习十”中第8、10、11三题进行统一加工而提出的, 希望达成的练习目标是:已知几个用字母表示的数量, 能够解释含有这几个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并能代入数据求值。开放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思维有了多元表达的机会, 学生之间的对话又使练习走出了单一的书面形式。
三、借力探究, 深化“关系”
【片段三】
师 (出示一组问题) :请选择其中的一道题目进行探索解答, 有困难可以与同学合作。
1. 下面由一些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请观察分析后填空。
2. 一张纸片, 第一次将它撕成4片, 以后每次在纸片中取一片, 并将它撕成4片, 这样撕10次后, 共有多少片纸片? (约五分钟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反思】
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了思维冲浪的感觉, 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特征发现了第一题正方形个数与周长的关系, 从而得出当个数为n时, 周长是4n;有的学生通过画一画或撕一撕发现了纸的片数与撕的次数的关系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活动化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对探究活动乐此不疲, 许多学生在经历失败与调整后取得了成功, 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现场的喜悦和兴奋将练习课推向了高潮。
【思考】
笔者认为要把“练习课”上成“新授课”, 可以从目标定位、材料选择、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
(一) 把握核心目标
“练习课”和“新授课”在目标定位上是有区别的。“新授课”更多的是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维度的目标。“练习课”除了巩固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使命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数学思维, 这应该成为“练习课”的核心目标。因此“练习课”势必要承担三大功能, 一是让那些在“新授课”上学得不太好的学生有所改善。二是将“新授课”中的重点与难点再次加以突出和强化, 为后继学习服务。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发展数学思维。
(二) 合理组织材料
因为目标定位的调整, 所以练习课的教学材料就不必拘泥于教材, 它既可以是对教材练习的重组调整, 也可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 亦或是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设计专题性的练习。现行教材中的“练习几”相当于一个题库, 既没有给教师具体的操作建议, 题目编排的顺序也基本按照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这就很容易让教师走入“就题讲题”“亦步亦趋”的教学误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样的教材编排恰恰给了教师进行个性化重组调整的空间。教师个性化的重组调整可以让练习材料更适合任教班级的学生, 可以让练习材料更指向学生的后继学习和发展。
(三) 选择“生本”方式
相关文章:
因式分解优秀练习01-22
七月有什么节日01-22
小学作文练习读后感01-22
西游记练习及练习01-22
从不同的方向看练习题01-22
从练习入手让语文教学简约高效01-22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阅读练习及答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