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初三历史复习课的效率, 我认为:“‘现在’有效——教学要有效实现知识、能力目标;‘将来’有效——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实践中我经常反思课堂教学是不是有效, 并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定下这样的标准:一堂课不要只看到自己教了什么、怎样教、教了多少给学生, 更要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学到了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对他们的成长最有利。”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
一、初中学生在历史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课本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有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考试取胜的法宝是“书”, 关键是“抄”, 于是觉得只要知道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就行了。导致考试时一页一页地翻书, 一道题一道题去对, 只要找到似曾相识的就照搬照抄, 其结果必然导致要么答题时间不够, 要么是所抄的答案与试题“貌合神离”, 甚至答非所问。
(二)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认为:“上课不用学, 下课不用记, 考前抄笔记, 考场抄答案, 包准没问题”;不需要全面复习, 否则是浪费时间。实践已经证明,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开卷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 题型是灵活的, 答案是开放性的。
(三)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练习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在做练习题时, 只是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页码标注在题后, 而不注意能力的提高, 结果在考试时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取舍。
(四)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社会时政生活的关系
学生平时不关心社会时政, 老师讲时又觉得无所谓, 当看到与时政相联系的较为灵活的材料题时, 不会分析, 不会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与之相联系, 答题不知所云。
二、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方法与策略
(一) 引导学生思想上正确认识开卷考试
既要摒弃那种“翻书就找得到答案”的错误想法, 又要摒弃“开卷考试, 历史学习不重要了”的错误思想。其实, 经历过开卷考试的师生都有一种共识: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要求更高, 高在对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重视度和熟练度上。
(二) 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
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重视课标要求, 在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 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的方法。
(三) 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1. 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在复习中, 要避免学生把中国史与世界史割裂开来。如, 在讲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时,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 有机地将中外历史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复习时都应有将中外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 注重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
龚奇柱专家主编的《重庆历史》上、下册, 这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在复习中注重重庆史与中国史的联系。如, 在讲辛亥革命时, 要联系重庆的著名资产阶级宣传家、革命家邹容等史实。
3. 注重历史与现实热点相联系。
让历史教学紧扣现实热点, 做到学以致用, 利用重大纪念活动, 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每年的六月五日, 告诉学生:重庆会拉响警笛声, 以告诫人们勿忘日本帝国主义在1941的“大轰炸”等。
(四) 重视学生读图、识图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如, 在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 引导学生认识三幅图:1、雅尔塔会议“三巨头”;2、苏军占领柏林;3、日本投降仪式。要求从中提取的信息是:反映的事件、时间及影响等。
(五) 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当学生学过之后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这是留给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去感悟历史, 得到积极有益的启示和认识。
“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 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学生与自己的以前比, 说说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收获, 还存在什么缺陷等。因此, 关注学生的成长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 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
(六) 强化训练
教师在复习中务必要加强学生对各种典型例题的训练, 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要求, 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训练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 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 在规范中有自由, 一致中有特色, 统一中含个性。
开卷考试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脑海中有课改意识;心中有课程标准;眼中有全体学生;手中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生成;只有落实好这些, 才能引导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体系融会贯通在心中, 轻松应对历史开卷考试, 才能在开卷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 《有效突破与有效教学——从<太平天国>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说开去》李树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