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读后感

关键词: 知音 读后感

《知音》读后感(精选6篇)

篇1:《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篇读后感

谈到知音,我们会首先想到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知音难寻,这是多少迁客骚人的心声啊,在《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首段便有了“知音其难哉”的感慨,并由此说明文学也如音乐一样需要“知音”的评论和鉴赏,同时论述了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批评。

读完这篇文章,从内容上将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讲知音难寻,并指出了三种评论家的类型,来说明知音难寻的原因,第一是列举了韩非子,司马迁的故事说明了古来文学批评大都是“贵古贱今”,即批评同时代的人赞扬古代的人;第二列举班固和曹植的故事来说明了“文人相轻”这一现象;而楼护则代表了“学识够不上谈论文章,却把伪谬当成是真实”的这一类人。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音实难知”,即做好文学批评是的确存在一些难度的,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抽象复杂,以及评论家见识有限又各有偏好。要进行文章评论,首先要对文章轻重的评论没有私心,对作品的爱憎没有偏见。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首先提出了“六观”的思想,即文体安排、文辞布置、文学的继承发展、奇与正的表现方法、运用的事类以及作品的音律。并且要求评论者应该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论文章。要通过作者的文辞去探讨其内心的情思,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评论。

第四部分主要是提出文学批评的理论根据。审查鉴别不要因它而错听。唯有遵守评论鉴赏的规则,才不会搞错迷失方向。

大二即将结束了,很快我们就要走入社会,接受新一轮的洗礼,很多人都会抱怨社会不公正,会感慨遇不到伯乐,因怀才不遇而闷闷不乐,这时候我们是作为被“鉴定”的对象,这时就需要我们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机会去遇见我们的“知音”,即使有伯乐,那么也需要千里马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篇2:《知音》读后感

《知音》150字

反正我家洋洋现在还是不让他看电视。还有为了让宝宝开发智力,那位妈妈每天都让宝宝游泳,首先宝宝游泳的最佳黄金期是四,五个月时,然后如果每天都游永对宝宝的身体并不好,他们都是用脖子去承受自身的体重,或多或少也伤害到他们的脖子的,脖子不好了,还是要影响到脑部供血,脑部供血不足的后果还是脑子不灵。总之,我觉得文章漏洞百出,有点闭门造车的味道。是也许这位作者没经历过如此做妈妈的辛苦,她要比正常做母亲的女人要辛苦百倍。如果时间我会把照顾洋洋的三百五十天心得整理出来,他还有十五天是在icu里。

篇3:《知音》读后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写到“知音其难哉!”说明了在文学活动中创作者和鉴赏者达到真正的心灵相通是难以做到的。对此, 纪昀给出了深刻的评价“难字一篇之骨”1。接着刘勰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音实难知, 知实难逢”, 这里涉及到鉴赏者和作品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知实难逢”。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知难》篇里说“貌若知音, 而实存偏见。”2表面上看作者和鉴赏者有了交流。由于存在着偏见, 并没有达到真心相知。刘勰认为造成“知实难逢”的原因有:一贵古贱今。人们在文学鉴赏时往往存在着“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思维观念, 这一崇尚过去的偏见势必会影响对同时代作品的正确理解。文中说:“昔《储说》始出, 《子虚》初成, 秦皇、汉武, 恨不同时;既同时矣, 则韩囚而马轻。”秦皇、汉武阅读那些文章, 只是想让作家成为他们歌颂功业的代言人, 不会从审美的角度领悟到作品的意义, 也就不会成为作家的知音。二崇己抑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一些文人往往恃才傲物, 只注重自己的文章。不去虚心地阅读别人的好文章, 吸取别人的优点和智慧。如班固嘲笑和自己文采差不多的傅毅, 说他“下笔不能自休”。刘勰认为由于文人相轻, 鉴赏者存在着偏见, 结果使文章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三信伪迷真。文中这样描述楼护“桓谭之徒, 相顾嗤笑。彼实博徒, 轻言负诮;况乎文士, 可妄谈哉?”自以为有口才的楼护, 荒唐得要评论文章。但因学养不足、缺乏文化的眼光, 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评论家。

另一方面“音实难知”是知音难的又一原因。文学鉴赏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别的理性活动, 是鉴赏者通过感受作品的内在意蕴及思想情感来发表自己的观点。鉴赏的前提就是要对文学的内容有着清楚的认识, 然而作品的内容却是极其复杂的。

刘勰在文中提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他认为鉴赏者要达到“圆照之象”应具备这样的审美能力:博观。鉴赏者应该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 多阅读、多实践, 了解和掌握文学的规律, 这样才能对作品做整体的把握, 然后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感悟和评价。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 只是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 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 才能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3作者的情感隐含在特定的审美意象中, 鉴赏者要“披文以入情, 沿波而讨源”, 就应该认真地阅读文字, 渐渐进入艺术情境中, 体会作家的情感, 感知作家的心灵。刘勰正是认识到了鉴赏者在审美实践中的意义, 所以对鉴赏者在阅读作品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鉴赏者在审美实践中应该做到“六观”, 徐复观在《中国文学精神》中说“六者融合在一起, 始构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文体。把六观总合起来, 即使从一个完整的文体去了解、批判、鉴赏作者的文章。”4六观即从六个方面来分析鉴赏文章, 这样才有利于文学鉴赏活动的顺利展开。

一观位体, “体”有人认为是文章的体裁, 但也有人认为是文章的风格。《定势》篇中有“莫不因情立体, 即体成势也。”《熔裁》篇也提到“情理设位, 文采行乎其中。”可见“观位体”就是考察与文章情理内容相联系的文章的体裁, 即文章体裁是根据文章的情理内容来谋篇布局, 确定文章的结构、文体特征、材料的选取等。

二观置辞, 是鉴赏文辞运用方面的问题。文辞是文章形成的基本要素, 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情采》篇提出“是以联辞结采, 将欲明经;采滥辞诡, 则心理愈翳。”刘勰重视文辞的运用, 但反对辞藻的“滥”。《章句》篇也提出“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为章, 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 章无疵也;章之明靡, 句无玷也;句之清英, 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 知一而万毕矣”。字、词、句在文中用来描述客观对象, 表现作者的情思。在文学鉴赏中, 鉴赏者应考查文辞运用是否得当, 是否恰当的表现出作者情志。

三观通变, 是考察文章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通”即通古今, 把作品放到文学历史发展中去加以把握, 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有所创新。《通变》篇说“凭情以会通, 负气以适变。”强调了文章写作要在会通古今的基础上, 灵活地运用前人经验, 以求得文章的新变。唯有不断的新变才会促进文学的健康长远发展。

四观奇正, 就是鉴赏文章的文风。《辩骚》中提出《离骚》的特点是“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 即追求文辞新奇而不失内容的雅正, 追求华艳而不违背实际。这应该是观作品“奇正”的一个重点。《定势》篇说:“旧练之才, 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 则逐奇而失正。”不能为了追求文章的新奇而不遵守正常的文章体式。刘勰的“观奇正”是针对齐梁时期的不正文风而提出来的, 意在强调文章内容、文辞等方面的雅正。

五观事义, 就是考察文章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典故、引文等是否恰当。刘勰在《事类》篇中提到“据事以类义, 援古以证今者也。”即说明了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了解其中的典故、引文等, 以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六观宫商, 是指品评文学语言的声律是否和谐优美。《声律》篇说:“凡声有飞沈, 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 叠韵杂句而必睽;沈则响发而断, 飞则声飏不还, 并辘轳交往, 逆鳞相比, 迂其际会, 则往蹇来连, 其为疾病, 亦文家之吃也。”刘勰重视文学语言的节奏韵律, 强调文学语言的“和韵”。

刘勰提出的“六观”包括了鉴赏文章的六个方面, 是鉴赏者所应掌握的比较客观的方法。正如张少康在《文心雕龙新探》中所说:“刘勰坚持客观的、科学的文学批评态度, 反对主观的、片面的文学批评。是和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内在联系的。”5鉴赏者把握了“六观”的这些方面, 才能真正地达到“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文学鉴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优美的语言, 更为重要的是从体现人类共通感的情的角度出发去感悟作者的情志, 从而来领悟文字所承载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达到“深识鉴奥, 必欢然内怿”的审美愉悦之感。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与快感是形影不离的。一切受到诗感染的心灵, 都会敞开来接受那掺和在诗的快感中的智慧。”鉴赏者通过对文辞的理解, 进入到文字所创造的艺术世界, 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领悟到文学的意蕴, 便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知音”便不再难。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一篇重要的文学鉴赏理论, 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它和其他篇章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体系。刘勰在《知音》篇中提出了文学鉴赏的规律和方法, 强调了鉴赏主体的重要性以及鉴赏者所应具备的素质。《知音》篇所提出的鉴赏理论为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2]、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篇4:“未知友”的知音

一九七八年六月,郭老逝世的噩耗传到了中山大学康乐园。年逾八旬的容庚先生十分难过,当即与商承祚先生合拟唁电,委托曾宪通同志专程前往长堤电信局拍发。追怀与郭老将近五十年的交往,容先生心潮难平。他把历经动乱而珍藏着的郭老自一九二九年以来的来信翻检出来,一一细看,如对故人。曾宪通同志拍完电报来到容先生家中,容先生郑重地把这些信札交给他研究。曾宪通同志捧着这厚厚的一叠信札,深感份量之重,决心尽快将它整理出版。容先生对此极为支持,主动提供了尚未公诸于世的《颂斋自定年谱》和《颂斋日记》,这使书信的内容得到了许多有力的佐证。曾宪通同志竟五十余日之功,查阅郭老与容先生的有关著述,考订事实,诠释术语,理清学术讨论的线索,介绍郭老和容先生学术观点的发展,终于完成了这本《郭沫若书简——致容庚》的编注工作。这本书的出版,不但对研究郭老的思想及学术道路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近代古文字学发展史保留了一段佳话。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郭老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迫害,东渡日本,前后几近十年。对此,周恩来同志在一九四一年曾经说过:“十年内,他的译著之高,人所难及。他精研古代社会,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两周金文以及古代铭刻等等,用科学的方法,再现了古代的许多真实,这是一种新的努力,也是革命的努力。”这本书所收录的郭老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五年致容庚先生的五十六件书信就是这一“革命的努力”的珍贵记录。书末附载了曾憲通、陈炜湛合写的《试论郭沫若同志的早期古文字研究》一文,对郭老的研究道路及重要贡献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这五十六件书信是写给容庚先生的,容先生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主角。当我展读这一封封通信时,我不但为郭老的“革命的努力”所感动,同样地也对容先生的精神钦佩不已。郭老第一次写信给素不相识的容先生时,用“未知友”署名,我们现在用“‘未知友’的知音”来称呼容先生大概是不算过份的。

当郭老在日本开始研究古文字的时候,困难重重。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弟遁迹海外,且在乡间,万事均感孤陋”,“弟苦材料缺乏,复无可与谈者,殊闷闷也”。他在王国维先生为商承祚先生的《殷虚文字类编》所作的序中才第一次得知容先生的名字,于是冒昧投书,自署“未知友郭沫若”,时当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所幸的是容先生并没有使郭老失望,也没有让郭老久候。尽管海天相隔,素昧平生,容先生依然热情地与郭老结成了文字之交,及时地给郭老复了信并寄去了郭老急需的绅及秦公的铭文。郭老在第二封信中写道:“奉书并蒙录示二器文,欣喜无似。”时为九月十九日,距前信不过二十余日。在书函往返的七年间,容先生对郭老在研究古文字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他给郭老总共提供了多少件研究资料,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郭老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初版的解题中说:“本书插图多得自燕京大学教授容庚氏之惠借。”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殷虚书契前编》一书,郭老在《甲骨文字研究》初版《一年以后之自跋》中写道:“《殷虚书契前编》闻久已绝版,有之者珍如拱璧,鬻之者倚为奇货,故余始终未得此书也。去岁蒙容君希白远道见假,俾于检索上得无上之便宜,作者甚感其厚意。”奇货而不居,远道见假,一借就是一年,容庚先生的襟怀是不难想见的了。容先生不但向郭老提供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而且热情地帮助郭老发表及出版古文字研究著作。郭老的《臣辰铭考释》及《汤盘孔鼎之扬榷》两篇文章就是在容先生主编的《燕京学报》上发表的。郭老的第一部古文字专著《甲骨文字研究》录成后,容先生热心介绍给有关方面出版,后因故未果。之后,郭老关于铜器铭文研究的力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脱稿后,容先生又介绍出版,并应郭老之请,立即预支版税数百元,以解郭老燃眉之急(其时郭老为帮助一位出狱的友人治病,急需款项)。后出版事被搁置,然容先生并未追索版税。古道热肠,令人感佩。容先生的这种精神,五十年来未尝稍衰。就在七十年代末,广州一家医院有一位在药房工作的青年,有志于古文字研究,贸然登门,受到了容先生热情的关怀。从此这位青年成了容先生家的常客。容先生为他提供学习的资料,指点门径,答疑解惑。现在这位青年已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攻金文的研究生了。

郭老与容先生通信时,容先生已经是古文字学界卓有成绩的学者了,正在燕京大学任教,并主编《燕京学报》。但他并不以“先进者”自居,而是认真听取郭老很多有益的批评与建议,修改自己的著作。郭老在一九三○年四月六日的信中写道:“武英殿古器复将由兄整理成书,甚欣慰”,“余意花纹形式之研究最为切要,近世考古学即注意于此……足下与古物接触之机会较多,能有意于此乎?”曾宪通同志在注释中认为:“容庚先生此后作《武英殿彝器图录》,开著录花纹之先例。读此信,似郭老之建议于此书之创例有所促成。”此外关于图形文字,容先生在《宝蕴楼彝器图录》中称之为“文字画”。其后在《武英殿彝器图录》中即采纳郭老意见,修改旧说,称:“此种图形文字,昔人多不得其解,吾友郭沫若谓乃古代国族之名号……其说是也。”我想容先生之所以乐于与一位“未知友”神交十余年(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九四六年),书函来往,切磋琢磨,正是为了提高古文字研究的学术水平。容庚先生常说:“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他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后来者居上。

读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明白,“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着郭老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拚命写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郭老能取得这么辉煌的研究成果?”郭老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态度,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希望学术界更多地涌现象郭老这样的研究家,我们同样也希望学术界更多地涌现象容庚先生这样的学者,让更多的“未知友”找到自己的知音。

(《郭沫若书简——致容庚》,曾宪通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第一版,1.85元)

陈抗

读《郭沫若书简——致容庚》

一九七八年六月,郭老逝世的噩耗传到了中山大学康乐园。年逾八旬的容庚先生十分难过,当即与商承祚先生合拟唁电,委托曾宪通同志专程前往长堤电信局拍发。追怀与郭老将近五十年的交往,容先生心潮难平。他把历经动乱而珍藏着的郭老自一九二九年以来的来信翻检出来,一一细看,如对故人。曾宪通同志拍完电报来到容先生家中,容先生郑重地把这些信札交给他研究。曾宪通同志捧着这厚厚的一叠信札,深感份量之重,决心尽快将它整理出版。容先生对此极为支持,主动提供了尚未公诸于世的《颂斋自定年谱》和《颂斋日记》,这使书信的内容得到了许多有力的佐证。曾宪通同志竟五十余日之功,查阅郭老与容先生的有关著述,考订事实,诠释术语,理清学术讨论的线索,介绍郭老和容先生学术观点的发展,终于完成了这本《郭沫若书简——致容庚》的编注工作。这本书的出版,不但对研究郭老的思想及学术道路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近代古文字学发展史保留了一段佳话。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郭老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迫害,东渡日本,前后几近十年。对此,周恩来同志在一九四一年曾经说过:“十年内,他的译著之高,人所难及。他精研古代社会,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两周金文以及古代铭刻等等,用科学的方法,再现了古代的许多真实,这是一种新的努力,也是革命的努力。”这本书所收录的郭老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五年致容庚先生的五十六件书信就是这一“革命的努力”的珍贵记录。书末附载了曾宪通、陈炜湛合写的《试论郭沫若同志的早期古文字研究》一文,对郭老的研究道路及重要贡献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这五十六件书信是写给容庚先生的,容先生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主角。当我展读这一封封通信时,我不但为郭老的“革命的努力”所感动,同样地也对容先生的精神欽佩不已。郭老第一次写信给素不相识的容先生时,用“未知友”署名,我们现在用“‘未知友’的知音”来称呼容先生大概是不算过份的。

当郭老在日本开始研究古文字的时候,困难重重。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弟遁迹海外,且在乡间,万事均感孤陋”,“弟苦材料缺乏,复无可与谈者,殊闷闷也”。他在王国维先生为商承祚先生的《殷虚文字类编》所作的序中才第一次得知容先生的名字,于是冒昧投书,自署“未知友郭沫若”,时当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所幸的是容先生并没有使郭老失望,也没有让郭老久候。尽管海天相隔,素昧平生,容先生依然热情地与郭老结成了文字之交,及时地给郭老复了信并寄去了郭老急需的绅及秦公的铭文。郭老在第二封信中写道:“奉书并蒙录示二器文,欣喜无似。”时为九月十九日,距前信不过二十余日。在书函往返的七年间,容先生对郭老在研究古文字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他给郭老总共提供了多少件研究资料,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郭老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初版的解题中说:“本书插图多得自燕京大学教授容庚氏之惠借。”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殷虚书契前编》一书,郭老在《甲骨文字研究》初版《一年以后之自跋》中写道:“《殷虚书契前编》闻久已绝版,有之者珍如拱璧,鬻之者倚为奇货,故余始终未得此书也。去岁蒙容君希白远道见假,俾于检索上得无上之便宜,作者甚感其厚意。”奇货而不居,远道见假,一借就是一年,容庚先生的襟怀是不难想见的了。容先生不但向郭老提供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而且热情地帮助郭老发表及出版古文字研究著作。郭老的《臣辰铭考释》及《汤盘孔鼎之扬榷》两篇文章就是在容先生主编的《燕京学报》上发表的。郭老的第一部古文字专著《甲骨文字研究》录成后,容先生热心介绍给有关方面出版,后因故未果。之后,郭老关于铜器铭文研究的力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脱稿后,容先生又介绍出版,并应郭老之请,立即预支版税数百元,以解郭老燃眉之急(其时郭老为帮助一位出狱的友人治病,急需款项)。后出版事被搁置,然容先生并未追索版税。古道热肠,令人感佩。容先生的这种精神,五十年来未尝稍衰。就在七十年代末,广州一家医院有一位在药房工作的青年,有志于古文字研究,贸然登门,受到了容先生热情的关怀。从此这位青年成了容先生家的常客。容先生为他提供学习的资料,指点门径,答疑解惑。现在这位青年已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攻金文的研究生了。

郭老与容先生通信时,容先生已经是古文字学界卓有成绩的学者了,正在燕京大学任教,并主编《燕京学报》。但他并不以“先进者”自居,而是认真听取郭老很多有益的批评与建议,修改自己的著作。郭老在一九三○年四月六日的信中写道:“武英殿古器复将由兄整理成书,甚欣慰”,“余意花纹形式之研究最为切要,近世考古学即注意于此……足下与古物接触之机会较多,能有意于此乎?”曾宪通同志在注释中认为:“容庚先生此后作《武英殿彝器图录》,开著录花纹之先例。读此信,似郭老之建议于此书之创例有所促成。”此外关于图形文字,容先生在《宝蕴楼彝器图录》中称之为“文字画”。其后在《武英殿彝器图录》中即采纳郭老意见,修改旧说,称:“此种图形文字,昔人多不得其解,吾友郭沫若谓乃古代国族之名号……其说是也。”我想容先生之所以乐于与一位“未知友”神交十余年(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九四六年),书函来往,切磋琢磨,正是为了提高古文字研究的学术水平。容庚先生常说:“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他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后来者居上。

读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明白,“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着郭老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拚命写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郭老能取得这么辉煌的研究成果?”郭老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态度,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希望学术界更多地涌现象郭老这样的研究家,我们同样也希望学术界更多地涌现象容庚先生这样的学者,让更多的“未知友”找到自己的知音。

篇5:知音难觅 读伯牙绝弦读后感

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是伯牙与子期。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酒已没,世上无知音。都是描写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

现今有穿越剧《步步惊心》中的若曦和十三爷,《甄嬛传》中的甄嬛和十七爷。他们都是知己。尽管不真实,但他们的知己情让我深深感动。

人间得一知己足矣,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一个知己的,得到一个知己是多么的珍贵和幸运。我终于明白伯牙绝弦的道理。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是讲知己的可贵和稀有。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种境界让我感叹。

我多么想得到一个知己,但是却那么的难。祝愿有缘人成为知己

篇6:知音的意思是什么_知音造句示例

知音

zhī yīn

【词语释义】

1.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2. 后来用知音称知己,能赏识自己的人

3. 知心朋友

详细解释

通晓音律。

《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h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kk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陈 、应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L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痛吮鹬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z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出处】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近义词】

深交、相知、知心、好友、知交、挚友、老友、密友、知友、知己、心腹

【词语造句】

1、在我们国内,有一部分知音听众,认为凭藉着自己的想象,只要把表演保持得合乎标准,就是没有害处的。

2、我曾从《知音》杂志上看见一个处境与我一样又相反的人,他两次高考数学物理全部满分,而英语语文不及格,最终他没能去大学,打工去了。

3、可是,我们也知道,我们已经拥有能够重塑运输业风景线的先进技术了。这样的一堂课,在今后的几十年里,知音听众还将源源不断。

4、当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时,我发现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同样变成了对那些在我刚来时曾怪罪过的外国人的憎恶。

5、在试图重返月球的过程中,美国宇航局经常从曾经最受宠爱的太空计划阿波罗找到知音。

6、在聚会上,一位退休的历史学教授韦恩・达德利找到了知音――一位54岁的主教牧师布莱恩・默多克。

7、但这个功能逐渐在其初始用户之外找到了知音,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功能。

8、年轻的天才、新颖的创举往往必须面对着整个世界的敌意;而他们渴望知音。

9、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而化为酒香。

10、我们完全心灵相契,是知音。

11、假如你是羽毛球爱好者,又是红酒品尝家,那么,在这里,你一定能够找到知音。

12、我们是酒店用品界的传播者,美食家的知音,餐饮经营者的伙伴。

13、赫宝莲娜将成为您一生形影不离的知音,有了赫宝莲娜将会使您成为独立、智慧、喜悦、丰富、美丽的伟大女性。

14、一只孤独的鲸,因为自己声音的频率和其他鲸不一样,因此十二年来一直过着孤身一人,没有“知音”的生活。

15、你说,我们是知音啊。

16、千里难寻是知音。我们品读友谊,感悟人生。

17、对于知音或文友来说是吟诵之后韵味无穷,心慕动情唱和品评,这都是好诗。

18、他对周围社会的虚伪性有高度的敏感性,但又找不到知音来分担他的郁闷和痛苦,因而感到孤独。

19、如果能通过我的作品找到知音,那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20、对我们的传统绘画,他是异国的知音。

21、解决言不尽意的困窘除了作者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待于一个合格的读者、优秀的知音出现来将作者之意具体化。

22、在近五个春秋的成长之路上,我们历练团队,找寻知音,锲而不舍地为高尔夫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做着不懈地努力。

23、由于“国航知音信用卡”的交易采取按户统计的方式,故附属卡持卡人的消费将并入主卡持卡人消费一并计算。

24、“异”代表作品所有新的艺术价值,有待于“知音”的阅读活动而实现。

25、如果哪个人想在世上觅个可供谈心的知音,恐怕非那位作曲人莫属,因为他必定受过苦,揪过心,做过梦啊。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知音》教学设计 下一篇:知音背景音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