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 增长

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共10篇)

篇1: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其形成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

首先,香港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完善。香港地处中国南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亚太地区的佳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香港拥有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的维多利亚港,港口管理和港口设备齐全,采用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方式,香港还是全球著名的航空中心,拥有发达的电讯基础设施,移动电话服务用户普及率和宽带普及率高。香港铁路与公路网完善,其次,香港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法律对其对外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香港实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政策,是世界上最大最开放的自由港,外国船只可以自由进出,进出口贸易手续十分简便,香港的税率低,税种少,除烟酒,高档化妆品等少数商品征收很低的消费税和进口税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豁免关税,且内外税率一致。香港金融和投资自由,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本地银行与外资银行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港币和外币兑换十分自由。在投资上,香港对公司建立的标准低,限制少,外国公司与本地公司平等竞争。中国大陆的有力支持也是香港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支撑力,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为香港外贸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为香港提供大量的原料、食品、淡水,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此外,香港政府清廉,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健全,教育投资大,劳动力素质高、充满活力的自由企业制度和明细的产权制度等因素也是香港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香港的对外贸易由出口,进口和转口组成。进入八十年代后,香港的对外贸易呈现出由加工出口贸易一枝独秀发展成为加工出口,转口贸易,和异地加工贸易并举的局面。香港工业原料和能源资源匮乏,进口以原料和燃料为主,进口来源主要来自中国内陆、美国、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出口以轻纺产品,电子机械为主,出口对象主要是中国内陆,美国,英国,德国等。转口贸易是香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由于内地投资环境良好,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利用自由港优势,许多港商在内地投资建厂,大量的零配件和原材料由欧美经香港转口到中国大陆,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再运回香港出口到欧美市场,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香港转口贸易主要电子机械,通讯设备,服装等,贸易对象主要是中国大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此外,香港离岸贸易不断发展,香港上市的离岸公司不断增多,由于离岸法区对离岸公司没有任何税收,只收取少量的管理费,且离岸法区与发达国家有很好的贸易关系,例如:根据离岸法区与美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获得免税待遇。如果该企业拥有一个海外离岸公司,由企业向离岸公司出口产品,再由离岸公司向美国出口,就可以避开关税壁垒和出口配额限制。但是香港对外贸易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香港的贸易依存度高,对外依赖性大

篇2: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关于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用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社会生产力和人口都处于一种非常缓慢的增长状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总体上是和谐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经济活动的需求,以及对环境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加上许多国家忽略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三废”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平流层臭氧的耗损、温室效应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等。

(二)贸易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机制

贸易本身不会直接引起环境问题,只有当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因素(如外部性、产权不明确、信息不充分等)存在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贸易才会导致环境破坏。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也成功的将贸易纳入了传统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框架,对贸易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综合来看,贸易的环境效应大致可以归纳为配置效应、规模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结构效应、产品效应、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七个方面。

二、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

1.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方面,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一直高于整个世界GDP。

另一方面,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现象,而非历史的常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较之国别或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乃至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浪潮。2.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效应

国际贸易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有利方面看,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大或改善环境容量,有助于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2)提高自然环境容量。

(3)贸易增加了自然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认识贸易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它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主要有:(1)环境污染的扩散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2)生产和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损害。(3)运输的大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贸易影响自然环境的路径(1)商品效应

国际贸易通过具有环境影响的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如果交换的商品有助于环境保护,或者是另一种危害环境的商品的替代物,那么,贸易对环境会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由于贸易导致经济规模变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规模效应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规模和扩大,产出的增加超过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递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化因素,随着规模扩大,内部分工更细,劳动者熟练程度提高,节约了劳动转换的时间损失;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尤其是专业化设备不能有效地缩减以供单个工人使用;另外,随着工厂或企业规模扩大,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购销费用和广告费用逐渐递减。(3)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指贸易通过影响经济结构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贸易促进专业化分工,导致各国更依赖于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推动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4)规则效应

贸易会影响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从而影响环境,这

就是贸易影响环境的规则效应。

(二)实践考察

国际贸易对环境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影响,但由于其正面影响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环保资金等途径实现的,因此是比较间接地、隐形的;而其负面影响则是比较直接的、显性的。因此,我们要从实践角度考虑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或减少贸易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1.濒危物种贸易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为国际贸易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通常,野生生物被杀死后,用于制造一些产品(肉、皮、牙、角、羽毛等),或是被活捉以供宠物饲养、动物园、研究使用,以及被被运动狩猎捕捉,导致很多野生动物都濒临灭绝。

其次,由于国际贸易的推动,在供需关系影响下使得少数生物得以大量繁殖,人为的造成了物种不公平的争夺生存空间,从而破坏了其他生物生存的可持续性。2.木材贸易与森林退化

以不可持续方式开采森林并用于国际贸易,不仅会减少现在木材储量,而且还会有广泛的环境后果。这些外部影响包括一些消费价值的丧失(如采集、打猎及娱乐使用),生态功能的丧失(如流域保护、碳储备和微观气候调节)和其他非消费价值的丧失(如生态旅游、基因资源及存在价值)。3.渔业贸易与海洋环境问题

渔业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很难与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分开。英国南汉普渔业分析家塞维利·森从下面四个方面分析渔业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1)滥捕和储量耗竭。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捕捞能力增强,致使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与捕捞不断增加,产量不断上升。

(2)濒危物种的捕捞。(3)附带捕捞。(4)海洋栖息地的破坏。4.贸易运输和环境污染

贸易自由化与运输业的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联系是国际运输业自由化本身。

第二个联系是那些对运输有显著影响的行业的自由化,包括能源和运输设备。

第三个联系是物资生产和消费地点的变化,从地理空间来说增加了它们的距离。

第四个联系是生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这种增长必然导致更集中的消费或投资,以及不同收入所需的不同商品和劳务结构的变化。第五个联系是贸易自由化对环境领域政策制定的影响——尤其是政府在一个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制定本国环境政策的自由度。

三、环境保护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环境政策和法规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各国不同的产品环境标准对贸易的影响。1.各国环境成本内在化措施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实施环境成本内在化会促进贸易的自由化,由于环境成本已内在化到价格中,因此,现存的许多贸易限制已变得毫无必要。但由于各国实施环境成本的内在化程度不同,实施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措施也会产生贸易阻碍的效果。一般来说,环境成本的内在化措施对贸易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竞争力的影响。(2)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3)对某些产品的贸易禁止和严重限制。2.国际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努力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早期,全球和跨界环境问题未被广泛认识。环境问题主要局限于国家的边境范围之内,环境政策制定者主要考虑工业污染的问题。当前跨国界污染和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环境政策决策者面临的主要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连同酸雨、共享水体的污染、跨界的空气污染等,都需要各国合作解决。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濒危动植物物种的贸易活动,表明各国之间从事的贸易活动本身直接的与环境退化有关。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在环境问题上很难分清国内环境问题和国际环境问题 的界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一致采取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措施。至于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程度,需要视不同的环境问题和不同的国家而定。

篇3: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探索这一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改革,改善环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内外关于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就研究角度可以分为贸易的环境效应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Grossman和Krueger[1]把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刘贵清[2]实证发现这三个效应表现明显,但对不同的污染变量会产生不同结果。另一方面,Van Beers和Van den Bergh[3]得出严格的环境政策对出口贸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曹慧平和陈清萍[4]用计量分析验证了要素禀赋学说和“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是成立的;傅京燕和赵春梅[5]指出严格的内生环境规制可以显著提升五类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较优势。既有文献大多关注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单向影响,而环境污染对贸易反向影响的文献研究较为缺乏。且现有研究仅从时间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较少考虑到空间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空间因素纳入实证研究中,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回归分析重点对环境污染对国际贸易的反向作用进行研究。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采用进出口总额(trade,千美元)来衡量对外贸易,采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solid,万吨)、工业废水(water,万吨)和工业废气(gas,亿标立方米)作为反映环境污染的变量。选取2000-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本文选择基于Rook方式的空间邻接方法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并采用Moran指数来度量全局空间自相关性。

设xi为第i个省的观测值,全局Moran指数I计算公式为:

其中I表示全局Moran指数,,,n为省域个数。I∈[-1,1],I>0,表示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反之表示存在负的空间相关性。

在软件中通常采取尾概率p的方法对其进行假设检验,p<α,拒绝原假设,该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性;反之接受原假设。利用Geoda095i软件计算全局Moran'sⅠ指数及其检验结果如表1。

注: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统计年鉴。

由表1,2000-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和环境污染各个变量的全局Moran'sⅠ指数都大于零,且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和环境污染都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即空间因素产生一定影响。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只分析整体集聚,若要度量区域内是否存在局部空间集聚,需做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设Ii(i=1,2,…,n)为局部Moran指数,表示为:

其中,S2,同(1)式表示,Ii∈[1,1],Ii>0,表示相似值(高值或低值)存在空间相关性;反之表示非相似值(高值和低值或者低值和高值)存在空间相关性。利用Geoda095i软件绘制2000年、2012年LISA示意图如图1、图2。

观察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在空间上形成了西部低值聚集区,东部高值聚集区的分布格局我国进出口的东部高值区以福建省为中心,涵盖范围较小且变化不大;而低值聚集区以甘肃、四川为中心,涵盖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落后地区。在环境污染方面,东部地区是工业三废的高排放地区聚集地,低值聚集区也分布在西部地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分布格局相匹配。

综上,我国对外贸易和环境污染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分布格局类似。但若想揭示二者关系,需建立空间回归模型进行研究。

三、空间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来进行空间回归分析。以进出口贸易总额作被解释变量.以工业三废作解释变量,选取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上述变量观测值作为样本数据构造空间回归模型。

(一)模型设定

设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i(=1,2,…,31)表示第i个省;ρ为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tradei表示第i个省的进出口总额;gasi表示第i个省的工业废气排放量;wateri表示第i个省的工业废水排放量;solidi表示第i个省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εi表示残差项;μi为随机误差项;λ为空间误差系数。

(二)实证分析

选择空间模型需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由Anselin和Florax的判断标准[6],LMLAG、LMERR的P值为0.2646、0.0929,LMERR较显著,而R-LMERR的P值比R-LMLAG的P值小,说明R-LMERR比R-LMLAG显著,故本文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EM)更为合理。估计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回归系数有负有正,且都通过10%显著性检验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对外贸易呈现负相关关系,反映我国依靠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废气污染的产业发展并没有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比较优势,反之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自然资源更加缺少,从而影响对外贸易;而我国废水污染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说明各省进出口贸易仍未摆脱对废水污染型产业的依赖

注:***、**、*分别表示通过1%、5%、10%水平下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环境污染和对外贸易在空间分布上都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且在空间上二者形成了相似的分布格局,东部地区进出口高,环境污染严重;而西部地区进出口低,环境污染相对较轻。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经济落后,不利的区位因素抑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大多依赖环境污染型产业获得贸易的比较优势。

第二,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废气污染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负,而废水污染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我国对外贸易仍旧依赖废水污染型产业的发展,但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废气污染的减少会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加大治理力度,以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废气污染为代价的产业需要耗费比其带给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更大的成本,从而使得我国对外贸易慢慢摆脱对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废气污染型产业的依赖。

为实现贸易与环境协调均衡发展提出建议:首先,我国各省份应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从而使得东部带动中西部,实现利益共享;加强环境规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在改善本省环境状况的同时抑制环境污染的空间外溢作用。其次,各省份应逐步增加清洁技术科研经费,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技术交流合作,不断发挥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我国应加快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减少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型产业的依赖。

参考文献

[1]Gene M Grossman,Alan B 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BER Working Paper,No.3914,1991.

[2]刘贵清.基于改进均衡模型的我国时外贸易和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3).

[3]Van Beers,Van den Bergh.An Overview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Trade and Environment[J].Journal of World Trade,1996,30(1):143-167.

[4]曹慧平,陈清萍.环境要素约束下H-O模型的理论与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

[5]傅京燕,赵春梅.环境规制会影响污染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吗?—基于中国面板数据和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4(2).

篇4:国外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概述

关键词:自由贸易与环境管制;库兹涅茨曲线;“污染避难所”假说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52-02

近几年,许多环境经济学家开始讨论贸易自由化的利益问题,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使得收入提高的同时会导致环境的恶化。而自由自由贸易的拥护者则认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为自由贸易。自由贸易会提高真实收入,而真实收入的提高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支持环境管制,进而对环境的改善起到推进作用。本文正是对以上两种观点的简单汇总。

一、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一)理论渊源

Grossman and Kruger(1993)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发现,开始空气质量会随着收入的上升而恶化,而一旦出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美元,空气质量与收入的增长呈现同向变动的关系,这种倒U型的关系就是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EKC)。该篇文献同时也把国际贸易对于环境影响的效应分析分为三个方面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从而建立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1994年OECD组织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界定为产品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Grossman和Kruger的理论。Grossman和Kruger(1993)引起了大量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

(二)经验检验上的发展

EKC经验检验的结论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定论。

Hilton和Levison(1998)在利用48个国家的汽车尾气排放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时发现,环境与人均收入的倒U形关系只对特定的函数形式成立。Panayotou(1999)以CO2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函数,验证了C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倒U形关系存在。Taskin(2000)、Bradford et al(2000)等在采用对不同污染物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同时,还存在一些经验检验证实EKC并不存在。例如Bruyn(1998)运用新西兰、西德、英国和美国1960-1993年数据进行估计时就发现污染物排放量随人均收入量递增。Hannes Egl(2001)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德国的数据进行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EKC在长期是成立的,但这个结论也不是针对所有的污染物都成立,所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仍旧值得怀疑。

(三)对于EKC理论的质疑

探索EKC的本质,我们可以发现,EKC主要是研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并非简单而具体的,经济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复杂性。经济发展在破坏环境的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思和环保技术的提高也会改善环境,并且不同地区的状况也会不一样。DeBruyn(1998)等学者就批评EKC研究由于忽略了众多因素而存在模型设定的不准确性。Torras和Boyce(1998)指出,对收入较低的国家而言,制度对环境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会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一国的民主程度及腐败程度也是在研究环境与人均收入关系时不可忽略的因素

二、“污染避难所”假说

近几年,研究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一重要分支就是“污染避难所”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自由贸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于环境污染行业的管制增加,从而使其在污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削弱,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自身在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不但不会增加对环境的管制增加其产品的成本,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放松自身对于国内环境污染的制约。由此可知,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会使得发达国家专业化分工生产清洁型产品,而发中国家则专业化生产污染型产品,自由贸易会促使环境污染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一)自由贸易对于污染转移的影响

贸易是否促使环境污染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不同的研究学者利用不同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方面,Esty and Garadin(1997)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可能成为它国的污染的避难所,主要原因是,松的环境管制监管可以提高一国污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得该国专业化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在“污染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出口也多为污染与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而发达国家则多为清洁型产品。例如南美洲地区在为世界市场提供产品的同时,其森林也遭到严重破坏,另外一些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国家,例如韩国,环境也一度恶化,来自这些地区的统计数据均可证明“污染避难所”假说可以反映世界范围的产业分布的变化。与此类似的还有Ratnayake(1998)、Mani and Wheeler(1999)等文献。

与上述不同的是,Eskeland and Harrison(2003)专门对象牙海岸、摩洛哥、墨西哥、委内瑞拉四国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都没有产生污染的集聚。Antweilereta1(2001)和 Coleeta1(2005)也指出“不管是正是负,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很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还有部分研究是得出了与“污染避难所”假说相反的结论:一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环境状况反而可以改善。主要文献有:Sharifk and Bandyopadhyay(1992),这篇文献认为一个国家的越进行自由贸易,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就越清洁。Grehter和Melo(2003)对1981-1998年52个国家的5个重污染行业,发现污染型行业通常有着较高的贸易壁垒,有关计量分析也并不支持发达国家的污染行业会迁移到欠发达国家的论断,并指出“污染避难所”的假说是令人怀疑的。此外,Beghin和Potier(1997)、Eliste和Fredriksson(1998)等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二)污染管制对于贸易流动的影响

环境管制是否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流动问题最终会归咎于环境管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上,如果一国在某一行业上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则很有可能会专业化生产该种产品,或者说污染型产品会从环境管制较严格的国家向环境管制较少的国家转移。在这个问题在整个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传统学派认为由于环境管制会额外增加国内厂商的生产成本,从而削弱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可能会将本国市场都让给国外竞争者,由此所产生的损失可能远大于环境管制所带来的环境收益,因此采用较高的环境标准可能在传统学派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修正学派则主张采取较为严格的环境管制,因为较高的环境标准会为一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活动,由此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下降足以弥补由于环境管制所带来的损失,相反会提升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实证检验来说方面,Tobey(1990)对环境管制对23个OECD国家污染最严重产品的净出口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产品的出口量与环境管制的关系并不明确。Jaffeeta1(1995)和Janickeeta1(1997)等研究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一国污染行业产品的贸易量与一国环境管制强度相关。而Quiroga等人(2007)以2000年72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时发现,环境管制较松的国家在污染产业上确实具有比较优势。Akbostanci等人(2007)在以土耳其为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时,也得出了与上述类似的结论。今年来,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急剧的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界,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中国学者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的研究大多都借鉴国外学者的做法,而在结论方面也与国外的研究类似,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结束语:纵览现存文献发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现实性难题,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属于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就一国而言, 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追求贸易自由化收益的时候,会不会陷入国内生态环境恶化的泥潭呢?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 是否又会失去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削弱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呢?这都有待近一步研究,可见,贸易和环境关系领域的研究空间巨大。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浅议《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6月29日,《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下简称CEPA)正式签署;10月17日,《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这无疑是今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其中用相对大的篇幅对服务业开放作出了规定,很多超出了中国在加入WTO时作出的让步.结合香港、澳门地区经济结构状况以及CEPA条文的规定,本文将具体阐述CEPA会给香港、澳门的服务业、内地与港澳的关系带来的影响,对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及如何解决,作者也将在文中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作 者:于达 张俊波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5) 分类号:F7 关键词:服务业   CEPA   开放  

篇6: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前言

多年的国际贸易实践证明,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技术进步对提升本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一直以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的时代,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速度及其结构变化,而且还可以引起国际贸易方式改变。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和Eviews软件计算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分析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变量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面板数据是指对于不同时刻的截面个体作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也被称为时序与截面混和数据,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

本文分别采用计量经济学加权回归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中国技术进步与对外商品贸易额的关系、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额的比较分析以及我国31个省市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额的比较分析进行研究。

1 我国技术进步与对外商品贸易额的关系

为了研究中国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的长期定量关系,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加权回归模型,将科研投入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以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选取1978~2010年33年间的年度数据,单位为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1978~2010年33年间的年度商品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为亿美元。对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序列RD1)和商品出口贸易总额(序列EXPO1)均取自然对数序列,其趋势图见图1。

中国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的线性拟合方程为EXPO1=1.14261117398×RD1+0.554265341842,R2统计量为0.996388,结果见表1。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加权线性关系,我国科技进步对出口贸易的增长贡献率为1.14倍。加权统计量值:R2统计量0.996388,被解释变量均值7.415110,调整的R2统计量0.996272,被解释变量标准差8.998632,回归标准差0.089958,赤池准则-1.920250,残差平方和0.250867,施瓦茨准则-1.829553,对数似然函数值33.68413,汉南准则-1.889733,F统计量8552.519,DW统计量0.870121。

2 技术进步影响出口增长的国际比较

为了解我国科技投入与对外贸易产出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6个国家的比较情况,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将中国的数据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比较,定量分析中国的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时间跨度为1991年~2007年,出口采用的是各国出口的年度数据,单位是10亿美元,技术投入采用的是各国当年的R&D投入,单位为10亿本国货币,数据运算前进行对数化处理。模型选择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具体拟合结果见表2。加权统计结果:R2统计量0.997378,F统计量3072.683,调整的R2统计量0.997054,回归标准差1.019248。从估算结果来看,各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技术进步之间呈现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也在99%的置信度下显着。

由表2系数一栏可见,科技投入与对外贸易产出最高的为日本,其次分别为德国和法国,弹性系数均大于1,即R&D投入增加1%所带来的商品产品出口增加值均大于1%,说明其技术革新对出口的带动作用很强。而美国的出口弹性系数为0.84,略高于中国的0.82,说明美国的科技进步所引致的出口增长要好于中国,但是由于美国汇率的问题以及产业资本大量向海外投资导致的企业转移,同时近年来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明显放缓,使美国很强的技术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出口的优势,虽然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和技术强国,进出口总额高居世界前列,但是其进出口逆差很大,而且数据显示正在日趋扩大。

我国的商品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因此技术革新所带动的出口增长明显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其出口弹性仅为0.82。说明我国技术革新对出口增长有效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效果不够理想,表示我国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出口增长的体制有待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研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在制约我国商品出口长期持续增长。因此既要加大科研投入及成果转化,同时也要努力改善外贸出口环境,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出口增长。

3 我国31个省市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的.面板数据分析

对31个省市技术革新与各省市的外贸增长的关系进行解析,时间跨度为1997年~2009年,共13年,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模型选择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截距模型中,假设个体成员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并且个体影响可以用截距项的差别来说明。从估算结果看,虽然31个省市对技术革新促进出口增长的倾向相同,倾向系数为0.752586367332,但是在上述统计时期内,31个省市对技术革新促进出口增长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根据变截距系数的大小将31个省市分为4组,第一组变截距系数区间为(≥0.874874),包含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天津7个省市,这7省市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具备丰富的出口经验和人力资源,在该地区,科技投入与产出比要高于其他省市,这些省市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其中广东由于依托香港,经济外向性很强,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第二组变截距系数区间(0.214471≤变截距系数≤0.735131),包含了新疆、海南、辽宁、河北和广西5个省,这些地区一部分省区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比较好,如辽宁和河北,新疆、海南和广西作为沿海沿疆的省份,具有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科技投入与产出比要高于除第一组外的其他省市;第三组变截距系数区间为(-0.826144≤变截距系数≤-0.178532),包含14个省市,北京市也在其中;第四组变截距系数区间为(-1.441178≤变截距系数≤-0.866887),包含5个省市,如青海、甘肃和陕西等。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我国31个省市科技投入与对外产出比为0.75,也即意味着我国各省市科技投入产出率偏低,而且地区差异也比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投入与对外产出比要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更有优势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4 结语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加权回归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技术进步与对外商品贸易额的关系、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额的对比以及我国31个省市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额的对比进行研究。

我国不同省市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作用的差距也很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为充沛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以及较为丰富的出口经验,因此技术进步能带来较大的出口增长;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外向性较强,其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明显强于内地省份。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发达程度高、综合能力强的省市,与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省市相比较,其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显得更为明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制造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必将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阿荣,章浩.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3(7):19-23.

[2]胡涵钧,王作维.R&D投入―――中*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5(1):11-16.

[3]鲁文龙,陈宏民.R&D合作与政府最优政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1):60-62.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7: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联合推动欧美农业政策向前迈进--中澳官学两界共议农业贸易政策与香港会议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WTO谈判的重点和焦点,在农业领域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事关多哈回合的成败.适值WTO香港部长级会议即将举行之际,第三届中国和澳大利亚“农业贸易政策论坛”在中国北京举行.“WTO农业谈判进程和香港部长级会议”成为本次论坛的.主旨,围绕着这一主题,来自澳大利亚等国的贸易官员和专家与中国同行进行了专家层面的专题讨论.

作 者:王琛  作者单位:商务部世贸司 刊 名:WTO经济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WTO TRIBUNE 年,卷(期):2005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1978年至2007年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10.5%。同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0%,FDI在1985年到2007年间年均增长18%,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引资大国。然而在外贸、外资与经济增长不断攀高的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水平却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吨,比上年增加2.3%。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34.8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6.4%,比上年增加3.1%。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4841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2.15%;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5.67%。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鉴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资金额逐年增加和环境污染趋于严重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本文基于1992~2007年数据,通过协整分析、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长期动态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可能或必要的佐证。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关于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外贸易有益于环境质量的改善。F r a n k e l(2002)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能够采用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新技术,促使他们实现清洁或绿色生产,从而进一步促进全球环境质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A n t w e i l e r,Copeland和Taylor(2001)对采用的数据进行验证表明,自由贸易对环境有益。第二种观点与前者相反,认为对外贸易加速了环境污染。Smarzynskand Wei(2001)把东道国的腐败水平加入到分析中,运用24个转轨国家534个跨国企业的数据,发现了污染避难所的微弱证据。第三种观点认为对外贸易、FDI和环境污染无关。Aldaba和Cororaton(2002)运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表明,贸易自由化可增加菲律宾的产量和收入,但对污染基本没有影响;敏感性分析表明,工业化进程中制止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是生产技术的变化。Busse(2004)认为没有证据支持污染避难所的假定,劳动力成本和技术、市场规模、政治稳定性、收入水平、基础结构才是主要的投资动力。

对于中国的经验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对外贸易和FDI有益于环境质量的改善。Dean(2000)使用中国1987~1995年的省份数据经过模拟表明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是有益的。张连众等(2003)利用2000年31个省市的排放量的横截面数据分析表明,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兰天(2004)选用1995~2001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排放量作为污染指标,得到了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的结论。李秀香、张婷(2004)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均排放。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大多数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经济理论模型;另外国内学者既没有对原始数据序列取对数以消除或减少异方差的影响,也没有进行平稳性检验,从而回归方程存在“伪回归”的嫌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验结果的说服力。因此,本文针对以往文献的不足,做出了必要的改正。

三、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环境污染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1)是产品生产的副产品;(2)在一些行业每单位产出的排放量比另一些行业大;(3)有很强的地域效应;(4)由于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会受到管制的影响;(5)存在污染削减技术。基于以上要求,工业SO2排放量是一个合适的指标,但由于我国统计工业SO2的时间较短,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采用SO2排放总量数量,由于历年工业S O 2排放量占S O 2排放总量的比例都在80%左右,所以这一替代是合理的。

经济规模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出口贸易(EX)、进口贸易(IM)的原始数据是使用美元计算的,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首先用人民币各年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表示,然后用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1992=100)对其进行平减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环境污染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相应各期《中国环境年鉴》,进出口贸易额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指标的数据范围为1992-2007年。资料的整理和处理使用Excel2003和EViews6.0软件。

四、协整分析

我们采用双对数模型。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排放量的对数,分别代表经济规模、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的对数。

应用传统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估计与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所探讨的相关变量必须具备平稳的特性,否则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稳性,针对此情况,我们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各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若非平稳,则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本文使用Eviews软件对各变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所使用的方法为ADF检验法,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所有变量的对数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而所有变量的对数序列的一阶差分在5%显著水平上都是平稳的(表1)。

对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检验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单方程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以E-G两步法为代表;另一类是最大似然估计法,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E-G两步法是指第一步进行协整回归,第二步对协整回归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说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协整关系不成立,所以协整检验变成了对残差的单整检验,但由于是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它的临界值和一般序列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不同,它的临界值更靠左,Engle-Yoo给出了检验的临界值,称为EG和AEG检验临界值。

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如下:

其中括号中的数字为t的统计量值。

对上式的估计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值(无截距、无时间趋势、一阶滞后)为-4.9724,EG临界值为-3.1119,可见残差是平稳的。说明协整关系成立。

由协整方程可知,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经济规模每扩大1%,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1766%;IM的流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的环境压力,而E X在相当程度上恶化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避难所”的假说得到验证。考虑到分析模型估计系数为原数值取对数的结果系数估计值代表弹性,可知环境的EX、IM弹性分别为0.7365、-1.3178,这表明IM流入增加1%就能够带来1.31%环境的改善;而EX增加1%就能够带来0.73环境的恶化。

五、V A R模型分析

五、V A R模型分析根据A I C取最小的准则,我们建立VAR(3)模型经过检验,模型是显著的,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该VAR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通过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RF)和方差分解,我们可以对变量的冲击的响应进行测算。

(1)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是用来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它能够比较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效应。横轴代表追溯期数,这里为10;纵轴表示因变量对个变量的响应大小,实线表示响应函数曲线,两条虚线代表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图1反映了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GDP)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反应,可以看出,在本期GDP给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前2期对环境污染是一个正响应,第2期达到最大正响应,随后第3期降到最低点,第5期之后快速收敛。

图2反映了环境污染对出口贸易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产生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当在本期给出口贸易一个冲击后,在前2期存在一个正响应,然后逐渐下降到第3期是一个最大负响应点,随后又变为正响应,第8期之后快速收敛,表明随着出口贸易的增加,在前期会增加环境污染的强度,随后环境污染会下降,呈现出波动现象,但是波动幅度减小,波动时间增长。

图3反映了环境污染对进口贸易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反应,可以看出,在本期给IM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前2期对环境污染是一个负响应,到第3期达到最大正响应,随后又变为负相应,第6期之后快速收敛,表明随着进口贸易的增加,在前两期会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随着时间推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出波动现象,其波动幅度与出口贸易相比,波动幅度小。

(2)预测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以变量的预测误差方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向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随机扰动项(新息)相关联的各组成部分,以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环境污染的波动在第1期只受自身波动冲击的影响,这是由于在建立V A R模型时我们把△L n S O 2作为第一个因变量的缘故,从第2期自身的扰动逐渐下降,第6期后基本稳定在79%左右,但仍起主要作用;来自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的扰动逐渐上升,第6期后基本稳定在8.79%、11.89%和0.5 5%左右,这表明环境污染增长率的8.79%、11.89%和0.55%得益于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拉动作用。对比可知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拉动最大。

六、结论

1、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I M的流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的环境压力,而EX在相当程度上恶化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避难所”的假说得到验证。

2.通过对平稳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而构造脉冲响应函数和对因变量预测误差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冲击效果越来越小;出口贸易比进口贸易对解释环境污染起着更大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协整分析、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长期动态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进口贸易有利于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出口贸易则恶化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得到实证;出口贸易是环境污染加剧的重要变量。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污染,协整分析,VAR模型

参考文献

[1]、Franke,l J.&AndrewRose.Is Trade Good or Bad for the Environment?Sorting Out the Causality[R].NBER Working Paper,no.9201,2002.

[2]、Antweiler,W,Copeland,B&Taylor,M.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877-908.

[3]、Smarzynska,B.K.and Wei S.J.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R].NBER Working Paper8465,2001.

[4]、AldabaR.&Cororaton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pollution: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R].PIDS Discussion PaperSeries2001,No.2001-25

[5]、Busse&Matthias.Trad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ew Empirical Evidence[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3361,2004.

[6]、Dean,J.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Harm the Environment?A New Text[J].Canadian Journal ofEconomics,2002,35(4):819-842.

[7]、张连众,朱坦,李慕菡等.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3):3-5,30.

篇9:香港对外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APEC与香港

APEC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英文缩略(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提议下,APEC在堪培拉举行了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之后每年召开一次部长级会议和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的成立,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欧洲单一市场战略及其随后的跨国兼并、贸易和投资热潮的反应。

由于APEC是由21个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层面均有较大差异的成员经济体组成,这就决定了APEC始终坚持着独具特色的“APEC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渐进等原则,强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并重,以成员的自觉行动(主要体现为单边行动计划,IAP)为主加上协调一致的多边行动(主要体现为集体行动计划,CAPs)及定期审评实现其既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正是这种相互依存,共同受益的“APEC方式”保证了APEC的蓬勃发展。1994年APEC提出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即《茂物目标》)——工业化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分别不迟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集中体现了APEC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宏伟目标。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体,香港不可能脱离APEC这个亚太地区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而独立发展。因此,香港从APEC成立之始就积极筹划加入。1990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APEC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联合声明》,欢迎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三方尽早同时加入APEC。1991年10月,中国同APEC高官会主席就此问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明确在“一个中国”和“严格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前提下,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台北”、“香港”(1997年7月1日改称“中国香港”)三方作为正式成员同时加入APEC。当年11月12-14日,中国香港首次派代表团出席在汉城举行的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中国香港正式成为APEC的成员经济体之一。 香港参与APEC贸易便利化进程是由许多不同政府部门和机构来共同推进和支持的,总体的组织协调则由The Trade andIndustry Bureau负责。具体的机构和权责如下:

The Office of Telecommtmkalions Authority负责电信市场便利化议程;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负责投资便利化进程;

The Trads Developnent Council and Industry Department负责各便利化领域负责部门与太平洋合作理事会(PECC)的协调;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负责旅游市场便利化进程;

The business chambers of commerce of Hong Kong 负责原产地领域便利化进程。

由于香港执行和参与APEC贸易便利化活动是由多个部门和组织共同参与的,因此能否保持统一连贯的APEC政策以及这些部门如何共享必要信息以充分代表香港的权利和意愿就成为香港政府参与APEC合作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中国香港参与APEC贸易便利化进程的评估

2001年,在中国举行APEC领导人年会和部长级会议主要成果就是进一步推动了亚太地区的贸易便利化进程,再次重申标准和一致化、海关程序、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取消管制、原产地规则、争端调节、商务人员流动、WTO乌拉圭回合成果执行和信息收集与分析等11个领域属于便利化合作优先领域。次年,墨西哥会议通过的《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贸易便利化行动和和措施清单》、《实施APEC透明度标准》等文件则明确了2006年之前将APEC地区贸易成本降低5%的目标,成为APEC便利化进程的另一座里程碑。

2006年11月,APEC领导人越南会议充分肯定了APEC贸易便利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合作成果,同时规划透明度标准、贸易与数字经济政策以及“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后续行动”的具体执行是未来APEC便利化合作的新重点。APEC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主要依赖各成员制定并实施相关领域的IAP承诺推进。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大阪行动议程》制定的各贸易便利化领域具体目标与香港LAP承诺的实施效果准确评估其参与便利化合作的进展情况。

香港目前参与APEC贸易便利化合作的进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超越APEC目标的高便利化领域、基本实现APEC目标的中等便利化领域以及尚未达标的低便利化领域。

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放松管制、WTO乌拉圭回合成果执行和原产地规则等领域属于中国香港的高便利化领域。中国香港由于是自由市场化经济体,所以在这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辅助便利化措施领域进展显著,已远远超越了APEC制定的远景目标。未来,中国香港应积极参与、主导相关工作组的合作项目,加强与APEC其他发展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技术合作,为其提供先进经验。

中国香港基本实现APEC目标的中等便利化领域主要包括海关程序、商务人员流动两个领域。在这两个涉及法律框架规制的领域,中国香港基本按照APEC既定的目标履行了便利化承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香港继续采取措施促进法律法规领域的便利化,其收益将最大化。

然而,在标准与一致化、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信息收集与分析等领域,中国香港目前的进展尚不令人满意。上述几个领域中,中国香港已经或正在实施的承诺基本达到了APEC设定的中期目标,距实现最终的完全便利化远景还需要艰苦的努力。造成这样的问题也存在客观原因,—方面APEC在这些领域目标甚为宏大,另一方面这些领域大都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大量的协调与沟通。后者也是未来APEC便利化合作亟待解决的最大障碍。

三、中国香港参与未来便利化合作的战略选择

根据澳大利亚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如果APEC可以实现《上海共识》关于2006年底前将区域贸易交易成本减少%的目标,APEC的整体GDP将增长1%;APEC地区实施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将带来每年170~L美元

的实际收入。另一份由世界银行、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和加拿大亚太基金的专家联合撰写的《贸易便利化:亚太地区发展展望》(2202)研究结论显示,如果贸易便利化程度低于APEC平均水平的成员向平均水平提升50%APEC内部贸易额将增加2800亿美元,其中增长的一半源于港口物流的改善。同时,这份报告还预测了贸易便利化带来的APEC内部贸易增长中各成员可以获得的出口份额,其中中国香港将获得两位数字的出口增长,增幅达到34%。因此,继续加强中国香港对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的参与以及自身便利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有效推动中国香港的经济结构改革和外贸发展,促进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中国香港参与未来APEC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应着重于以下几方面:

1、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问题研究,密切跟踪形势发展,及时研拟对策。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中国香港地区政府,还是经济界的学者都对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重视不足,从而导致行动上的迟缓。鉴此,应建立起由官商学联合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加强便利化问题的研究,密切跟踪形势,认真分析动态,及时研究行动方案,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建立高效快捷的便利化合作协调机制。由于贸易投资便利化涉及领域较广、部门较多,且各领域便利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分别由港府的不同部门负责,因此高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尤为关键。首先,应在政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决策机制。其次,政府部门应与企业之间建立通畅的咨询机制,及时了解贸易便利化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需要通过贸易便利化予以解决的问题。

篇10: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国际电子商务就是运用电子化手段作为交易方式的国际贸易业务,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国际电子商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样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络正在改变了行为习惯,改变了思维模式,也改变国际贸易的业态,引发国际贸易结构的重组,也只有创新商业模式,外贸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一、践行创新才有活力,把握潮流方得先机

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国际电子商务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拓展和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在国际各个领域迅猛发展,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国际贸易领域是最早感受到电子商务冲击的领域之一,随着世界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电子商务对扩大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城墙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带动经济结构变革的同时,外贸公司还要面临压力和机遇。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广交会的平台及国外参展扩大宣传并简易交易流程

根据电子商务工作“整合上游”、“满足下游”的发展目标,经过精心策划,细化部署。充分利用广交会和国外参展的机遇,使得移动商务平台完全依托“交易会”的应用,线上商品、客户、询价单等,交易会在移动商务应用和微信(移动OA)嵌入式应用,产品二维码扩散性应用,建立PC平台与移动平台、展厅、产品目录、新产品推荐、客户关怀等方面的整合应用,加强客户体验和客户感受的对接,并建立“公开的客户评价”体系平台;引入项目形式和境外引商模式,以及申请政府支持平台项目,构建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平台并与“交易会”平台的深度合作,以在融资、信誉、外贸经验强和熟练的特点,建立资金、物流、关贸、产品管理流程的线上线下一条龙的团队式服务,以电商平台的多种形式引导业务转模;建立互联网平台服务和销售就是如同建店面,营销策略非常重要,现在外贸业务员的长期思路蜕变,依杖还有“中国广交会”的优势,许多基本蜕变为代理形式的“外贸服务”,业务要上去,一定要抓好这两个方面实践工作一是服务形式,二是产品资源;利用互联网交易这个整合平台,通过将工作流程和业务管理机制化,运用中国广交会、国外参展、东南亚项目优势,推进商务合作,扩大经营模式。在此商务平台上,逐步实现了四个目标:一是简易地使用URL方式引入了商品二维码管理,使到所有参展商品和展厅产品都可以简单地生成二维码部署进行现场展示手机下单(询价单),纸面产品目录手机下单,贴近客户的应用;二是通过商品二维码管理与“交易会”平台的一致性,促使所有产品都上“交易会”平台;三是通过Web App应用以“自定义开发建设”嵌入微信应用;四是达到进一步细化落实推进“交易会”的目的。创新商品二维码应用管理,利用电子商务工作,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引导传统业务进入电子商务营销新业态的转变,特别在信息科技手段上、管理整合执行力上,以融合数据一体化的移动式Web应用、产品二维码应用、通讯云OA应用、微信服务自定义应用、阿里巴巴国际网站应用、整合上下游的管理方式方法等,开创了电子商务应用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移动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无边界管理模型,充分结合互联网新思维,为客商提供全方位敏捷周到的虚拟现实性贴身式服务,向着 “产业发展高端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的转型升级目标迈进。

2、电商的外贸供应链管理平台

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彻底改变了供应链商原有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其很强的信息整合能力,业务流程整合能力,来对范围内的资源,合作伙伴进行整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管理强调各合作伙伴的集成,实现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而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人,技术。信息。管理。四者有效集成,以及产品设计,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业务流程等方面在内的创新,外贸企业和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在供货、库存、运输、信息流通等方面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是通过引入电子商务能够产生大量效益的地方。对于一个处于流通领域的商贸企业来说,由于它没有生产环节,电子商务活动几乎覆盖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利用电子商务最多的企业。另外,外贸公司由于原始积累,对上游国内供应商以及下游的国外公司逐步建立议价能力,一方面沿着产业链向上游爬升,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整合越来越多的产品。这个时候的创业团队或团体由创业初期的技术导向,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公司的资源向供应链整合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倾斜,逐步衍变成新型的外贸公司,由于传统外贸公司在外贸经验,供应链整合,行业经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传统外贸公司逐步适应新型的外贸模式,并开始以整合模式在国内做产品外贸,这也是最有效的模式,因为买家DD外国商家上网,那么卖家DD国内企业依靠这类电子商务网站就立刻可以做生意,从而实现企业与电子商务网站双赢。通过电子商务,外贸企业可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的途径,网络贸易成本低廉,发展迅猛,覆盖面广,以海外仓储为核心,为跨国电商提供供销平台及全程物流解决方案,更及时、准确地获取国外消费的信息,从而准确定货、减少库存,并通过网络促进销售,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外贸公司依托多年丰富的电子商务卖家经验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可以建成海外仓储,同时搭建基于海外仓储的供销平台,帮助“中国制造”实现“全球直销”。凭借外贸公司熟练的服务,逐步成功开展新型的国际贸易模式。

三、电商给予外贸公司更加广阔的前程,但是机遇和风险并存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单靠传统手段搞经营已经远远不够。上网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已被全球大公司认为是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经营手段。面对蓬勃兴起的网络贸易,我国的外经贸企业正在抓住机遇,制定对策,积极参与。现在已有不少企业在网上建立了站点,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并把自己的产品介绍出去。但这远远不够,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设计网络贸易的环境和模式,调整企业管理模式、信息沟通方式,将网络贸易与企业现有的经营规模相结合,为企业创造一个新型经营管理模式。第一,利用网络贸易对国际生产领域产生的影响,发展有利于数字化产品的国际贸易,根据订单来组织生产、管理零库存。第二,利用网络贸易对国际消费的影响,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广泛收集市场对产品的反馈,及早调整产品结构。第三,网络贸易在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还处于劣势。对于众多的中国外经贸企业,网络贸易是企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但是也存在着一旦传统外贸公司逐步适应新型的外贸模式,势必会对纯外贸电商造成巨大的压力,纯外贸电商面临着一次重新洗牌,对纯外贸公司的风险大大加剧。

四、结束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肠道结构 下一篇:采购经理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