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精选六篇)
《走向海洋》 篇1
陈红同志热爱共和国海洋事业, 积极投身海洋文化工作领域, 在担任海政文工团独唱演员期间, 演唱了众多海洋方面的歌曲,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还多次深入海军部队及国家海洋相关单位进行慰问演出。在一次为某海洋大学的演出中, 因舞美操作失误, 她从3米高台摔下, 仍强忍剧痛重新登上舞台演唱, 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感动。
自任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并担任由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总制片人总编导工作以来, 陈红更是忘我投入、倾心竭力、放弃个人得失。为了落实中央首长的重要指示, 多方奔走协调, 终于成功实现了由国家海洋局和海军政治部联合摄制《走向海洋》;为了完成好《走向海洋》剧本的前期创作, 她亲自带领创作人员沿着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 从南到北, 从边防海岛到内地城镇乡村进行调研采风;与从全国调集的海洋、海军方面的有关专家一起精心创作稿本, 为成功拍摄《走向海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剧组遇到经费不足的困难下, 陈红毅然拿出自己的积蓄, 帮助剧组度过难关。在拍摄过程中, 带领摄制组奔赴多个条件艰苦的拍摄点进行拍摄, 炎热的南海留下了她奔波的足迹, 严寒的北国留下了她辛劳的身影。为了顺利通过审查, 无数个日夜她奋战在机房修改样片;为了完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重要任务, 她呕心沥血、苦心经营, 终于取得了在中央一套、二套、四套、七套、九套、十套相继播出的辉煌成就, 在全国掀起了《走向海洋》观片热潮, 引起了强烈反响。该记录片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被中宣部誉为“世纪精品”。陈红同志继演唱《常回家看看》之后又一次走进了千家万户, 为共和国的海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观走向海洋8经略海洋有感 篇2
每当望着那茫茫的大海,一段段历史,一首首诗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只有在大海中才能学会游泳, 一幕幕历史,告诉我们,走向大海,经略海洋,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富强。海运兴,国运兴。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一个没有海洋战略意识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海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人类开发海洋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海洋上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一页,也有过沉痛而深刻的回忆。近年来,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的自觉性不断增强。21世纪被人们视为“海洋世纪”。强于海洋者盛,衰于海洋者弱。蓝色的海洋孕育着希望,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而深刻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回顾不幸的近代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灾难的直接根源。
21世纪被喻为“海洋世纪”。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能力进一步深化,海洋安全问题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逐年提升。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大力开展全方位外交,使周边总体安全环境不断改善,但中国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如何重新审视海洋安全战略,将是影响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常被视为大陆或陆地大国;尽管某一时期,中国也存在海上利益,但从历史上看,也确实如此。在明朝时期的15世纪,郑和率领舰队进行了数次远征,探索了南中国海和印度洋,最远到达了现在的东非沿岸。当郑和最后一次航行结束后,中国就撤离了海洋。
走向“海洋”的“牛庄” 篇3
一会儿战败乞和,一会儿割地赔款,泱泱天朝的大员们此时被夷人像小卒般折腾得东跑西颠,清政府丢尽了颜面。尤其是这年5月16日,还被迫与英国签定了《中英天津条约》。条约规定,辟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同时规定,牛庄要于1861年4月3日开埠。
清政府又在世界的舞台上被夷人掴了一巴掌。因为“牛庄”就在他们的老家、“龙兴之地”——东北的大辽河边上。牛庄是千年古镇,航运十分发达。据清《辽左见闻录》中记载:辽左海禁即弛,百货云集。海船自闽中开泽十余日即抵牛庄,一切海货有更贱于江浙者。说明牛庄当时为东北的“香饽饽”,清政府“稀罕”着呢。
到了1861年5月23日,一群荷枪实弹、蓝眼黄发的外国水兵和技术人员乘军舰到牛庄勘察一番后却丧气垂头。其中一个鹰勾鼻子的中年指挥官脑袋晃得如拨浪鼓。原来他就是英国首任驻牛庄领事密迪乐。勘察中才发现牛庄最近的靠河码头小姐庙,由于长年大量下泄的泥沙沉积,航道狭窄、淤浅,难以航行大型货船。但狡诈的密迪乐又想到牛庄属下的田庄台和没沟营两处码头,没沟营即营口的原名。当他们来到距牛庄45华里的营口时,简直兴奋到痉挛,因为这里位于大辽河入海口,直扼辽南咽喉,水深河阔,码头靠城,为开港通商适宜之地,是他们哭着喊着都想要的“生命供给线”。于是要求清政府开放营口替代牛庄,清政府被迫获准。
6月11日,营口港飘升起一面刺眼的米字旗,却像巨大的牢窗压向人们心问,让人不能自主呼吸。原来是英国驻营口领事馆在三义庙附近成立了。因为中英《天津条约》不易更改,故称领事馆为牛庄领事馆,港口也称牛庄港。营口从此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同年,清政府将原设在河北省榆关的山海关海局迁到营口(西海关),形式上行使海事监管职能,当年仅征收进口税和出口税2000多两白银。1864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在营口设山海关税务司(东海关),当年征收进出口关税123000两白银。
营口港就像一块鲜美的肥肉令列强魂不守舍,欲大快朵颐,继英国之后,法、德、瑞、荷、日、美、俄等国也如幽灵挤入营口“品鲜”,他们设领事馆、建教堂、开洋行、置银行、办工厂,纷至沓来的大牌公司还有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俄国华俄道胜银行等。列强通过营口这个点把“触角”伸入东北,目的就是进行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他们蔑视地方官员,奴役中国工人,欺压当地百姓,穿着“传教”的外衣到处收集情报,烧杀抢掠;“忽悠”中国人,疯狂贩卖以“洋药”、“万寿膏”为名的鸦片;大肆倾销纺织品、金属制品、洋铁、洋灯油(煤油)、钟表、卷烟,并垄断市场,使东北民族工业、家庭手工业受到很大冲击。当时入海口一带有段民谣:轮船靠水鼓,把头赛猛虎。洋人发大财,工人白受苦。
不过,营口凭着航运和区位优势,凭着东北人在苦难中不断强大自我,经济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却直线崛起。如港湾中舳舻云集、帆樯林立,日以千计。中西合璧的临港街道各式建筑美轮美奂,人口日益密集,大屋子(融仓储、批发、代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号)、粮栈、油坊、银号、银炉、药店、绸缎庄、杂货铺等店铺鳞次栉比,街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营口开港后,大辽河似一条巨大的银带飘动在东北。因为商业航运有着丰富的回报,大辽河沿岸城市纷纷建立起港口、码头,河中帆樯如织,商业愈加繁盛。东北被称为“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物产丰饶之地,这时“多余之粮食”有了输出的渠道。大豆、豆粕、豆油、柞蚕丝、人参、鹿茸、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和山货开始源源不断地销往南方和国外,仅黄豆及豆制品,营口港的输出量迅猛增长。1864年为166.5万担(每担50公斤),而1872年至1891年,输出大豆及豆类4144.2万担,豆饼3101.9万担,豆油44.28万担,总值白银6294.15万两。东北的粮食逐渐被世界居民所依赖,大豆加工业在东北得以空前发展。
《走向海洋》 篇4
谈起浅海养海参和深海养殖的区域,老尹家海参负责人尹宝昌说起自己的一次惨痛教训。以前,尹宝昌一直搞浅海养殖,1998年的一场台风,“海底的石头咕噜噜翻滚,把海参都压死了,我赔得血本无归。”从那以后,尹宝昌一直琢磨把海参养到更安全的地方,近几年,深海养殖吸引了他的目光。2012年,尹宝昌计划建设2 000多亩深海养殖区域,“就在竹岔岛附近的那片海域,我要在那里建人工鱼礁,专门养海参。”
目前深海养殖的主要方法就是开辟海洋牧场。这种养殖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抗台风能力强,让海参能经得起风浪,还能防偷防盗。深海的水温也较为恒定,属于“冬暖夏凉型”,这么一来,海参在深海还能多长2个月。因为海参在夏天有5个月的休眠期,冬天还会冬眠。在深海里,海水温度变化小,所以海参的生长周期能被拉长。
在崂山区的一家经营海洋牧场的养殖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凡是建构上“房子”的地方,都是海草丛生,海洋生物群来群去,海参、鲍鱼的拥有量和产量比其他海区高3倍以上。
《走向海洋》有感 篇5
作者:602班 丰灵晰
——《走向海洋》读后感
桐乡市实验教育集团城北小学602班 丰灵晰
翻开《走向海洋》这本书,我的灵魂,漫步深蓝。
我感觉我捧起的是几千年厚重的历史。
在烟波浩淼的海洋中,我看到了生命的进化,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史。
中华民族曾经的繁华与鼎盛令我骄傲——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庞大的远洋船队……茫茫海洋诉说着东方文明古国的瑰丽与光彩。
中华民族如今的腾飞与锦绣的未来使我振奋——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1980年五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远洋测量船特混编队挺进南太平洋,顺利完成保障中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区发射洲际导弹试验的任务。2009年至2011年,中国海军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展示出威武之师的风采……“海事兴,民族兴”,中华巨龙必将腾飞海洋,重书华彩!
但是,有一段历史血泪斑驳的民族苦难史令我,令每一个炎黄子孙不愿回首,又不能不回首——公元1371年12月,朱元璋一纸禁令使延续了1500多年的民间航海和自由贸易趋于窒息。就因为这一纸禁令,中国被世界发展大潮远远抛弃。自此直至清朝统领者,国法不断变换,可“禁海令”不仅不变,反而变本加厉,带来了海防废弛,造船业萎缩的严重后果。在这同时,世界列强正加紧向全球扩张殖民地,见中国这样的东方宝地海防脆弱,怎能不抢?!列强侵入中国,瓜分土地,杀人灭口。一次次血染海疆,任人宰割,却是羊亡牢未补。18世纪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军飞速发展,战船的结构、动力、武器装备和技术战术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中国水师仍是小帆船、大刀长矛、鸟枪土炮。“有海无防”,导致的是国家沦丧的悲剧:“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多少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在帝国主义的洋枪大炮中灰飞烟灭!《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帝国主义者在阵阵狞笑中把中华民族的多少黄金白银、奇珍异宝、瑰丽河山占为己有!彼时的中华民族历尽凄风苦雨,犹如砧板上的肥肉,任人宰割!
即使是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的南沙群岛还有50多个大岛被他国所占,石油资源丰富的南海依然是列强争夺的蛋糕!
抹一把屈辱的泪,平复悲愤的心情,我的心头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历史不能重演!”茫茫大海,潮起潮落,多少世事沧桑终归于平静,但历史惨痛的教训将永驻每一个华夏儿女心间——“落后就要挨打”。“实力决定地位”,期待有那么一天,中国能有自己的航母编队,真正行使自己的主权,不再因落后而被人欺负,中国领海成为和谐的海洋,国泰民安,欣欣向荣。而这重任,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落在我们新一代的肩上。
让国防教育走向海洋 篇6
当前,我国的海洋教育还比较薄弱,国民海洋国土意识欠缺,许多人不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还应包括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国民对海洋知识了解不多。据国家海洋局对我国国民的调查,在调查对象中,对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基本的海洋知识能正确理解的分别只占5.4%、4%、4.2%,大多数受访者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甚少。因此,加强海洋教育,让国防教育走向海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课题。
重要的地位——海洋国防观念影响大局
发展依靠海上。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权理论之父”马汉指出:“海权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近代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不依靠海洋。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的崛起正是从总统老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从而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领受了美国佩里舰队叩关的屈辱后,树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强国目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近现代海洋强国都成了发达国家,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增强全民和国家层面上的海洋意识。
利益取之海上。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丰富的资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陆地上具有的一切矿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80%在海洋,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在海洋,海水中铀的储量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4500倍,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海水聚变技术有望满足人类500万到1000亿年的能源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益减少,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将21世纪称为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发展的重点。20世纪初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就预言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战略空间。
危险来自海上。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航海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事实正是如此,近代中国的苦难就是从海上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1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的大的军事行动就达84次之多,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域被两条岛链所围困。在第一岛链,美国部署有军事力量,依托海空基地群对我构成了军事威慑。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加大兵力部署,加强对我遏制的力度,还抛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来对付我国。
安全系于海上。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主权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在全球16个海上咽喉要道和重要海域都投放有兵力,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近年来更加强调“以海制陆”。加强海防、掌控海权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各国争夺岛屿和海洋资源的斗争日益尖锐,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威胁。面对岛屿被蚕食、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另外,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12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4%,再创历史新高。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口主要依赖海上运输,对外贸易也有赖于海上运输,海上交通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保障远洋生命线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可见,海洋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且已经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深厚的积淀——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的古代海洋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传世古籍《尚书》中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尔雅》有“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认识,韩非子强调“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管子指出“利在海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由于紧紧抓住了“渔盐之利”,从而发展为“海之王国”,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早在秦朝,徐福就已经开始东渡,横跨大海。中国造船技术的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开创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篇章。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远的海上航线。明代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顶峰,郑和率2.7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使得当时的永乐年间成为明朝最鼎盛的时期。
猛然惊醒的近代海防思想。1430年左右,昏聩的明朝统治者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闭关锁国,厉行海禁,严令“片帆寸板不得入海”,使中华民族错过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大好时机,客观上也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盛行。成书于倭患严重时期的《筹海图编》认为,明朝通商屡禁不止、倭寇屡剿不灭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海禁政策,根除倭患的方法在于通贡开市,应在沿海岛屿、重要海路等“要会之地”设置强大海军,并且“南北会哨、昼夜扬帆”,定时巡视海面,“直欲邀击于海上”,提出了“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歼敌于将登”的整体防御策略。其作者郑若曾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经略海上”的先进思想。从明朝延续到清末长达4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彻底击碎。惨痛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猛然惊醒,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加强海防的良策。林则徐指出:“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呼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左宗棠强调加强海防的重要性,提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抵御外侮。清朝末年还展开了一场关于塞防与海防的大讨论,当政者由传统的重视塞防向塞防、海防并重转变,开始筹建海军。随着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再次陷入了有海无防的困境。
逐渐萌芽的现代海权意识。清末以来来自海洋的严重危机,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现代海权意识。民国的海权思想以国父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从进化论出发,认为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掌握了海权国家才可能强盛,并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他强调:“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的考虑有四点:一是提高海军地位,二是兴船政,三是建东方、北方、南方港口,四是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则数次主持制订海军发展计划,谋求在立足防御的同时,海军能够在海上与入侵之敌作战,“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他提出了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建造20艘航母的宏伟设想。但国民党长期忙于内战,根本顾不上海军和海防建设。抗战开始时,国民政府的海军几乎没有与日军进行过一次海战。
普遍的选择——国外海洋教育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海洋补助金计划,资助海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从事海洋咨询和服务活动等。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在2004年向国会提交了长达610页的《21世纪海洋蓝图》报告,提出了全新的海洋管理理念和具体明确的行动措施,提出要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协调海洋教育;要把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海洋教育,加强对高等教育和未来海洋工作力量的投资,满足未来对海洋队伍的需要;要对所有美国人进行终身海洋教育。在每年一度的海军节,美军包括航母在内的军舰都向公众开放,吸引大批公众前往参观,起到了良好的国防教育效果。
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向日本政府建议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联合起来,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海洋教育课程。2007年4月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此法成为日本的海洋宪章,明确指出了地方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家海洋权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第28条则详述了国民应具备海洋意识,应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各个属岛如数家珍。日本小学教科书这样宣传:“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每一名小学生都会接受这样的观念:日本的未来取决于海洋。每年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是日本法定的海洋日。届时,沿海都市都举办蓝海节,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海洋工作者,还举办向公众开放海上巡视船等活动,强化国民的海权意识。
韩国对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向幼儿园提供各种海洋玩具,到小学、中学逐步增加海洋教学内容,再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
英国于2009年11月由王室批准了《英国海洋管理、保护与使用法》,简称为《英国海洋法》。该法强调海洋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每个国民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也有义务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与管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时代的呼唤——全面推进海洋国防教育
以领导为重。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研究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重视海洋教育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海洋国防教育在内的活动。进入21世纪,海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对海洋管理者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把各级领导特别是海监、海事、海警、海关、渔政等涉海部门的领导作为海洋国防教育的重点,突出海洋安全形势、海洋地理环境、海洋国际法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确立“陆海统筹”的理念,树立海洋安全观、海洋价值观、海洋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对他们开展海洋国防教育非常重要。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周期,深入开展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权益观的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出版各类海洋读物和海洋知识丛书,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活动,使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熟悉海洋、关注海洋。将海洋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相结合,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与历史、科学、思政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益。采取宣传橱窗、校内广播、知识竞赛、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注重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过军营夏令营,参观海军部队和军舰,提高教育效果。
以公民为基。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海洋国防教育是项基础性工作。应加强海洋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海权教育馆、海防博物馆、海洋科技馆和水族馆等设施,赋予其国防教育功能。加强海军舰艇与命名城市的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拓展海洋国防教育的途径,增强群众与海洋、海防、海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结合“蛟龙”号深潜、“雪龙”号极地考察、“大洋一号”科考、海监执法保钓、海军远洋护航等活动,开展教育,扩大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