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思路财政管理论文提纲

关键词:

论文题目: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

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贫困,严重影响了区域自然生态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甘肃省陇西县地处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与秦岭支脉的丘陵地带,地形破碎,降水量少,蒸发量高,土质疏松,水资源短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之一。论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为探讨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从脆弱性和应对能力两个维度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亚系统层面入手,构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评指标体系,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分析陇西县1995-2015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及甄别影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主控因素,根据适应性管理理念和障碍度模型诊断结果给出与完善研究区社会生态系统政策决策优化路径,旨在推进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1995-2015年间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趋于增强态势,总体上1995-2005年间的变化幅度大于2005-2015年间的变化幅度,其中柯寨镇和文峰镇变化幅度最大。1995-2005年间除了马河镇和通安驿镇之外其他乡镇脆弱性呈现上升趋势,2005-2015年间除了菜子镇、通安驿镇、马河镇和宏伟乡之外其他乡镇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脆弱性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的巩昌镇、文峰镇以及中部的首阳镇,相对低值区基本覆盖剩余各个乡镇,主要聚集在西南部的碧岩镇。(2)1995-2015年间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应对能力水平趋于降低态势,总体上1995-2005年间的下降趋势大于2005-2015年间的下降趋势,其中柯寨镇和马河镇变化幅度最大。1995-2005年间除了柯寨镇、权家湾镇、云田镇和通安驿镇之外其他乡镇应对能力呈现下降趋势,2005-2015年间除了巩昌镇、文峰镇、碧岩镇、和平乡、双泉镇、德兴乡和首阳镇之外其他乡镇应对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应对能力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的巩昌镇、文峰镇以及周边除了东南部乡镇之外的区域,相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东北部宏伟乡、西北部双泉镇、西南部碧岩镇以及东南部永吉乡。(3)1995-2015年间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处于缓慢减弱状态,总体上1995-2005年间的变化趋势显著于2005-2015年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柯寨镇和碧岩镇变化幅度最大。1995-2005年间除了永吉乡、巩昌镇、碧岩镇、马河镇和通安驿镇之外其他乡镇恢复力水平呈现增长趋势,2005-2015年间除了宏伟乡、马河镇、通安驿镇和渭阳乡之外其他乡镇恢复力呈现下降趋势。恢复力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的巩昌镇、文峰镇以及中部的首阳镇,相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西南部碧岩镇、西北部德兴乡、东北部宏伟乡以及东南部永吉乡、和平乡以及渭阳乡。(4)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提升是各亚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其影响因素,生态亚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有效灌溉面积、自然灾害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林草覆盖率和造林面积。经济亚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民纯收入和经济密度。社会亚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农村用电量、非农人口比重、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地方财政支出。相对而言,研究区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障碍度较高。(5)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优化策略方面,生态亚系统需倡导新思路来加强节水型社会,因地制宜强化生态修复与整治,科学规划强化资源管理与配置。经济亚系统需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社会亚系统需建立稳定且持久的综合政策体系,增强政府综合管理能力。特别是在该区域增强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脆弱性;影响因素;适应性管理;可持续性;黄土丘陵沟壑区

学科专业: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社会生态系统体系框架

1.2.2 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1.2.3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现状

1.2.4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影响因素

1.2.5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3.4 论文框架

1.3.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与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4 行政区划与文化

2.5 社会经济概况

2.6 生态环境概况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1 DEM数据

3.1.2 土地利用数据

3.1.3 其他地理基础数据

3.1.4 社会经济数据与历史资料

3.1.5 实地调研数据

3.2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评体系框架

3.3 构建测评体系指标

3.3.1 测评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3.3.2 测评体系指标选取

3.3.3 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

3.3.4 数据指标标准化处理

3.3.5 数据指标权重处理

3.4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评模型

第四章 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分异

4.1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4.1.1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

4.1.2 社会生态系统亚系统脆弱性变化

4.2 社会生态系统应对能力分析

4.2.1 社会生态系统应对能力变化

4.2.2 社会生态系统亚系统应对能力变化

4.3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分析

4.3.1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

4.3.2 社会生态系统亚系统恢复力变化

4.3.3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动态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5.2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因素

5.2.1 社会生态系统生态亚系统脆弱性因素

5.2.2 社会生态系统经济亚系统脆弱性因素

5.2.3 社会生态系统社会亚系统脆弱性因素

5.3 社会生态系统应对能力因素

5.3.1 社会生态系统生态亚系统应对能力因素

5.3.2 社会生态系统经济亚系统应对能力因素

5.3.3 社会生态系统社会亚系统应对能力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政策决策管理优化策略

6.1 社会生态系统生态亚系统

6.2 社会生态系统经济亚系统

6.3 社会生态系统社会亚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烟草专卖零售户管理新思路 下一篇:党员管理新举措基层党建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