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针穿刺

关键词:

细针穿刺(精选九篇)

细针穿刺 篇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5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2岁,平均年龄为40岁。

方法:采用10w注射器、0.7~0.9mm针头,常规用碘酒、酒精消毒后,铺无菌洞巾,直接刺入甲状腺结节,拉回针栓造成负压后以2~3个不同方向进行穿刺吸取,保持负压情况下拔出,将吸取的细胞组织推到载玻皮上,涂均干燥,放入95%酒精固定、凉干、染色。

2 结果

疑为甲状腺癌的31例患者中,细针穿刺诊断为甲状腺癌的28例,确诊率为93.5%。

3 讨论

28例患者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诊断,符合率100%。本方法为治疗方案以及手术方式和范围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免去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同时也减少了癌细胞的转移机会。

本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痛苦小、组织损伤少,容易掌握;无需特殊设备,诊断率高,免去了应用放射性131I、99m,锝扫描及放射性核素(131铯、95硒、67镓)做甲状朦显影,既经济,又迅速,是基层医院临床诊断甲状腺癌的良好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通过对甲状腺结节进行细针穿刺诊断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为手术方式和范围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疑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患者采用细针穿刺吸取甲状腺结节进行病理切片诊断。结果及结论28例患者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诊断,符合率100%。是基层医院临床诊断甲状腺癌的良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细针穿刺,诊断,甲状腺癌

参考文献

[1]卢桂芝,高燕明,高研.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和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术前后的护理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患者30例,男2例,女28例;年龄22~53岁,平均37.5岁。

重复穿刺1次以上2例(15%),超声引导下穿刺28例(93.3%)。

电话随访有16例患者在穿刺后接受了手术治疗,占细针穿刺患者总数的53.3%。

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病理诊断结果:①良性病变29例(96.7%)。

②可疑恶性1例(0.03%)。

有16例患者穿刺后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显示,14例为非肿瘤疾病,1例为甲状腺癌,1例为甲状旁腺腺瘤。

穿刺用具:选取10ml负压注射器、22G或25G 11/2英寸针头、载玻片、标本瓶、95%乙醇、75%乙醇、胶布、无菌手套、无菌纱布、无菌棉签、检查床。

穿刺方法:护士协助患者平卧于B超检查床上,用枕头垫高肩部,充分暴露颈部,B超医师在B超下定位后,医生(术者)仔细进行甲状腺触诊后,用75%乙醇消毒2次,负压注射器连接22G或25G 11/2英寸针头,术者戴无菌手套,先触摸到甲状腺内结节,用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右手持负压注射器,穿刺针经皮快速刺入甲状腺结节内,来回穿刺2~4次吸取细胞成分自动进入到注射器内,然后拔出针头,将吸出物均匀涂在载玻片上,立即置入装有95%乙醇的标本瓶中固定,行HE染色,之后在显微镜下阅片。

对甲状腺囊性病变,可在穿刺过程中将囊液尽可能缓慢抽尽。

穿刺结束后局部以无菌纱布压迫10分钟,观察半小时患者无不适后方可离开。

护 理

术前准备:在预约穿刺时告知患者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方法的目的、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除签署知情同意书外,还为患者提供书面的穿刺注意事项:①穿刺日请带齐病历资料、血常规检查结果及缴费单;②不要穿高领内衣并吃好午饭;③穿刺结束后需观察半小时以上方可离院,穿刺当日勿进食过热饮食;④穿刺后3天由病房护士通知患者结果;⑤同时与患者互留电话以防止各种突发事件和便于随访。

通过不断完善穿刺前的准备工作,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通过细致的健康宣教,增强了患者对穿刺的信心,稳定的情绪亦可降低穿刺的反应,使穿刺的时间缩短,成功率明显提高。

术中配合: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告知患者触诊甲状腺时可能会引起刺激性咳嗽,属正常反应,不用紧张。

嘱患者穿刺过程中不要讲话、比较敏感的患者嘱其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做吞咽动作或咳嗽,穿刺期间仔细观察患者变化,询问患者感受,尽量使患者放松。

嘱咐患者如有明显不适举手示意停止。

术后护理:穿刺后患者自行按压10分钟,术后观察30分钟,有些患者会感到疼痛,不需做特殊处理,或者口服止痛药对症处理。

当日患者不要进食过热饮食,避免引起局部内出血。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次日揭掉纱布,观察有无皮下血肿发生,如有血肿发生劝慰患者不要紧张,及时采取局部加压止血,也可进行冷敷,血肿会1~2天内自行吸收。

讨 论

许多超声提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为了明确结节性质而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目前术前鉴别结节性质最有效的方法,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CT、ECT等检查手段。

然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细胞学诊断是以特征性细胞形态学改变为诊断依据,无法探查病变组织总体概况以及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关系,因此细胞学检查结果不能完全等同于组织学检查结果。

甲状腺癌多起病隐匿,许多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又与良性结节相类似,部分结节患者为了确诊而进行了不必要的活检手术,给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痛苦。

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未诊断率与细针穿刺者的操作技术水平有关,同时,患者的积极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术前宣教,减轻了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了穿刺效率,缩短了穿刺时间。

同时,重视随访患者。

对可疑恶性的患者和恶性肿瘤手术后的患者密切随访,通过临床观察及超声检查等,做到及时发现肿瘤和复发的肿瘤,从而积极进行治疗。

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虽然是微创检查,出现感染、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可能极小,但穿刺点要压迫10分钟,术后注意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更加轻松、安全地进行花费时间较少且费用低廉的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检查。

参考文献

细针穿刺 篇3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护理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疾病,4%-8%的成年人触诊发现有甲状腺结节,超声发现人群约30%-50%有甲状腺结节,其中5%-6.5%结节为恶性[1]。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甲状腺结节(FNAC)是临床首选检查方法之一,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甲状腺结节(US-FNAC)使定位的准确性较手触摸穿刺明显提高,特别对于临床难以触及的较小的甲状腺结节,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其操作简便、快捷及安全,病人几乎无不适,且很少出现并发症越来越受青睐。随着US-FNAC的使用必将带给护理相应问题。现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的90例US-FNAC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臨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0例,共106个结节。其中男性26例,女性64例。年龄26-80岁,平均46岁。结节大小5-40mm。所有病例均将本院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患者。

1.2方法及结果在超声引导下,用22G细针穿刺进行负压抽吸进行细胞学检查。106个结节做出诊断96个,其中8个为恶性,88个为良性,10个未能做出诊断;2例(2.2%)出现穿刺后出血,经压迫均停止,1例(1.1%)因患者紧张疼痛出现神经源性休克,立即停止穿刺经抢救患者康复出院,其他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甲状腺结节检查前,患者常存有疑虑、恐惧和紧张等心理。在穿刺前,护士要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主动介绍方法的必要性和可靠性。通过语言技巧,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稳定情绪,配合穿刺及护理。

2.1.2评估患者一般情况了解患者心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目的,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告知患者术中避免吞咽动作,良好的配合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1.3患者准备包括体位的训练及各项检查等。①体位训练:告知患者取仰卧位,使颈部过伸,颈后垫以卷枕,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充分暴露甲状腺穿刺部位的意义及锻炼这种体位,从而适应使得术日更好的配合。②术前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必要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有出血倾向者必要时遵医嘱予以止血药物。③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血清降钙素。④对于精神紧张者,必要时可遵医嘱予以镇静剂。⑤术前应留置静脉留置针或建立静脉通道,以备病情变化时抢救和静脉输液及时到位。由于该检查简单,并发症较少,医护人员均放松了警惕未建立静脉通道。而我科确实发生了1例神经源性休克患者,由于抢救及时,患者才得以康复。因此,建立静脉通路是必须的,即使是小概率事件都不能放松。⑥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⑦签署手术同意书。⑧物品准备:超声穿刺的所需物品,备好抢救物品: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装置、急救物品及药品等。

2.2术中护理①患者体位取仰卧位,使颈部过伸,颈后垫以卷枕,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充分暴露甲状腺穿刺部位,利于操作。②协助穿刺前超声定位,做好体表标记。③常规消毒穿刺部位。④传递洞巾、方巾、注射器、穿刺针等所需一切器具。协助抽吸麻药,双人核对。⑤观察患者血压、脉搏、面色、神志,注意有无异常并及时处理。出现神经源性的患者就是在穿刺中出现了面色苍白,脉搏加快后立即停止穿刺,进行及时处理的。⑥当抽吸完成时,在针尖拔出之前,务必先将针筒从针头上取下,放掉负压,然后拔出针头。⑦穿刺结束消毒穿刺点,覆盖无菌敷料加压包扎。⑧宣教穿刺后注意事项。及时送检。

2.3术后一般护理①术后取平卧位,待血压平稳后再更换卧位。注意休息,避免紧张。②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加强巡视,观察患者神志改变,及时询问。发现异常及时报告。③穿刺部位加压包扎,观察敷料的渗液、渗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医生。④病理检查结果出来,及时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不能延误救治。

2.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4.1FNA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少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误刺到气管、喉返神经、局部感染、针道转移等[2]。虽然文献中没有关于并发症发生率的准确报道,出血仍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最严重并发症的报道是1例双侧甲状腺血肿形成导致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的病例[3]。本组出现1例神经源性休克。

2.4.2预防措施①熟悉掌握操作技术,动作轻柔,勿在穿刺路径中摇动穿刺针,避免经过非穿刺目标所在的部位。②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特别是心理护理及必要的抢救静脉通路。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及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规范》,术后严格消毒,定期检查。④患者术后应监测体温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讨论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一些医学中心得以应用,其检查对结节处理很有帮助,其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甲状腺手术,提高了术中恶性肿瘤的发现率,减少了甲状腺结节的处理费用。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甲状腺结节(US-FNAC)直到近年来才开始使用。一门新的治疗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必将促进护理知识应运而生,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临床护理知识和基本的超声显像知识、能完成超声器械消毒及保养、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TaeHJ,LimDJ,BaekKH,etal.Diagnosticvalueofultrasonographytodistinguishbetweenbenignandmalignantlesionsinthemanagementofthyroidnodules[J].Thyroid,2007,17(5):461-466.

[2]NguyenGK,GinsbergJ,CrockfordPM.Fine-needleaspirationbiopsycytologyofthethyroid.Itsvalueandlimitationsin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solitarythyroidnodules[J].PatholAnnu,1991,26(Pt1):63-91.

细针穿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住院手术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均行细针穿刺活检。其中女性患者71例,平均年龄(48.7±12.7)岁,男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41.6±13.4)岁。

1.2 方法

取平卧位,肩部垫高,颈部过神,无需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术者一手拇指、食指固定要穿刺结节,另一手持连接20m L注射器的21G针头,针筒内留5~7m L空气,穿刺针经皮快速刺入甲状腺结节内,空针抽2~5m L负压,在不同方向来回穿刺2~3次,迅速消除负压,拔出针头,穿刺局部压迫10min。将吸出物注于载玻片上,均匀推开,然后固定。对甲状腺囊性病变,不抽尽囊液,以免术中难以寻找。穿刺过程中勿损伤甲状腺两侧动脉、喉返神经、气管,禁止患者说话、做吞咽动作。

1.3 组织病理学分类

参照1988年WHO关于甲状腺肿瘤分类标准[3]。分为两大类:良性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甲状腺腺瘤;恶性病变,如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计算细针穿刺对良恶性结节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计算公式如下:

敏感性=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特异性=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准确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所有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处理,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术前细针穿刺诊断76例良性病例,22例恶性病例(表1);术后组织病理诊断78例良性、20例恶性。计算所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5%、91%、87.7%。按照不同疾病细分结果见表2。

注:*与总体诊断准确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成人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约为4%~7%[2,4],据我们观察北京地区发病率远高于这一数字。术前协助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的方法较多,彩超、核素扫描不能获得病理学诊断;而粗针穿刺有时会出现气管、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细针穿刺活检无需特殊准备,几乎不会给患者生活产生影响,不会导致粗针穿刺时可能具有的并发症,无需特殊仪器和器械,费用低廉,受到了基层医院的欢迎。

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是术前鉴别结节性质及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桥本病等的有效方法,用途广泛,对于触诊难以触及的结节可在超声辅助下穿刺。穿刺损伤小,仅相当于一次肌内注射。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自1999年开始行触诊或彩超辅助下细针穿刺活检术,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有资料表明,FNA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99%[5]。本文统计发现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91%,与文献报道类似。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远高于传统彩超、核素扫描。但是,必须意识到FNA的局限性。首先是穿刺本身的不足,如取材量不足、取材部位不恰当,对于单纯囊性结节穿刺活检无明显优势。其次,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理科医师的临床经验及穿刺技巧。还有,FNA属细胞学检查,即使取材得当也仅能取得细胞团或散在细胞进行检查,无法探查组织总体概况及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关系,这正是其准确性差于组织学检查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某些滤泡性病变,如滤泡性腺瘤及滤泡状癌,需要判断肿瘤有无包膜、血管浸润情况,此时FNA常无法判断肿瘤良恶性。本文发现滤泡状腺瘤诊断准确性仅为40%,远低于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疾病。本文有3例滤泡状癌被误诊为腺瘤,故对于滤泡状病变建议及早手术。

总之,与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相比,甲状腺穿刺活检具有简便、价廉、准确性高等特点,在有经验病理医师阅片情况下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降低不必要手术率。对于滤泡性病变诊断准确性差,此时需要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及时手术。

参考文献

[1]Martin HE,Ellis EB.Biopsy made by needle puncture and aspiration[J].Ann Surg,1930,92(2):169.

[2]Amedee RG,Dhurandhar NR.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J].Laryngoscope,2001,111(9):1551-1557.

[3]Hedinger C,Williams ED,Sobin LH.The WHO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yroid tumours:a commentary on the second edition[J].Cancer,1989,63(5):908-911.

[4]Lawson W,Biller HF.The solitary thyroid nodul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disease[J].Am J Otolaryngol,1983,4(1):43-73.

细针穿刺 篇5

笔者通过对多例细针穿刺甲状腺肿块的临床分析发现:只要掌握好穿刺方法,规范涂片的制作,保证较高水平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水平,该方法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10年8月期间,共108例甲状腺肿块细针穿刺病例,穿刺后均行了“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其中女性91例,

男性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5岁)。实性结节86例,囊性结节22例。肿块最大径0.8~4 cm(平均1.8 cm)。

1.2 穿刺方法

选用临床常用的一次性5 mL空针(7号针头)作为穿刺工具。直径1 cm以上的结节采用盲穿法,左手固定肿块,右手持穿刺针,将针头与皮肤呈45°角进针,刺入肿块中心后,回抽产生负压。实性结节反复多个方向抽吸5~7次,囊性结节抽吸1次。将穿刺针取出后即行涂片检查。对于直径在1 cm以下的结节,采用在高频彩超引导下穿刺,方法同前。

1.3 涂片方法

快速将针头内的标本移至载玻片一端1/3处,将另一张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稍加压,然后迅速对拉,制成两张涂片。送病理科行HE染色、干燥固定后进行细胞学诊断。

2 结果

2.1 涂片诊断结果

实性结节中16例查见“癌细胞”,70例查见滤泡上皮细胞。囊性结节中17例查见少量普通上皮细胞,5例未查见细胞。除3例出现穿刺后少量渗血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术后最终病检结果

原穿刺查到“癌细胞”的结节术后病检均证实为癌,其中乳头状腺癌13例,滤泡性腺癌3例。另证实5例滤泡性腺癌(术前穿刺未查见癌细胞)。囊性结节病检证实均为良性,17例为滤泡性腺瘤,5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

2.3 结果分析

穿刺结果准确率95.4%(103/108),假阴性率4.6%(5/108)。

3 讨论

针吸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是一种简便易行、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病理学定性诊断目的的检查方法。FNAC是由脱落细胞学(exfohative cytology)发展而来。早在40年代,脱落细胞学检查就用于临床。自70年代起,FNAC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穿刺技术、影像检查技术、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的发展与相互结合应用,使FNAC成为临床疾病诊断,尤其是肿瘤性疾病与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以及手术、化疗、放疗等重大治疗措施决策的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和重要指标[2,3,4]。文献报道其诊断敏感性65.0%~98.0%(平均83.0%),特异性为72.0%~100.0%(平均95.2%)[5]。

本组病例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肿瘤的总准确率为95.4%,假阴性率4.6%,囊性结节因囊液内细胞数较少,穿刺的阳性率较低。该细胞学诊断法虽有不足之处,但对肿瘤的鉴别,筛选和诊断作用具有一定优势,在损伤性和可重复性方面优于开窗性活检,在准确性方面也达到实用标准,故该检查方法应列入肿块常规检查中。本法可辅助病理组织学做出明确的诊断,当有些组织太小难以进行活检时,穿刺细胞学可替代之,起到互补作用。穿刺方法简便,易行,创口小,操作安全度大,患者痛苦小,易接受,费用低。大大缩短诊断周期,有时仅在1h内就能明确结果,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诊断手段,间接提高了床位周转率。

针刺细胞学尚存在着诊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与取材部位及穿刺人员技术有关,而使阳性检出率下降。因此,正确的诊断仍以病理学为准。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即可大大提高FNAC的准确率:(1)首先要保证取材规范。穿刺针达到肿块的中心部位,反复多方向抽吸,实性结节至少5~6次,囊性结节因囊液内细胞较少,一次即够。对于直径<1cm的结节,提倡在彩超引导下进行。(2)对于临床可疑恶性的病例,可反复多次穿刺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假阴性率。(3)涂片和制片应统一、规范,请有较高水平的病理科医师进行细胞学检查。(4)严格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把好各有关环节质量关;细胞学诊断尽可能有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建立随访制度,加强与临床沟通,及时反馈可能存在的不正确诊断的信息与建立集体阅片与会诊、讨论制度等则是搞好环节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关键。

总之,细针穿刺活检是一项方法简便,易行,创口小,操作安全度大的检查手段。只要操作规范,结合病检,对甲状腺肿块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作为常规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活检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8例甲状腺结节的患者给予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C)。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穿刺结果准确率95.4%(103/108),假阴性率4.6%(5/108)。结论 FNAC是一项简便、安全、准确率较高的临床诊疗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针吸细胞学检查

参考文献

[1]李成,郑泽霖.甲状腺甲状旁腺外科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5.

[2]舒仪经,阚秀.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75.

[3]陈灵敏.浅谈针吸细胞学检查的体会[J].江西医学检验,2003,21(4):307.

[4]柏长铭.针吸细胞学检查的质量控制[J].江西医学检验,2004,22(3):247-248.

细针穿刺 篇6

关键词:射频消融,CT引导,细针,穿刺术,脾功能亢进

随着射频消融在中国的逐渐普及,射频消融不仅广泛应用于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1,2],近年来也逐渐被应用于脾亢等良性疾病的治疗[3,4,5],我科2008年1月~2009年8月应用先细针穿刺定位,然后射频电极参照细针位置再穿刺脾脏的方法治疗脾亢患者共2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4岁;均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肝癌诊断符合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会议修订的标准[6]。患者中肝功能Child A级14例,B级8例,脾脏轻度肿大6例,中度肿大14例,重度肿大2例,诊断脾亢前均未使用化疗药物,RFA术前PLT计数为(45.0±9.8)×109/L,患者治疗前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食道吞钡点片及上腹增强CT或MR,以全面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1.2 仪器设备

美国Radionics冷循环RFA治疗系统,包括:射频发生仪、冷循环泵、冷循环集束射频电极、中性电极板,22G Franseen穿刺针,穿刺引导机器为西门子SOMATOM AR-T CT扫描机。

1.3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6 h禁食,双侧大腿备皮,术前30 min开始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 ml加曲马多300 mg,术前15 min予地西泮5 mg、阿托品0.5 mg、哌替啶70 mg和异丙嗪12.5 mg肌注。

患者仰卧位,训练患者呼吸配合后左中上腹贴上由5F导管相隔1 cm做成的定位栅条,然后进行脾脏CT扫描并确定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用22G细针试穿脾脏,细针穿刺到脾脏满意的位置后持集束射频电极在细针旁1 cm以并列法穿刺脾脏,再次扫描确认射频电极位置正确后进行射频治疗。根据脾脏肿大情况必要时多点消融,最后针道射频后拔除射频电极。

术后予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并予抗感染、护肝、通便等治疗,必要时予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治疗。

1.4 疗效评价

记录射频消融开始前细针穿刺的次数,射频电极在细针引导下穿刺脾脏的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脾脏消融范围和血小板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做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22例患者中16例细针1次穿刺即到达脾脏满意位置,6例细针第2次穿刺后到达脾脏满意位置,然后射频电极在定位细针参照下进行穿刺,其中18例射频电极1次穿刺则到达脾脏理想位置并开始射频消融治疗,其余4例射频电极首次穿刺位置欠理想,均在第2次穿刺后到达脾脏理想位置并开始射频消融,射频电极穿刺总成功率为100%,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2%,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因为穿刺失败导致放弃手术的案例,见图1~3。

定位细针(箭头所指)

术后监测血常规变化并复查增强CT或MRI,脾脏消融体积为24%~70%,平均(40.0±5.6)%。术后2 d PLT为(33±9)×109/L,与术前相比,PLT显著下降(P<0.05),术后1个月PLT为(105±11)×109/L,与术前相比,PLT显著增高(P<0.05)。

2.2 并发症

术中4例患者因疼痛导致血压增高,给予降压及加强止痛后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因严重疼痛导致手术中断的案例,发生1例定位细针热传导所致的细针穿刺处皮肤烧伤,1例脾周少量出血,5例左侧胸腔少量积液,无脾脓肿,无气胸,无胃、肠穿孔,无胰腺损伤,无术后大出血,也无其他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冷循环集束射频电极(箭头所指)

射频电极旁脾脏密度稍减低

3 讨论

目前对于脾亢常采取脾切除和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方法,但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彻底推翻了传统认为脾脏是一个无用器官可以随便切除的错误观点,并确定了脾脏是一个有着多种重要功能的器官,拥有强大的免疫、抗肿瘤的功能,应尽量加以保留[7],脾切除治疗脾亢的方法越来越受到质疑。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始于1973年。30余年来,部分脾动脉栓塞为脾亢患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微创和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栓塞的程度较难把握和围手术期的处理不够妥善等原因,部分脾动脉栓塞后出现剧烈腹痛、严重感染、消化道出血、甚至肝肾功能衰竭的案例时有发生,导致医患双方对于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仍然顾虑重重,提示脾亢的治疗方法仍然有待新的突破。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为主的实体肿瘤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射频消融对于脾脏的治疗较早见于射频治疗脾脏转移瘤[8,9],2003年以来国内有部分单位将射频消融应用于脾亢,并取得一定的效果[3,4,5],为脾亢提供了又一种微创的介入治疗手段,但是目前为止,射频治疗脾亢也未能得到大力地推广和应用,原因在于这个领域仍然有很多难题急需进一步的突破。

脾脏血供丰富,脾门血管粗大,而且脾脏和胃、胰腺、肠管、肾脏和横膈等重要脏器毗邻,而射频电极属于粗针,一旦发生射频电极穿刺失误,容易出现致命性的大出血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目前限制脾脏射频消融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为避免这个风险,部分单位不得不采取腹腔镜下的射频消融,甚至为此开腹行射频消融术,但是这样的方法,未能体现真正的微创。

经皮穿刺的射频消融创伤小,恢复快,医疗费用也相对便宜,患者容易接受,但超声引导下的脾脏射频消融术中的高回声会影响消融范围的观察,导致消融的盲目性。而在CT引导下操作,由于穿刺的时候不能实时引导,冷循环集束射频电极是由3根17G的电极间距0.8 cm呈等边三角形排列而成,如果用射频电极直接穿刺,一旦方向、深度失误或者患者呼吸配合不良,均可能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解决以上的难题,笔者在10余年CT介入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先以22G细针穿刺定位的方法,22G细针理论上即使多次误穿大血管或者肠管和胰腺,均不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极好,我们先用22G细针试穿脾脏,如果细针在脾脏合适的位置,则持射频电极使用并列法穿刺脾脏;如果细针第1次穿刺位置不满意,则再用另1根细针穿刺脾脏成功后才拔出原来的细针,然后持射频电极以并列法穿刺脾脏,这时候由于脾脏已经有22G细针定位,射频电极穿刺的时候只要保证与细针的关系固定,即使穿刺时候患者出现呼吸不配合等情况,只要细针没有移位,射频电极仍然可以用细针作为参照,保证射频电极可以穿刺到合适的位置,避免了患者呼吸不配合导致射频电极严重偏离目标的情况。

为了增加消融的范围,对于脾脏较大的患者,常需要将射频电极穿刺到靠近脾门的位置,通过闭合相对大的血管来达到增大消融范围的目的,如果直接用射频电极穿刺脾门,其风险极大,穿刺失误随时可能发生致命性的大出血,这时候可以先把细针穿刺到脾门附近,然后将射频电极在细针外侧穿刺并保持与细针平行,避免射频电极越过细针的内侧,即可避免射频电极穿刺到脾门血管导致大出血的危险。

细针穿刺成功后,射频电极的穿刺点不应该紧靠细针,而是应该在距离细针1 cm左右的位置,如果射频电极的穿刺点紧靠细针的进针点,那么在插入射频电极的过程中定位细针会受到推压,导致方向偏斜,其参照的作用会受到影响。本组有4例射频电极首次穿刺方向不够满意,和细针受到射频电极推挤后方向有所改变,参照作用减低有关。如果需要拔射频电极重新穿刺,须先进行针道消融,直接拔射频电极可能导致出血。

虽然有细针的参照,但是笔者依然认为应该采取步进法分段进针的方法,先穿刺预定长度的60%左右则进行扫描,确认电极的方向和位置基本正确才能继续进针到预定的深度,避免方向稍有偏差则穿透脾门或脾外器官的危险情况发生。

由于细针在射频电极的旁边,会受到热的传递,本组有1例由于未及时拔出细针,导致消融中发生细针穿刺部位皮肤烧伤,后来我们均采取消融前拔除定位细针的方法,避免再次发生皮肤烧伤。

1例患者出现脾脏包膜下少量出血,原因在于消融完毕拔射频电极的时候针道消融不充分,笔者现在采取射频电极先进到脾脏深部,由深到浅分段消融,一直消融到靠近脾脏包膜,同时配合充分的针道消融,避免出血的发生。

本组资料发现术后2 d PLT计数明显下降,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推测是由于射频电极在脾脏持续产生高热,导致脾脏潴留的血小板不断破坏,同时流经脾脏的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也受到破坏所致。但笔者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术后短期内也观察到PLT急剧下降的现象,故推测这个现象可能同时和术后产生的炎症反应有关。脾亢射频后短期内会发生PLT下降的情况,这个现象非常值得重视,某些脾脏射频后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和这一现象有关,这一现象的发现提示术后严密监测血常规的必要性。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发生穿刺失误导致的大出血等或者误伤胰腺、肠道等并发症,提示细针穿刺定位的方法在CT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脾亢的手术中有助于避免穿刺失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宇旋,窦永充,张彦舫,等.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巨大肝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11):755-758.

[2]吴宇旋,窦永充,张彦舫,等.经皮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9):648-650.

[3]刘全达,马宽生,何振平,等.射频消融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5):1031-1034.

[4]李晓勇,刘新江,周百中,等.射频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J].中原医刊,2006,33(18):21-22.

[5]马宽生,吴乔,刘全达,等.射频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944-946.

[6]杨秉辉,任正刚.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135.

[7]曹金铎.脾脏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2.

[8]Marangio A,Prati U,Luinetti O,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col-orectal splenic metastasis[J].AJR Am Roentgenol,2002,178(6):1481-1482.

细针穿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 (73个结节) 可疑甲状腺结节患者, 年龄21~69岁, 平均年龄 (49.9±11.2) 岁, 男17例, 女47例。病灶直径0.4~3.8 cm, 经手术病理证实, 本次研究中共计包括5例良性 (10个结节) , 49例恶性 (68个结节)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和超声造影检查。

1.2.1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

行颈前常规消毒、铺巾, 取7号针头和10 ml注射器, 在超声检测下负压进针, 根据超声监测结果对进针方向进行调整, 保证对准病灶区域进针, 直至针尖到达病灶区域。参照欧洲甲状腺协会、意大利临床内分泌协会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相关标准对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包括无诊断、不确定、良性、可疑恶性、恶性五类, 其中将细胞学良性视为良性甲状腺结节, 细胞学恶性视为恶性甲状腺结节, 不确定、可以恶性等统一视为不确定诊断。

1.2.2 超声造影检查

选取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机械指数设定为0.07~0.10, 探头频率取7.5~12.0 MHz。检查开始时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略向后仰, 使颈前区域充分暴露以便于开展检查。首先取5 ml生理盐水水化造影剂经由肘静脉快速推注, 尾随注入生理盐水5 ml。之后选取合适切面, 将探头固定, 对病灶大小、形态、边界、数目、血供及内部回声情况进行观察。然后进行CPS造影检查 (Bracco公司Sono Vue造影剂) , 叮嘱患者在造影期间避免吞咽, 对造影剂的灌注、达峰、消退全过程进行连续动态观察, 并对过程进行同步存储和录像。若结节无明显边缘结构、结节内部出现不均匀增强、结节增强强度低于周围实质或结节晚于周围实质增强, 则视为恶性甲状腺结节。

分别由本院两位从业经验5年以上的病例诊断医师和超声诊断医师对细胞涂片和造影图像进行评价分析, 实施盲法检查, 病理诊断医师和超声诊断医师二者之间对彼此检查结果并不知晓。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和二者联合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次研究手术病理分析显示, 64例患者 (73个结节) 中共计包括63个恶性病灶 (61个乳头状癌, 2个滤泡性癌) , 10个良性病灶 (1个桥本甲状腺炎, 5个滤泡性腺瘤, 4个滤泡增生结节)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联合细针穿刺检查结果。见表1。

2.2 诊断价值

三种检测方法对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和超声造影检查在恶性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细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组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敏感度、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和超声造影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细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比较, aP>0.05, bP<0.05

3 讨论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超声造影检查在各器官的诊断得到广泛应用, 并使超声诊断准确性得到有效改善, 但在甲状腺等微小器官的诊断方面, 超声造影的应用较为有限。相关研究显示, 恶性甲状腺结节内存在丰富血供, 且走行杂乱, 分布不均。良性甲状腺结节内部则存在规律分布血管, 但由于多存在出血或坏死囊性变, 易造成实质部分血供减少, 因此可通过超声造影中二者边界、形态、同周围组织关系及血流情况对病灶性质进行判断[2]。对于少部分甲状腺结节, 由于其超声影像不具有典型特征, 因此出现误判。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则是一种常用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方法, 有报道指出, 其对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6.0%。有研究指出, 细针穿刺仅可对单个细胞结构和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无法有效对病灶整体进行评估, 因此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需联合其他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率[3]。

基于单独应用超声检查和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诊断的局限性,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 可通过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和细针穿刺以提高甲状腺结节的早期诊断准确性, 通过采用超声检查以筛查可疑甲状腺结节病灶, 并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细针穿刺从而提高对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细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和超声造影检查 (P<0.05) , 表明细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可有效提高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和超声造影检查作为常用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 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通过联合超声造影和细胞穿刺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诊断, 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 有利于恶性病灶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在临床上有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细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64例 (73个结节) 可疑甲状腺结节患者, 分别对患者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和超声造影检查, 并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和超声造影检查在恶性甲状腺结节诊断方面其诊断价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细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敏感度98.41%、准确率94.52%及阴性预测值87.50%均高于超声造影检查的87.30%、84.93%、46.67%与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的92.06%、89.04%、58.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联合超声造影和细胞穿刺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诊断, 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 有利于恶性病灶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在临床上有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细针穿刺,联合诊断

参考文献

[1]刘璇芝, 郑宝群, 何志拓, 等.甲状腺结节最大纵断面及横断面超声对比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 (11) :1598-1600.

[2]金志斌, 张捷, 闻宝杰.细针穿刺联合弹性成像的应变率比值分析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江苏医药, 2015, 41 (15) :1783-1785.

[3]孔丹丹, 张彩芬, 穆维娜, 等.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5, 21 (5) :491-493.

细针穿刺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2014年5月~2016年4月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学合作动物医院, 超声检查脾脏不同程度增大, 脾脏内部出现弥散性低回声小结节病变的病例 (图1) , 并通过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检查确诊定性的10个病例 (见附表) 。

1.2 设备耗材

Mylab30VET超声诊断仪 (意大利百胜) , 配置线阵探头 (选用探头频率为7.5MHz) 、医用超声耦合剂、PE手套、医用酒精、5ml注射器。

1.3 检查方法

犬猫腹部剃毛, 仰卧位进行脾脏扫查[1]。对脾体所在区域的皮肤进行外科消毒, 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并使用PE手套包裹。在体表和包裹探头的PE手套上涂抹酒精再次进行脾脏探查。将5ml注射器吸入3ml气体, 在超声引导下对脾脏不同方向进行4次前进后退穿刺针的切割采样 (图2) 。同一个体做4次不同区域采样, 并制作细胞学涂片送检[2]。细胞学结果由2名临床病理学专家判读, 且结果一致。

2 结果

所有病例在脾脏穿刺过程中未有明显不适, 穿刺后30min均未见脾脏有出血并发症发生。脾脏弥散性病变超声引导细胞学检查收集样本良好, 均可为细胞学判读提供样本。收集样本中淋巴瘤病例占60%, 髓外造血占30%, 肥大细胞瘤占10%。

3 讨论与小结

3.1 超声引导穿刺检查

(1) 所有病例在穿刺前30min, 动物皮下注射苯海拉明以防止病变为肥大细胞瘤时脱颗粒导致动物发生休克。对于不配合的动物穿刺前给予镇静可保证更好的获得样本, 由于脾脏接近于体表, 弥散性病灶超声引导徒手穿刺即可完成采集, 且10只动物都较配合, 所有病例均未再给予镇静处理。 (2) 穿刺前皮肤进行外科消毒处理, 超声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并外包裹PE手套。手套表面涂抹医用酒精, 并将酒精涂抹于皮肤发挥超声耦合作用进行超声引导穿刺。此种操作简单快捷, 设备简单, 方便临床医生操作。 (3) 在获得犬猫脾脏样本进行细胞学检查时, 切割技术能够获得更好的样本, 采样细胞形态较为完整, 且出血干扰较少[3]。而当进行细针抽吸时血液对样本的污染较为严重, 故而不推荐细针抽吸采集脾脏样本。 (4) 穿刺侵入性小且相对易于操作, 只要动物充分保定以减少脾脏损伤的风险, 整个过程风险极低。穿刺后30min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穿刺部位进行观察所有病例均未见到出血征象, 说明超声引导穿刺采样比较安全。

3.2 不同病变的声像特征

(1) 脾脏扭转时超声检查显示脾脏也是弥散性回声降低声像, 但使用彩色多普勒可以很好的诊断[4], 故而本实验收集的声像图病例未包括脾扭转的病例。 (2) 4例犬的淋巴瘤病例, 体表淋巴结增大, 腹腔内空肠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不同程度增大, 2例表现肝脏肿大, 回声降低, 并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提示当存在体表淋巴结增大及腹腔内淋巴结增大时, 同样的脾脏回声弥散性降低淋巴瘤的可能性增大[5]。3例犬髓外造血病例均为青年犬, 回顾性调查发现3~6月前均有不同原因的溶血病史, 而未见其他声像异常。结合病史虽然可以进行髓外造血的推断, 但也无法完全排除淋巴瘤及肥大细胞的可能性。 (3) 2例猫的淋巴瘤病例, 8岁家猫表现为空肠壁增厚, 分层缺失;2岁家猫未见其他超声异常。老龄猫淋巴瘤常以胃肠道型为主, 同时侵袭到脾脏;幼龄猫患有淋巴瘤通常与白血病病毒感染有关联[6]。另1例猫的肥大细胞瘤除了脾脏病变外其他未见明显异常[6,7]。单独从脾脏的声像图上很难区分淋巴瘤和肥大细胞瘤病变。 (4) 脾脏弥散性低回声结节病变单独依靠超声表现很难区分。虽然结合其他超声检查信息可以做出更合理的鉴别诊断排序, 但仍不能缩小鉴别诊断范围。脾脏超声引导穿刺检查可有助于病变的进一步确诊。

参考文献

[1]Dominique Penninck.2008.Atlas of small animal ultrasonography.USA:Wiley-Blackwell.

[2]Frances JB.Lorrie G, 2011.Manual of Canine and Feline Ultrasonography[M].BSAVA.

[3]LeB lanc CJ, Head LL and Fry MM (2009) Comparison of aspiration and non-aspiration techniques for obtaining cytological samples from the canine and feline spleen.Veterinary Clinical Pathology 38, 242-246.

[4]李朋, 姜晨, 董悦农等.犬单纯性脾扭转的超声诊断[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 (1) :74-75.

[5]陈艳云, 董军, 郑兰等.22例犬多中心淋巴瘤的诊断[J].中国兽医杂志, 2013, 49 (1) :59-60.

[6]Richard WN, Guillermo C, et al.小动物内科学 (第3版) [M].夏兆飞, 张海彬, 袁占奎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1073-1098.

细针穿刺 篇9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2月至2008年9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284例, 男性118例, 女性166例, 年龄7~78岁。

1.2 方法

28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均采用10m L一次性注射器, 对甲状腺穿刺吸取样本涂片, 瑞氏-姬姆萨全显染色, 显微镜检查细胞成分及形态。

2 结果

2.1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168例, 穿刺以腺细胞为主, 可见少数淋巴

细胞, 滤泡细胞明显增生, 有的胞质内或胞质边缘成深红色, 较均匀, 常有滴状或火焰状胞质突出。

2.2 毒性腺瘤2例, 整个涂片见到大量散在或成堆分化良好的腺上皮细胞, 大小较一致, 仅见一个小核仁。

2.3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87例, 穿刺涂片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为主, 部分病例可见大量幼稚淋巴细胞增生。

甲状腺细胞三五成群, 但少见。

2.4 亚急性甲状腺炎18例, 穿刺涂片细胞成分多种多样, 腺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上皮细胞均可见到。

突出特点是可见到多核异物巨细胞。

2.5 滤泡型甲状腺癌2例, 镜下恶性细胞成滤泡或花簇状排列, 中央可见粉红色胶质团。

恶性细胞核染色质致密, 着色较深, 核仁1~2个。

2.6 病因不清7例, 穿刺物混血较多, 镜下细胞成分稀少。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但病因较为复杂[1]。其中以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最为多见。该病患者甲状腺多呈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肿大, 甲状腺内血管丰富, 滤泡增生明显, 合成分泌功能亢进, 涂片中胞质及边缘有胶体蛋白沉积, 形成火焰状细胞。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是源于滤泡细胞的良性肿瘤, 细胞形态类似胚胎发育中或成熟期的甲状腺[2]。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 即桥本甲状腺炎和萎缩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有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浸润, 而滤泡上皮细胞被破坏, 可出现一过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剂量宜小, 否则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亚急性甲状腺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可出现一过性心悸、神经过敏等甲状腺毒症症状, 甲状腺早期受累的滤泡有淋巴细胞与多核白细胞浸润, 并有多核巨细胞出现, 所以穿刺涂片镜检可见多核巨细胞为本病突出特点。滤泡型甲状腺癌, 少数病历可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状, 需与常见甲亢相鉴别。上述几种疾病虽然都出现了甲状腺功能亢进, 但由于病因不同, 细胞学成分和形态就不同, 因此在取材满意的情况下, 细针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因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陈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31.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超声穿刺01-13

外周静脉穿刺01-13

静脉穿刺困难01-13

肿瘤穿刺01-13

逆行静脉穿刺01-13

微创穿刺手术01-13

穿刺效果01-13

骨髓穿刺01-13

胆囊穿刺01-13

常规穿刺01-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超声穿刺 下一篇:微创穿刺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