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结直肠炎症性疾病, 在中医古籍中并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 只是因其临床表现的不一存在多种提法, 如“脏毒、肠风、肠澼”等等。而其病因病机亦散见于各章, 如《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说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功能, 出现腹部不适等症状, 《灵枢本神篇》云“忧愁者, 气闭塞不行”说明思则伤脾, 思虑过度损伤脾胃功能, 导致腹胀, 纳差, 呕吐腹泻等症状, 《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说明劳倦内伤会损伤肺脾之气, 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 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甚则水湿内停, 出现肢体乏力, 面色无华, 便溏, 《内经》云“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说明感受外邪, 尤以感受湿热之邪, 留连肠胃之间与气血搏结则化为脓血, 若痰浊内生则化为粘液混于肠间, 症见赤白下痢, 因此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 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滞血淤肠膜及脉络受损, 湿热内蕴与气血搏结则化为脓血, 痰浊内生则化为粘液, 久病则气损及阳, 出现脾肾阳虚.故我们认为本病的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 其病位在大肠, 涉及的脏器为脾, 肝, 肾, 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应从脾论治, 健脾化湿为主, 佐以和中理气化瘀.
我们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 临症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而随证加减, 主方由党参15g, 炒白术15g, 茯苓12g, 扁豆10g, 炒山药10g, 陈皮10g, 木香9g, 白芍9g, 砂仁6g, 薄荷6g, 甘草6g, 等组成,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具有益气健脾, 渗湿止泄的功用, 方中参苓术草四君子健脾益气, 白术山药扁豆健脾渗湿止泄, 木香砂仁醒脾理气, 甘草白芍缓急止痛, 薄荷升发阳气载药上行。诸药合用, 补脾胃以正中焦, 升清降浊, 中焦得安则诸症自除。若伴有里急后重,或腹痛即便,便后痛减,脘痞纳呆,身重疲倦,肛门灼热,舌苔白腻或黄厚腻,脉弦滑。则为湿热下注,宜佐以清利湿热。主方加白头翁10g,秦皮10g,黄连6g葛根12g, 野麻草15g, 若症见腹隐痛时作时止,食欲不振,呕吐,大便呈粥状,偶有少量粘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则为脾气不振,湿热未清, 佐以温补脾阳,和胃燥湿。主方加苍术12g, 干姜6g, 大枣15g, 若病程迁延日久,症见纳差神疲乏力,腹中隐痛,喜暖喜按,五更泄泻,时稀时有粘液白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则为脾肾阳虚,大肠虚寒, 佐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主方加补骨脂10g, 肉豆蔻10g, 柯子10g, 若腹部刺痛,按之痛甚,大便中常夹脓血或紫黑色血块,面色晦黯。舌黯红,有紫斑,脉细弦。则为瘀阻肠道,气机不畅, 宜佐以理气活血, 主方加丹参10g, 益母草15g, 没药9g, 延胡索9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较常见的疾病,本病易反复发作,病程长,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20~40岁发病率最高。本病属本虚标实之症,其体虚为本,邪实为标,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为本,病初或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内蕴,多为标实,以治标为主。病久则损及脾肾多为本虚,故慢性迁延期以治本为主。但临床上由于病人情况各有所异,临床表现各型交错参杂,所以在分型治疗基础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临床加减用药方可取得更好效果。近年来我们坚持从脾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颇为满意, 以上是我们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治疗所做的一点粗浅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学习。
摘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结直肠炎症性疾病, 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 劳倦内伤,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脾肾阳虚等方面, 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感受外邪, 劳倦内伤,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 气滞血淤。久病则气损及阳, 出现脾肾阳虚.故我们认为本病的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 其病位在大肠, 涉及的脏器为脾, 肝, 肾, 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应从脾论治, 健脾化湿为主, 佐以和中理气化瘀.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盛,从脾论治
参考文献
[1] 荣文舟.现代中医肛肠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342~349.
[2] 李乾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46~455.
相关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02-11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02-11
美沙拉嗪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探讨02-11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02-1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02-11
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02-11
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02-11
12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02-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36例分析02-11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