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苏教版) 以全新的结构方式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学习内容, 并在编制过程中, 将学法指导很好地融入了专题结构中,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学法。面对新的教材, 学生也理应采取新的学法, 以适应学习的需要。
1 教科书建议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苏教版) 提出了有关学习方式的三种建议: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1.1 文本研习
“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 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如“和平的祈祷”是一个包含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方式的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 (选文是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 其“文本研习”的设计是:
(1) 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 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 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 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 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 《一个人的遭遇中》, 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 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叙述, 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最后一节中, 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 “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 抓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3)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中, 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4) 《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中, 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 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 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一些内容, 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 和同学交流。
1.2 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 (选文为《安妮日记》) , 其“问题探讨”的设计是:
(1) 安妮遭受了难以想像的痛苦, 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 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安妮说:“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 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类制止或消灭战争的途径是什么?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 安妮最大的愿望, 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 《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 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 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 鼓吹和平主义”,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 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1.3 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探究, 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选了两组摄影图片, 其“活动体验”的设计是:
(1) 就一个时代而言, 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 但它记录的历史真相发人深思。第一组照片都表现了战争的苦难, 和同学交流面对照片时的感受, 对这些照片发表你的评论, 说一说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记录战争苦难的。
(2) 摄影图片记录的虽然是瞬间, 也能反映重大主题。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 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 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你对摄影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
(3) 游行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丰富的内涵。为每一幅照片分别拟一段话, 作为解说词。搜集同类题材的图片或照片, 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照片, 向没有见过照片的人作口头介绍。
(4) 读了安妮的日记, 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 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 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
2 学生的应对之策
2.1 发展理性思维
“问题探讨”要求学生能围绕着一定的问题, 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 自主寻求答案。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关注的焦点是问题的解决, 即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 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作为探究者, 首先要自主生成问题或使问题明晰化, 要自主构建起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并自主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探究方案的过程中, 学生要自主构建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因此, 在探究式学习中, 知识不是由外部提供的, 知识的建构是由探究者自己围绕问题自主地完成的, 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他。
在探究式学习中, 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基本的方式来寻求问题的答案。一种是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实验、文本解读、研讨等过程, 经过整理分析, 总结出结论, 或建构起意义和理解, 从而对问题加以解答。另一种是学生围绕着问题, 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 (如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专家或有关人员等) 中直接搜集现成结论或对有关资料稍加整理, 来对问题加以解答。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 前者经历了一个发现式学习的过程, 因此可以称之为发现式探究;后者则主要属于接受式学习的范畴, 因此可以称为接受式探究。
苏教版中涉及到“问题探讨”的专题共有6个:必修一的“获得教养的途径”, 必修二的“和平的祈祷”, 必修三的“文明的对话”, 必修四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必修五的“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下设三个板块, 其中“碰撞与融合”、“拿来与拒绝”, 板块的标题就体现了浓烈的思辨色彩。其下所要探讨的问题也对同学们的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学们也只有在不断的“问题探讨”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增强思维能力。
2.2 积极体验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苏教版选择了更加鲜活的选文, 内容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很多选文更注重关照人的内心世界, 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在活动中学习, 在体验中感悟。
苏教版共有5个专题涉及到了“活动体验”的内容。这5个专题是必修一的“向青春举杯”, 必修二的“和平的祈祷”、“慢慢走, 欣赏啊”, 必修三的“寻觅温言津梁”, 必修四的“走进语言现场”。
互动性、个人体验是这些专题后练习的共同特征。例如,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下的“吟诵青春”板块, 后面的活动体验内容为:
把《十八岁和其他》及《致家长》带给父母看。仔细阅读他们标画的语句或给你的信, 结合文章内容与父母交流谈心。
致家长
您好!
不经意间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不再是缠绕膝下的孩童了!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今天面对孩子, 有时却感到陌生;有太多的话想和孩子说, 又觉得他们不能倾听、无法理解。这样的困惑, 您也许有过。杨子的文章, 说的也是这些话题。请把文中引发您共鸣的语句标画出来, 与孩子交流。如有可能, 给孩子写封信, 说说心里话。
谢谢合作!
这里为学生提供了与家长的交流平台, 加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又如同一专题之下的“设计未来”板块的导语设计为:
十六七岁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季节, 应该尝试设计未来。选择一个方案, 在阅读体验中, 开始你的生涯规划。
方案A
阅读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 与17岁的马克思对话, 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
这里为学生提供了与作者交流的平台, 加强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互动。教材中诸如此类的活动体验内容还有很多, 如果同学们不积极参与其中, 是很难真正“走进语文, 走进生活, 提高语文素养”的。
2.3 培养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 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培养目标。苏教版针对这一目标, 在内容设置上提供了诸多实践机会。比如,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下“拿来与拒绝”板块后的“积累与应用”的内容为:
以社会文化现象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 小组合作,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搜集有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对文化的中与外、古与今、雅与俗之间的影响与渗透、交流与融合的现象进行分析, 并撰写调查报告。
必修四特地设置了“走进语言现场”的专题, 让学生体验语言的交锋, 感受演说者的睿智、答问者的机敏, 领略辩论者驰骋古今、纵横捭阖的风采。“问答之间”板块后的活动体验内容之一是:
根据下列虚拟的情境, 以校刊记者的身份向特定对象提出两个问题。小组讨论提问的得失, 并总结几条应该注意的事项。
(1) 高三的一位同学参加全省中学生艺术节获奖归来。
(2) 同学们对学生会工作有一些意见和建议, 你去采访学生会主席。
(3) 学校召开家长会, 接受你采访的一位高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教育局局长。
(4) 一位航天员来到你们学校。
同学们,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 用话语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从来没有像当今时代这样便捷、频繁而普遍。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 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希望“语言的现场”能激发起同学们思想的冲动与表达的激情。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苏教版) 必修部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所提出的学法指导的分析, 给同学们提出了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学法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