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

关键词: 缺血 心肌细胞 管腔 临床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 指的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导致管腔闭塞或狭窄 , 进而造成心肌细胞缺氧、缺血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 , 有大量的临床研究都证实胰岛素抵抗 (IR) 是动脉粥样硬化多种危险因素发生的基础 , 并且有研究显示[2], 胰岛素抵抗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为明确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该文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进行了检测、比较 ,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ACS组 ) 和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SA组 ) 作为研究对象 , 所有患者均符合ISFC/WHO( 国际心脏病学会 / 世界卫生组织 ) 制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UA) 诊断标准。ACS组中男46例 , 女26例 , 年龄40~77岁 , 平均 (59.0±10.2) 岁 , 其中AMI( 急性心肌梗死 )30例 , 临床表现包括严重、持续胸痛 ,CK-MB或肌钙蛋白Ⅰ水平高出正常值2倍以上 ,ECG显示T波倒置、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NSTEMI( 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4例 , 临床表现包括严重、持续胸痛 ,CK-MB或肌钙蛋白Ⅰ水平高出正常值2倍以上 ,ECG无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 , 但有T波倒置或ST段下降。UA( 不稳定心绞痛 )18例 , 包括初发型及恶化型自发性心绞痛和劳累性心绞痛。SA组中男38例 , 女22例 , 年龄41~80岁 , 平均 (57.3±13.2) 岁。SA组和ACS组均排除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者。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 男29例 , 女21例 , 年龄37~74岁 , 平均 (57.3±16.5) 岁 ,该组患者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合并症。3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三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及餐后2 h静脉血 , 分别进行血糖 (BG)、胰岛素 (IS)、CP(C肽 ) 检测。其中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应用氧化酶法进行检测 ,IS应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 ,CP释放试验也应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此外 , 还要对患者的UA( 血尿酸 )、v WF(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GMP140( 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PT( 凝血酶原时间 )、PAI-1(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1)、CRP(C反应蛋白 ) 水平进行测定。检测后 , 根据所得数据 , 计算出餐后2 h和空腹状态下的CP/BG、IS/BG值。

注:*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示与 SA 组比较 ,P<0.05。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 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 (±s)、n(%) 表示 , 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 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做相关性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指标

3组研究对象的血糖、胰岛素、C肽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可知 ,ACS组和SA组的餐后2 h及空腹I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ACS餐后2 h和空腹CP值、CP/B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ACS组和SA组的空腹IS/B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ACS组餐后2h及空腹状况下的CP、IS、CP/BG、IS/BG值 ,均显著高于SA组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稳定性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稳定性心绞痛为因变量 , 其他各项指标作为自变量 , 做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LDL、UA、CRP、IS、PAI-1都是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PT为保护因素。进一步做多因素回归分析 , 结果显示IS、PAI-1、CRP都是SA的危险因素 ,PT则是SA的保护因素。详见表2。

3 讨论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因组织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而使部分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 , 机体为了使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而代偿性地过多分泌胰岛素所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3]。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葡萄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2型糖尿病、向心性肥胖、血脂异常、早期动脉硬化、高血压等[4]。

既往研究显示[5],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与糖尿病、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关。但近期有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这也引起了广大心血管病领域及内分泌领域血的高度重视。据国内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 , 非糖尿病人群血浆胰岛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 血浆胰岛素水平越高者 , 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越高[6]。此外 , 大量临床实践也发展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有着密切关系。胰岛素抵抗引发冠心病的机制最早由Stern提出 , 其明确阐释了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 同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代谢性异常的根本性因素。近年来也有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 胰岛素抵抗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发生机制主要有[7]:一是胰岛素抵抗会增加机体中的氧自由基含量 , 加快NO代谢 , 产生亚硝酸盐代谢物 , 引起内皮细胞修复障碍 , 进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二是胰岛素抵抗可通过脂质代谢途径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含量 , 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 引起脂代谢紊乱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三是胰岛素抵抗能够经多种途径改变胰岛素敏感性 , 促进各种炎性因子释放 , 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在该研究中 , 通过检测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水平发现 ,SA组和ACS组患者餐后2 h及空腹状态下的CP/BG、IS/BG、CP、IS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 但各组的升高程度有所不同。ACS组和SA组的餐后2 h及空腹I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这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机制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引起体内脂质代谢紊乱 , 造成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 同时甘油三酯与胰岛素水平有正相关关系。在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 ,胰岛素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 , 加快脂质合成。此外 , 胰岛素还能通过对自身的生长刺激 , 以及对胰岛素生长因子1等其他生长因素的刺激 , 诱导冠脉平滑肌增生 , 造成冠脉中层及内膜增殖 , 而这些变化都会加重或引起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引发冠心病[8]。

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其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 造成预后不良。在该研究中 ,结果还显示ACS组餐后2 h及空腹状况下的CP、IS、CP/BG、IS/BG值 , 均显著高于SA组 (P<0.05)。这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比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为严重 , 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 , 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 促使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PAI(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 降低纤溶酶活性 , 增强血凝 , 从而增加血栓形成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风险[9]。

综上所述 ,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 冠心病患者 ( 包括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 并且胰岛素抵抗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7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3组研究对象的空腹及餐后2 h静脉血,进行IS(血浆胰岛素)、血糖(BG)和CP(C肽)检测,并计算IS/BG、CP/BG值,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 ACS组和SA组的餐后2 h及空腹I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S餐后2 h和空腹CP值、CP/B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和SA组的空腹IS/B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CS组餐后2 h及空腹状况下的CP、IS、CP/BG、IS/BG值,均显著高于SA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并且胰岛素抵抗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冠心病,稳定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下一篇: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