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手法

关键词:

应用手法(精选十篇)

应用手法 篇1

一、情景再现及其特性

再现即情景再现, 是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创作中的一种叙述手法, 又称情景重现、真实再现、现场模拟等。电视节目中的情景再现最早见于纪录片领域, 随后渗透到其他各类节目形态中。

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 是从早期的电影作品创作那里获得的启发, 较早运用于电视文艺节目和社教类节目。近年来, 情景再现在一些新闻类电视节目中也屡见不鲜。

二、现代传播手段的长与短

电视新闻采访摄像的目的, 就是要把被采访的事实通过声画呈现在电视屏幕上, 这有一定的局限性。

1. 离开了摄像机采访的新闻不能成为电视新闻, 而电视记者又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手拿摄像机等待新闻发生。

2. 电视记者和其他记者一样, 常常是新闻发生之后方能赶到现场。

3. 除了现场直播外, 在更多的情况下, 电视记者很难自

始至终跟着被采访的人物或事件拍摄, 而有些未拍下来的场景可能是更重要的新闻事实。

电视新闻记者所遇到的这种局限是客观存在的, 怎样才能克服呢?这就要通过一定的合理补拍手段再现新闻事实场景, 扬长避短, 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有电视人和学者认为,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建立在客观、真实报道上的, 对电视新闻而言, 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稿件中, 也体现在画面和声音中, 而情景再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都是人为设置的, 是虚拟的, 并不是新闻事件真实的诸要素, 所以情景再现在电视新闻中的使用将使观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妨害了报道的权威性。但为什么它还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呢?这就是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再现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形象地展示事件发生的场景、过程, 而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真有假, 事物的本质真实性与表象的真实性并不完全一致, 如有的事物表象是真实的, 但本质上是虚假的, 有的事物表象是虚假的, 但本质上却是真实的。情景再现作为新闻事实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诸表现元素, 像时间、地点、人物虽然是虚假的, 但它反映的新闻事实都是真实的, 只要它再现的事实是客观发生和真实存在的, 就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就可以在电视新闻中使用, 而且还有助于观众了解事件当时的情况和过程, 并能增强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因此情景再现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三、电视新闻采访中再现的基本手法

1. 当事人演示

一些习以为常的经常发生的事可以请当事人直接在摄像机前演示, 如某村附近水土流失严重, 每逢下雨村民不得不在自家门前筑堤挡水, 而电视记者雨后采访时村民已经不筑堤了, 在这种情况下让村民重新拿起工具演示筑堤情景, 不仅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反而更能增加新闻的真实性。

2. 知情人介绍

某些事件虽然已经过去, 但可请当事人、目击者或知情人到事发地讲述事件, 再现事实经过。

3. 资料、实物展示

对于那些时间跨度大的人物成长过程或事件, 可以采取照片、文件、实物等的展示再现, 或由记者直接到事件发生地、遗址去采访。

使用情景再现, 首先要基于有其事, 再现的是客观发生或存在的事实, 而不是经过主观加工虚拟的场景。在节目中使用情景再现时, 应该把情景再现与新闻事实清楚地区分开来,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观众准确理解情景再现的性质, 发挥情景再现的作用, 也有助于表明新闻节目实事求是的立场。值得注意的是, 情景再现时要使用闪白、黑白图像及字幕等电视手法, 将其与新闻事实加以明确区分。近年来, 除真人实景演绎的情景再现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开始把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应用于电视节目制作中, 以动漫形式再现事件经过, 如2005年5月24日, 《东方时空》播出的《“猫鼠游戏”的背后》这条新闻, 从头到尾使用的都是flash动画, 这是对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一种有益拓展。

四、把握好电视新闻再现的度

运用再现手法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性, 但以下新闻事实却不可再现。

1. 突发性、一闪即逝的事件不能让当事人重新演示。

2. 有悖常理、道德的、法律规定的, 有损人格和身心健康的事, 不能让当事人重新演示。

3. 偶然发生的事故, 不能请受害者再现。

4. 特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事不能请当事人再现, 如外交、国事活动等。

5. 有损国家安全、民族尊严的事不能再现。

应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篇2

1、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4、他的声音难听极了,简直能震碎人的`耳膜。

5、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火箭样飞翔。

6、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7、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8、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9、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10、圆圆的床和椅子是用三寸厚的大钢板制成的……

11、球球跌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12、团团如果跌一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13、重重如果摔一跤,几个举重队员都搬不起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14、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15、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推拿治疗痛症的手法应用 篇3

关键词痛症分类机理推拿治疗

疼痛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感觉,主要有生理和病理的因素,又存在着心理因素,任何刺激、力、热、电、酸碱度、离子浓度、渗透压等……,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同样的疼痛感觉。这一刺激限度,就是专业工作者所说的"痛阀",因此疼痛,依据于二个方面,一方面是伤害刺激量的高底,另一方面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程度。

推拿治疗疼痛,采用不同手法,既能降低伤害性刺激量,又能降低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而发挥止痛作用。

1刺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多为离经之血瘀滞人体,某处导致瘀血,涩滞不通的表现,多因各种外伤、气滞所致。

推拿手法:应在没有开放性损伤和骨折时以点穴刺激疼点,或用拿法为主要手法。

如"以痛为俞"抓住原发性压痛点,给予点穴刺激可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对软组织有粘连者,有帮助松解粘连,通过对痛点的治疗,消除肌肉紧张的病理基础,恢复正常功能。

2挚痛抽掣而痛,伴有撕裂感,是经气逆阻筋脉失养,多因闪挫扭伤,强力驽伤所致。

推拿方法:一般常用指按法,复位手法,或用推法为主要手法。

如通过手指细心触摸,拈捺寸度,从摸得的形态、位置变化等,了解损伤的性质和病理变化,施用弹拨或推扳手法使其回纳,解除痛疼。

3胀痛胀而闷痛,是经络或脏腑气机阻滞不畅的表现,多因情志抑郁持重岔气所致。

推拿治疗手法:明脏腑,辨经脉,循经配穴多用揉法,一指弹推法,或抹法。

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进行适当的揉法和抹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

4窜痛痛而走窜是风邪偏胜的表现。

推拿治疗手法:多用搓法,推法,或采用拔火罐等方法。

如风邪作用于人体,日久不愈而引起对侧腰痛,腰痛日久又引起背痛或臀部痛的病例,使用推法搓法,使风邪破坏的肌表间不协调的力学关系得到改善或恢复,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5麻痛麻而刺痛,是气血不调或风痰入络,其病在络,病位较浅。

推拿治疗手法:掌握特定部位,辨其虚实,注意"补"、"泻"多用点、按、推、揉、搓等方法。

如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和机体功能下降所致麻痛,使用点、按、推、揉、搓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使其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并将手法的方向、快慢、刺激的性质及治疗部位相结合起来达到"补"、"泻"的作用。

对照手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写作,对照,模仿

对照 (antithesis) 是一种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完全相反的语句排列在一起,以达到加强语气效果的修辞手法。从形式上看,该修辞结构比较整齐匀称,音乐节律感较强;从内容上看,它凝练集中,概括性强。尤其在表达幽默、夸张、讽刺、嘲弄、或揭示哲理,论述思想方面。对照在写作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它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显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近几年,我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创新地引用了对照手法。结果促进了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把过去认为“英语写作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变为“英语写作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如我在给学生讲写作练习的重要性时反复向学生强调:

The best way to learn to swim is by swimming.游泳中学游泳为最佳之法.

The best way to learn to write is by writing.写作中学写作为聪明之举.

我在讲“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让学生牢记:

A stream that gathers water from big mountains will never run dry.

A student who reads a lot in libraries will always have something to write.

发源于大山的小溪泉水永流不断,博览群书的学生文章总写不完。

我在教学生写“my friend”一文中又运用了对照:

Nothing is sadder than to part for never;Nothing is happier than to have a new friend.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最悲莫过于生死离别, 最喜莫过于结交新知。)

几年来,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学生们不但热爱英语写作, 能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 而且他们竟然把这些对照语写在自己的床头、书皮和给朋友的赠言本上。他们用对照语来鞭策自己的行动, 并且他们在作文中也常模仿用对照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如: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一个人的佳肴,却是另一个人的毒药。

Cheers for the living and tears for the dead.为生存而欢歌,为死亡而流泪。

(摘自学生作文“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he English—man prizes privacy The American prefers sociability.

英国人珍视独处;美国人则喜欢社交。

Men build houses;Women build rooms.男人建造房舍;女人修饰内屋。

(摘自学生作文:“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

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 divine.犯错误人之常情,能宽恕德高一等。

(摘自学生作文:“My Teacher”)

学生运用对照语言指点自己的行动,在英语作文中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启发我更进一步研究对照语言在写作课和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接着我在课堂上又结合教学内容对信口开河的学生讲道:A wise man thinks all he says, A foolish man says all he thinks.聪明人总是三思而行,傻瓜蛋往往信口开河。我在讲写“我的生话”中引用了如下句子:Doubtthou the stars are fire;

Doubt that the sun doth move;Doubt t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可以怀疑星星无光闪, 可以怀疑太阳不旋转。可以怀疑真理是谎言。然而我的爱情的确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在讲“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中说:Writing has a lot to do with reading, Reading has much influence on writing·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阅读作品的多寡;阅读中广泛的涉猎必为写作锦上添花。Intensive reading helps to write more correctly, and exactly while extensive reading helps to express us quickly and fluently.精读促使人写作正确无误, 泛读促使人写作迅速流利。学生们的模仿力是很强的。他们也开始运用自如地利用对照手法表达他们的内在感情。如一学生在“My Wish"一文中写到:I both wished and feared to see her on the day which followed this sleepless night;I wanted to hear her voice again, yet feared to meet her eye.彻夜未眠, 此日我既希望见到她的身影, 又怕看到她的面影。既希望聆听她的声音, 又不敢直视她的眼睛。又有一学生在作文“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Young”中写到:They never taste who always drink.They always talk who never think.经常喝酒的人品不出味道, 整天唠叨的人从来不思考。爱喝酒的人从不品味, 不思考的人整天唠叨。) 在写作课中学生不但学会写作技巧, 也慢慢懂得怎样做人。

关于对照法的例句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综上而述,对照可分两类。1.两物对照: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拿来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2.一物两面对照:用同一事物的相关或正反两面进行对照,把事理说得更透彻,更全面。

前面所列举的大量材料已对上述两点做了例证。

综上所述,利用对照便于表现事物的矛盾对立关系。客观事物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低、薄与厚、远与近、雅与俗、好与坏、美与丑、顺利与困难、正确与错误等等。运用对照不仅可以把这些矛盾揭露显示出来,而且使之更加表现突出,给人留下显明的印象。因此,用对照说理,可以突出矛盾,增强力量;用对照叙事,可以正反比较,互相补充;用对照刻画人物,可以相映成趣,使人物性格突出。

参考文献

[1].Kane, Thomas S.The Oxford Guide to Writing.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P, 1983

[2].胡文仲现代英语中的功能性分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1987

分析想象手法在唐诗中的应用 篇5

内容提要:想象手法在唐诗中被广泛应用,诗人借助奇妙的想象展现丰富的情感世界。本文拟从三个方面举例赏析。一是从此地遥想彼地的情境,着眼点放在空间上;二是从现在设想未来的情境,着眼点放在时间上;三是将时间和空间都揉进想象中去,诗歌中既有现在对未来的设想,又有此地遥想彼地的情境。

关键词:想象手法,唐诗时间空间

唐代的文人给后世留下了诗歌王国的传奇,令我们醉心其中。他们的才情、智慧让人称不容舌,他们在诗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后人难以比肩。走进唐诗,我常常被诗人们奇妙而丰富的想象所吸引,玩味吟咏,顿觉妙趣横生,境界全出。

想象手法在唐诗中的运用极为普遍,现将其分成三种情况举例赏析。一种情况是从此地遥想彼地的情境,着眼点放在空间上。

先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由诗题可知这首诗是诗人重阳节怀念家乡兄弟们的作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山东”指华山以东,长安地处华山以西,故称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的兄弟为“山东兄弟”。年轻的诗人初到长安,生活在这个繁华而陌生的环境里,而且又是这个环境里的陌生人。“独在异乡为异客”,两个“异”字突出了十人寄居外乡的孤寂心情。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普天之下华人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共同心声。

前面两句已经精妙绝伦,后两句则成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特写境头。诗人宕开笔墨,不落窠臼,从兄弟们一方写起,这应该是诗人想象中的情境。本来是自己佳节思亲,却不直说,而谈兄弟在家乡思念自己。写兄弟思念自己,还不明说,而是设想了一个动人的情景:今天是重阳佳节,家中的兄弟们照例要去登山,在他们登上山顶遍插茱萸的时候,就会发现少了一个兄弟——我!这明明是诗人想象中虚构出来的情节,却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们来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在唐代是个盛大的节日,皇帝要接爱群臣庆贺,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酒食,穿新衣,戴新帽,跟过年一样。诗人是如何度过的呢?从诗题我们知道热闹异常的佳节夜景全然不在诗人心上,因为诗人此时此刻形单影只,唯有孤灯相伴,情到深处人孤独,诗人此时只一件要紧事——思家。

思家就思家吧,诗人却想象了一幅感人的场景:自己在客栈孤灯独坐,想念家人。家里人也会同样坐到夜深,并且还在谈论着远行之人,诗人丰富的`想象说尽了思乡之苦之切!

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是京兆长安人,常年宦游在外,在寒食节里,思念远在家中的弟弟们,因此就写下这首诗寄给他们。首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物候、节气。春雨已自生寒,禁火则要寒食,又加上游历异乡,寒意更浓。通过春雨、寒食、空斋几个意象,描写了凄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凄冷和悲凉。但“独坐听”三字显示出诗人感情流动的轨迹,突出了诗人冷落孤寂无聊的情怀。

三四句则是作者的想象,春光正好,弟弟们这时必然结伴出游,把酒赏花。以想象中诸弟在家乡春游之乐,对照自己独自一人宦游在外的空斋之冷,思乡情愫跃然纸上。

再看晚唐诗人罗邺的《雁》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这首诗触景生情,托物起兴,借南飞的大雁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前两句写眼前景。征雁、蓼花、水渚、沙洲、暮天,游子飘摇在北国的秋色之中,思亲念远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诗是景语,更是蕴含丰富的情语。

后两句写思乡情。从对面着笔,由他乡水国,想到故园江楼,设想在今夜月光之中,必定有人在江楼之上,对月怀远吧。不写自己闻雁思亲,而说故乡的亲人值此月夜,江楼相聚思念远在异乡的自己,不但体现诗人自己思维情切,而且展示了一幅想象中的江楼望月图,意境清丽幽远,含蓄隽永。

以上四首诗借助想象手法抒发思亲念远之情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种想象跨越了地域空间的距离,使亲人和亲人走到了一起。

第二种情况是从现在预计将来的情境,着眼点在时间上。

我们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客居巴蜀时寄赠远在长安的家人之作。首句从家人来信说起,信中肯定还说不了许多其它的事,但重点是“问归期”,这就是突出了家人对宦游在外之人的深切怀念。而“未有期”三字,则包含了多少仕途失意、羁旅穷愁的抑郁与无奈。诗人写得很平淡是为了减轻家人的精神负担。次句宕开笔墨,描绘当时环境:巴山之畔,客舍独居,已到摇落的秋天,又遭连锦的夜雨。三四句紧扣夜雨,从深重绵长的愁思中生出异想,遥想他日重逢,那么今夜巴山夜雨的情景将会成为西窗之下剪烛夜谈的话题。

在这里,诗人写出了自己的期盼,也代家人写出了共有期盼,诗人的想象给我们刻画了“西窗剪烛”这个典型细节,渲染了重逢时亲切温暖的气氛,加浓了今宵遥想时悠然神往的情感。

读王昌龄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首句点明送客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状况。时值秋天橘柚飘香,江楼相聚,一醉为欢,只字未言离情,却已饱含离情意。次句写洒酣耳热之际送友人登舟远去,雨入船舱,更是入人愁肠,阵阵凄凉,此一句为言情进一步蓄势。

三四句应直抒离情,诗人却将眼前残景弃置不提,以“忆”字引领,为我们虚构了这样一种情景:设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朋友泊潇湘之上,明月高照,夜深人静,江岸的猿啼此起彼伏,令友人在梦中也不得安宁。友人的这种境遇全是作者的想象,诗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和关切。

王维的《送韦评事》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这是一首特殊的送别诗,不写送行的具体场景,前两句以西汉车骑将军卫青击溃匈奴右贤王的历史故事,喻指友人的请缨杀敌,赞扬友人保家卫国、建功边关的豪情壮志。三四句设想友人在赶赴沙场途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悬想友人出塞时涌出的乡愁,“孤城落日”既写征途迢遥,去乡日远的惆怅;又勾画出塞外寥廓无垠,平沙漠漠的景观,丰富了诗的意蕴。

整首诗从虚处着笔,写出韦评事立功与怀乡之情。作为韦评事的朋友,诗人的关切之意言外自现。

以上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立足现在,想象将来的时光。

第三种情况是将时间和空间都揉进想象中去,诗中既有现在对未来的设计,又有此地遥想彼地的情景。

我们以杜甫的《月夜》为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56年秋。因为叛军的侵扰,杜甫带着妻小从潼关逃到鄜州,寄居羌村。当时玄宗已逃亡四川,杜甫便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兵荒马乱之际,诗人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家国的命运。诗人一直以来都想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惜半路即被抓获并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这首诗作于诗人生死未卜、失去自由的长安困顿之时。

作者的身体是失去了自由,可他的思想却犹如天马行空,自由翱翔。在这首诗里,杜甫不说自己怀念家人,却想象家里的妻子在月夜下怀念着他。他凭着丰富的想象,把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描绘成一幅焦虑孤苦哀婉的画面。他设想儿女还小,还不懂得思念他的父亲,以此衬托其妻的孤独。再设想其妻思夫心切,夜不能寐,所以才有云鬟湿,才有玉臂寒。更令人叹服的是,诗人设想将来有一天,夫妻相聚同时赏月,回想起现在的痛苦与磨难,直到皎洁的月光“又照泪痕干”。这里有对未来团聚的渴望,有对战乱的愤恨与谴责,整首诗诗人的思维跨越了地域,穿越了时空,此景言彼情,全凭想象,抒写了感自肺腑的人间至爱。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象手法在唐代诗歌中被广泛应用,想象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现主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想象,诗人思念亲人、朋友的感情变得生动、具体而感人,作品的主题因此而变得丰富而隽永。想象守法的运用,展示了诗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给我们的诗歌艺术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 诗中写春雨特点的诗句

★ 在古诗中微醺

★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 自由稿范文

★ 诗中美景作文

文学表现手法在新闻中的应用 篇6

新闻与文学的联系

新闻与文学虽然有区别,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首先,二者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即便是新闻图片也要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说明。尽管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有各自的规律,但仍有许多相融相通之处。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新闻也加以运用;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常常是文学的素材。

新闻的优势在于快速反映,文学的优势在于耐人寻味。新闻是易碎品,但可借助文学之力加以保存。新闻的新鲜性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远去而挥发掉的,文学的艺术性则是陈年老酿,久而弥香。具备文学品位的新闻,会让读者更有回味的余地。鉴于此,报界许多前辈同仁都在探讨如何借助文学的写作手法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趣味性,使新闻更具文化品位。

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就以《自由谈》的所谓花边文学,创造了青年们踊跃进步的独特文体。瞿秋白十分推崇鲁迅的杂感,认为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意义,鲁迅的杂感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论文,并指出这种文艺性的论文的特点是更直接地更迅速地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这就十分接近新闻的定义了。而在60年代,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并身体力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取得了成功。他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总理的嘱托》采用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写得生动感人,后作为文学作品收入教材。

其实,新闻和纪实性文学作品有一共同目的——传达信息。一篇通讯要表现的主题和一篇散文表现的主题毫无差别。这一点上,新闻与文学殊途同归。文学史上,一些文学作品都带有新闻的要素和特点,如杜甫的《石壕吏》等。

用文学手法写新闻,或选取新闻事实作为文学的题材是中国的传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准确阐明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为现实而产生并为现实而存在的。文学不表现现实,就难有生命力。事实证明,文学与新闻有共同的渊源和天然的联系,强化文学的新闻性,加强新闻的文学性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副刊的杂文、随笔之外,其他的时论、政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等,都可以写出文学风格。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当年给新华社起草的那些社论、评论员文章就是很好的范例。《人民日报》许多评论员文章都写得文采斐然,让人过目难忘,忍不住要剪下来多看几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言以文远,诚哉斯验。”认为言论必须有文采才能流传久远,这是经过验证了的事实。孔老夫子更有话在先:“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说,糅入了文学性的新闻可能让读者多看几遍,新闻以事实诉诸读者,读者看完知道了怎么回事就行了,文学则能让人体味、咀嚼、参悟……倘若新闻具备了一定分量的文学性,读者就能因文学而记住新闻,从而使新闻这“易碎品”“钢化”了,打不破了,这就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好处。

新闻体裁中最强调信息的是消息,其文学的因素最少,再往上走通讯吸收一些文学因素,再往上报告文学吸收更多的文学因素,依次按文学因素由少到多的文体排列是: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诗歌,依次信息随之递减而审美随之递增。信息和审美之间是此长彼消关系。通讯的规律是,每一篇通讯中一定有一条消息(信息)作为内核,通讯之内核为信息,外表是文学,所以通讯一定可以还原为一条消息。

新闻中常见的文学元素运用手法

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新闻工作者们只有不断汲取中国历代文学精华,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合理地应用文学的创作手法,引用脍炙人口的著名文学作品,恰如其分地去表现新闻事实,才能够对大众产生一种吸引力、亲和力,并且能够提高新闻作品的地位,有利于促成新闻作品价值的实现。在表现方法上,抛弃单一叙述的表现手法,积极引进文学的表现方法,如词语运用、渲染气氛、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以求改变新闻作品“易碎品”的称呼。

动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感染力强,诀窍之一就是多用动词。同样,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多用动词。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有助于将蕴藏于新闻中的“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便于吸引读者的视线,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动词的运用必须仔细推敲,搭配精当,方能活泼逼真,富有动感,耐人回味。

《经济日报》获中国新闻奖的一条消息的标题是:《重复建设压瘪了“易拉罐”》。稿件反映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易拉罐的市场销售供过于求,恶性竞争难以遏制,整个产业岌岌可危。“压瘪”两字,扣住了“重复建设”与“易拉罐”这两个核心词组的契合点,标题有了动感和质感,诵读中似能听到易拉罐重压之下“嘎嘎”作响的声音,不堪重负的窘态跃然纸上。

在实际新闻工作中,记者和编辑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强化动词效果。因为做标题需要灵活运用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采用排比、对仗、拈连、双关、比兴、比喻、用典、设问、拟人等修辞手段,来提高动词的表达效果,可以起到内容更突出、思想更鲜明、形式更多样,更富有文采的作用。

如比拟在新闻中的运用。比拟就是将人拟物(以物比人)或将物拟人(以人比物)。用得较多的是拟人。如:

《文汇报》一标题为:《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肩题)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

“旅行”在这里用于公文,已有“拟人”的味道,再加上“背着39颗印章”,更加形象逼真了。拟人手法的运用,当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之时。

其他如比喻、对仗等在新闻中的运用,本文不再进行探讨。

形容词在消息中的运用。20世纪以来,新闻界开始认识到客观报道方式并不是消息的万能模式。这种结构样式过于标准,容易造成文字的枯燥乏味,不利于吸引读者,因而这种报道方式被许多新奇的表达方式打破,出现了积累兴趣式结构、对话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等多种结构并存与交叉的局面。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新新闻主义一改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的固有模式,在表现方法上,抛弃单一叙述的表现手法,积极引进文学的表现方法,如渲染气氛、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

在我国,有许多记者成功地运用形容词使消息生动感人。如阎吾写于1949年的消息《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这里出现的“银光四射的”、“震天动地的”、“炽烈的”、“火光掩映的”几个形容词,个个映衬出我军气吞山河、势如破竹的气势,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视觉感。

当然,在消息中使用形容词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贴切自然,可有可无的形容词应坚决删除。形容词只能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起“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当使用“非常”、“十分”、“重大”这类形容词时,如果把这类词去掉,看看会不会影响和改变所要表达的意思。二是恰到好处,切忌堆砌。在消息中,形容词只是为了更好更准确地再现新闻事实的修饰词。三是不能借题发挥,泄个人私愤。对某人某事的描写不得用攻击性或煽动性的词语。

叙事在新闻作品中的运用。《大河报》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栏目叫《都市倾诉》,很受读者的欢迎。每天一个整版,给读者介绍一些普通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文章的讲述多为情感生活报道,叙事视角多样,传受互动感强,既得传统纪实文学叙事的精髓,又还原新闻叙事的真实性。这些事都是真实的,是新闻的范畴,但是记者反映的方式、使用的体裁却是文学的,作者、读者读来回肠荡气,是文学中的散文吗?是,又不完全是。是新闻中的通讯或报告文学吗?不是,又是。因为文章中新闻要素齐全,文学要素皆有。

来看《大河报·都市倾诉》的叙事,也可把它看做叙事类文学作品。它讲述的都是一个个让讲述者心灵震撼的故事,又让读者受到感染甚至产生共鸣。仅从讲述题目上看,诸如《在婚姻里想念爱情》、《请让我来报复你》、《也许一开始就不该爱》等,情感因素鲜明,内容上多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至于情节的曲折则因人而异,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伤心的事。读者可从别人的故事中读到自己。这与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反观自己的影子并无二致,体现了某种文学真实。

选择《大河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倾诉类报道,因其叙事体例是很完备的。笔者认为,选择一个完备的形态更有助于考察事物的特色。又因其体例,倾诉版在版面设计上相对固定,就大的板块来说,有刊头包括阅读提示、插图(形象和提示语)、联系方式,标题和正文、记者手记,有时候加读者评说或者广告。

以正文为例。正文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叙事要素的交代,诸如采写、讲述人、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时间和地点。二是叙事文本前的简短介绍,一般是指记者和讲述人如何联系以及记者对倾诉人的印象。从叙事学上讲可称为预叙。三是讲述的内容。一般分成几个部分,中间插入记者对讲述人状态的观察说明。

总之,研究文学与新闻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依托的关系,有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新闻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新闻专业知识,还要充分认识文学对新闻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以更好地撰写新闻稿件。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手法 篇7

植物是现代园林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因素, 也是提升园林生态环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 在人们对环境生态意识逐渐重视的今天, 合理而科学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布景便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在实践园林设计中, 设计人员也常常是对不同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布置, 已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提高园林景观整体的人文性与生态型, 进而为人们的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1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概述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由来已久, 在古今中外的园林设计中都有先例, 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植物作为现代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作为园林生命力的象征, 是园林发挥生态环境效益的主要凭借所在。植物景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逐渐再次提出的方向, 主要是指以大量地植物材料作为主体, 对园林景观进行系统地建设, 并通过生态艺术、人文艺术等手法, 充分发挥出植物本身的彩色、线体等方面的自然美, 以创造一个适宜地、协调共存地生态艺术环境。20世纪中后期以来,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态理念、环境意识逐渐浓厚, 并对于生活环境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追求。此外, 随着园林景观、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及生态园林的深入开展, 人们对于园林景观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地美观效果, 更在乎其良好的生态效益与人文价值的完美结合。于是, 植物景观设计被赋予新的概念含义及更广泛的理解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也远远超越了传统园林建设对于植物运用的认识。

2 在园林中运用植物造景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运用在当代更多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与时代使命。针对实际需要及设计的理念考虑,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植物的运用更多地适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2.1 突出艺术、生态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 人们多注重对于环保、生态等“绿色”的追求, 希望返回自然生活的怀抱。于是, 园林景观设计中, 植物的应用应针对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造景布局中结合水流、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方面的考虑, 真正实现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有力贯彻, 运用充满人性化、艺术化与科学化的运用手法, 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协调起来, 规划设计中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持续的园林景观。于是,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需要我们真正实现艺术性、生态性与生活性的有机结合, 合理而科学地运用植物造景。

2.2 坚持因地制宜, 突出区域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样, 对于园林建设中植物的运用, 则需要我们因地制宜, 发扬区域特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运用植物造景时, 应结合实践需要与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适当布局与合理引进, 并且还应保持地方区域特色。其中, 以乡土树木植物作为设计师们的首要选择对象。例如, 在青海的西宁, 高原气候及水土培育了青海云杉独特的植物品种, 而当地人又有用云杉绿化、美观的传统习惯, 所以, 在西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 对于植物的运用, 针对地方气候水土自然条件及人文特色考虑, 充分发挥云杉高大、常绿、长寿及美丽的自身特征, 既可以是实现因地制宜, 又可以保持区域的特色。此外, 丁香等植物也是很好的运用对象, 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 丁香便与其他乔灌木搭配, 很好地运用在了园林景观中的草坪、花径、林障等景域的建设之中,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发挥植物的生态调节作用, 突出生态效益

现代社会生活中, 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效果, 园林景观设计也一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人们也是尽力发挥植物本身的生态调节的生态作用, 以环境的生态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 进而实现园林景观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总之, 植物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可以说就是, 突出园林的生态效益, 尽量发挥植物的生态调节作用。

2.4 坚持继承与创新

事物总是处于变化发展着的, 而其发展则需要继承前者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现代云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运用也需要遵循古今结合, 实现继承与创新。我国古代丰富的园林建设,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植物运用经验, 西方古典园林也拥有大量的成功典范为我们所学习。于是, 在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 需要积极吸收古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运用经验中的精华, 辩证继承再图创新, 并加以积极应用现代机械技术与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采百家之所长, 促国家之发展。

3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手法的应用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合理而科学地运用植物需要我们应时代发展与实际情况之所需, 以植物群落建设为主, 人工设施建设为辅, 进而提升植物运用的整体效果。具体,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调节作用

植物本身对一定区域的水文、温度、湿度、空气及光照等具有调节作用, 对生态环境的净化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在运用中, 则需要我们对当地的环境自然条件如空气、土壤等进行有效地科学分析并加以实地勘测, 进而为科学地种植设计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以发挥植物本身应有的最大生态实效。如, 臭椿、银杏等排污树种可种植于二氧化硫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区等。

3.2 在植物造景中融合其他元素

在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中, 除去植物运用, 还会有建筑、水体、道路等元素的运用, 这些都是现代园林景观丰富的景观材料, 在设计中, 具有相互补充、相互辅助之效。在设计中, 我们应将植物运用与建筑、水体。道路等元素巧妙运用在一起, 实现个元素的有机结合。如此, 不仅可以实现生态之效, 还可以提升园林整体的艺术性与人文性。

3.3 合理搭配不同的植物材料

合理科学搭配以形成“空间的变化”和“景观时序性”植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 即通过植物的障景、借景等手法, 可以很好地实现空间的开放、封闭、半开放、半封闭等变化, 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手法, 以凸显景色的意境之美。此外, 植物具有季节更贴的景色变化, 植物得花景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了自身的特色之美, 植物运用可以凸显四季自然之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要求城市功能要更加完善, 特别是对城市植物景观在数量与质量上, 都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高要求。在城市园林中, 植物是其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 通过景观设计合理配置不同植物, 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更加优美的园林景观。

应用手法 篇8

1中西方园林植物配配置置的的差差别别

1.1中方园林的植植物物配配置置

我国园林艺术形形成成与与公公元元前前1111世世纪的商周年代,为了满满足足王王公公贵贵族族打打猎猎的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园林林的的雏雏形形,,当当时时被被人人们称之为“囿”。指的是是为为了了有有助助于于飞飞禽禽走走兽生活而种植的植物。。到到了了西西周周时时期期,,民民众对植物的欣赏水平不不仅仅仅仅停停留留在在外外表表, , 同时更注重其蕴藏的含含义义,,并并且且园园林林中中植植物的配置种类也逐渐增增多多。。至至西西汉汉时时期期, , 皇家建造园林的热情极极具具高高涨涨,,富富有有代代表表性的有未央宫、兔园、、林林苑苑等等,,另另外外,,除除了了自然生长的植物外,人人工工也也栽栽种种了了很很多多树树木,发挥了观赏的价值。 。

纵观我国古典园园林林的的植植物物特特点点,,其其设计观念同我国古代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传统园林发展期间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传统园林多为自然园林,仿照大自然的情景进行设计,就算园林的面积较小,也尽力创建三五成林、咫尺成林的意境。我国传统园林在配置植物期间,需要依据场地处理好水体、山石、建筑物等元素的关系。不管是建筑物、亦或是山石、水体,都需要以植物作为衬托,甚至通过植物进行命名,提高了景点的植物氛围。在选取植物期间,需要同四周的环境相配合。另外,我国园林的文化还经常把植物拟人化,为植物赋予不同的人物特性,把他们当做一种富有灵魂、生命的园林因素。

1.2西方园林的植物配置

对于西方园林来讲,其起源时间为古埃及,当时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包含围墙及庭院植物的装饰特性花园。 另外,该阶段也产生了专供观赏的植物。 在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种植花卉的风气盛行,庭园也正从实用性逐渐转变成装饰性。到了中世纪,产生了新的植物装饰形式,花结花坛。形式多种多样,有较为简洁的几何图形,也有较为复杂的图案。

在西方园林中,应用植物强调的是规律性及秩序性。在西方的园林设计中,规则形式的植物设计由来已久,核心在于强调一种秩序感,从而体现出人的能力能够战胜自然。在推出植物修建技术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性有加深了一步。植物被西方人视为绿色建材原料。在很多西方园林中,存在很多绿色的雕塑,修建十分整齐, 图案很精美,同自然和谐统一。

2城市公园中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方法的应用

2.1花坛的应用

对于花坛来讲,其指的是在一定形状的种植区域中,种植不同颜色的植物花卉,通过花卉的整体效果来现实图案的纹路,或者欣赏到花卉盛开的绚丽美景。其在西方园林艺术中是十分古老的方法,起源自古罗马。当前,花坛成为了园林植物配置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形式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内容更加丰富。花坛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其良好的装饰特性,同时也体现在其灵活性商,能够随时进行变更。伴随着现今我国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花坛的作用越来越关键。

以上海某城市公园为例,因为上海位于长江的中下游区域,冬季较短、气候温暖,十分适宜种植常绿树种,所以,在花坛中可以种植的植被种类较多,无论是创建盛花花坛亦或是模纹花坛,都极具优势。 在上海的城市公园中,花坛屡见不鲜。例如:上海复兴花园内部的法式花坛。详见图1。

2.2整形植物的应用

借助修剪的方法,能够让植物保存良好的设计造型,此种方法修剪后的植物被人们称之为整形植物。在城市公园中, 形态各异的整形植物能够让环境变得更加庄严、宁静,同周边建筑互相映衬。其作为自然景观同建筑项目的过渡,应用到我国传统园林中十分新奇。在我国传统园林里,推崇的是天然,突显自然情趣,其同西方园林的植物整形存在明显不同。

因为整形后的植物都会为人营造一种规则、整体的感觉,很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平行线,所以,在公园的围栏、公路的隔离带等位置多用整形植物进行修饰。同样,在很多城市公园中的小景点处,整形的植物也能够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仅能够增强观赏性,同时也能够发挥导向的功能。把整形的植物应用到大范围的色带及色块中,是公园绿地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上海长寿公园中有一处名叫 “五彩林”的景观,其应用的整形植物就不但发挥了隔离带的功能,同时也渠道了构图的作用。在该景观出,造景的元素可以被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道路,通过红褐色的方砖及白色的沙石铺设而成; 第二部分为女贞子、黄杨等植物修剪而成的整齐景观快,成现出梯形、矩形、三角形等形状,分布在一定的空间中,使其整体看上去层次分别,并且独具特色;第三部分为规矩景观块的内部,在其中间种植一些树形优美的植物。从而使形状规则的植被同路面形成一幅极具特色的画面,使园林艺术更加巧妙。详见图2。

3总结

谈修辞手法在水景营造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水景,修辞手法,园林,景观

1 研究对象

1.1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一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手段, 常常是运用简单直接或充满想象的方式对复杂抽象的想法进行阐述解释, 从而促进思想情感的传递[1]。

“修辞”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之中, “修辞立其诚也”。汉代时期, 就有学者对《诗经》中的赋、比、兴三种基本修辞手法进行过激烈的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修辞”二字的意思已与现代理解相同, 并在书中谈及很多修辞手法。到了宋代, 便有了第一部修辞学方面的专著———陈骙的《文则》。1919年修辞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32年, 国内第一本重要的修辞学著作出版———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2 园林水景的营造

园林水景以其千变万化的形态存在于景观设计之中, 下面以园林水景的三种特征为出发点, 对园林水景的营造加以研究。

1.2.1 多变的状态

水景较其他景观元素相比, 具有多变的状态这一特点。在园林水景的营造当中, 它既可以以最为常见的液态形式出现, 如湖泊、小溪、池塘等, 又可以以气态形式出现, 如喷泉、水雾等, 在寒冷的北方, 甚至以固态形式营造着景观, 如美丽动人的冰灯。然而抛去水景特有的物理属性状态不谈, 水景的静态与动态也是水景营造的重要方面。静态的水景, 常常投影周边的景观, 纵向延伸了景观空间, 给人宁静安详的思想空间。动态的水景, 或急或缓, 节奏鲜明, 常给人欢快、轻松的景观氛围。

1.2.2 多变的感官感受

视觉感受, 在园林水景设计时是最重要的营造依据。由于水这种物质的特殊性质, 呈现液态时的园林水景, 是通过容器的视觉特点而形成特点, 自然式的、规则式的, 根据空间需要而营造。听觉感受, 园林水景与其他景观元素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多变的音色, 无论是缓缓流动的涓涓细流, 还是喷涌而出的惊涛骇浪。园林水景营造的同时, 一定会同时营造出不同的听觉效果。细腻的流淌, 给人轻声细语般美好的享受;欢快流淌, 给人放松惬意的快乐时光;喷涌欢腾, 给人震撼惊奇的内心感受。触觉感受, 由于水景独特的属性, 在夏天园林水景总是带给游人额外的清爽感。然而, 在营造园林水景时, 如果背离了这些感官依据, 可能会出现令人难以忍受的效果, 如在安静的居住区或办公区出现了瀑布或喷泉的噪声。

1.2.3 多变的意境

园林水景的意境,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氛围的地方, 变得尤为多变。“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奔腾而下, 激烈喷涌的水景, 总是给人壮观、豪迈的景观意境。“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用缓缓流水, 涓涓细流的静态水景, 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园林意境。“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色彩多变, 映射阳光的水景, 给人们营造出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的早春意境。“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对园林水景与地形的结合, 营造出多变的园林空间, 烘托出人们常常经过百转千回后, 豁然开朗的意境。

2 修辞手法在水景营造中的应用

在城市水景的营造当中, 有很多运用了修辞的手法, 帮助景观达到更好的效果。下面以哈尔滨一些城市水景为例, 分析一下修辞手法在水景营造中的应用。

2.1 排比

跌水景观在园林水景营造中的作用如同排比手法, 是用三组或以上相同或类似的水景组成的跌水景观, 而这种手法加强了景观的节奏性和条理性, 使整体园林景观气势突显。跌水一般分为叠落、滑落和直落三种形式, 依托构筑物利用高差形成, 具有一定的方向感, 从而引导游人视线。在跌水景观的营造中, 应更注重构筑物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如材质的选择、自然式或规则式及比例组合, 从而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哈尔滨群力新区首个建成的大型下沉式广场, 巧妙的运用了跌水景观, 水流向广场中央, 提供了一定的向心力, 汇集人们的视线, 起到了引导的作用[2]。

2.2 通感

通感手法在园林水景的营造中体现为喷泉景观。喷泉, 是运用压力将水体以各种姿态喷出, 以形成可用于观赏的动态水景。喷泉因其独特的景观表现形式, 而常常伴随其他元素进行展现, 如广场喷泉常常加以灯光和音乐的配合, 使游人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 又能从听觉方面感受景观。在炎热的夏日里, 旱地喷泉更是给游人提供多一层的触觉感受, 因而常常成为景观中最为引人聚集的景观之一。这种将多种感观体验相融合的水景营造方式, 如同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利用多种感觉相互交融的心理现象, 以达到令人回味无穷, 流连忘返的景观效果。图1为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前广场旱地喷泉, 配合音乐与灯光, 这里便成为游人最为喜爱停留的地方。

2.3 夸张

夸张, 烘托气氛, 加强渲染力, 引发人的联想, 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在园林水景的营造中, 瀑布就是夸张手法的表现形式。瀑布, 是指自然或人工情况下, 水从一定高度倾泻而下, 而产生动感十足, 声音巨大的园林水景。自然式瀑布在城市景观中并不常见, 只有在较大型的自然风景区或生态公园中才会设置。而人工式瀑布, 近年来兴起于新建的城市广场或居住区, 搭配跌水景观出现, 给人很强的现代感。瀑布这种形式正是由于其存在的稀有性, 所以该类水景的营造, 给人夸张, 震撼的景观印象。图2为太阳岛风景区内的太阳瀑布, 该瀑布与大型水面相连, 气势恢宏, 自然风格极为浓厚, 成为太阳岛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2.4 引用

引用, 通过对成语、典故等经典的引用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在园林水景的营造中, 常常引用雕塑来辅助表达景观主题, 使景观更具启发性[3]。在人工湖的设计中, 有时为了防止湖面太过空荡, 或主题不鲜明, 常在湖面点缀雕塑来增加景观效果。在这种组合方式中, 水体成为整个景观的烘托, 以背景基底的形式出现在景观当中。这种形式的水景, 因其对主题烘托的明确性, 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居住区当中。

2.5 比拟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力, 将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启发观赏者的联想, 使景观更为生动。这种景观的营造手法, 常常是利用水体这种可任意变化形态的特点来完成。如各种样式的水池, 就可以完成各种样式的水景造型。

3 结语

在园林水景的营造中, 可以适当融入修辞手法, 利用其在文学上的表现手段塑造景观。在抽象意义下的融合, 建造出具象的景观效果, 为人们展现出一个个更具内涵和层次的园林水景。希望这种园林水景的营造方法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34-37.

[2]武传太, 许大为.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水体景观设计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0 (7) :95-96.

应用手法 篇10

1 植物配置造景的原则

1.1 生态学与美学相统一

园林植物配置首先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 合理科学配置, 使各类植物喜阳耐阴, 喜湿耐旱, 各重其所, 使乔木、灌木、地被、攀援, 水生及常绿、落叶、草木等植物共生共存。要重视生物的多样性, 配置植物时注意高中低立体空间搭配, 增加叶面积系数, 提高生态效益, 进而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在遵循生态学的基础上, 融合美学要求, 体现植物配置的景观功能, 不仅要讲求植物的现时景观, 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 从而达到步移景异, 时移景异。具体到植物配置应掌握:一是适地适生, 重视植物多样性, 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 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果植物种群单一, 在生态上是贫乏的, 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二是布局合理, 疏密有致, 单群结合。园林植物配置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欣赏孤植树的风姿, 也可欣赏群体树的华美。三是注意不同园林植物的形态和色彩的合理塔配。园林植物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而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 也不能与其它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

1.2 变化中求统一

植物配置也是一门艺术, 在植物设置设计过程中, 植物的种类、颜色、质地和比例都存在不同的差异, 把植物依照设计有规律的变化, 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植物在栽培时需要注意疏密程度, 使人们在欣赏时, 有一种愉悦的心情。如果变化层次较大, 会显得比较零散, 破坏整体的效果和美感。这样会令人们从心理上无法适应。如果植物配置太单一, 就会显得毫无色彩。因此, 我们在植物配置时, 既要追求统一, 又要在同一种变化。从而体现植物景观的美感和节奏感。在植物的选配上, 做到丰富多样化, 避免植物种类的单调死板, 植物配置的设计雷同。依据绿地的要求选择植物种类, 通过不同的植物种类或植物配置达到强烈的视觉效果。

1.3 在和谐与对比中求效果

进行植物配置景观设计中, 要注意相互联系配合, 实现园林绿化的协调和谐, 使人们在欣赏景观时, 保持舒适愉悦的心情并达到缓解身心压力的作用。反之, 较大的差异变化会显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使人们感受到热烈奔放的氛围。因此, 这就要求植物造景设计中要用主题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从而达到令人们满意的效果。在色彩搭配上, 要根据设计、要求、建筑做不同搭配。色彩之间要相辅相成, 用明暗、冷热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 可以呈现出跳跃新颖的视觉效果, 这样能够突出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和谐对比性。

1.4 在均衡中突出主调与个性

合理搭配植物种类, 将体量、色彩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完美结合, 这样会让植物景观显得舒服得体。如果色彩搭配使用混乱, 质地粗糙, 会让人觉得厚重。相反, 色彩搭配适宜, 质地精细, 则会让人觉得轻盈。因此, 合理植物配置可以突出轻松愉快, 富有朝气的个性。从而使人们身心得到放松。

1.5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植物配置实施过程中, 避免打扰人们的生活、休息、娱乐原则, 以人民群众作为出发点, 实现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同时, 还可以提高生态坏境质量, 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绿色生活环境。

2 植物配置造景的方式

2.1 根据实用美的形式配置植物

根据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建筑来设计植物配置方案, 把美观与实用巧妙结合, 选择匹配的植物种类进行栽培, 在配置中激发灵感设计, 从而营造出合理舒适的环境, 不仅形成观赏景观, 还可以产生一种实用美感。

2.2 组合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组合种类繁多, 以某种植物为主, 为其搭配适合的植物种类, 从而营造完美的植物景观效果, 从而利用优化的植物配置达到园林绿化的作用。

2.3 以植物特征传递文化

我们在通过学习古代文章时, 常会发现植物象征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传统文化与周边环境相结合, 以利用植物象征的精神做重点, 营造不同的意境效果, 从而体现植物配置的价值所在。

3 植物配置造景的优点及其它作用

植物造景的优势在于:成本价格低, 在同样绿地面积的植物造景要比人工造景的费用低, 植物造景的建设时间短, 在不改变景区原有的风格下, 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殊性, 还能为景区锦上添花。

园林植物不仅能作为独立景观, 与建筑、山水、道路、小品等配植, 使绿化与美化有效地结合, 还起到丰富景观的作用。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置得体, 可互相因借, 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 使景点变得更加完美。建筑形体多是生硬的几何线条, 而植物的形体和质地, 则是柔和多变, 配置以后, 使这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如在建筑墙壁上用紫藤、凌霄、爬山虎等植物垂自绿化, 则自然气氛倍增。一般形体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 要植干直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精美的建筑四周, 则选栽一些叶小枝纤、树冠致密的树种。山水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 但离不开植物装点陪衬“山因水活, 石因树灵”植物与山石相陪, 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树木, 可乔灌木错落搭配, 欣赏山石和花木的姿态美与水体结合, 更能显示出水体的灵性, 使规则的几何形水池生动活泼起来。现园林中往往以常绿树作为雕塑、喷泉等园林小品的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来强调园林小品的特定空间, 起到点景的作用。

4 结论

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至关重要, 也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表现。城市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导致环境严重污染, 人们越来越希望绿色植物出现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既解决了人们的需求, 又可以做到园林绿化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让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 保持愉悦的心情, 降低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从而使城市变得更美好。

摘要:在工业化逐渐发展的城市中, 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 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够美化城市, 还能够在园林绿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植物配置造景是将植物依照不同的设计方案组成不同的平面景观, 形成立体效果, 从而成为美丽的观赏景点。做到科学合理的植物搭配, 实现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价值, 这样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植物配置,作用,园林绿化

参考文献

[1]梁霞.浅议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配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07)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传统手法 下一篇:幽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