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王维的古诗

关键词: 红豆 相思

相思王维的古诗(精选9篇)

篇1:相思王维的古诗

王维《相思》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2、师讲红豆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红豆的诗歌。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诗。

2、画出生字,读出节奏。

3、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些”的区别。

4、引导读诗。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

(2)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

(3)引导:这红豆美吗?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吗?

(4)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5)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6)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7)挂图了解诗意。

红豆生长在南国,春天来了生长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情感。

(8)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对故乡的思念要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学生范读,并评价。

(二)指导写字

1、出示8个生字。

2、组词识记。

3、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屋、层、房、尾。

4、师范写,生书写。

三、练习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总结

红豆代表着相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抄写生字。

六、板书

相 思

唐王维

红 豆 生 南 国,

春 来 发 几 枝?

愿 君 多 采 撷,

此 物 最 相 思。

篇2:相思王维的古诗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古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古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古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古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古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古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古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古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篇3:相思王维的古诗

一、乐的标准:“美”

本文对“音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美好的声音”, 或者说“噪音的对立面”。声音很难被清晰划分, 这只是一个较模糊的、不能称之为“定义”的界定, 但是这一界定或许并无偏颇之处。无论喜怒哀乐, 无论长短, 无论风格, 无论人声或自然, 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声音, 皆可称为音乐。当然, “美”的具体判断标准会因人而异, 对“美”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关于“美”的标准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但关于“美”的观念并非不能统一 (只是这“统一”容易流于宽泛, 而“美”本就不是可以严格定义的东西) , 真正的美是毋庸置疑的, 是有力量的, 是有无穷感染力和魅力的。回到王维的诗上来, 虽然读者没有“美是什么”的统一答案, 但是都不会否认诗中流淌出的音乐之美。声音使得整首诗浑然天成, 就像音符使得乐曲完整、流畅、和谐。因此, 本文把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描绘的大部分声音归入音乐的范畴。

二、乐的内容:自然之声与人造之音

声律一般分成韵脚, 旋律 (节拍) 和声调 (高低徐疾) 。 (1) 那么, 声音的内容可以作何种分类?下文尝试按声音的源头, 将其分为“自然之声”和“人造之音”两类来分析。

自然当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主角, 王诗中对声音的描绘也集中在自然之音。王维描摹最多的是鸟鸣, 如“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送梓州李使君》) , 遍山的杜鹃凄鸣渲染了忧伤的气氛;又如“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 黄鹂轻快的鸣啭似乎在为辋川庄的雨过天晴欢欣;再如“落花寂寂啼山鸟, 杨柳青青渡水人” (《寒食汜上作》) , 暮春时分的鸟鸣给渡过汜水的诗人平添了几分寂寥与黯然。鸟鸣似乎是山水田园里亘古不变的背景音乐。除了鸟鸣, 还有风声, 雨落声, 水流声, 蝉鸣声, 树叶的沙沙声……这些都是山水田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声音元素。如“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寒蝉本象征愁绪伤情, 这里却“一反常态”没有了伤感的色彩, 成为了挚友相聚时一段悦耳的配乐;又如“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 在峻峭山中流淌的泉水似在幽咽一般, 一个“咽”字准确描摹了泉水阻塞缓流的声音和情态。

王诗中除了有纯粹的自然之声, 还有人声或者丝竹之音。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人有得《奏乐图》, 不知其名。维视一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 一无差。咸服其精思。”史书记载王维曾担任太乐丞, 精通音律的他具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很高的音乐造诣。平日里他爱抚琴吹箫, 如“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 在松风里对月弹琴, 颇有乐趣;“吹箫凌极浦, 日暮送夫君” (《欹湖》) , 箫声里尽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情;“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 抒尽心中逸气。除了乐器演奏的声音, 还有深山传来的低沉钟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 还有兴之所至的歌唱:“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还有人们的日常交谈:“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还有远处传来的人声:“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柴》) 。王维对人造之音的描摹在山水田园之外的题材中出现得较多些:如“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凝碧池》) , “健儿击鼓吹羌笛, 共赛城东越骑神” (《凉州赛神》) , 等等。

三、乐的写法:点到即止与有无相生

说到王维的声音艺术, 点到即止是其特点之一。和《李凭箜篌引》、《琵琶行》那样直接描写和铺陈声音的篇章不同, 在描写声音的时候, 王维大多是不写其声, 只写其动作或情态;或者说, 王维并未对声音进行详细的铺展与描绘, 只是含蓄和干净地点到即止, 停留在叙述这一层次上。不管是“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 还是“吹箫凌极浦” (《辋川集·欹湖》) ;不管是“秋水日潺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还是“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不管是“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 还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辋川集·竹里馆》) , 这些声音都需要想象来还原, 属于间接描写, 王维仅仅点到即止, 是读者完成了整个音乐的创作过程。这一过程并不难, 相反非常自然。由于王维画意渲染和氛围营造都极其成功, 读者犹如被带入王维时空的幽静山林, 在这一超然物外的世界里, 鸟鸣、风声、水声、丝竹之声都“各得其所”, 只等人们来体会;在这一时空里, 所有的音乐都已在心中。

这种点到即止的间接描写典型是风声。比如“松风吹解带” (《酬张少府》) , 只是描摹风吹的动态, 然而隐藏的音符———风声仿佛就在耳边;又如“隔牖风惊竹” (《冬晚对雪一壶居士家》) , 并未直说风声如何, 但风穿梭在竹林间的声音和竹林摇曳的沙沙声依旧扑面而来;再如“人闲桂花落” (《鸟鸣涧》) , 花落无声, 但却似乎可以隐约听到相伴的风声, 如此轻缓柔和。这些诗句没有直接描摹声音, 含蓄中别具韵味和诗意。

王维描摹声音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以声衬静, 有无相生。这不仅有环境的静, 还有心的静。有人称之为“此时有声胜无声” (2) 。明明是对声音的描摹, 却营造出悠远平和的境界, 收到空寂静谧的效果。如果不是在安静的山林, 怎会连最细微的声响都收入耳中?如果没有宁静的怀抱, 怎会注意到平常声音中的悠远意味?

以《鹿柴》为具体例子来分析。此诗的前两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响”有“回声”之义, 诗中不言“声”或者“音”, 而称“响”, 可见声音的清晰与悠扬往复。在偌大的山林里, 如何才能听清人语?声音穿越层层枝叶到达耳边时, 怎还明确可辨?不难想见, 这只能是由于山林之幽, 鹿柴之静。这种“以声衬静”的曲笔的写法, 非常精妙含蓄, 颇具意趣。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和《诗经·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 悠悠旆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诗句都有言外之意———表面上写有声响, 实际上是描写一派静谧。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在《辩体有十一九字》中说:“静, 非松风不动, 岤林未鸣, 乃谓意中之境。” (3) 赵山林先生注《鹿柴》时说:“人语响”是有声, “返影入”是有色。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 偏从有声有色处写, 而愈见其空。诗人可谓深谙“有无相生”之理。这一点评精辟到位。“有无相生”是王维的声音艺术的精髓。从反面着笔, 有含蓄曲折之美, 令人回味无穷。

四、乐的意蕴:流淌的静与自由的禅

前文提到王维“有无相生”的技法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不动是静, 动亦是静, 动静是相对的。事实上, 没有不动的事物, 表现事物之静的最真实自然的方法就是使其处于动之中, 所谓“以动衬静, 使静更静”。王维写的是声音, 达到的却是宁静。又因为这种独特的写“静”手法, “静”又有了动态的效果, 不是沉默的、死气沉沉的“静”, 是有生命的“静”, 简直是一种“流淌的静”。

都是山水田园中并不罕闻的声音, 无甚特别, 然而它们

WENJIAOZILIAO

并非无生命的堆砌要素, 它们汇成通透的自然乐曲, 带给读者无穷的美的享受;美, 多半就是因为这种“流淌的静”。说到这种“静”的生成, 则不得不提“禅”。山林之静是人人皆能体会到的, 再烦躁的人也会受到这种的“静”的感染, 但这很有可能只是偶然的、暂时的变化, 是心情的静;王维诗中展示的是一种更深广意义上的、永恒的宁静, 是心境的静。这与王维的禅学修养有很大关系。王维曾被友人评价为“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 (4) 。诗人的心灵完全开放, 他与纯粹的自然交流, 内心享受极大的自由。在开放的心灵中, 人能与自然建立一种亲密关系, 由此体会到真正的内在的和平、心境的静。正如孙昌武先生在《禅思与诗情》一书中说的:“ (诗人的心) 像一面镜子, 它领纳万物而不乱光辉, 反而更表现出自身的明净。” (5)

禅意入诗, 本无法可循, 是天然自在的事情;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王维的声音艺术中一探禅味的踪迹来由。首先, 诗中描绘的声音主要是鸟鸣、风声、水流、人语、丝竹等, 它们本身就是宁静的承载, 或者说能引发与“静”和“远”相关的想象和感觉。其次, 王维的描摹极尽自然, 不事雕琢;告别浮艳, 返璞归真。真即是美, 美使得诗中的声音具有“音乐”特质。像音乐一般明澈纯净, 自由流淌。

王维通过点到即止和有无相生的手法, 达到“诗中有乐”的效果。“诗中有乐”使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一股流淌的静, 也带来更悠远的禅味与意蕴。综合王维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身份, 我们不难理解他诗境、画境和乐境三境一体的诗从何而来。王维诗中体现的超越的精神与高远的境界, 无疑带给后人独一无二的珍贵的审美体验。若不能似王维一样有超高的艺术造诣、打通五官、禅入诗境, 能循着他的踪迹聆听山水清音, 也是乐事一桩。

参考文献

[1]葛杰选注.王维孟浩然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2]杨仲义.汉语诗歌文化学.学院出版社, 2008.

[3]蒋伯潜, 蒋祖怡.诗.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4]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诗词.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相思王维的古诗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边塞诗;幽愤赠友诗;艺术特点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被誉为“诗佛。其诗存诗400余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边塞诗明朗清丽,豪迈雄浑;幽愤赠友诗,宛转含蓄,深沉真挚。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于后世作品影响深远。本文欲从王维诗歌题材入手来分析其艺术特点,以求对王维诗歌艺术特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

清淡自然是王维诗歌的主体风格特征。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诗人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中,这些诗歌反映诗人隐逸生活的情趣,冲淡自然,清新有致。如《赠裴十迪》、《新晴野望》、《渭川田家》、《山居秋螟》等作品。这类诗大都表现诗人对现实理想幻灭而转向隐逸山水的闲适宁静的思想和心境。这在上述诗中都有所表现。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口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歌不仅描述了诗人恬静悠闲的情致还描绘了一幅秋雨之后山居生活的美丽画面。在美丽的风景中,诗人兴趣盎然,享受自然的乐趣 。又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主要是描写了村居生活场景的自然和闲适,晴朗的天气,宜人的风光,诗人的恬淡安宁与美丽的自然风景互相兼容。王维的另一个代表作《山居秋暝》,首联总领全诗,在秋天的傍晚,山雨过后,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空山”是因山中的林木茂盛,把人的活动都给隐藏起来了,与后面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句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空远清丽,也包含诗人主观意识的宁静和悠闲。第二句是写景的名句,此联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错落有致的景观融入对仗工整的句子之间,行笔如水,自然流畅。安静与宁静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相一致,随意挥洒而展现出诗人的境界。颈联动静相生,从视觉、听觉来描写一群洗纱妇女打破了山间的宁静,竹林响动,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活力。在清新和宁静的乡村夜晚,感受到一切事物的生命和活力,这也是诗人所向往的境界。结句表明诗人随遇而安的意志。

二、边塞诗明朗清丽,豪迈雄浑

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间,王维出使凉州监察御史,任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在此期间,王维写了相当数量的边塞诗歌,如《陇西行》、《从军行》、《陇头吟》、《凉州郊外游望》、《使至塞上》、《出塞》等典型的边塞诗歌。其风格豪迈大气,壮阔明丽。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使至塞上》,这首诗风格有力,通过壮观开阔的塞上景色,表达自己出使塞外的自豪感。笔力雄劲,形象生动。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口圆”以写景生动,直至今日也为世人所称道,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与王维所做的山水诗不同,其山水诗体现了明秀清幽之境,而边塞诗歌描写了最具塞外地理环境的特征。如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长河、 孤烟、归雁、征蓬等为主体。通过“出”“入”“直”“圆”四字传神之笔,让人置身其中,将整体环境和具体景物相融合,使人身临其境,显现出一幅既明朗清丽又雄浑粗犷的塞外风光图景。

三、幽愤赠友诗,宛转含蓄,深沉真挚

王维早年遭贬,所以也写过一些揭露贵族骄奢淫逸,抗议贤才备受摧残压抑的幽愤诗。这些幽愤诗揭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寄寓诗人贬谪不得志的幽愤。如《寓言》二首、《西施咏》、《偶然作》六首之五等。《西施咏》里写道:“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有如他的赠友送别诗《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全诗意态百端,表现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诗的佳篇。

总之,诗人王维把自己的个性气质、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他笔下的诗歌意象中,构造出清幽又空灵的意境。在此意境中,又含着别致的顿悟,蕴藉着理性的思索。给人以情感的、审美的、哲学的愉悦。

参考文献:

[1]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8月版

[2]李瑞腾.《唐诗中的山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1981年12月.

[3]王志清.《纵横论王维》.齐鲁书社,2008年7月.

[4]李泽厚.《禅意盎然》.《求索》,1986年第4期.

[5]张秀平,王乃庄编著.《中国文化概览》[M].上海.东方出版社.

篇5:鉴赏王维的相思

【原文】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鉴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相思”成为诗歌的主题之一,它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也出现在朋友之间。比如,唐代诗人杜甫与李白,他们相遇相识后,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李白晚年因李璘案件被流放夜郎,杜甫时时就为朋友担忧,思念不已,积思成梦,写成了《梦李白》二首。诗歌道出了对一个身为逆犯的朋友的深切思念,表现出宝贵的真诚情谊。又如,宋朝时候的陆凯,他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有着深厚的交情,陆凯真折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范晔,并附了一首诗《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意思是说,手折刚开的梅花,递给送信的使者,要他带给陇头(代指长安)的朋友,并说,江南没有什么可以捎的物产,姑且就赠“一枝春”吧!其中的“一枝春”给予了对朋友的深情与思念。所以,王维《相思》所抒写《相思》也是眷念朋友的情绪,更何况此诗的还题为《江上赠李龟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诗。诗歌首先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豆”又名相思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豆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树高丈余,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半截红色,半截黑色。有据《广东新语》记载,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她在树下伤心极了,哭得死去活来,流下的伤心泪,化为树子,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也是朋友间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南国”指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春来”即春天,“来”是语助词。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这句不但暗示着朋友在南方,而且也表明自己对朋友的情感。次句“春来发几枝”,这是一句问句,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这一句紧承上句“生”字,轻声一问,好似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红豆也该发芽了,实则借以这美好的春光,表明了对朋友产生了思念之情。诗人王维的诗歌,很有图画感,正如苏东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为,王维在诗歌中,特别注重表现诗歌的画面之美,注重表现景物的空间感。“红豆”的鲜艳与“南国”大地葱绿结合,眼前春回大地,想到南国春景如画,在空间延伸和色彩的对照中,表现出“万绿从中一点红”鲜明的画面感。这样,不当使诗具有“诗中有画” 的特点,而且突出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红豆”,从而暗示着对身处南国朋友的思念之情。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撷”即采摘。第三句“愿君多采撷”希望对方“多采撷”红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常见手法。比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而“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远方的我。一个“多”字,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情谊的深厚和对朋友的期望。这里,诗人却采用了视角挪移手法,不正面描写自己是如此想念朋友,而从朋友那边着手,以此暗示远方的友人要珍重朋友间的友谊,同时,也表明自己对朋友的情怀深厚。真可谓语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接着“此物最相思”,其中,“最相思”即最能达到相思之情。诗人以此点题,把“相思”与首句 “红豆”呼应,不但使“红豆”切切合“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同时,诗句中一个“最”字,真可谓妙趣横生,不但强化了“红豆”与“相思”之关系,而且也就表明了“愿君多采撷”的深层意蕴——对朋友的情感就如这红豆一样。这样,既形象含蓄,有引人深思,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朋友无尽之情。

篇6:王维相思的诗句拼音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篇7:王维相思的诗句带拼音

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得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相思得诗句带拼音

《相思》xiāng sī

王维 wáng wéi.红豆生南国,hóng dòu shēng nán guó,春来发几枝。chūn lái fā jǐ zhī ?

愿君多采撷,yuàn jūn duō cǎi xié ,此物最相思。cǐ wù zuì xiāng sī。

词句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得植物,结出得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白话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得思念之情。

文学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得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得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得,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得是眷念朋友得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得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得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得,这是选择富于情味得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得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得乡情。同样,这里得红豆是赤诚友爱得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得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得一切吧。”暗示远方得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得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得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得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得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得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得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得,不言自明。一个“最”得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得含蕴。

篇8:王维——《相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

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通过对红豆的赞美,寄托了最为

篇9:相思王维的古诗

七夕,带着浪漫而来,空气中仿佛都已经充满了爱的味道。记得从童年开始,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古典神话就一遍遍的被妈妈说起,那时候小,不懂爱情,只是单纯的分析谁好谁坏。可现在明白了爱的含义,却开始唏嘘这个爱的伟大。

一直喜欢古典的东西,总感觉有种别致的韵味在其中。喜欢看古代的那些浪漫的故事,想着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凄美的爱情,总是很容易给人以感动。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忘了什么时候学的这首诗,里面道不尽的哀愁,期许。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才发现小小的红豆竟然背负了那么重的情感。相思重重,情深几许。或许七夕的节日里,我们应该去王维的诗里借一颗红豆,然后轻轻的放在心头,载尽相思重重……

或许就是应了那句最相思了吧,巴巴的跑到网上去搜,才知道原来红豆又名“相思子”。连名字都是这样美。或许每个美好的东西,都有一些凄美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不知道自己是被故事感动,还是对这个小小的红豆入迷,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听这么一个传说,着实让人心里一片哗然。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节道尽红豆相思,倒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对于七夕的由来,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秦观的这首鹊桥仙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国古代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悲剧色彩,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这些故事无一不透露着两个字:遗憾。之前最感动的是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那首千古绝唱的《钗头凤》更让人翩然泪下。唐婉的那三个难难难让多少人感受到那心里的悲愤!

浪漫的七夕,是情人的节日,可莫名的,却想起那些有缘无份的人。缘分这个东西很奇妙,有时候到了,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莫名的错过,等到回首时,却已不再。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会一直在那里守着。经常听到朋友说,有缘无份。这句话很是悲哀,可却是真实的写照吧!谁能那么幸运的在自己动心的时候,那人正好出现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王维的山水诗词 下一篇:关于王维著名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