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创业
网络嵌入能力(精选九篇)
网络嵌入能力 篇1
学者基于网络理论揭示如何才能获取海外先进知识。网络理论认为地理上的接近可以帮助企业从东道国的知识溢出中获益[2],基于此,学者提出企业对东道国的网络嵌入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必要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等网络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3]。但这一观点却在解决以我国为代表的后发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追赶问题时受到挑战: 我国企业通过国际化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本质就在于 “学生企业”向 “老师企业”的学习,这涉及到 “老师企业”的知识分享意愿问题,即东道国企业往往不愿意将自己先进的技术分享给我国企业[4],也涉及到我国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吸收能力有限的问题[5]。东道国网络中的企业对我国企业知识获取心存芥蒂,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限制着我国企业通过嵌入东道国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效果[6]。
本文研究问题聚焦于: 以获取先进知识为目的的国际化过程中,我国企业如何才能通过海外网络嵌入从西方企业处获得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合作能力为中介变量的海外网络嵌入与知识获取关系研究的理论模型, 探讨通过海外网络嵌入获取先进知识的方法,进而探索我国企业通过国际化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本文试图解释海外网络嵌入如何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是对网络嵌入理论的一种深化,也有助于学术界和理论界理解后发工业化企业如何从国际化中获益。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与我国企业的技术追赶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关于 “企业如何才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有两类不同的观点: 一类观点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前因。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 Rugman[7]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追赶持悲观态度,认为由于知识资源的缺乏和学习能力的低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一、二十年内不可能在创新上赶超发达国家企业。另外一类观点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间,认为企业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企业间知识的流动[8,9],企业和企业间的社会网络通过推动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帮助企业获得镶嵌在企业间的关键资源,帮助企业提升其创新能力。本文称之为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为我国企业技术追赶提供方向, 即我国企业可以从社会网络入手,通过 “走出去” 等手段,加强知识在我国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流通,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追赶。但是,我国企业在 “走出去”过程中却面临比较尴尬的困境: 首先,由于惧怕我国企业学到先进知识后来居上、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东道国企业往往不愿意将自己先进的技术分享给我国企业[4]; 其次,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吸收能力有限, 在社会网络中往往充当 “知识提供者”的角色,很难从社会网络中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知识[5]。所以, 在引入社会网络理论解决我国问题时,必须考虑中国情景,也就是 “学生企业”在和 “老师企业”互动过程中,如何才能在技术弱势的条件下,获得先进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简言之,就是弱势企业如何才能从海外社会网络中获益?
本文认为后发工业化国家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发达国家企业 “社会网络 — 知识获取”这一较为简单的途径有所区别。本文在 “社会网络 — 知识获取” 中引入 “合作能力” 的中介变量,基于中国情景探索弱势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益的途径。
1.2海外网络嵌入与知识获取
跨越企业边界的、镶嵌在企业网络之间的网络知识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企业自身资源来说往往是一种互补性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观点、 新的信息和新的技术,帮助企业提升其创新能力并最终获得超额利润。所以,网络知识资源和和企业内部资源一样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8]。但网络知识资源是非常难以获取的,这是因为: ( 1) 网络知识资源具有粘滞性,即由于网络知识的内隐性[10]、知识转移者知识分享意愿的缺乏、知识接受者接受动机接受能力的缺乏[11]等原因,企业获取网络知识资源将付出很大的成本和代价。 ( 2) 跨国家的网络知识获取更加困难。因为网络知识具有环境依赖性,是嵌入在它们所根植的社会环境中的[12], 由于母国、东道国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市场差异、 文化差异等原因,企业跨国家从东道国获取知识的成本更大。
增强海外网络嵌入可以克服网络知识资源的粘滞性、降低成本,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东道国获得网络知识资源。网络嵌入是指社会主体通过个人关系和结构关系融入社会网络,和网络中的其他主体进行互补性资源、信息、技术和知识的交换[13]。它包括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两个方面,结构嵌入指的是社会主体融入社会网络的关系模式和结构特征,可以由网络密度、规模和中心性等方面来表征[14]; 关系嵌入是指个人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认同、亲密和团结程度等方面来表征[15]。
海外网络嵌入有助于我国企业接触到东道国网络中的先进知识。海外网络嵌入意味着我国企业和东道国网络中企业联系的增加,在联系的过程中, 会广泛地接触到不同的、多样的信息和知识。当海外网络结构嵌入性高时,网络密度、规模就越大, 我国企业就会更快的接触到更广泛、更有价值的知识。当海外网络关系嵌入性高时,我国企业和东道国社会网络中成员的关系质量比较高,也有助于我国企业可以 从更大的 程度上接 触到更加 先进的知识[16]。
海外网络嵌入还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从东道国网络中获取先进知识的成本。跨国知识转移的最大问题就是交易成本高的问题[17]。海外网络结构嵌入性越高,意味着我国企业与东道国社会网络成员的关系强度、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更大,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间的合作意愿,减少机会主义威胁[18], 另一方面可以增大资产流、信息流的流通速度,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知识[19]。海外网络关系嵌入性越高,意味着我国企业与东道国社会网络成员的相互信任、认同等关系质量较高,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频率和沟通有效性,进而减少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知识 转移效率 和降低知 识转移成本[20]。
综上所述,海外网络嵌入一方面有助于我国企业接触到东道国社会网络中的先进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从东道国网络中获取先进知识的成本,对获取先进知识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有重要帮助。
基于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设1:
H1: 海外网络嵌入对我国企业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a: 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对我国企业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 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对我国企业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合作能力的角色
( 1) 海外网络嵌入与合作能力
所谓合作能力,是指为企业与合作伙伴达成合作的能力[21],合作能力包括三个构成要素: 问题解决、承诺和协调。问题解决是指企业解决和合作伙伴存在的分歧进而保持合作关系的能力[22],承诺是指一定程度 且持续的 资源投入 以保持合 作的能力[23],协调是指企业整合自身的成员、活动、例行程序和工作 分派以达 成与合作 伙伴合作 目标的能力[23]。
海外网络嵌入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合作能力。 首先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海外网络结构嵌入越高, 我国企业和海外企业的互动就越多,通过不断的互动,企业会积 累大量的 与合作相 关的知识 和经验[24],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提高企业各部门、各种资源的整合效率,进而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随着海外网络关系嵌入的程度增加,企业与企业间的依赖性逐渐增加,通过互动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会逐渐在企业内部扩散开,融入企业的其它资源和能力中, 形成专用性资产[25],随着这种专用性资产的形成和逐渐积累,企业对合作者承诺也越来越高。其次, 从认同的角度来讲,海外网络关系嵌入提供了双方一起解决问题的机会[26],并且随着海外网络关系嵌入的程度提高,双方在情感上的认同度就越高[27]。 双方共同交流、磋商机会的增加,以及情感认同感的增加会使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少,企业的问题解决能力也会随之逐渐增强。
基于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设2:
H2: 海外网络嵌入对我国企业的合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a: 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对我国企业的合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 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对我国企业的合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2) 合作能力与知识获取
企业具备合作能力后,才能更有效地获取镶嵌在网络中的先进知识。首先,合作能力可以提高海外企业的知识分享意愿,有利于我国企业的知识获取。问题解决可以化解企业间互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进合作的密切性[28]; 而承诺则可以消除海外企业的顾虑,有助于提高海外企业分享知识和互动的意愿[29]; 良好的协调能力则可以加快知识互动的速度和效率[30]。这些均有助于我国企业更能快速地获取先进知识。
其次,合作能力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和海外知识网络中企业的相似性,有利于我国企业的知识获取。 Lane和Lubatkin[31]认为知识获取受到知识接受者和知识分享者相似性的影响,如果两个企业的资源、 能力、组织结构等越相似,知识接受者越容易获得知识。随着企业合作能力的增强,我国企业和海外企业的分歧越来越小,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越来越高, 成员、活动、例行程序整合等知识越来越高,我国企业的知识与资源基础与海外企业的相似性就会越来越高,我国企业获取海外先进知识的速度也会越来越高。基于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设3:
H3: 合作能力对我国企业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4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
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有显著的帮助。 首先,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越多,企业的知识多样性就越高,这些外部知识和企业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可能会形成一种互补关系,这种互补性的知识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前提[32]。其次,通过知识获取带来的知识多样性,可以增加企业学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数量和速度[33]。第三,知识获取还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周期,进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Dyer和Singh[8]指出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可以减少新产品研发的瑕疵,间接的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成本和周期; Zahra等[34]证实了企业的知识获取可以提高企业知识整合和知识加工的效率,对企业产品研发周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研究假设5:
H4: 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包括海外网络嵌入、合作能力、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的实证模型。实证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2.1变量定义与测量
海外网络嵌入: 根据Moran[35]的研究,海外网络嵌入可以划分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和海外网络关系嵌入。本文参考Gulati[12]、Rowley等[36]的研究,用三个测项来测量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分别是 “Q1: 贵公司与海外重要的合作伙伴间合作次数很频繁”、 “Q2: 贵公司与海外重要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关系, 多属于入股、合资等 ( 相对于长期买卖关系、授权、 协议、合约等合作方式) ”、 “Q3: 贵公司与海外重要的合作伙伴共同拥有的合作伙伴的数量相当多”; 参考Lavie等 ( 2012) 的研究,用三个测项来衡量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分别是 “Q4: 贵公司与海外合作伙伴互动的程度很高”、“Q5: 贵公司和海外合作伙伴普通员工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 “Q6: 贵公司和海外合作伙伴普通员工之间存在非常强的个人关系”[37]。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承诺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三个潜变量[21]。参考Heide和Miner[22]的研究,使用三个测项来测量问题解决能力,分别是 “Q7: 贵公司会主动的解决与海外合作伙伴间存在的问题”、“Q8: 贵公司和海外合作伙伴之间的分歧在逐渐缩小”、“Q9: 海外合作伙伴很少质疑贵公司的合作动机”。参考Lavie等[37]的研究, 使用三个测 项来测量 企业的承 诺能力,分别是 “Q10: 贵公司对海外合作伙伴的专用性资产的投资非常高”、 “Q11: 贵公司建立了和海外合作伙伴信息分享的制度”、“Q12: 贵公司形成了处理和海外
合作伙伴冲突的机制”。参考Mohr和Spekman[23]的研究,使用三个测项来测量企业的协调能力,分别是 “Q13: 在与海外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贵公司能恰当且有效的完成任务”、 “Q14: 在与海外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工作都被恰当的安排”、 “Q15: 在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过程中,贵公司各部门都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
知识获取: 本文参考Yli - renko等[38]的研究, 使用六个测项来测量企业的知识获取,其中 “Q16: 贵公司成功的从海外合作伙伴处获得管理技能”、 “Q17: 贵公司成功的从海外合作伙伴处获得技术研发知识”、 “Q18: 贵公司成功的从海外合作伙伴处获得市场开拓知识”等三个测项用来测量 “隐性知识获取”这一潜变量; “Q19: 贵公司成功的从海外合作伙伴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 “Q20: 贵公司成功的从海外合作伙伴处获得技术发展信息”、 “Q21: 贵公司成功的从海外合作伙伴处获得政府政策信息” 等三个测项用来测量 “显性知识获取”这一潜变量。
企业创新绩效: 参考Mihalache等[39]、Li和Atuahene - Gima[40]的研究,使用四个测项来测量企业创新绩效,分别是 “Q22: 贵公司经常推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Q23: 贵公司经常发展出可以改善流程的新技术”“Q24: 贵公司非常强调产品和流程的创新”“Q25: 贵公司经常采用新的管理方法来改善经营绩效”。
2.2研究样本
样本选择满足以下四个标准: ( 1) 成立时间在三年以上;( 2) 已经开展国际化业务 ( 在外资利用、外贸、外经等方面) ;( 2) 海外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25% ; ( 3) 具有法人地位, 独立开展经营核算。本文样本集中在珠三角,主要来自以下两个环节: ( 1) 根据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的珠三角企业名录,挑选符合样本选择标准的企业邮寄调查问卷,这一环节共邮寄问卷800份, 经由电话确认等环节最终回收问卷187份,回收比例为23. 4% ; ( 2) 通过华南理工大学MBA、EMBA校友会选择满足标准的校友企业发放问卷,这一环节共发放问卷142分,经由电话确认等环境最终给回收问卷68份,回收比例为47. 9% 。在回收的255份问卷中,达到研究要求的问卷为216份,合格率为84. 7% 。216份样本的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N = 216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信度与效度
本文使用Amos17. 0进行下列实证研究。首先检验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如表2所示。对于变量的信度和效度,用标准化系数、 C. R. 值、AVE和组合信度等四个指标来衡量。可以看出,标准化系数均大于0. 6 ( 大于等于0. 671) , C. R. 值均大于9 ( 大于等于9. 108) ,达到0. 000的显著性水平; AVE均大于0. 5 ( 大于等于0. 537) ; 组合信度均大于0. 7 ( 大于等于0. 777) 。这说明论文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2结构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 1) 仅考虑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检验结果首先建立两个变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影响的显著性。本文共建立6个两变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是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和知识获取 ( 对应H1a) 、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和知识获取 ( 对应H1b) 、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和合作能力 ( 对应H2a) 、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和合作能力 ( 对应H2b) 、 合作能力和知识获取 ( 对应H3) 、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 ( 对应H4) 。仅考虑两个变量间关系的路径检验、拟合优度和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来看,标准化路径系数的C. R. 值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适配度指标也都达到了临界水平 ( 其中, RMSEA应小于0. 01; AGFI应大于0. 9; IFI应大于0. 9) ,H1a、H1b、H2a、H2b、H3、H4等六个假设都获得了支持。
N = 216
( 2) 全模型检验结果
本文构建包括海外网络结构嵌入、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合作能力、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等变量的全模型,以检验在考虑多个变量的相互作用时,变量之间的 关系是什 么样的。 全模型的CMIN = 121. 006、 DF = 77、 GFI = 0. 934、 RMR = 0. 045、 RMSEA = 0. 052、 AGFI = 0. 897、 NFI = 0. 930、 CFI = 0. 973、IFI = 0. 973,均达到了相应的临界值。全模型的路径检验、拟合优度和假设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
N = 216; CMIN = 121. 006; DF = 77; GFI = 0. 934; RMR = 0. 045; RMSEA = 0. 052; AGFI = 0. 897; NFI = 0. 930; CFI = 0. 973; IFI = 0. 973
根据全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H1a和H1b没有获得支持,H2a、H2b、H3和H4获得支持。这说明在考虑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对知识获取的影响从显著变为不显著,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对知识获取的影响也从显著变为不显著。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修正了本文的理论模型,修正后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4结论与讨论
4. 1研究结论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合作能力在海外网络嵌入和我国企业知识获取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在仅考虑两个变量关系时,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对知识获取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 674 ( C. R. = 6. 737) ,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对知识获取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 670 ( C. R. = 7. 465) ,但是引入合作能力以后,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和海外网络关系嵌入对知识获取影响变得不显著。这说明: 海外网络嵌入对知识获取的影响需要通过合作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来传导。基于这一理论发现,本文有以下研究结论:
海外网络嵌入不会直接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绩效,进而实现技术追赶。但是可以通过合作能力、 知识获取等两个中间变量来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 我国企业通过海外网络嵌入实现技术追赶需要遵循以下两条途径: ( 1) 海外网络结构嵌入→合作能力 →知识获取→创新绩效; ( 2) 海外网络关系嵌入→ 合作能力→知识获取→创新绩效。这一研究结论和Yli - Renko等[38]、Moran[26]、Mc Evily和Marcus[35]、 Laursen等[41]等研究认为海外网络嵌入可以直接提升企业的知识获取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这是因为这些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样本做的研究,而本文则是基于我国情景探索弱势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益的途径,正是由于我国企业的技术基础薄弱、吸收能力有限,所以才必须通过培养合作能力这一途径来吸收海外先进知识。 本文的结论有助于解释和解决在技术弱势的条件下, 后发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如何通过 “学生企业”在和 “老师企业” 互动过程获得先进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2实践启示
基于我国情景探索弱势企业从海外社会网络中获益的途径,对我国企业来说至少在两个方面的启示:
( 1) “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追赶的途径之一,因为海外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获取先进知识的机会。因此,我国企业要勇于走出去,嵌入全球社会网络、整合全球知识资源。就海外网络来说,占据海外网络的中心位置、 加大和海外合作伙伴的互动频率、培育企业和海外合作伙伴雇员之间的私人关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更先进的知识。因此,不仅要关心海外合作的数量,还要培育彼此间关系的质量。
( 2) 我国企业作为弱势企业,由于技术基础薄弱,很容易在海外网络中充当 “知识提供者”的角色,难从如愿的在海外网络中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所以我国企业要遵循独特的路径来获取先进知识、提升创新绩效。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循 “海外网络嵌入→合作能力→知识获取→创新绩效”的路径,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仅仅关注海外网络培育和建设是不够的,还需要善于通过海外网络的建设培育自身的合作能力,即问题解决能力、承诺能力和协调能力,才能如愿的从海外网络获取更多、更先进的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创新绩效,实现技术追赶。
嵌入式网络数控技术与系统 篇2
计算机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嵌入式技术向更多领域的发展。
利用电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且不能实时控制操作系统,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问题,它能在降低计算机运行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实现最终的资源共享。
主要分析了嵌入式网络数控技术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嵌入式网络系统的结构。
关键词:网络结构;数控技术;网络系统
近几年,数控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中。
元件在系统中是分立的,主要通过逻辑电路排列的方式来进行数控运算,可以说系统的数控功能是通过计算机硬件来实现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数控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而嵌入式系统作为一种专门针对计算机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和信号的微处理。
一、嵌入式系统模型的特征
1.嵌入式系统模型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门针对计算机设计的系统,它是在多元化电子系统内部形成的。
通常情况下,非电子系统可以有效模拟嵌入式系统的使用环境,一个比较大的系统是由大量的嵌入式系统所构成的,通过嵌入式系统可以实现同外部环境的联系进而实现同外部环境的通信。
嵌入式系统服务于非嵌入式系统,可以有效影响信号的输出和输入。
通过嵌入式系统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机电控制,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传感器以及中央处理器等元件,从而可以分析并处理来自网络的数据。
所以,嵌入式系统又被称为嵌入式网络数据处理系统。
2.嵌入式系统的可重构能力
嵌入式系统的中央处理器可以实现外界指令的运算,有微处理器的功能。
将这种理念运用于芯片,再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实现微处理技术的可编功能。
微处理器所具有的柔性可以使芯片的使用更加安全,数据传输速度也会更加的快。
可重构主要指通过重复使用资源来实现资源共享。
嵌入式系统可以通过控制软件来实现其可重构能力,可以有效利用可重构资源,进而重构计算机平台,使重构的计算机平台可以在各种环境下加以使用。
通过重组的形式来实现可重构功能,并实现软件的重复利用,也可以更新系统软件和硬件,并对其进行剪裁,从而实现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以及数字化控制。
二、嵌入式新型网络数控系统的主要结构分析
1.嵌入式网络数控硬件的主要结构
嵌入式网络数控系统是由很多嵌入式系统组成的,可以实现数控操作和管理系统的双效功能,也可以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数控操作的管理界面可以自动获取编码并对其进行编译,所以当网络数控系统有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动分析系统故障。
以太网可以实现同外部系统的连接,为了方便对数控系统进行调试,数控网络系统就是使用的这种网络。
借助键盘输入可以有效实现人机交互,还能通过不同的输入操作来进一步完善相应操作进而完成任务。
在嵌入式系统中使用插补器可以控制数据的传输速度,并将数据传输到嵌入式系统当中,再通过伺服控制器来完善数据管理。
借助逻辑分析法可以自动处理数据,可以通过伺服控制器来对数据处理的速度和位置进行控制,进而调节工轴速度。
此外,嵌入式系统不仅能借助NC客户端来进行远程控制,还能使用我们经常使用的浏览器来进行控制。
主要通过NC系统来实现系统的连接,将运动控制器同嵌入式系统相连接再通过以太网来实现TCP/IP协议连接,进而实现最终的远程数控。
2.嵌入式网络数控软件的主要结构
嵌入式网络数控软件主要是由伺服运动控制软件和相关程序组成的,可以有效控制组态软件模块。
利用通用性设计来设计标准型接口,进而进行数据传输和代码编译。
通常会采用PLC单元以及数控单元来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开发数控软件时不仅可以自动生成软件,还能下载很多用户需要的软件。
在下载数控软件之后可以将已经自动生成的数控软件与嵌入式数控系统相结合,进而有效完善数据传输,并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嵌入式系统有很大的普适性,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系统当中,可以同其他的软件同时使用,有很强的兼容性。
此外,嵌入式系统可以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剪裁,所以说嵌入式系统同数控软件的结合有着很好的扩展性能,也有着很好的可重构能力。
系统可以模拟硬件的运行环境,实现计算机硬件的调试,进而更好地开发并使用计算机硬件。
此外,嵌入式系统通常比较灵活,可以有效控制不同的系统,因此可以广泛应用到不同的行业中。
参考文献:
[1]周祖德,龙毅宏,刘泉.嵌入式网络数控技术与系统[J]. 机械工程学报,(05).
嵌入式网络调查 篇3
■ 嵌入式网络调查概述
在当今的企业经营中,为了实现有效的市场规划与决策,就必须借助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与分析,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需要测试和研究其产品或服务,这些公司通常是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来进行市场调查。市场调查是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中国市场研究协会(China Marke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对市场调查给出的标准定义为:“是指为实现信息目的而进行研究的过程,包括将相应问题所需的信息具体化、设计信息收集的方法、管理并实施数据收集过程、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确定其含义等。在分类中,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零售研究、媒介和广告研究、商业和工业研究、对少数民族和特殊群体的研究、民意调查以及桌面研究等。”
按照市场调查的方法分类,大致可以将市场调查划分为传统市场调查和网络市场调查。嵌入式网络调查属于网络市场调查,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在线网络调查模式。传统网络调查模式是通过独立的自有平台开展数据调研工作,而嵌入式网络调查是将网络调查工具嵌入第三方网站(门户网站、SNS网站、网络游戏、BBS等),利用第三方网站的访问流量和不同的用户类型选择特定的被调查者完成调查任务。受访者完成调查任务便可以得到积分、电子货币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
目前,国内网络调查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嵌入式网络调查在样本容量大、调查成本低的优势基础上,克服传统网络调查公司自建平台吸引网络人群进行调查方式的不足,通过与第三方网站平台的合作,利用其已有的巨大用户流量和细分用户群体,能很好地解决受访人群的流量问题和具体细分人群的需要。而传统网络调查公司自建平台最大的问题是用户流量过少,并且所设奖励没有针对性,因而不能吸引众多的网络人群,同时也增加了调查机构自身的调查成本。
■ 嵌入式网络调查的竞争优势与延伸机遇
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市场调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细分的网络调查行业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网络调查行业的兴起,已成为我国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重要延伸,也将为我国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网络调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特点,能为企业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第二,中国巨大的网络用户群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采样来源的广泛,网络商业调查访问样本数量众多是其商用价值的重要保证,同时网络经济的粘性是其运用的基础。
第三,依托于第三方网络平台,利用其巨大的流量和忠实的网络用户来进行细分调查,一方面能很好地解决拓展市场的难度和市场营销的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性、细分化的网络进行分类调查以获取高价值的调查信息。
第四,目前网络调查市场发展迅猛,而行业中还没有领先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几大调查公司,其市场占有份额也不高。由于网络调查市场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为第三方嵌入式网络调查的成长和发展减少了一定阻力,企业应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自身差异化的定位和创新型的商业模式,稳步推进,可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在商业数据收集与统计服务之外,嵌入式网络调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开拓相关的新产品领域。这主要包括市场与行业研究服务、企业咨询服务等。数据收集与统计服务是第三方嵌入式网络调查的基础性服务,市场与行业研究服务将在拥有大量可靠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专项研究员的研究,为企业提供市场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报告等服务。咨询服务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调研、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方案的推行实施,以解决企业经营问题,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推动企业健康稳定高速发展。
■ 嵌入式网络调查数据采集方式与实施方案
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调查平台收集第三方数据,可提供以下两种方式服务:针对在线可访问样组(OAP)实施在线调查服务,或针对客户端样本数据库实施在线调查服务。下图为这两种在线数据采集服务方式的流程作业图。
■ 嵌入式网络调查在SNS网站中的实施
继美国的MySpace以及Facebook等社交网站都推出开放平台之后,国内的著名SNS(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如51交友、校内网、开心网等纷纷宣布推出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开放平台的意义在于,网站将程序接口与协议、架构全面开放,将大量的注册用户资源与第三方共享。诸多第三方可以通过开发插件,接近这些交友网站的核心用户,网站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些插件获得更多内容与功能。嵌入式网络调查将根据客户的需要制作调查插件,通过SNS网站开放的API接口植入网站,完成网络调查工作。
■ 嵌入式网络调查在门户、BBS等网站中的实施
在门户网站、BBS论坛等网站,利用Flash或Iframe等形式将问卷直接嵌入到公司网站或博客页面等,利用此项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其一,便于设计与填答。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填答,既简单又快捷,题目、选项、题目属性(如单选、多选等)都可以在点击之间填选完成。
其二,调查模板灵活多样。可以设计提供多种调查样板,比如用户调查、市场调查、活动报名、方案征集投票等。
其三,发布形式灵活多样。支持多种方式来发布问卷调查。包括链接、flash嵌入、iframe嵌入等。
其四,提交形式丰富多彩。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较为全面、直观,支持表格、饼图、柱形图等多种方式。
其五,服务功能多种多样。其他支持功能,比如对问卷发表评论、订阅结构、生成报表、导出数据等。
■ 嵌入式网络调查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国际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调查将成为21世纪应用领域最广泛的主流调查方法之一。网络调查既适合于个案调查也适合于统计调查,对于从事专业调查的调查组织来说,可以开展盈利性的网络调查业务。
从国际互联网应用的现状来考察,今天城市中知识层次较高的年轻人群的想法,代表着明天城市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超前的网络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从市场调查发展趋势方面来考察,在欧美等国际互联网发达国家,关于市场调查和民意调查的网络调查已经相当广泛。而这几年,随着中国网络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各种盈利性、非盈利性的网络调查发展迅猛,特别是商用调查市场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在美国,GlobalTestMark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调查公司,能跨越多个国家实施在线消费者调查,并能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国内,商用调查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而嵌入式网络调查的出现,必将成为市场调查领域的一片广阔蓝海!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大学)
☆蓝海:由学者W.Chan Kim和Ren'ee Mauborgne提出,指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新兴市场。
网络嵌入能力 篇4
在我国,创业型企业对经济发展、就业催生、企业家培育、创新推动和财富价值创造的贡献日益巨大。但是,创业作为一种创业组织在创业环境中识别并利用机会,从而动员资源并新创企业以开展新业务的管理活动,一直面临着复杂环境的考验【1】。面对创业型企业的高失败率( 迈克尔·伯格,1996)国内外学者将更多的研究焦点放在创业组织,创业过程,创业行为规律和企业家特质等方面来探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实践表明,市场绩效更高的创业企业是应对复杂创业网络环境的杰出学习代表。而在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视知识为企业战略性的核心资源的现在经营环境中,这又往往表现在创业型企业持续地与内外客户进行良性互动,在向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员工、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创业者(构成广义的客户)的交互学习中。这种有效地进行客户知识转移并通过组织学习机制来提升创业型企业对动态复杂环境适应力的客户知识管理能力将是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提升创业型企业的客户知识管理能力对创业型企业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究竟创业型企业如何对客户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收集和利用,进行有效的客户知识管理(C K M )以帮助创业型企业更快,更准的把握市场机会,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的让渡价值。
当然影响因素是繁杂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学者对网络嵌入性带给创业型公司知识获取、技术创新及市场绩效提升基本形成共识(McEvily,2005;吴晓波,2005;刘雪峰,2007)。顺承这一思路,本文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创业型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客户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上。然而,创业型企业面临不同的网络嵌入性究竟如何影响着创业型企业的客户知识管理?具体的影响机理是怎样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 网络嵌入性与CKM能力的关系
创业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生存和成长的环境要素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企业在生存经营中的社会结构,包括了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员工、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创业者(构成广义的客户),处于其中的个体的经济行为必然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相对于成熟、大型的企业,创业型企业资源较稀少, 更依赖与其它行动者的联结及互动。因此吸收、运用客户(指广义的客户)的知识,提高企业自身的客户知识管理能力以此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此来说, 客户知识的运用是创业型企业获取资源及创造竞争力优势的工具。创业型企业可以利用社会网络获取信息资源、降低不确定性、树立企业声誉、产生引介与桥接效应。而创业型企业对社会网络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创业型企业的网络嵌入性。网络嵌入性(Network Embedded-ness)表征了创业型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及其与网络中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属性决定了企业从网络中所能聚集、整合的资源数量和质量(许冠南,2008;Echols&Tsai,2005)。
CKM能力(客户知识管理能力)是一种企业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集合,需要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客户知识,在企业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利用客户知识支持准确地做决策;另一方面,需要向客户推送他们所需的知识,让客户充分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客户在购买产品时能够准确地做决策,实现客户的保持和客户的推荐(欧伟、冯博等,2008)。因此客户知识管理能力是在企业与客户的知识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而对这种互动过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恰恰就是创业型企业与广义客户的网络嵌入的特性。客户知识的管理终究离不开创业型企业所属的社会网络,离不开与其他网络成员的互动,创业型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决定性的影响着互动的效率与效果。
创业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嵌入社会网络,进而与网络成员进行知识互动,通过组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客户知识管理能力。网络嵌入性自始至终的影响着这一互动过程,从而间接影响创业型企业的CKM能力的培育和发展(见图1)。
3 网络嵌入性与CKM能力的影响机理
社会网络是创业型企业获取客户知识,资源重要的渠道,同时创业型企业与社会网络的嵌入特性也深刻的影响着客户知识的获取,管理与推送这一流程的管理活动。就此,论文对网络嵌入的特征通过关系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和结构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两个不同维度来描述。关系嵌入研究的是网络参与者间相互联系的二元交易关系问题,强调网络成员间关系的相互信任、交往的深度与质量。又可以以关系强度(强关系、弱关系)来具体衡量;结构嵌入关注的主要是网络成员间的相互联系的多维总体结构性问题,强调网络整体的结构、布局以及密度【2】。结构嵌入的衡量指标是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以及结构洞的数量。而对客户知识管理能力通过获取能力,管理能力和推送能力这三个维度来衡量[见图2]。基于此论文从网络嵌入不同维度、具体指标探讨了对客户知识管理三个能力的影响。
3.1 网络嵌入性对获取能力的影响机制
创业型企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创企业必须通过获取足够的客户知识、资源来降低不确定性。而网络嵌入性的潜在要求就是要获取信息降低不确定性,创业型企业参与的社会网络是客户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创业型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知识资源的获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关系性嵌入依据互动的频率、感情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将关系类型进一步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类【3】。强关系意味着创业企业与网络成员更频繁的互动,更亲密的感情交往,更互惠的交换,关系嵌入越是紧密,网络成员之间的行动就越是默契,这将有利于创业型企业的学习和模仿,提高相互间的信任程度,减少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有利于更核心、更隐性的客户知识的深度获取,因此提高了创业企业获取客户知识的深度和速度。但是随着创业企业关系嵌入强度的增大,网络成员间的差异性将逐渐缩小,客户知识趋同性越来愈大,这将导致创业企业吸收的的客户知识是冗杂的,无用和重复,无法为创业企业带来新知识,从而影响创业企业积极吸收新客户知识来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关系嵌入的弱关系恰恰相反,弱关系充当“信息桥”的作用,弱关系的网络成员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角色多样性。一般发生在网络之间,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网络成员之间发展起来的,可以传递较为新鲜和异质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它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行动者,为创业型企业提供异质性信息,从而增强了创业型企业获取客户知识的广度。Granovetter(1985)曾指出高度不确定性的创业型企业,自身的网络嵌入性较多的是弱关系,缺乏强关系,因此创业型企业往往会采取网络嵌入的强联接来得到对方的保护,降低自身的不确定性【4】。
结构嵌入是一种网络结构观点,关注网络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总体结构,强调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创业型企业客户知识获取能力的影响。创业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周围联接情况决定了创业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对此Freeman(1979)提出了三个衡量指标:“点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和“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5】。“点度中心性”和其他学者提出的网络密度的概念相似,以与创业企业相连接的网络成员的多寡为具体衡量指标的,“点度中心性”越高说明创业型企业的相互联系的网络成员越多,拥有的获取客户知识的渠道就越多,创业企业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获取客户知识。但是一般的创业型企业的网络密度是比较低的,所以与创业型企业相互联接的网络成员不是很多,这就导致了创业企业获取客户知识的渠道稀少,信息流动不通畅。接近中心性以创业企业与社会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距离长短作为具体衡量指标,接近中心性越高表明创业企业与其他成员的距离越短,获取客户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在网络信息时代,接近中心性的影响力正在极速的减弱。衡量创业企业在社会网络中所处位置居于核心位置程度的指标是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即结构洞理论(Burt,1992)以社会网络中的创业企业处于其他任意两个成员之间的程度作为衡量指标,用以考察创业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中介位置。中介中心性越高,表示创业企业引导客户知识流通的机会越多,而具有较多的结构洞可以增强创业企业在网络中的权力系数,占据了掌握客户知识流动的关键位置。因此对客户知识获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有积极地影响[见图3]。
3.2 网络嵌入性对管理能力的影响机理
管理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影响企业的成败(Nonaka and Takeuchi,1995),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创业型企业对来自社会网络各方的客户知识首先要进行整合,刚刚获取的客户知识往往都是零散的,而且大多数是具有粘滞性的隐性知识,除非将其融合到企业的经营中,否则很难得到利用,客户知识的整合可以使获取的客户知识系统化,本土化,以利于组织内部的吸收消化。同时整合过的系统性的知识也有利于员工的学习共享。接着选择性的学习这些知识,形成组织内部、组织与客户的共享机制。并且企业要快速吸收消化利用客户知识进行科学的、面向客户的决策。论文在此分析创业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客户知识的整合、共享、利用和创新的管理能力影响机制[见图4]。创业型企业的异质性知识资源是其生存,成长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网络中获取的客户知识是零散的、趋同的,因此必须依靠创业型企业自身的管理使之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资源。首先需要对获取的客户知识进行整合。Grant (1996)指出知识能够通过跨组织的关系网络进行外部整合,为组织接近和整合新知识提供了有效率的机制【6】。而网络嵌入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整合行为。关系嵌入中的强关系频繁互动、联系紧密、情感深厚的特点,创业企业与社会网络其他成员之间的强关系培育了信任,促进和发展了互惠准则,为强化客户知识整合系统和过程创造了条件,对客户知识整合效率(接触并利用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特殊知识能力)和整合范围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弱关系则相反。当创业型企业的结构嵌入是网络稀疏具有较多结构洞的结构嵌入时,创业企业可以占据结构洞位置的结点以获得结构洞两端的、具有不同的关系稠密地带的信息资源,可以有效获得大量的非重复性资源,从而利用大量、差异化的信息资源赢取先发优势、主导地位,从而获得信息获益((information benefits)和控制获益((control benefits)【7】,间接对客户知识整合能力中的整合柔性(能接近新增的知识并对原有知识重新组装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客户知识共享能力是将整合过的新获得的客户知识在组织内部传播、学习的能力。主要是指创业型企业内部共享能力。在创业型企业内部同样是一个网络,具有网络嵌入性的问题。企业内部的网络嵌入性同样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客户知识的共享。客户知识共享要求知识沿着知识共享涉及的路径进行流动,说明客户知识共享具有路径依赖性,同时客户知识总是嵌入一定的情景中,情景的改变必然导致客户知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因此客户知识同时具有情景依赖性。只有网络内成员更加紧密的联系,彼此产生充分的信任,在频繁、深度的交往中才会提高客户知识共享的效率。由此看来,创业型企业的关系嵌入应该是强关系。结构性嵌入的角度看,在组织内部由于核心知识的载体应该占据中心位置,而且不要存在结构洞,因为客户知识嵌入的层次越高,位置越中心,客户知识共享,转移的范围就越广,受益群体就越多。没有结构洞就意味着客户知识的共享路径是畅通的,降低了知识在共享的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几率。在企业内部由于网络的范围和密度是固定的因此网络密度和接近中心性对客户知识的共享影响是不显著的。
创业型企业获取、整合和共享客户知识其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客户知识在企业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准确地做决策,提高企业绩效。利用的过程就是支持决策的过程,因此决策的核心成员要拥有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这就要求组织内部的网络密度要大,联接的范围广泛,同时网络中尽可能少的结构洞,以免决策信息的沟通中断,同时决策成员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嵌入要有足够大的强度,接近中心性要足够的小,这样可以保证客户知识和决策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没有变异。
创业型企业面对的高度不确定的经营环境,客户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适应不确定环境动态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活动是嵌入在集群网络结构的网络互动学习中,大量新鲜、异质性的客户知识是促进客户知识创新的动力。而客户知识的创新是建立在客户知识获取的基础上的,因此创业型企业的外部网络嵌入特征应该是高密度、弱关系和有足够多结构洞的。因为高密度可以保证客户知识来源的广度,弱关系可以提高客户知识的来源异质性,克服强关系带来的网络刚性和网络同质化,创业企业在网络中心位置又拥有较多结构洞的话,可以很好的控制客户知识的渠道,提高客户知识的来源效率。同时客户知识的创新对创业企业的内部来说,是建立在对客户知识整合,共享,利用的基础上的,因此创业企业的内部网络嵌入型,应该是紧密连接、配合的强关系网络,同时是无结构洞的信息充分完整流动的结构嵌入。
3.3 网络嵌入性对推送能力的影响机制
创业型企业客户知识管理过程是一个与广义客户频繁、深度互动的过程,拉取创业企业自身需要的知识,同时向客户推送客户需要的,或者是创业型企业想要客户知道的知识。因为创业型企业向其他网络成员提供知识是需要成本的,而且随着核心知识的转移,企业自身的特有优势也会逐渐消失。因此企业在向外寻求客户知识支持的同时,要保持其组织内部知识的独特性和战略性,防止组织内部关键知识的外溢,这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8】。创业企业的网络嵌入特征影响着一个博弈过程。当创业型企业的网络嵌入特征是网络密度低、弱关系时,网络成员间通常是信息不对称的,成员间一次博弈结果是不进行知识互动的,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通过增大网络密度,增强成员间关系,降低信息不完全的程度,让成员间通过一次或多次博弈选择知识互动,达成双赢局面。当创业型企业在整个网络的中心,具有较多结构洞时,对创业型企业的知识推送能力有更为显著的积极影响,因为居于网络中心的新创企业可以快速,直接的达到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加快了推送速度和广度。拥有较多结构洞就意味着新创企业有充分的网络控制权,可以选择的向不同的客户推送不同的知识,以极大化的影响新创企业的市场控制力,比如创业型企业可以向上游供应商及时有效的灌输企业的物资需求,价格;向竞争者控制信息源;向下游目标消费群体灌输产品知识。因此网络嵌入性为成员间知识互动博弈提供有效的协调机制,创业型企业应该积极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强关系,制造和拥有尽可能多的结构洞,这样创业型企业可以很好的拥有向客户推送知识的能力。
4 结语
从网络嵌入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个维度,对创业型企业的客户知识管理的获取能力、管理能力和推送能力的影响机理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创业型企业不同的网络嵌入特性对客户知识管理能力有不同的影响机理,有时会形成有些学者认为的“悖论”,因此创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和情景有所侧重的选择不同的网络嵌入特性以提升客户知识管理能力。例如,当企业所处网络采用的技术是目前市场上的主导技术,而且企业预测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创新前景时,企业会不断提高网络的嵌入强度。理由如前所述,强关系网络有利于隐性知识和复杂技能的转移,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尽快的缩小与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自身知识存量、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机会,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当然论文仅仅是从理论上阐述了创业型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客户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机理,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假设性,需要以后的研究对网络嵌入性以及客户知识管理能力进行量表开发并对其进行详实的实证研究。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也可以进一步的验证创业型企业在各个阶段(获取客户知识阶段,管理客户知识阶段,推送知识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次要影响因素。这样就有利于创业型企业在实践中有较好的操作性。
参考文献
[1]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2]许冠南.关系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基于探索型学习的中介机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刘若斯.网络嵌入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个理论视角的探析[J].湖湘论坛,2008(6):88-90
[4]刘雪峰.网络嵌入性与差异化战略及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BURT R.S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GRAN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7]黄江圳,董俊武.中小企业网络、资源与成长问题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6):29-33
[8]吴结兵,徐梦周.网络密度与集群竞争优势:集聚经济与集体学习的中介作用—2001—2004年浙江纺织业集群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8):69-76
[9]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4):315-317
[10]朱泽,徐金发.R&D中的知识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0,2(1):41-43
网络嵌入能力 篇5
关键词:代工企业,利基战略,双元能力,GVCNVC嵌入
1 本土代工企业扎根国内市场的利基战略提出
1.1 全球价值链(GVC)嵌入中本土代工企业的现实困境及出路思考
我国制造业内的大部分代工企业凭借最初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为跨国公司或国际大买家(以下统称跨国公司)加工制造产品而切入全球价值链,从而嵌入由跨国公司与本土代工企业构成的全球价值网络中。在该网络中,由于跨国公司比本土代工企业拥有更多的高级要素,如先进的技术、知名品牌、充足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跨国公司占据了产品价值体系中价值比重较高、可替代程度较低的地位,而代工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合关系中则常处于劣势地位,对跨国公司的高度依赖导致本土代工企业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可替代程度较高,往往面临“被俘获、被锁定”的困境,难以获得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更难以实现功能升级或价值链升级[1]。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外部需求仍显疲软。市场环境的动态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对已成功嵌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的我国本土代工企业影响甚大,实践表明,仅靠国外需求来带动国内本土代工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并不是可持续的。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代工企业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壁垒与障碍,国际竞争愈益激烈,代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如何实现生存与永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市场需求呈阶梯状分布,发展潜力巨大,目前中国又正处于“十二五”规划发展阶段,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在这关键时期化“危”为“机”,把握发展的机遇,是本土代工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本土代工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应将目光拉回到国内,转变对国外需求的过度依赖为扎根于国内市场寻找新的需求点,倡导国内老百姓消费。通过开启内需来使企业供给与国内外需求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平衡,从而拉动企业的发展,这将是我国本土代工企业突破GVC上被“俘获”的命运,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亦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中小代工企业成长战略之一 ——利基战略
我国制造业内的代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不大,竞争力薄弱,在如今这充满风险、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其一般处于后发者的位置。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收益甚微但面临的市场竞争却异常激烈,且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导致其可替代程度极高,生存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上,资源是有限的,我国代工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时在资金、人力、技术、品牌等资源方面与跨国公司等大企业相比,差距悬殊,尚不具备可与其正面较量的资源实力。因此,我国代工企业若想提高在GVC上的话语权,改变被控制的命运,必须另辟蹊径,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地位。
中小代工企业在不具备可与大企业正面抗衡的实力之前,避开正面交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该种选择与利基战略的思想不谋而合。“利基”一词来自于英文的“Niche”,意指见缝插针或拾遗补缺,因此,利基战略又可称缝隙战略,其基本思想是指:通过市场细分再细分,寻找到大企业触角伸不到的经营缝隙,企业再根据自身所特有的资源优势,选定一个尚未被满足或有待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的特定的较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通过专业化经营成为该领域的领先者 [2]。采取此种战略的企业称为利基企业(市场利基者)。为了避开主流市场领域中大企业的关注,在利基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本土代工企业(利基企业)扎根于国内市场,可通过寻找被大企业忽视或无暇顾及的狭小领域,并在这些狭小的市场缝隙中找到获利空间,集中力量为特定的消费群体提供特别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在局部形成必胜力量,同时,借鉴“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在该领域获取竞争地位。此种战略方式的实施将有助于本土代工企业在国内市场获得竞争实力和市场地位的大幅提高,使其有机会以更高的姿态嵌入GVC,以更专业化的实力水平为国际品牌商提供服务,降低对跨国公司的依赖程度,从而突破“低端锁定”困境,使企业持续成长并基业常青。
2 企业生态观下的本土代工企业双元能力平衡发展之重要性
从企业生态观角度来看,企业是具有一定自我调节功能的生命有机体,其处于由众多顾客群体、竞争者、协作者等组织成员构成的动态市场环境中。成功的企业体现出的特征是既能够通过开发性活动来有效运作当前的事业,满足现有的市场需要,又能通过开展探索性活动来开拓新市场、新业务以主动适应明天的需要[3,4,5]。Duncan(1976)首先提出了用“双元”这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组织能力 [3]。
如前所述,代工企业单纯嵌入GVC的发展之路充满了诸多阻碍,但转轨发展又需要以相应的“商业能量”○1作为支撑。这样,现实情况刚好验证了倡导双元性研究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在以“动态、复杂多变、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经营环境中,组织时刻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管理悖论,如稳定与柔性、探索与开发、竞争与合作、全球性整合与本地化响应等。企业实现生存与永续发展需要具有成功组织所特有的特征——双元性,即要有能够有效地追逐同时并存却又彼此相异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的能力 [6]。在此,笔者在借鉴March(1991)提出的探索能力与开发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本土代工企业实际面临困境时所需要的能力,提出用机会探索能力与开发应用能力来表征代工企业的双元性能力。其中,机会探索能力是指本土代工企业扎根于国内市场,通过搜寻新的市场机会并加以把握利用来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实力以确保未来利益的能力;开发应用能力则是指本土代工企业在嵌入GVC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代工与跨国公司或国际大买家产生联系,在交易互动过程中积极学习、获取价值链上溢出的管理知识、技术支持,时刻把握国际需求动态变化等,并进行充分利用以确保当前利益的能力。企业是一种内部有目标、有计划安排,能自我调整的特殊组织,机会探索能力与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帮助企业在大生态环境中更好地参与优胜劣汰。对于大部分代工企业而言,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NVC)双层层面上与相关组织结成竞争与合作关系,其面临的环境变化波动较大,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构建双元能力来更好地适应这一特殊环境。
企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资源的投入,两种不同能力的构建会造成部分资源的争夺,因此,企业需要在机会探索活动和开发应用活动中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与注意力,以使两种能力如人的双手般灵活。我国代工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较为分散,其内部所拥有的“商业能量”并不充裕,尚不具备与国际品牌商进行正面抗衡的能力,就目前来看,选择继续为国际品牌客户代工是明智的,但同时又不能忽视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找寻机会的重要性。本土代工企业对外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内根植于国家价值链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代工企业必须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合理有效分配资源,以使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化帮助企业实现长期效果的最大化。因为,过分重视探索的重要性会导致 “创新陷阱”,极有可能使代工企业陷入“资源投入探索——失败——无回报变革”的恶性循环中 [7],而且本土代工企业自身资源十分有限,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对探索活动投入过多的资源、精力和时间,由于受到自身实力条件的限制,其面临的风险极高,既不现实也没那个必要去承担这个风险;而过于强调开发应用已有能力,又会使企业陷入“核心刚性”和“能力陷阱” [8]。代工企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时,为了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争夺代工订单过程中能胜出,往往会过于重视对跨国公司的承诺,从而加大专属性投资,如引进特定产品的生产线与机器设备、建立与加工生产相配套的厂房等,以寄希望于同国际品牌客户建立稳定的委托加工关系,殊不知,此种专属性投资最后只提高了代工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在不知不觉中抑制了代工企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任何一种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会引起组织悖论管理不当的后果,即两类陷阱在实践中都可能出现。组织为了提高其适应性而过于强调探索活动的同时,排斥开发应用活动,极有可能会陷入试验成本沉没而收获不多的困境中,并表现为有太多没法实施或不切实际的新创意及太少的独特竞争力;反之,过于关注开发应用活动而排斥探索活动的组织则又会陷入次优的稳定状态 [4]。此外,机会探索能力与开发应用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一种能够超越任何一种单独能力的更为复杂的能力,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提供额外的来源 [9]。因此,代工企业在培养双元能力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兼顾好对新市场机会的探索能力与对现有业务的开发应用能力,双管齐下,努力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在国际市场业务运营和国内市场开拓过程中根据过程和环境的需要进行适时的转换,以求实现综合能力1+1>2的效果,从而获取企业更好的发展。
3 本土代工企业利基战略实施过程中双元能力平衡构建模型提出
企业遇困境,就有改变的需要。通过对代工企业目前发展困境的分析可知,单纯地嵌入GVC既不能实现其功能升级,也无法获得链条升级,而且在升级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跨国公司和国际大买家的双重阻击。著名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那些细小的部分很可能是其有利的市场位置[10]。因此,本土代工企业应充分重视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将目光聚焦于国内市场中被大企业遗忘、或其不屑的某些狭小而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群体市场,并专业化服务于这些特殊顾客群的特殊需要来获取最大收益,以实现在大企业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即采取利基战略。
扎根于国内,通过NVC嵌入来实施利基战略是本土代工企业提高自身市场适应能力并将得以持续发展的上乘之选。利基战略实施的一般步骤如下:首先,代工企业需要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风险、组织自身的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后,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利基市场(利基点),发挥自身足够的资源优势快速进入,并集中全力为该细小市场(利基市场)提供利基产品,努力争取占据该领域领头羊的位置。在这一点上,体现的思想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企业全力以赴于一点,只选择为一小部分的特殊客户群体服务,并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精神将其做专做精,就会很容易地获取本行业较高水平的收益。利基市场往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市场中,谁能发现并先抓住机会,见缝插针,谁就能取得先发优势。其次,企业在成功切入利基市场并站稳脚跟后,就要考虑如何把该市场做大做强,拓宽其产品的市场覆盖面。过于狭小的市场由于其客户群体太过弱小,不利于企业规模经济的建立及其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可通过一定的市场渗透和产品开发战略,从产品和市场的深度及广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从而扩大市场容量[11]。在不断深入挖掘开发产品和市场潜力时,构建有效的壁垒以保护利基市场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环境处于半透明状态中,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都会吸引来众多竞争者的目光,特别是一些大企业的关注会对原有企业构成巨大威胁,为防止竞争对手进入争夺利基市场的胜利果实,利基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构建有效的进入障碍,通过形成各种壁垒以抵御新竞争者的效仿,让其望尘莫及或无功而返。最后,当企业通过不断地开拓利基市场而获得大力发展后,在实力具备的前提下,企业可考虑逐步进入主流市场,为更多更大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当然,此阶段要求企业具备足够的资源与能力,并有能与大企业正面抗衡的勇气和决心。
平衡构建双元能力的三级箭式理论模型
代工企业在实施利基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能力给以支持,笔者就着重探讨企业双元能力在利基战略动态实施过程中的平衡发展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代工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资源有限,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在利基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要使双元能力达均衡发展。企业双元能力支持利基战略的实施,而利基战略的实施又可促进企业双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有效循环,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笔者在借鉴蒋勇、罗利平 [12]的提升企业竞争——协作力的三级箭式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GVC/NVC双重网络嵌入下本土代工企业利基战略实施过程中平衡构建企业双元能力的三级箭式理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0级初动力阶段,本土代工企业以代工方式嵌入GVC,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直接引入产品生产线或机器设备,以其成本优势快速响应国际代工客户的订单需求,制造能力获得了大幅提高,但始终没能摆脱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市场控制,其成长受到巨大限制。在该阶段,代工企业表现出的是目光短浅,对跨国公司依附性强,对外界环境波动适应性差,通过引进、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对加工制造能力进行简单的开发,缩短从取得原料到交货的周转时间,确保及时交货以满足国际品牌客户的需要。但仅具有简单加工组装、制造能力的代工企业极易被其他具有更低成本优势的竞争者替代,如目前,国际代工客户已将越来越多的代工业务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如越南、柬埔寨等地,我国本土代工企业的生存面临了巨大挑战。
1级提升阶段——激活,本土代工企业在充分认识到仅单纯依靠GVC上的加工制造环节是无法满足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后,开始逐步重视市场新机会的探索。完全依靠他人,不如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此时,代工企业在利基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借助机会探索能力寻找利基市场,利用其专业化制造能力快速进入并占领利基市场的同时,也不忘在全球价值链上继续学习开发已有的制造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专业化制造水平。在该阶段,随着代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代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国内市场上服务利基市场活动的不断开展,企业的开发应用能力与机会探索能力在共同演进中不断发展,其所形成的自耦合特征将有效激活企业技术——市场良性互动态势的成长。
2级提升阶段——发展,本土代工企业在避开大企业的视线,成功占据某个市场立足点后,将会给其以巨大的信心去开拓这个微小市场,此时,本土代工企业将会更加重视同时兼顾培养企业的机会探索能力与开发应用能力,并在GVC和NVC两个不同层面上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在代工活动中,代工企业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提炼开发,提高其制造效率,并可将其直接运用到企业开拓利基市场的过程中。因此,企业在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双元能力的交互促进效果,通过平衡构建两者的关系,让其在相互作用中协调发展,以促进企业在获取短期效率和长期效果时达平衡,使代工企业的技术——市场良性互动态势快速发展。
3级提升阶段——壮大,本土代工企业在利基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后,就可考虑在更大的市场舞台上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企业在为进入主流市场做准备时,可将机会探索能力与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设有机集成,使其产生1+1>2的效果,而后,可进一步为企业在进入主流市场与大企业正面抗衡时给予强大支持,从而使企业内外部的技术——市场良性互动态势不断扩大。
4 本土代工企业利基战略成功实施的典范——-“格兰仕”微波炉
广东格兰仕集团是一家世界级综合性白色家电品牌企业,其在微波炉领域取得的骄人业绩是企业成功实施利基战略的最好证明。笔者希望通过对“格兰仕”微波炉市场的利基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简单概述分析,给本土代工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以借鉴。由于格兰仕企业自1978年创立到1992年转型进入家电生产行业后,在2000年以前,企业一直致力于微波炉的专业化生产,因此,笔者仅分析“格兰仕”微波炉(1978~200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如表2。
0级前身阶段(1978~1991年) 广东格兰仕集团的前身是一家羽绒制品厂,产品主要供出口,产品外销的经历为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动规律提供了机会。在该阶段,企业主要以与海外公司合资建厂的方式进行技术、生产设备的引入,通过为国际大买家代工生产,不仅企业制造能力及资金实力(成功赚取了企业的第一桶金)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也锻炼了格兰仕企业的国际眼光,为其后续发展积蓄了大量能量。90年代初,受国际经济动态性的影响,当时中国的服装行业开始遭遇第一次行业洗牌,羽绒服装及相关制品的出口不佳,面临困境,企业寻找新出路是必须的。
1级提升阶段(1992~1995年) 该阶段是格兰仕企业利基战略实施的初始阶段——寻找利基产品,快速进入并占领市场。在1991年,格兰仕企业通过市场调查(借助于机会探索能力的充分发挥)了解到当时中国的微波炉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销量十分有限,与其他大型家电相比,微波炉的市场规模极小,大概只有三、四十亿人民币,仅为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电市场的十几分之一,所以当时微波炉市场并未引起任何一家大型的国内或国外家电企业的重视,生产企业只有4家,竞争者的力量并不强。基于此,独具慧眼的格兰仕在1992年果断选择微波炉(利基产品)行业作为其产业转移的重点发展对象。智者抓机会,圣者创机会。格兰仕怀着“凡是从事的行业,就一定要做到绝对优势”的信念,在确定以微波炉为其进入小家电行业的主导产品后,便开始全面收缩羽绒服装业务,将企业一切可支配资源全面集中于微波炉的开发、生产及销售。1992年9月,格兰仕从日本东芝集团引进具有当时先进水平的微波炉自动生产线,并与其进行技术合作。而后,企业不仅通过赠送微波炉食谱、在报刊上刊登微波炉烹调美食的专栏等方式来培育中国的微波炉市场,而且还在NVC网络嵌入中积极加强与各地代理商合作,通过建立全国性营销网络来共同启动微波炉市场,通过加快发展生产规模、销售规模及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等方式实施企业总成本领先战略[13],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格兰仕终于在1995年以销售量25万台,全国市场占有率25.1%的惊人业绩一跃成为中国微波炉市场上的领导者。
2级提升阶段(1996~1997年) 一个市场的兴起必然引起新竞争者的加入,格兰仕在占据国内微波炉市场第一的位置后,并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利润,而是为了扩大市场容量,以降低价格的方式来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1996年8月,格兰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起了价格战,格兰仕之所以能多次以降价或立体促销等方式让许多想进入或已在行业内的企业望而生畏,甚至淘汰出局,很大原因在于格兰仕本身所具有的优异的制造能力及对产品新技术开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继而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巩固市场。同时,企业通过规模经营,充分发挥了规模基础上的总成本领先优势,并借助终端商家的力量,通过向其承诺“自己只专心做生产,永不做终端”,把终端商家团结到自己的周围。基于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薄利多销”的市场竞争策略使格兰仕集团成功构筑了中国微波炉市场的进入壁垒,并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及其国内市场占有率。
3级提升阶段(1998~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末,正值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将价值链上一些低附加值环节的产品工序外包给一些更具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这包括中国,也包括微波炉产业,“外包”活动的兴起为格兰仕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格兰仕一开始时的经营理念定位是附属跨国企业,这决定了其在国内市场做强后必然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格兰仕微波炉开拓国际市场所采取的发展策略是“复合OEM”模式生产,即贴牌生产(OEM)与自创品牌(OBM)相结合的模式[14]。格兰仕之所以在最初时选择依附于跨国品牌企业进行贴牌生产,是因为OEM的贴牌加工有助于企业利用别人的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的实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也有助于企业逐步熟悉陌生的海外市场并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依附于跨国公司进行贴牌生产只是格兰仕企业“曲线救国”的一个战略,企业OEM更多是为了打基础,为日后能更好地培育自有品牌,并将其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品牌积累经验、资源、能力等,如格兰仕通过积极与国际厂商合作,将微波炉国际代工生产引入企业内,成功铸造了其低成本扩张后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企业代工生产,代工不应是目的,而应被看成是一种手段,格兰仕的成功经验证明这是可行的。国际OEM合作为格兰仕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市场支持,与此同时,格兰仕集团亦十分重视自身产品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在1998年,格兰仕集团斥资1亿元进行自主技术开发,并在美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这为企业技术——市场良性互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 结论与展望
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自身双元组织能力的建设。双元型组织是企业保持稳定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基础 [15],企业作为经济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生命体,其能力的发展必须与其资源相匹配。本文以代工企业GVC/NVC双重网络嵌入为研究视角,构建了代工企业扎根国内市场,通过利基战略的实施来平衡发展机会探索能力与开发应用能力以实现企业技术——市场良性互动态势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代工企业要想摆脱来自全球价值链上跨国公司的控制,必须先自强,企业可通过在根植于国内市场成功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的基础上,借助于机会探索能力与开发应用能力的交互促进发展来推动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最后笔者辅以“格兰仕”微波炉市场的利基战略成功实施过程中双元能力平衡发展为典型案例分析,希望借此能给本土代工企业以后的发展提供以参考。目前关于企业双元性能力的研究大多数还只停留在理论解说层面,因此,本文研究也许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还需要今后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以对本理论进行完善和提高。
网络嵌入能力 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学习能力,网络嵌入能力,耦合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主动或被动地嵌入到各种复杂网络内,竞争环境的快速多变使由不同创新主体合作而形成的技术创新网络,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为网络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新技术与知识在网络内部企业的获取、共享以及创造提供有效的平台。而且网络中的企业间保持紧密的联系能够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为企业获取知识资源特别是隐性知识创造条件[1]。在企业间技术创新合作的过程中,Ahuja和 Stuart发现,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伙伴间紧密的联系会加强技术交换,提高技术合作绩效。由此可知,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的耦合关系对企业技术合作绩效有重要影响。
对于技术创新网络这一创新系统耦合关系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网络组织结构,即耦合形式;另一个是合作关系的强度或紧密程度,即耦合强度[2]。对于以合作创新为目的的技术创新网络及其组织间的耦合关系,可以从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关系(例如组织学习)与企业自身与网络关系(例如网络嵌入)相结合的角度对二者耦合关系强度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这两个技术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关系出发,分析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协同耦合关系,构建这两种能力之间的耦合度评价模型,用以分析它们的协同耦合状态,以期通过此研究为加快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创新成功实现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1.1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
自Argris和Schon[3]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通过对组织学习定义的不同界定,对组织学习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的定义强调组织学习主体、目的和学习过程等维度,如于海波等指出,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或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个体、团队、组织层和组织间进行的、不断产生和获得新的知识和行为、并对其进行解释、整合和制度化的循环上升的社会互动过程”[4]。有的定义则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强调组织学习的目的与组织学习过程的动态性,例如López、Peón和Ordás认为: 组织学习是组织对知识创造、获取与整合的一种动态过程,目的是协助组织资源和能力的发展,以达到更高的组织绩效[5]。
此外,对于组织学习的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入手,提出各种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或理论。例如,Argyris和Schon从过程角度,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四个过程,即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过程[3];Alavi and Leinder从社会学中“知识系统”的观点,提出组织学习的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知识储存/获取(knowledge storage /retrieval)、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以及知识应用(knowledge application)的学习过程[6];Nevis、Dibella和Gould通过对大量财富500强的公司进行研究,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跨国企业作为案例,提出了一个综合模型,将组织视作一个学习系统,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三个阶段,并且不同的组织在学习导向和促进因素上有不同的选择和配合,从而形成不同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方式[7];国内学者陈国权则从能力角度,提出了包活了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反思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输出知识能力以及建立知识库能力九种能力在内的组织学习能力模型,并建立了组织学习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开发了组织学习能力测量问卷进行实证研究[8]。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将组织学习过程划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及知识创造三个基本阶段。相应地,对于组织学习能力,将分别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与知识创造能力三个方面来反映。
1.2 网络嵌入性相关研究
继Polanyi首次提出“嵌入性”概念后,其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联盟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网络与组织等领域对嵌入性理论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网络嵌入性已成为研究企业网络重要工具。网络嵌入性表明,网络中成员的行为是嵌入在网络中的,并存在于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之中。
对于网络嵌入性维度的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Granovetter把嵌入性分为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9],这也是对网络嵌入性维度划分接受范围最为广泛的划分方法。在 Granovetter 的关于嵌入性研究的基础上 ,Zukin和 Dimaggio 对此概念进行了拓展,提出四种类型的嵌入性:(1) 结构嵌入性;(2) 认知嵌入性;(3) 文化嵌入性;(4) 政治嵌入性[10]。而Gulati& Gargiulo在研究组织间网络起源时,发现除了结构嵌入性与关系嵌入性之外还存在另一种位置嵌入性 (positional embeddedness ) [11];Hagedoorn在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中,发现嵌入性特征直接影响组织间合作关系形成,但是企业嵌入性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网络和双边关系情景有密切关系,因此他提出可将嵌入性分为3个层次,即环境嵌入性 (environmental embeddedness)、组织间嵌入性 (interorganizational embeddedness) 与双边嵌入性(dyadic embeddedness)[12]。
由于网络嵌入性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借鉴Moran和Ghoshal对社会资本维度划分方法,将网络嵌入性分为:结构嵌入性、关系嵌入性和认知嵌入性。相应地,网络嵌入能力分别用结构嵌入能力、关系嵌入能力以及认知嵌入能力来反映。
2 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性的耦合关系
耦合原本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就“耦合”(coupling)的词义来讲,《辞海》(P5145)中标明: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在物理学中,耦合的应用非常普遍,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3]。推广至社会科学领域中,可以把两种社会现象通过某种条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客观事物,称之为耦合。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嵌入能力是促进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的外部要素和联结要素,同时作为技术创新网络这一创新系统的两个能力子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即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耦合关系的。
从网络视角看,嵌入性作为网络组织的衍生属性,对组织学习与创新有显著的影响[14]。技术创新网络内部组织学习存在路径依赖问题,而组织间的信任与关系资本可建立起企业间独特的知识分享路径,并进一步地促成彼此间形成特定信息与组织学习[15]。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处于与网络中其它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企业与其它相关组织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一的二元关系,而更多的体现为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关联的战略关系,这种网络中的组织间关系十分有助于企业获得网络组织系统内的各种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企业通过这种网络内部组织间学习可相对便捷地获得竞争优势,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网络的创新能力。
从企业视角来看,企业除了通过内部积累资源以外,更大的一个获取资源的渠道是其所处的技术创新网络,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嵌入在企业间资源与惯例中,这种关键资源的获得也是网络嵌入的直接利益。由信任、共享优质信息、共同解决问题等嵌入机制[1]形成的嵌入性关系能带给企业关键资源,这种资源是企业可获得与利用的,并且是网络外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所在网络的不同网络关系特征、结构特征及其认知特征会影响企业在网络中接触与利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影响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状态的提升,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综上可知,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嵌入能力是促进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的支撑要素,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两个要素之间各自的耦合元素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如下图1所示。
3 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性的耦合模型
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性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在本文中主要通过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来体现。用来描述系统间或要素间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就是耦合度。从协同学的角度看,耦合作用和耦合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序与结构,或称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由协同学可知,系统在相变点处的内部变量可分为快驰豫变量和慢驰豫变量两类,决定系统相变进程的根本变量是慢驰豫变量,也可称作为系统的序参量。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16]。
尽管各学科领域对耦合系统研究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对耦合度的研究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迄今为止,与此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有Rosenbrock的对角优势矩阵方法[17],这种方法虽然有较好的调节性能,但并未说明系统耦合的程度;再如Bristol的相对放大系数法[18],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表明[Xi,Uj]无耦合影响的条件是λij=1,λij偏离1的距离愈大,[Xi,Uj]配对受其它支路的耦合影响就愈大。然而,实际情况是λij为负值时,其耦合的影响远远超过λij>>1的影响,作为系统耦合度的数量度量,这种方法是有缺点的[19,20]。
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业中也出现一些有关耦合度的度量,如 CK 度量方法和 MOOD 度量方法[21]。CK 度量方法,是从类的角度对程序的面向对象特征进行度量,它将对象类之间的耦合 CBO(Coupling Between Object Classes)定义成某个类使用其他类的属性或方法的次数。CK耦合度定义对这些进行了简化,这虽然使得耦合度的意义变得有些模糊,但使得这个指标的计算方便了许多。而MOOD 度量方法中,是从面向对象系统的角度对程序的面向对象特征进行度量,对耦合性的度量可以通过对耦合因子CF(Coupling Factor)进行度量来表示。CF 定义可表示为:
CF=∑undefined[∑undefinedis_client(Ci,Cj)]/[TC(TC-1)]
其中:
undefined
CF表示系统中所有类间的耦合程度,其值在0~1之间。CF的值越大,说明类间发生耦合越频繁[21]。
本文对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耦合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鉴容量耦合度函数,通过二者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与彼此影响的程度,由此反映其对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强度和贡献程度。
主要采用以下几个函数进行测度[22]:
(1)功效函数(efficacy function)。
将技术创新网络看做是一个技术创新系统,设变量 ui ( i = 1,2,…,m )是技术创新系统的序参量,uij为第 i个序参量的第 j个指标,其值为 Xij ( j= 1,2, …,n)。αij,βij是技术创新系统稳定状态时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因而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嵌入能力对系统有序的功效系数 uij可表示为:
undefined
上式中, uij为变量 Xij对技术创新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uij反映了各指标达到目标值的满意程度,其中0 ≤uij ≤1,uij趋近于0表示最不满意,趋近于1表示最满意。对子系统内各个序参量的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可以通过集成方法论来实现,采取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和法[23],即:
undefined
上式中,ui为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λij为各个序参量的权重,在本文具体通过层次分析法予以确定。
(2)耦合度函数。
对于耦合度的计算,Valerie Mingworth提出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24],建立多个系统(或要素) 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25],即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capacitive coupling) 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具体方法如下:
设变量 ui ( i = 1,2,…,m;j = 1,2,…,n) 表示某一个系统(或要素),推广得到多个系统(或要素) 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为:
Cm={(u1gu2…um)/[∏(ui+uj)]}1/m (3)
当只有两个系统(或要素)时,可以直接得到两者的耦合度函数,即本文中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嵌入性的耦合度函数,则公式(3)可以简化为:
C={(u1gu2)/[(u1+u2)g(u1+u2)]}1/2 (4)
对公式(4)而言,耦合度值C∈[0,1]。当C=1时,表示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耦合度最大,说明这两个能力系统之间达到了良性共振耦合,技术创新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而当C=0时,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耦合度最小,说明这两个能力系统之间处于无耦合状态,技术创新系统将向无序发展。
依据物理学中对耦合阶段的划分,本文将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耦合状况划分为三个阶段:1)当0
(3)耦合协调度函数。
耦合度作为反映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判别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之间耦合作用的强度以及作用的时序区间。然而,耦合度在有些情况下很难反映出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特别是耦合度计算的上下限确定方法不统一,比如在做指标满意度调查时,有的采用五级量表,有的采用七级量表或者是九级量表,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耦合度判别有可能产生误导。为此,还需构造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耦合协调度模型,目的是评判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不同企业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方法可以表示为:
undefined
上式(5)中,H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F为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综合调和指数,它反映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整体协同效应,为保证H∈(0,1),在应用过程当中,要使F∈(0,1);a,b为待定系数。依据前面对耦合度的划分,同样也可以对耦合协调度进行大致的划分,即:1)当0
同时,为了能够很好地评价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之间的耦合程度,需要建立耦合度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结合前述分析和相关文献,构建了本文中的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4 实证研究
本文选择以D企业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合作企业间形成的网络为调研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下简称D企业技术创新网络。D企业是我国一家大型的通信装备制造企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当中,经历了企业体制转型,特别是技术研发经历了由学习引进逐渐到合作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前期调研发现D企业目前在其所属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以D企业为基础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最终形成相应的合作技术创新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为确保网络中样本容量的数量,调研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包含网络样本中尽可能多的结点组织,每个企业选择3-4名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回答问卷,作为相关参数度量数据。
首先运用公式 (2) 计算各个能力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本文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个序参量及其评价指标的权重。对 D企业创新网络的序参量和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 2所示。
然后对评价指标进行测度,本文主要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相应的问卷,并对初始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通过发放和回收经过多次修改的已达标的问卷获取所需数据。序参量的上下限取值为李克特五级量表中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上限为5,下限为1,即αij=5,βij=1。对以D企业为核心的相关合作企业进行调查, 将所获得数据 Xij代入到 (1)式求出 uij。依据表 2中的数据可知λij ,再将 uij和 λij代入到 (2)式 中得到组织学习能力序参量和网络嵌入能力序参量的值 u1= 0. 43和 u2= 0. 31。分别将 u1和 u2代入到公式 (4)式中可求得耦合度值 C = 0. 49。在 (5)式中,a和b取值为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嵌入能力的权重,其值均为0.5(表2所示)。由此,依据 (5) 式中F = au1+bu2可求出 F = 0. 37,再依据 (5) 式中H = ( C·F)1/2求出耦合协调度值 H = 0. 43, 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
由以上数据可知: (1)D企业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能力序参量值为0.43,表明组织学习能力对技术网络这一创新系统有较大的贡献。而网络嵌入能力序参量值为0.31,相比较而言,小于组织学习能力序参量值,说明在现有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能力相较于网络嵌入能力对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更大的作用。(2)BFQ由模型求出的耦合度值为0.49,处于第二个阶段 ,说明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嵌入能力处于中等耦合的状态,网络中的企业不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对企业网络嵌入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网络嵌入能力得到提升,对促进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并非最优效果,二者的匹配程度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由模型求出的耦合协调度值为0.43,刚刚达到第二阶段,说明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处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二者的目标一致性比较差,相互协调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5 结论
通过对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关系的分析发现,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作为网络中企业的支撑要素,它们共处于技术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系统当中,形成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二者的耦合协同程度是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从微观层面来看,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促使企业从创新网络中获取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共享知识资源并进行创新,而网络嵌入能力的提升则能够加强企业与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其它组织的合作创新活动,二者耦合协同程度的提高,必然能够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但可以从所嵌入的创新网络获取技术资源,也可以从所嵌入网络的外国企业,包括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和境外企业,获取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企业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嵌入能力耦合协同程度的提高,必然能够促使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嵌入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篇7
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分析
对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进行分析, 可以确定其具有多项特点如具有高效可裁剪微小内核、开放源代码, 且可支持多种硬件运行, 具有优秀的网络功能, 操作运行更安全可靠。Linux操作系统内核最小可以达到134KB, 运行时产生的消耗非常少, 并且资源运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其可以支持多种CPU与硬件平台运行, 并且可以无故障运行多年, 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数据中心[1]。另外,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在网络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可以向TCP/IP协议提供可靠的支持, 以及可以支持以太网、令牌网、无线网络以及光纤等。
2 嵌入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 服务器可行性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应用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太网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生活工作中, 嵌入式技术在网络产品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嵌入式技术与以太网技术连接进行分析, 势必会推动嵌入式设备远程控制与管理效果的发展。
2.2 数据采集功能
嵌入式网络控制服务器可以通过以太网来满足现场数据采集的要求, 以太网选择用UDP协议, 则应保证其能够按照指定数据通信协议, 对现场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 且还应实现与数据节点的连接, 并保证通信链路的正常运行。另外, 嵌入式网络的设计, 还应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对于未按照指定通信协议祖帧传送的数据, 应将其丢弃。
2.3 数据存储功能
应建立指定需求数据库以及数据库表, 且此创建工作只有在嵌入式网络控制服务器相关功能运行前完成, 并确定数据库能够稳定运行。嵌入式网络控制系统数据存储功能的实现, 还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确保收集到的数据不会被丢失。在对设备节点所发数据接收后, 及时对数据进行存储, 并且要做好数据采集相关信息的记录。
3 嵌入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方式
3.1 系统结构设计
嵌入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 其中服务器通过HTTP协议与Web浏览器实现信息交互, 并提供设备控制页面与数据查询页面。并且嵌入式网络控制服务器还可以支持多个Web浏览器访问与数据同步, 并对系统用户进行设限, 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系统控制服务器需要满足四项功能, 即实时采集网络节点数据、远程控制设备节点、Web浏览器用户配置与动态采集和显示以及数据库存储。为实现各项目功能, 需要进行模块设计, 且利用多线程技术来对应各功能模块, 接受并处理各项业务, 如图1所示。
3.2 模块功能设计
3.2.1 主模块设计
(1) 数据变量初始化。执行主函数时, 需要对部分重要数据进行初始化处理, 如服务端与网络节点端套接字描述符、网络地址结构等变量、程序运行状态标志位等。 (2) 设备节点表缓存。设备节点表缓存为嵌入式网络控制系统服务器中关键的全局变量, 其中缓存主要存放设备节点实时采集的数据。 (3) 线程池初始化。能够对线程池进行初始化处理, 其中包括内存设置、线程创建以及线程属性设置等。
3.2.2 网络采集节点模块
嵌入式网络控制服务器与设备节点选择利用UDP协议进行通信, 因此在系统设计时, 需要对线程建立UDP网络, 实现与各节点间的数据交换。
3.2.3 通信模块
积极嵌入式网络控制服务器与Web界面通信模块设计, 两部分主要通过Java Applet程序进行通信的线程, 线程选择用TCP协议进行通信, 能够提高程序运行的稳定性。其中, 利用socket () 函数建立TCP流式套接字描述符, bind () 函数进行网络地址结构绑定, 以及listen () 函数进行网络监听。
4 结语
嵌入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 需要明确系统各功能模块, 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为目的, 建立系统结构并完成对所有模块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现在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基于嵌入式技术进行网络控制系统设计时, 可以提高系统可靠性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网络嵌入能力 篇8
知识网络是由连接科学和技术核心知识的知识链组成的[1]。这些知识元素在调研和实验的关键过程中进行组合和重构,不同知识元素之间的组合和重构催生了创新的产生[1],进而促进创新。在有关知识网络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探讨的是知识网络对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最近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网络在创新方面的巨大作用[2]。 社会网络不同于知识网络,因此,本文认为复杂组织系统中的创新过程需要对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的作用进行深度的分析和鉴别。
在发明创新的活动中,很多进行创新的有关人员并不清楚这两种网络的不同效应。目前,缺乏关于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对创新的相对功效研究,缺乏对于知识元素之间组合结构的深入研究[3]。当前, 还没有将嵌入式的研究方法引入网络方面的研究: 在更大的知识网络范围内确认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 分析这些知识网络的结构特点,调查这些结构特征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过程的影响机制。因此,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创新的影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证分析。研发人员之间的链接建立在合作基础上,是在合作创新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把研发人员的社会网络定义为研发人员的合作网络。
2理论和假设
有关创新的有两个网络: 一个是由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组成的知识网络,另一个是基于合作创新的动机下由研发人员组成的合作网络[1]。在合作网络中,研发人员就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的链接就是研发人员之间的关系[1]。研发人员在进行创新时要进行知识搜索,在这个过程中,研发人员之间逐渐形成了组织特有的合作网络。
本文认为这两种网络不是同构的,是解耦的。 研究人员在合作网络的位置很可能与其在知识网络的知识元素的位置不匹配。知识元素在研发人员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一个知识元素趋向于被多个研发人员所持有,同时一个研发人员经常持有多个知识元素。两个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元素; 两个知识元素可能通过研究人员之间的共享或通过研发人员之间的各种团体组织进行组合重构。因此,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模式和知识元素之间的组合模式有很大不同。一个公司的知识系统,也就是知识元素之间的组合模式,通常是公司几代研发人员的多年积累,这个公司的知识系统通常优于当前的研发人员之间交互作用[2]。公司的研发人员在进行发明创新的活动中经常要与其他研发人员进行合作,这种工作方式会逐渐形成研发人员的合作网络[2]。这个合作网络与公司的知识网络之间是解藕关系。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并不是仅由其发明创造活动决定,更多的是由其他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所决定的,这种历史性的因素使得知识网络和合作网络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如图1所示描述了这种两种网络的解耦特性。
图1中,最上面的部分代表了公司的合作网络,合作网络中的节点代表研发人员,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在发明创造的项目中两节点的优先合作连接; 中间部分表示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组成的知识体系,其中知识元素通过节点和链接与外界的知识网络进行连接和沟通,每个研发人员有4个知识元素,在研发创新的合作网络中共享各自的知识元素; 底部表示公司的知识网络,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知识元素,两个知识元素通过链接进行沟通,两个研发人员的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知识元素都可以在知识网络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基于公司的知识库形成的网络,是公司中研发人员在一次次成功的组合重构的基础上,通过知识链将这些知识元素连接起来形成的[3]。这个网络是公司层面的知识网络,是通过几代研究人员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对于现在的研发人员来说,作为外部的、必备的、客观现实资料[3]。在进行知识生产加工前,研发人员至少需要掌握部分的公司知识库, 并且还必须理解已经实现的知识元素之间的链接和潜在链接。
2. 1知识网络
2. 1. 1知识网络的结构洞
在公司的知识网络中,那些富含结构洞的知识元素被组合重构在一起,含藏在过去的创新发明中。 利己主义的知识观点认为,在富含结构洞的知识元素周围存在着大量的组合重构的机会[3]。研发人员在富于结构洞的知识领域进行创新,有利于创新的成功但效率低下,这增加了探索创新的机会成本, 研发人员可能会陷入能力陷阱,过度地开发自身的资源而缺乏探索外部的知识资源[3]; 相反的,研发人员的知识体系缺乏结构洞的话,会减少知识元素组合重构的机会,最后变为只能利用现有的知识领域,而长期停留在知识匮乏的领域进行开发使得研发人员缺乏激情,因而研发人员更愿意去探寻新的知识元素和新的组合重构的可能性。从自身的知识领域转向其他研究者的知识领域,这个过程通常会引发公司内部的纠缠斗争[4]。而且,在自己核心的知识领域没有太多的结构洞,这也表示出核心的研发人员对于现有的知识领域中相关的知识元素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状态也有利于核心研发人员进行新知识元素的探索,因为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积累形成的[4]。所以,一个研发人员如果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存在较多的结构洞,表明这个研发人员缺乏探索新知识元素的能力。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 研发人员在公司的知识网络中的结构洞越多,越不利于研发人员探索新的知识元素。
2. 1. 2知识网络的中心集中度
公司层面上的知识网络体系的中心集中度,也就是知识元素连接点的数量和规模。中心集中度显示了与其它知识元素进行组合重构的潜在可能性。 在研发人员熟悉的知识领域进行探索性组合重构时, 研发人员会发展出相关的研发路径、研发标准和研发模块,进而可以提高发明创新的效率[5]。随着知识元素的中心集中度的增加,知识元素之间组合重构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这其中的原因有: 第一, 知识组合重构增加了研发人员之间的信任,为未来的组合重构做了准备[4]。越多的知识元素与自己的核心知识元素进行相关,也就预示着核心知识元素作为组合重构的焦点是正确的,这种围绕核心知识进行的研究是可行的和令人满意的[5]。第二,研发人员通过中心集中度这个媒介更好地理解知识元素, 在与其它知识元素进行组合重构上积累更多的经验[3]。这种流程路径和互补性资源可以进一步促进组合重构的机会研究[5]。第三,通过中心集中度这个媒介联系起来的知识元素的主题架构可能与其它知识元素的主题架构有一定的相关性[6],这些自然的亲密关系会促使研发人员在焦点知识元素的基础上探索与其它相关的知识元素进行组合重构的机会, 因此研发人员知识元素的中心集中度的水平提高有助于加强新知识元素的探索开发。
但是,当中心集中度的程度变得很高的时候, 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的中心集中度对新知识元素的探索有负面消极作用。这里有一个知识元素组合重构的自然规律: 当知识元素的中心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公司的知识体系中的科学技术或者商业价值已经被消耗殆尽,进一步组合重构的机会将逐渐枯竭[6],在具有高度中心集中度的知识元素群中寻找更多的组合重构的机会符合边际报酬递减。
综上,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2: 研发人员的知识网络中知识元素的中心集中度与探索新的知识元素呈倒U形的关系。
2. 2合作网络
2. 2. 1合作网络中的结构洞
研发人员在公司的合作网络中具有较高的结构洞,表示其与其他研发人员的知识体系缺乏连接[5], 但这样的研发人员在获取新的知识元素方面具有优势[6]。在合作网络中,富含较多结构洞的研发人员更容易在创新活动中取得自主权[5]。稠密的连结网络趋向于具体化、趋同化的网络设置,具有鲜明的意见主导者,具有占统治地位的认知模式[3]。意见领袖的影响和主流认知模式会降低研发人员探索新奇观点的愿望和效率[6]; 而且,成为联系紧密的团队成员,会使得研发人员养成认知懒惰,因为研发人员有可能会窃取别人的努力成果,从而降低在研究和决策时的认知成本。相反的,那些富有结构洞的研发人员与其他人员没有太多的连接,具体的同质的组织模式难以形成,从而可以在发明创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3: 研发人员在公司的合作网络中拥有越多的结构洞,也就越容易探索出更多新的知识元素。
2. 2. 2合作网络中的中心集中度
过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网络的中心性对创新的影响。中心性用来表示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联系的平均距离,特别体现两者之间的接触距离。 这种中心性通常被认为有利于信息获得[6]。但是, 相反的讨论也挑战着社会网络中心性的效果: 第一, 中心性具有的信息便利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有较强的相关性[1]。当结构洞的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信息的好处会变小。第二,公司中那些受尊敬的和享有特权的中心研发人员,由于具有优先性从而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创新发明的机会,因此缺乏动力在公司现有存量的知识库以外探索新机会; 同时,居于中心位置的研发人员更容易沉溺于当前流行的研究范式和认知模式[2],因此很难接受那些与主流研究模式不相关的新的知识元素。 相反的,在合作网络的那些外围研发人员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多的局限。第三,具有中心性的研发人员通常是现存知识系统的专家,同时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其在与其他研发人员的工作关系中具有权威性,而在公司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引入新的知识元素容易导致公司的权威体系瓦解,威胁具有中心性的研发人员的地位( Burkhardt和Brass) , 因此,具有中心性的研发人员更愿意保持当前的知识体系,而不愿意接纳新的知识元素。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4: 在公司的合作网络中研发人员的中心集中度越高,对于探索新的知识元素的动力越低。
3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国内通讯行业的龙头企业HW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选择HW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HW公司是在动态的技术环境中进行着充分的竞争,行业中充满了新的知识元素,对于现存的知识体系具有持续的冲击, 所以通过观察这个公司,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探索新知识元素的过程。第二,HW公司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纵向专利记录档案,这有利于我们开展数据分析。第三,因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公司中的研发人员,所以选择单一的公司可以有效地控制那些因为公司层面上的不同而带来的影响。
在本文研究中,我们用工业分类的副等级表示知识元素,因为一个专利通常包含多个研发人员和多个工业分类的副等级,所以我们组建了两个独立的网络: 一个是在研发人员之间形成的合作网络, 基于合作创新的专利模式; 另一个是以知识元素为基础的知识网络,基于合作应用的专利模式。利用纵向分析方法,通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变量变化来解释后来一段时间的变量变化。样本的选择是那些至少在过去的2001—2005年间有过一次专利应用的研发人员,同时他们在2006—2010年间仍旧从事有关专利的活动。通过数据收集,得到前期有328名研发人员,后期剩234名研发人员。本文用5年作为一个研究阶段,用5年的数据描述公司合作网络。
4统计分析与结论
因变量是探索出来新的知识元素的数量,它是一个计数变量,所以我们用负二项回归分析而不是用poisson回归分析,因为因变量的条件方差要大于条件均值( Long) 。如表1所示是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表1可知,有关知识网络的变量与有关合作网络的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公司层面的知识网络的结构洞的数值与公司层面的合作网络的结构洞的数值之间的相关性是0. 18。公司层面的知识网络中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的中心集中度与该研发人员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集中度之间的相关性是0. 11,说明这两个网络之间仅存在轻微的耦合,研发人员在合作网络的位置并不能必然地反映出其知识元素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之间呈现解耦关系。
如表2所示是因变量( 研发人员探索发现的新的知识元素的数量) 的负二项回归分析的结果,其中: 模式1仅包括控制变量; 模式2增加了两个自变量,即研发人员在合作网络中的位置变量———结构洞和中心集中度,模型改善率的数值是9. 18,显著性是p < 0. 01; 模式3增加了公司层面上的知识网络的变量) ———结构洞和中心集中度,在模型改善率方面的显著性达到了p < 0. 001。更进一步说,这些初始变量的数值在3种模式统计中都有很大的显著性,这也说明负二项回归模式要优于poisson回归模式。
注:*p<0.05;**p<0.01;***p<0.001
我们用模式3的结果来评估研究假设。正如假设1预测的,知识网络中的结构洞会降低组织之间的协同率,它的显著性是p < 0. 001。一个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与那些互不相连的知识元素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这个研发人员较少能够探索出对于公司现有知识体系来说是新的知识元素。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知识网络中结构洞数值的增加会降低对研发人员探索新知识元素的效率。因此,假设1成立。在知识网络中一个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的中心集中度与探索出来的新知识元素的数量呈较强的倒U形分布: 开始的部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后面的象限,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在初期,随着知识元素的中心集中度的增加,研发人员探索新知识元素的数量也在增加; 但是,随着知识元素中心集中度的进一步增加,将减少探索新知识元素的数量。这些发现证明了假设2成立。公司合作网络中结构洞的协同效应表示合作网络中知识元素的结构洞与探索新知识元素的数量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合作网络中知识元素的结构洞增加将带来新知识元素的增加,证明了假设3成立。公司合作网络的中心集中度与公司新的知识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合作网络的中心集中度增加将减少新的知识元素,所以证明了假设4成立。
如图2所示是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两种网络的结构洞对探索新的知识元素的影响,其中,虚线表示知识网路中结构洞对探索新的知识元素的影响,实线表示合作网络中结构洞对探索新的知识元素的影响。很明显,探索出来的新的知识元素的数量随着知识网络中的结构洞的增加而减少,同时随着合作网络中结构洞的增加而增加。
如图3所示是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两种网络的中心集中度对探索新的知识元素的影响,其中, 虚线表示知识网络中的中心集中度对探索新的知识元素的影响,实线表示合作网络的中心集中度对探索新的知识元素的影响。知识网络的中心集中度与新的知识元素的数量呈倒U关系: 开始阶段中心集中度的加强促进了主要研发人员的探索新知识达到一个高点,然后,随着中心集中度的继续增加,新知识元素的数量开始减少。随着合作网络的中心集中度的增加,被探索出来的新知识元素的数量在减少。
网络的自相关性都是明显的正相关。研发人员探索新知识元素的能力与其网络链接点正相关; 研发人员拥有越长的任期,意味着获得越少的新知识元素。研发人员的专利被越多的人引用过,该研发人员具有较高的探索新知识元素的能力,但是如果研发人员的知识元素仅聚焦在公司现存的知识体系里,正如知识密度所表示的,那么将会有较少的新知识元素被探索出来。在合作网络中的研发人员掌握了较多的现有知识元素,会排斥那些从公司外面探寻新知识的研发人员。研发人员自身的知识元素连接公司知识库中的知识元素的程度与探索创新有明显的负相关。一个研发人员若能够自由调配非连接的知识元素,那么说明他具有多元化的能力[7], 善于调和不同的观点,增强了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元素的能力; 如果研发人员成为合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会降低该研发人员探索创新能力。根据过去的研究[6],一个处在网络边缘的研发人员将会给公司带来更多新的知识元素。一个研发人员与合作网络的接入点越多,意味着可以探索出更多新的知识元素; 研发人员越少地嵌入到网络链接,特别是那些拥有成熟的知识范式的链接,那么该研发人员越容易与新元素进行融和、越容易产生新的观点和观念。
正如2006—2010年之间的控制变量显示的,一个研发人员在创新活动中的活跃时间越长,其将会开发出越多的新的知识元素。特定时期的专利数量作为生产力,很明显地增加了研发人员的探索创新能力。虽然在本文的观测时间段中,合作者的数量没有明显的效应,但对公司增加新的知识链接有统计学上的正相关性。如表3中的模式4,忽略了3个变量的影响,但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其它变量的变化方向和统计上显示的重要性。仅有一个特例,公司合作网络的结构洞,由明显相关性变为不明显相关。在不考虑对研发人员创新生产力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合作网络中的结构洞对探索创新的影响不明显,这可能是研发人员较高的创新生产力弥补了合作网络中结构洞的劣势。只有当一个研发人员的创新生产力与其他研发人员持平时,该研发人员的合作网络的结构洞将对探索新的知识元素有显著的影响。
5结论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多网络的嵌入性[4]: 研发人员不仅仅嵌入在一个合作网络中,从而达到与其他研发人员连接的目的,而且也嵌入在一个知识元素组成的知识网络中。我们给出了这两种网络之间是解耦的关系: 在一个网络中的位置并不会相应地影响在另一个网络中的位置。
本文研究的着重点是以知识为基础: 一个研发人员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元素来进行组合创新的机会和通过获取新的知识元素进行组合创新的机会。 通过应用网络分析工具对组合创新的连接过程进行分析,提供了以知识元素为基础的研究过程的评估方法。以知识为基础的研究扩展了我们对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的认识,打开了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AHUJA G.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425-455
[2]CARNABUCI G.The ecology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how symbiosis and competition affect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 domains[J].Social Forces,2010(88):2163-2187
[3]CARNABUCI G,BRUGGEMAN J.Knowledge specialization,knowledge brokerage and the uneven growth of technology domains[J].Social Forces,2009(88):607-641
[4]KILDUFF M,BRASS D J.Organizational social network research:core ideas and key debat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317-357
[5]LEE J J.Heterogeneity,brokerage,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endogenous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ventor network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21):804-822
[6]PHELPS C C,HEIDL R,WADHWA A.Knowledge,networks and knowledge network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38):1115-1166
[7]王彦博,和金生.跨组织的知识创新网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93-97
嵌入式网络图文显示控制器设计 篇9
通过以太网向远程屏幕显示图文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市场需求越来越强烈。本文介绍的嵌入式图文显示控制器,结合了现有的需求状况。一方面,它基于网络传送数据,以太网的主机都可以控制访问。另一方面,采用了高清晰大屏幕的LCD液晶显示屏,亮度与清晰度质量很高,显示效果好。发挥了嵌入式系统的优势,可以取代传统的PC控制方法。
嵌入式图像显示系统有三种架构。一种是将显卡集成在MCU中,通过内部总线控制显示,如S3C2410,S3C2440。一种是将显示控制芯片封闭于显示屏中,如金鹏的T6963。这两种架构的优点是系统稳定、开发简单高效。缺点是开放性与灵活性不理想。还有一种是将显示控制芯片独立起来作为外围设备,一端通过总线与MCU相连接,另一端接显示设备,这种架构的优点是方式灵活,开发性好,可以支持多种显示设备。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对显示缓存进行读写操作,本文采用第三种方式。
2 硬件设计
2.1 硬件设计方案
硬件系统核心模块包括:AT91RM9200微控制器,片外存储器,网络控制器及RJ45接口,S1D13506,LCD液晶显示模块。硬件系统以微控制器为核心,通过网络控制器将来自以太网的视频数据实时的发送至显示缓冲区。显示控制器读取缓冲区的数据发送至显示设备。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
S1D13506是显示控制模块,它是EPSON大规模显示控制器家族中较新的一款,是以SEDl354控制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有更多功能的LCD显示控制器。它可以灵活地对各种不同的显示方式进行设置,功能强大,可以和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多种CPU总线兼容。支持多种显示设备(CRT,LCD,TV)。硬件设计如(图2)所示。
AT91RM9200的数据总线与地址总线分别与S1D13506的数据地址总线相连接。S1D13506的片选信号要与CPU的NCS7相连。
图3是S1D13506与存储器的连接。
3 软件设计
3.1 网络数据传输
图3是S1D13506与存储器的连接。
基于LINUX的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分为四个层次结构:
1)网络协议接口层向网络层协议提供统一的数据包收发接口,不论上层协议为ARP还是IP,都通过dev_queue_xmit函数发送数据,并通过netif_rx函数接收数据。
2)网络设备接口层向协议接口层提供统一的用于描述具体网络设备属性和操作的结构体net_device,该结构体是设备驱动功能层中委员长函数的容器。实际上,网络设备接口层从宏观上规划了具体操作硬件的设备驱动功能层的结构。
3)设备驱动功能层各函数是网络设备接口层net_device数据结构的具体成员,是驱使网络设备硬件完成相应动作的程序,它通过hard_start_xmit函数启动发送操作,并通过网络设备上的中断触发接收操作。
4)网络设备与媒介层是完成数据包发送和接收的物理实体,包括网络适配器和具体的传输媒介,网络适配器被设备驱动功能层中的函数物理上驱动.
3.1.1 网络数据传送
数据发送流程(如图4):
1)网络设备驱动程序从上层协议传递过来的sk_buff参数获得数据包的有效数据和长度,将有效数据放入临时缓冲区。
2)对于以太网,如果有效数据的长度小于以太网冲突检测所要求的数据帧频的最小长度ETH_ZLEN,则给临时缓冲区的末尾填充0。
3)设置硬件寄存器,驱使网络设备进行数据发送操作。
3.1.2 网络数据接收(如图5):
网络设备接收数据的主要方法是由中断引发设备的中断处理函数,中断处理函数判断中断类型,如果为接收中断,则读取收到的数据,分配sk_buffer数据结构和数据缓冲区,将接收到的数据复制到数据缓冲区,并调用netif_rx函数将sk_buffer传递给上层协议。
3.2 图象显示设计
3.2.1 帧缓冲
帧缓冲是LINUX系统为显示设备提供的一个接口,它将显示缓冲区抽象,屏蔽图像硬件的底层差异,允许上层应用程序在图形模式下直接对显示缓冲区进行读写操作。用户不必关心显示缓冲区的具体位置及存放方式,这些都由帧缓冲设备驱动程序来完成。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数据结构供参考.
Fb_info结构体:包含了关于帧缓冲设备属性和操作的完整描述。
Fb_ops结构体:FBI的成员变量fops为指向底层操作的函数的指针,这些函数是需要驱动程序开发人员编写的。
Fb_var_screeninfo和fb_fix_screeninfo结构体
Fb_bitfield结构体:描述每一像素显示缓冲区的组织方式,包含位域偏移、位域长度和MSB指示。
Fb_cmap结构体:设备无关的颜色表信息
3.2.2 配置S1D13506
多数嵌入式芯片采用统一编址的方式。也就是说:所有的片内片外的寄存器、存储器、外围设备等地址都是根据硬件电路事先预订好了。对于片内的寄存器,已经知道它们的址址,可是对于片外设备,我们又如何确实其地址呢?AT9lRM9200的EBI总线接口用以确保多个外设与基于ARM器件的内置控制存储器之间实现正确数据传输。静态存储器、SDRAM及BurstFlash控制器均可作为EBI上的外部存储控制器。EBI拥有8个片选信号(NCS[7:0]),可处理多达8个外设的数据传输;数据通过8位或16位数据总线进行传输(SMC_CSR中的DBW位控制相应的数据总线宽度);通过查找硬件连接可知,S1D13506连接片选信号NCS7,其地址范围也就被确实为:0x80000000--0x8fffffff如(图6)所示。
S1D13506的M/R#引脚用于选择选择寄存器还是显存进行操作,当引脚输入低电压时,则是用于写寄存器。当为高时,用于写显示存储区域。这样我们便得到了寄存器的基地址:0x80000000、显示存储区域的基地址:0x80200000。我们可以定义常量如下:
对于寄存器的配置可以按照图7的流程进行。图8是显示的图像的效果图。
4 结论
基于网络的图文信息传输,是信息发布的又一重要领域,对于实际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嵌入式的实现方法克服了传统PC机的缺陷,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功能扩展性强等优势。本文的创新点是:在基于ARM嵌入式LINUX的平台上,通过以太网来控制远程分布式图文显示。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本文的数据、程序和样图都是源于开发过程中,是经过调试后得出的可用结论。
参考文献
[1]周立功.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天泽.嵌入式设计及LINUX驱动开发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杨波.ARM&linux嵌入式系统开发详解[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4]宋宝华.LINUX设备驱动开发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魏永明.LINUX设备驱动程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