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读后感

关键词:

百家姓的读后感(共10篇)

篇1:百家姓的读后感

读《百家姓》有感

最近我读了《百家姓》这本书,《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然而我了这本内容丰富的书,一直疑惑不解,为什么《百家姓》里要以赵钱孙李开头呢?

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有一个开国皇帝就姓赵,所以赵便为国姓。钱江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而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这样一来赵钱孙李便为《百家姓》里的头一句。

原来排在第一位的是要有功绩的呀!以前的我还以为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在第一位呢!。

我觉得《百家姓》这本书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当然令我勾起好奇心的就是我的自名姓,那就是“陈”,我挺自豪的,因为我们家族的姓排在前几位,看来我们家族的功绩还是不错的,比如说台湾的一位企业家,名叫陈茂榜,他只有小学毕业,但却荣获了博士学位,这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啊!

后来据调查,我终于知道陈氏的由来,原来陈氏是出自白永贵之后,隋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姓陈,是为万年之陈氏,听说,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我真为我们陈氏而感到骄傲。现在我要努力,争取让世人把我的事迹也写在书上。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而且每一种姓氏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富、贵、贱、高、下之分,如:孙中山、何子渊、叶剑英、文天祥、史可法等可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只要你有决心,每个姓氏都能有辉煌的历史,而明天的成功将由你创造,相信吧!

篇2:百家姓的读后感

《百家姓》读后感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少年儿童的启蒙教材。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在学堂里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为什么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万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为在以前的时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个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非常多,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这样的姓。通过阅读《百家姓》,知道了原来中国的每一个姓都有一个小故事。比如“赵”这个姓的故事是这样的:周穆王到昆仑山见王母,乘坐的是8匹骏马拉的车,驾车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为有功,后来就被封在赵城(今天的陕西省洞县一带),造父的后代就封地为姓,世代姓赵。造父的第五代世孙赵虽作了晋朝的大将军,而赵虽的后代又建立了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最强盛的七个国家之一。这就是“赵”的故事。

《百家姓》记载了华夏子孙的来历和姓氏名称的来由。阅读《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国到底有哪些姓氏,还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篇3:《百家姓》开头的两种说法

据专家考证,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 作者是一位“钱塘老儒”。钱塘即今浙江杭州。这位老儒是吴越国钱塘人, 而吴越国在宋朝建立以后还存在了十几年。北宋皇帝姓赵, 系当朝国姓, 故列百家姓之首;钱系五代时在浙江建立吴越国的国主钱镠之姓, 赵匡胤统一天下, 吴越国则归附大宋王朝, 故列第二;孙为吴越王钱镠正妃之姓;李指十国时南唐国主李氏, 李也是当时的江南大姓望族;而周、吴、郑、王四姓, 都是吴越自钱镠开国以后历代后妃之姓, 帝后一家, 同为皇室。

但民间却对《百家姓》以“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开头有另一种说法。《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 故以皇帝的赵姓为首, 这一点是一致的。赵家皇帝既然贵为天子, 必然富甲天下, 有钱才算富, 于是就把钱姓排为第二。古代帝王传五代后周无存、政权灭亡 (周无政亡) 之后建立的, 由于“无、政、亡”三字或者不作姓氏, 或者以其作为姓氏的人极少, 遂以谐音而又是常见的“吴、郑、王”三姓代替。由此看来, 《百家姓》开头的这八个姓实在是选得精妙至极。但更妙的还在于“李”字。李由“十、八、了、一”四字组成。北宋从宋太祖赵匡胤至宋钦宗赵桓, 共九代皇帝;南宋从宋高宗赵构至末代宋帝赵昺也传九代, 加起来正好是“十八代”。“了一”即“了矣”, 就是“完了”的意思, 预示赵宋国祚传十八代就完了。这种说法虽为“好事者”所附会, 但仔细玩味, 也颇有意思。

有人更以编写这本《百家姓》的钱塘老儒早已得“未来学”“预测学”之真谛而大做文章, 目下多种研究此等学问之专著, 如《周易预测学》《最新未来学》均收入了这个“案例”, 实在显得有些荒唐。

篇4:百家姓的历史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赢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因此“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这些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一个姓姬,他们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即“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在元朝(公元14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個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篇5:百家姓读后感100字

先来讲讲我当初是如何选择这本书的。考入艺术院校的我们,虽然都聪明,机灵,但我想应该没有几个是对书本,古文化,传统的思想教育感兴趣,也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古人的唯美,但我们身边又不乏有同学,朋友,亲人能将这些倒背如流。我的姨妈即从事的幼教事业,创办了一所如今知名晋南大地的.幼儿园,她对孩子们的教育便是古今结合,从古阅今,除唐诗之外也经常从一些古文中提取育人的词句,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用形象的动画,动听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中国古文化的美好印象,《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小朋友们不仅明白其中的道理,背诵起来更是令人惊叹,当听到他们骄傲的背诵时,自己便在心里羡慕,后悔,后悔年幼时的自己没有多学多得。如今选择这本书不仅是想要补回当初自己所不知不记的中国文化,也是对自己祖国古今的向往,熟知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流传至今的中国经典。想必对自己的成长以及专业学习的进步有很大帮助。

经过这些天的阅读,现在就让我来讲述一些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三字经》囊括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朝代更迭,人际交往,史地天文,伦理道德,理想信仰等,相信很多同学同我一样,最关心的便是人际交往,感触最多的便是追寻理想途中的坎坷。书中说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父子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如果曾经的我一切顺其自然,那么现在的我学会了以诚相待以及把握机会,进步是相互的,我愿意完善自我,建立大家的信任。《百家姓》不用说,四言韵文,便于诵读,雅俗共赏,其中的形式来历,宗祖溯源,体现着中国人对宗脉及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其他的不多说,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书中对我的本姓“张”氏的讲解——张姓出自黄帝,相传是皇帝的第五子挥的后代。挥发明了弓箭,因此被皇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同时也叫弓长,两个字和在一起,就是“张”字。这就是张姓的最早由来。春秋时期,又有一个晋国贵族,名叫解张。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姓,从此也姓张。汉代道教盛行,道教自称源于黄帝而流行“皇帝赐姓张氏”的说法,于是张姓的人数逐渐增多。曾经只知道我们张家是大姓,不管到哪都有本家的兄弟姐妹,现在了解其由来,也真令人惊奇。中国文化确实精彩,单从《百家姓》也让我长进不少。《千字文》对于它我便不是非常了解了,本书的前言部分对它是这样概括的——其短句奇文,构思巧妙,寓意于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历史,修养内容均涉在内,其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获得了流传千古的称赞。由于假期活动多,我对此文也并没有多做阅读,大致过眼后,我觉得此文更像是中国古文的“十万个为什么?”对天文,地理的解读也是如此的精准,有时间,我也一定继续阅读。

篇6:《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 著

《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 著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百家姓》,它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里面介绍了所有姓氏的来源。《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阅读中,我不仅感受到先人的教诲和用心良苦,而且得到了智慧的启迪,我觉得我们应该延续中华的传统,将《百家姓》继续传给后人,来保存民族的特色。著 TITLE=《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著 TITLE=《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著 TITLE=《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

篇7:优秀的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1

暑假的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讲的《我的历史观》,他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比如: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善是后天形成的,一个人如果想作恶,能作恶,会作恶,也敢作恶,但是他就是不作恶,这就叫善。易中天在讲《我的历史观》时眉飞色舞,手不断地比划着,语气抑扬顿挫。我听得津津有味,节目放完了,我还意犹未尽。于是,我记住了栏目名称:《百家讲坛》;播出时间:12:45至13:28;频道:CCTV10。以后每天一到那个时间我就会坐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

但是,问题出现了:开学了。怎么办呢?我想了个办法:上网看。于是我就上网搜,终于在土豆网上搜到了几集《品三国》,我欣喜若狂。但是由于网速的限制,那些视频总是放一会儿,停一会儿,非常不爽。怎么办呢?

一天,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想给我买些文学类的书。但是,我一进门就看见了几本《百家讲坛》的书,我如获至宝,脚像生了根一样,再也无法挪动。我捧起一本《品三国》,贪婪地看了起来。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极不情愿地来到了文学类书的区域,可这时的我哪里还有心思看这些书?我站在这些书中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走马观花匆匆转了一圈,就迫不及待回到了《百家讲坛》的书旁。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妈妈终于同意我买《百家讲坛》的书了。我一口气买了《玄奘西游记》、《品三国》、《唐高宗的真相》和《康熙大帝》这4本书,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一到家,我就埋头看了起来。

《百家讲坛》为我展示了一个精彩而新奇的世界。看了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我知道了玄奘法师是个勇敢坚强、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与《西游记》中窝囊的唐僧大相径庭;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我知道了汉末三国的一些历史真相,与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大不一样;看了赵晓岚教授的《李煜》,我知道了南唐后主李煜虽然在政治上是个庸才,但是在词坛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称为“词中之帝”,我还把他的一些词放到了我的QQ空间里……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这酒甘甜醇厚,而且富有营养;《百家讲坛》是我的老师,用知识的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百家讲坛》还是我的朋友,陪我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我爱你,《百家讲坛》!我永远是你忠实的fan。

百家讲坛观后感2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3

中华民族的璀璨五千年历史,象一卷优美动听的乐章。然而在这跌荡起伏的乐章中,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朝政中的贪官。

他们象一只只害虫,侵蚀着繁荣昌盛的国家。而我看的历史节目:《百家讲坛》中,也披露了和坤这个大贪官。这期节目主要介绍了:在偶然的一次护皇上出宫的过程中,和坤因为好记性,回答了皇上的难题,因此被皇上看中,后来他掌管朝廷中的重要职务,贪赃枉法,横行霸道,谋害忠臣,甚至还偷穿龙袍。

当他后来被皇帝抄家问斩时,人们在他家里竟发现他的家产有白银8亿到10亿两之多,抵得上朝廷10年的收入。看完电视后,我禁不住倒吸几口冷气。和坤贪污的东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数目大得令我震惊。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和坤搜刮奇珍异宝时的情形。我闭上眼睛,努力回忆着和坤步步高升的过程。

可8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总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它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使我对和坤这样的人了解得越来越透彻。和坤从一个小小的护轿士卫,到朝廷里的大官,令我困惑不解的是,举报和坤的人不止一个,为什么皇上宁可相信一个贪官,也不愿相信身边的忠臣呢?也许是因为皇上被他的甜言蜜语所蒙蔽;也许是和坤掩人耳目、不断变化的花招;也许……

我愤慨地做着各种推测,但是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难道和坤从一开始就有那么大的野心吗?不是。在朝廷这个利弊分明的环境中,清官常常受苦受难,而贪官却能凌驾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便十分容易被诱惑,而和坤就是在白花花的银子中越陷越深的吧。贪官,是摧毁国家的头号“原子弹”,一个集体中,如果冒出一个小和坤,这个集体的后果就不堪设想。每当我看到“贪官”这两个字,我就总会联想到我们班的班长。

我们的班长大多数都是“老好人”,办事看关系,你跟他要好,他就帮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要跟他关系不好,他就处处抓你的“小辩子”。虽然我对这些作法有看法,但有时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掩面而思,不禁想到:“贪字就象毒品,会使人越陷越深。只有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才能真正为祖国效劳”。所以,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不能忘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通过收看《百家讲坛》,使我明白了许多,了解了许多,知道了许多……

而今天我所受到的启迪,可能使我终身受益。

百家讲坛观后感4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

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将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

得。

《天地人之道》:您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吗?我们一个生命个体,在浩瀚的宇宙中意味着什么?

《心灵之道》:人生不如意事常九,当遇到人生的缺憾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处世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君子之道》: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呢?

《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

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理想之道》:“匹夫不可以夺志”,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我们该怎么理解

“理想”的含义呢?

《人生之道》:您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

逾矩。”的真正含义吗?

这两天,看到于丹教授的讲课,很精彩!她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一个学者,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在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也在逐步引导,把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个物质至上,道德沦丧的时代作为一个软力量在宣讲,不但在国内宣讲也越来越让“孔子文化”对国际上在宣讲。在听的同时,自己也感受到对圣经知识的缺乏,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匮乏。

教授讲解的《论语心得》,我被深深的吸引了。这部在中国传承了近2500多年的《论语》,诠释了人类的道德品质,净化了人类的灵魂。而教授把先贤那些精辟的理论转化成了大众易于接受的平民化的内容,影响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同时也深深的影响到了我。更令我感触的是教授讲课时的气概,真是一种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对我来说真是来自于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教授讲解的过程中有一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就是泰戈尔说过的: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可能失去星星。这是教授在讲解《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时引用的一句话。孔子曰:人生百年,熟能无憾?教授是这样给我们诠释这句话的含义的: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也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学会宽容的看待学生,看待工作,其实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就会变成一件其乐无穷的事,也会让我们乐在其中的。

教授讲解的《论语心得》精髓不是我们能立刻领悟的,但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却是实实在在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5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篇8:百家姓苏州话读音探析

《增广百家姓》列出的百家姓, 其中单姓444个, 复姓60个, 共504个。本文参考汪平编著的《标准苏州音手册》, 以单姓为例探析百家姓在苏州话读音中的变化规律。

一、声母

1. 普通话的卷舌音声母变成苏州话的不卷舌音声母

zh的变音:有的把卷舌音变成了相应的不卷舌音z, 如“周朱张章祝钟支诸甄詹卓庄终查竺”;有的把卷舌音变成另一个不卷舌音s, 如“赵郑湛仲”。

ch的变音:有的把卷舌音变成了相应的不卷舌音c, 如“褚昌车楚”;有的把卷舌音变成另一个不卷舌音s, 如“陈常成程储池柴晁巢”。

sh的变音:大多数只是把卷舌音变成相应的不卷舌音s, 如“沈施水时邵舒盛石山束韶双申寿尚慎沙帅商佘赏史”。

2. 普通话的j、q、x变为苏州话的相应声母,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苏州话中的尖团音变化情况

j的变音:有的变成尖音s, 如“籍”;有的变成尖音z, 如“蒋井焦晋”;还有的变成另一种声母g, 如“江”。

q的变音:有的变成尖音s, 如“钱秦齐全谯”;有的变成尖音c, 如“戚秋”;还有的变成另一种团音j, 如“祁裘仇乔权琴”。

x的变音:一般都变成声母s, 如“谢薛萧席徐宣荀胥习辛须相”;也有些变成y, 如“奚熊邢幸”;还有的变成只有韵母, 没有声母, 如“项 (ang) 、夏 (o) ”。

3. 普通话的清音声母t、p变成了苏州话的浊音声母d、b

t的变音:绝大多数都读成d, 如“陶唐谈童田屠谭涂佟”。

p的变音:绝大多数都读成b, 如“彭皮平庞裴蓬濮”。

4. 其他各种声母的变化

c的变音:一般都变成声母s, 如“曹岑从”。

r的变音:有的变成s, 如“芮冉茹”;有的变成n, 如“任饶”;有的变成sh, 如“汝”;有的变成w, 如“阮”;有的变成y, 如“荣容融”。

h的变音:一部分变成了声母w, 如“何黄和胡惠怀扈宦桓”;还有的变成只有韵母, 没有声母, 如“洪红 (ong) 、后侯 (ou) 、华 (o) 、韩 (oe) 、杭 (ang) 、衡 (en) ”。

y的变音:有的变成声母n, 如“严元虞羿仰阎”;也有的变成苏州话特有的声母ng, 如“颜岳”。

w的变音:大多数变成了声母f, 如“万巫武闻文”;少数变成只有韵母, 没有声母, 如“沃 (o) 、翁 (ong) ”。

g的变音:变成声母j, 如“龚”。

二、韵母

1. 单韵母音的变化

a的变音:变成韵母o, 如“马沙查”。

o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阴入声调ok, 如“沃”;一部分变成阴入声调ak, 如“伯”;另一部分变成阳入声调eg, 如“墨”。

e的变音:大部分变成韵母u, 如“何贺和柯戈”;另一部分变成韵母o, 如“车佘”。

i的变音:变成苏州话特殊的韵母y, 比如shi变成sy, 如“施时支池”。

u的变音:变成韵母y, 比如zhu变成zy, 如“褚朱舒诸汝”。

ü的变音:变成韵母i, 如“徐胥须”。

2. 复韵母音的变化

ei的变音:大多数都变成韵母e, 如“雷贝危梅裴卫魏韦”;个别变成韵母如“费”。

ai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e, 如“海”;另一部分变成韵母a, 如“蔡”;一部分变成阴入声调ak, 如“柏”;还有一部分变成阳入声调ag, 如“白”。

uai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e, 如“帅”;另一部分变成韵母ua, 如“蒯”。

iu的变音:大多数都变成韵母ou, 如“柳秋刘”。

ua的变音:变成韵母音o, 如“花”。

ie的变音:变成韵母音ia, 如“谢”。

üe的变音:变成阴入声调ik, 如“薛”。

uo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音u, 如“罗左”;还有一部分变成阴入声调ok, 如“郭”。

ui的变音:分别变成韵母e、ê、ue, 如“崔、芮、归”。

3. 前鼻韵母音的变化

an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e, 如“范谈蓝颜樊万山班”;另一部分变成韵母oe, 如“潘安干詹冉满阚”。

uan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ue, 如“宦关”;一部分变成韵母oe, 如“管栾权桓阮段”。

üan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ie, 如“宣全”;一部分变成韵母oe, 如“袁元”。

ian的变音:大多数都变成了韵母ie, 如“严燕晏鄢廉卞田边连简年言”。

en的变音:一般变成了韵母in, 如“任”。

4. 后鼻韵母音的变化

(i) ang的变音:大多数变成前鼻音 (i) an, 如“张章昌常尚商蒋姜杨梁强羊仰向相养阳”。

ing的变音:大多数变成前鼻音in, 如“平明凌经应丁邢井宁景幸荆”。

eng的变音:大多数变成前鼻音en, 如“郑腾成邓程耿曾”;少数变成了前鼻音an, 如“彭孟盛冷”;还有些变成了另一个后鼻音ong, 如“冯凤封蓬蒙丰翁”。

三、声调

普通话有四声, 上海话有五个声调, 苏州话与上海话比, 比上海话复杂, 苏州话有七个声调。在日常生活中, 苏州话大量的字都念变调, 但变调太复杂, 本文主要就本调进行讨论, 以利于掌握基础。从下表中可以看出, 苏州话的上声和阴去的实际发音正好和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相反。在苏州话里, 上声是个高降调, 相当于普通话的去声;阴去是个曲折调, 正好和普通话的上声相仿。

苏州话里有很多姓或者带有-t、-k, 或者带有-d、-g, 很多人都区分不清楚。

下面以变化成苏州话的相应声调叙述。

(1) 阴平 (-) :普通话第二声的“于”、第三声的“柳哈”变成阴平。

(2) 阳平 (ˊ) :普通话第一声的“奚危巫”、第三声的“阮”、第四声的“郑华任宁”变成阳平。

(3) 上声 (ˋ) :普通话第三声的“蒋沈许孔水史董贾管井浦耿祖海蒯广景简贾”都变成了上声。

(4) 阴去 (ˇ) :普通话第一声的“嵇”、第四声的“顾贝季贡晋蓟寇冀”变成阴去。

(5) 阳去 () :普通话第二声的“曹裴晁”、第三声的“禹武满冷养米”、第四声的“赵魏卫谢窦范凤鲍费贺卞孟邵项杜路盛夏万缪邓惠芮段仲暴幸赖蔺寿尚慕廖步后”都变成了阳去。

(6) 阴入 (-k、-t) :普通话第一声的“戚薛屈郭阕督”、第二声的“吉竺卓国福”、第三声的“谷柏葛郝卜索法”、第四声的“毕祝霍郁束沃宿”都变成了阴入。

(7) 阳入 (-g、-d) :普通话第二声的“石席狄伏薄白籍濮别归”、第四声的“穆骆莫陆牧叶鄂禄聂岳墨”变成了阳入。

篇9:百家姓中的稀世部落

说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百家姓》,它采用四言体例,韵律有致,朗朗上口,仿若一首四言诗,易读易记,流传至今,与《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字文》等被列为古时孩童的启蒙读物。

清代《增广百家姓》以百家为名,收录单姓444个,复姓60个。然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所谓百家姓乃是虚指,五花八门的姓氏何止500多个,仅见诸文献的姓氏记载,就有5600个之多。

在我们身边,常常能发现一些非常生僻的姓氏,与常见的姓氏相比,这些姓氏总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他们来自哪里?是怎样形成的7还有多少人是这个姓?

姓的起源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已经形成姓氏,世代延续至今。在秦、汉之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来源于同一个母系的血缘。我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赢等,表示这些不同姓名的子孙繁衍于不同的老祖母的氏族部落。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

先秦之时,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关联,又有严格的区别。姓决定着能否通婚,氏则用来区别贵贱,南宋《通志·氏族略序》中说:“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能。”后来将姓氏以文字记载形式混用的第一人,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在书中写秦始皇“姓刘氏”。此后,或姓,或氏,均成为一个意思,即都指的是姓,姓氏至此合

传说,《百家姓》这一蒙学读物,之所以以“赵、钱、孙、李”姓氏起头,并不是因为“赵”姓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出于宋代钱塘(杭州)一个书生之手。宋朝的皇帝是赵氏,如赵匡胤,故“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于浙江,所以“钱”姓便被列为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排在第三。至于“李”姓排位第四,有人揣测可能是因为前南唐皇族为李氏的缘故。

中华民族为何有那么多的姓氏,至今仍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只可惜年代久远,无据可考,仅仅成为后世的一种推测而已。其中有以图腾崇拜为姓氏说,如:龙、凤、牛、马、羊、熊、山、水、花、叶等。有以封地名与国名为姓氏说,如:葛姓出于赢姓,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人以封地为姓氏;吴姓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氏。有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说,如司徒、司马便是上古时代官名。有以山、河名为姓氏说,如乔姓,据说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其子孙中有守陵的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有以住地方位为姓氏说,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称西门氏,便有了西门的姓氏。有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说,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落进入中原,其汉化的后裔便以原部落名称“呼延”为姓氏。此外还有以帝王赐姓氏,以数量词、排行次序以及天干地支为姓氏等多种之说……

2007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主持该项研究课题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指出,此次对姓氏的调查,目的并不仅局限在统计姓氏的数量上,还因为“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便随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了男性后代,因而有同样姓氏的人群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调查发现,许多遗传疾病只在同一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对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加以统计,对研究人类遗传学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姓氏趣闻

中国姓氏无奇不有。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中国姓氏统计>就发现了许多有趣怪癖的姓氏。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调查组发现了共有2000人左右的“山”(读音“亚”)姓。虽然这两地的“山”姓人之间缺乏联系,但却对自己的姓氏来源如数家珍,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隐名埋姓,将“岳”字改为“山”,形成了一个新姓氏。而据考证,该姓氏的来源的确如此。

四川省遂宁市档案馆的陈历甫历时30余年,收集整理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氏,其编辑的《中国姓氏书法大词典》中记载了10129个姓氏,包括汉族姓氏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2000多个,其中不少姓氏连字典都查不到,比如外面一个“广”字,里面一个“米”字,这个姓是遂宁市安居镇和内江市安岳县等地的四川土著姓氏。

无奇不有的姓氏让人大开眼界,连“1”,都是姓。“1”是河南的土著姓,“、”也是河南的土著姓,它是主的异体字。该词典里收集的姓氏包罗万象,数字一到十和壹到拾都是姓,所有的姓氏均注明了来历和出处。例如,涪陵当地有“抑”姓,原是三国时代司马懿的后裔,“抑”是懿的异体字。另一个复姓“陈设”则是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的后裔。

有些特别的姓氏读音有两种,表示两支不同的姓氏群落,读错了会让主人心情不悦,最好问清了再唤。比如“乐”姓便分两支,一读Yue(音乐的乐),这一支主要分布于华北一带;一读Le(快乐的乐),这一支主要分布于南方。

2007年2月,金陵晚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联合开展“柴、米,油、盐、酱、醋、茶”,“东、西,南、北,中”和“第五”等姓氏的征集活动,一时间热闹非凡,全国上下而求索。“柴”姓众多,不在话下;“油”姓在江苏全省共找到7人,三男两女;“盐”姓找到13人,五男八女;“酱”姓找到14人,六男八女,分布在云、贵,川,鄂、豫地区,分属汉、苗、侗,白4个民族,有趣的是,在湖北随州市竟有两位同名同姓叫酱豆腐的,一个出生于1 983年,一个出生于1 985年;“醋”姓找到两人,一个是南京河海大学的“醋院科”,一个是南京理工大学的。醋波涛”;“茶”姓找到不少,有百十来人,多数是由云贵地区“移植”到各地的“茶花儿”。

“姓”本身也是一个姓氏,而罪、癣,哑,冢,脏、孬、骚等在常人眼中不雅的字也难逃成姓的使命。更有甚者,在姓氏大省河南,妻,妾、骂、邪、嫖也成为一种姓氏。

东南西北

以“东、南、西、北”作为姓氏,同样令人好奇不已。

据说东姓来源有多种: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

氏中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东这个姓氏。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在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均不多。

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另一种来源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最后一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地域,他的后人便改姓为南。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省南姓颇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清代时,云南昆明南氏一枝独秀,出现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广提督南天章等名人。

西姓有三种来源: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那里的人把西当做姓。一种说战国时期魏国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为了西姓。目前,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北姓来源有三: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這些复姓更改过来的。目前,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的包头都有北姓。

不过,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另一个故事却流传甚广: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取得政事,但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龄却依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溃逃,为便于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便有了“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稀世一族

虽说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姓氏高达3000个,但常用的仅有500个左右,其中100个姓氏使用人数占到人口总数的87%以上。有人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的结果很可能出现大姓人口越来越多,而小姓人口越来越少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厄运。据悉,个别稀少的姓氏仅仅分布在某一地区、某一乡镇,譬如浙江余姚的众姓,陕西彬县的叱干姓,湖南桃源县、慈利、大庸等地的璩姓和庹姓,江苏武进的莳姓等,这些姓氏在其他地方几乎不曾见到。

如果呼唤谁“老小姐”,那人一定很生气,但在汉口顺道街有个30岁左右的女士就姓老,叫老艳,认识她的有叫她“老姑娘”、“老小姐”的,也有叫她“老阿姨”、“老闺女”的,生意上她将姓氏改随母亲的夏姓,从而减少了不少解释的麻烦和尴尬。目前全国还有多少姓老的,没有人确切统计过,但据说在河北有个村子的大部分村民都姓老。关于老姓的来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老姓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氏更改为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满语中“萨克达”就是“苍老”的意思。另一说老姓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目前在该市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大多村民姓老。

陕西省富平县觅子乡有个别家村,那里至今仍居住着1000多别氏村民。据资料显示,别姓的起源大多认同“姓启别子,望出长安”,其姓氏起源于别成子,京兆人(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近郊)。

据武汉某媒体报道,武汉有一名退休职工叫门慧军,从小,大人们都“大门”、“大门”地叫他,引来不少人侧目。老门籍贯在河北省,从小在武汉长大,除了自己一家人,他还不知道武汉有没有其他姓门的人。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在河南的调查中发现了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都姓“难”,当时调查组认为该姓是笔误所致,不具有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到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中国。“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有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此人名字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就改名为“难江”,随着历史的变迁,“难”姓鲜卑族迁徙到了朝鲜半岛。韩国人认为,河南这支“难”姓村民就是他们祖先的后裔。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死”也是一个姓,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日前,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出具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最常见姓氏占总人口千分之一以上的有133个,排位在前的是王、李,张,刘,而低于总人口万分之一的稀有姓氏约有2800个,其中接,伯,脱、须成为最稀有的4个姓氏。该中心同时还发布了有关中秋节的姓氏调查结果,张九龄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姓氏,其中明和时是罕见姓氏,人数在1 2万以上,其他的都属稀有姓氏,人数均在12万以下。

据《三湘都市报》最新报道,湖南省攸县菜花坪镇菜坪村有300多名姓叫的人口。族谱记载,明朝建文年间,一名祖籍河南、名“仲康”的内廷官员随军打仗来到攸县并驻留此地,改姓为叫,但换姓原因成谜。当地公安局表示,全国范围内少数姓叫的人均来自菜坪村。

篇10:《百家经典》读后感

什么事经典?何为经典?这个寒假从阅读这本《百家经典》开始,我进行了阅读经典计划。在这部《百家经典》中我有了很深的感受。经典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具有工人的权威性的著作和文献。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走向事实的阶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因此,在这部《百家经典》中,不仅可以提高我的修养、陶冶情操,有利于走向事实,认识真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浏览目录我选择了几篇比较感兴趣的文章和人物系列来阅读。感悟颇深„„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这些点点滴滴的人格魅力让我对的他的作品爱不释手。其实早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就已经深刻的接触过《报任安书》了,但当时只是被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那悲愤情感的文辞所打动。同时被司马迁的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所感染。直到今天再次重读《报任安书》我终于通过这篇天下奇文走近了司马迁,走入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天汉二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对李陵的深刻了解,私下认为李陵投降委实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毫无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殊不知这极大地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有口难辩,就这样得了罪,被打入地牢。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生死面前,司马迁没有畏惧过。选择死是一种解脱。但为了《史记》,他选择了“痛下蚕室”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他在天汉三年下

“蚕尽的哀怨之情。

人死亦不足惜,担忧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说。我认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他对现实悲苦的书法,是对好友无言的呐喊,是对生命境界的更高追求。司马迁是一个伟人,不是单单一个史官,他有着执着的信念与追求。

从古至今但凡事有遗留的著作,都是被后人所品读的。历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通过笔尖留下了一章章警示训!除了中国的伟人司马迁,我还对一位西方的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有深深的感悟。

马丁·路德·金是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使他成为历史人物的,不仅是他所领导和献身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一定意义上是他那篇极具震憾力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这篇短文以它的磅礴大气、理性精神和豪迈情怀,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健全的灵魂以及这个灵魂所独有的巨大魅力。

理想主义与激情是相互依傍的两种精神品格。支撑马丁·路德·金这种博大感情的正是一种博大的理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4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度里„„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

共谒。”对于常人来讲,理想、信念也许不是一种太紧要的东西。大不了就是过一种庸庸碌碌的小百姓日子。但是对于巨人来讲,这就不是一个无所谓的问题了。他之所以成为巨人,之所以让人景仰,某种意义上就是因为他有着不平凡的理想,他人格上的光芒和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他的理想之光。人的生命向来就存在于双重意义之上:以人体组织为载体的物质意义和以感情思想为标志的精神意义。而精神生命的支柱就是理想信念。马丁·路德·金是黑人的楷模,用实际行动,倡导维权意识的提高。

不论是司马迁还是路德金,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懂得该去怎样完成。我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精神。

《百家经典》这是一部将中国“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美德与世界的“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完美的结合,给予我们当代大学生培养人格,综合素质一把关键的钥匙!我不仅从当中看到了从古至今名人的杰作,懂得了他们所表达的理想与道理,而且还知道,有目标有理想的重要性。

姓名:张媞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百家讲坛后感范文 下一篇:百家讲坛观后感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