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梅花魂》重点段赏析及教学建议(通用4篇)
篇1:《梅花魂》重点段赏析及教学建议
[作者] 江苏,孙琮英[内容]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全文以梅花为线索,将具体、生动的内容连缀成一篇令人悲泣、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的重点在第12、13自然段,即作者回忆离别前一天,外祖父送“我”墨梅图的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赏析这部分内容。1.赠梅。当“我”要离开外祖父回国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墨梅图递给“我”。“这不是你最宝贵的画吗?”今天为什么赠给“我”呢?这是作者很自然地产生的疑问。是啊,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曾因我给这幅图弄上一个脏手印,妈妈被外祖父训斥,训过之后又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今天在递给我时还用“白杭绸包着”。足见外祖父对这幅图的珍爱。为什么这样一幅普通的画外祖父要如此珍爱?既然如此珍爱,又为什么要将她赠给“我”带回祖国呢?因为在他心目中,梅花是最纯洁的,是祖国的象征,是不能受到一点玷污的。这可从外祖父对梅花的一番赞美中说明。2.赞梅。梅花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她“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这是梅花的秉性、梅花的品格。外祖父所以珍爱它,是让自己也保持梅花的秉性、梅花的品格;今天送给作者,也是希望作者能具有梅花的秉性、梅花的品格。这里既照应前文,写出了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又为下文以“梅”喻人作伏笔。3.喻梅。外祖父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不,他是在借花喻人,是在赞美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因此,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读到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陈然同志“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这样的诗句。外祖父也是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中的一个。他珍藏墨梅图,对梅花的赞美,表现了他的一颗爱国心。他身在异国他乡,但绵绵不绝的思乡情怀萦绕心头,思亲怀国的强烈感情都借着赞梅、喻梅倾吐出来了。梅花是“魂”,魂系祖国,魂系每个中国人民的心。这一段课文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课题是《梅花魂》,全文多次提到梅花,而在这一段里才对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秉性、品格作了明示。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建议从以下三步进行教学。[!--empirenews.page--]
一、瞻前顾后,突出重点。课文的重点在全文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毕竟是全文的一部分,它与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瞻前顾后,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抓住“外公,这不是你最宝贵的画吗”一句返顾前文。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公把这幅墨梅图当作宝贝的?引导学生学习“我”弄脏那幅墨梅图使外祖父大发脾气这件事。从“唯独”、“分外”、“碰也碰不得”这些词语体会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珍爱;再从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这一神态,“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语言以及“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等动作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珍爱。2.抓住“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一句展示后文。提问:这样珍贵的一幅画,外祖父一直悉心保存着,今天为什么让作者带回国呢?而且要“好好保存”?除此之外,还可从哪件事说明外祖父对梅花具有特殊的感情呢?(可从送给作者血色梅花手绢这件事)这又说明了什么?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作者对这幅墨梅图今后会怎样保存着。
二、紧扣“最”字,理解重点。1.外祖父说:“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提问:梅花为什么是中国最有名的花?启发学生从外祖父将梅花与其它花作比较中领会梅花凌寒怒放、气压群芳的气派。“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就是梅花高贵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2.外祖父又说:“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里又是一个“最”。提问:①为什么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启发学生领会外祖父运用拟人的手法,竭力赞美梅花精神的用意。②外祖父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哪些句子说明外祖父是借花喻人的?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几千年来„„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这段话。体会“气节”、“磨难”、“欺凌”、“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秉性”等词语的意思。
三、照应课题,深化重点。提问:①课文题目是《梅花魂》,梅花象征着什么?究意是什么的魂?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②“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请你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他们的“有气节”具体表现在哪里?③为什么说“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他们与梅花之间究意是由什么联系起来的?(总结全文:文章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秉性、骨气热情的讴歌,说明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抒发了一代老华侨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篇2:《梅花魂》重点段赏析及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2、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外祖父思恋祖国的感情”这个问题,深入读书,交流讨论。交流中,既要点拨学生注意到伯父的三次落泪、因为墨梅图发脾气、送“我”墨梅图和梅花图案的手绢等具体的事,也要引导学生留意容易忽视的地方。如伯父教“我”读诗,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时,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再如,对外祖父动作的细节描写──“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中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仅是梅花,那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临别送给亲人的礼物,外祖父选择了墨梅图,更可见梅花在他心中的分量,他寄托在梅花身上无法割舍的情愫。
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好有关的段落。在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从具体语句中,就可以对怎样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3、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外祖父那么喜欢梅花图,为什么送给了“我”?为什么送给我绣梅花的手绢?„„解决疑问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过程。
4、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尤其要注意读好外祖父的话。外祖父的话语不多,一次是生气地训斥女儿;一次是跟不谙世事的外孙女赞梅花。读的时候要注意,训斥中表现的是对梅花图的疼惜,赞誉时坦露的是自己的心迹,只有用心感悟,才会读好这些句子。
5、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分外”的“分”读 fèn,“抹净”的“抹”读 mā,“低头折节”的“折”读 zhé。“幽”的笔顺是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甚”的最后一笔是竖折,“衰”字写的时候要与“哀”进行区别。
篇3:《梅花魂》课堂实录及教学解说
一、入课读题
师:去年, 我在杭州看病一年。杭州是个好地方, 特产很多。绸缎是其中一种, 因其产在杭州, 所以也叫杭绸。杭绸有很多种颜色, 红色的叫红杭绸, 白色的就叫———
生:白杭绸。
师:这一年里, 每到节假日, 我心里就不是滋味, 就很想家。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的。有谁身在外地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呢?就像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的外祖父,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梅花魂》。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该怎么读这三个字呢?
(生轻声齐读课题)
师:什么是“梅花魂”呢?我们来读读文章。要求:将课文读准、读通, 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学解说:将“白杭绸”“思乡诗”“梅花魂”诸教学难点进行必要的介绍, 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二、学词说话
师:这篇课文中有12个要求会认的字, 14个要求会写的字。大家自己读一读, 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生读)
师:我们来看这几个词, 自己先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轻声字。)
玷污抹净稀罕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风欺雪压低头折节
漂泊他乡葬身异国华侨老人眷恋祖国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组词。
(生读)
师:吐字清晰, 读音准确。读过课文的同学一定能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
生1:朵朵冷艳的梅花散发着缕缕幽芳, 任凭风欺雪压也不会低头折节。
生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 愈是风欺雪压愈精神,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也不肯低头折节。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读读下一组词语?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也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一位华侨老人漂泊他乡又葬身异国, 却有着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师:这里的华侨老人指的是谁?
生 (齐) :作者的外祖父。
师:刚才出示的三个词还记得吗?那就连在一起读吧。
(生齐读)
【教学解说:本课四字词语较多, 通过词语朗读, 把学情检查、词语积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词语运用诸环节整合, 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一举多得。】
三、初读梳理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第1小节, 师相机指导“葬”字的书写。)
师:我们可以想一想, 外祖父葬身异国他乡, 作者心里该是什么滋味?
生:忧伤。
师:好, 你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小节。
(生再读)
师:读书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心才会读出滋味。接着读第2小节。
(生读)
师:这一小节里有几句诗, 该怎样读?
生:读古诗时应该慢一点, 读出味道。
师:你真会读书。谁还想读一读?
(一生再读, 读“这时候, 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这句话时, 生笑着读。)
师:我看到你读到这里的时候, 是笑着读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书上是这样写的, 所以我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来。
师: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有时候注意了文章中人物说话时的提示语, 就可以把人物的语言读得更有意思。
师:有一件事我有点不明白, 读古诗就读古诗吧, 为什么要哭呢?你能想到是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拿起笔在这句话旁边写上“想不到”三个字。
(生批注)
(一生读第3小节)
师:读得非常连贯。但是, “是玷污得的吗?”这一句我第一次读也没读好。 (师范读) 你再来读读。
(生再读, 读得很连贯。)
师:有点感觉了。大家都来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
师:外公那样疼爱“我”, 却因为“我”弄脏了一幅墨梅图而大发雷霆, 你们能想到吗?
生:想不到。
师:好, 又一个“想不到”, 也写在旁边。
(生批注)
师:我们接着读。下面的文章很有意思, 从第4到第11小节全是对话, 谁来和我一起读一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人物对话是文章中精彩的部分, 能写好人物对话对一篇文章来说是锦上添花。但是, 要想读好可不容易, 你们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同桌分角色读。师指名两生表演读。生齐读: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师: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同学们, 你们能想到吗?又一处“想不到”。再写上“想不到”三个字。
(生批注。一生读文章第12小节。)
师:外公把自己最珍贵的墨梅图在离别时送给了“我”, “我”想到了吗?
生:想不到。
师:好, 又一处“想不到”, 也写下来。
(生批注。师范读文章第13小节。)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味道。
师:其实一开始我也读不好, 怎么办呢?我昨天读了一下午, 今天早晨起来又读, 才读成这样。你们要是多读几遍肯定比我读得好。你们再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余下的文章, 有些学生在临别送“我”梅花手绢处写上“想不到”。)
师:看大家读得多好, 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正确清楚。
师:读完了课文, 我们来看一下, 到目前为止, 我们写下了几个“想不到“?
(学生梳理回答)
1.教我读古诗词落泪想不到
玷污墨梅图而发怒想不到
3.不能回国放声痛哭想不到
分别赠给我墨梅图想不到
5.临别送我梅花手绢想不到
师:是呀, 这篇文章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下来的。
【教学解说:本环节设计是有意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梳理文章层次诸环节整合到读书检查上, 让教学更集中、更有效。】
四、书写感知
师:谁能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可以用刚才学过的词语,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师出示, 生填写。)
每当我看到故乡 () 、 () 的梅花 , 就想起了 () 、 () 的外祖父。外祖父会因 () 而落泪;会因 () 而大发脾气;会因 () 而像小孩子一样痛哭。外祖父送我 () , 又送我 () , 我知道外祖父有一颗 () 的心。
(学生填完后教师课件出示)
每当我看到故乡 (朵朵冷艳) 、 (缕缕幽芳) 的梅花, 就想起了 (漂泊他乡) 、 (葬身异国) 的外祖父。外祖父会因 (教我读诗) 而落泪;会因 (弄脏墨梅图) 而大发脾气;会因 (不能回国) 而像小孩子一样痛哭。外祖父送我 (墨梅图) , 又送我 (梅花手绢) , 我知道外祖父有一颗 (眷恋祖国) 的心。
(教师相机在田字格里范写“缕”和“幽”字, 学生练写。)
师: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家读一读, 记一记。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教学解说:本环节将写字教学和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相结合, 将学、练、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入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魂》, 这节课继续学习。 (课件出示)
每当我看到故乡 () 、 () 的梅花, 就想起了 () 、 () 的外祖父。外祖父会因 () 而落泪;会因 () 而大发脾气;会因 () 而像小孩子一样痛哭。外祖父送我 () , 又送我 () , 我知道外祖父有一颗 () 的心。
(全班齐读这段话。学生默写所填词语, 教师出示答案, 学生订正。)
【教学解说:复习导入, 检查字词和课文的感知情况, 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回顾, 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扎扎实实, 不走过场。】
二、再次梳理
师:多少年过去了, “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 就想到, 这不只是花, 也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眷恋”是怀念、留恋的意思。同学们, 课文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颗眷恋祖国的“心”。大家读一读课文, 找一找, 画一画。
(生读课文并圈画)
生: (读课文第2小节) 我从这里看出这颗眷恋祖国的心。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1:一个人不爱国就不会读唐诗宋词落泪。
生2:唐诗宋词是中国才有的东西, 其他国家没有。外祖父教“我”读中国的唐诗宋词, 说明他很爱国。
师:说得好! (板书:读诗落泪)
生3:我读到“有生以来, 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 这清白的梅花, 是玷污得的吗?’训罢, 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 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我从“慢慢抹净”体会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师:说说看。
生3:因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师:所以外祖父爱梅花, 就是———
生:爱国。
(师板书:爱梅心切)
生4:我读到外祖父听到我们能够回国的消息时, “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我感受到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
师:是的, 因不能回国,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像小孩子一样痛哭起来。 (板书:闻讯痛哭)
生5:我读到“离别的前一天早上, 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 把我叫到书房里, 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 原来是那幅墨梅……”和“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从这里看到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
师:是啊!外祖父送的不仅仅是梅花, 也是自己的那颗爱国之心。 (板书:送梅表心)
师:大家把这几个词写在课文中相应的位置, 如果不想用这几个词,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教学解说:以“眷恋祖国之心”提纲挈领, 再次走进文本, 感受细节带给学生情感触动, 从而初步感受老华侨的爱国之心。本环节还有意将感知内容、概括表达、语言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 在每一处教学节点上有效安排学习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披文入情
(师课件出示)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大家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读文。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 铿锵有力, 落地有声。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你听懂他的话了吗?
生:“愈”是什么意思呀?
师:谁来告诉他?
生: (齐) “愈”是越的意思。
生:“最有灵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说说“灵魂”是什么意思呀?
生:魂是品格, 是精神。
生:魂是指一种气节。
师: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秉性”是什么意思?
生:“秉性”是本性的意思, 是指本来的性格。
师:那你们真的听懂了外祖父的这些话了吗?
(生无语)
师:是呀, 这段话我们读了好多遍, 还是不太明白外祖父说的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现在差不多10岁了吧, 那这位老人说了一段10岁孩子都听不太懂的话, 给一个5岁的孩子听, 她能听得懂吗?
生:听不懂。
师:那好, 现在你们拿起笔, 你用10岁孩子的理解, 把你读懂的写给5岁的莺儿听。注意, 要写出让5岁的莺儿能听懂的话, 写吧。
(生写后交流)
师:把你写好的读给莺儿听吧。
生1:我们要像梅花一样, 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中国人。
生2:中国人要有梅花的品质, 遇到困难也不肯低头折节。
师:好, 问题又来了。外祖父完全可以像你们那样说给外孙女听, 但是他为什么不说得简单一点, 却要这么说———
(出示:“这梅花……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生再次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第27页的插图。面对一个5岁的孩子,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展开墨梅图, 说了这样一番10岁孩子也听不太懂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1:这个5岁的小女孩当时是听不懂, 但是, 她长大后就懂了。
生2:他也许是说给自己听的, 表达一位老人眷恋祖国的心。
师: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陈慧瑛。 (出示)
陈慧瑛, 女, 海外归侨, 出生于新加坡, 祖籍福建厦门。
大学毕业后, 在教育界, 她兢兢业业工作, 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新闻界, 她勇于开拓创新, 对业务精益求精,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并于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一直从事侨务工作, 真心诚意、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做了大量实事、好事, 为祖国引进大量侨台捐赠, 分别用于教育、医卫、文艺等公益事业, 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师:这个小女孩就是陈慧瑛, 她生在新加坡, 长在新中国, 她后来真的听懂了外祖父的话———
(生再读外祖父的话)
师:这个小女孩大学毕业后, 在教育界, 兢兢业业工作, 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新闻界, 她勇于开拓创新, 对业务精益求精,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并于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看来, 她真的听懂了外祖父的话———
(生再次齐读外祖父的话)
师:陈慧瑛一直从事侨务工作, 真心诚意、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做了大量实事、好事, 为祖国引进大量侨台捐赠, 分别用于教育、医卫、文艺等公益事业, 获得社会各界好评……她果真明白了外祖父的话———
(生又一次读外祖父的话)
师:言为心声, 这就是外祖父说过的话, 这就是一个老华侨的那颗中国心哪!
(擦掉其他板书, 在“梅花魂”下面板书“中国心”。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 我希望大家记住“梅花魂”, 都有一颗中国心。下课。
篇4:《梅花魂》教学建议
一、提示课题,唤醒积累,初知“梅花魂”
五年级学生对梅花,无论是颜色还是形态都比较熟悉,这是引导探究梅花内涵,感受人物情感的基础。可以在板书“梅花”后引导:喜欢梅花吗?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一般会从梅花色彩斑斓、姿态万千、香味浓郁、性格坚强等方面叙述,这就能促使他们整体感知梅花。接着进一步引导:梅花最值得我们赞美的是什么呢?能借助具体画面说明吗?学生一般都会把目光聚焦于梅花的坚强,通过其不畏严寒、不惧霜雪的形象描述,具体感受其坚强的品格。此时板书“魂”并追问:知道什么是魂吗?“梅花魂”指的是什么?借助字典理解。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积累,能促进难点的突破。学生对课题有了初步理解,就为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细节,阅读品味,感悟“梅花魂”
外祖父借“梅花魂”赞美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表现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其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都体现在细节描写上:三次流泪,凸现他浓浓的思乡情;两件珍品,流露他殷殷的惜梅意;一次长谈,突出他拳拳的爱国心。“思乡”、“惜梅”、“爱国”有机联系,相得益彰,集中表现了海外赤子的爱国情。为引导感悟“梅花魂”所表现的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可在引导自读,读通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写得特别细的地方(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主要细节:三次流泪、两件珍品、一次长谈)。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展开想象,仔细品味,体验表达,借助对“梅花魂”情感内涵的感悟,促进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1.三次流泪——感受浓浓思乡情
课文写了外祖父的三次流泪:教读古诗的暗自落泪;提到回国时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上船送别时的泪眼蒙胧。场景不同,缘由各异,但情感一样,这就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思念。可引导学生联系情境,联想和想象,体验感受。
(1)第一次哭——在想象描述中感受。第一次是悄无声息的哭。外祖父“常常抱着我”,“一遍又一遍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那几句诗时就潸然泪下。这无声的泪水,表达了真切的情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教读古诗、潸然泪下、拍着手笑、摇头叹息),说出自己的体验感受,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明白:不厌其烦地教读古诗,为的是使“我”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借诗句表达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漂泊他乡的愁绪;常常落泪,摇头叹息,表明离家之久、距家之遥、思乡之切,而又无可奈何。在此基础上,再回读诗句,理解诗意,产生共鸣,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外祖父的内心世界,触摸浓浓的思乡情。最后引导学生想象,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如果你就是外祖父,读到这些诗,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可联系前边所学课文,想象并描述家乡绿意盎然的田野、疏疏朗朗的竹林、涓涓流淌的小河、弯弯曲曲的小路……祖国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流不息的黄河、连绵起伏的群山、无边无际的草原……)借助画面的描述和心理的外化,体会外祖父在浓浓的思乡情中表达的对祖国的眷恋。
(2)第二次哭——在角色变更中感受。当“我”要求外祖父也回祖国去时,他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可见久居海外的外祖父深深地思念祖国和故乡,不能回国是何等伤感。可这样引导: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外祖父,在外漂泊数十年,朝思暮想回故乡,如今自己的女儿、孙女就要离开自己回祖国去了,而你却因年事已高不能回国。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恨自己,年事已高难回乡;怨山水,阻隔去路难回还;盼奇迹,生出双翅回乡去……)
(3)第三次哭——在真情对话中感受。送行时,似乎“一下子衰老了许多”的外祖父泪眼蒙胧,“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可这样引导: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外祖父,看着自己的女儿、孙女已登上即将启程的轮船,而自己就要与他们天各一方,你赶上了船,拉着自己的女儿和孙女,有什么要叮咛呢?对即将起航的轮船,有什么要叙说呢?对远方的祖国,有什么要表达呢?……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真情对话,尽情表达:对女儿、孙女,表达对他们的真诚羡慕和美好祝愿;对轮船,希望它能载着自己远渡重洋,回归故里;对祖国,为自己不能回国感到无限的惆怅,请祖国相信,祖国永远神圣地留存在自己心中。
2.两件珍品——感悟殷殷惜梅意
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是外祖父的两件珍品。在他心中,梅花是祖国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的象征。可引导学生抓住细节,阅读体会;凭借语言,体会情感;依托情感,品味语言。教师相机点拨,促进感悟。
一是呵护的细节。对呵护墨梅图的细节,可让学生自由朗读,想象外祖父的神态、动作;借助朗读,再现情境,表达情感;抓住“轻轻刮去”“慢慢抹净”,体会墨梅图是外祖父的心肝宝贝,外祖父要除去污迹,又唯恐擦坏了墨梅图,只好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他像呵护襁褓中的婴儿那样呵护墨梅图。可见,他对墨梅图怀有深深的怜惜之情。
二是赠送的细节。赠送的细节,可联系当时的情景思考:既然外祖父那么珍爱两件珍品,为什么要送给“我”呢?既然赠送,为何不一起送,直到我登上轮船时才送第二件珍品呢?引导交流时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白:把两件珍品赠送给“我”,一是表达对祖国的眷恋:让挚爱之物回到祖国,了却心愿,以表达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热爱;二是表达对孙女的期望:希望孙女把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捎回祖国,希望孙女像梅花一样做人;三是反映对珍品的留恋:两件珍品,赠送却有先后,反映了外祖父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他对珍品无比的爱惜。女儿和外孙女走了,自己就要与她们天各一方,真想留一件珍品陪伴自己,以解心头的寂寞。但想到自己已风烛残年,真担心这件珍品不能回到祖国。因此,还是忍痛割爱送给了“我”。
3.一次长谈——体会拳拳爱国心
外祖父谈梅花,点出了梅花之“魂”,这是外祖父珍爱梅花的缘由。这段话,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认真引导,体会句子丰富的内涵,感受外公真挚的爱国之情。
一是形象拓展。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梅花的什么品格?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让学生联系古与今的爱国英雄理解,像苏武、邓世昌、江姐、刘胡兰、钱学森等)——借个体形象体会民族精神。再这样追问:2008年1月,面对罕见的雪灾;2008年5月,面对特大地震灾害,我国人民表现怎样?与梅花相似吗?——借群体形象感受民族品格。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外祖父如此珍爱梅花图和绣有血色梅花的手绢,原因在于梅花坚强不屈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的体现。
二是心理外化。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让学生充当外祖父,接受老师或同学的采访,借助心理语言的外化,促进人物情感的外显:“为什么如此珍爱梅花图?”“既然如此珍爱,为什么又要把它连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一道送给外孙女呢?”——通过采访,让学生知道:浓浓的梅花情,显现了外祖父殷殷故乡情,拳拳爱国心。
三、读写结合,延伸拓展,升华“梅花魂”
外祖父关于梅花的长谈和对梅花的挚爱,小时候的“我”或者浑然不知,或者感觉朦胧。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感受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这就给了学生延伸拓展的空间。在整体阅读、深入感悟后,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延伸拓展: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渐渐从外祖父的两件珍品中感受到了他浓浓的思乡情结、真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我”的殷切希望。这一天,“我”又一次拿出外祖父的两件珍品,不禁浮想联翩,外祖父还在异国他乡,“我”要写一封信,表示“我”的问候,叙述“我”的感悟,表达“我”的感谢……如果你就是作者,想在信中写些什么呢?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给外祖父写一封信。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相关文章:
职能管理论文范文02-06
管理职能02-06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部门职责02-06
物业管理部门职能职责02-06
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02-06
运营管理部门职能02-06
资产管理部部门职能02-06
设计管理部部门职能02-06
公司职能部门配置及完善管理制度02-06
管理四大职能控制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