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共8篇)
篇1: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
浅谈《僵尸新娘》中的哥特式角色设计风格
摘要:《僵尸新娘》独特的角色设计风格对于重新塑造中国特色动画风格的启示。关键字:角色设计哥特式风格中国传统元素
第一章 《僵尸新娘》概述
《僵尸新娘》于2005年9月23日上映,由蒂姆·伯顿、麦克·约翰森导演的人偶动画电影。在整体的暗色调中,蒂姆·波顿总是设法让人们看到人物闪亮的边缘。听起来很是吓人的《僵尸新娘》让人惊叫连连,又笑料百出。故事里的木偶人维克多本身就有着和约翰尼·德普类似的某些特征,他看起来也是纤弱而且有着神经质的忧郁气质。
暗调和幽蓝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这也是蒂姆·波顿风格在形式上的一种体现。它的幽默也是冷峻中的惬意,对人物和画面的刻画细致入微。《僵尸新娘》并没有这个题目所宣扬的那样恐怖,它其实更多是传递了温馨的感觉。而且以动画片来表现的故事,原本就有很多可爱的元素,虽然也是在谈鬼论神,但是注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所以这部电影的类型是动画、喜剧和幻想,其实“恐怖”一词只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东西,不是电影的主旨。而面对这部电影人们所发出的惊叫声实质上也是基于对电影的赞叹,基本和内心的恐惧无关。实质上,这是一部温馨的电影,乐观、活泼而且很有味道,它实现了一种突破,虽然它依然继承了了蒂姆·波顿的阴暗。影片内容荒诞滑稽,色彩则极尽斑斓,活人世界死气沉沉,僵尸世界反而多姿多彩,明显又是一部让人惊奇、风格诡异、美丽幽暗、浪漫诙谐的作品。《僵尸新娘》虽然是部人偶片,但仍不失一部两人再度合作的优秀影片。
第二章 浅谈电影中的哥特式风格
在哥特风格的电影中,人物大部分是吸血鬼、骷髅、鬼怪、女巫;导演大多擅长用色差的对比和光线明暗的对比来营造氛围;多以黑色或灰色等暗色为主体色调,布景比较舞台化,有时会使用哥特绘画构图背景,而弃用真正的场景;无边的黑暗充斥着萤幕、具有浓郁的哥特风格的建筑与低沉的黑云随处可见;高昂与低沉顿挫的音乐交响在一起,与剧情丝丝相扣的同时又散发出了阴森鬼气的寒意;悬疑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缭绕着绝望的气息;演员形象、举止展现出的是高贵黑暗的特质,这些都是哥特电影的标志性符号。哥特电影借助这些标志性符号来展现黑暗、孤独而又高贵的精神追求,挖掘出人类精神世界的黑暗面。
第三章,浅谈《僵尸新娘》中独特的角色造型设计
蒂姆·伯顿经典的两部动画电影《僵尸新娘》(2005)和《科学怪狗》(2012)夸张诡异的角色设计以及充满恐怖气息的场景布置无一不在诠释蒂姆伯顿对于哥特式风格娴熟的运用。在我看来,蒂姆·伯顿在这两部动画电影中恐怖而又带有温情的角色造型设计相比诡异神秘的场景设计更胜一筹,值得我们挖掘与借鉴。但是我认为《僵尸新娘》以其恐怖夸张却又捎带喜感的独特角色设计风格至少在角色设计中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亮点颇多,同时在很多细节处表现出了导演的精益求精与良苦用心。
影片中的动画角色形象有着十分夸张的角色造型,男女主人公的脸部几乎被硕大的眼睛所占据。四肢就想牙签一样纤细无力,给人感觉苍白而羸弱。夸张的身体比例凸显了每个主人公体型的纤细和瘦弱,充满着病态。由于木偶的脸是僵硬的,所以把眼睛夸张地放大,占据脸的大部分面积,创造出了动画特有的夸张的艺术表达效果。
其中的主人公僵尸新娘艾米丽完全颠覆了在我心目中新娘的形象,没有在我们潜意识中所认为新娘那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惊世美貌,早已破损的婚纱表现了待嫁时华丽与端庄。甚至脸上还有一个窟窿,眼珠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而且眼窝里还住着一只大青虫,纤细的胳膊只剩下了白骨,飘逸的白裙下也时不时地漏出只剩白骨的长腿,仿佛时刻提醒着观众她是个僵尸的事实。相对于维多利亚,艾米丽的大眼睛在永远透露着忧郁的眼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感觉艾米丽的着装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被抛弃的芭比娃娃,她身上本是纯白的婚纱,因为被杀害后埋在土里,慢慢变成了淡淡的土灰色,不仅显示了她的遭遇,而且说明了她的身份。她一头蓝灰色的头发,深蓝色的眼影,红色的嘴唇充满着死寂与诡异。艾米丽蓝灰色的皮肤,蓝色的头发和白色的骨头,设计师利用冷色调给人营造出僵尸新娘悲惨的遭遇,只凭角色形象设计就能给观众传递一种悲伤的情绪。
《僵尸新娘》中主角的角色设计十分出彩,我觉得更能从配角考究的角色设计中体现出蒂姆·伯顿近乎偏执的细节主义。尤其是以僵尸们的角色设计最让人印象深刻。赋有喜感的设计颠覆了所有人对于僵尸的认识。但是在角色造型迎合剧情的同时,又可以从各个角色特有的角色形象和穿着打扮看出其前世的职业。例如海盗和将军,海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残缺的肢体和错乱的牙齿,剧中的海盗符合所有人对于海盗的认识和想象。而将军身着一身近代标准的欧式军服,华丽的外套,洁白的马裤,锃光瓦亮的马靴,很符合人们对于近代军人的想象。一个海盗,一个近代的欧洲军人,不经意间不仅突出了电影的地方文化特色,又向观众直观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是我们才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一个成功的角色设计可以表达如此多的信息,并且为整部电影的独特风格加分不少。
第四章,浅谈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角色设计
我认为,国产动画中也不缺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动画影片,例如像《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娃》等等我们都能够耳熟能详的国产优秀动画电影。在这些优秀的动画电影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角色造型设计必不可少。
在《大闹天宫》中,很成功地将京剧中的脸谱元素融入到了角色造型的设计工作中,使得整部电影充满着中国文化特色。我认为选用脸谱这个中国元素很值得我们借鉴。因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且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尤其在国外的影响力巨大,是中国文化的四大名片之一。选用京剧的创作元素可以让人瞬间由京剧想到中国文化,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可以使整部电影充满着不同于其他地区动画的风格,看点很多,很具有吸引力。
但是今年来出品的一些国产电影跟风严重,多模仿美式动画风格。幽默搞怪的叙事风格,夸张可爱的角色设计风格已经让我们没有办法再在片中找到任何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影片或许很受欢迎,但是由于缺乏影片独有的特点,千篇一律,几乎没有看点。我感觉目前的现状好像是在用西方的思维,西方的审美再加上西方的技术拍发生在我们中国的故事,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丧失自己独有的风格。
总结
根据此前上映的一些国产电影,我觉得国产动画在技术上已经完全有能力和一些知名的动画强国分庭抗礼,但是为什么国产动画还是起色不大?我认为是因为国产动画还没有从西方 模式拍中国故事的怪圈中完全走出来。但从角色造型方面说,我相信《僵尸新娘》这部电影的角色造型无论是病态的角色造型,还是具有浓郁欧洲特点的服饰道具,都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与研磨。我相信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足够我们去挖掘,去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产动画电影之路。
篇2: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教堂“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篇3: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的衍变
关键词:哥特式,历史,传承,延续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一、哥特式建筑的形式特点
在哥特式时代以前,西方艺术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源起,能够被后来的研究者确切地圈定时空坐标。哥特式建筑样式第一次避免了这样的“命运”。纵观哥特式建筑史,从其早期到其盛期,哥特式建筑师最重要的兴奋点在于尽力寻求高度上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哥特式艺术史的时候,必须同时考察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因为就哥特式风格而言,任何意义上的单一发展进程都是不存在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二、哥特式建筑的历史与传承
1、法国哥特式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壁的雏型。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百年战争发生后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2、英国哥特式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威廉一世回到英国即位后,引入了很多法国习惯,也带来了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英国出现了多种筋梁结构的穹顶,例如伞形、扇形、葱形等。英国哥特建筑的特色在于其极端的长度,并且其内部对于水平方向的强调看起来甚至多过垂直方向。同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的哥特教堂相比,每一座英国的主教堂(索尔兹伯里主教堂除外)都有着非常多样化的形式。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同时期修建并且有着不同的风格,未尝试在形式上的统一,这一点是很普遍的。
英国的哥特主教堂袖厅比较长,有些有两个袖厅,如同四肢摊开。正面,门的意义并不像在法国那样重要,公理会的入口通常位于一侧。玫瑰花窗不会在正面的大窗户上体现,而是出现在袖廊的山墙。在教堂的十字交叉部几乎总有一座塔,有可能很大并带有塔尖。在英国,教堂东面往往是方的,但有的也会呈现不同的形式。
3、德国哥特式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
4、意大利哥特式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我们不能简单的评价哥特式不美,或者文艺复兴美不美,因为一种风格的形成与演变有它的地域因素,也有它的社会因素,每一种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也都有它的必然性与客观性。
哥特式时代始于1150年左右。大约绵延了三个世纪。也就是说,哥特式风格在1150年前后诞生,统治西方造型艺术领域约三个世纪之久。随着哥特式结构体系的出现,建筑物的高度,采光这些曾令罗马式建筑师深感苦恼的问题,在哥特式建筑史上终于不再成为问题了。作为哥特式艺术的一个主要部分,哥特式建筑追求的效果便是充足的采光、宽阔的空间。在哥特式艺术盛行期间,哥特式建筑始终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是人在严酷的现实社会中,渴望逃脱尘世、寻求灵魂宁静的童话。
三、哥特式建筑文化艺术形式在近现代的延续
在近现代众多的哥特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便是英国国会大厦,也是英国议会(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英国国会大厦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从外表来看,其顶部冠以大量小型的塔楼,而墙体则饰以尖拱窗、优美的浮雕和飞檐以及镶有花边的窗户上的石雕饰品。在夜幕下议会大厦更显美丽,它的众多塔楼和针塔般的尖顶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像王冠一样闪闪发光。英国国会大厦的主轴线上是耸立在大厦入口之上的维多利亚塔(高104米)和大本钟塔(高98米)。重量超过13吨的大钟得名于一位叫本杰明·霍尔的公共事务大臣。有4个直径9米的钟盘大钟是在著名的天文学家艾里的领导下建造的。当大钟鸣响报时的时候,钟声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响彻四方。
英国国会大厦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个哥特复兴杰作,是当时整个浪漫主义建筑兴盛时期的标志。整体造型和谐融合,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丰富情感。其平面沿泰晤士河南北向展开,人口位于西侧。特别是它沿泰晤士河的立面,平稳中有变化,协调中有对比,形成了统一而又丰富的形象,是维多利亚哥特式的典型表现,流露出浪漫主义建筑的复杂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其内部一方面以帕金设计的装饰和陈设而闻名,另一方面也以珍藏有大量的壁画、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而著称,被人们誉为“幕后艺术博物馆”,作品水平甚高。英国国会大厦为全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物,其雄伟之气,同类建筑无与伦比。从威斯敏斯特桥或泰晤士河对岸观赏,其鬼斧神工之势使人赞叹不已。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比比皆是。它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为例。
四、结论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他所产生的时代是具有革命性的,并且哥特式建筑风格又是深深的扎根于其所存在的时代的。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哥特式建筑都有着本质上的共通,它们都是结构艺术的先驱。现代建筑应在实用简洁的同时多吸取早期建筑的优点和华丽,把建筑的世界装点的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路易·格罗德茨基.哥特建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2]威廉·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中国美院.2011.
[3]保罗·弗兰克尔.哥特式:八百年的文献与阐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篇4: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哥特式 情节 性格 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哥特式小说盛行于19世纪初的英国。这种小说主要以废弃的古堡、荒原为背景,描绘极端的或不同寻常的事情以及人物扭曲的心理。艾米莉·勃朗特受这种写作风格的影响,于1848年出版了《呼啸山庄》这部极具哥特式风格的小说。小说在出版之初受到了外界的很多批评,批评家认为小说中充满了阴森恐怖,人物性格扭曲,称其为一部耸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直到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英国著名评论家毛姆给予《呼啸山庄》很高的评价,他说艾米莉·勃朗特把对爱的那种痛苦、迷恋、残酷、和执着描绘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外部环境的哥特式描写给读者以强烈震撼,使其留下深刻印象。
一 哥特文学的特征
“哥特”这个词原意是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特”一词又被艺术家们用来指代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曾在12至15世纪的欧洲很盛行,其特点是:“拱顶、有细长柱,窗户狭窄,内部阴森,地道甚至是地下藏尸所等”。也因此,哥特一词被赋予恐怖、野蛮、神秘、诡异、中世纪等多种含义。直至18世纪中后期,“哥特”一词被用以命名小说体裁。受到其在建筑风格中的特点的影响,哥特文学被用以指代一种恐怖和怪诞小说,喜欢借用中世纪的城堡、废墟或荒野为阴森恐怖的场景,人物则表现出一种病态、魔鬼般的性格,故事情节着力渲染暴力、恐怖和刺激。在当时,这种小说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主要用于供有钱人消遣,但后来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哥特小说常运用想象、虚构等超自然素材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充满恐怖和神秘的超现实事件,通過对超凡事件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一种极端的、震撼的人物内心世界。这种表现手法是对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一次颠覆。
哥特式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常结合时代精神并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及意识流风格,以非主流的表现形式来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与复杂现实纠缠不清的社会现实,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渲染恐怖气氛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揭示社会的邪恶面来激起人们对人性中阴暗面的探索,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思索,反映人性的弱点、精神上的恐慌以及人丧失家园的空虚。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式文学的传统,创作中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其主题涉及阴谋仇恨,小说人物性格扭曲变态,场景阴森恐怖。
二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点的体现
《呼啸山庄》以荒原为背景,描写了住在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小说围绕爱、恨、情、仇的主题,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外部环境上的哥特式描写,使整篇小说充满了神秘恐怖气氛。
1 哥特式写作风格在故事情节中的体现
《呼啸山庄》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复仇、阴谋、暴力、虐待展开。故事充满神秘、恐怖气氛。在小说一开始,洛克伍德在凯瑟琳的房间发现一本发霉的书附页上写着:“凯瑟琳,她的书……这可怕的星期日……我希望爸爸快些回来……亨德雷是个可恶的……他对希斯克利夫是残忍的……我们准备反抗……今晚行动……”这些话使故事充满了神秘性。小说接着向读者讲诉了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老恩肖在利物浦街头捡来的弃儿,没人知道他的身世背景。在出走三年后,他衣着体面的锦衣还乡,没人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钱。事事都充满神秘感。作品中的神秘气氛在洛克伍德的恶梦也充分展现:当洛克伍德一合上双眼,就听到风雨交加的声音,“不管怎样,我一定得让他不再响!他喃喃自语,用拳头捅碎了玻璃,伸出胳膊去抓那根搅人的树枝,不料他的拳头没有抓到它,却碰到一个冰冷冷的小手的手指头!一个极凄惨的声音抽泣着‘让我进去,让我进去’……凯瑟琳的那张脸向窗里望。”恐惧让洛克伍德变得残忍,他抓住了那只手在破了的玻璃面上来回的划着,直到鲜血流了下来,染红了铺盖。这时,那个忧郁的声音还在呼唤:“已经20年了,我已经做了20年的流浪人了……”凯瑟琳的灵魂十八年来一直侵扰着希斯克利夫。在一个风雪夜,当他挖掘凯瑟琳的坟墓时,甚至听到从教堂墓地中传来的叹息声,这叫他确信凯瑟琳的灵魂没有走远,一直在荒原上飘荡,在呼唤着他。小说的最后,也以一个牧羊小孩的话证实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两人的灵魂最终相聚到了一起,“我看见希斯克利夫和一个女人在那边,在山崖底下……”
虐待在小说中贯穿始终。当希斯克利夫寄人篱下时,他受尽亨德雷的虐待,亨德雷心里恨他,就以行动折磨他、捉弄他,还趁没人注意时狠狠地拧他。在老恩肖去世后,亨德雷把希斯克利夫贬为仆人,让他干繁重的体力活,找茬对他拳打脚踢,当众羞辱他,不许他和凯瑟琳见面。在希斯克利夫复仇时,他以同样的手段对待身边的人。当亨德雷不甘心家产被希斯克利夫骗走,与其打斗时,希斯克利夫不顾亨德雷已经昏死过去,毫无感情地踢他、踩他,拿他的头往地板上撞,直到累得喘不过气来才不甘心的停手。他侮辱伊莎贝拉、毒打她、逼她下跪,用刀子在她脸上留下血迹和伤痕。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折磨毒打。把凯茜骗到呼啸山庄扣留,不让其与快死的父亲相见,还扬言要把凯茜和林顿来个活体解剖。这些场景无不体现了小说的哥特风格。
2 哥特式写作风格在人物性格中的体现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流浪街头的弃儿,老恩肖把他从利物浦带回呼啸山庄,并对他宠爱有加,对他的好甚至超过了亲儿子。但是除了老恩肖和凯瑟琳之外,其他人都歧视他,讨厌他。希斯克利夫饱受虐待和压迫。童年的遭遇导致其早期敏感和抑郁性格的形成。老恩肖去世后,凯瑟琳的哥哥亨德雷成为家庭的统治者,他对希斯克利夫的虐待变本加厉,使其受尽歧视和侮辱。这时只有凯瑟琳——这个善良的小姑娘同情他、关心他,能够带给他温暖。凯瑟琳的爱是他在这样一个压抑环境中唯一的一缕阳光。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他和凯瑟琳相爱了。这份爱使得他可以忍受来自亨德雷的非人的待遇与侮辱,也慢慢形成了希斯克利夫的孤僻、坚忍、顽强的性格。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偶然闯入画眉山庄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在五个礼拜的日思夜想后,希斯克利夫盼回的是一位焕然一新、娇艳优雅的小姐。受到文明熏陶的凯瑟琳与蓬头垢面的希斯克利夫有了明显的距离。最终,凯瑟琳背叛了爱情,嫁给了画眉山庄的主人林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的最后一点爱消失了。不能接受这样残酷现实的希斯克利夫离开了呼啸山庄。失去了唯一的精神家园使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开始扭曲,他认为造成这一切恶果的根源是亨德雷,他要报复,要亨德雷加倍的偿还。在出走三年之后,他带着刻骨的仇恨、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回到了呼啸山庄。
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希斯克利夫就是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他先是投亨德雷所好,和他赌博,赢光了他的钱,最终赢得呼啸山庄。而后拐走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对她侮辱、虐待,以此来发泄对情敌的仇恨。仇恨使他变得人性磨灭,竟然把复仇之手伸向下一代。他以亨德雷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亨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不让他受教育,把他变成了无知、粗鲁的野蛮人。即使对长得酷似母亲的凯瑟琳的小女儿凯茜,他也不放过。他不仅掠夺了小凯茜的画眉山庄,而且对她任意打骂,剥夺她的精神世界。
至此,希斯克利夫霸占了两个山庄,仇人一个个死去。他复仇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快乐和满足,却变得空虚与茫然:“我穷凶极恶,却落到这样一个结果,不是太荒唐了吗?我把自己磨炼出一股狼劲儿,拼了命干,谁知等到一切都布置好了,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我却发觉我的意志力消失了……我几十年的冤家对头并没有把我打败呀,眼前正是时机,向他们的后代报仇解恨。可是有什么用呢?”小凯茜和哈里顿之间的真挚爱情使希斯克利夫残存的爱再次萌发。他说:“哈里顿仿佛是我青春的化身,是我那不朽爱情的幻影,是我为了维护自身权利拼死拼活的幻影,也是我的骄傲,我的幸福,我的痛苦的幻影。”最终,他从十恶不赦的魔鬼回归到了善良的人。
希斯克利夫由善到恶、由恶向善的性格转变体现了他性格的双重性。勃朗特笔下的这一“恶棍英雄”形象既遭受迫害,又迫害他人;既让人痛恨,又引人同情。残暴、冷酷、心理扭曲等哥特式风格在希斯克利夫的复杂性格中得到集中体现。
3 哥特式写作风格在外部环境中的体现
从外部环境背景来看,故事发生在约克郡的一个荒原上,由于地理原因,这里气候恶劣,终年刮着北风,经常风雪交加,乌云密布。但是荒原是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乐园,在这里,他们可以躲避来自山庄的压抑和虐待。荒原上没有世俗偏见和对人性的摧残。在阴郁的天空下面,是雾蒙蒙的荒原,一泓溪水涓涓的流淌,漫山遍野的野花生机勃勃——一切都充满了野性和活力。在这片自由天空下的两个主人公如同两个自由不羁的灵魂。仿佛只有苍茫的荒原才是他们灵魂的归宿。当希斯克利夫想念凯瑟琳时,他会去荒原;凯瑟琳嫁给林顿,他在荒原上喊叫来发泄内心痛苦;凯瑟琳的鬼魂在荒野游荡不肯离去。苍茫质朴的荒原自始至终都是整个故事的精神家园、主人公情感的归宿。旷野的荒芜在作者的笔下有着独特的神韵,与情节发展紧密联系。
在小说一开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窄小的窗子深深地嵌在墙里,墙角有大块的凸出的石头防护着”;大门的周围有“古里古怪的石刻”,还刻着“一五○○这样一个年份”的字样,这些都是哥特风格的体现。山庄内终年不见阳光,到处阴森、恐怖,冒着一股子的寒气。当洛克伍德走进他们房屋的客厅时,他看到:“用来吃饭的盘子一直堆到屋顶,旁边还放着鲜红的生肉,有牛腿、羊腿、火腿,烟囱上挂着一支老式长枪和一对猎枪”。生肉让人联想到尸体,武器是暴力的象征。那堆得高高的盘子仿佛在暗示呼啸山庄无法经历暴风雨的打击,随时都会坍塌。作者对环境的哥特式描写,使人感到呼啸山庄是一个荒凉、恐怖而又神秘的地方。
小说中,狂风暴雨的外界环境似乎具有双重含义:既是自然野性的体现,也是冷酷残暴的代名词。小说中有多处对暴风雨的描写:老恩肖去世的那个晚上,“大风绕屋咆哮,并在烟囱里怒吼,听起来狂暴猛烈”,这咆哮似乎是来自希斯克利夫内心的呼喊,最爱他的人离他而去了,失去庇护所的他从此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午夜,“暴风雨来势汹汹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起了一阵狂风,打了一阵霹雷,不知是风还是雷把屋角的一棵树劈到了。”此时的暴风雨衬托了凯瑟琳内心巨大的悲痛。希斯克利夫的出走带走了她的灵魂,从此她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荒野上流浪。凯瑟琳痛苦、恐惧的心情化作无情的暴风雨,渲染了小说的气氛,增加了悲剧成分。在凯瑟琳下葬的夜晚,“天气变了,南来的风变成了东北风,先是带来了雨,跟着就是霜和雪。”这场大雪摧残了樱草花、番红花,使百灵鸟鸦雀无声,连幼树的嫩叶都发黑了。大雪对生机的扼杀象征着凯瑟琳的死去带走了希斯克利夫心中最后的一点爱。大地失去生机如同地狱一般,希斯克利夫的人性也从此磨灭,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
总而言之,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恶棍英雄”式的人物塑造和神秘恐怖的环境描写,充分展示了作品的哥特式风格。《呼啸山庄》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是艾米莉·勃朗特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好书。
参考文献:
[1] 刘尊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2] 安德鲁·桑格斯,谷启南等译:《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艾米莉·勃朗特,方平译:《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篇5: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
(一)结构特点
(1)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结构自重减轻,便于复杂平面架设拱顶;
(2)飞券凌空越过侧廊上空,抵住中厅拱顶的侧推力,飞券取代侧廊半拱顶,中厅可开大侧窗;
(3)全部采用尖券、尖拱,侧推力小,十字拱顶覆盖的开间不必保持正方形。
(二)内部处理
(1)中厅空间比例尺度处理上突出高耸和深远感,引发向前(神坛)、向上(天堂)的动势,
(2)划分突出垂直趋势,墙墩雕成束柱状,加强垂直感。
(3)由于结构轻巧,可开大窗,加之使用彩色玻璃镶嵌,阳光经透射使室内五彩缤纷,产生灿烂的天堂幻景。
(三)外部处理
(1)西立面典型构图:水平、垂直均为三段划分。下段三座门,周圈层层雕饰,中段中央精美的圆形玫瑰花窗象征天堂。
(2)突出垂直感,体形往上缩小收尖,造成向上动势。
(3)满布雕刻,轻灵通透。
篇6:哥特式建筑代表作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作top3: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于1194年至1250年开始建设,在13世纪又对建筑进行了细微的调整,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作top2:伯格莱茵斯坦城堡
伯格莱茵斯坦城堡位于德国的山坡之上,这座建筑始建于13与13之间,波斯的王子弗雷德里克曾经对这里进行重建,并居住在这里。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作top1:奥德纳尔德市政厅
篇7:哥特式建筑有哪些特点?
1.门窗由半圆拱形改为尖拱,更具向上的方向感,
2.柱子采用束柱,就是一根柱子做得好像几根细柱捆成一束,垂线感觉强烈。 3.拱顶则用尖券X形交叉式或六分肋拱作为承重构件,使大厅显得高耸而奇特,
篇8: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
本文借鉴哥特式建筑风格、参照折板网壳和柱面网壳网格特点[2],应用APDL( 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 参数化设计语言[4]研制了网格类型分别为短程线、联方、单斜杆、弗普尔、双斜杆的五种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方法及相应宏程序,并进行了受力性能分析及形状优化设计。用户只需输入跨度S、矢高F,环向对称区域份数Kn、径向节点圈数Nx,便能方便、快速地建立这五种不同网格类型的角锥折板网壳模型; 通过受力性能分析得到五种网壳受力性能较好的网壳模型,并研究了五种类型角锥网壳最不利位移和最不利应力随矢高变化规律; 形状优化设计可有效的得到在跨度、矢高不变时结构耗钢量随网格数变化情况及耗钢量最小的最优网格数[5]。本文为该类网壳结构设计、性能分析、形状优化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1 几何描述
角锥折板网壳结构主要几何参数[6]有: 跨度S、矢高F、环向对称区域份数Kn( 对应棱角数) 、径向节点圈数Nx ( 对应网格密度) ,以六角锥为例( 图2) 。
2 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
借鉴普通折板网壳结构参数化设计[6]思想及双坡屋顶折板网壳结构[7]连杆方式,研制了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结构参数化设计宏程序,下面给出相应设计方法。
2. 1 短程线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
首先给定跨度S、矢高F、环向对称区域份数Kn、径向节点圈数Nx,定义截面参数、材料属性等。令顶点为1 号节点确定其坐标为( 0,0,F) ,利用APDL循环语句[4,8]先由顶点向下依次生成各脊线上的点,然后利用ANSYS软件中的FILL命令生成相邻脊线之间的点,得出第i圈第j区节点编号为j + i( i - 1) Kn /2 + 1,再按照以下连杆方式进行杆件连接。
2. 1. 1 环向杆连接
第1 ~ Kni - 1 对称区的各相邻节点环向连杆方式为1 + Kn( i - 1) i/2 + j,1 + Kn( i - 1) i/2 + j + 1,第Kni对称区的各相邻节点环向连杆方式为1 + Kn( i - 1) i/2 + 1,1 + Kn ( i - 1) i/2 + Kni。
2. 1. 2 径向杆连接
以下的k表示当前节点所在份数。第一圈的径向杆件连杆方式为1,1 + j。第1 ~ Kn - 1 份第i圈最后一根径向杆的连杆方式为1 + Kn( i - 1) i/2 +( k - 1) i + j,1 + Kn( i + 1) i/2 + ( k - 1) ( i + 1) + j。第Kn份中第i圈的最后一根径向杆连杆方式为1 +Kn( i - 1) i /2 + 1,1 + Kn( i + 1 ) i /2 + ( k - 1 ) ( i + 1 )+ j。所有对称区( 第1 ~ Kni对称区) 内的一般正向连杆方式为1 + Kn( i - 1) i/2 + ( k - 1) i + j,1 + Kn( i + 1) i/2 + ( k - 1) ( i + 1) + j,一般负向连杆方式为1 + Kn( i - 1) i/2 + ( k - 1) i + j,1 + Kn( i + 1) i/2+ ( k - 1) ( i + 1) + j + 1。
连杆完成以后对最外圈的所有节点定义边界约束,将均布荷载等效为节点荷载施加在除最外圈以外的其他所有节点上( 图3) 。
2. 2 联方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
类比上述短程线型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可得联方型网壳参数化设计方法( 图4) 。
2. 3 单斜杆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
类比短程线型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可得单斜杆型网壳参数化设计方法( 图5) 。
2. 4 弗普尔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
类比上述单斜杆型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可得弗普尔型网壳参数化设计方法( 图6) 。
2. 5 双斜杆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
类比单斜杆及弗普尔型折板网壳设计,可得双斜杆型网壳参数化设计方法( 图7) 。
3 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受力分析
采用ANSYS软件对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进行受力性能分析,取跨度S = 50 m,矢高F = 100 m,Kn = 6,Nx = 18。结构杆件采用Q235 钢,截面外径0. 219 m,壁厚7. 5 mm,截面积49. 83 ×10- 4m2,截面惯性矩2 789. 96 × 10- 8m4。施加均布外载荷2. 35 k N/m2[9]、考虑自重,周边采用铰约束。据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10]3. 5. 1 规定,结构允许最大位移为短跨度的1 /400( 为0. 125 m) ,许用应力[σ]= 215 MPa。图8 ~ 图12、表1 分别给出五种角锥折板网壳受力后的位移云图、应力云图、最不利位移及最不利应力值。
由图8 ~ 图12 可见,在跨度S、矢高F、环向对称区域份数Kn、径向节点圈数Nx、杆件截面尺寸均相同时: 五种不同类型网壳最大位移都发生在每个扇区的中间偏下处,说明该处刚度较弱; 最小位移除联方型外都发生在脊线上各节点处,说明结构脊线处刚度较强; 最不利应力除联方型外都以压应力( 杆件受压) 为主,短程线型最不利压应力发生在每个扇区的中间偏下处,单斜杆压应力发生在每个扇区中间偏下的环向杆和最外圈两边对称部位的径向竖杆处,弗普尔型最不利压应力发生在每个扇区最外圈中间部位的径向竖杆处,双斜杆型最不利压应力发生在中间偏下方的环向杆靠近脊线处; 联方型最不利应力以拉应力为主,发生在每条脊线的脚点处。总的来说,联方型除外的四种网壳最不利压应力都在每个扇区中间偏下处,说明此处强度较弱,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要注意。
由表1 见,所述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中,短程线型角锥网壳最不利位移最小,单斜杆型角锥网壳最不利压应力最小。综合杆件数量和工程造价等原因,短程线型角锥网壳在这五种之中最好。联方型角锥网壳虽然最不利应力满足规范要求( 215 MPa) ,但最不利位移已超出许用位移值( 0. 125 m) ,静力性能不好,其原因是无环向杆导致。
表2、表3 分别给出跨度S = 50 m、矢高F以5m步长从30 m增加到140 m时115 种工况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最不利位移和最不利应力值。
结果表明,联方型角锥网壳最不利位移均超出许用位移值( 0. 125 m) ,在所选矢高范围内不满足受力要求,实际工程中不建议使用; 短程线型网壳最不利位移随矢高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其余三种网壳最不利位移都随矢高的增大而增大,但这四种网壳的最不利位移变化均无明显( 在毫米级) 变化,可见矢高变化对角锥网壳的刚度影响不大,实际工程设计时可利用这一特点。除联方型以外的其余四种折板网壳最不利压应力均随矢高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说明增加矢高可以提高网壳的强度,但矢高超过一定限度则不利于网壳强度的发展。五种网壳除联方型外的最不利拉应力相对最不利压应力均较小。综合考虑,短程线型角锥网壳相对其它几种网壳的最不利位移随矢高变化幅度最小,最大值比最小值仅大了0. 013 m,所以实际工程中建议优先使用短程线型角锥网壳。
4 角锥折板网壳形状优化
实际工程设计时除考虑结构受力性能外,结构的耗钢量( 经济成本) 也必须考虑。当结构跨度S、矢高F确定后,耗钢量的多少取决于网格数即环向对称区域份数Kn和径向节点圈数Nx的选择。
下面以结构的耗钢量为目标函数,以Kn、Nx为设计变量采用序列两级优化算法[2,11]对角锥折板网壳进行形状优化设计。第一级优化首先确定节点位置和数量,以杆件截面积和节点体积作为设计变量,采用一维搜索法和相对差商法进行截面优化设计;第二级优化固定杆件截面积和节点体积,以Kn、Nx为设计变量进行形状优化。两级优化交替进行,直到收敛到最优解为止[12]。网壳结构形状优化数学模型如下式: ①设计变量,杆件截面积Ai( i = 1,2,…,m1) ,节点体积Vj( j = 1,2,…,n) ; ②目标函数,结构总重量。
式中,m1为杆件组数; n为节点总数; Ai为第i根杆件的面积,单位m2; Vj为第j个球节点的体积,m3;ρi、ρj分别为杆件和球节点钢材的密度,kg /m3; li为第i根杆件的几何长度,m; Vj= πD2t; D为球节点直径,mm; t为焊接空心球节点的壁厚,mm。
选取短程线型角锥网壳为例,计算了跨度S =70 m,矢高F = 140 m,Kn = 6、7、8、9,Nx = 10、11、12、…、19、20 时44 种工况该种网壳的耗钢量( 表4) ,并给出耗钢量随网格数变化趋势( 图13) 。
由表4 及图13 可知,网格数的变化对结构耗钢量影响较大。网壳的总耗钢量均随Kn的增大而增大,随Nx的增加( Nx = 10 ~ 15) 先减小后增大( Nx= 15 ~ 20) 。初始时随着径向节点圈数Nx的增加,不同位置杆件选取不同截面参数可使结构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原来过粗的杆件得到改善,从而结构耗钢量明显减少; 当各部位杆件所选截面参数都合理时Nx继续增加,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改善不明显,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杆件数量增多,造成结构整体耗钢量增多。所以确定最优网格数,使得在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及某些建筑要求的前提下,结构耗钢量最低,对实际工程中降低工程造价尤为重要。综合表4 及图13 可知,短程线型角锥网壳在S = 70 m、F = 140 m时的最优网格数为: Kn = 6,Nx = 15。
5 结语
( 1) 将哥特式建筑风格与角锥折板网壳结构设计相融合,应用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研制了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宏程序。用户只需输入角锥折板网壳结构跨度S、矢高F、环向对称区域份数Kn( 棱角数) 、径向节点圈数Nx,便能方便、快速地建立具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为实际工程中该类网壳的模型建立、受力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了极大方便。
( 2) 对五种不同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进行了静力分析,得出短程线型角锥网壳相对其他四种网壳类型受力性能好; 联方型角锥网壳静力性能最不好,在实际工程中不建议使用。矢高变化对角锥折板网壳的刚度影响不大,增加矢高能有助于提高结构强度,但矢高过高会适得其反。
( 3) 对五种不同网格类型中相对较好的短程线型角锥折板网壳进行了形状优化设计,得到在跨度、矢高不变的情况下耗钢量最少、造价最低的网格划分方式即环向对称区域份数Kn、径向节点圈数N的选取。为实际工程中降低工程造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所述联方型以外的四种网格类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方案造型美观,能充分体现哥特式建筑风格,且受力合理,选取合适的网格数能减少工程中整体结构耗钢量,降低工程造价,可作为哥特式建筑设计一条有效途径,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该参数化设计、受力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及相应软件为哥特式建筑风格折板网壳结构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一条具有潜力的研究方法。
摘要:借鉴哥特式建筑风格和角锥折板网壳特点,采用APDL(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参数化设计语言,研制了五种不同网格类型的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宏程序,实现了给定跨度S、矢高F、环向对称区域份数Kn和径向节点圈数Nx等参数下,五种类型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对五种网壳进行了受力性能分析,探究了网壳结构最不利位移、最不利应力随矢高变化规律:并以结构耗钢量为目标函数,以Kn、Nx为设计变量进行了形状优化。建模实例表明该参数化设计宏程序方便、快捷,形状优化设计给出了在跨度、矢高不变时结构耗钢量随网格数变化规律及耗钢量最小的最优网格数。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角锥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受力性能分析,形状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晋.论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影响.济南:山东大学,2010XU J.On the art of european gothic architecture and its impacts.Jinan:Shandong University,2010
[2] 鹿晓阳,赵晓伟,陈世英.离散变量网壳结构优化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13Lu X Y,Zhao X W,Chen S Y.Optimization design of discrete variable shell structure.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13
[3] 张毅刚,薛素铎,杨庆山,等.大跨空间结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Zhang Y G,Xue S D,Yang Q S,et al.Large span space structure.Beijing:Machinery Industry Press,2013
[4] 龚曙光,谢桂兰.ANSYS参数化编程与命令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Gong S G,Xie G L.ANSYS parametric programming and command manual.Beijing:Machinery Industry Press,2010
[5] 陈世英,鹿晓阳,綦文,等.凯威特网壳最优网格研究.建筑钢结构进展,2013;15(2):21—25Chen S Y,Lu X Y,Qi W,et al.Optimal configuration analysis of Kiewitt reticulated shells.Progress of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2013;15 (2):21—25
[6] 鹿晓阳,张萍,陈世英,等.折板网壳结构参数化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1):1—6Lu X Y,Zhang P,Chen S Y,et al.Folded plate latticed shell structures parametric design and stress analysis.Journal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2013;28(1):1—6
[7] 陈亚若,鹿少博,鹿晓阳,等.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网壳结构的融合——四坡与双坡坡屋顶折板网壳参数化设计与受力分析.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29(1):33—39Chen Y R,Lu S B,Lu X Y,et al.Fu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modern shell structure:parametric modeling and stress analysis of hipped roof and coupled roof folded plate latticed shell structure.Journal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2014;29(1):33 —39
[8] 王新敏.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Wang X M.Numerical analysis of ANSYS engineering structure.Beijing:People’s Communications Press,2007
[9] 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GB 50009—2001.Load code for building structure.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6
[10] JGJ 7—2010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JGJ 7—201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pace frame structures.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2010
[11] 孙焕纯,柴山,王跃方,等.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Sun H C,Chai S,Wang Y F,et al.Discrete variabl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esign.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2
相关文章:
哥特文化02-09
美图秀秀打造唯美哥特风签名图02-09
戏剧美学研究方法论02-09
数字建筑实验室02-09
音乐美学鉴赏方法研究02-09
哥特式建筑文化论文02-09
哥特式建筑代表作02-09
哥特式文化02-09
《简·爱》对哥特手法的创新02-09
哥特式建筑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