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蛋白

关键词:

抗原蛋白(精选十篇)

抗原蛋白 篇1

1 大豆蛋白的抗原组成

按离心沉降和免疫学方法可将大豆蛋白分为11S球蛋白 (大豆球蛋白) 和7S球蛋白 (β和γ伴球蛋白) , 其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约占大豆蛋白70%, 它们是大豆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性成分。Castimpools等从大豆种子中分离鉴别出4种球蛋白, 包括球蛋白、α-伴球蛋白、β-伴球蛋白和γ-伴球蛋白, 并证明它们是大豆蛋白中主要的抗原成分[1,2]。

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中的主要储藏蛋白, 是一个四聚体蛋白, 分子质量在350~360 kDa, 具有3 000个氨基酸残基。由6对相同的蛋白亚基构成, 每对亚基的分子质量约60 kDa由一个酸性A肽链 (35~40 kDa) 和一个碱性B肽链 (22 kDa) 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3,4,5]。大多数A肽链能引起致敏反应。球蛋白的亚基表现出多态现象, 可分为五种, 根据氨基酸顺序的相似性, 五种亚基可分为两组, 即组Ⅰ (A1aB2, A1bB1b, A2B1a) 和组Ⅱ (A3B4, A5A4B3) [6,7,8,9]。天然状态下的11S组分蛋白质分子结构十分紧密, 不容易被酶所催化水解。醇能促进球蛋白的解离, 其作用能力在一定范围之内, 随脂肪醇链长度增加而增加。

β-伴球蛋白是7S组分中的主要成分, 又称7S球蛋白, 约占大豆中蛋白质总量的20%~30%, 为一个三聚体蛋白, 分子质量在150~175 kDa之间, 由α、α′、β 3个亚基组成, 分子质量分别为76 kDa、72 kDa、53 kDa[10]。目前研究表明有十种存在形式, 其中有六种已被鉴定出来, 被称为B1-B6, 分别为αβ1、αβ2、αα′β、α2β、αα2、α3。β-伴球蛋白是亚基都含氨基葡糖和甘露糖残基的糖基化蛋白, 可低温溶解, 这是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间最典型的差别所在 (11S球白内不包含碳水化合物) , 在适宜的纯化条下, pH 4.8时可获得β-伴大豆球蛋白沉淀物[11]。目前认为, β-伴球蛋白含量可作为大豆蛋白营养价值的评判指标之一。

2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有: ①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②由于活化免疫系统而提高了维持需要;③增加内源蛋白质的分泌, 导致粪氮增加;④有些敏感动物会出现过敏反应, 导致腹泻、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12]。

长期以来, 人们对仔猪断奶腹泻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病源微生物上, 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不是仔猪断奶腹泻的原发病因 [13,14]。轮状病毒的感染部位与断奶仔猪的肠道损伤的部位不同, 大肠杆菌感染不会造成肠道形态学变化, 而腹泻仔猪往往伴随肠粘膜的组织学变化。

大量研究证实, 断奶仔猪的肠道损伤是由于日粮抗原的过敏反应引起的, 断奶日粮中大豆抗原引起的短暂过敏反应是仔猪断奶腹泻的决定因素。Risley等、Hampson等、Li研究表明大豆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可造成肠道损伤, 主要表现在小肠绒毛萎缩和隐窝细胞增生[15,16,17]。Dureau 等进一步证明, 仔猪对大豆抗原的超敏性与仔猪小肠内皮细胞发生细胞免疫应答而造成小肠绒毛损伤有关。孙泽威等进一步地阐明了大豆抗原蛋白对犊牛的抗营养作用, 即大豆抗原蛋白可引起犊牛肠道组织结构变化, 从而降低了肠道吸收能力, 导致犊牛腹泻、消化率降低和生产性能下降[18]。

3 大豆中主要抗原蛋白致敏机理的研究

动物采食日粮抗原后, 大部分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被消化成不能引起免疫反应的小分子物质, 不到0.02%的大分子物质被原样吸收进入循环系统, 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即产生分泌型IgA, 血清型IgA、IgM、IgG、IgE。大豆抗原进入动物体内主要引起的过敏反应有两种, 即Ⅰ型变态反应和Ⅲ型变态反应。IgE是日粮抗原引起免疫损伤的主要抗体, IgE的Fc段可与组织中肥大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 从而使机体致敏.当大豆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 抗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而导致组织胺的快速释放, 释放的速度在15 min时达到高峰, 释放的时间可持续1 h, 这就是IgE引发的Ⅰ型变态反应。其结果导致血浆中蛋白质漏入肠腔、肠黏膜水肿、杯状细胞渗出黏液及对液体和电解质吸收不良。但是IgE引起的损伤不改变小肠绒毛的结构。IgA对阻止大豆抗原入侵及对已入侵的大豆抗原清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具有互补作用。而黏膜中产生的IgM也可释放到肠腔中, 在IgA缺陷的个体中发挥黏膜免疫效应。IgG在黏膜部位的合成量很小, 并且不能通过上皮细胞, 因此在黏膜免疫系统中只起一般的作用。但是, 穿过肠壁进入循环的大豆抗原可刺激全身的淋巴结, 产生较多的IgG。循环中的IgG-抗原复合物和IgM-抗原复合物可沉积在肠壁组织内, 通过激活补体系统 (可能以IgGⅠ型抗体为主) , 释放出过敏毒素和血管通透性增强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还可粘附于血小板上, 促使活性胺的释放, 或吸引嗜中性粒细胞并被它所吞噬。由嗜中性粒细胞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 引起组织损伤, 即Ⅲ型变态反应。可见, Ⅲ型变态反应可以引起小肠绒毛结构的改变, 但不引起隐窝增生, Ⅰ型变态反应可以促进Ⅲ型变态反应。

研究表明, 饲粮抗原可引起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 (即迟发性超敏反应或Ⅳ型超敏反应) [19]。但是Li研究认为无论血液淋巴细胞还是肠道淋巴细胞对纯化的大豆蛋白质 (抗原) 均无增殖反应, 但却发现腹泻仔猪血液中含有高水平的抗大豆蛋白抗体 (主要是IgG) , 因此认为大豆抗原引起仔猪发生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 (即Ⅲ型超敏反应) [20]。一般认为几种 (即复合型) 超敏反应在断奶仔猪采食大豆蛋白时同时发生。Tizard [21]认为, 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发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由几种不同的免疫损伤机制共同造成的, 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机制, 但很少是疾病的主要机制, 更不可能是疾病的唯一机制。因此, 大豆抗原进入肠壁后可能引起几种超敏反应的发生。

4 对仔猪产生的影响

肠道形态学的改变进而引起功能上的改变, 双糖酶数量和活性下降, 肠道吸收机能降低, 仔猪因此发生腹泻和生长受阻。Stokes用生大豆饲喂3周龄断奶仔猪, 5 d后发生过敏反应, 13 d后消失, 木糖吸收试验的小肠组织学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表明过敏期达8 d。而过敏高峰期在断奶后2周左右, 过敏期可能持续更长, 同时发现给未断奶仔猪饲喂含大豆蛋白日粮也会导致肠道损伤而腹泻[22]。Heppell研究表明大豆抗原造成仔猪小肠绒毛结构损伤, 肠刷状缘酶活性下降, 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降低[23]。Newby[19]等总结了大量文献, 提出了“日粮抗原的过敏反应是断奶仔猪腹泻的先决条件”的理论, 后来的许多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观点。陈代文等、董国忠等、Keylly等、Dunsford等的研究表明, 仔猪肠道对日粮抗原过敏从而导致肠道损伤是仔猪断奶后腹泻和生长发育受阻的一项主要原因[24,25,26,27]。

Li、Friessen研究认为大豆中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是引起仔猪发生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28,29]。Li发现给7日龄的仔猪灌服大豆蛋白提取液, 21日龄断奶后, 喂以含相同大豆蛋白的断奶日粮, 结果在血清中检测到高效价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抗体, 表明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可引起仔猪的体液免疫反应[33]。Fukushima的研究认为β-伴大豆球蛋白是仔猪的主要抗原[31]。

5 加工处理方法

不同加工处理的大豆产品其大豆蛋白抗原性不同, 适当的加工方法可破坏饲粮中的抗原物质, 可大大减缓断奶、更换日粮等所产生的应激, 是早期断奶仔猪良好的蛋白质饲料。目前降低大豆致敏性的加工处理方法有膨化法、热乙醇处理、微生物发酵、酶解法等。

普通热处理的大豆产品会引起断奶仔猪的消化过程异常, 包括消化物的运动和肠道粘膜的炎症反应, 这种变化是仔猪胃肠道对热处理大豆产品的抗原过敏反应引起的。通过膨化或曲霉预处理大豆粕 (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明显下降) , 或使用其他低抗原的大豆产品, 可减轻肠道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减少大豆这种蛋白源对仔猪断奶的应激[32]。在适宜的温度下, 膨化加工的大豆产品能加快仔猪的生长, 提高采食量和改善饲料转化率, 主要原因在于膨化加工的高温、高压可使大豆中脲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抗营养因子失活, 增加适口性, 从而提高仔猪采食量。同时, 膨化加工的物理作用也可使细胞壁破裂, 使细胞内的脂肪和蛋白质等养分释放出来, 更易被动物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养分消化吸收率。席鹏彬等[33]试验发现:经135 ℃湿法挤压处理的大豆日粮与豆粕日粮相比, 可以减轻断奶仔猪的过敏反应, 提高木糖吸收能力, 降低断奶仔猪的下痢百分率, 仔猪的日增重提高, 采食量提高, 饲料报酬提高。Li 等发现对大豆分离蛋白经过湿法挤压处理, 可以降低其抗原性, 减少对断奶仔猪的应激[20,30]。谯仕彦等报道, 可通过改善热加工条件, 采用特殊溶剂浸提及微生物发酵来降低大豆抗原的活性和含量[34]。Kilshow等学者的研究表明, 从热乙醇 (65~80 ℃) 提取的大豆蛋白中未检出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35], 而Sisson等发现用热乙醇提取的大豆产品中仍含有少量的抗原活性物质, 但不影响仔猪的消化[36]。研究认为豆粕经微生物发酵后减轻饲粮中大豆蛋白对肠道的过敏损伤, 使肠道维持良好的结构形态, 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显著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37]。Hong等研究显示豆粕经过发酵处理显著降低了大分子抗原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水平[38]。王之盛等通过对大豆抗原蛋白进行酶解研究, 表明不同外源酶对生大豆和豆粕抗原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 且认为pH 值4.0 的磷酸盐缓冲体系和37 ℃是复合酶制剂降解大豆抗原蛋白质的适宜环境条件, 使用外源酶制剂可显著提高生大豆和豆粕的真蛋白质消化利用效率[39] 。

6 小 结

抗原蛋白 篇2

基因工程植物病毒-一种新的融合抗原蛋白载体

介绍了利用植物病毒生产融合抗原蛋白的优点和载体构建策略,列举了一些植物病毒作为表达载体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

作 者:杨培龙 刘德虎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刊 名:高技术通讯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HIGH TECHNOLOGY LETTERS年,卷(期):10(1)分类号:Q93 Q94关键词:

“抗原—抗体知识”盘点 篇3

关键词 抗原—抗体 知识 盘点

·G633.91

1 抗原(antigen):是指一种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打个比方:抗原一般是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或者机体病变的、非正常的成分,是侵略者。

1.1 抗原包括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1.2 抗原的基本性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1.2.1 异物性: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相同。抗原一般是指进入机体内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抗原也可以是不同物种间的物质,如马的血清进入兔子的体内,马血清中的许多蛋白质就成为兔子的抗原物质;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如血型、移植免疫等;自体内的某些隔绝成分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眼睛水晶体蛋白质、精细胞、甲状腺球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是固定在机体的某一部位,与产生抗体的细胞相隔绝,因此不会引起自体产生抗体。但当受到外伤或感染,这些成分进入血液时,就像异物一样也能引起自体产生抗体,这些对自体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自身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由于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发生反应,于是就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过敏性眼炎、甲状腺炎等。机体其它自身组织的蛋白可因电离辐射、烧伤、某些化学药品和某些微生物等理化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发生变性时,也可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病、白细胞减少病、慢性肝炎等。

1.2.2 大分子性:指构成抗原的物质通过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很好的抗原。为什么抗原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呢?这是因为大分子物质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机体内,有足够的时间和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接触,引起免疫细胞作出反应。如果外来物质是小分子物质,将很快被机体排出体外,没有机会与免疫细胞接触,如大分子蛋白质经水解后成为小分子物质,就失了抗原性。

1.2.3 特异性:指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分子表面的特定化学基因所决定的,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以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做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各种抗原的决定簇数目不同,如白喉类毒素有8个抗原决定簇,流感病毒有40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大多存在于抗原的表面,但也有隐藏在抗原内部的,如牛血清蛋白的抗原决定簇多于18个,但只有6个暴露在抗原表面。隐藏在抗原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一般是无功能的。抗原分子在酶的作用下,使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发挥抗原决定簇的作用。换言之,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而区分“自身”与“异己”。

1.2.4 相对性:抗原特异性是相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共同抗原,这些抗原物质之间可能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现象称为抗原交叉性或类属性。这些具有共同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类属抗原。

2 抗体(antibody): 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打个比方:抗体是对付抗原的防御力量。因为有侵略者的入侵,才有抵抗侵略者的防御力量。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过一段时间后,该动物的血清中出现一些有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科学家们给这些血清成分起了不同的名称,如把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称为抗毒素,把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称为凝集素等。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才把这些成分统一称为抗体。后来,科学家们又通过实验证实,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举行专门会议,将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相关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g)。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异常免疫球蛋白以及“正常人”天然存在的免疫球蛋白亚单位等。因而免疫球蛋白是结构及化学的概念,而抗体是生物学及功能的概念。可以说,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抗体的主要功能是与抗原(包括外来的和自身的)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清除侵入机体内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异物,中和它们所释放的毒素或清除某些自身抗原,使机体保持正常平衡,但有时也会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害,如抗双链DNA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一些自身抗体的产生,对人体可造成危害。也就是说,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即: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瘤产生的: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它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抗原蛋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乙型肝炎患者274例, 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治标准[1], 其中男153例, 女121例, 年龄18~45岁, 平均 (26±16) 岁。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标本, 常规冰冻备用。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荧光定量PCR仪 (罗氏) , 全自动酶标仪 (日本) 。HBV-DNA试剂、pre-S1Ag试剂及HBV-LP试剂均为上海生物技术公司产品, ALT试剂为美国Beckman公司产品, HBs Ag试剂为武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1.2 检测方法

HBV-LP、HBs Ag、pre-S1Ag的检测采用ELISA法, HBV-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ALT采用速率法检测。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以HBV-DNA阳性 (>103copies·ml-1) 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以ALT>40 U·L-1为肝功能损害。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 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肝患者Pre-S1Ag、HBV-LP与HBV-DNA的检测结果

274例乙肝患者Pre-S1Ag、HBV-LP及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乙肝患者Pre-S1Ag阳性、HBV-LP阳性与HBV-DNA阳性率的关系

Pre-S1Ag+HBV-LP阳性组中HBV-DNA阳性的比例显著高于Pre-S1Ag阳性组 (χ2=9.03, P<0.01) 和HBV-LP阳性组 (χ2=9.22, P<0.01) , 见表2。

与单纯Pre-S1Ag阳性和HBV-LP阳性组比较, a P<0.01注:括号内为百分率

2.3 Pre-S1Ag、HBV-LP阳性乙肝患者ALT的检测结果

Pre-S1Ag+HBV-LP阳性组中ALT异常例数的比例显著高于Pre-S1Ag阳性组 (χ2=6.26, P<0.05) 和HBV-LP阳性组 (χ2=6.01,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和治疗疗效的评价, 一直是以HBV-DNA的检测结果作为评价的最高标准[2]。同时也发现PCR测定方法要求高, 质量控制严格, 成本高, 不易推广, 且易出现假阳性, 仅靠检测HBV-DNA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HBV-LP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包膜的组成部分, 不仅有肝细胞毒性和致癌性, 还有促进病毒的复制、增强HBV-DNA复制的作用[3,4]。由于表达HBV-LP的管状颗粒的数目远大于完整病毒颗粒, 所以HBV-LP在血清中的消退晚于HBV-DNA的消退, HBV-LP的表达是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其检测也相对简单、快速。只有在完整的HBV颗粒表面才表达HBV基因编码的Pre-S1Ag蛋白, 而且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并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5]。乙肝病毒Pre-S1Ag还具有介导HBV病毒进入肝细胞的作用, 所以可作为HBV传染性的指标[6]。Pre-S1Ag是由其线性表位的显露来被检测, 加上Pre-S1Ag的表位在形成空间构象时, 部分关键氨基酸序列少量的暴露在外, 由此造成Pre-S1Ag检出率偏低, 而HBV-LP是立体构象表位被检测[7], 故联合检测可能会提高准确性。

与单纯Pre S1Ag阳性和HBV-LP阳性组比较, a P<0.05注:括号内为百分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乙肝患者中, 其血清PreS1Ag、HBV-LP的阳性率与HBV-DNA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血清Pre-S1Ag、HBV-LP阳性率与HBV-DNA阳性率有较高的一致性, 我们发现HBV-DNA含量越高, HBV-LP含量也越高, 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8,9]一致。Pre-S1Ag、HBV-LP均能较好地反映出乙肝病毒复制状态, 但与HBV-DNA的检测结果仍有差距。在Pre-S1Ag与HBV-LP双阳性时, 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Pre-S1Ag阳性组及HBV-LP阳性组, 表明Pre-S1Ag和HBV-LP的联合检测更接近HBV-DNA的检测结果, 联合检测更有助于了解HBV在体内感染及复制的情况, 并作为反映病毒复制情况的有效指标。我们发现Pre-S1Ag与HBV-LP双阳性组ALT的水平显著高于Pre-S1Ag阳性组及HBV-LP阳性组, 表明Pre-S1Ag、HBV-LP双阳性时较Pre-S1Ag阳性或HBV-LP阳性更能反映肝脏损伤状态, 联合检测Pre-S1Ag和HBV-LP对于评价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检测Pre-S1Ag和HBV-LP时操作简单且费用低, Pre-S1Ag和HBV-LP双阳性时较单独检测时更接近HBV-DNA的检测结果, 更能反映出肝功能的损害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6, 11 (1) :8.

[2]程钢, 何蕴韵, 周新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 22:135.

[3]LAMBERT C, MANN S, PRANGE R.Assessment of determinants affecting the dual topology of hepadnaviral large envelope proteins[J].J General Virology, 2004, 85:1221-1225.

[4]BANG G, KIM K H, GUARNIERIM, et al.Effect of mutatingthe two cysteines required for HBe antigenicity on hepatitis B virus DNA replication and virion secretion[J].Virology, 2008, 332 (1) :216-224.

[5]HU W G, WEI J, YANG X X, et al.Expression of overlapping PreS1fragment recombinant protei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mmunogenicdomains in HBsAg PreS1 region[J].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04, 36 (6) :397.

[6]王家银, 关向宏.对乙型肝炎患者HBV Pre-S1Ag、HBV DNA及生化指标的综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5:33-40.

[7]SCHULZE A, SCHIECK A, NI Y, et al.Fine mapping of Pre-s sequence requirements for hepatitis B virus large envelope protein-mediated receptor interaction[J].Virology, 2010, 84 (4) :1989.

[8]孙颖, 辛绍杰, 雷厉, 等.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检测对于判定HBV DNA复制的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4 (3) :354-357.

如何正确对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篇5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正确对待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20-01

国家卫生部在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尽管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即所阅“澳抗阳性”,在检验报告单上HBsAg为“+”)没有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也基本正常,除了部分工作(如饮食服务、幼教保管人员)从业受限制外,其他完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学习[1]。但是,大多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肝组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1 发病机制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

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很多,如HBsAg,HBV-DNA、抗-HBclgM等,最简便廉的方法就是查一下乙肝五项指标。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阳性,其血液就有高度传染性;如果抗-HBe阳性,其血液的传染性就较低。

一般来说,HBsAg阳性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他们对周围的同志不构成明显的威胁。HBsAg阳性携带者结婚前最好先查一下本人的HBeAg和抗-HBe,如果抗-HBe阳性,说明传染性较低,可以结婚[2];如果H BeAg阳性,就要再查对方的血清,如果是抗-HBs阳性,说明对方对乙肝病毒已有免疫力,不会再感染。

2 常规检查及意义

乙肝五项是诊断乙肝感染的基本依据,HBsAg(+)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提示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抗HBs(+)表示有保护性抗体,对乙肝有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及自然感染痊愈后都可产生抗HBs;HBeAg(+)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提示有传染性;抗HBe(+),一般情况下提示乙肝病毒低复制或不复制,少数情况下结合DNA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病毒变异;抗HBc提示感染过乙肝;抗HBc-IgM(+)提示病毒复制。

3 指导患者做好自我保健

3.1首先应让患者该明确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并非疾病状态,不是真正的乙型肝炎患者,而且大部分携带者肝脏本身并无明显损害,对健康也无大影响,完全可以、也应当正常生活。除不能献血和国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外,可照常学习和工作,不影响招工、上学[3],也不影响报考公务员。

3.2明确乙肝主要经体液、特别是血液以及母婴垂直传播,不像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那样容易传染,所以即使是所谓“大三阳”,与其他传染病比起来,其传染性并不强。除了必要的隔离措施外,无须处处躲避,事事回避。

3.3无须特殊休养,而是应当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持强健体力。不饮酒,不乱用药,不要轻信虚假广告,咨询专科医生,获得其指导。

3.4防止多种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坚决杜絕性生活混乱、药瘾,尽量避免输血和应用血制品。

3.5定期复查,一旦发病,立即按乙型肝炎正规治疗。复查间隔时间为3~6个月。

4.医生应该做的工作

4.1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应建立健康档案,嘱其定期到医院随访检查。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如果发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4.2如果在检查中,同时发现e抗原阳性,告知他们不能献血,也不能从事餐饮服务、育儿工作。

4.3妇女月经期要注意个人卫生,冲洗外阴部的浴盆和毛巾要单独使用,当有外伤出血时要妥善处理,伤口要认真包扎,被血污染的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应焚烧,防止血液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4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唾液中,能检出乙肝病毒,因此生活中应实行分餐制,餐具、牙刷等生活用品要专用;尽量避免夫妻间的深吻。

4.5严防医源性传播,患者使用的注射器、采血针等,必须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要及时焚烧处理。

4.6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的孕妇,分娩前后,要注意卫生防护,防止血液污染环境。同时,对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按程序完成全程免疫。产妇在乳房受伤时,应停止哺乳。

4.7 指导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忌烟酒,节制性生活。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心态的平和。

参考文献:

[1] 晓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须知[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0,1:64-68

[2] 秋良,给乙肝病毒携带者一片天[J]劳动保障世界,2010,1:45

抗原蛋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两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组织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疾病136例 (均为女性) , 其中乳腺癌58例 (设为乳腺癌组) 、乳腺良性疾病78例 (设为对照组) 。乳腺癌组:年龄32~79岁, 平均50岁;参照第7版AJCC分期标准:0期2例 (3.4%) , Ⅰ期15例 (25.9%) , Ⅱ期41例 (70.7%) ;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53例 (91.4%) , 导管内癌2例 (3.4%) , 浸润性小叶癌、神经内分泌癌、黏液癌各1例 (各1.7%) 。对照组:年龄25~65岁, 平均45岁;病理类型:乳腺纤维腺瘤44例 (56.4%) , 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 (15.4%) , 乳腺增生症8例 (10.3%) , 乳腺腺病7例 (9.0%) , 乳管扩张症3例 (3.8%) , 分叶状肿瘤、慢性乳腺炎各2例 (各2.6%) 。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及保存

采集清晨空腹患者静脉血4ml于血清分离管内, 静置30min, 接着以3000r/min速度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 用EP管分装置于-70℃冰箱保存。

1.2.2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的检测

血清T B X 3检测采用E L I S A法, 试剂盒购自武汉U S C N K公司。血清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检测均采用化学发光法, 仪器是美国雅培公司i4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试剂是雅培公司的配套试剂盒。上述操作程序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2.3 结果判断标准

以血清TBX3≥5.5ng/ml[1]、CA15-3>3 0 U/m l、C E A>5μg/L、C A 1 2 5>3 5 U/m l为阳性判断标准。

a:血清TBX3、CA15-3、CEA联合CA12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因计量资料呈非正态分布, 故以中位数 (四分位间距) 表示, 并进行非参数检验 (Wilcoxon秩和检验)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的表达差异 (表1)

与对照组相比, 乳腺癌组患者血清TBX3、C A 1 5-3及C E A平均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而血清C A 1 2 5在两组患者中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

2.2 两组患者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的阳性结果 (表2)

乳腺癌组血清CA15-3、CEA、CA125阳性率均略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C A 1 2 5及上述四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血清肿瘤标志物早已用于临床,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如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术后的随访、预后的判断及复发转移的预测等[2]。CA15-3、CEA、CA125是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广泛用于乳腺、消化道、呼吸道及卵巢等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监测。T B X 3是近些年发现的与乳腺癌相关的一个恶性标志物[3]。本文分别讨论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C A 1 5-3和C E A是目前乳腺癌常用的诊断指标。本文结果显示, 血清C A 1 5-3和C E A在乳腺癌中存在高表达, 但阳性率均低于CA125, 这与文献[4]报道相同。研究表明, 血清C A 1 5-3及C E A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及有无复发转移等疾病进展因素呈正相关, 在评估病程较晚或出现复发转移的乳腺癌中, 其阳性率为70%~90%[2]。但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 单独应用C A 1 5-3或C E A的敏感性均不高, 有文献[5]报道CA15-3诊断阳性率为4.8%~1 9.7%, 而C E A不足1 6.0%。本文结果显示, C A 1 5-3、C E A对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2%、6.9%, 支持上述结论。

CA125是一种卵巢癌相关性抗原, 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研究发现, 乳腺癌细胞也存在CA125并可释放入血, 而且CA125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及预后也有一定的相关性[2]。由于CA125在乳腺癌患者中阳性率相对较低, 现临床上多采用与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 A 1 5-3、CEA联合检测, 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阳性率。有文献报道, 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联合检测时, 乳腺癌阳性率为69.0%[6]。笔者对5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血清CA15-3、CEA及C A 1 2 5联合检测, 其总阳性率为1 9.0%, 均高于上述指标单一使用的阳性率, 但明显低于文献[6]报道的阳性率, 考虑主要与本组乳腺癌临床分期较早有关, 这也说明上述三个指标并非是早期乳腺癌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人T-框蛋白3 (T B X 3) 基因属于调控发育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 通过其表达产物即TBX3蛋白来调控组织的发育和细胞的增殖。T B X 3突变或异常表达可导致多种疾病, 如尺骨-乳腺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及恶性肿瘤[7]。本文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BX3, 结果表明乳腺癌组T B X 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和既往结论[3]一致。本文乳腺癌组TBX3的阳性率为25.9%, 高于上述传统指标单独或联合应用的结果。进一步的统计结果表明, 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联合诊断乳腺癌总阳性率36.2%, 提示联合检测四指标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当然, 本文结果也显示, 血清T B X 3、C A 1 5-3及C A 1 2 5有一定的假阳性, 故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其他临床信息, 以免误诊。

综上所述, 肿瘤标志物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肿瘤指标如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单独使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率较低, 即使三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也仅1 9.0%。血清T B X 3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传统指标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 四指标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阳性率。

参考文献

[1]丁金旺, 罗定存, 叶柳青, 等.血清TBX3、CA15-3及CEA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 (4) :118.

[2]史春云, 王淑仙, 冯惠清.肿瘤标志物CA15-3、CEA和CA125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 29 (3) :49.

[3]Lomnytska M, Dubrovska A, Hellman U, 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SHMT, Tbx3 and utrophin in plasma of ovarian and breast cancer patients[J].Int J Cancer, 2006, 118 (2) :412.

[4]Atoum M, Nimer N, Abdeldayem S, et al.Relationships among serum CA15-3 tumor marker, TNM staging, and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J].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2, 13 (3) :857.

[5]Molina R, AugéJM, Escudero JM, et al.Evaluation of tumor markers (HER-2/neu oncoprotein, CEA, and CA15.3)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 breast cancer:prognostic value[J].Tumour Biol, 2010, 31 (3) :171.

[6]陈建伟, 宋建国.CA15-3、CEA及CA125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4) :25.

抗原蛋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卵巢癌治疗的患者102例作为试验组, 选取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02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的手术—病理进行分期Ⅰ、Ⅱ期定义为早期, Ⅲ、Ⅳ期定义为晚期, 早期患者20例, 晚期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无炎症、感染, 术前均未接受治疗、化疗及激素治疗, 均无其他器官肿瘤病史。试验组年龄41~72 (52.4±5.5) 岁;对照组年龄42~77 (54.1±4.2)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2组均在2~5d前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 高速离心后进行血清分离, 置于-80℃的冰箱内待测。运用酶联免疫法[3]测定HE4, 正常参考值是0~150pmol/L;CA125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4], 正常参考值是0~35pmol/L;AFP检测也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正常参考值为0~25μg/L。以上检测均严格的按照操作说明书来操作。卵巢癌患者出院1年后再进行AFP、HE4和CA125检测。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血清AFP、HE4及CA125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血清AFP、HE4及CA1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卵巢肿瘤是女性较常见的肿瘤之一, 易于转移同时传播广泛, 在全国范围内, 平均每年大约有141 000的新病例出现, 并有106 000人死于这种疾病[5]。卵巢癌的临床症状出现较晚, 长期存活率低, 2年的死亡率就达到70%, 5年的死亡率达到90%。经临床实践考察, 早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要明显高于晚期的患者, 手术病理分期诊断是Ⅰ、Ⅱ期的患者存活率达到90%, 而一些Ⅲ、Ⅳ期患者的存活率则较低, 5年的生存率仅在25%左右, 故早期发现是决定肿瘤预后的关键[6]。先于影像学改变和出现临床症状前数个月就会有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发现肿瘤标志物有利于早期肿瘤的分期, 因此研究多种对卵巢癌敏感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是很有必要的。与卵巢癌相关的标志物有数十种, 在卵巢肿瘤的诊治和随诊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较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血清AFP、HE4及CA125。

CA125在卵巢癌的检测中是常用的血清检测标志物, 在卵巢癌的术前诊断和术后的病情判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CA125持续升高, 则在2~4个月内肿瘤复发的危险性也较大, 复发率会达到92.3%, 即使在二次探查时未发现肿瘤, 也很有可能在腹股沟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群已有转移[7]。但其对Ⅰ、Ⅱ期的卵巢癌诊断率较低, 尤其是Ⅰ期卵巢癌单用CA125诊断的阳性率仅为10%左右。虽然对于Ⅲ、Ⅳ期卵巢癌的敏感性较高, 但卵巢癌的其他良恶性病变、肝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肿瘤、肺肿瘤以及任何刺激腹膜的疾病均可导致血清CA125水平的上升, 因而在临床中单用CA125指标的变化对于卵巢癌的诊断有着较高的假阳性, 故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因此, 妇产科学者试图找寻其他新的肿瘤标志物来提高对于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HE4属于附睾分泌蛋白E4的前体, 是蛋白酶抑制剂的一种, 该基因位于染色体20q12~13.1上, 由HE4蛋白基因编码, 可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免受损害, 这种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不能测出, 而在女性生殖管道上皮及男性附睾上皮组织中有较高的含量[8]。HE4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率较高, 100%的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93%的浆液性上皮癌和50%的透明癌组织中的HE4含量均异常升高, 国内外已经有药品管理机构允许把血清HE4的检测用于卵巢癌的研究中, 同时认为HE4蛋白卵巢癌肿瘤重要标志物之一[9]。

血清AFP是卵黄囊及胚胎肝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是胚胎期的蛋白产物, 但是若出生后器官有恶性病变发生则可恢复其合成甲胎蛋白的能力, 如卵巢的生殖细胞和肝癌细胞均有分泌甲胎蛋白的能力[10]。在卵巢癌患者中, 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 例如卵黄囊瘤属于原始生殖细胞向卵黄囊分化而形成的一种肿瘤, 其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常>1000ng/ml, 未成熟畸胎瘤和卵巢胚胎性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也可升高, 甚至部分可>1000ng/ml。但其灵敏度较低, 故在临床检测时不能单独使用此指标进行卵巢癌和健康者的鉴别。

本研究对试验组患者的病变卵巢组织的血清AFP、HE4及CA125含量进行了检测, 发现这三种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 与健康者组织比较有显著差异, 因而血清AFP、HE4及CA125与卵巢癌具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 血清AFP、HE4及CA125与卵巢癌具有相关性, 且可以提高卵巢癌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可提高治愈率同时降低病死率, 对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病情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与评价血清甲胎蛋白 (AFP) 、人附睾蛋白4 (HE4) 及糖类抗原125 (CA125) 水平与卵巢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卵巢癌患者102例作为试验组, 另选取健康者10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AFP、HE4及CA125水平。结果 试验组血清AFP、HE4及CA125/AF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血清中的甲胎蛋白、HE4及CA125与卵巢癌具有相关性, 对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卵巢癌,甲胎蛋白,人附睾蛋白4,糖类抗原125

参考文献

[1] 张东妹, 徐惠贞, 杨景阳.血清HE4及CA125水平检测在早期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0, 17 (4) :327-330.

[2] 郭少磊.CA125、CA72-4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08.

[3] 霍怡杉, 黄艳春, 王飞.人附睾蛋白4与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 11 (1) :68-69, 70.

[4] Koprow H, Herlyn M, Steplew H, et al.Specific antigen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colon carcinoma[J].Science, 2010, 212:53-59.

[5] 蒲泽晏, 刘方久, 刘友迎.卵巢癌诊断中联合检测CA125、CEA、CA19-9的实验研究[J].华西医学, 2010, 25 (10) :1879-1880.

[6] 崔现.中晚期卵巢癌术后化疗临床分析36例[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30 (14) :21.

[7] 邓雪红, 叶小青, 徐迎春, 等.血清CA125、CEA与卵巢癌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4) :92-93.

[8] 刘芙蓉, 郝胜菊, 闫有圣, 等.HE4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甘肃医药, 2013, 32 (11) :23-25.

[9] 程雪菊, 马凯来, 徐凤娟, 等.HE4等血清标志物检测在卵巢肿瘤早期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8) :1511-1513.

抗原蛋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肺癌组病例为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 (以下简称“我院”) 住院治疗的患者, 共100例, 其中男73例, 女27例, 年龄35~77岁, 平均 (48±5) 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确诊, 其中腺癌41例, 鳞癌37例, 小细胞癌22例。健康组为我院体检的健康人, 共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4~60岁, 平均 (46±5) 岁。肺癌组和健康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 采用Roche E170电化学发光仪测定CE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SCC, 免疫比浊法测定SF, 所用试剂均为相应配套试剂,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各指标正常参考范围为CEA:0~5.2μg/L。SCC:0~1.5μg/L。SF:女10~120μg/L, 男20~300μg/L。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者的指标给予对数转换,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并建立回归方程, 对新变量及各单项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组与健康人群中的水平

经统计, 肺癌组CEA、SCC、SF水平分别为 (13.82±21.42) 、 (3.93±7.58) 、 (455.31±271.38) μg/L, 健康组CEA、SCC、SF水平分别为 (2.79±1.39) 、 (0.76±0.28) 、 (148.50±97.30) μg/L。肺癌组三种肿瘤标志物与健康组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5.149, P=0.000;t=4.181, P=0.000;t=11.306, P=0.000) 。见表1。

2.2 三种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的水平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之间, 腺癌患者CEA水平明显高于鳞患者组和小细胞癌组 (P=0.000) , 鳞癌患者SCC水平明显高于腺癌和小细胞癌患者 (P=0.000) , 而SF水平在三种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548, P=0.580) 。见表2。

注:与健康组比较, *P<0.01;CEA:癌胚抗原;SCC:鳞状细胞癌抗原;SF:铁蛋白

注:与腺癌比较, *P<0.01;与鳞癌比较, #P<0.01;CEA:癌胚抗原;SCC:鳞状细胞癌抗原;SF:铁蛋白

2.3 三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不同分期的水平比较

(Ⅲ+Ⅳ) 期CEA、SCC、SF水平分别为 (15.17±23.20) 、 (4.57±8.42) 、 (479.08±280.72) μg/L, (Ⅰ+Ⅱ) 期CEA、SCC、SF水平分别为 (8.72±11.70) 、 (1.53±0.86) 、 (365.90±215.86) μg/L, 经比较, (Ⅲ+Ⅳ) 期三种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 (Ⅰ+Ⅱ) 期 (t=2.471, P=0.016;t=3.209, P=0.002;t=3.583, P=0.001) 。见表3。

注:与 (Ⅰ+Ⅱ) 期比较, #P<0.05, *P<0.01;CEA:癌胚抗原;SCC:鳞状细胞癌抗原;SF:铁蛋白

2.4 三种肿瘤标志物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

以健康组为对照, 根据公式计算CEA、SCC、SF对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敏感性分别为47.0% (47/100) 、47.0% (47/100) 、70.0% (70/100) , 特异性分别为93.3% (28/30) 、96.7% (29/30) 、86.7% (23/30) , 而三项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2.0% (92/100) , 特异性为76.7% (23/30) 。见表4。

注:CEA:癌胚抗原;SCC:鳞状细胞癌抗原;SF:铁蛋白

2.5 三种肿瘤标志物的回归分析

设X1=CEA, X2=SCC, X3=SF, 得肺癌预测概率值回归模型Y=1/[1+EXP (2.261 X1+3.459 X2+4.267 X3-1.082) ], 生成一组新变量Y。经Logistic回归分析, 三种肿瘤标志物均与肺癌诊断密切相关 (P<0.01) , 见表5。

注:CEA:癌胚抗原;SCC:鳞状细胞癌抗原;SF:铁蛋白

2.6 三种肿瘤标志物和Logistic回归生成新变量Y的ROC曲线分析

Y的ROC曲线的AUC明显大于三种肿瘤标志物任一指标的AUC。见表6、图1。

注:CEA:癌胚抗原;SCC:鳞状细胞癌抗原;SF:铁蛋白;AUC:曲线下面积

3 讨论

CEA是一种人类胚胎抗原特异性的酸性糖蛋白, 存在于胚胎、胃肠黏膜上皮与一些恶性组织表面, 可见于结肠癌、乳腺癌组织中, 现有研究表明[5,6], 在肺腺癌中也有显著表现。血清SCC是肿瘤相关抗原 (TA-4) 的提纯亚单位, 由Kato和Torigoe从子宫颈癌中分离得到, 后来发现SCC还存在于肺、咽、食管等肿瘤中, 特别是鳞状细胞癌[7,8]。SF是检查体内铁缺乏的最灵敏指标。而恶性肿瘤细胞合成SF量增加[9,10,11], 所以SF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肿瘤患者的SF水平均较正常人高, 提示肿瘤患者机体普遍存在铁超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许多致癌理化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干扰人体铁代谢, 使铁排出减少, 积蓄增加, 它虽然不是肺癌的特异诊断指标, 但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较高, 在临床上结合其他检查, 对肺癌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本文资料显示, 肺癌患者血清CEA、SCC、S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 (P<0.01) , 提示这三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用于肺癌的诊断, 随着肿瘤临床分期越晚, 该三项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越高, 提示该三项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可反映肿瘤组织的大小和范围, 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肿瘤是否远处转移的指标。本文资料还显示, CEA在肺腺癌中阳性率最高, SCC在肺鳞癌中明显高于腺癌和小细胞癌, 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在肺癌临床诊断分型中, CEA对腺癌、SCC对鳞癌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但本文资料还显示:采用平行试验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但却降低了诊断的特异度, 采用系列试验虽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 但却降低了诊断的敏感度, 与多数文献结论一致[12,13,14,15]。Logistic回归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 具有判别和预测功能。在本研究中即为筛选高效的单一标志物及标志物组合。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逐步筛选SCC为最佳单一指标;在标志物组合模式的拟合优度检验中, CEA+SCC+SF组合模式的正确诊断指数最高。因此, 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可客观地实现特异度和敏感度的平衡[16,17]。ROC曲线分析能将某种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联系起来, 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检测项目的方法。ROC曲线下的面积越大, 其临床准确性越高, 其临床诊断价值越大。因此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大小, 可判断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率。

本文选择CEA、SCC、SF等肺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的回归模型与ROC曲线结合, 建立新变量模型的AUC比三项中任何单一指标的AUC都大, 且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单项指标均有所提高, 说明运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分析可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 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分析血清癌胚抗原 (CEA) 、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 和铁蛋白 (SF) 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E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SCC, 免疫比浊法检测SF, 检测100例肺癌患者 (肺癌组) 和30例健康者 (健康组) 血清中的CEA、SCC、SF水平, 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回归模型, 用ROC曲线分析三种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的意义。结果 肺癌组CEA、SCC、S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 (13.82±21.42) μg/L比 (2.79±1.39) μg/L; (3.93±7.58) μg/L比 (0.76±0.28) μg/L; (455.31±271.38) μg/L比 (148.50±97.30) μg/L, 均P<0.01], 腺癌患者CEA水平[ (26.42±28.97) μg/L]最高, 鳞癌患者SCC水平[ (8.01±11.32) μg/L]最高, 肺癌患者三种肿瘤标志物水平与TNM分期密切相关, (Ⅲ+Ⅳ) 期明显高于 (Ⅰ+Ⅱ) 期[ (15.17±23.20) μg/L比 (8.72±11.70) μg/L; (4.57±8.42) μg/L比 (1.53±0.86) μg/L; (479.08±280.72) μg/L比 (365.90±215.86) μg/L, P<0.05或P<0.01], 分期越晚, 三种肿瘤标志物水平越高。建立回归模型Y=1/[1+EXP (2.261X1+3.459X2+4.267X3-1.082) ], 新变量Y的AUC高于三种单一肿瘤标志物的AUC。结论 血清CEA、SCC和SF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联检可提高对肺癌的诊断率, 综合运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可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

抗原蛋白 篇9

通过重组TSOL18的表达蛋白在小鼠的体内分布试验, 来了解其在动物体内的靶器官以及对靶器官的损伤程度;同时通过试验研究TSOL18表达蛋白免疫动物后抗体的消长变化情况, 为制定免疫程序、免疫计量给予科学的依据。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6], 了解重组TSOL18表达蛋白对动物的损伤情况。从而确定动物对研制成的基因工程疫苗的最适合使用剂量, 确保动物的使用安全, 提高基因工程疫苗使用效率和对动物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作用, 为疫苗的研制打下基础, 进一步提高预防猪囊尾蚴病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IPTG 、AMP 标准分子量蛋白Marker 、GST柱体填料、 谷胱甘肽等均为Promega公司产品。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介质、弗氏完全佐剂、APES粘片剂、DNB、牛血清蛋白 (BSA) 、UltrasensitiveTM超敏浓缩试剂盒、为上海生工公司生产;其他常用试剂均为国产试剂。

1.2 菌株

TSOL18重组菌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寄生虫研究室研究保存。

1.3 试验动物

BABL/c小鼠 (18~20g) 购自农业部兰州生物制品所实验动物室。

1.4 试验分组与接种

将138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 其中3组 (A、B、C) 为试验组, 每组40只, 对照组18只, 雌雄各半。试验组用重组TSOL18表达蛋白、PBS、206佐剂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乳化后, 按不同抗原浓度200 μg/100 μL·只、250 μg/100 μL·只、300 μg/100 μL·只进行免疫。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 每只注射100 μL。D组为对照组, 每只小白鼠采用相同的方法、相同的剂量注射PBS溶液。

1.5 TSOL18蛋白表达与纯化

按照参考文献《蛋白纯化与实验鉴定指南》[7] ,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8] 实验说明及操作步骤进行。

1.6 毒性试验

于接种后逐日观察接种部位的临床变化, 动物的精神状况、呼吸、饮食、消化等外部特征和行为活动;同时在接种后 6 h, 3、7、10、15 d试验组每组随机剖杀4只, 对内脏器官进行病理变化观察。

对采集的小白鼠组织样品作病理切片观察。

1. 7 免疫组化试验

1.7.1 兔抗重组TSOL18表达蛋白IgG的制备:

将纯化的TSOL18表达蛋白配制成蛋白含量为1 mg/mL。首免时将已制备好的蛋白与完全弗氏佐剂等量混合后于兔的四只脚掌皮内分点注射, 每只0.4 mL;10 d后再用不完全弗氏佐剂TSOL18表达蛋白颌下淋巴结皮内注射进行二免, 每只0.1 mL;二免后的第7天用不完全弗氏佐剂TSOL18表达蛋白于兔四肢皮下多点注射进行三免, 每只0.5 mL;三免后的第7天用2 mL TSOL18表达蛋白水剂耳静脉注射进行四免。四免后当琼脂扩散实验检测抗体效价高于1︰32时, 颈动脉放血, 分离和收集血清, 用硫酸铵从血清中粗提IgG, 按照参考文献的方法经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SDS-PAGE电泳分析为纯化的IgG后, 浓缩, 除菌, 分装, -20℃保存备用。

1.7.2 动物组织样品的采集:

对小白鼠接种后 6 h、1、2、3、7、10、15、21、28、35、42 d进行剖杀采集动物组织样品, 试验组每次剖杀 4只, 对照组每次剖杀 2只。无菌取接种局部皮肤 (肌肉) 、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 用4%多聚甲醛固定并在4℃保存。

1.7.3 对所采集的动物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试验:

进行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9]:①将石蜡切片贴于以APES为粘片剂处理后的载玻片上, 37℃过夜, 于60℃烘烤10 min, 然后脱蜡入水;②加30 mL/L的H2O2-甲醇溶液, 于湿盒中室温孵育20 min, 再用0.01 mol/L的PBST (含0.05 mol/L Tween-20的PBS, pH7.4) 洗涤三次, 每次洗涤5min;③以0.01 mol/L pH6.0的柠檬酸缓冲溶液微波修复20 min, 用PBST洗涤;④加100 g/L BSA, 于湿盒中37℃条件下封闭30 min;⑤加兔抗TSOL18IgG, 于4℃孵育过夜, 用PBST洗涤;⑥加超敏浓缩试剂盒A液, 于湿盒中37℃条件下封闭30 min, 洗涤;⑦加DNB显色1 min, 用自来水冲洗;⑧加苏木素衬染1~2 min, 用自来水冲洗;⑨脱水透明, 封片烘干后, 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判断标准:没有出现棕黄色颗粒者判为阴性;出现棕黄色颗粒者判为阳性。

1.8 重组TSOL18表达产物在小白鼠体内抗体消长规律检测

对小鼠注射TSOL18重组抗原后, 取每个实验组小鼠2♂2♀分别于第3、7、15、21、28、35、42天采集的血样分离血清, -20℃冷冻保存待用。在测定OD值前, 将血清用稀释液 (1%BSA/PBST) 以1︰100稀释。

2 结果

2.1 表达产物

TSOL18表达纯化及蛋白含量测定表达产物的SDS-PAGE (见图1) 。

表达产物的检测:用PBS作空白对照, 将纯化的蛋白按下列倍比稀释后,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浓度如下:

第一次纯化:OD280=1.1503, OD260=1.0145, 稀释2.5倍。

第二次纯化:OD280=1.3770, OD260=1.3999, 稀释2.5倍。

第三次纯化:OD280=1.2913, OD260=1.3883, 稀释2.5倍。

根据计算公式:蛋白含量= (1.45×OD280-0.74×OD260) ×稀释倍数

1#蛋白含量为2.2975 mg/mL; 2#蛋白含量为2.0214 mg/mL; 3 #蛋白含量为1.8702 mg/mL。

2. 2 一般临床表现

试验组于接种后2 d有少量小白鼠接种部位出现轻微的红肿、结痂, 接种局部皮肤增厚, 但小白鼠精神状态、饮食等一切正常。接种后 3 ~4 d, 全部小白鼠接种部位出现痘肿、结痂, 接种局部皮肤增厚, 但小白鼠精神状态、饮食等一切正常。接种后5 d, 接种部位痘肿、结痂等临床症状特征最为显著。最大的痘肿有扁豆大小, 边缘微红, 中间微黄。部分小白鼠痂皮呈黑红色。接种后 7 d, 接种部位的痘肿明显变小, 其他一切正常。接种后 11 d, 接种部位的痘肿、结痂基本消失。在整个试验期间, 对照组小白鼠精神状态、饮水、采食等一切正常, 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

2.3 病理组织学检测

试验组小白鼠偶见肺部毛细血管充血、出血及轻度间质性肺炎;4只小白鼠发现十二指肠有点状出血、偶见片状充血;其他内脏器官均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对照组小白鼠未见病理变化 。

2.4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在接种后6 h, 即可在脾脏中检测到TSOL18蛋白抗原, 1 d, 脾、肺检测阳性;3 d, 心、肝、脾、肺、肾均阳性;7 d心、肝、脾、肺、肾 脑阳性, 10 d只在肾、脑组织中检测到TSOL18抗原蛋白;15 d后除在肾组织中B组和C组检测为疑似阳性外, 所有内脏器官检测TSOL18抗原均为阴性。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5 ELISA检测抗体水平消长变化

通过用TSOL18单克隆抗体阳性血清对不同时间所采集的血样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在接种后7 d就能检测相应的抗体, 但抗体水平较低;28、35 d抗体水平相对较高。

注:3个重复中有 1个为阳性者判定为阳性;“±”为疑似阳性。

3 讨论

本试验用免疫组化法通过对小白鼠肌肉注射重组TSOL18表达蛋白, 检测了TSOL18表达蛋白在小白鼠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 接种后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皮肤和脑内均检测到了TSOL18表达蛋白。脾脏 、肺脏TSOL18表达蛋白检测到的时间最早且存在的时间较长;其次是心脏和肝脏;而在脑组织中和肾脏中检测到的时间最晚且持续的时间最短。说明小白鼠的脾脏、肺脏对TSOL18表达蛋白的易感性较强, 而在脑组织和肾脏敏感性较差。接种后3、6 h在皮肤和组织中没有检测到TSOL18重组蛋白, 这可能与试验操作或者检测时间有关, 也可能是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或者是皮肤和组织对TSOL18敏感性较差, 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试验通过肌肉注射途径给18 g左右的小鼠接种重组TSOL18蛋白抗原, 在第7、14、21、28、35、42 d用ElSIA检测抗体水平消长变化。结果显示, 三种剂量组均在第28、35天抗体水平最高, 而在42、28、21、7 d抗体水平依次降低, 说明TSOL18重组蛋白产生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 而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抗体。由弘、张文宝等在对用 ELISA方法观察模型小鼠原发性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规律[10];试验说明感染小鼠的途径不同 , 对宿主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 因而产生的抗体水平也不尽相同。通过ELISA方法检测接种抗原小鼠体内的抗体消长变化, 使得重组TSOL18表达蛋白抗原作为诊断和免疫的意义在于囊虫病的诊断预防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诊断抗原始终是一个难题, 作为一种常用的诊断抗原, 粗制的囊液抗原是一种包含了寄生虫的分泌 、排泄 、代谢产物以及宿主成分 (主要是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 的混合物, 宿主成分的存在可能会造成诊断上的交叉反应及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出现, 虽然做ELISA的敏感性较高, 但特异性却较低。而本试验中使用的重组TSOL18表达蛋白抗原, 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猪带绦虫六钩蚴阶段重要的免疫原基因 (TSOL18) 在体外进行重组、表达出来的蛋白抗原, 其纯度比较高, 完全不含有来自宿主的蛋白质, 因而特异性较高, 是诊断和免疫的理想抗原来源。

TSOL18表达蛋白在小白鼠体内的定位、分布和消长规律以及毒性试验的研究是评价其生物安全性的重要内容。TSOL18抗原蛋白通过接种均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皮肤中检测到抗原蛋白, 而且大部分组织内能存在7 d左右。本实验的临床观察以及脏器病理切片观察, 未见异常情况;通过以上试验结果说明重组TSOL18表达蛋白对小白鼠在生物安全性方面是安全可靠的, 是诊断和预防猪囊尾蚴病的理想抗原。

参考文献

[1]甘绍伯.囊虫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Johson KS, Harrison G B I, Lightowlers MW, et al.Vaccination against ovine cysticercosis using defined recom—binant antigen[J].Nature, 1989 (13) :558~567.

[3]J V Proano Narvaez, Antonio Meza Lucas, Olga Mats Ruiz, et al.Laboratory Diagnosis of Human Neurocysticercosis: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Electroimmuno—transfer Blot Assay[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02, 40 (6) :2115~2118.

[4]Sciutto E, Hernandez M.Diagnosis of porcine cysti-cer—cosis: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rological tests for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antibody and viable parasites[J].Vet Parasitol, 1998, 78 (3) :185~194.

[5]袁改玲.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8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6]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84~687.

[7][美]D.R.马歇尔, J.T.门永, R.R.布格斯, M.W.克努特W.A., 等.蛋白纯化与实验鉴定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8][美]J.萨姆布鲁克, D.W.拉塞尔, 著, 黄培堂, 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9]蔡文琴, 王伯坛.实用免疫细胞化学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26~127.

抗原蛋白 篇10

【关键词】乙肝;抗原;携带;处理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51-01

1 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分类

1.1 甲类:曾患过肝炎而本人则全然不知,因其临床症

状和肝脏损害轻微且很快痊愈,仅表现为病后的HBSAg携带状态,在健康体检时查出的属此类。本类携带者病毒不复制,没有传染性。此类HBSAg携带者应进行医学跟踪,每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以便及时了解有无肝损害,若有应及时治疗。

1.2 乙类:健康携带者,经反复多次肝功能化验均正常,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作肝活检亦未见病理改变,肝组织结构完整。这类HBSAg携带者可以照常工作、学习和劳动,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机体自身免疫状态的改善可自然转阴。

1.3 丙类: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这类患者有病毒复制,并有传染性。此类HBSAg携带者经证实有病理损害,应按现症病人对待,及时进行治疗。

2 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医学处理

2.1 保护肝脏:绝对戒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精神轻松愉快,合理膳食,注重营养,定期检查乙肝表面抗原及肝功能,必要时可服用抗坏血酸、保肝维养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加强肝脏营养,切忌盲目乱用药,更不可相信广告或庸医的所谓“包治”,“百分之百转阴”之类的骗人假话,以免上当受骗。

2.2 家庭及个人卫生:无症状HBSAg携带者家庭及其他成员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本人的生活用具(剃须刀。牙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衣物等可用0.2%84消毒液浸洗,餐饮具可用蒸煮(30分钟)的方法消毒或专用,饭前便后流水洗手,受伤出血时到医院或自己包扎处理,污物须焚烧,禁止亲婴儿嘴和经口喂食,不要接触他人开放性创伤。

2.3 抗乙肝病毒治疗: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可选用干扰素、拉米夫定、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及中成药等。无症状携带者则无需治疗,如果是“小三阳”患者且有以下临床症状者,则需及时治疗。

2.3.1 有明显症状,如疲倦、食欲不振、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厌油、腹泻等。

2.3.2 肝功能反复波动,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

2.3.3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者。

治疗的原则:恢复肝功,抗病毒,阻止肝纤维化,具体用药则因人而宜,辩证施治。

3 预防

3.1 接种乙肝疫苗:这是目前预防乙肝最重要的手段。接种的主要对象首先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除注射乙肝疫苗外,还应在出生后及早(越早越好)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于注射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人群,可加大乙肝疫苗的接种剂量,提高免疫应答反应及保护率。

3.2 切断传播途径:乙肝的传播途径是非常明确的。①是注射(吸毒)传播;②是血液传播;③是性行为传播;④是母婴垂直传播,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传播途径,控制起来相对容易。

3.2.1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查。

3.2.2 对HBSAg阳性孕妇,应禁止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尽量保证胎盘完整,以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3.2.3 加强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窥镜等医疗器具要严格消毒,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纹身等用具必须严格消毒(一人一用一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

3.2.4 *为HBSAg阳性的人应接种乙肝疫苗,对有多个*者应加强管理,定期检查,提倡使用安全套。

3.3 补种乙肝疫苗。对意外感染HBV者,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lu/ml者,无须特殊处理;未接种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ml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IU ,同時,于不同部位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20ug),并于1、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各20ug)。

3.4 根据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管理。

作者简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HBV前S1抗原 下一篇:特异性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