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纹样
彩陶纹样(精选四篇)
彩陶纹样 篇1
关键词:探索,彩陶纹样,点,线,面,应用技巧
引言
距今约8000年前的彩陶文化绚丽多彩,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最美丽的一技奇葩。她凝聚了远古先民卓越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尤其在美的法则,构成原理,点线面的应用诸多方面为后人提供了艺术设计的典范。
1 探索彩陶纹样中点的应用
点在彩陶纹样中应用非常广泛,点也是彩陶纹样绘制的基础。首先点作为定位的作用在彩陶纹样的绘制过程中起着决定画面走势布局的作用,如陇西吕家坪采集的尖底瓶,以三个圆点作为三个漩涡纹的中心,再向四周引出弧线。点在这里是画的中心、是画眼,引人注目。
点虽然在彩陶纹样中单独使用比较少见,仅偶见于钵、孟的腹部,但点在彩陶纹样中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她有时是画面中激烈漩涡的中心,有时是豆荚中的种子,有时是群飞中大雁的头部,例如河南陕县三里桥出土的彩陶钵,在弧纹的交接点中加上一个圆,就像群雁一字飞翔,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由于点的作用,使这一二方连续纹样成为一幅不朽的纹样,被后人称为飞鸟纹。马家窑类型的“旋纹双耳尖底瓶”点的应用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画面中三个点,点与点之间用旋纹连接,形成汹涌澎湃的漩涡。点在画面中是漩涡的中心,旁边的点却是浪花,画面层次感强。“旋纹双耳尖底瓶”是一个汲水器,该纹样与生活场景互相辉映,是生活的写照,也是生活的升华,劳动创造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点在彩陶纹样中虽不单独构成画面,但点在画面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圆点在彩陶纹样中是视觉中心,给人留下巨大的遐想空间,点无疑成为了仰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先民们在点的应用上已经达到应用自如,出手不凡的境地。
把点布成阵、排成线在彩陶纹饰中也很有特色,如半山类型的菱格纹、垂弧纹,先民们认识到点的虚实关系和点排列成线、点聚集成面的构成法则难能可贵。
2 探索彩陶纹样中线的应用
线的应用在彩陶纹样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可以说没有线的应用也就没有彩陶文化。彩陶纹样中线的应用丰富多彩,直线、折线、曲线、波浪线、粗线、细线、不规则线、锯齿线、虚线应有尽有,众多各异的线条构成了彩陶华丽的纹样特征。
2.1 直线的应用
齐家文化彩陶纹样较多的采用了直线条纹饰,例如:“三角纹圆底双耳罐”、“菱格折带纹双耳罐”、“三角纹双耳罐”、“方折网纹单耳杯”等,线的应用有粗、有细,排列整齐繁而不乱,重复而不死板,图案简洁明快,线条搭配合理,是齐家文化彩陶中的典型纹饰之一。
2.2 折线的应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保留着半山彩陶纹饰华丽的传统,但有许多的创新和发展,图案逐渐变得简练,表现手法多样化,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其中的折线纹如“肢爪纹壶”、“变体神人纹罐”、“折线纹筒状杯”、粗黑线和细白线相间成趣,折线的节奏感、方向感给人活泼、冲动的感觉。
2.3 曲线的应用
曲线的应用在彩陶文化中的应用最广,利用曲线的表现力,描绘出动感的漩涡纹、水波纹、波折纹,曲线的起伏变化,首尾相交,恰似奔腾不息的河水和漩涡,马家窑类型的《旋纹瓶》、《旋纹罐》、《旋纹双耳尖底瓶》都是曲线应用的杰作,俯视这些纹饰,使人产生一种眩晕感,器物的口部又像一个大漩涡,这种以流畅的线条绘出的动感强烈的纹饰像千姿百态的黄河浪涛,奔流不息的涌动,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象征。
线的应用还出现在彩陶的特定范围内排列交错的网纹画法,如半山类型的《葫芦网纹》,这是先民利用了单一颜色创造多层次的高明办法。线的疏密、粗细,构成了不同灰度,大大的丰富了彩陶纹饰的表现手法和层次感。
彩陶纹饰中线的应用丰富多彩,粗线和细线在同一器皿中比例悬殊的出现,主次分明和谐相处,如半山类型的《葫芦网纹》粗线条的葫芦纹外型,细线条的网纹和底纹、白线条的间隔线,这是线的交响乐,线在这里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有曲有直、有始有终,呈现给我们的是无限的艺术感染力。
3 探索彩陶纹样中面的应用
面是相对于点和线而言的,点扩大了就成为面,线向横的方向扩展也成为面,面有实的面,也有虚的面,大面积纹样的实体是实的面,纹样与纹样之间形成的间隙是虚的面。彩陶纹样中用面也很多,如《秦安王家阴洼三角纹钵》腹部以直边三角纹的面构成,纹样元素虽简单却富于变化,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将图案描绘得美观大方,简洁明了,其中的三角形纹样是现在香港汇丰银行的标志,该银行真应该为我们的先民付设计费了。《西和宁家庄球形器》采用的是以虚为面,俯视该器皿,四个虚面组成的花朵美丽可爱,你不得不赞叹先人以虚为实,以实衬虚手法的巧妙。另一个以虚为面颇有特色的是《大地湾网格纹曲腹盆》,在线条的包围下,虚的面是花?是叶?是果实?任你想像。以实为面的半山类型的《贝形纹双耳罐》粗壮的贝形纹中刻上二条白线使实纹的面更为活泼。
4 探索彩陶纹样中点、线、面的搭配应用
先人在彩陶纹样设计中很少单独使用单一的元素来设计纹样,有时以点为主,以线为辅,有时以线为主,以点为辅。点、线、面相互穿插使用是彩陶纹样的主要特征。如马厂类型的《圆点纹葫芦口壶》以点为主要设计元素,黑的点和白的点相互辉映,成为画面的主旋律,而间隔的线在这里起着伴奏的作用,由于有了这些线使点更加突出,更加耀眼。而马家窑类型的《旋纹双耳尖底瓶》则是以线为主旋律的杰作,颈部的平行条纹是乐章的前奏,中间的旋纹是华丽的乐章,激昂跌荡,而其中穿插的点又使画面更加富于诗意,点在这里是湍急水流的浪花,是乐章的强音,瓶底又恢复为平行线,上下呼应,有始有终,点和线在这里的构成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以面为主体纹饰的大地湾《叶片纹平沿盆》、庙底沟《花瓣纹盆》,大片的花瓣占据画面主要部分,它首尾相连,叶与叶之间,花瓣与花瓣之间互为利用,形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纹饰,其中叶片的线,花瓣中的点运用得恰到好处,形成繁缛华丽、典雅韵致的二方连续图案。
点、线、面在彩陶纹样中同时出现最为常见,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盆》,点、线、面的运用巧妙灵活,线勾勒出形态各异的鱼栩栩如生。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神秘感,使你无限遐想。
在彩陶纹样中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纹饰“三角纹”也称“弧边三角纹”,这种纹饰集点、线、面的功能为一体,在纹饰中变化无穷。三角纹的使用始于仰韶文化早期,有人说,这可能是史前先民受到自然界类似的三角形山峰的启示形成的纹饰。有人说这是女性子宫的形象,是生殖崇拜形成的纹饰,其实都不是,“三角纹”的形成有它的条件和特定环境,一般来说,它是纹样与纹样之间的间隙形成的,有时是阳纹形成的间隙,如马家窑类型《旋纹双耳尖底瓶》旋转的纹饰之间自然形成了“三角纹”,另一种是阴纹形成的“三角纹”如辛店文化《阴地旋纹鸟纹单耳小罐》,以虚为实,在卷草纹的间隙处形成了“三角纹”,这种“三角纹”在这里只是底色而已。“三角纹”更多在表现叶和花瓣的纹样中出现,由于叶与叶之间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弧边关系而形成三角纹,如庙底沟出土的《彩陶花瓣纹盆》,该纹样以点定位,在点之间画上弧线形成一个弧边三角形,三角形之间的空隙尤如花瓣,形成一朵朵盛开的花朵,每一花瓣同时为左右、上下的花朵共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连续循环的美丽纹样。“三角纹”、“弧边三角纹”在纹饰中有时给人感觉是点,三个角拉长给人感觉是线,大的三角纹在画面中给人感觉是面,变化多端,彩陶的研究专家郎树德说:“弧边三角纹是另一类较常见的母题纹饰……各种形态的弧边三角形总是作为图案的主体花纹。弧边三角纹较直边三角形有更多的展示艺术韵律的空间,同时曲线美也增添了彩陶艺术的无穷魅力。”
探索研究彩陶纹样点、线、面的应用,使人为先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所叹服,你不得不为先民们在应用点、线、面的高超技巧所震撼,先民们在彩陶纹样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如和谐、对称、对比统一、节奏韵律等美的法则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也是现代构成设计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探索、研究彩陶纹样点、线、面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朔源寻根,感受先民的设计思维,探索其中的奥秘,为现代的艺术设计打开新的思路,让禁锢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
参考文献
[1]郎树德,贾建威著.彩陶.敦煌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书号:ISBN7-80587-603-7
彩陶纹样的审美意蕴特征研究 篇2
彩陶纹样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彰显着质朴的生活实质和浑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彩陶纹样的风格、装饰手法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彩陶纹饰是现代艺术设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够给现代的视觉设计以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彩陶纹样 审美 视觉设计 图式
中国分类号:B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74-02
彩陶纹样是中国装饰纹样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形式借助陶器为载体,以多样化的形式结构为表现手法,以简洁概括或抽象的图式为表现特征,以表达生活的经验与记录生活的目的为需要,传递出特定的、朴实的、深沉的内涵与先民文化,彩陶艺术彰显着复杂的人性内容和文化意义,将各种视觉特征的审美纹样绘制于陶器上,有着明显的超实用的动机,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上的需求,彩陶的生产集中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和精神方面最高成就,既有技术上也有艺术审美上的成就。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遗存,是原始的、厚重的、本元的、起源的、初始的艺术,对彩陶艺术这种本元的追寻、探讨和研究,就是对美的意识、艺术观念、审美精神最初状态的追寻。彩陶的视觉审美特征体现着明显的目的性、创造性、技术性,以及各种各样外在的视觉表征和内在的精神象征。
1 绚丽璀璨的彩陶纹样是先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的彩陶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数量众多,彩陶的装饰纹样多彩多姿、缤纷绚丽,体现出了原始先民高超的技术手段和超前的智慧。在彩陶纹样的演变发展历史中,早期的彩陶图案有分段绳纹、平行绳纹、细绳纹、小格纹、篮纹、划纹、席纹、绳纹加划纹等纹样等,到距今七八千年左右,陶器的装饰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纹饰出现了指甲纹、蓖点纹、乳钉纹、刻齿纹、勾连纹、曲折纹、菱形纹、月牙纹、网格纹等;到了仰韶文化时期,纹样更加丰富和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是几何旋纹;纹样发展到半山时期,彩陶数量信增,装饰的图案种类也更加缤纷丰富,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有圆圈纹、葫芦纹、菱形纹,螺旋纹、网纹、花格纹等,尤其是装饰精美的四方连续涡形纹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半山彩陶的纹样装饰中(图1),纹饰精巧,色彩浓郁饱和,造型简洁严谨规范,手段多样,装饰出美好和谐的自然或者理想的生活;马厂彩陶的纹饰有圆圈纹、人字纹、波折纹、方格纹、三角纹、连续回纹、井字纹、垂叶纹等,其中三角形纹为其基本特色之一。马厂类型的图案花纹主要由直线组成,具有刚健、庄重的艺术格调;齐家文化彩陶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特点是两边对称、图案规整;龙山文化陶器朴素规整,纹饰较少,有三角纹、折线纹、涡纹等;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纹饰繁缛,纹样复杂,有圆点纹、弧线、勾叶纹、波折纹、绳索纹、网状纹等。
缤纷呈现的彩陶纹饰风格中,无论复杂还是简单,具象还是抽象,都有着极大的纹饰图式审美的相似眭,彩陶纹饰文化既有鲜明的本土地域性,又有多样流变的丰富性,因此才能够独放异彩,为陶器时代写下绚丽的一笔。装饰精美的彩陶纹样,展现出先民美好的生活愿望,体现出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视觉需求,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先民审美的需求。彩陶纹样是先民早期艺术思维的体现,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明早期艺术蕴育的灿烂辉煌的明珠。
2 彩陶纹样的文化彰显解读
彩陶作为史前时代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无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和不衰的艺术魅力,彩陶无疑是史前时代重要的考古学对象之一,同时也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彩陶五彩缤纷的纹样具有明显的视觉呈现特征,是远古先民对大自然的物化形态,带有美化和装饰的功能特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简化形成各种规则的图案,这些图案不是远古先民明确的艺术创作,但它们是先民精神本能的驱动成果,带有明确的自发性和人类对艺术追求的天性,以物化形态承载着先民质朴的精神风貌,对于现代的艺术设计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彩陶所展示的原始的、粗陋的图形符号就是一种“文字”,书写的是远古人类真实生活中的崇拜、祈祷和信仰。彩陶的纹饰是远古先民精神的满足、心灵的安顿、情感的抒发、希望的寄托,是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
各种彩陶文化大都分布于一些河流岸边或沼泽地旁,对水和水中动物的图样物化表现,也就意味着原始人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抽象、概括的表现,这种强烈渴望的深层意蕴,于是他们在彩陶中不厌其烦地施绘出以水纹为基本原型的各种纹饰。比如汹涌豪迈如波涛的螺旋纹(图2)、温和安静如处子的线纹、摇曳荡漾如舞女的波浪纹和激流翻滚如旋风的漩涡纹等等,先民用这些表达对生命之水的亲切与敬重。在众多表现生命的主题中对生殖的崇拜也是彩陶纹样主导性的装饰构成,几乎所有类型彩陶纹样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殖崇拜的视觉装饰图式,先民用鱼、蛙、鱼卵或者抽象的斑点等来象征生命力的繁衍,表达一种强大生命力的美好愿望。
在单一陶器上加工和装饰纹样,是先民具有淳朴复杂的功利性审美感受,彩陶所具备的视觉魅力是人性的、精神的、功能的、全面的、综合的,带有明显的功能审美自发性,彩陶纹饰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次装饰艺术的辉煌时期,标志着全新审美时代的开启和来临。彩陶纹饰的单元性、连续性和平面化的视觉效果,以及它们与器皿结构整体结合而形成的全方位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多维的视觉体验。彩陶的纹饰,既有对物象的具象临摹,也有抽象的变形和几何纹样的组合,彩陶纹饰的发展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螺旋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心理变化的自然表现。彩陶的纹饰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入类艺术的天性和心理图式,透过彩陶变化万千、华美瑰丽的纹饰,体现出入类精神审美需要的共通性、相通性和延续性。
3 异彩纷呈的彩陶纹饰具有鲜活的视觉审美生命力
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彩陶文化纹饰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艺术,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中上游地区,西连汉渭流域,东接华北平原,联成了广大的仰韶文化分布区,先后产生了半坡、庙底沟、石岭下、大河村、亲王寨、后岗等文化类型,万里黄河到处绽放着彩陶之花,映照着彩陶的光辉。
nlc202309031936
精彩纷呈的半坡彩陶纹样,分成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两大类,纹样形态造型整洁,结构严谨,形式多样,利用奇特的意象形态,具有言简意赅的、浓重的装饰意味.以朴实的手法和质朴无华的风格表现出神秘的、童真的味道。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是黄河彩陶分布地域最广的地方,雄浑的大自然美景赋予了庙底沟彩陶纹样豪迈的、气势磅礴的魅力,纹样风格自由奔放生动,潇洒而随意,就像是一首首自由生动的诗歌。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的种类和样式也很多,彩陶还具有“多彩”的特色,表现在彩绘色彩的绚烂和彩绘手法的多样上,彩绘的颜色有赭石、朱红、土黄、白、黑,彩绘方法除了直接在陶器上画花纹外,还有用不同的颜色在彩纹外缘勾边的装饰手法,并用不同的色彩作为花纹的底衬,有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人面鱼身的纹样出现在了马家窑的彩陶上,各种神话了动物图案,交织组成一个神秘的、奇特的、让人敬畏的世界,人类自身的艺术活动和生产场面也首次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得到表现。马家窑文化依靠黄河,它的彩陶纹样像黄河一样汹涌壮观,组成各种各样的视觉强烈的旋转纹样,纹样题材丰富、花纹制作精美,体现出一种视觉的灵动和飞扬的激情。半山文化的彩陶艺术纹样以几何纹样居多,展示出生命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
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技法精巧细致,纹饰或质朴、或神秘、或波澜壮阔、或清秀典雅,整个彩陶纹饰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蔚为大观,展现出一幅优美的视觉画卷,具有强劲的视觉审美生命力。
4 彩陶纹饰视觉审美意蕴透视
彩陶纹饰中常见的有抽象的几何纹样和具象动植物纹样,其中最常见的具象纹饰有鱼纹、蛙纹、乌纹、人纹、漩涡纹、圆圈纹、编织纹等,每种常见纹样都有它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鱼纹和蛙纹是彩陶自然纹饰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体现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自然生殖的崇拜。彩陶鱼纹有不同的形态,主要为写实的鱼纹、变体鱼纹和抽象几何形纹的象征性鱼纹等形式,鱼纹的组合形式繁多而富于变化。鱼纹的图式设计变化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不断简化,自然形态的鱼纹经概括和取舍逐渐凝练为固定化的图案,写意的表现手法逐渐取代了写实的风格。鱼纹具有令人折服的视觉艺术魅力,蕴含着深层的艺术研究价值,反映了先民对鱼的崇拜,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蛙纹刚开始比较写实,然后像概括、写意和抽象图形发展,形象更加生动自然美观,装饰的趣味性更加浓厚,纹样简洁,和器形结合紧密,更多体现一种象征的以为和神秘的意蕴,体现出原始先民的良好生活环境、神秘的生殖崇拜和以蛙喻的神秘象征。
彩陶以展翅飞翔的乌纹象征太阳的周年轮回,以鸟纹和带纹的组合象征太阳的回旋升腾。“太阳鸟”的形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许多不同文化的彩陶之中,它们能够跨越不同民族与地域的阻隔,具有信息传播和视觉认知的共性,那就是对生命的崇拜。漩涡纹和圆圈纹是彩陶几何纹样比较常见的题材,实际上这些几何纹样也是自然纹样的延伸和脱变,都体现出先民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原始审美的体悟。彩陶中的圆形填充纹样,多为图案中的主题花纹,起到醒目的画龙点睛的视觉效果,作为彩陶的主要花纹,装饰在彩陶的腹部,显得浑圆、充实、饱满和和谐,这些彩陶上的圆圈纹样,既像建筑上的花窗,也像照相机聚焦的镜头,吸引着观赏者的目光,成为观赏者的视觉中心。彩陶上的编织纹是原始先民出于习惯,将编织的造型纹理描绘在陶器上,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衍生出许多变体的编织纹样式,给人一种编排精巧、工整细致、多变连续、循环往复的视觉感受。彩陶纹饰中以人物为主的图案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技巧和蕴含的意义很重大很神秘。最著名的人物纹样是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图3),整个造型构思巧妙、想象力丰富,具有极高的造型技巧。
彩陶纹饰是原始先民把自身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悟物化、沉淀在器物上,纹饰表现的内容都是与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纹饰装饰的部位也反映了它的实用性,彩陶图案和器形结合完美和谐,丰富多变的纹饰也体现原始艺术的生机与朴实的活力。彩陶纹样的视觉审美“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5 小结
彩陶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彩陶艺术的视觉符号语言综合展示出的视觉美,是现代艺术所向往的单纯、自然、纯粹、和谐与人性最纯正的典范。彩陶纹样艺术不是一种简单的、幼稚的、初级的艺术,它完善地具备着装饰图案的特点,彩陶纹饰的装饰技巧、视觉图式的审美基本规律,在任何时代都被装饰艺术所尊奉。彩陶的纹饰造型稳重、厚实,构图复杂、和谐,线条匀称、流畅、有力,色彩简洁明快,符合现代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能够给现代的视觉设计以设计上的借鉴和启示,这个启示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图式,更重要的是透过图式所传达的视觉文化,一种本民族的文化,一种精神上的信仰。
仰韶文化彩陶造型与纹样的装饰美 篇3
一、仰韶彩陶的造型美感
(一) 造型表现的实用性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钵 (碗) 、盆、瓶、瓮 (缸) 四类, 是分别代表食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这样五种基本用途的器皿。这些器形的造型原则, 首先是为了实用, 故而其造型均为球形及其变体。或许这种造型产生的原因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是其容量因素, 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 决定了仰韶彩陶最基本的造型来源。彩陶的造型美感依附于其实用目的而存在, 并外化为具体的形式表征。
1. 彩陶是生产方式的物证
彩陶作为农业文化之中的日用生活品, 与人们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因为农业生活方式的需要, 决定了彩陶无论是壶、罐, 还是瓮、瓶, 其基本形体都不外是球形或半球形, 以使器物能吸纳最大限度的容量。
2. 彩陶承载历史文化内涵
农业生产是很复杂的劳动, 受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 需要相当的经验与知识的积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及信息的记载与传递, 需要文化的承载与支持, 也便是彩陶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
陶器在存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粮食、蔬菜已经可以利用陶器来长时间的保存。而烧煮的器具也为人们的体制增强, 创造了基本条件。【1】
3. 彩陶造型依附使用功能
作为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器, 实际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设计制造的。因此, 器物的造型设计从实际使用的要求出发, 实用性在这一时期的设计中得到了特别的关注。【2】
(二) 造型来源的多样化
新时期的陶器是从形态上已经出现了众多的造型样式, 每一种样式创造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实践和总结, 并且越来越符合人们的生理功能和审美需要。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陶器的类型出现了平口、提、梁、双耳、长颈、高足尖底等丰富的造型样式。
造型的方法有:
1. 摹拟自然物法
包括摹拟植物造型和摹拟动物造型。摹拟植物的造型以葫芦形为主。钵、盆、壶、罐等器皿的造型有时采取葫芦形一部分的变体形态。摹拟动物造型, 即在造型上体现鸟、兽、鱼等动物特征。
2. 人形造型法
人形造型的手法, 也广泛存在于仰韶文化, 成为一种普遍的微的丰富想象力, 而在潜心观察生活与大自然的一个个“巧手偶得”中, 那“泉水的歌唱”、鸟儿的窃窃私语, 那天地四季中所包容的大气万象及一草一木的精微, 无处不在地蕴含着艺术家们激动灵感时所需要的“偶然”。因此, 我们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无意”, 善待自然与生活中碰到的一次次“偶然”;张开惯于捕捉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眼睛, 打开勤于思考的大脑, 不因“蛛丝”小而忽略不计, 不因“马迹”浅而不加深究。这样就能从文化现象。赋予陶器以生命的象征意义, 借人的形象特征体现不同的象征观念, 例如人的鼻子或者耳部特征, 为陶器造型点缀形式。
3. 创造形式
仰韶彩陶的造型, 更多是为了适应不同使用需要的创制形式。
二、仰韶彩陶的纹样美
(一) 纹样的题材
仰韶彩陶纹样主要有以下几个题材:
1. 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分为两种, 一是将动物形象运用写实的手法使具象“再现”, 二是对动物形象的抽象变形。动物纹样在原始时代, 涵义也是多样的, 它除了有装饰意味之外, 还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特殊的联系。
2. 植物纹饰
植物纹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呈放射状的旋花纹, 一般以二方连续组织围绕器身来描绘。另一种是叶状纹, 以单叶为母题, 联系起来构成图案。常见的植物纹样有花瓣纹、豆荚纹、花叶纹、叶形纹、花卉纹等等。
3. 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占彩陶纹样的大部分, 是从宽带纹开始的, 各类文化彩陶的碗、钵类器皿, 在其口沿外侧, 多有一道宽带纹, 是彩陶花纹的起源, 存在于各类文化彩陶发展的始终。它主要是由线的长短、粗细、曲折、横竖、交叉和圆点等相互规则的排列组合而成。【3】
(二) 纹样的视觉位置
由于生产力低下, 居住条件的限制, 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 不论在室内或户外, 都是席地起居, 日常生活中用的各种类型的陶器器皿, 都是放在地上使用。人们用陶器饮食或盛物时, 常处于坐着或蹲着的姿态, 所以导致主要花纹带的布置, 选取在蹲、坐时人们视线最集中的部位。【4】
仰韶文化彩陶不仅是为了实用, 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仰韶彩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不仅仅是实用的功能, 它同时体现美感因素, 承载精神文化内涵。
摘要:仰韶文化是以红陶、彩陶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主要表现在:仰韶彩陶的造型美以及仰韶彩陶的纹样美。仰韶彩陶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仰韶文化,彩陶造型,纹饰,装饰美
参考文献
[1]《关于重建中国史前的思考》苏秉琪着, 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解析新石器仰韶文化彩陶装饰纹样 篇4
仰韶文化彩陶,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彩陶器的造型与纹样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高。古代先民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及生活体验中,将观察到的事物及感受反映到彩陶器中,丰富生活用器的同时,也传递出古朴的文化精神。
半坡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从表现技法上分为肌理纹样和绘制纹样。肌理纹样是借助外物刻画,在陶器烧制之前利用物体进行刻划、按压上的纹饰,出现一定的肌理效果,如编织纹、绳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等。绘制纹样则是利用天然颜料在陶坯上进行绘画,形成精美图案的纹样,经过烧制成为彩陶。
彩陶纹样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具象性、抽象型、具象性与抽象性组合型三大类。具象型多为自然纹样,如动物纹、植物纹、自然景物,其中动物纹最为突出,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生动精彩,变化多端,而植物纹样的数量较少;抽象型则以简练概括的几何纹为主,由动植物纹演变而来的,早期彩陶有宽苇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具象的自然纹样与抽象的几何纹样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独特而完美的构成形式,从而出现兼顾二者的第三种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成为此类型彩陶纹样的代表作品,呈现出先人们的原始精神信仰,除此之外,彩陶器上装饰有各种符号,它们由直线或横成竖,构成各种特殊意义或某种特殊的符号。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以动物纹为主,鱼纹数量最多,通过对写实纹样整合、分解的装饰技法形成脱离本身状态的几何纹样,抓住鱼的形象特征,概括精准,体现了半坡人们高度概括的能力。动物纹样除了鱼纹还包括十分具有特色的鹿纹,根据当时半坡人们狩猎的场景,简洁的图案准确的抓住了鹿奔跑的生动姿态,纹饰构图严谨,规整,使画面概括清晰,俊俏灵动。半坡彩陶纹样构图也存在也大不同,以自由的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为主,他们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与创意式的秩序赋予纹样新的内涵,进而更好的装饰陶器、提高艺术性的作用。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分布在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内,其纹样与半坡彩陶纹样相比较,内容更加丰富,手法更加娴熟,将中国史前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庙底沟类型彩陶纹样包含植物纹、动物纹、编织纹、几何纹等。早期继承了半坡彩陶纹样式,以鸟纹及其变体纹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使原始人类的崇拜和生产方式不断进步,进而推动着彩陶纹样的变化,晚期则以花卉为主要元素。纹样中大量运用曲线和曲边三角形,画面婉转和谐,流畅华美,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感和审美价值。
庙底沟彩陶纹样从表现手法上运用黑白双关的表现手法,实现了虚实相生,无论阴阳相互补充,又独成一体,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装饰性,但这些效果强烈的装饰纹样显示出的节奏和韵律,直接表达出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气息。在庙底沟彩陶纹样中几何纹样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它将动植物纹样进行高度抽象和概括,将不同的几何图形,有机组合,相互交错,根据器型的不同,将纹样变体再组合,从而更好地适应造型的功能性,提升了纹样艺术与其功能性的切合度,将彩陶纹样艺术不断推向新的至高点。庙底沟人用极高的智慧一改半坡时期以直线为主的表现形式,运用柔和元瑞,节奏韵律极强的曲线来取人代之。首先,庙底沟人以点定位,运用点、线、面及其组合形式来简洁明快的的表现画面,利用三要素之间关系相互调整,分配进行画面整合,而点的中心作用不断被丰富,也成为这一时期彩陶纹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曲边三角形则多用于花卉纹样中,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不断的演变,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形成和谐并富有丰富内涵的画面效果。
彩陶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再到龙山文化的黑陶,不断推动着彩陶纹是装饰的向前发展,原始先民将对大自然的热情与感悟注入到彩陶纹样中,通过彩陶装饰图案与实用器具的完美结合,展现当时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原始彩陶丰富多变的纹样,体现出单纯、自然、纯粹的生活向往。彩陶纹饰具有完善的装饰图案特点,在每一个时代都被装饰艺术所追捧,以其稳重、厚实的造型和谐流畅、匀称的线条丰富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仰韶文化彩陶纹样装饰主次关系和谐,虚实相生,符合装饰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美法则,给我们学习借鉴的参考,在继承的同时,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性的纹样装饰。
相关文章:
侗锦装饰纹样艺术特色解析02-12
实施及评价02-12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提纲02-12
回族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研究02-12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02-12
《了解纹样》教案02-12
关于纹样的论文题目02-12
边饰纹样传统艺术论文02-12
门窗装饰纹样02-12
面料纹样设计作业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