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河古镇旅游策划案(精选10篇)
篇1:三河古镇旅游策划案
2012天府古镇营销推广思路
一、背景
为进一步发展天府古镇旅游,提升天府古镇的整体接待能力及服务水平,将“天府古镇”品牌叫响全国、走向世界,2011年9月26日“天府古镇旅游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平乐、安仁、黄龙溪、西来、洛带、街子、五凤、三道堰等首批8个古镇加入了天府古镇旅游联盟。同时,天府古镇的视觉识别标识系统(VI)也首次亮相。
“天府古镇旅游联盟”的挂牌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成都古镇的文化内涵,用“天府古镇”品牌统一包装不同特色的旅游古镇,树立“天府古镇”旅游统一形象。随后,联盟将制定出统一的服务标准,进一步将“天府古镇”品牌和系列古镇旅游产品营销四川、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二、现状分析
1、有利因素
(1)天府人文内涵丰富。天府古镇名人文人辈出,人文内涵增添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教育性。
(2)历代政治人物,文化名人和天府古镇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3)独特的历史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存。
(4)川内游客一定程度的认同。
不利因素:
1、差异不大,同质化明显。天府古镇众多,但同属川西区域,无
论在平川还是在丘陵,其地域特征相同,共性特点突出而差异性较小。
2、品位不高,知名度较低。天府古镇地处内陆盆地,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至今仍属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虽在当时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中心,但与江南古镇,规模小,对全国影响力小,历史的、社会的知名度不高。
三、营销目的和思路
2011年,天府古镇正式挂牌成立,同期进行了部分媒体和旅行商实地采风和一系列以天府古镇挂牌成立、进一步如何打造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和其他活动,使天府古镇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品牌积淀。
天府古镇的品牌内核营销的是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让人们有一种放松心情,享受品质休闲生活的优美感受,高度迎合天府古镇的立意:最中国、慢生活。
天府古镇有共同的特点,但在共性中,也有各自的个性。宣传推广天府古镇需要把握共性,挖掘和提炼个性,围绕各自的不同特点,按不同的方向、路子去培育和展示自己的形象。实现“天府古镇同脉,各有魅力风采”。
按照我们的思路,传播应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定义为对“天府古镇”这一品牌进行整体包装,而第二阶段则在此基础上突出各个古镇的个性,丰富和完善“天府古镇”内涵,使该品牌更成熟,更具市场竞争力。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应首先树立“天府古镇”的整体形象,通过视频、图文、落地推介等渠道让“天府古镇”品牌深入人心。
2012年天府古镇的推广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市场,作为一个统一品牌,进行统一的营销,以合力形成对市场的影响,并延伸至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营造成一个具有国际性品牌的优质旅游形态。
本案的思路是以加强天府古镇品牌宣传促销力度,统一包装并叫响天府古镇的集合品牌,在策略上大胆采用新媒体,动用多种手段、采用多种形态,全面传递天府古镇品牌所涵盖的信息,充分发挥新媒体独有的影响力。
四、营销推广举措
1、以创新的思路与中国第一视频网站youku进行深度合作,拍摄以“爱在天府古镇”为主题的微电影为核心内容,整合youku网站资源并辐射土豆、新浪、搜狐、网易等各视频分享门户网站,并配合大众媒体对天府古镇进行形象和品牌立体推广,形成营销合力和使传播更为主动有效;利用youku资源邀请明星参与微电影剧本创意、拍摄和参与表演,制造明星效益和话题,扩大品牌推广受众群体,并在微电影开拍仪式、剧组进驻古镇等时间节点制造事件性营销话题;在后期,微电影成果可选择多种传播通路、渠道进行持续传播。
该思路亮点:
(1)以创新的思路带动营销推广;鉴于2011年天府古镇的推广都是以常规的采风和论坛为主,而天府古镇亟待微电影是时下整合和推广产品的新兴方式,有着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受众群体宽、易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好感的特点;
(2)借力明星牌,整合youku资源,制造某某明星策划、编导或客串出演天府古镇微电影的噱头,充分制造事件性营销关键点,以youku和其他线上传播通路作为载体,主动影响大众媒体参与关注和报道;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比如:微博、二维码、智能手机软件等传播通路,和大众进行有效互动沟通;
(3)以此为契机,可策划如“最适合车友自由行的古镇”,跟着某某(明星)游天府古镇、寻爱天府古镇相亲活动等一系列的一揽子营销推广分支活动。
(4)通过天府古镇微电影的开拍、杀青、发布等各个重要时间节点,有阶段性的制造传播亮点,使传播节凑有条不紊,达到重点宣传节点有亮点、持续宣传期能制造事件性话题的效果。
2、与成都图片网、ufaner摄影机构等具有一定本土影响力的摄影机构进行合作,策划以“走过天府古镇”等为主题的活动,对天府古镇各分支古镇的风格定位入手,拍摄具有鲜明风格和成系列的摄影作品,并广泛使用网络传播渠道进行传播和话题炒作,整合大成网、新浪四川、车友会、四川在线等网络媒体,设置互动活动,在传播天府古镇系列美食美景的同时,增加全民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后期成果制作成册,形成二次传播关键元素。
该思路亮点:
(1)执行易操作,符合重宣传轻落地的营销思路;
(2)和微电影拍摄计划同期进行,广泛利用本地网络媒体对拍
摄活动进行宣传,与大众进行更直观更深入的互动。
(3)后期成果不仅可以制作成册,更可建立丰富的天府古镇图片资源库,可针对下一步天府古镇的整合营销和旗下不同古镇的推广提供素材。
3、借势西博会,推出天府古镇展台,以天府古镇美食为核心载体,整合天府古镇住、行、游、购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推介。
或在春节前期,趁着年货买卖的高峰期,迎合节令,和市商务局、市旅游局以及各古镇镇政府联合推出“天府古镇特产展销会”,整合天府古镇住、行、游、购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推介。
该思路亮点:
(1)可插入“成都茶馆”或天府古镇花车巡游的概念或元素(条件允许的前提),以展会的形式为载体,在布置上复原天府古镇各古镇原真生活形态,在内部功能上设置天府古镇生活情景体验、天府古镇美食、茶品展示和品鉴、天府古镇旅游形象静态和动态展示、天府古镇演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并可把该项目和展会形式带到全国各地,使天府古镇品牌叫响,做到走出去。
4、app软件开发;开发涵盖天府古镇旗下所有古镇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的第三方软件。
五、预算
1、“爱在天府古镇”微电影系列推广活动 150万
2、“走过天府古镇”摄影计划30万
3、天府古镇旅游推介40万
4、天府古镇app开发20万 总计:240万
篇2:三河古镇旅游策划案
由新亚汽车站坐去三河的车,今天是中秋节,所有车还没有出合肥已经挤满人了,经过一个半小时后,早上9点21分到达三河汽车站。
还没有下车前,就看到镇上很房间都是仿清明建筑,要注意的事,这里离游客接待中心还是挺远的,如果上网买票的话,需要去游客接待中心取票的。当然没有票也可以参观整个古镇,里面的八个景点可以单独买门票参观
由汽车站向前步行十余分钟到达,大捷门,这后面就是千年古镇了。大捷门位于英王路上,为4道边门的牌坊,经名匠精雕细作而成,是进入古镇风景区的大门,1858年,太平军全歼湘军李续宾精锐部队6000余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三河大捷”,大捷门因此而建,纪念这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对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牌楼的主要作用是大门标志和表彰功德的功能,一般来说,柱子上加屋顶的称为牌楼,否则称牌坊。
过了大捷门就进入了古镇景区了,两边都是古建筑,地面都是石板路铺成。
三河古镇外围交通图
通过古镇导临览图,可以看出整个三河古镇景观分布,主要的景区还是位于三河镇的东边的小南河沿岸。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建筑,不过多外观看来应该就是英王府,就是太平天国时英王陈玉成的指挥部所在。
刚进入景区就听到庐剧的音乐,现在才发现远方有一个万年台。这是三河镇中心点的古戏台,是在以前的旧址上重建。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庐剧,古时候称为“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的剧种之一,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三河群众喜爱。
万年台旁边的上南河上有一艘船,上面也是在演戏。三河在申报5A级旅游景点,但是这小南河的水质也忒差了点吧。
鹊渚廓桥位于小南河外河上,因三河古称鹊渚而得名,距今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是三河最古老的桥之一,1982年重建。廊桥上有由12根柱子撑起的两屋飞檐翘角式的长亭,桥两边有美人靠,外国人称此桥为情人桥,有情人若从这座桥走过,爱情定会天长地久。
这旁边的鹊渚游廓是一个小商品市场,里面有卖三河特色物品之茶干、花伞以及羽毛扇
因为还没有去游客接待中心拿景区门票,所有有几个景点无法进去,没有办法,特意的去了趟游客接待中心、这票是在网上订的,票分为四景、六景和八景,我订的是八景票,网上订票售价为60元,现在购买为90元。
这条古西街方为三河古镇景区的入口处,古街巷全长500米,曾是三河历史上最为繁华的道路,青石铺的道路,青砖小瓦的民居,整齐的油漆门板,让会回忆穿越了时间,仿佛来到了明清乃至更久远的朝代,这条街上颇有名气的商家就有天然楼,吴恒兴、凌宝泰、同兴隆、大德昌等十家。
这里的房子都是一两百年的老宅,民居还保持关几百年前的风俗,每家大门上挂着一个纸糊的灯笼,用红纸剪出的主人家的姓氏贴在灯笼上。西街的老宅没有一间是闲置的,家家户户都是这里住了几代人,三河政府将这一片纳为文物了,虽为自家的房子,都不能随意改变宅子的一砖一瓦。
青石板是古西街特有的,几百年来,青石板被数代人踩踏,磨得光滑油亮,是西街的历史见证,曾有一景区想花钱买这些青石板,按块算钱,被当地人一口拒绝了。这些青石板被居民像眼睛一样的爱护,所说当时为了老街更换地下水管时,居民盯着换管工将每块青石板上做上标记,更换水管后,又一块块放回原处。
古镇西街入口处,因以前在对面的小南河天然桥旁边有座茶楼,叫天然楼,后因为91年洪水的原因不复存在,因为在此建造这座亭子,命名为天然亭,这上面的石碑上,雕刻着“十大舍不得”,表达了三河的繁华盛世。
郑善甫,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秘书,当年蒋介石将冯玉祥软禁于泰山,郑善甫搭救无门,又对当局的昏暗表示不满,愤然辞职,举起迁到三河,在这购民房五进,直到60年代离开人世。
再向里面走一点就到了大大有名的“刘同兴隆庄”,又叫“刘记布庄”,“刘记米铺”是清未古西街的一家著名的商家,主人为刘锦堂(1879-1941年),刘同兴隆庄主要经营各种布匹和大米,大米的日运量可达500多吨,年收入数万银元。
宗贤根雕馆在刘同兴隆庄旁边,创办人为舒城县的伍宗贤,这里展出的根雕都是大型的,每一根都很有特色,特别是恐龙根雕堪称“世纪绝唱”,重达2500公斤,是最大的一个根雕,令人叹为观止。
古镇上一户人家的院子,很是漂亮。
这座桥为望月桥,你可千万别小看这桥,所说每到十五月圆之夜,你只要站在桥上对着月亮许愿,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今天刚好是十五中秋节,可惜晚上就要回芜湖了。
与望月桥相互对应的是国粹楼,此楼高七层,37米,为三河古镇最高建筑,在国粹楼里展示了古镇传世及民间珍藏的近千代古代艺术珍品,保存着从当地民间收集的,自明清至民国以来的百余块匾额,数量堪称国内之最。站在最高一层的时候,可以一贤三河古镇绝妙风光。
杨振宁科学家旧居位于古南街,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合肥四古巷,1937年为了躲避战乱,杨振宁曾于此客居求学,这房子共五进房屋,前两进是展览厅,是关于教授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览,第三进是他以前居住的地方,第四、五进是以声、光、电的形式来展示教授的科学成就。
在杨振宁旧居旁边的就是一人巷,这是一条仅能容下一人通过的幽深巷子,全长80多米,两边高高的马头墙使得小巷更加幽深。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11点50分了,早上还是阴天,到了中午的时候出太阳了,天气也逐渐的热了起来,肚子也饿了,去吃点东西吧,三河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名菜名点取南北之长,集徽、川、淮、扬菜系之大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吃在三河”,绝不虚言。这盘叫三河小炒,在合肥那边也是很有名的,不过在本地吃更具有风味。
这一盘米粉虾,也是三河的特色之一。
吃完饭以后,下面要去的地方为古娱坊,这幢距今160多年的古建筑,被91年大水浸泡了76天依然完好无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小姐的闺房。在这组建筑当中你可以完全体现到古时候男尊女卑以及主仆严格的封建制度。
古南街上另一个有名的景点为鹤庐,也就是著名人物刘秉璋的故居,他曾在三河有上百处宅院,这是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这里展厅是他当年生平事迹以及当时的一些武器等资料。
万年禅寺,最早兴起于宋代,据说当年香火特别旺盛,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求佛,而且有求必应。
万年禅寺对面就是城隍庙,这里有一个禁烟禁赌碑,通过这个碑可以看出此庙立于同治十二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门前刻着一幅对联: 上联:为善应倡,设惑末倡,前人余殃,殃过必倡。下联:为恶应灭,设惑末灭,前人余德,德尽自灭。
它的大致意思为劝人行善,不是不报,时候末到的意思。
在城隍庙旁边的是孙立人故居,孙立人,合肥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抗日名将,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篇3:三河古镇旅游策划案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 遗存丰富。据《左传》记载, 公元前582年, 吴楚相争, 在此发生“鹊岸之战”, 至今仍保留“鹊桥”、“鹊亭”等遗存。当年赵匡胤逃难于此, 饮用的“黄水井”完整如初。发生于太平天国时期的“三河大捷”载入了历史教科书, 其指挥部 (英王府) 、古城墙仍佐证着当年惨烈的战争。至今, 三河古镇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区肌理, 街区两边的木格镂窗、飞檐翘角的房屋店铺、高高挑起的马头墙, 无不展示着独具特色的“皖中徽派”建筑风格。光滑溜圆的青石板街道, 蜿蜒十华里, 古韵十足。而古街上悬挂的“前有姓氏, 后有郡堂”的油纸姓氏灯笼, 更鉴证了古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河古镇是独具魅力的“徽韵水乡”。大别山的淙淙清泉汇集的两条河流——丰乐河、杭埠河在古镇交汇流入水光潋滟的巢湖。清澈的小南河, 横贯全镇, 连接着丰乐河、杭埠河。两岸的婆娑柳枝, 临水而建的茶楼、水阁展示独特的水乡韵味。古镇河塘相连, 形成了江淮之间“三环水系”。古镇外, 有万亩湿地, 千亩荷塘。平静的水面, 映衬岸边依依的杨柳, 倒映着洁白的荷花倩影。“柳树”“荷花”被分别定为“镇树”“镇花”, 昭示古镇质朴敦厚的民风。
三河古镇人文景观丰富。“杨振宁旧居”展示着杨振宁的科学人生, “刘同兴隆庄”展示着古镇商业文化的繁荣, “国粹楼”的二百多幅牌匾, 古人镂雕的家具, 透露着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 “孙立人故居”展示孙立人将军赴缅远征的戎马倥偬的人生。同时, 古镇里有灵巧别致的仙姑楼, 规模恢宏的万年禅寺, 还有古娱坊、古城墙、土地庙, 正在建设中的庐剧博览园、英王府。三河古镇又是“淮军故里”, 李鸿章的粮仓座落于此, 淮军名将、“镇海之战”的总指挥刘秉璋的旧居——鹤庐, 现已成为淮军文化展示馆。
三河古镇民俗文化丰富独特。这里是地方戏——庐剧的发源地, 被称为“庐剧之乡”, 节假日、双休日的庐剧表演备受游客的青睐。而传承多年的芦花船、渔蚌舞、车上轿、赛龙舟等民俗文化活动, 体现了古镇融南汇北独有的民俗。自2009年以来, 连续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水文化节”、“庐剧文化节”、“美食文化节”, 使古镇文化更熠熠生辉。三河古镇更是“美食天堂”, 别具风味的土菜, 让游客回味无穷, 留连忘返。
近年来, 三河镇党委政府树立了“一切以旅游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完成古镇内的立面改造工程, 完成了小南河的治污系列工程, 实施小南河沿线灯饰亮化工程, 建设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旅游生态停车场, 完成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 古镇内形成循环的旅游线路和水上游线路。旅游线路上建有三星级旅游公厕, 有与古镇文化相配套的旅游标识系统。景区内成立了“三河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游客接待中心、景点管理处、营销处、水上游管理处, 形成一批专业的管理队伍, 导游队伍,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培训制度, 制定了有序推进的营销方略。2008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其中境外游客3万人次, 今年市场进一步拓展, 接待量同比大幅增长, 前四个月, 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篇4:三河古镇旅游策划案
关键词:引汉济渭工程;围堰施工;截流方案
1工程概况
我部承担的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枢纽前期准备工程一期工程,施工合同主要包括大坝左右坝肩开挖工程、交通工程、围堰工程、渣场防护等部分内容。
2导截流方案的设计
2.1导流设计标准
根据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文件,拦河大坝按1级建筑物设计,导流洞建筑物按4级设计。导流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标准,相应洪峰流量2640 m3/s,导流洞过流流量1384m3/s。
2.2导截流方式
本工程导截流采用一次截断河床,全年围堰挡水,导流隧洞过流的导流方式。
2.3导流建筑物设计
2.3.1导流建筑物布置
根据设计图纸,围堰采用常规土石围堰,选用10年一遇洪水标准,相应流量为2640m3/s。上游圍堰布置在坝轴线上游140m处,堰脚距大坝基础开挖边坡开口线20m,距导流洞进口17m;下游围堰布置在坝轴线下游337m处,堰脚距导流洞出口约36m。
2.3.2上游围堰设计
上游围堰为土石挡水围堰,围堰最大高度约为43.68m。地基上部为砂卵石,渗透系数k=62m/d,属强透水性,承载力fk=320kPa,强度较高,可作为围堰基础;下伏变质砂岩及大理岩,强风化岩体为中等透水性,弱风化岩体多为弱透水性。
堰体采用石渣填筑,上游围堰堰顶高程569.0m,围堰高度约为43.68m。堰顶长度167.72m,上游边坡为1:1.8,下游边坡1:1.6。截流戗堤作为上游围堰的一部分位于上游围堰上游侧,两轴线间距55.2m,戗堤顶宽20m,戗堤顶高程535m,底高程为526m,戗堤高9m,其上游坡比1:2,闭气坡面坡比1:3,戗堤总石渣填筑量共29257m3,闭气材料5619m3。
堰体防渗采用复合土工膜,土工膜采用300g/m2/0.5mm/300g/m2的两布一膜;基础防渗采用C20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厚0.6m,墙深19m,深入基岩1.0m,防渗墙施工平台高程535.0m。强风化岩石防渗采用帷幕灌浆,最大孔深27m。
3截流实施
3.1截流时段选择及截流标准
根据建设方安排,在所有施工条件准备好以后,择机进行截流,计划当天截流、当天合龙。
按照规范要求,截流标准可采用截流时段内重现期5~10年的月或旬平均流量,截流戗堤的安全超高可取1.0m~0.5m。本工程截流标准确定为12月份上旬10年一遇平均流量作为截流流量,截流流量14.6m3/s。
3.2截流方式
截流方式采用左右岸戗堤双向预进占,单戗立堵,一次截流,当天合龙的方式。上游截流戗堤在枯水期水面宽约47m,河床水位526.5m高程,截流前采取单戗堤预进占,截流采用立堵法。
3.3龙口位置选择
截流龙口位置应布置于河床主流部位,方向力求与主流顺直,使截流前河水能较顺畅地经由龙口下泄,根据本工程河床水流条件,该截流龙口设于河床中间部位。
3.4截流施工
3.4.1截流施工准备
3.4.1.1截流储备料源规划
截流料分别选在左岸535.0m~581.0m高程开挖利用料15.6万m3;右岸581.0m~602.0m高程开挖利用料约6.6万m3,戗堤预进占填筑料利用3#临时桥左桥头堆存料;块石料预先筛选堆存在左右岸堆存区;钢筋石笼堆存在左右岸戗堤进占平台上;粘土闭气料来自三河口村土料场。
依据招标文件要求,截流工程施工所用材料临时堆存左右岸进占平台,按照不同材料分区堆放。截流戗堤共需30000m3石渣,其中预进占量29000 m3,龙口需备料量约1000m3,石渣堆存场占地面积为2500m2,块石堆存场占地面积为300m2。
3.4.1.2截流施工道路
由于上游截流戗堤所采用石渣料主要是坝肩开挖石渣料,截流戗堤填筑料运输主要施工道路为左岸3#施工道路(高程540m)、右岸老佛两公路(高程535m)及13#临时施工道路(高程535m),截流戗堤高程535.0m,满足施工要求。
3.4.1.3施工用电及施工照明
主要用电设备有混凝土防渗墙及施工区照明等施工用电,上游围堰电源从右岸原勘探洞进口处变压器直接引至用电点,下游围堰电源导流洞出口处变压器直接引至用电点。配置6盏3000w的管型氙灯照明,可满足施工照明的要求。其中上游围堰左岸布置2盏,固定在535m高程平台;上游围堰右岸布置2盏,固定在右岸山体535m高程左右;下游围堰左右岸各布置2盏,布置在左右岸540m高程左右。
3.4.1.4围堰施工取料场
截流主要填筑料为左右坝肩开挖石渣料,左岸EL535.0m~EL581.0m高程开挖料可利用约15.6万m3;右岸EL581.0m~EL602.0m高程开挖料可利用约6.6万m3,戗堤预进占填筑料利用3#施工临时桥左桥头堆存的开挖料。截流时利用反铲配合20t自卸汽车经右岸老佛两路及左岸13#施工道路运输到上游戗堤,龙口所用块石按足够数量准备于左右岸平台临时堆放备用。闭气所用粘土料来自坝址上游约2km的三河口村北土料场,由反铲装车,20t自卸汽车运输经老佛两路、3#临时桥、13#施工道路运至作业面。
3.4.2施工方法
3.4.2.1戗堤预进占施工
戗堤预进占前要求导流洞施工基本完成,具备顺利分流条件。初步定于2014年11月28由右岸和左岸同时预进占,预进占过程中,将戗堤顶宽尽量增大,以达到同时满足合拢施工机械操作和抛填防渗土料的要求。戗堤预进占部分在截流前完成。
戗堤预进占由右岸和左岸同时预进占,在截流前完成。预进占高程为河床水位加高0.5m,顶宽20m。预进占按水中抛填块石→石渣填筑的顺序进行水中抛填。水上部分进行碾压,最后在主河床位置留15m宽的区域作为截流合拢的龙口。采用20t自卸汽车,推土机端推填。
3.4.2.2龙口截流及闭气
截流龙口设于戗堤中部,以左、右岸预进占为施工平台,上游围堰龙口抛投填料均采用3m3装载机、1.2m3反铲配20t自卸汽车直接向龙口倾倒,推土机在戗堤上推渣平料。
截流龙口设于戗堤中部,以左、右岸预进占为施工平台,双向进占截流,左岸堤头配备一台推土机和3个卸料点,右岸堤头配1台推土机和2个卸料点。堤头线路布置共分为抛投区、编队区和回车区,确保截流顺畅有序。在完成截流戗堤后进行粘土闭气料施工,填筑宽度、坡度按照施工图控制。闭气的施工程序为:戗堤抛投块石→抛投土石料→抛填粘土→碾压。闭气材料为粘土料,约6000 m3,用20t自卸汽车运至堤顶采用挖掘机从三河口土料场装土,采用后退法卸料。
4结语
(1)先进的截流技术方案,施工组织严密,现场布置合理是截流成功的基础。首先根据水力计算做好截流材料的备料,施工场地布置及截流设备等资源保障。
(2)截流所选机械技术性能应适合截流工作的性质,截流施工场地大小和截流材料远近的施工条件,充分发挥施工机械效率,保证施工质量;所选配套机械的综合生产能力应满足截流施工强度的要求。
(3)充分利用该工程河床的地形条件,合理布局,保证施工进度,满足建筑物干地施工,均衡施工强度。
篇5:三河古镇游玩作文
刚开始,我们在车上玩,叔叔开车,阿姨看地图,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十分开心。可是,车已经开了半个多小时了,我们还是没有到三河古镇。甚至连个路标都没有看到。我们开始纳闷了,叔叔开始问路边的当地人,可他们总说往东开,再往东开……
叔叔让阿姨再看看地图,说是不是看错了。满脑袋问号的阿姨把地图反过来调过去,看了又看,说的确是这条路一直往东,然后左拐就到了,怎么就是到不了呢?于是,我们又是问路又是导航地,继续往东走。走啊走,又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路标。又走了一段,看到了左转的路标。这时天已经擦黑了,大家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噜咕噜”叫了。不过我们想既然已经左转了,那应该马上要到了,就再忍忍吧。可是越往前走越不对,眼瞅着路边的路灯都没有了。怎么回事?!大家心里的问号更大了。
叔叔让阿姨再研究一下地图,阿姨对着地图又看了半天,无奈地说:“我实在是搞不清楚了,地图上明明标着离拐弯的地方只有一厘米多,拐弯后再走一厘米就到了嘛。”“what?!”听了阿姨的话我们笑得前仰后合,肚子都疼了。这时妈妈开了个玩笑,说:“天哪,小周啊,照这样,合肥到欧洲也就一丈多呀!”
篇6:游三河古镇游记随笔
周末,我应几个老同学之约,游览了三河古镇风景区。
天气晴好,蔚蓝的天空上只有少许淡淡的薄云在悠闲地飘动。一阵微风吹到脸上,含着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景区游人如织,不时看到有人拿着手机或相机在拍照。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聆听着讲解,参观了古镇的一些景点。
三河古镇位于肥西、舒城和庐江三县的交界处,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远看三河镇河环水绕,一座座的拱形桥横跨两岸,岸边的建筑物和民居飞檐翘角,有的是古迹,有的是后建,都类似于徽派风格。脚下的青石板路光滑闪亮,一条条古街巷狭小深长,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都保留着历史街区原汁原味的景象;还有古茶楼、古庙会、古圩、古战场,佐证和诠释了三河的古老和悠久的文化。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使我们流连忘返。
走在这深深的小巷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现在虽没有看到油纸伞,但还是有着一群群丁香一样的姑娘,点缀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想,无论是愁是怨,或悲或忧,来到三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你总会忘记那些烦恼和不愉快,有一个好的心情,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了董寅初纪念馆。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尊董寅初坐着的铜像,墙上的图片介绍和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他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我们参观了杨振宁旧居。杨振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陈列室的小院里,有杨振宁小时候拿着书站立的雕像,旁边是一张石桌和四块石凳,体现了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胸有大志。再往里面是杨振宁在清华大学讲台上作学术报告的塑像,气质非凡,栩栩如生。各个展览室的图片文字介绍了他的身世、求学、研究和讲学等历程,不时吸引着我驻足观看、凝思。
走过几条街到了刘同兴隆庄。庄里面有好几间房子,一个很大的院子,在当时算是个大户人家。一间房子的货架上放着几卷布料,柜台内有一位戴着眼镜、面带微笑的老先生站立的雕像,柜面上摆放着一把旧算盘和一根木尺,好像正在做着生意,惟妙惟肖。对面一间屋是粮仓,前台有多个木屉里放着各种米谷。院内有一口水井,井沿被井绳磨出一道道又深又光的凹沟,一只旧水桶还拴在辘轳上,保持了历史的原貌。
我们还参观了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击败清军的“三河大捷”旧址和抗战将领、有“东方隆美尔”之誉的孙立人将军故居。
中午时分,我们几人在一家小饭馆就餐,品尝了三河米饺、酥鸭圆面、米粉虾和米酒等三河名特产。米饺呈半月牙形,通体淡黄,里面是肉馅,咬上一口,鲜美极了。米酒晶莹剔透,外看似红葡萄酒,喝起来很是爽口,一直甜到心里。在旁边忙活的服务员看我们喝的开心,笑着说,这米酒好喝,但后劲较大,可不要贪杯哦!这些名菜名酒无不展示了三河水乡的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篇7:三河古镇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的旅游车马上就要开动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有秩序的上车。大家都坐好了吗?从此地到三河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呢,我先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境内,处于巢湖之滨。南与庐江接攘,西与舒城相邻。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古镇三河因丰乐河,小南河,杭埠河,三水流于其间而得名,为安徽较为著名的渔米之乡。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京广百货,苏杭丝绸,都在此集散,流向四面八方,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历史上三河,又有小南京,小上海的称谓。古镇三河距今己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水鸟多在此聚集,称为鹊渚,鹊岸,直至明朝才称为三河,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是1858年的三河大捷。古镇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于世,镇内的古街,古巷,古民居等佐证了三河的古老,此外三河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三河虾糊,酥鸭元宝,皆为特色。
各位游客朋友们,过了这座桥我们就进入三河古镇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准备下车。
大家看到的那座纪念碑,叫军民坝纪念碑。碑上书写着军民共建,铜墙铁臂八个大字,它是1992年三河镇人民在重建家园时,根据群众提议,在此树立的一座纪念碑,以纪念1991年三河古镇遭受特大洪水时,合肥军民其心协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6000余人,创造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未淹死一人,未饿死一人,未病死一人的亘古奇迹。
走过一条繁华的街道,就到了丢掉水乡古镇的东大门,大家请看那座高大的牌楼,上面书写着大捷门三个大字,它是为了纪念太平天国在这块土地上勇战湘军,大获全胜的历史功绩。1858年11月太平天国次陈玉成,李秀成根据计划,围捷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继宾部六千余人,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www。三河大捷。第二年,也就是陈玉成二十二岁那年,他因战功显赫而被洪秀全封为英王,在三河,人们习惯于把三河大捷时陈玉成的指挥部称为英王府。将通往英王府的这条路称为英王路,前面就是英王府,大家可以进去自由参观一下。
在英王路的斜对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它就是万年台,清朝咸丰年间,三河建有两座万年台,前者为师傅所建,后者系徒弟所造,他们两人建万年台时,约定都用八根柱子,谁知第二年,师傅用偷梁换柱法,将柱子抽去四根,仅留下四根,所以城隍庙的万年台只有四根顶梁,看上去十分精巧,雅观,造型超过了他徒弟所建的大王庙万年台,此万年台系后重建的。
大家向右走,现在大家来到的就是古西街。街道不宽,全是青石板铺就的路,两侧民居多建于明清时代,古西街原长五百来米,曾号称五里古街。三河镇在古时交通闭塞的情况下具有水乡交通便捷的优势,使这里的商品经济一时得到空前的繁荣。
三河街多,巷子也多,大小巷子26条。在众多的巷子中,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眼前的一人巷。因为它是三河最古老最悠长的深巷,进出只容一人通过。一人巷的尽头有间民房,曾经是杨振宁博士客居的地方。杨振宁博士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一九三七年二一月,合肥沦陷,杨振宁随母亲到三河读书,就客居在这间简陋的民房内。
三河街多,巷多,桥也多。三县桥是古镇三河现在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纽带,所以称为三县桥,当年建桥工世十分讲究,一块块桥石用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的粘结在一起,相传这座桥是位包和尚化了半辈子缘才修建成的。
篇8:三河古镇旅游策划案
1.1古镇旅游资源
三河古镇地处安徽省肥西县境内, 位于巢湖之滨, 距省会合肥40千米, 面积4.71平方公里, 人口3万人。南与庐江县接壤, 西与舒城县相邻, 素有“一步跨三县, 三县闻鸡鸣”之称, 是安徽16个著名大镇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三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三河古镇以“八古”—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闻名, 这些都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主要景点有三县桥、望月桥、鹊渚廊桥、万年台、 忠武阁、英王府等。
1.2古镇旅游开发
自三河古镇将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实施旅游带动、强镇富民的战略以后, 三河古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首先加快旅游景点的建设, 新开发了一批很有观赏价值的景点;其次, 做好古镇的旅游宣传;最后加强旅游的软件建设, 培养旅游业人才, 成立旅游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三河古镇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2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优化对策
2.1从内部入手, 加强管理, 做好规划, 挖掘资源, 优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2.1.1 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
这条原则要求无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保护, 都要首先给资源所在的当地居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实施的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河古镇居民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部分既得利益, 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他们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所付出的“成本”。 因此, 在三河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 必须把当地居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实际上, 这也是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政策能够获得当地居民认同和支持的必要前提。
2.1.2 古镇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
古镇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为基础, 以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为核心。旅游产品的设计要依据景点→路线→旅游区的发展模式, 重新整合三河的旅游资源, 形成高度集成的产品序列, 这样就有利于游客在短时间内享受高品位、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提高旅游活动的时效性。强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功能, 三河古镇旅游产品应充分发挥其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于一体的优势, 创造性地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 最大限度地为旅游者提供体验参与的机会, 使旅游活动在游客与旅游项目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2.1.3 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对古镇旅游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把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吸引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另一方面要重视现有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 从而使古镇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1.4 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由于古镇旅游资源的古老性和不可恢复性, 所以一定要做好资源的保护工作。如果古镇旅游资源遭破坏或消失了, 古镇旅游也就丧失了其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 要发挥古镇旅游资源的作用, 首先要保持这些古建筑及其他遗迹的真实存在——不是以复制品、恢复建筑的形式存在, 只有真实的, 才是最有价值的。
2.2加强与外部的联系, 提高知名度, 扩大客源市场
2.2.1 加大投入, 不断开拓旅游市场
要加大投入, 增强宣传和开发力度, 努力提高三河古镇的影响力, 积极扩大客源市场, 为三河古镇旅游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2.2 区域联合开发
三河古镇的旅游容量较小, 旅游规模也较小, 由此导致旅游吸引力也小, 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其发展的空间。三河古镇有一个有利的条件, 即处在成熟的旅游线路附近, 有条件与发展比较成熟的合肥、巢湖等景区进行区域联合开发, 借助成熟的旅游路线和客源市场, 增加其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篇9:古镇三河尖散文
一个煦暖如同小阳春的冬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由三河中学方志刚老师的陪同下,走进了那个被称为“鸡叫狗咬听三县”的历史古镇,昔日远近闻名的淮河上游码头――老三河尖。
老三河尖,从整个固始县版图上看,有点像老鼠的尾巴,过去的童园、黄营、三淮、建湾四个村的上万人就生活在这条独特而狭长的“老鼠尾巴”上。
一条从东南流来的史灌河,还有从西南流来的淮河,两条河流犹如穿越千山万壑的两条银蛇,扑向坦荡荡的千里原野,随着地势的凸凹不平,两条银线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奔腾咆哮,大气磅礴,奔流不息;时而在平原地带又静悄悄的,作潺潺流淌的逍遥游。时缓时急的流水声犹如美妙的乐章,舒张有序,同时它们把三河尖镇分为西岸、东岸,俯视地貌,犹如英语字母的“A”字形一般,“A”字右面的一捺在镇子南面是史灌河,其南岸即是隶属安徽省霍邱县的南小店孜、大吴台孜,史灌河往东流到本镇建湾“老鼠尾巴”汇入淮河。左面的一撇在镇子北面是淮河,其北岸即为安徽省阜南县的童楼、桂庙,也流至“老鼠尾巴”与史灌河交汇,这就是“A”字的上面的尖儿。三河尖之名,名副其实。“A”字中间的一小横,为南北流向,长约四五华里,这就是阻隔东西两岸的夹河。昔日的机关单位、繁华的街市都在这夹河边上。
三河尖扼千里淮河水运要道,三河交汇,水运发达。上通颖亳,下达江湖。依傍着淮河、史灌河、泉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淮河古老悠久的航运史、通商史中,久久漂流着三河尖的名字。在水路运输发达的时代,这里作为一个淮河上游码头,商贾云集,水运通畅,文化灿烂。盛极一时的古三河尖镇曾是闻名豫、鄂、皖三省的重镇,是大别山山货、农副产品外销和日用工业品购进转运的货物集散地。河面之上,舟樯如林,绵延数里;码头上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三河尖古镇白日笙歌不断,夜晚更是灯火无眠,繁华之极。据说,当年青年食堂(妓院)泼出的洗脸水都能染红半条街。河上官船穿梭,私船桅杆林立;岸上商贾云集,军队、大员、贩夫、走卒、红男绿女、打花鼓玩猴的、刷街的、卖唱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荟萃于此。“十里河港桅杆林立,水陆灯火交相辉映”,市场繁华,歌舞升平,素有“小上海”的美称。
三河尖拥有东西、南北走向的大街多条,密匝匝儿挤满了上百家店铺,是淮河最繁华的港埠之一。东街多商业,西街多餐馆。外地客商大都长住于此。交易多为“夜市”,灯火辉煌,通宵达旦。据说当时三河尖镇一晚上的.贸易成交量,就超过本县黎集、蒋集、郭陆滩、往流三天的总和,故有“一黎、二蒋、三滩、四往,不如三河尖一晚上”之说。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淮河航运业优势不再,三河尖不得不回归农耕之路。然而,三河交汇、全省最低的地理特点,使其十年九涝、收成不保。“有女不嫁三河尖,十年就有九年淹。一年四季忙到头,少吃少穿少油盐”。“小上海”的繁华逐渐被“大水窝”的贫困所替代,民众生活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
1993年,随着国家“淮河治理委员会”动迁令的颁布,生活在这行蓄洪区滩涂上的数万人,陆陆续续迁移走了,镇机关迁址了,庄台推平了,国家计划把这里建成了湿地公园。如今,公园还没建好,土地长得还是庄稼。滩涂行洪区有时几年没有行过洪水,便是肥沃的土地。三河尖这个历史上曾一度繁华的古镇从此灰飞烟灭!
眼前的三河尖古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随时都可能倒塌的房屋零零散散,高高筑起的庄台杂草横生。几株老槐树、苦楝树在艳阳中相互守望着,没有精神;偶尔听到几声狗叫,说明还有生命存在。旷野茫茫,很难见到人来车往,这里,除了苍凉就是凄凉!过去的盐库、粮库、学校、会馆、戏院、码头……成了半堵墙、一片瓦、二根朽木、几个模糊的门头牌字,用手抚摸一下,便是满手的历史痕迹。
篇10:安徽三河古镇导游词
三河,座落在巢湖岸畔,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位于安徽省城合肥至黄山、九华山的旅游黄金线上,距合肥35 公里,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而得名。镇内五里长街,古建筑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青石板路光滑清澈,见证着三河所经历的风雨岁月;镇外,河湖环绕,稻花飘香,碧波万里,风光潋滟,一派“‘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形成了“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三河是具有2500多年的水乡古镇,史称“鹊渚”,是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环境优美镇,合肥市“新十景”之一。
三河,以水乡古镇为特色。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是三河的灵魂。2900米小南河穿镇而过,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河上古桥横跨,水中游船荡漾,河边垂柳拂水,岸上却是古老的徽派建筑群和百铺相连的古大街,前门店铺,后门码头,依河傍水,河街相连,再现了一幅现代的“清明上河图”。
三河镇以水乡古镇为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自古就有的古河,从古代流淌到今天;古河上有石桥,连接着记忆与梦想;走进古圩,则让我们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风光;青石板上的古街巷,保留着历史街区德肌理;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形成少见的晚清建筑群;古茶楼依堤傍水,荟萃了三河饮食文化的精华;曾经十分红火的古庙台,缭绕着昔日的沧桑云烟;太平军遗下的两段城墙,则给我们留下了古战场的战火痕迹。总之,三河八古,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给今天的游客增添了访古探幽的雅兴和情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作为中国一个剧种,在江淮地区广为流传。三河是庐剧的发源地,庐剧的第一剧目——《小辞店》生活来源于三河,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小辞店》里发生的缠绵纯洁的爱情故事。
三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仍自发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端午节时,人们做粽子、玩龙舟;中秋节仍玩火把;婚丧娶嫁,仍抬花轿、请“良玩”,保存着淳厚的民风。
三河饮食,以徽派菜系为底蕴,融百家菜系之长,堪称中国饮食的一大奇葩,闻名遐迩,传统宴席—“八八席”、“八四席”,无不传递着久远饮食文化的底蕴,“三河酥鸭”、“米粉虾”、“豆腐面鱼汤”等名菜无不展示水乡的风韵,“三河小米饺”、“三河马蹄酥”让你回味无穷,还有三河茶干、三河米酒,工艺品三河羽毛扇更让人流连忘返。至今,仍保存明清民谣《十大舍不得》:“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 游览三河,观赏的是风景,感受的却是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三河,这座镶嵌在巢湖岸畔璀璨的明珠,以“水乡古镇”独特的魅力,笑迎四方宾朋。
精选安徽三河古镇导游词2古镇三河地处合肥市肥西县境内,位于巢湖之滨,与庐江县、舒城县相邻,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是安徽省16个著名大镇之一,合肥新十景之一。
古老的三河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灌其间而得名。早在战国时期古镇就已具雏形,因为经常有许多水鸟在这里聚集所以在那时又被称为鹊渚、鹊岸;直到明朝才被称为三河。在这三条河流中,主要的河道要数丰乐河和小南河了。镇内,河水缠绕五里长街;镇外,圩堤交错,支津回互;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占尽庐南水乡地利,是安徽著名的鱼米之乡。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丝绸百货都经过此地集散后流向四面八方,故三河赢得了 装不完的三河和皖中商品走廊等美誉。
古镇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利用三河为跳板攻打庐州,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300余艘,并凭借着三河的有利地形建立了水军。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曾国华等共6000余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现今还保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大捷门等。
古镇三河水乡如梦,古河如画。水多,河多,行走不方便,所以桥也自然多了起来,仅在小南河上就有三县桥,望月桥,天然桥,人民桥等5座桥梁。这些桥,不但古韵犹存,而且座座桥名都有着不同的传奇故事。就拿望月桥来说吧:望月桥是古镇三河新建的风景桥,是一座拱形踏步单孔石桥。整座桥全是用厚青石铺就,栏杆上皆有青石浮雕。晚上登上这座桥,仰望空中明月,俯瞰水中倒影,会给您诗一般的感受。在众多桥梁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三县桥了。或许大家会问为什么会称它为三县桥呢,那是因为这座三县桥是三河古镇现存的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纽带,所以称三县桥。由于整座桥全是用大料石搭建,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石头大桥。最令人称奇的当数三县桥的`建桥工艺了,当年一块块桥石都是用煮熟的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地粘结在一起的呢。
现如今到三河旅游,我们不仅可以参观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旧居,欣赏如画的水乡风光,更能品尝美味的三河美食:三河米饺、油炸烧卖、油炸狮子头等等香脆酥鲜。还有三河虾糊、酥鸭元宝、八宝酥鸡等名菜,酥鸡、酥鸭不仅皮、肉、骨皆可入口,特别好吃!
各位团友三河我就讲到这里了,接下来就请大家走进三河,亲身去体验一下它那别样的风情吧!
精选安徽三河古镇导游词3欢迎参加三河古镇一日游活动,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员王兵,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孔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大家的到来让我感到非常的喜悦,同时呢,也希望我的服务能另大家感到满意。站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此次旅游活动的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有十几年的驾龄。车技非常的娴熟,大家可以把两颗心交给我们,把放心交给我们的李师傅,把开心交给我。共享此次的旅程。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的旅游车马上就要开动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有秩序的上车。大家都坐好了吗?从此地到三河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呢,我先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境内,处于巢湖之滨。南与庐江接攘,西与舒城相邻。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古镇三河因丰乐河,小南河,杭埠河,三水流于其间而得名,为安徽较为著名的渔米之乡。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京广百货,苏杭丝绸,都在此集散,流向四面八方,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历史上三河,又有小南京,小上海的称谓。古镇三河距今己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水鸟多在此聚集,称为鹊渚,鹊岸,直至明朝才称为三河,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是1858年的三河大捷。古镇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于世,镇内的古街,古巷,古民居等佐证了三河的古老,此外三河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三河虾糊,酥鸭元宝,皆为特色。
各位游客朋友们,过了这座桥我们就进入三河古镇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准备下车。
大家看到的那座纪念碑,叫军民坝纪念碑。碑上书写着军民共建,铜墙铁臂八个大字,它是1992年三河镇人民在重建家园时,根据群众提议,在此树立的一座纪念碑,以纪念1991年三河古镇遭受特大洪水时,合肥军民其心协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6000余人,创造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未淹死一人,未饿死一人,未病死一人的亘古奇迹。
走过一条繁华的街道,就到了丢掉水乡古镇的东大门,大家请看那座高大的牌楼,上面书写着大捷门三个大字,它是为了纪念太平天国在这块土地上勇战湘军,大获全胜的历史功绩。1858年11月太平天国次陈玉成,李秀成根据计划,围捷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继宾部六千余人,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第二年,也就是陈玉成二十二岁那年,他因战功显赫而被洪秀全封为英王,在三河,人们习惯于把三河大捷时陈玉成的指挥部称为英王府。将通往英王府的这条路称为英王路,前面就是英王府,大家可以进去自由参观一下。
在英王路的斜对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它就是万年台,清朝咸丰年间,三河建有两座万年台,前者为师傅所建,后者系徒弟所造,他们两人建万年台时,约定都用八根柱子,谁知第二年,师傅用偷梁换柱法,将柱子抽去四根,仅留下四根,所以城隍庙的万年台只有四根顶梁,看上去十分精巧,雅观,造型超过了他徒弟所建的大王庙万年台,此万年台系后重建的。
大家向右走,现在大家来到的就是古西街。街道不宽,全是青石板铺就的路,两侧民居多建于明清时代,古西街原长五百来米,曾号称五里古街。三河镇在古时交通闭塞的情况下具有水乡交通便捷的优势,使这里的商品经济一时得到空前的繁荣。
三河街多,巷子也多,大小巷子26条。在众多的巷子中,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眼前的一人巷。因为它是三河最古老最悠长的深巷,进出只容一人通过。一人巷的尽头有间民房,曾经是杨振宁博士客居的地方。杨振宁博士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一九三七年二一月,合肥沦陷,杨振宁随母亲到三河读书,就客居在这间简陋的民房内。
三河街多,巷多,桥也多。三县桥是古镇三河现在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纽带,所以称为三县桥,当年建桥工世十分讲究,一块块桥石用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的粘结在一起,相传这座桥是位包和尚化了半辈子缘才修建成的。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的浏览就要结束了。下面我们一同去品尝三河的美食。
精选安徽三河古镇导游词4三河镇位于肥西县南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丰乐河、杭埠河在此汇合,经新河向东流约15公里入巢湖。北距合肥40公里,距上派镇24公里,南距庐江县城32公里,西距舒城县城30公里。
对三河古镇的简短介绍也是极为重要来到这里,便遇到了两位身穿暗红和米白色长袍的老大爷,他们咱跟我们详细的讲着这里的简单介绍,可我并没注意。跟着他们的步伐我们走到了两架像黄包车一样的三轮车,上面印着四个大大的字“三河古镇”。
就这样,我们来到了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拉我和姐姐的大爷是安徽人,他说话我们听不太懂,他一边拉,一边给我们讲解。
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姐的闺房,最神奇的是,晴天可以看到彩虹。走到楼里,大大的鱼塘便映入我们的眼帘,鱼塘中间有个长得像乌龟般的石头,上面爬满了乌龟和青蛙,池塘内还有两条红红的金鱼。石头上面有亮闪闪硬币,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上楼,在楼上往下看,又看到了那个池塘,导游走过来,拿起旁边的木板,架在从上往下留出来的水中,一道美景就出现了,银光闪闪的池塘边,竟有一道彩虹。说实话,我见到的彩虹并不多,所以我很珍惜每次见到彩虹的时间。那一刻真的很美。
最令我羡慕的是三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仍自发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特别是保持着挨家挨户的拜年,讨喜糖的风俗,小孩每逢初一早上都召集好伙伴拿个袋子去讨糖果,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说声新年好!恭喜发财,都能得到一大把糖果,拜完年把糖果卖给小店换点花炮玩,其乐融融。端午节时,人们做粽子、玩龙舟。中秋节仍玩火把。婚丧娶嫁,仍抬花轿、请“良玩”,踩云片糕表示步步高升。保存着淳厚的民风。
就这样我们在获得全国文明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旅游景区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的“三和古镇”中结束了我们的安徽合肥之旅。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至黄山、九华山的黄金旅游线上,离市区40公里。三河古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汇而得名。三河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面积4。71平方公里。
三河古镇以八古(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茶楼、古民居、古庙台、古战场)诱人,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特色”。素有“游在黄山,食在三河”之誉。
三河古镇乃庐南水乡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饮食文化源源流长。它取南北菜系之长,集徽、川、淮扬菜之大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菜肴风
精选安徽三河古镇导游词5三河古镇的基本格局是: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临水建房、沿河延伸,呈狭长型、四周环水,三水环绕三河,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丰乐河、小南河和杭埠河三条河流成“口”字形布局环抱古镇,街区的基本格局是以小南河为中轴,沿河成街,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以“街巷”为骨架,连接众多窄巷,串起成片民宅,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边缘界定明确。街巷体系呈树枝状,主街与支巷以“十”字连接,将古镇凌驾于三河河堤之上,中间留一条青石板路形成古街,由方向区分为南街、北街、西街三条主街,街道与支巷构成了古镇的主要交通要道。
以“建筑”为节点,在古镇两端有太平军古战场遗迹城墙留存,城墙、炮台与深而宽的河道,既能供给货物,又有防御功能。
【精选安徽三河古镇导游词】相关文章:
1.安徽精选导游词
2.安徽青阳导游词
3.安徽英文导游词
4.安徽的导游词
5.安徽的简单导游词
6.三河古镇英语导游词
7.安徽九华山导游词精选
8.安徽九华山精选导游词
相关文章:
恩施三河范文02-02
三河镇团组织格局创新总结02-02
分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论文02-02
游三河古镇游记随笔02-02
三河古镇导游词02-02
三河镇2010年工作亮点02-02
三河市第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自查报告02-02
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是公办吗02-02
三河镇大捷的励志故事02-02
三河中学第一届春季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议程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