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创意
丹麦风俗文化礼仪(通用10篇)
篇1:丹麦风俗文化礼仪
礼仪
喜丧礼仪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给他们的恋人戒指或一束花,作为订婚礼物。但在丹麦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送给未婚妻刻满情诗、木制的棒槌是吉利的,因为棒槌能带来好运和美满。
仪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块交谈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不是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到当地人家中拜访,进门后如果主人请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
相见礼仪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有的丹麦姑娘还保留一种古老的习俗。她们在高雅的场合与有身份的男子见面时,常施屈膝礼,有的还将手伸出,手掌自然下垂,这是让对方施吻手礼的表示。丹麦人不喜欢甚至忌讳四人交叉握手,他们在招待朋友时还认为用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打一次火给三个以上的人点烟是不吉利的。
餐饮礼仪
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尤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麦人喜欢喝酒,所以每次宴请客人时,总要指定一人为司机,他滴酒不沾,否则不论喝多少,都不准开车。他们平时常饮咖啡,酸牛奶和花茶。
商务礼仪
前往丹麦进行商务活动最适宜的季节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应避免。7月15日至7月30日半个月时间,大多数商人都在度假。丹麦的商务活动宜穿春秋两季保式西装。到丹麦去的男人,要准备一夜礼服,当地上层人士举行的招待会上,着装要比其他欧洲国家讲究得多。最好随身携带一件防雨风衣。拜会公司单位先约会。
风土人情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经常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皇家芭蕾舞团赞助下,丹麦创立了全新的芭蕾舞奥斯卡奖,即安徒生芭蕾奖,每年奖给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表演者。授奖仪式在哥本哈根 盛大的国际芭蕾舞节上进行。丹麦男女之间的交往非常自由,他们通常先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以保证 婚姻稳定,然后再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 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情况是新郎、新娘身着便服,去当地市政厅由市长或副市长 主持婚礼。有的婚礼也在教堂举行。在丹麦,有一种特殊的现象——“无证明 婚姻”,男女双方没有经过正式婚礼就 居住在一起,并且生儿育女。丹麦居民信奉--教,大多数丹麦人坚持让自己的孩子在14岁时去教堂受洗礼,接受人教仪式。丹麦人自觉地注重环境保护,很多地方用风力发电以减少火力发电造成的大气污染。其次是 以自行车代替汽车,许多城市人都骑自 行车上下班,并提倡骑车旅游。丹麦人很喜欢以鲜花做礼物。不过,丹麦人认为白色的花是不祥的预兆。 除了葬礼上、新娘在结婚仪式上和儿童接受洗礼时使用外,其他的时候使用白花均被视为禁忌。他们送给客人的是黄色的花,送给外出旅行的人是红花。
节日习俗
1.新年
1月1日,丹麦人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新年前夜,丹麦人喜欢在自家门前燃放烟花。有趣的是,丹麦人把烟花称做“中国人”,因为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制作烟花的技术也是从中国传到丹麦的。除夕夜里,一簇簇烟花飞上夜空,五彩缤纷,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2.忏悔节
2月底。过去这是宗教斋戒期的前夜,现在是孩子们盛装打扮的一个有趣的狂欢节日。这一天,孩子们穿上各种色彩华丽、样式古怪的服装,比如戴上礼帽或是蒙上佐罗式的眼罩,去敲邻居家的门,要求赠予礼品。他们还聚集一堂,轮流用棒球球棒敲一个悬挂着的大木桶,当木桶被打破时,里面的糖果糕点滚落出来,孩子们便欢天喜地地分而食之,而打破桶的幸运孩子就成为斋戒期的“国王”或“王后”。
3.复活节
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按照传统,复活节有不少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蛋和兔子都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蛋孕育着新的生命,含有复活之意,兔子则因繁殖力很强,也被视为新生命的象征。复活节时,商店里会出售各种复活节小兔和彩蛋,有的是巧克力做成的。
现在复活节在丹麦恐怕已没有多少宗教意义了,它是丹麦人借机放一周假的好日子。利用这个机会,丹麦人或是去挪威滑雪,或是去阿尔卑斯山旅游,要不就干脆呆在家里修整花园。
4.愚人节
4月1日。愚人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
5.国际劳动节
5月1日。这是传统的劳动人民的节日,也是丹麦的法定假 日。这一天,上了年纪的人在工会的组织下聚集在公园里,他们喝着啤酒,晒着太阳,也有人会发表演讲。现在这个日子对丹麦人来说只是一个休假日,已经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6.一系列宗教节日
夏季到来后,丹麦有一系列宗教节日。首先是大祈祷日,即复活节后的第四个星期五,这是丹麦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它把不同的宗教节日集中在这一天。接着是耶稣升天日,即复活节40天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四。然后是降灵节,即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日,开始于6月份。其实这些节日原有的宗教意义都已不复存在,说到底是让丹麦人在夏季里迎来一个又一个休闲的假日,因为暖暖的太阳、湛蓝的天空对丹麦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7.宪法日
6月5日。这是丹麦的法定节日,纪念l849年通过的第一部丹麦宪法。这一天丹麦到处悬挂起国旗,政治家们出来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选民们则悠然自得地坐在草地上休息,享受宪法为他们带来的自由权利。
篇2:丹麦风俗文化礼仪
丹麦是斯堪地纳维亚里面积最小的一个国家,位于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上及附近岛屿。南部就是德国,北部濒临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瑞典和挪威分别位于丹麦以北及西北方向,与丹麦隔海相望。
【国花】雏菊 ;
【国鸟】云雀;
【面积】4.31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格陵兰和法罗群岛)。
【人口】551.94 万人( 年 1月),丹麦人约占95 %,外国移民约占5%;官方语言为丹麦语,英语为通用语; 86.6 %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0.6 %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
【首都】哥本哈根;
【国家元首】女王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1972 年1月14日即位。
【货币】丹麦克朗。
服饰礼仪
丹麦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很注意着装整齐,通常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举行盛大晚宴时,人们还习惯穿夜礼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衣着较随便,穿各式流行服装的都有,不少人喜爱着运动服。在夏季,丹麦的一些海滨胜地,到处可见穿著游泳衣裤的游客。
仪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块交谈
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不是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你到当地人家中拜访,进门后如果主人请你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你,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你。
相见礼仪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有的丹麦姑娘还保留一种古老的习俗。她们在高雅的场合与有身份的男子见面时,常施屈膝礼,有的还将手伸出,手掌自然下垂,这是让对方施吻手礼的`表示。丹麦人不喜欢甚至忌讳四人交叉握手,他们在招待朋友时还认为用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打一次火给三个以上的人点烟是不吉利的。
餐饮礼仪
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尤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麦人喜欢喝酒,所以每次宴请客人时,总要指定一人为司机,他滴酒不沾,否则不论喝多少,都不准开车。他们平时常饮咖啡,酸牛奶和花茶。
喜丧礼仪
丹麦政府注重对国民普及性教育,全国各类学校都开设有性知识的课程。男女青年感情外露,交往非常自由,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丹麦发罗群岛的渔民有过捕豚节的习俗。当地人去世后,有土葬和火葬两种方式,信奉路德教的人按传统的宗教仪式举行葬礼。
商务礼仪
前往丹麦进行商务活动最适宜的季节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6月至9月当地的商人多休假。另外,丹麦实行五天工作制,办公时期一般是从上午8时或9时到下午4时。同丹麦商人谈判前,最好能制定一个完备的建议再提交给他们,他们不喜欢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丹麦人善于推销。所以,在与丹麦商人打交道时应当注意计划性,只有靠优质商品总能顺利打开市场。 旅游礼仪 丹麦旅游业发达,它有服务周到的民航客机飞往世界名地,国内有旅游专用机,在丹麦,自行车是与汽车同等重要的交通工具,全国有300多万辆自行车,这是丹麦不同于其它欧洲国家的特色之一。坐出租车不必付小费。
主要禁忌
篇3:丹麦文化大臣称苏轼安徒生很相似
据腾讯文化报道,前不久,丹麦文化大臣玛丽安娜·耶尔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非常喜爱李白的《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玛丽安娜说,她年轻时偶然买下一本以武则天肖像为封面的丹麦译文版《中国唐诗宋词》,她在大学任教的22年里,经常把它拿来用做“好诗歌”的范本。在仔细体会中国古诗意境的时候,玛丽安娜发现,苏轼与丹麦诗人本尼·安徒生有“相似的幽默感”。她说:“我去旅行时,经常带着一本中国唐诗的丹麦译本。参加活动,我有时会拿出来,选一首诗朗诵给大家听,然后请观众猜这是哪个时期、谁写的诗。很多时候,观众都猜是安徒生。可我跟大家说,其实这是四千多年前中国的诗歌。”因此,玛丽安娜总结道:“语言中的敏锐性是可以打破国界的,不管你在中国还是丹麦,就算事先并不知道这首诗从哪里来的,都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得到。我想,这能很好地说明诗歌的普世性,并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官方的、统一的语言,还需要意识到这个世界很大,有各种不同的种族和方言,我们也应该拥有容纳不同语言的胸襟。通过不同语汇去表达自我和互相理解,这很重要。”
篇4:丹麦归还格陵兰文化遗产
1982-2001年,丹麦和格陵兰在博物馆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并最终促成丹麦国家博物馆向格陵兰国家博物馆与档案馆归还约35,000件考古出土文物和民族学物品,这一过程后来被称为Utimut,即格陵兰语中“归还”的意思。
殖民时代的收藏与归还要求的正当性
如果要理解双方伙伴关系的特点和意义,就应该了解丹麦一格陵兰的关系以及丹麦这批藏品的历史背景。1721年,丹麦一挪威传教士汉斯·埃格德(Hans Egede)在格陵兰建立了第一个传教点,其位置就在今天的格陵兰首府努克(Nuuk),并成为此后两百年间丹麦在格陵兰的殖民政府的基地。这期间(1721—1953年),丹麦官员、极地探险家、传教士等开展了相当多的文物收集活动,大批民族学和考古学物品以及人体遗骸等被运到丹麦。格陵兰作为丹麦的殖民地,其文化遗产的管理与研究是丹麦当局的职责之一,最终丹麦国家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北极藏品的拥有者。与建立博物馆机构和争取独立相关联,格陵兰要求归还这些物品已经有大约一个世纪了。
从一开始,格陵兰人就将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启蒙作用置于归还要求的中心位置。早在1913年,南格陵兰地方议会的约斯科瓦·克莱斯特(Joskva Kleist)就指出,“除了墓葬中所发现的物品,格陵兰人没有别的历史资料,所以这些物品对于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来说极为重要,我们的人民需要有机会看到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武器和工具。”。
1908年格陵兰获得有限自治,几年后它提出了最初的归还要求。1953年,法律情况有所变化,格陵兰从丹麦的殖民地变成丹麦共同体的一部分,此后不久,格陵兰牧师和作家奥托·罗辛(Otto Rosing)提出了一个与40年前相似但更为完善的归还要求:
我们的年轻一代无从了解其祖先的心灵手巧和杰出成就,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展示这些的相关工具和作品……今天生活在格陵兰的人几乎被剥夺了一切——古代的发现和国家的珍宝——几乎所有东西,都被堆在、锁在哥本哈根。
当传统的习俗与生活方式,诸如制作和使用皮船、狩猎海豹和鲸鱼等,更多地让位于西方的习惯而变得越来越难以传承时,了解前殖民时期对于格陵兰人身份的形成来说十分有益。因此,后来的归还过程不断地强调文化遗产与身份问题的紧密联系。2001年,格陵兰政府首脑乔纳森·莫兹费尔特(Jonathan Motzfeldt)表示,“从心理上说,将自己的文化遗产摆在身边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人们获得正确的身份极为重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历史是什么?每个人都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1913年和1954年的归还要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地回应。丹麦国家博物馆民族学藏品负责人、后来也是归还要求的主要答复者黑尔格·拉森(Helge Larsen)将原因归结为当时格陵兰的殖民地地位,“我们必须坚持相对于丹麦国家博物馆来说,格陵兰的博物馆不过是省级博物馆,而那些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的物品应该被送往并保存在丹麦国家博物馆。”
殖民地地位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丹麦人还对藏品的专业保管问题有所顾忌,因为当时格陵兰其实并没有博物馆或类似的机构可以适当地存放这批藏品。1966年,格陵兰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博物馆,1978年,该博物馆迁往新址,拥有了可以保存和研究藏品的现代设备,还与丹麦国家博物馆就考古发掘等事项展开合作。尽管这时文化遗产的管理权还在丹麦方面,但是以此为起点,格陵兰开始开展相关物品的管理、保存与展览等工作。
归还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起,要求自治和独立的呼声在格陵兰不断高涨,经过与丹麦的谈判,格陵兰最终在1979年获得了自治。自治法同时还包括一系列的立法项目,其中就有博物馆以及关于对文化遗产和遗址保护方面的政策。最后,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等职责被移交给了自治政府,1966年已经建立的博物馆也获得了国家博物馆的地位。这样一来,新博物馆的藏品难以适应国家地位的问题一下子变得非常突出,归还问题也受到空前的关注。同时,在新的政治条件下,丹麦的主流意见也承认将部分藏品还给格陵兰是应该的,“格陵兰人民应该拥有这些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物品。”代表此积极态度的首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举措是,1982年,由格陵兰的猎人与艺术家詹斯·克鲁兹曼(Jens Kreutzman)和“康艾克的阿仑”(Aron of Kangeq)绘制的一批独特的水彩画藏品被归还给了格陵兰。这只是个开端。1983年,丹麦和格陵兰博物馆成立了一个探讨和负责归还问题的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包括三名由格陵兰自治政府指定的成员和三名由丹麦文化部指定的成员。六名成员都具有博物馆而非政治方面的职业背景。为了划分丹麦的收藏,委员会制订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1984-2001年间,委员会提出了九项具体的归还建议,每项均围绕一个特定的地区或者特定的遗产类型,比如东格陵兰的文化遗产,两格陵兰的因纽特人服饰,因纽特人或者欧洲人的遗骸等。所有这九项建议均获得委员会成员的一致同意,并最终获丹麦文化部批准。
归还问题的两个方面值得一提。一是要确保两家博物馆持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藏品不区分出自哪个民族,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在格陵兰,不仅因纽特人的东西,也包括挪威人的物品(后者是斯堪的纳维亚的定居者在中世纪时创造的)都被看作是格陵兰的文化遗产,两个民族都曾经在今天被叫做格陵兰的这块土地上生生死死。另一个特别的方面与人体遗骸有关。考虑到人体遗骸的特殊敏感性,委员会例外地决定不对它们进行划分,而是不管其所属种族统统予以归还(包括971具因纽特人、359具欧洲人和316具不明种族者的遗骸)。这一决定可能受到早些时候丹麦向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社群归还人体遗骸以便将其重新掩埋的经验的影响。而在格陵兰案例中,人体遗骸和其他的考古与民族学资料一样,只是属于有科学价值的一类资料,人们对其并没有予以特别的关注,因此出于道德或者宗教考虑对其重新予以掩埋并没有被提上日程,同时由于在格陵兰缺乏对其进行研究和保存的条件,格陵兰方面决定将这部分归还的藏品永久地保存在丹麦。
最终的结果是,大约10万件考古和民族学物品留在丹麦,约35,000件被归还给格陵兰,得以与其已有的考古类藏品相汇合。这样,两家国家博物馆今天拥有着同等重要的收藏。除了实际的归还行为,归还的过程还包括保护这些遗产的切实努力。两国共
建了一个数据库,对所有的藏品进行照相存档和数字化登记,并且在两地举办了多次的联合展览。
归还并不意味着两国博物馆合作关系的结束,相反,它为开展科学研究及知识交流等更深层次的合作开辟了道路。根据两国博物馆达成的伙伴关系协议,丹麦国家博物馆在2000年建立了一所格陵兰研究中心(SILA)。2002-2008年间,该中心和格陵兰国家博物馆与档案馆合作,在格陵兰开展了考古和民族史研究,并在两国开展了多个教育和知识交流项目,其中包括为格陵兰、丹麦和国际学者举办考古田野培训等。
成功的合作
“友好的气氛与任务导向型的平等伙伴关系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在回忆归还过程时,当时的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黑尔格·舒尔茨一洛伦森(Helge Schultz-Lorentsen)如是说。丹麦与格陵兰博物馆之间的成功合作随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一再被描述为未来文化遗产归还的样板以及“前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合作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范例”。
这种友好的合作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批收藏的规模多达13万件,显然对如此规模的藏品进行划分比对少量的藏品进行划分要容易一些;第二,先前的殖民关系也非常重要。几个世纪以来,格陵兰受到丹麦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影响,面临文化遗产管理问题时当然也是如此。直到最近。大多数的格陵兰博物馆业务骨干或者是丹麦人的后裔,或者受的是丹麦式的教育。因此,格陵兰的博物馆几乎和丹麦博物馆如出一辙,强调对藏品的保护、研究以及知识的分享传播。丹麦国家博物馆按照《国际博协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对出于宗教或道德考虑的归还要求抱有同情,而格陵兰博物馆从教育与博物馆工作角度提出的归还要求也当然被看作是合情合理的,归还并未涉及人体遗骸的重新安葬和宗教物品的再利用等复杂问题。
但是,丹麦和格陵兰在文化遗产问题上的共同点并不仅限于此。同样必须指出的是,丹麦支持并与格陵兰分享同一观点,认为文化遗产是国家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因此成为一件国家大事。这一点不同于2002年全球18家重要博物馆签署的关于普世性博物馆价值的声明。如果丹麦国家博物馆不是国家的而是百科全书式的、大都市型的博物馆,热衷于泛人类的收藏和普世性共享,那么格陵兰要求归还文物的诉求将很难得到认可。相反,当格陵兰获得自治时,丹麦觉得将部分藏品归还并以此促进有利于自治和独立的政治发展进程也是件自然的事情。
总之,整个的归还过程体现了一种基于信任和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并为未来丹麦和格陵兰博物馆间的合作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此外,正如已经指出的,这种伙伴模式也提供了参考,以帮助解决其他的前宗主国与在殖民时期遗失了自己的文化遗产并打算建立自己的博物馆的殖民地国家问的问题。不过,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归还也部分得益于作为合作伙伴的博物馆间分享特定藏品的需要,如果归还的目的超越了博物馆工作的限度,这样的模式则未必适用。
篇5:丹麦的餐桌礼仪
准时准时准时
丹麦人一般很守时。建议开饭前15分钟内要到。
预订餐厅
在餐厅吃饭,很多时候需要电话或者邮件预订;到了餐厅,保持耐心在门口等服务员领你去座位,丹麦人速度很慢但也别急忙往里面冲。
着装得体
欧洲国家都很讲究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虽然丹麦人日常真的穿得很随便)。如果是大型商务酒会,请柬上一般会注明着装要求,建议按要求穿着合适的衣服。如果是小型家宴,那就整齐得体。
握手礼
丹麦人个子高,握手铿锵有力才能显出您的气场。抱抱亲亲就免了,丹麦人那么高冷内敛。除非很熟的朋友,都不用到那步。
备点小礼物
如果您是去丹麦人的家宴,鲜花、巧克力或者一瓶酒作为伴手礼会让客人觉得您真的很有礼貌。
座位安排
如果您是到别人家中吃饭,男主人一般会坐长桌的一端,女主人坐他旁边的一个座位。客人静静地等主人安排座位最合适。如果您是大型商务酒会,您的位置一般会有名牌放置盘前。
等主人敬酒开席
主人会说一句SKOL,这可能是你唯一需要懂得丹麦语——开酒、开席、干杯,举杯后就吃吧
公众场合轻声说话,千万不要用手指点
丹麦的餐馆都非常安静的。说话不影响别人是教养,更不要拿手指指点点,这是极大的不礼貌哦。
右手刀,左手叉,交叉反面向上表示进食完毕
光盘,不要留剩菜
这是一个很节俭的民族,盘里有剩菜基本会被别人盯着看
丹麦晚宴可以很久。。。很久。。。
如果是家宴可以从晚上6点吃到12点。当然,后半程会挪到客厅以喝酒为主
不要刷手机
如果是正式场合,请把手机调震动,接电话也先打个招呼然后移位接电话
丹麦风俗禁忌
在丹麦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送给未婚妻刻满情诗、木制的棒槌是吉利的,因为棒槌能带来好运和美满。婚礼是秘密进行的,因为丹麦人认为公开筹办会触怒鬼怪或引起他们的嫉妒。在婚庆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把一大坛啤酒抬到园子里。新郎新娘的手握在酒坛上方,然后酒坛被打得粉碎。在场的适婚女子会把碎片捡起来,捡到最大的碎片的女子注定会第一个结婚,而捡到最小的注定会终生不嫁。
在丹麦,应邀到私人家中做客时,应于约定时间的1刻钟内到达。按惯例应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或巧克力、酒等作为礼物。在餐桌上,丹麦人敬酒有许多规矩。客人不应先敬酒,要等主人敬酒后才能敬酒。另外,主人没说“请”之前,任何人不应碰酒杯。丹麦人与客人交谈时,总习惯双方离的稍远些。
篇6:职场礼仪:韩国礼仪文化
韩国是个礼仪之国,韩国人讲究礼貌,待客热情,这是我们队它的第一印象。
韩国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交换名片。韩国很多人养成了通报姓氏习惯,并和“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
韩国人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
大多数韩国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举止合乎礼仪是至关重要的。
韩国人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候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必须接受。
韩国人注重服饰,男子穿西服、系领带。
如果邀请去韩国人家里做客,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用双手奉上。不要当着赠送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进到室内,要把鞋子脱掉留在门口。
韩国的农历节日和我国差不多,也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大学网
韩国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场所不大声说笑,
特别是女性在笑的时候还用手帕捂着嘴,防止出声失礼。在韩国,妇女十分尊重男子,双方见面的时候,女性总会先向男性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座的时候,往往也是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
韩国人以米饭为主食,早餐也习惯吃米饭,不吃粥。还喜欢吃辣椒、泡菜,吃烧烤的.时候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调味品。汤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汤里放猪肉、牛肉、狗肉、鸡肉烧煮,有时候也简单地倒些酱油、加点豆芽。韩国人还对边吃饭边谈话非常反感。
韩国人对“4”非常反感。许多楼房的编号严忌出现“4”字;医院,军队绝不用“4”字编号。韩国人在喝茶或喝酒的时候,主人总是以1、3、5、7的数字单位来敬酒、敬茶、布菜,并忌讳力用双数停杯罢盏。
篇7:西安风俗文化礼仪
1、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1、四色礼也称四样礼,是西安地区比较讲究的一种晚辈对长辈所行之礼。四色即四季,表示一年,含有自始至终,完美、美满等意蕴,是后辈对长辈的祝福。譬如男女定亲以后,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带四种礼品:烟、酒、肉、罐头或水果及其它东西,女方家也必凑成四礼品回送,如鞋、袜、钢笔、笔记本等,让男方捎回。以后每逢时令节气,岳父母生日,男方去女方家也常备四样礼品,但女方就不必回送。若女方家到男方家通常则不拘泥于四样礼。随着人们收入增多和生活水平提高,礼品档次也在提高和翻新。
过年礼仪
古老的“中国年”,在西安有许多老讲究、老规矩、***俗。西安年讲规矩,以家为本的回家团圆、守岁仪式、拜年次序等,都是家国同乐、儒家礼乐理念的生动体现。不到西安,就难以对传统中国年有深入的认识。同时,中华文化儒释道一体的思想,也在西安年上得以生动地呈现。佛教色彩的佛成道日与传统腊祭结合,形成了腊八节。道教影响的传统灯会,使天官圣诞及赐福之良期的元宵节,同时也是道教的上元节。
年三十夜里交子时,常有人去寺庙(城隍庙、关帝庙、土地庙、八仙庵等)“烧头香”(新年的第一炉香)、“放头炮”,据说这样交好运、有福气。农村的村社会敲锣打鼓以“铳子”(一种可发出巨响的铁筒土炮)开路,争先恐后去神庙烧香、放炮,争抢头炷香的场面十分热烈。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家是西安人最核心的原点。团圆是中国年最核心的元素,回家是西安人过年最大的规矩。西安人多不愿意离开乡土,十分重视血缘家庭之情,重亲情、重乡情、重人情。除夕之夜,吃团圆饭的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守岁,一个也不能少。
秦中自古帝王都,过年期间,面子是最重要的,尽管平时生活节俭,购买年货的习俗,在古都西安保留得最浓厚。讲礼数的西安人非常重视筹备过年,筹备过年的阶段被称为“忙年”,古城西安忙年气氛之早,市民过年热情之高,年货人气之旺,年货规模之大,年俗气氛之浓,在全国都很少见。过年期间,西安人招待客人,十分实在,大碗尽管咥,把西安人骨子里的热情表现得淋滴尽致。
饮食文化
西安的饮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品尝西安众多的风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乐事。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荞面饸饹、葫芦头、烤肉、粉汤羊血等等,都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当地名吃。
闻名中外的西安,有古色古香的饮食街。饮食街经营着潼关的鸡蛋饼,华阴的脂卷,渭南的时辰包子、炉齿面、牛舌头烧饼,大荔的带把肘子、枣肉模糊,韩城的羊肉臊子饸饹,蒲城椽头蒸馍,白水的红烧肘子,富平的太后饼、石子馍、酥饺子,周至的藕粉,蓝田的粽子,礼泉的桩顶石馍,户县的大米面皮子、汤面疙瘩,武功的烧鸡、油酥饼,乾县的锅盔,陇县的插酥,三原的白封肉、甜浆、油塔、笼笼肉、水盆大肉,岐山的臊子面、油炸豆腐,宝鸡的茶酥、甜浆,品种够丰富的吧。就这样还不算西安自身久负盛名的“八景宴”、“囫囵鸡”、“辇止坡老童家腊羊肉”、“牛羊肉泡馍”、“黄桂柿子饼”、“甑糕”、“海味葫芦头”、“樊记腊汁肉”、“徐记黄桂稠酒”等等。
篇8: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礼仪的差异
(一) 见面礼仪的差异
1、见面时的打招呼礼仪。
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平常的事情, 是联络感情的手段, 沟通心灵的方式, 增进友谊的纽带, 所以, 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见面时打招呼既表示亲切、友好, 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招呼语的表达上,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可在西方发达国家, 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 因为这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 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我到哪里去”、“我忙什么”是我自己的事, 别人无权干涉, 往往有管闲事和窥视隐私的误解, 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 他们只说一声“Hello”, 或者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 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 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因此, 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 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 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 甚至置之不理, 那可就非常失礼了。
2、见面致意礼仪。
见面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礼仪, 而握手礼是当今国际交往中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致意礼仪。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 握手的时机、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领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 其最大区别在于握手时伸手顺序的不同。从握手礼的实施顺序看, 在一般的社交场合, 中方文化通常应遵循两个优先:即长者优先和女士优先。而西方文化着重强调的是女士优先, 妇女在各种场合均应受到特别的尊重和照顾, 因而在介绍时通常要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但16岁以下的女子没有这个优先权。除了握手礼, 吻礼也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见面致意礼节, 包括亲吻礼、拥抱礼和吻手礼。这三种吻礼在日常交往中常用, 但是在商务往来一般不使用, 其中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 适合于已婚女士。
(二) 谈吐礼仪的差异
1、称呼礼仪。
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礼节, 关乎个人修养, 社会和谐, 文明高雅, 但是称呼在日常生活中问题也不少, 而且中外称呼习惯不完全一样。在我国, 人们在称呼自己时, 习惯说“本人”或“鄙人”, 而称呼他人时则习惯称“您”, 在西方称呼对方时不分“您”和“你”, 都是“you”或者“阁下”。在我国, 人们习惯称呼职务、官衔等, 并与其姓连在一起, 如张局 (长) 、赵总 (经理) 、李教授等。在西方国家, 同我们不一样, 不习惯把官衔、职务、职业与姓名连在一起, 想要强调他的部长、总统身份时, 只称“部长先生”、“总统先生”。
中西有些称呼完全一样, 如先生、女士、小姐等, 但是, 我国特有的一些称呼, 不能随意移植到西方去, 如大爷、叔叔、大妈、同志、师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 因为像老张、吴老等称呼在我国有亲切与尊敬之意, 而在西方, 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 即便是长辈亲人也是如此, 这表明西方比较崇尚平等、自由, 人们却忌讳“老”字, 因为在他们看来, 老是虚弱、没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词, 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所以即使面对真正的老人, 也最好不要称呼他们为“老XX”或“XX老”, 否则会引发不愉快。
2、交谈礼仪。
交谈是人们彼此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形式。若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吸引力, 最好的办法是说话真诚明了, 并且明智地选择话题。在交谈话题的选择上, 中国人喜欢问人私事, 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在中国, 人们在一起聊天时多半会谈到家庭、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 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家常。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 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 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 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 使人有亲切感。而在西方, 女性的年龄、婚姻及男性的工资收入、财产状况、个人情况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在交谈中如果被提及, 那会非常的敏感, 或容易引起反感, 尤其是对欧美人而言, 他们认为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侵害了对方的隐私权, 是一种极为失礼的行为, 而且还会认为提问者极为缺乏教养。因此, 一般来说, 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宜选择比较简单的话题, 如天气、当天的新闻、四周的环境等, 因为这些话题比较安全, 不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快。
(三) 馈赠礼仪的差异
1、接受礼品的方式不同。
东西方接受礼品的方式不一样, 东方人接受礼物时往往显得比较恭敬和虔诚, 一般是用双手接受礼品, 并轻微低头表示感谢, 并说“您太客气了”之类的话, 习惯在受礼时说“受之有愧”等自谦语, 而且随即将礼品收起来, 等到赠礼人离开后再慢慢打开欣赏。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往往很随意, 但很注重礼品的包装, 喜欢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 边欣赏, 边说一些像“这礼物很漂亮”等感谢的话, 甚至高兴时还会拥抱对方一下, 与送礼者共同分享这份礼物的喜悦。
2、感谢语不同。
一般在受到礼品之后, 西方人往往会在一周之后, 写一封感谢信或者打打电话致谢, 而国人则基本没有这个习惯。谦虚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在送礼时也有所表现, 送礼者一般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 而不介绍所送礼品的珍贵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 如“区区薄礼, 不成敬意, 请笑纳”。西方人在送礼时, 喜欢向受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别重视, 如“这是我特意为你选的”。
3、礼品价值的意义不同。
赠送是友好的表示, 礼品是友好的象征, 所谓礼轻情意重, 送礼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 所以要讲真情。人们在选择礼品时, 都是将其看作友情和敬意的物化, 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对对方的情谊和尊重。礼品如果能融入和体现送礼人的情感, 就是最好的礼品。真正好的礼品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 送礼的心意重于礼品本身价值, 因此在选择礼品时, 不能只着眼于礼品的价值, 更要着眼于礼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
中方在送礼时一般都比较贵重, 因为在他们看来, 价值较低的礼品有失面子, 而西方人则比较重视礼品的感情价值, 礼品价值过高, 会被误认为有求于他们, 是一种贿赂而招致反感, 比如送给英国人礼品时, 礼品要轻, 可送些鲜花、小工艺品或者巧克力, 都会得到英国人的喜欢, 特别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他们会格外欣赏。德国人不喜欢首饰或鲜艳夺目的礼品, 喜欢价格适中、典雅别致的礼物, 但包装一定要尽善尽美, 德国人认为只有当关系发展到相当密切时, 才有必要送礼。
4、送花。
此外, 鲜花都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中西方对不同的鲜花有不同的解释, 如在我国, 牡丹是国花, 表示富贵吉祥;菊花代表高洁;康乃馨代表着热情、魅力、真情、温馨;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 玫瑰是很多国家的国花, 象征着爱情;康乃馨则表示伤感或拒绝, 单独送人时必须慎之又慎;菊、莲和杜鹃, 在国内口碑甚佳, 在涉外交往中却不宜用作礼品。菊花在西方系“葬礼之花”, 用于送人便有诅咒之意;莲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鹃则被视为“贫贱之花”, 用于送人也难免发生误会, 如此等等。因此, 如果选择鲜花作为礼品, 一定要考虑所送的场合和对象, 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
(四) 餐饮礼仪的差异
1、餐具不同。
中国人使用筷子, 饭也是用碗盛, 通常是圆桌, 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或碟子盛食物, 用刀叉即切即吃, 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通常是长桌。
2、餐饮氛围不同。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 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 既要好吃又要好看, 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 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 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 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 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 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 说说笑笑, 相互让菜, 劝酒, 甚至不醉不归, 为客人布菜, 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 讲究“4M”, 即Menu:精美的菜单, Mood:迷人的气氛, Music:动听的音乐, Manners:优雅的进餐礼节。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 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 不可以失礼。西餐实行分餐制, 即便是有公菜, 也会放一些公共餐具, 此外, 在西餐宴会上, 人们是只祝酒不劝酒, 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
3、餐饮观念不同。
中国人如果在家请客吃饭时, 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 荤素搭配, 会准备满满一桌, 并很谦虚地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 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宴请结束时, 如果菜基本被吃完, 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 认为饭菜准备的太少了, 客人可能没吃饱等。唯恐怠慢了客人, 尽显主人好客热情之道。而西方宴请, 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 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 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 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 主人会说“这些是我的拿手菜来招待大家”的话。
在西方, 亲朋好友之间聚会, 实行AA制是很普遍的, 但是在中国, AA制一般只被年轻人, 特别是大学生和白领所接受, 传统的中国人不愿意这样“小气”的各掏各的钱。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会对AA制持有不同的态度。
二、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来源
(一) 思维方式的不同。
从思维方式上看,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和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 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不是通过归纳推理, 演绎推导, 而是基于事实, 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西方人主张“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模式, 分剖精细的逻辑思维和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 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 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二) 价值观不同。
从价值取向看,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 重个人、重竞争, 因此, 不习惯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不过问他人的事, 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 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 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 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 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 实现自己的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 而提倡谦虚谨慎。中国人的价值观, 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 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 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 主动关心别人, 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
(三) 伦理道德观不同。
从伦理道德上看, 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 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 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 经济上必须独立, 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在人际关系上, 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 走中庸之道, 担心创新危险, 总要瞻前顾后, 权衡左右, 喜好事事而安, 维护现状, 保持和谐。对待家庭, 喜欢大家团聚, 老人帮助照看儿孙, 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 互相帮助, 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 但这种生活方式, 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四) 风俗习惯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三、结束语
总之, 在中西礼仪差异的比较中, 我们既要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在操作层面上的差别, 也要了解产生差异的真正原因, 中西礼仪各有特点, 因文化背景而异, 无好坏之分, 只有不同, 可以相互借鉴, 但不能一味盲从, 只有这样, 才能使中西礼仪文化得到真正的融合。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礼仪文化在见面、谈吐、馈赠、用餐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 探讨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差异和风俗习惯。
关键词:礼仪,馈赠,思维方式,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秋筠.商务礼仪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7.11.
[2]何伟祥.公关礼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篇9:丹麦风俗文化礼仪
丹麦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OleLindholm首先进行致辞,他提到,设计和创新是深圳的特色,也是这个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融入了城市的基因中。同时,他也认为丹麦设计的简约特性非常适合深圳,两者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丹麦设计对传统的传承,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对体验和细节的考量成就了丹麦设计在国际上的地位。漾美家居董事长吕东丹在致辞中说到:“简约自然不是丹麦设计的全部,经典和价值感才是丹麦设计的精髓。”丹麦设计塑造了当今高端人群追求的低调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晚宴现场也邀请了两位丹麦设计大师进行设计分享,Onecollection总监HansHenrik Srensen介绍了丹麦极富生命力的设计巨匠之一的Finn Juhl的作品和设计理念,Finn Juhl专注于家具设计,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融合功能和艺术感,把对现代艺术的热爱和建筑设计经验结合,设计出来的家具产品与众不同。
另一位演讲的嘉宾是Jacob Jensen的设计创意总监Sebastien Maleville,他带来了以题为“神奇的6秒”的演讲分享。在演讲的过程中,他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做出好设计的小秘密,那就是每天早晨都用六秒钟的时间发现并记录下设计模型的不足,直到找不出缺陷为止。最后,Sebastien表示,好的设计需要时间酝酿,不能操之过急。
这次晚宴,不仅是体验丹麦的简约时尚,也是东方梦幻之夜,品味东方诗意时装秀。“草木蓝兮”是由深圳大学设计部立足于中国最前沿的设计之都所做的手作品牌,其最大的理念就是环保,继承了传统植物染色技艺,并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生活,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美感享受。
“草木蓝兮”对传统工艺及文化的继承与家具行业如出一辙,两者交织碰撞出绚丽的灵感火花,为此次“丹麦之夜”时尚沙龙活动增添了靓丽的风景和新的内涵,也预示着丹麦与中国设计的交流融合,将为家具行业开创新前景。
篇10:水族风俗文化礼仪
水族,即水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仫佬族近似。水家族是从古代越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
据祖传,水家族原以渔、猎为主,后来才逐步发展到种植五谷。他们多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嗜好打鱼,且多吃鱼、虾、螺蚌之类的水产品。
水家族信佛,举丧祭祀,必备鱼虾之类的祭品,否则被视为对神、对祖先的不孝敬,忘了祖宗。举丧或过年节,开头的第一、第二天禁吃荤,但不把鱼虾等水产品当着荤菜,不在禁忌之列。每当祭祀时,都要在祭桌下置放一些火炭,以示让先祖下水打鱼回来后烤火暖身。
水家族的节日,除春节外,还过清明、端阳(水语叫“借端”)、七月半三个大节。节日中家家户户都要扎纸船、做纸衣、烧纸钱,奉送祖宗。死人丧葬,要经历报丧、入硷、择吉安葬、立碑、除服等阶段,才算了结。死者只有三十六岁以上的,才能进香火堂,并要通报同宗的人忌荤,前来参加丧事。已过门的妇女病逝或其他原因死亡时,必须及时通报其娘家,等其派人到场才能入殓。
水家族对古树、怪石、丹晃,都认为有神灵,逢年过节都要祭祀,求赐平安。在水家族中有“打雷不出门”的禁忌。出门办事,遇上雷声要撤回;妇女出嫁之日,如闻雷声,认为灾祸降临,要请巫师占卜解脱。还有出门之前,吃饭中打破碗、钵,或饭菜不熟的,都认为不祥之兆,必须停止外出。
水家族的衣着,不论男女,都穿大衣大袖的园领衣,男的穿士布对襟宽袖上衣,女的穿绣边宽袖上衣,还配带绣花围腰(围裙),脚穿翘尖绣花鞋,头上扎青蓝布云巾。
水家族的婚姻,原则是“同宗不婚”、“异姓开亲” , 寡妇有改嫁的自由。解放前,子女婚姻多是依父母之命,听媒婆之言”。男女一般到十五六岁就订婚,一两年内就结婚。男女社文或恋爱,多利用节日、街日,以对歌的方式进行。男女青年交往,要避开同族长辈,要恋爱,男方要请族中的姐妹代为传递信息,女方同意后,才通过媒婆到女方的父母家去说亲,送礼订婚。结婚前,男方送钱物,女方备好箱柜,衣服,被帐、布鞋等物,而后择定吉日结婚。新娘出嫁那一天,要有伴娘陪送,当晚与新娘同睡;第二天同回娘家;第三天由新郎亲自去岳家接回新娘,从此开始过夫妻生活。
丧葬习俗
水族的丧葬习俗主要特点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丧葬集中体现了祖灵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内涵。同时,丧葬又成为水族传承孝道和祭祖礼仪、调整人际关系、提升血缘氏族凝聚力、交流社会知识的重要活动。水族的厚葬,并不体现在随葬、陪葬物品的贵重与多寡,而是反映在制作石棺坟墓、大型墓碑的建造方面。这种现象远远超过相邻的周边民族。在过去的50多年间,水族地区的石棺墓和大型墓碑被毁了大多数。目前,仅余下三都县引朗石棺墓、荔波县水浦石棺墓等两个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族石棺墓有二、三层,外形与干栏住房结构相似,并雕刻有精美的花鸟鱼虫及人物故事等图案。水族丧葬的隆祭之风,还表现在为死者举行的各种盛大而复杂的吊丧“开控”活动,有的称为“砍利”。吊丧活动规模大小,往往依据孝家经济实力而选择“小控”、“中控”、“大控”和“特控”。特控又称“控腊”的规模最大,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担负得起。水族大多数地区吊丧要忌浑吃素,以鱼主祭品,奉献牺牲男丧重马及水牛,女丧重水牛及猪。丧葬吊丧活动,有条件的要吹芦呐、跳舞、唱歌、演花灯、耍龙舞狮、制作各类纸扎的旗幡伞盖等,客观上成为水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交流、男女社交、聚会娱乐的重要活动。
节日风俗
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水族人把这个节日当成汉族的春节一样来过。端节,水语称“借端”,意为吃端,是新年开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年节。
额节,意为吃额,是荔波县永康、拉交地区水族的年节,除了没有跑马活动之外,过节的时段与内涵与端节相似。
卯节,水语称“借卯”,义为吃卯,在夏收夏种结束之后的水历9~10月间(对应阴历5、6月)分四批过节,是预祝稻作丰收与人口增殖的重大年节之一。头三批分布在荔波县的水利、洞托、水浦等地。最盛大的第四批卯节是三都县九阡镇、荔波县永康等地关尾。节期在《水书》中被认为是“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卯节,以地支卯日为节期,并以辛卯日为上吉,以丁亥日为至凶,担心旱象严重影响收成。以祭祖、祭祀稻秧、祈雨、对歌为主要内容,是祈求稻作丰产和人口增殖的传统年节。三都县水各村的卯节、卯坡,已作为重要的旅游文化开发。
苏宁喜节,水语音译,义为水历四月丑日节,水历四月对应阴历腊月,源于对生母娘娘祭祀的古节,被誉为水族的妇幼节,是贵州省三都县和勇村板孔、吉勇及相邻的独山县火寨等地的年节。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访庆贺,而娃儿们却别有一番乐趣,他们提着特制的小提篼,结队挨家逐户去讨吉利的年饭。受到人们的热情地接待,给每人散发彩色糯饭、肉块、豆腐干及红鸡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