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德育研究发展论文

关键词: 教研室 进修学校 教科研 区域

●教育部部署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幼儿园德育研究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德育研究发展论文 篇1:

区域教科研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03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进行实质性合并,组成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突出区域教科研机构“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

从“教研员”到“研究员”的转向

1.机构重设。

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定位是: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参谋部,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指导部,为区域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贯彻实施行政决策及开展校本研训提供指导,突出研训的实践性、指导的针对性、服务的实用性。

基于这一定位,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对内部机构进行了重新设置,设立五个部门,即:基础教育研究部———负责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指导;教育策略研究部———负责教育政策研究、课题规划与管理以及学会工作等;教师成长部———负责干部培训、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部———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资源开发与保障部———负责教育资源市场开发和后勤财务管理等。

这一整合,实现了“科研、师训、教研”一体化,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效率。

2.“研究员”的角色意义。

一直以来,“教研员”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存在,重“教”轻“研”,是教研的指挥者、主导者。教师往往是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完成既定程序的研究,形成了以“我(教研员)看你(教师)做”、“我说你听”、“我评你改”为主的教研工作方式,缺乏对教师自身需求、经验与发展的关注,缺乏对教研过程的研究,缺乏对教研方式的研究,学校、校长和教师总是以被管理者、被指导者和被培训者的身份存在,造成教研工作的短视、低效。

鉴于此,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强调“教”、“研”并举、并重,其中的个体既是教研员,又是科研员,还是师训者,统称为“研究员”。

我们倡导“研究员”要成为教育实践的合作者、支持者、引领者,其研究必须由经验式的“闭门造车”下移至学校和课堂,从传达上级文件、组织有关比赛、组织课题申报、考试命题和测试等事务性工作走向目标明确的专业引领,个人价值取向走向开放、走向合作。

“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基本职能是“研究、指导、服务”,目的在于淡化原来的行政职能,突出中介和服务功能,实现从“管理———指导”型向“指导———服务”型的转变,使服务落到实处。

1.研究机制。

对外合作,构建与知识精英对话的平台。近年来,下城区分别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在体制创新、师资培训、教育研究、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密切的合作,为营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态,打造高水平的教育强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课题招标,凝聚全国教育学术力量。2003年10月,根据下城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决策的需要,我们推出13项重大应用性综合改革课题,面向省内外教育部门和个人招标。2007年12月,又启动了第二轮课题招标方案,推出13项重大课题向社会招标,同时推出14项课题向区内招标。课题招标制度(又称为“借脑行动”)调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智力资源参与到我区的教育科学研究中来,促进了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为我区教育发展引进了大量的“柔性”人才。

创新大会,倡导科研争鸣。2003年以来,我区依托“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这一学术研讨平台,展示科研成果,倡导科研争鸣,先后开展了数十项专题研究。

几年来,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根据教育局的中心工作和基层校(园)的实际需求,每年确定研究重点,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研究,区域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教育集团化方面,我区提出了“嫁接办学”、“联盟办学”、“移植办学”等多种集团办学模式,逐渐形成了“聚变———裂变———再聚变———再裂变”的再生性教育生态发展模式,使全区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高位均衡”的战略目标。

同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引导各学校(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努力提升基层校(园)的研究能力;我们还广泛开展教师成长工程,形成了“主食+杂粮”的“三单”培训模式,即通过设立教师成长专户,开列教师成长菜单,建立教师成长基地,形成“培訓机构出(菜)单,学校教师点(菜)单,教育局埋(菜)单”的“三单”培训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质量分析,引领教育科学发展。2004年以来,我区每年召开一次教学质量分析会,由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教育科、督导室等部门结合工作职能,研究教育质量现状,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从2007年开始,将“教学质量分析会”改成“教育质量分析会”,这种改变反映了教育局工作中心的重大战略转移———由关注教学质量转变为关注涵盖教学、德育、体育、卫生等在内的全面的教育质量。

我区通过召开教育质量分析会,强化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全区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探索、研制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于2007年9月成立区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并在第五届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期间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专题研讨,引领校(园)关注全面教育质量,保障区域教育的科学发展。

2.指导。

指导是教科研人员的核心工作。我们着力将研究员的工作重点放在培育学校(园)的校本教研能力上,实现其教研方式的相应改变。

工作指向的转变。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关注的是教师个体,如课堂教学研讨、听课等活动,都是一对一的,并形成了如“师徒结对”等培训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少数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与当今教育倡导人人成长,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的理念显然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对象指向上,教科研活动应由个体转向群体和全体,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促进共同成长。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教研组织机制的建设。

从教研机制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研究员和一线教师的直接接触;二是通过组织机制的建构,让教师在特定的氛围中自主发展。从组织层面上看,基层学校的教研组织也主要有两类:一是校际间的教研组织,如教研大组、片组等。目前,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集团内部的教研大组,这是一种高于校内教研组的组织形式,也是一个集团能否确保各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的关键性组织。二是校内的教研组织,如学科教研组、年级组,还包括教师自然群体。不论是哪一层面的教研组织,都应使之发展成为研究型、学术型的学习型组织。同时,在充分考虑学科教学发展愿景、学生发展愿景以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愿景的基础上,研究员帮助教研组制定发展规划,以此引领教师共同成长。

行为方式的重构。首先,研究员应培育和提高教研组的研究能力。改变以往单纯听课、评课的教研模式,倡导“草根研究”,努力提升教研活动的“研究”含量;把教研组变成本学科教学问题的“诊所”,提倡问题解决的理论学习和校本教研;使教学问题化、问题课题化,以课题研究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几年来,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发挥教研、科研、师训一体的优势,强化教学类课题的立项和指导工作,开展“草根课题”的立项和成果评奖工作,使一大批科研型的教研组逐渐形成。如安吉路实验学校实施“主干课题项目负责制”。教师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负责学校主干课题的研究。中标后即可在教职员工中招募课题研究成员,配置几千至一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该制度以项目管理激发全员参与和主动研究,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其次,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实现先进教研经验的共享。如开展“一课四练”的校本教研特色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对各个层面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上课教师整理教案,每一次上课后撰写反思,每学期上交一篇优秀教案、四篇教学反思和一篇教学案例。要求其他教师必须从起始课开始全程参与听课、磨课,教研组内的教师根据各自的年龄层,承担不同的任务。5年教龄以下的青年教师听课后,以整理课堂实录为主,重在学习反思,每学期撰写不少于规定数量的课堂实录及反思。5年教龄(包括5年)以上的教师,以课后点评反思为主,谈优点说不足,提出改进的设想,每节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撰写菜单式反思,以此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

再者,表彰先进,建立两年一度的区级先进教研组评比制度。通过学校申报、教研组长答辩、下校调研、校本教研活动现场展示与考评等一系列交流考评程序,目前,共评出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20个先进教研组,并通过活动展示的方式推广优秀教研组的典型经验,以此促进学校教研组建设。

人才队伍的涵养。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群体。

我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03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名师津贴与优秀骨干教师奖励办法》,全区的省市级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享受不同额度的津贴。2004年,下城区首次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评选出六项“十佳教师”。2006年又出台了《下城区教师“梯级培养”实施意见》,共设“人民功臣教师”、“教育名家”、“教育英才”、“教育标兵”、“教育能手”5个梯级,享受不同额度的津贴。到2010年,各梯级教师占在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控制在0.5%、2%、5%、15%、30%以内,即享受津贴的优秀教师人数将达到教师总数的53%左右,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更广泛地搭建“名师”与各校(园)合作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柔性资源优势,2004年在全区开始实施“名师共享”制度。我区共聘请44位省内著名的专家、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等,建立名师资源库,指导、参与区域的课程改革工作。各校(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聘请专家、名师来校指导,费用由教育局承担。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主导作用,我区从2003年开始实施教师成长基地工程,授予12所在校本培训方面富有特色的学校为下城区第一批教师成长基地学校。2005年9月,又授予10所学校为下城区第二批教师成长基地学校。

3.服务。

首先,强调学校(园)、教师是研究员的服务对象,研究员和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關系,教师的满意度是评价研究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其次,关注一线教师的需求,教师的需求就是研究员的工作指针,要求研究员经常深入基层,与教师打成一片,熟悉教师,了解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地引领教师成长。

另外我们还通过学习,更新研究员的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并从建章立制入手,规范研究员的教研行为。首先制定了《教学研究员工作规范与考核制度》,对研究员提出具体的量和质的要求,并建立研究员业绩考核制度,发动学校(园)的教师参与对研究员的评价。另外,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还先后出台了《教学质量分析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校本培训项目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实现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研究员的敬业精神和学术素养。严把进人关,把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选进研究员队伍;派出去,请进来,多种形式开展研究员业务培训,尤其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创设平台,促进研究员成长,等等。

几年来,我们要求全体研究员做到“五个一”:①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科学理论或本专业(学科)教育的最新专著,并完成一篇读书笔记;②每学期上一堂“下水课”或作一个教学专题讲座;③每学年能在本单位作一次学术交流;④每学年至少写一篇教育科研论文;⑤每个研究员都应有一个教育科研课题。为此,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制度,为研究员进行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鼓励研究员著书立说。

2006年,下城区教育局开通“课改在线”网站,为研究员开展网络教研提供平台。为促进教研工作的创新,要求每一位研究员每学期至少要有一次特色校本教研活动,采取学科研究员自己申报,不同学科研究员参与,所有参加活动的教师参与测评,最后由中心评定并给予奖励的办法,促进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和相互间的学习交流。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作者:周培植

幼儿园德育研究发展论文 篇2:

资讯

●教育部部署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时事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基本国情教育、海洋知识和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活动。要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每一个细节之中。

(新华网2014年4月15日)

●教育部:中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新华网2014年4月1日)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

近日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明确提出,中小学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学校要确保参演师生的生命安全,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要提出预案并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保证疏散演练既安全有序又有效快速。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7日)

●四川省第十五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2014年4月9日至11日,四川省第十五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研讨会在四川绵竹紫岩小学召开,来自全省52所共同体学校、芦山芦阳小学等20余所特邀学校的300余名校长、数学和英语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来自省教科所、北京外国语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市教科院等10余位专家出席了本届研讨会。本次会议设置三个分论坛:校长论坛、数学学科论坛和英语学科论坛。学科论坛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展示、专家点评、参会教师互动研讨等活动形式进行;校长论坛对“回归儿童教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研讨会对学校教师团队发展大有裨益。

(本刊编辑部)

●第五届“初中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前期磨课会成功举行

2014年4月14日,第五届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展共同体”研讨会前期磨课会在成都盐道街中学举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数学教研员吴中林、地理教研员冯忠跃,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数学教研员幸世强等专家出席了会议,分别对数学、地理两个学科的14节研讨课进行了说课研讨,并依次对每节课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并给出具体的建议。本次磨课研讨,参会教师将结合各位专家、同行的建议对课堂教学再作进一步的打磨完善,为正式研讨活动高品质、高水平、高效率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刊编辑部)

幼儿园德育研究发展论文 篇3:

托幼园所食育教育适宜技术培训反馈情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评价人群营养状况最为敏感的指标就是儿童的营养状况,也可以作为全国人口素质的基础。幼儿有不良饮食行为和习惯在幼儿园非常普遍,儿童的营养健康越来越引起家长及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在成都市双流区开展关于食育教育的继续教育培训班,会后展开反馈调查,得到相关数据、评价和需求,为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可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食育教育 托幼园所 学校教育

A Survey on the Feedback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Food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Taking Shuangliu District, Chengdu as an Example

ZENG Huayan[1], ZENG Shasha[2], LI Xia[1]

([1]Chengdu Shuangliu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Chengdu, Sichuan 621000;[2]Guangzhou International Primary School(Baiyun)ZWI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

我國《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营养问题。其中因为营养不良、营养失衡和运动能力下降等会导致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和肥胖等问题日益加剧。儿童营养状况作为评价人群营养状况最为敏感的指标,尤其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作为人口素质的基础。因为儿童营养状况可以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所以国内外均对儿童营养状况给予广泛关注。

我国食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制定、理论探索、实践探索等方面均未形成体系,需充分借鉴国外食育经验,从幼儿及青少年开始进行全民推进,多主体联合共同提高食育效果。目前,学校也正在推进食育,但是并未把食育列在与德育、智育、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大部分学校食育老师都是由生活老师或者任教老师一起担任,讲解简单的饮食卫生安全的内容,讲解内容缺乏专业性和趣味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举办2020年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托幼园所食育教育适宜技术培训班》,此次培训目标人群除了保健医生,还有食育教育园长、老师和后勤工作人员。我们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了此次调查。

1成都市双流区托幼园所分布及幼儿情况

双流区托幼园所一共172所,其中三级园17所,二级园120所,一级园18所;其中教育部门办园63所,其他部门办园1所,地方企业办园7所。幼儿总数51706人,三岁以下2341人,三岁以上49365人。工作人员7496人,其中行管人员681人,保健人员318人,教养员3452人,炊事员653人,其他726人(表1)。

1.1参加托幼园所食育教育适宜技术培训的人员分布情况

开展适宜技术培训后进行调查问卷,收到有效反馈表105份。参加培训的人员分布如表2。

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到,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中,幼儿园保健医生占比71.43%,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受众主要还是幼儿园相关工作人员。

1.2参加托幼园所食育教育适宜技术培训后课程反馈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105人均觉得有收获,并且对食育教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均认为对今后的食育教育提升是有帮助的,且课程内容和时间设置合理,如果明年再办类似主题的培训班均会再次参加。因为此次培训在四川地区,针对托幼院所是第一次举办,所以报名也较为踊跃,参加会议也较为积极,反馈情况也较好。在此次培训中邀请学校营养学和烹饪专业的教授、幼儿园开展食育领先的后勤和教学园长、医院营养科主任、双流区幼儿园保健管理负责人和食育教育社会企业创始人来授课。在对此次问卷调查选项中,选择最喜欢的或者最有收获的课程前4名,得到如下调查结果如表3。

从排行情况可以看到,排名前三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实用性较强,能够实际应用的课程,也是可以直接指导幼儿园进行食育教育的课程内容。最受欢迎的前四名都是医院营养师讲解的内容,第五名是幼儿园后勤园长授课的内容,第六名是烹饪专业教授授课的内容,第七名是食育教育社会企业创始人讲解的内容,第八名是医院营养师讲解的内容,第九名是幼儿园教学园长授课的内容。在随后的培训班和技术指导培训中,我们也会加强实操和应用类的内容培训,减少理论和原理类的内容培训,还会邀请儿保医生从3-5岁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素需求进行讲解,让培训内容更加的丰富和立体。

1.3参加托幼园所食育教育适宜技术培训后人力投入反馈情况

根据表4,我们可以看到,占比58.57%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具有食育教育意识的园长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撑才能让食育教育开展得更好,其次是需要专业的营养师开展食育教育。

2讨论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的决策部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人民的健康。关口前移,采取干预预案,积极且有效地直面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尽量让群众减少生病的频率,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为此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上均显示国家预防疾病的决心和态度,而食育教育是提高全民营养的首选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1年6月9日印发的《关于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的通知》提出:建立健全的健康教育制度,拓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其中食品安全、合理膳食、卫生防疫和科学运动等课程纳入学校的健康教学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国民营养工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重大行动和实施策略。2020年5大目标其中包括: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2030年6大目标其中包括: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和孕妇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下降至5%以下。当前社会针对儿童的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尤为关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成年人肥胖症大多始于儿童,因此肥胖症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通过调整幼儿的饮食习惯,也可以带动家里父母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大众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

0-7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窗口期,7岁之后,饮食习惯基本形成,所以3-6岁年龄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人群。通过此次培训活动,我们能看出来,幼儿园不仅需要有食育意识的园长支持食育教育,更需要有专业的营养师开展食育教育。幼儿有不良饮食行为和习惯在幼儿园非常普遍,随之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可忽视。儿童常见不良症状有视力不佳、肠胃消化不良、呼吸不畅、身材矮小、抵抗力低下、食物过敏、牙齿发育不良、营养素缺乏表现、厌食不好好吃饭和睡眠障碍等;儿童常见疾病有肥胖、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贫血、儿童高血压、儿童糖尿病、小儿哮喘、肾病综合征、儿童心脏病、甲亢、甲减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通过开展全面和丰富的食育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熟悉食物和食品,感受多元的饮食文化,改善幼儿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以便获得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形成正确食育的意识,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

儿童作为国家未来,营养作为影响正常人群健康的最大环境因素。把“食育”内容有效融入教育,将食育提升至德智体美劳同样重要的位置,让社会关注幼儿健康以及关注自然生命,提高全社会的健康理念。在幼儿饮食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幼儿均衡膳食,实施规范和科学的卫生保健举措,增强全社会的健康意识,促进幼儿的健康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基金項目:项目来源: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21036,基于互联网+儿童营养照护的创新应用研究;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编号2020BZ041,新冠肺炎疫情后食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路径研究——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

参考文献

[1]马冠生,赵丽云.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10-2013)[C].中国营养学研究发展报告研讨会.中国营养学会,2014.

[2]赵一凡,王晓慧.公共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3]李里特.国民素质教育的新课题——食育[J].饮食科学,2012(5):4-6.

[4]杨秀娟.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食育”的实施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

[5]梁嘉卉.对儿童开展食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000(003):20-20.

[6]罗乃莹.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成立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14).

[7]中国营养学会.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J].营养学报,2017,039(004):315-320,312.

[8]季成叶.从胎儿到青春期——肥胖发生和流行的生长发育轨迹[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06):445-447.

[9]倪国华,张璟,郑风田.中国肥胖流行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0):70-74.

[10]曾画艳,曾沙沙,杨阳,等.食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15(05):146-147.

[11]张彩霞,蒋卓勤.单纯性肥胖儿童能量代谢的研究[J].营养学报(4): 357-361.

作者:曾画艳 曾沙沙 李霞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幼儿园德育目标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德育研究发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