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采血(精选五篇)
血站采血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血站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从事采血工作的3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护士全部为女性, 年龄在23~42岁, 平均 (31.4±2.5) 岁;工作年限为1~19年, 平均 (11.4±3.2) 年, 其中中专毕业生7例, 大专毕业生12例, 本科及以上毕业生15例。
1.2 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对34名护士进行调研。调研表格的设计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建议自行设计。发放34份问卷, 回收34份, 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之间, 34例护士共计出现11人次的职业暴露, 发生率为32.35%, 其中发生针头刺伤的有7人次, 占63.64%;穿刺期间直接接触血液和污染物的1人次9.09%, 检验期间直接接触血液和污染物的2人次, 占18.18%, 出现不规范操作的1人次, 占9.09%。
3 讨论
3.1 职业暴露的预防方法
3.1.1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首先, 血站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以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如健全的安全工作制度、感染监管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和销毁制度。尽可能的在制度方面减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3.1.2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确保护士工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当使用紫外线或者是臭氧对血站的采血室、流动采血空间等进行消毒处理, 对于采血器皿和工作等物体则使用过氧乙酸、戊二醛进行消毒, 每天定时2次。消毒过程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 禁止违规操作。在臭氧消毒过程中注意做好隔离, 保证空间的密闭性, 消毒至少经过30 min之后才能够投入使用[3];戊二醛对一起工具消毒时, 防止消毒剂直接和皮肤发生接触, 以免产生刺激, 严防键入到眼部或者是吸入到肺部。
3.1.3 做好护士的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对采血护士的安全培训, 通过专题讲座以及安全知识教育帮助让护士掌握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方式和危害, 以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不规范操作, 小心谨慎的对到每一步采血流程。
3.1.4 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采血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应当配备有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具, 并应当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穿戴。穿着上下分体、厚薄适度、具有较强的吸水性的防护服, 防止血液或者是污染物浸透衣服, 触及到皮肤组织;定期对防护用具进行清洗和更换, 严格执行消毒程序。护士在采血的过程中务必要穿戴核实的手套, 减少手部被钢针穿刺现象的发生。在每一次结束采血工作之后都应当按照常规的流程清洗手部、使用消毒锚筋擦拭, 防止与其他献血者之间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
3.1.5 做好废弃物品的处理工作:对于使用过的废弃针头应当防止在专门的一次性盒子中封闭, 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收集, 在实施高压灭菌处理之后集中处理, 方式病原微生物等通过针头锐器等刺伤皮肤, 造成接触性感染;对于采血过程中出现的渗漏留下的血迹要进行消毒处理。一旦手部沾染血迹之后, 立刻使用消毒锚筋擦拭, 及时消毒, 更换毛巾。
3.2 发生职业暴露之后的处理措施:在皮肤被刺伤之后, 立刻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将血液挤出, 防止污染物或者是血液进入到体内, 降低污染程度。使用大量的清水或者是肥皂水清洁伤口, 然后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受伤部位进行消毒和包扎。若污染物进入到护士的眼部, 避免揉搓, 立刻使用洗眼器进行冲洗, 时间至少在10 min以上。此外还好做好特殊处理, 为避免护士被HIV、HBV以及HCV等病毒感染, 相关窗口采血的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之后, 在72 h之内立刻进行抗体基础水平价差, 根据机体的免疫状态和水平, 积极采取特殊处理措施。对于可疑的接触, 注射高效疫苗, 对于HIV病毒的可以接触, 护士应当在发生职业暴露之后连续1、2、3、6个月中进行抗体检测, 以确定是否出现感染。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血站采血护士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与手段。方法 对血站34名采血护士进行行管调查, 掌握其对血液传播疾病的认识、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认识以及发生锐器刺伤的概率, 分析采血过程中的的暴露危险性因素, 找出其控制点, 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 34例护士共计出现11人次的职业暴露, 其中发生针头刺伤的有7人次, 穿刺期间直接接触血液和污染物的1人次, 检验期间直接接触血液和污染物的2人次, 出现不规范操作的1人次。结论 通过对血站护士进行调查, 了解其出现职业暴露的原因, 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职业暴露, 对于降低护士的职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站采血,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廖益路, 胡颖.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1, 10 (4) :304-305.
[2]杨培琴, 刘敏.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及防范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7) :840-841.
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篇2
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1. 职业暴露的概念及分类
职业暴露一般指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意外,真空采血管接触到感染性病原体,如针头刺破、锐器割伤,粘膜、皮肤接触等,特别是皮肤有裂口、擦伤,皮肤及大面积长时间与感染性病原体接触,和一些不良习惯、环境污染等。
2. 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
2. 1 针头刺伤: 采血护士从拔下护针帽、静脉穿刺、拔出针头、留样、粘贴条码、血袋频繁传递,热合时无意被针刺伤;采集血液样本时针头不慎掉在腿上或脚上;采血针头放置不规范(竖放在桌面上)导致意外刺伤,80% 的护士有被针刺伤的经历。
2. 2 血液接触(皮肤、粘膜接触): 采血者静脉穿刺不当,血液顺针头斜面溅出到采血者身上;采血过程中,止血钳松夹造成血液外溢;采血结束后,针眼按压不当或棉球过小,血液外流;将血液注入试管内留取血液标本时不慎溅出;血液标本歪倒放置或送检过程中翻倒溅出;因热合调试,操作不当,被热合的血袋小辫渗漏血液;在处理医疗废物或感染性废物时的皮肤接触。都会不同程度的污染护士的手,当采血护士的手部有皮肤破时,有被带有HBV、HCV、HIV 的血液感染的可能。
2. 3 不良习惯: 采血护士进行整理帽子、口罩、头发、挠痒、揉眼睛动作;采血过程中打电话、喝水、理头发等造成相应的污染。
2. 4 环境污染: 如被用于消毒用的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的伤害;紫外线、空气消毒机造成的皮肤伤害;地面、桌面、工作服等被泄漏血液污染或被献血者的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等。3. 职业暴露的防护
3. 1 建立建全制度: 建立与职业暴露有关的站内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工作制度等,最大限度地杀灭工作中的感染性病原体、减少病原体与工作人员的接触机会。
3. 2 重视防护职业风险: 提高职业防护的认识,开展宣传教育: 采血岗位是感染医源性疾病的高危岗位,采血护士要熟悉血源性感染及预防知识,充分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同时又要消除采血人员的恐惧心理,正确对待职业暴露,要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理念。对新上岗的采血人员先进行业务和自我防护知识的培训,将普通性防护原则贯穿到日常生活中。
3. 3 建立员工的健康档案: 提供主动和被动免疫: 每年对采血护士(包括新进人员)进行 HBsAg、抗 - HCV、抗 - HIV、TP 的检测,检测的血浆(清)样本应长期保存,同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的员工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3. 4 严格消毒: 有效的消毒不仅可以满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而且对 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工作环境消毒根据不同空间分别采用臭
氧或紫外线等消毒设备进行消毒;物体表面用 100mg/L 含氯消毒剂或 0.2%过氧乙酸的擦拭,每个工作日消毒 2 次。
3. 5 采血过程中的防护: 3. 5. 1 正确穿着防护服: 防护服最好为上下分体、吸水性强,有一定的厚度,以防血液浸透伤及身体。防护服要定期清洗、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
3. 5. 2 戴合适的手套: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建议采血人员戴手套,这样可减少 20% - 80% 的污染,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及被针头意外刺伤。3. 5. 3 血液采集足量时: 拔针后应先留取样本,立即将针头热合剪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容器要贴有标签,采完后按规定处理,采血时一次只能采一个,不能两个同时采集,同时拔针,针头不要竖立在桌面上,严禁给拔出的针头戴护套,以免针头刺伤。
3. 5. 4 洗手、擦手: 有效的洗手可以大大降低手表面的微生物数量,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特别要注意在采血后打电话、喝水、理头发,揉眼睛前必须采用卫生洗手法,提高采血护士洗手的频率和合格率。3. 5. 5 血迹的处理: 渗漏的血迹或废液按 WHD 消毒规定先消毒再处理。步骤如下: 戴手套→用吸水性强的毛巾、纸巾吸干血迹→用高浓度的消毒剂擦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废弃物连同手套统一焚烧,当采血者手上沾有血迹时,立即用泡在消毒液中的小毛巾擦手。
血站采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市血站2012年6 568例无偿献血者献血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献血者年龄在18~55岁之间, 体质量女性不低于45 kg, 男性不低于50 kg, 献血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所有献血者献血前均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排除不适合献血者, 严格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采集200 m L或400 m L全血, 采血后严密观察献血者的生命体征, 20 min后无异常情况方可离去。
1.2 晕厥临床表现及处理
通过对整个献血过程的跟踪记录发现, 献血晕厥者多数是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完毕刚起身离去时, 发生的一种全身性不良反应, 表现有程度不同的乏力、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血压下降、脉搏缓慢等症状[2]。在采血过程中若献血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采血, 取头低平卧位或坐位休息, 用手指掐人中穴或合谷穴及饮用糖水补给糖分。及时观察献血晕厥者的身体变化情况, 包括呼吸、脉搏、血压以及意识恢复情况等, 查找晕厥的具体原因。通过及时救治, 所有晕厥者意识逐渐恢复, 均在半小时内晕厥症状得到缓解。
2 结果
6 568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晕厥反应68例, 发生率约为1.04%。分析晕厥原因是由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等诸多因素引起的, 见表1。
3 讨论
3.1 发生献血晕厥反应的原因分析
献血晕厥反应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 外周小血管扩张, 阻力下降, 血液重新分布, 致使回心血量不足, 血压下降, 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导致晕厥, 发生率为2%~8%[3]。引起献血晕厥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常与献血者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紧张、空腹、睡眠不足、晕针、静脉穿刺技术、采血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关。
3.1.1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多见于男性献血者及坐位献血者, 抽血时疼痛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血管舒缩反应障碍, 引起短暂性脑缺血, 加之献血者献血后起站过猛以及迅速转换体位时, 由于重力效应和支配血管舒缩的神经失调, 促使献血者发生晕厥[4]。该次研究中有21例患者在献血后由于骤然改变原来的静息状态, 站起及转体过猛过快发生晕厥。患者多出现面色苍白、脉搏虚弱、眼前发黑等症状。
3.1.2 精神紧张
由于缺乏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常识及进针时的疼痛刺激, 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引起短暂的周围血管扩张, 导致广泛性、暂时性脑血流量减少, 导致血管性晕厥[5]。其中15例患者焦虑、紧张等异常情绪引起晕厥, 其特点为晕厥前有短暂的头晕眼花、恶心、血压偏低等前期症状。
3.1.3 空腹及睡眠不足
空腹采血增加机体失血的负担, 迷走神经兴奋使血糖进一步降低, 从而诱发低血糖造成晕厥。该次研究中有13例患者由于空腹时间较长, 加之精神紧张, 出现心慌、出冷汗等症状, 发生晕厥。不足睡眠献血者在采血时易出现一过性脑及眼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晕厥。12例患者由于献血前过度疲劳伟得到充分休息引起晕厥。
3.2 献血晕厥反应的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晕厥反应的发生, 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前首先要以各种形式耐心做好无偿献血宣教工作, 尽量减轻或解除献血者的疑惧心理和思想顾虑, 提醒献血者在献血前要有足够的睡眠和合理饮食, 这样既可保证血液的质量, 又可预防晕厥反应的发生。其次, 献血者尽量采取中凹卧位, 增加回心血量, 预防因急性失血和血液重新分布引起的献血反应发生, 以及在发生献血反应时, 改善通气, 促进机体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6]。对于发生晕厥反应者要立即停止采血,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及时观察献血晕厥者的身体变化情况。
综上, 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 消除献血者的焦虑紧张情绪, 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水平, 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 努力做好各项应急措施, 可有效减少献血晕厥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景秋.154例献血晕厥反应诱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12) :71-73.
[2]木碧玲.献血晕厥反应的观察及其防治[J].职业与健康, 2000, 16 (9) :78-79.
[3]张娟.探讨中凹卧位在预防献血晕厥反应中的作用[J].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 (3) :741-742.
[4]谭渭萍.无偿献血晕厥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信息, 2009, 22 (9) :1854-1856.
[5]夏和凤, 唐红英, 李继东.56例无偿献血晕厥反应原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2, 4 (5) :381-382.
血站采血 篇4
1 献血环境的布置
我们为献血者提供安全、舒适、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的等候室, 室内设有沙发、电视, 让等候者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从而可以舒缓献血者紧张的情绪。
采血室内装修和布置要朴素、文雅、色调清淡。室内采光良好, 光照适度, 避免阳光直射。室内通风良好, 空气清新, 温度适宜, 不可过热过冷。室内可安装录音机、电视机等音像设备, 在献血过程中播放影视节目以转移献血者精神注意力, 消除恐惧感。禁止室内喧哗或有其它噪音。室内空气及所用器材要定期消毒并采样抽检, 进行细菌培养, 不得有霉菌或致病菌的存在。一经发现, 就要进行完全、彻底的消毒。
2 献血前的健康教育
2.1 亲切热情的接待每一位准备献血的人
护理人员要尊重献血者拥有的无偿献血的爱心。提前为献血者发放健康教育卡:让献血者知道, 一个成年人的全身总血量相当于体重的8%左右, 即50kg体质量的人, 体内血液总量为4000mL。每次献血200~400mL, 只占全身血量的5%~10%左右;人体中平时只有80%的血液在全身循环, 还有20% (约有800mL) 的血液储存在肝脏、脾脏、皮肤等小血库中备用。献血后, 这些储备中的血液会很快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来。另外, 献血后骨髓造血速度也会加快。因此, 按规定献血不会影响健康。还有人提出, 献血可以排出体内多余铁质, 减少肿瘤的发生率。
2.2 针对献血者惧痛的护理
告知献血者用力按压肘部, 此时的体会就是扎针的感觉。献血时, 您只会感觉到这种轻轻的压力, 不会感到疼痛。献血是非常安全的, 通常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或其他问题。
2.3 饮食要求
献血前的两餐要吃些较为清淡的食物 (例如稀饭、馒头、水果等) , 不宜吃高蛋白 (例如牛奶、鸡蛋等) 、油腻大的食物, 避免出现“脂肪血”。“脂肪血”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同时不要饮酒, 对于空腹的献血者我们准备了牛奶、巧克力和糖水等。
3 献血过程的护理及应急情况的处理
3.1 做好核对, 严格无菌操作
采血时选择粗大有弹性的血管, 争取一针见血, 将献血者疼痛降到最低。有些献血者担心通过献血会传染某些疾病, 所以, 在采血时, 当着献血者的面拆开密封包装, 取出一次性采血装置, 并再一次检查, 让献血者放心接受。
3.2 献血过程中的护理
嘱献血人员同医务人员院密切配合, 全身放松, 有节奏地抓紧放松拳头, 整个献血过程大约3~10min。期间护士要主动热情和献血者交谈, 分析心理状态, 讲一些轻松的话题, 赞扬他们无偿奉献的精神, 创造愉快氛围, 分散其注意力, 使献血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整个献血过程。
3.3 不良反应的处理与护理
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 有的献血者会中途还是会发生不良反应。轻者头晕眼花、心慌、欲吐, 严重的瞬间意识丧失、面色苍白、血压轻度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此时护士应冷静, 沉着对待。处理流程如下: (1) 立即停止献血, 拔出针头, 帮献血者按压针眼。 (2) 就地平卧, 抬高双腿, 松开裤带衣领, 开窗通风, 注意保暖。 (3) 针刺人中、合谷、呼唤名字。 (4) 唤醒后耐心解释产生此不良反应的原因, 嘱其放松紧张情绪。 (5) 喂服温糖水, 提供点心牛奶等, 补充能量。 (6) 注意休息, 嘱其近日不做剧烈运动。
4 献血后的护理
4.1 止血
拔针后, 嘱献血者伸直前臂, 或前臂伸直后稍稍上抬, 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压针眼处及上方5min止血。不要屈肘止血, 因为屈肘会给手背静脉网回流心脏的血液增加一定的阻力, 使血液回流受阻, 从血管的针眼处溢出, 而出现皮下瘀血;也不要捻动棉球, 那样会使血管上的针眼刚粘合住又被揉开。
4.2 献血后须知
献血者休息20min后, 无不良反应才可走动。
嘱献血者24h内避免剧烈运动。
正常人献血200~400mL后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正常搭配, 适当补充营养, 吃些瘦肉、蛋、奶、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当天可多饮水, 但不要暴饮暴食。
告知献血者穿刺部位周围要保持干燥清洁, 避免发生感染。
献血结束后, 为献血者发放有意义的纪念品, 留下其联系方式, 以备回访。要感谢他们无私奉献精神, 热情周到地送献血者到门外。
通过无偿献血中, 为献血者提供这种人性化的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表达了我们对献血者的关怀, 给每一位无偿献血者留下愉快的献血经历, 增加了他们再次无偿献血的愿望, 使无偿献血的队伍不断壮大, 保证了充足的血液来源, 为临床服务提供保障。
血站采血 篇5
1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造成的血液感染疾病已知的就有几十种病毒, 较常见的有甲肝、乙肝、丙肝以及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1]。被刺伤时, 微量的HBV病毒足以使伤者感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病毒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0.3%,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比率为3.0%~6.0%, 被HCV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1.8%[2]。在针刺事故发生后, 被感染者经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 容易有悲观、恐惧的心理[3]。尤其是被乙肝和艾滋病病毒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 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心理障碍, 情绪激动者会大喊大叫, 嘶声竭力;有的又会沉默寡言, 情绪低落, 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4]。身为一线工作的采血车医护人员很难稳定情绪, 更不能将精力用于采血服务中去, 而且会对工作技能的发挥产生不稳定性。
2 针刺伤原因
1) 由于采血部门采血车上体检大夫、化验员、采血护士、热合人员等编制不完整, 人手缺乏且工作量大。噪杂的环境和拥挤的空间以及较大的工作量是针刺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献血者集中大采时, 献血车上每天的献血者要高达一二百人, 这些献血者需要餐后采血, 并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健康体检表的填写、身份核查和采血前的健康咨询和体检, 工作量明显加大, 对此应对采血工作采取灵活的调整方式, 如合理安排人员编制, 分散工作场所, 采用换班制等手段来缓解这种高负荷工作量。
2) 不当的工作行为。针刺伤的发生往往是与采血护士工作粗心、技术不过硬及不良工作习惯息息相关。
3) 无菌观念差, 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采血打样后, 将污染针头不及时消毒处理, 采血针头不按规定放入特制的消毒容器内;将没有带针帽的针头随意放置在工作台面上, 在采血车狭小的空间里, 很容易使护士在工作中意外碰触而刺伤。
3 防护
1)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与宣教, 血站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锐器伤的概念、标准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特点、预防锐器伤的原则、针刺伤后的处理、针刺伤上报制度等。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预防, 特别是加强标准预防的理念[4], 平时要加强护士的个人技能的锻炼, 护士也要认真的学习和巩固专业技能。
2) 加强护士责任心, 在操作中不谈笑, 不打、接电话, 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献血者身上, 多询问, 多微笑, 多核对;尤其在贴条码、打样时, 更要注意力集中, 心猿意马的工作态度, 会使护士在这一环节中贴错条码, 在打样时容易发生针刺伤。只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和“血站采血护士标准操作规程”, 这样才会避免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对血站、献血者和自己都负责。
3) 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 提高护士的紧急应变能力, 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 合理利用防御机制, 强化自我调控, 适当发泄负面情绪, 缓解思想压力, 恢复心理平衡。
4) 合理安排班次,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 注意心理调节, 及时释放工作压力。
5) 建立健全血站针刺伤报告制度, 完善针刺伤上报流程, 采血护士一但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到血站主管科填写相关资料及进行认定评估。
4 发生针刺伤的处理原则
1) 伤口的处理:一旦发生针刺伤, 立即用力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使部分血液排出, 然后用流动的肥皂液冲洗伤口5min, 禁止局部挤压, 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 (碘酒、75%酒精、0.5%碘伏等) 消毒, 必要时行伤口包扎, 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5]。
2) 及时安抚受伤者:单位领导应第一时间对受伤者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放下包袱, 不要胡思乱想, 保持良好的心态。单位的同事和主管更要多加关心和安慰, 以免造成被感染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 为此想不开而有轻生念头, 更有甚者产生报复社会和单位的不良后果, 给自己及周围工作人员引起恐慌, 使得采血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3) 组织专家提供治疗方案指导用药。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报告, 疑为HBV、HCV、HIV等病毒暴露者, 还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应在24h内抽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 抗—HIV抗体, 必要时抽取献血者血液进行比对。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按1个月、3个月、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如需服药则越早越好。
参考文献
[1]孔云, 赵秀梅.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7) :31.
[2]易宜芳, 李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2) :182-184.
[3]钟文津, 蔡素玲.护士针刺伤后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8) :79-805.
[4]吴安华, 任南, 吕一欣, 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7)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