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关键词: 客家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精选6篇)

篇1: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习俗

打灶头”

结炉砌灶,客家人称“打灶头”、“作灶头”,称厨房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讲究的,据说它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福禄的“大事情”。

自古以来,客家人对灶就有崇拜情节,认为它掌管着一家人的温饱和安康,并且相信如果灶头旺就意味着日子旺、家业旺。因此几乎各家各户的灶上都设造神位,或贴“灶君”画像,或放着“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并逢年过节祭供,以求灶神护佑。

因此,在“打灶头”之前不但要请风水先生拣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但是方向虽然‘吉’,若灶门正对大门(即大门外能看见灶门者)就极凶。

灶门对灶门,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争论。灶门向佛坛也凶,因为阳对阴,象水灭火。灶门向井,就是水火相克,主家中多奇祸,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内乱。”

打好灶头即择吉日乔迁。要严格按事先选定的时辰“进火”(即开炉灶)。否则便会前功尽弃。

正是由于客家人对灶有着特殊的情节,所以“打灶头”(结炉砌灶)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非常讲究。如果家里一直祸事连连、诸事不顺,客家人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灶神了,然后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处境,重获福气。

在盖新房时,灶头是最后修建的。房子的其他结构已经修建好,主人家就会满怀着喜悦请来熟手师傅来“打灶头”。客家人对“打灶头”很重视,不仅要请风水先生选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除了方位之外,还有一些禁忌是不能触碰的,比如灶门不能正对着厨房的大门,那样会招来厄运;如果家里有井,灶门也不能向井,因为水火相克等等。

新屋建好,打好灶头后主人家要选择吉日正式“进火”(即开炉灶)。“进火”需事先选好吉时,按照严格完整的仪式来,各地方仪式会有所区别。一般程序是这样的,黎明时开始,由长辈提灯或执火把在前,男主人挑饭甑或米缸在后,主妇则挑着厨房炊具,小孩各取自需物件紧随在后。全家大小列队行进,鸣炮入宅。

如若灶头起得好,就有口福了。客家的灶头有不同数量的灶门,有的灶只有一个大灶门,配大锅;有的是两个灶门,配一大一小两个锅,还有些大家庭是三个灶门,大、中、小三个锅依次排开。说起大锅灶,勾起了很多客家人旧时的记忆。在旧时,没有热水器,人们用柴火烧一大锅水,供全家人洗澡;逢年过节时,大锅成就了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这时客家妇女们用她们的巧手作出各种粄,如发粄、麦粄、甜粄、萝卜粄等,一大锅粄在柴火的燃烧下伴随着浓烟散发着诱惑的香气,孩子们在这诱惑的香气中期待着品尝的时刻,想想都很幸福!逢年过节或遇上欢庆喜事,大锅也是招待亲戚朋友的功臣,一锅“东坡肉”新鲜出炉,摆上各桌供亲朋好友品尝,分量足,火候足,吃不完还可以带回各家,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吃的是气氛,是情义!

节日风俗

春分: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中元节):也即鬼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节,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各地风俗大体相同。

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客家人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

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传统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3、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篇2: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1、传庚——也称开八字

男方家长托媒人去女方家为子求婚,媒人大部分以亲戚朋友为主,也有职业媒人,男媒称媒人公,女媒叫媒人婆,民间一般称媒人为“红叶公”,做媒者不拘男女,这种成全好事常为人们所热衷。女家若有意联姻,就于红纸书写女儿的生辰八字(即庚书)交媒人带回男方,名为传庚,俗称“开八字”。男方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算一卦,如谓“相克”,则不成,女方所开“八字”即退还;如说是“相生”,则将双方的生辰八字放致神台上,要放一七【即七天】,七天内男方家里不能出现任何不吉利的事,甚至连小鸡都不能死一个,然后再请媒人前往女家开礼贴即讨价还价罗列彩礼回奉的红贴。男家经过斟酌,开出回贴,女家可再搓商以至无异议,就开始下一个程序---看妹子、踩家风了。

2、看妹子、踩家风

“看妹子”是男方到女方一种正式求婚的礼仪。由男女双方约定吉日,男方备酒、肉、饼、果等礼物在媒人和长辈陪同下去女家,俗称“看妹仔”,女方同样请亲友长辈作陪且热情款待,坐定后由媒人主持介绍双方子女的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如双方没有异议,期间男方要向女方送红包作为见面礼。红包礼金要以九作尾数,视为天长地久;女方笑纳礼物和红包,此即意为允婚了。

“踩家风”是联姻过程中重要的一种礼仪,是由女方组织长辈和伯叔娘亲到男家视察家境和“写茶单”,此时,男方备盛宴款待女方来宾,席后双方按“看妹子”时商定的彩礼写出“茶单”,写“茶单”的时候男女双方按同样的格式各写一张“茶单”并签上家长的名字,媒人分别在两张签字,最后两张合在一起骑缝写上“天长地久”或者“好合百年”字样,成为合二为一的正式茶单,双方家长再举行互换茶单仪式,男方同时当付一定数量的聘金作为压茶单,仪式完成后双方家长就以亲家的称呼对方了,随后求婚男女互赠定婚礼物,男方一般都是以红包作为礼物,女方一般都是以自己亲手做的布鞋和亲手刺绣的花袜底作为回赠,此仪式为正式订婚仪式,这实际上就是“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等三大礼为一体的议婚过程。

3、报日子

“报日子”是男方准备娶亲请风水先生拣的好日子送给女方,男方称“报期”女方称“受聘”,男方送日子的时候要准备酒菜和报日子的礼贴【礼贴称为“星期”】与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里,女方要准备酒席请亲戚和家族长辈受聘,此礼仪即是古六礼中的“请期”大礼。

4、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是婚姻大事中在最重要的一环,结婚典礼这个程序要三天才能完成,第一天是“上花”,第二天是归亲,第三天是拜堂。

第一天,上花【也称上头】

也就是男方为迎亲做准备的一天,张灯结彩,书写对联,把房子和洞房布置得漂漂亮亮,显现一派喜庆的景象。上午,一是內礼先生准备好贴合,写好拜帖、礼贴、包好红包【开埕、秉烛、祀祖、司厨、司翰、步仪、群仪、开剪、铺陈、迎仪、整容等等红包】,写好贴合对、轿对【对联只写半幅、女方回半幅成为完整的对联】,封好贴合,用红纸封好敬祖的香烛和迎亲用的炮竹等等;二是礼房先生写好神榜由长辈带着新郎到祠堂里接回祖公安好祖公烧香纸奉上;三是待娘准备丝茅、桃枝、铜镜、铁尺、通书,神榜一起安装在新娘坐的花轿【轿车】上用于辟邪压轿;四是司厨先生负责准备好水礼一担,水礼由敬祖礼、猪首、猪腿、德禽、家凫、喜蛋、喜酒、喜腐、鲜鱼九种礼物组成;五是准备迎亲花轿【轿车】,去迎亲的人数应逢单【迎亲回来的时候逢双】;吃好“上花昼”【也就是中餐】,配唢呐,鸣炮奏乐,由媒人,唢呐、轿夫【司机】、且郎,旌使、女童组成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一路高歌去女方“上头”了。

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规矩就是“上头”那个下午,一是侍娘帮新郎舖床,一边舖床一边祝贺;二是新郎、新娘默默地比看谁洗澡早,传说洗澡早的就可以占绝对优势,更加聪明伶俐,这个规矩由男女双方的侍娘去督促完成。

婚娶禁忌事项

1、客家人在说亲过程中,当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年庚帖交换后,父母要让算命先生合一合,看会不会冲克,如没有冲克,便把年庚帖供在灶君老爷神位前。在此后一个星期内,家中要太太平平,禁忌生病;不能打破器皿;不得被镰刀或菜刀等利器割破手脚而流血;忌讳家中饲养的家畜生病死亡。

2、忌未完婚女子在准新郎家过夜。忌同姓结婚。忌婚礼进行中有小孩哭闹。婚日忌打破镜子。忌窥视轿中的新娘,俗传新娘身上有煞气,看了得眼病。

3、新娘入门时,公婆要躲避。结婚闹洞房时,禁忌打破茶杯等器皿,认为器皿打破象征家庭不完整,是个坏兆头,新人不顺。

4、出于对经血的禁忌,忌讳“先好后娶”,原因是未婚女子没有进行净化仪式,身子不洁,这样会使男人事业上做不起。

5、出嫁人忌在娘家过年节;女儿女婿在娘家忌同床睡。

6、寡妇再嫁、出亲、迎亲均忌大门出入,须在傍晚偷偷溜出村庄,不能路经原家后龙山,也不可回头看原来自己家,以免不吉利。走到半路,要坐上布轿“归门”,人们称她为“夜轿婆”。

7、日常办喜事时不能说“绝”字。

婚礼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篇3: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卓越民系。据史学家考证, 客家先民本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客家先民因为中原战乱而南迁, 先後迁徙到了赣江、泞江、梅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的山区。他们在那里披荆斩棘, 开山造田, 落地生根。相对当地原居民, 他们被称为客家, 后来也自称客家。

客家人在长达千余年的磨练中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在长期的辗转迁徙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客家精神。这些就构成了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客家文化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不断渗入、融合到文学、音乐、舞蹈、雕刻、绘画等艺术之中其中包括闽西客家山歌。

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之一, 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其内容贴近生活, 语言生动, 情真意切, 神韵自然, 有人称它是中国民歌最华彩的乐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祖祖辈辈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的民间歌谣。客家人把勤劳、坚韧、热情, 融入自己喜爱的山歌之中。客家文化精神哺育的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深情、最为放达, 也最为卓越的歌种。客家地区的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 而山歌之所以能产生并流行, 最为重要的客观环境就是因为有“山”。

闽西, 地处武夷山脉南段, 因其山峦起伏的地势、闭塞的交通环境以及特有的民俗文化, 闽西山歌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并形成了具有传统民俗风情的客家山歌体系。闽西山歌按音调特点可分三类:客家山歌、龙岩山歌、连城山歌。闽西客家山歌是指流传于旧属汀州府治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宁化、清流、归化 (今明溪) 等县和连城部分地区客家人聚居地的山歌[1]。

从大的方面说, 民间音乐的种种类型, 都综合体现出与具有共生性质的相关文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正是这种与相关文化的同源构成, 使得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可以说, 文化构成了民间音乐的生态系统, 成为将民间音乐包容于其中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框架[2]。

同理, 客家山歌作为民间音乐的类型之一, 也与客家文化密不可分。那么, 闽西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又是怎样与当地的山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呢?笔者通过以下两点分析, 并且以几首闽西客家山歌为例, 通过分析其歌词、节奏、音阶、调式、曲式等方面的特点, 从闽西客家山歌在闽西人民生活中的渗透等方面, 对闽西客家山歌与客家精神的联系进行探究。

首先, 闽西客家山歌除具有一般南方山歌在唱词句式、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的普遍特点外, 在音乐上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旋律进行中突出强调羽、商两音。由于其具有这些简单、易于传唱的特点, 使得闽西客家山歌琅琅上口, 并广泛地运用、融入于闽西客家人的生活、生产劳动、爱情中, 成为体现和传播闽西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儿时时常听见村里的长辈们茶余饭后、出门劳作时唱那没有伴奏但又动听的山歌。他们扛着锄头、牵着牛羊, 在田间地头劳作, 或在山野森林砍柴时都能够边劳作边唱歌。遇见谁家迎亲嫁女、子女上大学, 都会用山歌表达愉快喜悦之情。客家妇女不仅在做针线活时唱山歌, 而且在下橱时也唱山歌。从上述民间音乐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可知, 山歌已经融入到闽西客家的民俗中, 成为了闽西客家人民生活、生产、爱情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

1.《黄连树上结苦瓜》

从音程关系上看, 这也是一首四度、五度相结合的五声徵调式山歌。节拍为2/4, 3/4。节奏也相对灵活。但根据歌词内容所显示的信息来看, 这首山歌的节奏较《山歌会唱大家来》应该相对舒缓。《黄连树上结苦瓜》是不断变化重复四句乐段。第一句为主题乐句, 而第二、三、四句是根据主题乐句作变化发展, 其结构图是:a+a 1+a 2+a 3 (4+3+3+2) 。类似这种结构的山歌, 在闽西地区比较容易找到, 其他地区较少[3]。

歌词如下:黄连树上结苦瓜 (哎哎哎) , 世上最苦穷人家 (啊) (哦) 。汗水洗身泪洗面 (咯) (哎) , 穷人长年受熬煎 (哦) 。

用平缓的四度、五度音程关系, 音调中突出re、mi、la这三个音。简单明朗的旋律线条, 琅琅上口。因此, 闽西客家人用这样明了的客家山歌来表达、倾诉自己的生活。虽然歌词中向我们传达的是关于“艰苦”的信息, 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民却是乐观的, 他们用歌声来排解生活的压力。但同时也可以看出, 客家人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 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2.《留朵梅花等郎开》

这首歌从音程角度, 也是四度、五度叠置。音调突出的是do、sol, 羽调式。节拍为2/4, 3/4。节奏舒缓, 表情专注。从曲式结构看, 这是一首复合乐段曲式的歌曲, 其结构图是:a+b+a1+b1。第三、四句是变化的重复了一、二句, 并在第二乐句有半终止。

歌词:檀香烧尽变成灰 (噢) , 一心等郎郎唔来 (噢) (崖自) , 手扶栏杆督目睡哩, 梦中见郎心花开 (噢) 。

高山顶上一头梅 (噢) , 手攀梅花等郎来 (噢) (崖自) , 十朵梅花开九朵哩, 留朵梅花等郎开 (噢) 。

这首是闽西客家情歌, 客家山歌的一种。客家人的爱情也用山歌来表达。含蓄的传情达意是客家人对待爱情的特点。这首歌曲与大部分客家情歌一样为七言体, 隔句押韵, 表达了青年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在过去的客家民间, 唱情歌是年轻人的必修课。白天走在山上或旁晚坐在各家门前, 都可以对上那么一段。情歌似乎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超出了它作为传达爱情媒介的本体作用。客家人结婚前或结婚后都会坚持对客家情歌的热情。

其次, 用方言演唱山歌, 正体现出了文化与音乐紧密结合的特点。闽西人在语言方面用的是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之一。闽西客家人虽是客家, 却也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客家人用语言仍然述说不尽自己生活中的点滴, 于是寄情于歌唱。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用艺术的形式, 传承着客家文化中客家方言这一文化的精髓。

唱山歌是闽西客家人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过去闽西客家人特别喜爱用客家方言以歌会友。如现代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所说:客家人无论“白天相遇于山野, 黄昏围坐于村落”, 都必定要“两人对唱, 或多人对唱, 歌声大作, 调戏杂兴”。客家人出门即山歌不断, 或在居家生活中用歌抒发情怀;或在劳动生产中以歌排解疲乏;或在月色美景前借歌传情达意。正是因为人们爱唱、会唱, 并且以歌作为交流的方式之一, 因此, 用山歌体现并传播闽西客家文化就显得理所当然。

如:《山歌会唱大家来》

这是一首四度、五度相结合的五声徵调式山歌。音调以徵音为主, 音调中突出运用re、mi、la这三个音, 正符合了闽西地区山歌中, 旋律强调四度、五度关系的特点。由于它是3/4、2/4的节拍, 因此节奏丰富灵活。在曲式结构方面, 是明显的起承转合的简单的四句体。

歌词如下:山歌会唱大 (啊) 家 (格) 来, 高山顶上 (那) 搭 (呀) 歌台, 唱得鸡 (啊) 毛沉 (啊) 落 (格) 海 (咧咧咯) , 唱得 (格) 大 (啊) 家心花开 (哎咧咯) 。

歌词里有许多衬词, 这是闽西方言的显著特征之一。闽西客家山歌里多有这样的衬词, 并且是用当地方言加以演唱。更显现出客家文化的味道。

从笔者上面所举三首歌曲中, 可以看出, 闽西山歌通过对客家人民思想的渗透, 融入到客家人的生活中, 进而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并对客家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

音乐和文化永远是不能分割的整体。音乐通过文化得以体现出其价值, 而文化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客家先民原居中原的黄河流域, 在客家山歌成型前, 其起源地的文化必然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而客家山歌中的中原文化印记正是客家山歌形成的基础, 是中原文化在客家山歌中长期积淀的结果, 充分表现了客家山歌文化的渊源。

客家山歌与客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 没有闽西客家山歌, 闽西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就没有办法得到传播和传承, 而如果没有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做为基垫, 闽西客家山歌就失去了作为客家人古老精神依托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客家民居里的客家文化

关键词:客家建筑; 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43-03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为了解决生存所需建造了大量的民居,但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不同,加之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民居的丰富多彩。北方地区纬度高,温差大,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大多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子,如北京的四合院,陕西延安的窑洞等。南方地区因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区丘陵等地的少数民族则大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而建,大体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以傣族竹楼和苗族吊脚楼为代表。任何一种民居都是在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既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产物,客家土楼就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客家民系在世代迁徙中仿照中原民居建造模式以及借鉴当地土著民居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1]

查阅相关资料历来学术界对土楼文化颇为青睐,学者文献等大都略有论述,客家学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作者统观之现今论述大多偏向于理论化,甚至化简为繁,读起来未免佶屈聱牙,如何把客家文化以简洁形象的语言介绍给世人不仅引起后世学者深思。作者以福建永定土楼建筑为切入点,根据个人的田野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的资料记载,从土楼的由来、择址、奇巧曼妙的布局以及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入手阐释千百年来客家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理念。

一、土楼的由来

谈起客家土楼,人们首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位于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土楼群。在苍茫的崇山峻岭中数以千计的土楼拔地而起,巍峨耸立,其独特的造型在60年代初还曾被美国间谍卫星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疑作“隐匿的核力量”,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本计也称赞其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冒出来的蘑菇”。

据史料旧县志和客家族谱记载客家先民最早在唐末五代就到达永定,为了防风避雨,躲避严寒,他们利用附近的树皮、泥土、石块按照中原的房屋样式堆砌成简陋的泥墙土屋。后来又吸收借鉴当地人的民居建造模式,进一步取当地之材,用三合土(石灰、砂、红壤土)加以特殊配料(红糖、蛋清、糯米)自制砖块,并加上竹木片夯筑成墙,来增加墙身的抗震性,从而也增强了房屋的整体弹向性和向心力,造屋居住,世代繁衍,这便是永定出现的最早的民居。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加之朝廷的管理不力,盗贼流窜横行乡里,分散的独门独院不利于生存与发展,于是客家人开始团结起来,以族为单位建造大型土楼,夯实围墙,筑楼而居,打造属于自己的秘密城堡。客家人漂泊异乡,思念故土,便把自己建造的新的家园取名“土楼”来遥寄乡思,于是客家土楼如雨后春笋般盛开在闽西大地上。[2]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活化石,被打上了客家的人文地标。正如佛教《无常经》有云:“相由心生,境随心现。”土楼的建造也是一种族群记忆,如方形围楼五凤楼等就在传统四合院构造基础上形成的,以四合院为基础,加上后堂和护厝连接而成。它代表了客家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铭记,安土重迁和背井离乡的矛盾埋藏在客家族群的内心深处,他们仿照家乡的模式打造新家园而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使他们聚族而居,期翼在自己打造的桃花源里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二、土楼的选址—堪舆风水学

文化是一种借由符号在历史中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祖祖辈辈的观念隐藏在象征形式中,大致等同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逻辑定理。[3]我国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的借代符号,也以其情景交融的建筑理念向后世子孙传递着祖祖祖辈的心理变化轨迹。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民居大致经历了利用天然空间和人造居住空间两个阶段。以古文献为例,如《庄子·盗跖篇》云:“古时禽兽多而百姓少,于是人们大多筑巢而居,白天以橡栗为食,晚上则栖于木上,来躲避禽兽虫害侵扰,故后人称为‘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亦说:“上古之世,百姓少而禽兽多,老百姓战胜不了禽兽虫蛇,有一位圣人教给百姓在树上居住,构木为巢来躲辟风雨。”《太平寰宇记》载,唐宋时期岭南一带,即朱吾县以南的地区,环境恶劣,野兽和人杂居,人们又没有能力建造房屋,只能白天以动物野兽的生肉来充饥,晚上住在树上,而且采集香料用于谋生。”《易·系辞传》载:“上古初民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世人们开始建造房屋,上栋下宇,以躲避风雨。”晋张华《博物志》:“我国南方百姓多喜欢住在树上,北方的人则多栖居在洞穴里,不同地区的人根据不同喜好和地理环境差异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来躲避严寒酷暑。”[4] ……追溯古人的建房理念莫过于:一满足生存所需,二是求吉纳福,趋利辟害,祈求平安、稳定、祥和。即在保存自我族群世代生存繁衍的前提下又希冀有所发展,因此要实现这个理想就必须因地制宜的选址,这也是我国建筑民俗所讲究的风水学,而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在土楼选址上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永定土楼目前现存4000多座,它们散落在闽西的苍山绿水间,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前山后水的地理方位,极好地满足了生命的所需。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充足的水源是民居选址时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而客家土楼不仅屋外水源充足,屋内的天井也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灵动,山之沉稳,土楼背靠青山,坐北朝南的择址也是充分运用了地理学常识。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季风风向不同,这样土楼夏日不仅能够接受南方阳光的普照,冬日还能躲避西伯利亚高压的侵袭。

客家土楼的选址可谓是阴阳五行与堪舆风水学理论的完美契合,古人云:“山本称阳,水则为阴;而就山而言,南为阳,北为阴;就水而言,北为阳,南为阴。[5]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万物背阴而向阳,冲气则起到调节阴阳作用,使事物得以平衡相处。土楼依山傍水,山因水而青,水因山而秀,山灵水秀,郁郁葱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而所谓建筑则是一种客体化的人生,客家土楼选址在继承中原风水学的基础上过多的寄予着客家人希望子孙后代平平安安,远离战争,远离硝烟,独守着自己简单的幸福,守护着土楼下的一片天地。

nlc202309011600

三、土楼的布局—情与理的契合

如果说土楼的选址体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么土楼布局之美,造型之独特则无不令世人所倾倒。登上闽西的苍山峻岭,俯视永定客家土楼,它们如地下蘑菇般散落在山间丘陵中,而在这片神秘的地方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圆形土楼。

永定现存圆形土楼360座,它们像从天而降的飞碟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引人遐思,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高大宏伟的圆形造型是我国传统建筑天圆地方理念的完美契合,宙合方圆,融汇传统建筑之精髓,客家人用智慧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远观圆形土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宽大而高耸的屋顶、朴实而粗犷的土墙、神秘而高耸的窗洞、古老而厚重的门楼,土楼择高而设基并在上面铺满了高低起伏的鹅卵石。这是因为闽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而屋顶设计3、4米的屋檐不仅可以直接把水排出土楼从而减少雨水对地基的渗漏,而且其人性化的设计也满足了路人避雨所需。正如《庄子·天道》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人合一其乐融融,也从侧面诉说着客家人讲究和谐共荣的处世风格。至于土楼的围墙则采用古老的生土夯实技术,简单而朴素,单一的土黄色没有北方建筑的富丽堂皇,甚至少了几许南方的空灵毓秀,却独守着自己独特的乡土气息,以其质朴和稳重耸立在世人眼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那个远古的年代一群群客家人背井离乡,行走在迁徙的旅途中,面朝黄土,露宿街头,因此客家儿女大多缺乏一种安全感。而黄土的坚毅与朴实不仅寄托着客家人对故土的思念,也代表着一种百折不挠,顽强进取,永远不服输的客家精神,且土墙的坚固也让客家人免受外敌入侵,世代栖居在闽西大地上。但是也许围墙只能被动接受敌人的入侵,因此聪明的客家人在仿照中原建造防御城墙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土楼上挖了许多窗洞,一二层不设窗,窗洞设在高高的土楼上,一来可以防止敌人爬窗而入,二来敌人入侵土墙时从窗洞投掷木石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加强土楼的防御体系。因此进出土楼的唯一渠道便是大门,其实大门更是一处防御工序,结实的门板可以抵御火烧斧砍,而插在土墙里的门栓更是十分牢固,但其最精细的设计便是门顶的水槽来应对敌人的火攻,大门顶层还上设窗洞用来投掷砖石,倾倒泡有石灰的开水等拒敌于门外,远古的客家人如泰山般沉稳、冷静、自如的应对外敌的入侵。

古老的土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的站立在落日的余晖中,其奇巧曼妙的布局,固若金汤的围墙,威严而紧闭的大门给客家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每一个目睹土楼的人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走进土楼便立即置身于被屋顶围成的天空之下,如有“土楼之王”之称的承启楼,它是圈数和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6]按照常理推测,我们会认为楼内会显得拥挤和黑暗,可是踏进土楼大门却让人有一种宽敞明朗的感觉。土楼内一层层,一间间的住房设计布置的整齐而富有层次感,中间设有祖堂,以祖堂为中心,楼内楼的设计则按照同心圆层层展开,结构外高内低,环环相扣。至于功能布局则一楼作为厨房,二楼作为粮仓,三楼以上才用于住人,而且土楼内人口多而不杂,因为土楼设计从底楼到顶层一般连成一套,只为一家所使有。楼内的水井、磨房、浴室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井然有序,因此聚族而居的土楼,关闭大门犹如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即使外敌入侵,被困数月,客家人仍旧能够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在土楼下的一片天地里。外观是土墙,内视则为楼宇,土楼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来自于客家人千百年来对生存的体验,而深层次则可追溯到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理念。正如《三字经》云:“三才者,天地人。”土楼的天圆地方,人畜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传达着客家人同舟共济,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们以中原文化为支撑,在峰峦叠嶂里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诗意的栖居在自己构筑的城堡里。

巡视客家土楼其内部之大,房屋之多,结构之复杂,无不令人惊讶,它像一座座迷宫呈现在世人面前。即使外敌入侵,攻破城门也很难对土楼进行地毯式搜索,因为看似是一个整体的土楼,其实却另藏玄机。神秘的客家人依照太极八卦把土楼分成八个独立的单元,每一单元又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筑有防火墙,不仅可以满足客家人的自我隐私,也起到防御、防火的功能,而且其包含的阴阳调和的理念也有利于族群的繁衍与生息。永定客家土楼布局之精细,心思之巧妙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楼内的客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水井的和睦相处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和为贵的处世风格。

高高的土楼隔绝了客家人与外面的世界,紧闭的大门断绝了一切往来,大多数人会认为客家人是保守的、孤僻的,可是只有真正到过土楼的人就会发现客家人的质朴与善良,而土楼的内部布局则是无言的证明。客家人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土楼最中央单独建造了住房,以客为尊,设施齐全,甚至土楼中一家的客人被当成全楼的客人。楼外是灰暗的土墙,楼内则是笑脸迎人的客家人,土楼用无言的建筑像世人诉说着客家族群含蓄内敛外的热情与奔放。

四、土楼的装饰—民俗博物馆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因此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里遗留了许多传统古俗,而土楼作为见证客家人迁徙发展的活化石,其内部的装饰自然也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土楼像一座客家人的民俗博物馆,诉说着老一代客家人的心理历程。

统观我国传统民居大多以诗、书、画等装饰贯穿全局,而土楼作为我国古典建筑的代表则更是汇聚了丰富的艺术人文之美。透过外面厚厚的土墙,土楼内部则大多以木质材料为主体,文人墨客的题字、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以及楼内的花草盆栽则更为土楼增添了几许客家风情,而提到土楼的装饰则也不得不提及客家门楼。客家门楼不仅是整个民居的外观,也是进入土楼的必经之地和客家礼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大门大多以石雕和木雕为装饰,两侧题以楹联,朱漆的铁皮大门,门顶上方则雕刻鎏金大字,书写譬如“书香门第”、“安仁之宅”之类的吉祥语,而富贵之家则在门梁上雕以龙凤、麒麟、仙鹤等飞禽鸟兽,体现了客家人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

nlc202309011601

但最具有客家气息的装饰莫过于门旁两侧的楹联,如承启楼正门的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因此门楼不仅是客家人防御的屏障,大抵也寄托了客家人的一种处世风格和人生态度。而穿过门楼正中央的部分便是客家祠堂,“宅祠合一”的设计理念以及祖堂内的多神崇拜现象则体现了客家人的神灵崇拜信仰。每逢初一、十五客家的老年人便围坐在祠堂里祈福,然而与别族祈愿不同的是,客家人更多的是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期盼客家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昌盛。客家民系崇宗敬祖的民俗理念在岁月的轮回里融汇成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一方面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起到凝聚人心,敬宗睦族、一致对外的效果。而且祖祠除了年节祭祖,平日也是族人婚丧嫁娶的集聚场所,因此,祠堂的多功能性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礼俗观念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族群心理。

再者,客家厅堂的装饰在土楼中也极为重视,且无论土楼大小如何,厅堂装饰都颇为讲究。客家厅堂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厅堂追求宽敞明亮,堂内建筑以木雕为主,柱与柱之间则饰以雕花的镂空,平时悬挂名人字画,婚丧嫁娶时则悬挂祖宗神像,雕梁画栋,极具客家风韵。如承启楼的楠木寿屏,据文献记载为乾隆时期雕刻而成。“寿屏由12扇柿木板拼接而成,雕刻面积为15.03平方米,中间为《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侧则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共187个人物,栩栩如生,灵气逼人”。[7]土楼内的厅堂铭刻着客家人的酸甜苦辣,厅中的装饰、石刻上的楹联、精雕细刻的木柱、门窗上的彩绘等穿越时间的轨道在土楼里熠熠生辉。土楼厅堂雕刻装饰之精细以及其所承载的各种民俗文化需要每一个土楼寻访者去慢慢品味。

客家人带着固有的中原文化,融汇当地土著民居建筑之精华,用勤劳与智慧撑起了土楼下的天地,其木雕、石雕、壁画以及门板上的楹联等装饰不仅充满艺术气息也充斥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一个伟大的建筑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族群,

客家族群的超稳定性以及建筑在客家文化之上的土楼群所传承的客家民俗事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探访者。

五、结语

客家文化是我国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永定客家土楼作为客家民居之代表千百年来也见证着客家人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轨迹。建筑是生命的源泉,是客体化的人生,它的背后蕴藏着人们的生活哲学,生命智慧及自我族群繁衍发展的价值观,相由心生,因此土楼建筑的存在,往往在满足客家人居住、防御等基本功能以外,也表达着客家人独特的世界观和特定的精神理念,蕴含着客家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尊师重道、耕读传家、团结奋进等特质。土楼用它无言的建筑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客家文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根脉。而我观土楼则是羡慕客家人代代聚族而居,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的纷争,远离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文化传承了我国华夏文化之精髓,正如土楼中也蕴藏着道不尽的客家文化,而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总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客家人在土楼下打造的桃花源,需要我们后世子孙一起传承下去,共同守候祖辈为我们遗留下的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赵丙祥.民居习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45.

[2]李汉槐.永定土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1-10.

[3]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20.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92-94.

[5]王玉德.堪舆术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0.

[6]张定雄、江文野.永定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7-69.

[7]林嘉. 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35-63.

[8]罗林香.客家史料汇编[M]. 中国学社, 1965.03.

[9]谭元亨.客家文化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林境贤.“土楼”与“土楼文化”的几点浅见[J].龙岩师专学报,1991,9 (2):119-124.

[12]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J]. 韶关学院学报,2001,5 (1):85-89.

作者简介:黄丽(1989—)女,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民间文化。

篇5:客家人结婚风俗礼仪

1.说亲

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先结婚后恋爱”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2.送定(札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一母两只“兔子”。“兔子”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3.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

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5.接亲与送亲

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一些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轿车后面有个人拖着一条寓为百子千孙的榕树枝。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回祝多子多孙,俗称“换青”。然后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树枝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树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则互换红花。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

这是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7.闹洞房

闹洞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有的说四句道: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拜腹大笑。

8、圆房

台湾的客家人最风趣,圆房之时,新郎新娘刚刚躺下,床底下就会传出公鸡“喔!喔喔!”的叫声,母鸡“咯咯蛋”的报生声。原来是在姑娘谈定婚姻事后其母亲精心地为其喂养一对鸡,随她出嫁之日作为“带路鸡”来到男家,直送洞房婚床底下。鸡叫后,新郎会问新娘:“床下怎么有鸡叫?”新娘告诉他:“天快亮了,公鸡啼明,鸡下蛋了。”新郎掀起床单一看,床底下母鸡真的下了个大鸡蛋了。新郎触景生情,紧紧地抱着新娘高兴地说:“果然不错,生了!生了!好兆头,我们也会生的!”此俗俗称“圆房催生”。

不少地旧俗还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对此旧俗,有岭南杂咏一首云: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庐礼,三口烧猪代守宫。

9、请三朝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农村娶亲可以不请客,而嫁女不请则会被亲友责怪,因为男家送了大量的鸡酒鱼肉给女家。喜宴除供给客人饮食外,都要让客人带点回家,让家里人分享,甚至让邻居分享,所以过去城里请酒要大盘大碗,让客人带些回去。

结婚习俗

一:议婚,所谓的议婚从字面也不难理解就是商议婚事,客家人都是有媒妁之言的说法,客家人家中的女儿成年就要做些东西送给亲朋好友示意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这样有想要结婚的男人就会托媒人到家中来提亲。双方都会给媒人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测算如果说是相合的话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商议聘礼和订婚。

二:订婚,客家人的订婚是男方择良辰吉日请媒人带上鸡鸭鱼肉以及喜炮花烛,首饰、衣服以及礼金等等送到女方的家中,这就是下聘礼。双方的父母可以商定好娶亲的日子,男方要提前几个月用红贴写婚书送到女方家中。从这个时候开始,男方就要进入紧张的婚礼前的准备,女方的话则是要忙着准备嫁妆。

三:迎亲,迎娶新娘子当天都是要有新郎官亲自去迎接的,女方出嫁的前一天要将嫁妆送到男方的家中,包括衣服、箱子、日常用品等等。迎亲实际上与其他民族都是一样的,要单数去双数回来。新娘子接回就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新娘要为公公婆婆奉茶,接受公公婆婆的红包。

结婚的流程

一、下聘礼

如果男女双方“年庚八字”匹配,男家就要下聘礼,请女方的父母、女方至亲、媒人、写字先生、叔伯等人到酒楼商定一些结婚的事宜,商量好以后由写字先生,全部写好,由双方父母按下指模,有点像按手印,怕以后反悔,这样这门亲事就算“八字有一撇”,迎亲前几天,男家会按照“文定”里的要求,把礼品礼金之类的送到女方家,一般会有11人以上,挑着担前往女方家,将鸡、鸭、谷物、酒及礼物清单等一同呈上给女方家里,让女方收下。

二、准备嫁妆

女方在“文定”之后,就要开始准备嫁妆了。嫁妆一般是一些生活用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男方送的聘礼,二是女方家庭经济情况,男方聘礼给的多,女方家富裕,这嫁妆自然就多,反之则少些。出嫁的前几天,村中的女伴和少妇会到待嫁姑娘的闺房,话别、教新娘学唱“哭嫁歌”、协助姑娘穿衣打扮。

三、迎亲

旧时客家人,会为迎亲仔细挑选好日子(不过现在也不例外),因此,迎亲一定会提前准备好。迎亲的队伍媒人领头,后面带着挑着筐的人,她一头挑着一对鸡,叫“带路鸡”(通常一公一母),一头是一坛自家酿的米酒。娶亲的人数去的时候是单数,回来的时候包括新娘在内要为双数,这叫好事成双。客家传统婚礼会有乐队,一行人吹吹打打一路一直到女方家。

四、回门

篇6:客家礼仪、习俗之二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

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客家礼仪,习俗

(一)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二)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英国风俗文化礼仪 下一篇:风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