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中历史成语典故(精选17篇)
篇1:高中历史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祁黄羊,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议。
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招进宫,问他说:“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想了想说:“解虎去比较合适。”
解虎与祁黄羊之间有矛盾,这晋平公也知道的。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虎,有点出乎意料,不解地问:“解虎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他去当县令?”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南阳县令,又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好吧!”于是就派解虎去当南阳县令。解虎到了南阳,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戴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还缺少一个军尉,你看谁能够胜任?”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晋平公听了,又吃了一惊。原来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当时,推荐自己的亲属当官是很忌讳的事情,因为很容易招来闲话。晋平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去当军尉,就不怕别人说你徇私情?”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可以当军尉,又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我是谁胜任这个职务就推荐谁,不管他和我有没有关系,怕什么闲话呢?”
晋平公很赞赏他的坦荡,就说:“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称职。
后来,孔子听了这件事,就感慨地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亲生儿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篇2:高中历史成语典故
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 历史成语典故
★ 智谋历史成语典故
★ 班门弄斧成语历史典故
★ 历史故事成语
★ 中国的常用历史成语典故
篇3:圣经成语及谚语典故探析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其意义已被约定俗成, 并被书面语所接受。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源于基督教《圣经》的成语典故非常多, 现截取其中的几个成语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1、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something把斧子放在某物的根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正着手消灭、根除某物,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原句为the axe is laid unto the root of the trees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这是施洗约翰在旷野讲道时针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那种假冒为善的行为所说的话。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 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 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 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意思是上帝的审判已迫在眉睫。
2、look back from the plough手扶着犁向后看
此成语的意思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出自《新约·路加福音》。一个人要跟从耶稣, 但要求容他先去辞别家里的人。对此,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上帝的国。”而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手扶着犁, 指着手做某事的意思。
3、take over the mantle of somebody接过某人的外套
此成语的意思为继承某人的衣钵、事业或传统, 源出《旧约·列王纪上》。以利亚被犹太教认为是最大的先知, 他奉上帝之命指责了以色列王亚哈信奉异教、虐待百姓, 并预言了旱灾, 复活了妇人死去的儿子等。为了躲避王后耶洗别的迫害而逃走, 当受上帝之命返回大马色时, 以利亚遇到以利沙, 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 收他为门徒, 使之继承为先知。最后, 师徒2人过约旦河之后, 被火车隔开, 以利亚乘旋风升天。从此以利沙继承了他师傅的衣钵, 做了以色列的先知。
4、prodigal son浪子回头
源出《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比喻, 在英语中常用来指忏悔的罪人。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时说,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索取了应分得的一份家业后, 迁到远方, 他不走正路、挥霍一空, 又遇到灾荒, 经历一番苦难后, 回到父亲那里, 表示悔改。父亲叫仆人拿出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给他, 并为他宰牛吃喝。勤劳的大儿子对此很不理解, 父亲对他说:“你和我同住,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 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故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 意思是浪子的改邪归正是用金子也无法换得的。
二、来源于圣经的谚语典故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 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出自圣经的谚语典故也不在少数, 现举几个例子。
1、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也会引证圣
经
此谚语喻指有时坏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会引经据典来为自己辩护, 使人上当受骗。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耶稣开始传道之前, 曾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耶稣两次引经上的话挫败了魔鬼的试探。于是魔鬼也开始引经据典了, 可是它引的都是些断章取义。它把耶稣领到耶路撒冷的殿顶上, 对他说, 你若是上帝的儿子, 可以从这里跳下去, 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还记着说, ‘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魔鬼计穷, 就离开了耶稣。
2、a prophet is not recognized in his own country先知在故乡无
人尊敬
这个词语相当于我国谚语:本地的姜不辣。出自《新约·马可福音》。耶稣在他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讲道时, 大家都为他的智慧、异能称奇。当知道他是本乡的木匠之子后, 就厌弃了, 很看不起他, 也不相信他。为此, 耶稣说:“大凡先知, 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 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3、what soever a man soweth, that shall he also reap人种的是什
么, 收的也是什么
本词语的意思是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 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新约·加拉太书》。保罗给加拉太教会写了一封信, 信里劝告信徒要慷慨行善, 如果一味满足私欲, 必将导致败亡, 因为人种的是什么, 收的也是什么。
4、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本词语是本性难移的意思, 出自《旧约·耶利米书》:“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 你们这习惯行恶的, 便能行善了。”这是耶和华针对恶人而说的, 意思是恶人难改恶行。
从《圣经》的故事里产生了许多成语、谚语, 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以上例子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熟悉了成语、谚语典故的来源, 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和谚语, 从而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代彭康, 陈邦俊.圣经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骆振芳, 莫如喜.西方宗教典故[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篇4:从成语典故看赵国历史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政变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反间计为《孙子兵法》之三十二计,也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著名典故。在秦、赵争霸过程中,赵国屡中反间计。其一是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使廉颇的军职再次被解除。廉颇因受排挤而离赵投魏,赵国痛失栋梁。
更加典型的事件是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杀。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太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李牧在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出走他国之后成为赵国大将军,并因功大,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时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了谣言不作分析,即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赵王、郭开便乘其不备,将他逮捕杀害。3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文章代码:0426)
篇5:历史典故成语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完璧归赵
赵王
篇6: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
传说古时候,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名叫蜮,又有人称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
这种虫常常伤害人,形状很是奇怪,背上长着硬壳,头上有角,身上长有翅膀,可以飞到上空,在人的头上施行袭击。
它没有眼睛,但耳朵听觉特别灵敏,口中有一横物,形状像弩,只要听到人声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离,然后用口中所含的沙当作矢,向人射击。被蜮射中的人,会染上一种毒质而生疮;就算人的身体能够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会生病。
篇7:历史成语典故东汉时期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篇8:成语典故:一诺千金
季布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多次率兵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因为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将他装扮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他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理会曹邱生。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曹邱生像是没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将他当做上宾来招待。
篇9:历史成语故事典故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无比高兴。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神气地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爽,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瞧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得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像很在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啊。不服气就比划比划。光说不练你是难以服众的!”“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老翁谦虚地对陈尧咨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意思是说,我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
篇10:历史三字成语典故精选
公元前2,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40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安营扎寨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之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在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令项庄舞剑, 欲刺杀刘邦。项伯急拔剑起舞,以身掩护,后刘邦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卫护,刘邦得以脱险。这次宴会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门宴。后来用以指暗藏杀机、加害客人的宴会。
美人计
汉献帝九岁登基,阴险狡诈的董卓专权,满朝文武对董卓深恶痛绝。司徒王允担心朝廷难保,但董卓势力强大,其义子吕布对其忠心耿耿。王允观察这“父子”二人,狼狈为奸,不可一世,但皆好色。何不用“美人计”让他们互相残杀?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叫貂蝉,色艺俱佳且深明大义,王允向貂蝉提出用美人计杀董卓的计划。貂蝉为感激王允决心牺牲自己为民除害。
一次宴会上,王允提出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喜不自胜。第二天王允请董卓到家里,席间貂蝉献舞,董卓一见馋涎欲滴。王允说:“太师喜欢便送给太师。”老贼兴高采烈地把貂蝉带回府中。吕布闻听勃然大怒斥责王允,王允花言巧言骗吕布说:“太师说良辰吉日带回府去与将军成亲。”吕布信以为真,过了几天再打听,原来董卓已把貂蝉据为己有。吕布一时也没了主意。
一日董卓上朝不见吕布,赶回府中在后花园看到吕布与貂蝉抱在一起,气得怒发冲冠,用戟朝吕布刺去,吕布一档没能击中。吕布怒气冲冲离开太师府。王允邀吕布到密室商议,王允骂董贼占了女儿,夺去将军的妻子。吕布咬牙切齿说:“不是父子关系真想宰了他。”王允忙说:“将军姓吕,他姓董,算什么父子?他占你的妻子,用戟杀你,哪里有什么父子之情?”吕布说:“感谢司徒提醒,不杀老贼誓不为人!”王允见吕布心意已决便假传圣旨召董卓上朝受禅。董卓耀武扬威进宫,不料吕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贼咽喉。奸贼一除,朝廷内外人人拍手称快。
连环计
东汉末年,恶贯满盈的太师董卓专权,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又无计可施。司徒王允,深夜独自到花园,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觉悄然泪下,他忽然听见牡丹亭处有人长吁短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家中十六岁的歌女貂蝉。问她为何长叹,亭亭玉立的貂蝉跪道:“我自入府,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近见大人总是一筹莫展,一定是有难办的大事,但又不敢问,故而长叹,如果我能与大人分忧就好了。”王允一听,恍然大悟道:“没想到汉朝天下,竟在一个女子手中啊!”他把貂蝉领到亭内,跪在地上给貂蝉叩头。貂蝉忙问:“大人,你这是干什么?有用我之处,尽管吩咐。”王允见貂蝉十分坚决,就说:“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我收你为义女,先把你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你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为保住汉朝江山,想方设法让吕布杀掉董卓。”貂蝉听后,满口答应,并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我不按大人说的去做,不报大义,我当被乱刀砍死!”这就是王允和貂蝉共同定下的连环计,最后终于除掉了董卓。
丧家狗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途中到宋国的时侯却没有受到欢迎。离开宋国后孔子跟众弟子到达郑国的时侯,孔子跟弟子们走散了,他便只好一个人到了东城门外。弟子们四处寻找孔子。有个路人跟子贡说:“我在东城门外看到有一个人站在那儿东张西望的,好像在等人,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子贡问道:“此人相貌如何?”路人说:“此人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有点儿像没有主人的狗一样狼狈不堪,额头长得像古代的尧,肩膀像子产,脖子像皋,腰以下很短,都没有大禹腰的三寸。”子贡听了后赶忙来到东城门外一看,果然是孔子。他把路人刚才形容他的话语跟孔子说了以后,孔子哑然失笑地笑着说:“他的形容还是很像的,虽然外形不像,但是神情却真的有几分相像哦!”
耳边风
篇11:历史成语典故和启示
“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
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
篇12:成语典故:朝三暮四等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粟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所以他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到早上少了一颗栗子,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颗变成四颗,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叶公好龙
古代有个叶公,十分喜欢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也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把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面如土色,转身就跑。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篇13:成语来源之历史典故
鞠躬尽瘁(诸葛亮):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如鱼得水(刘备):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煮豆燃箕(曹植):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刮目相看(吕蒙):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初出茅庐(诸葛亮):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乐不思蜀(刘禅):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七步成诗(曹植):称人才思敏捷
言过其实(马谡):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七擒七纵(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宝刀不老(黄忠):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才高八斗(曹植):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出自】:《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过关斩将(关羽):比喻不断战胜对手与克服困难。
单刀赴会(关羽):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望梅止渴(曹操):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万事具备 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东山再起(谢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闻鸡起舞(祖逖、刘琨):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草木皆兵(苻坚):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凿壁偷光(匡衡):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狗尾续貂(司
马伦):续:连接。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江郎才尽(江淹):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唐: 妙笔生花(李白):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呕心沥血(李贺):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请君入瓮(周兴):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口蜜腹剑(李林甫):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打草惊蛇(王鲁):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宋:
黄袍加身(赵匡胤):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精忠报国(岳飞):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莫须有(岳飞):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东窗事发(秦桧):比喻阴谋已败露。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一笔勾销(范仲淹):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程门立雪(杨时):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铁面无私(包拯):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雪中送炭(赵光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名落孙山(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学习历史典故成语,首先要熟悉历史故事,注意成语的字形,对应的人名书写正确。其次,要把故事的朝代、人物、事件、经验教训了解清楚,要能解释成语的原意和今意 5 宋:
黄袍加身(赵匡胤):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精忠报国(岳飞):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莫须有(岳飞):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东窗事发(秦桧):比喻阴谋已败露。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一笔勾销(范仲淹):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程门立雪(杨时):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铁面无私(包拯):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雪中送炭(赵光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名落孙山(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篇14: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篇15: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
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岳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
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
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曾经这样记载:“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
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篇16: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 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 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 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處〗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篇17: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出处解释02-02
发挥正能量02-02
充满正能量的句子正能量语录02-02
正能量语录集正能量句子02-02
正能量语言02-02
成语典故:千里鹅毛02-02
高中成语典故的02-02
课本常见成语典故积累02-02
成语典故学识渊博02-02
成语典故及寓意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