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

关键词:

针刺手法(精选八篇)

针刺手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均来自门诊, 男89例, 女111例, 年龄23~65岁, 平均46岁。病程最长10年, 短者月余, 平均18个月。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 眩晕, 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而诱发, 伴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行走不稳等, 同时还有颈椎病的一般表现。 (2) 颈部触诊可发现椎体移位, 棘突偏歪, 局部压痛, 头颈部旋转、后仰、前屈活动易诱发眩晕, 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3) 脑血流检测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 经相关科室会诊排除其他致病因素, 如耳、眼源性眩晕、药源性、颅内肿瘤性眩晕等。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颈椎正侧加张口位X线, 其中有寰齿左右间隙不对称者45例, 曲度变直伴寰齿左右间隙不对称者66例, 颈曲反曲伴寰齿左右间隙不对称者32例, 椎间隙增生变小者30例, 还有多项并存者22例, 有寰椎椎动脉沟环者5例等。

1.4 方法

1.4.1 治疗部位

主要有枕下三角区、环枕筋膜、枕骨隆起处肌肉附着点, 乳突处肌肉附着点, 第一、二颈椎横突, 风池穴、风府穴。辅助部位有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等颈椎周围软组织及颈项部压痛点。

1.4.2 放松整复及强壮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于专用治疗床上, 医生坐于患者头侧, 对上述治疗部位先进行软组织推拿松解手法, 根据每个患者病情的不同, 结合X线片, 再行仰头摇正法、仰头推正法、拔伸旋转复位法等。矫正手法完成, 再行颈椎强壮手法, 主要以捏拿法、弹拨法、拍打法和点穴法为主, 以加强肌肉力量稳定颈椎。手法治疗约20 min。

1.4.3 针刺手法

选取风池、完骨、天柱为主穴, 根据病情的不同, 再选取颈部夹脊穴等相关穴位, 均采用捻转补法, 每穴均行针1 min以上, 再接G6805电针仪, 用疏密波, 留针30 min。

1.4.4 疗程

每日1次或2次, 10 d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00例患者, 治疗时间最短1个疗程, 最长5个疗程, 症状完全消失79例, 症状基本消失, 但劳累后时有眩晕82例, 症状明显改善仍时有眩晕35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8%。经临床观察年龄越低病程越短, 疗效越好。4例无效者, 均为年长者, 且颈椎变形严重, 增生明显。

2.2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30岁, 机关工作人员, 2009年5月来诊。该患者因长时间操作电脑, 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 时而出现精神恍惚, 周身无力, 经到多家医院检查治疗, 未见明显好转, 现已影响正常工作, 在家休假。来我院时已发病2年余, 休假3个月, 症状基本同前, 舌红苔薄黄, 脉眩细。X线检查颈椎曲度变直, 颈2棘突向右偏移, 寰齿间隙左右不等宽。立即采用上述方法治疗, 先用手法放松颈部肌肉再行整复, 患者仰卧位, 采用仰头摇正法、仰头推正法等, 手法完毕后, 再针刺以风池、完骨、天柱为主穴, 配合颈部夹脊穴以及内关、神门、曲池等, 采用捻转补法, 每穴行针1 min, 然后接G6805电针仪, 留针30 min, 每日1次。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 头痛、头昏基本消失, 心悸、恶心消失, 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思想压力已解除, 回去后即正常上班。半年后回访, 病情基本稳定, 只是在劳累后有时出现头昏, 休息后即可改善, 一直没影响正常工作, 且精神乐观, 无任何思想压力。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 电脑办公逐渐普及, 这无疑提高了办公效率, 但也对颈椎病的高发埋下了隐患, 长期伏案工作, 网上办公、网上聊天等, 不注重颈椎保健, 使颈部肌肉慢性损伤, 造成颈椎力平衡失调, 从而出现颈椎变形, 寰枢关节解剖位置发生改变, 刺激牵拉椎动脉或交感神经, 直接导致椎动脉发生痉挛、扭曲, 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从而出现眩晕症状。眩晕的主要病因是供血不足, 而寰枢关节的改变是影响供血的关键。有很多患者伴有心悸、恶心等症状, 但检查心脏及胃又查不出原因, 致使很多人形成心理压力, 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即使有很多人不在电脑前工作, 但由于长期不良姿势, 也容易造成颈椎损伤出现症状。通过对20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眩晕患者逐渐低龄化, 这与现在的年轻人不注重锻炼, 不注重颈椎保健有直接关系。该治疗方法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且患者易接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运用手法整复加针刺调整变形的颈椎, 疏通经络, 改善脑供血, 调节神经的传导功能。方法:200例患者均采用先手法整复再行针刺治疗。结果:全组病例经过1~5个疗程的治疗, 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总有效率达98%。结论:该法达到了标本兼治的功效, 且患者易接受, 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法整复,针刺,颈性眩晕

参考文献

[1]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5:96-104, 116-117.

[2]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7-351.

[3]石学敏.石学敏实用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316318.

[4]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8:223-229.

易卦对针刺复式手法的影响 篇2

中国重汽集团职工医院(250031)

关键词针刺复式手法易卦相关性

《周易》是取象天地而认识万物的,卦象象征着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更反映着自然界的消长转化、物候变迁等情况。针灸理论的形成、发展受其影响,针刺手法的许多方面的情况与之相一致。如在毫针针刺手法中,其形成和发展既是如此。在毫针针刺手法中,单式针刺手法有多种,如用阴阳来表示,只有补法泻法两种。补法为阳,泻法为阴。正如《素问》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据此,用针刺手法的顺序和卦爻顺序相对应,对常见的几种复式针刺手法排列组合,从中发现易卦对几种常见复式针刺手法形成的影响。

1易卦对"烧山火"的影响"烧山火"是一种由徐疾、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手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在《针灸大成》中,其术式为:慢提紧按,分天、地、人三部行针,先浅后深,三进一退,行九阳数,鼻吸口呼,插针为热。据此原则,近几年来国内形成多种术式。较常用的是:爪切速进,急进针于天部,得气(酸胀感)后搓针数次或行针九阳数,慢提紧按,再进针到人部,三进到地部(人、地两部的操作与天部相同)即可得热,然后将针由地部一次退到天部,稍停针,随呼气慢慢出针,急闭针孔。如不热,退至天部后不出针,再使前法反复操作。按针刺手法顺序和卦爻顺序相对应,"烧山火"的卦是乾封"≡"。乾卦为阳主热,其意与"烧山火"的意义及结果相同。再者,与现代一针到底、搓法取热等"烧山火"简法相比,我们便能理解易卦对经典"烧山火"手法的形态的影响。

2易卦对"透天凉"的影响"透天凉"是一种由徐疾、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手法中的泻法组合而成。在《针灸大成》中,其术式为:紧提慢按,分天、地、人三部进针,先深后浅,三退一进,行六阴数,口吸鼻呼,提针为寒。据此原则,近几年来国内形成多种术式。较常用的是:爪切速进,随呼吸缓慢进针,一次到地部,得气(麻感)后捻转或紧提慢按(用六阴数),再将针提至人部,三提至天部,依前法施术,稍停针,随呼气急速出针,不闭针孔。如不凉,可按前法反复操作。"透天凉"在天、地、人三部施泻法,按针刺手法顺序和爻卦顺序相对应,"透天凉"的封是坤卦"鮧",坤为阴主寒,与"透天凉"的目的和结果相同。再者与现代飞针取凉、刮针取凉等"透天凉"简单手法相比,我们便能理解易卦对经典"透天凉"手法形成的影响。

3易卦对"阳中隐阴"的影响"阳中隐阴"是属于凉热混合、补泻兼施的一组复式手法。其手法是先补后泻,以补为主,补中有泻。其要点是:在同一穴位的浅层先行"烧山火"手法,然后在深层施"透天凉"手法。按其操作方法和卦爻孙顺序相对应,"阳中隐阴"之卦是泰卦"鮨"。易经泰卦意为"小往大来",与"阳中隐阴"的先补后泻、补泻兼施、以补为主之意相同。由此看来,"阳中隐阴"针刺手法的理论思想正是来源于此。

4易卦对"阴中隐阳"的影响"阴中隐阳"也是属于凉热混合、补泻兼施的一组复式手法。其手法是先泻后补,以泻为主,泻中有补。其要点是:在同一穴位的深层先行"透天凉",然后在浅层施"烧山火"。按其操作方法和卦爻孙顺序相对应,"阴中隐阳"之卦便是否卦"鮩"。易经否卦意为"大往小来",与"阴中隐阳"的先泻后补、补泻兼施、以泻为主之意相同。由此看来,"阴中隐阳"针刺手法的理论思想正是来源于此。

5易卦对"龙虎交战"的影响"龙虎交战"法是以捻转补泻中的一补一泻结合成九六数组成,其操作方法为:进针后在天部,先左转九数,后右转六数,然后进入人、地两部,其操作方法同天部,必要时反复施行。据此操作方法和卦爻顺序相对照,"龙虎交战"的卦便是"济"卦"鮶"。济卦意为"水在火上,既济"与"龙虎交战"补泻兼施、一补一泻意义相同。由此可以看出易卦对"龙虎交战"针法形成的影响。

针刺手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扭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临床诊断确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 其中治疗组男18例, 女14例, 年龄11~65岁, 平均年龄32岁, 病程1~30天;对照组男20例, 女12例, 年龄16~60岁, 平均年龄38岁, 病程4~27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2]

有明确踝部外伤史;损伤部位疼痛、肿胀, 伴跛行或有皮下瘀斑;局部压痛;X线检查未见明显骨折或脱位, 并排除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撕裂或断裂者。

1.3 方法

1.3.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3日1次。若患者踝关节扭伤时内翻跖屈位着地, 患者仰卧位, 术者与助手对抗牵引患侧踝关节 (注意术者一手重点拖住患者患肢足跟牵引, 一手握住患肢足背) , 拔伸牵引5~7min, 术者外翻-背伸踝关节, 并保持5~10min。此外, 急性损伤期患者患肢应避免负重, 减少活动;陈旧性损伤患者平时行走保持踝关节外展位行走, 并保持每天踝关节功能练习10~15min, 具体练习方法为:患侧踝关节外展30°位置下保持下蹲位, 身体微前倾使重心移至患肢[3]。若患者踝关节外翻跖屈位着地扭伤踝关节, 则手法治疗为内翻-背伸踝关节, 平时行走及功能练习时踝关节保持内收位置, 其他治疗方式相同[4]。

1.3.1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治疗, 取患侧阳陵泉、昆仑、解溪、足临泣等穴, 施泻法, 留针30min, 每日1次。

1.4 疗效标准

按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 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 最高评分100分。优:96分及以上;良:91~95分;可:81~90分;差0~80分[5]。总有效率以优、良、可例数计。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2周后,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为 (93.63±3.91) ,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82.34±3.84)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 高于对照组的8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踝关节扭伤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共分三型:Ⅰ型:韧带受到牵拉, 但没有撕裂, 踝关节相对稳定;Ⅱ型:韧带部分撕裂, 产生不同程度的踝关节不稳定;Ⅲ型:踝关节严重损伤, 一根或多根韧带完全撕裂, 可能造成周围骨折, 踝关节不稳定[6]。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 治疗2周后,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为 (93.63±3.91) ,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82.34±3.84)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 高于对照组的8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效果较好, 可明显缩短疗程,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踝关节评分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踝关节扭伤,针刺,推拿,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春阳, 杨洪杰, 项晓伟, 等.理筋手法治疗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8) :50-5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9-190, 198-199.

[3]秦雪飞, 蒋昊.急性踝关节扭伤分期论治临床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4 (2) :25-27.

[4]余晓慧.针灸推拿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7, 15 (2) :14-15.

[5]李俊梅, 王庆甫, 黄沪.正骨手法与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2, 25 (2) :113-115.

针刺手法 篇4

关键词:针刺手法,肩三针,肩周炎,Meta分析

肩关节周围炎 (以下简称肩周炎) 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1]。该病好发年龄50岁左右人群, 且女性高于男性, 为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其发作呈阵发性酸痛, 且疼痛剧烈, 常伴运动障碍, 影响背手、梳头和穿衣等日常生活, 发作规律多日轻夜重, 影响患者睡眠,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2]。目前, 国际上关于肩周炎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肩部疼痛和由肌肉挛缩所致的活动障碍, 同时改善关节挛缩[3]。该方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肩周炎的疼痛症状, 但疗效维持时间短暂, 不能改变自然病程[4,5]。国内常采用肩周炎针灸推拿治疗, 占针灸科患者的12%~15%[6]。靳瑞教授为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 岭南针灸学派“靳三针疗法”的创始人, 其“肩三针”不仅操作简便, 且疗效明星。靳瑞教授尤为重视运用针刺手法, 强调针灸是一种“术”。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手法下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以期为临床针刺手法治疗提供循证医学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 无论单盲、双盲均纳入研究。国家与地区均不限, 语种限定为中文。

1.1.2 研究对象

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相关内容, 年龄、性别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患者均在运用肩三针穴组的基础上, 配合运用温针灸、齐刺法、苍龟探针法、动气针法等不同手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肩三针治疗。

1.1.4 疗效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①总有效率;②不良反应;③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④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疗效判定标准可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①治愈: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②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偶有不适, 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③有效:肩部疼痛减轻, 活动功能改善;④无效: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1.5 排除标准

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②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③长期服用 (接受) 其他药物 (治法) 及采取综合治疗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⑤未按规定治疗,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⑥重复发表文献;⑦不能提供有效数据用于Meta分析的文献;⑧文献中数据不完整, 研究混乱者。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 (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维普数据库 (VIP) 、万方数据库。检索策略优先考虑查全, 故检索范围包括:题名、关键词、摘要或全部字段。中文检索词:“肩三针”“肩周炎”“漏肩风”, “五十肩”“肩痹”“肩凝症”“冻结肩”, 检索式为“肩三针”+“肩周炎”、“肩三针”+“漏肩风”、“肩三针”+“五十肩”、“肩三针”+“肩痹”、“肩三针”+“肩凝症”、“肩三针”+“冻结肩”。根据不同数据库特点采取相应高级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 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12月。文献检索仅限于中文, 收集所有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RCT。

1.3 资料提取

两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相关文献, 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并交叉核对结果, 有意见不统一的, 由第三方参与讨论决定。提取资料由第三方再次进行独立核对。采用Excel办公软件管理和提取研究资料, 资料提取项目包含:①第一作者、文献发表年份、各组病例纳入数、年龄、基线水平;②干预和对照措施的方法、治疗方案、治疗疗程;③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④文献的质量评价和研究方法学质量信息。

1.4 质量评价

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推荐使用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和改良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的随机序列产生、隐藏分配、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每项内容评价结果分低风险 (Low Risk) 、不清楚 (Unclear) 和高风险 (High Risk) 三个级别, 最终以偏倚风险图 (Risk Of Bias Graph) 表示。改良Jadad量表评价主要包括:①随机序列的产生:恰当为2分, 不清楚为1分, 不恰当为0分;②随机化隐藏:恰当为2分, 不清楚为1分, 不恰当或未使用为0分;③盲法:恰当为2分, 不清楚为1分, 不恰当为0分;④撤出与退出:描述为1分, 未描述为0分。总分为7分, 其中1~3分为低质量研究, 4~7分为高质量研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为分析指标者, 采用比值比 (RR) ;分析指标为连续性变量者, 采用加权均数差 (WMD) , 都给出95%可信区间 (CI) 表示。各试验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其异质性, 若异质性检验得出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P>0.1, I2<50%) , 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反之, 若 (P≤0.1, I2≥50%) , 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采用倒漏斗图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中文数据库检出文献共759篇。其中CNKI:147篇, CBM:440篇, VIP:62篇, 万方:110篇。中文文献中剔除重复文章628篇, 阅读题目和摘要初筛剩余58篇, 全面阅读全文复筛剩余14篇, 最终纳入定量合成Meta分析的文献10篇。文献中患者共798例, 试验组405例, 对照组393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研究试验的基本特征

在纳入的10项文献中有9项[8,9,10,11,12,13,14,16,17]报道了治疗总有效率, 2项[11,16]报道了不良反应情况, 5项[9,10,11,13,15]报道了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情况, 4项[13,14,15,17]报道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见表1。

纳入的10项RCT中, 所有RCT[8,9,10,11,12,13,14,15,16,17]均提及采用“随机”, 有1项[10]描述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8项[9,10,11,13,14,15,16,17]提及分配隐藏, 其中有3项[13,15,17]为随机数表法, 1项[11]为密封信封分配;有1项[12]研究实施盲法;2项[11,16]提及失访情况;7项[8,9,12,14,15,16,17]改良Jadad评分为低质量研究, 3项[10,11,13]改良Jadad评分为高质量研究。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图2、图3。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有效率

纳入9项研究文献[8,9,10,11,12,13,14,16,17]RCT (共698例患者) 报道治疗总有效率。异质性检验分析显示:9项RCT存在异质性 (P=0.004, I2=64%) , 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的合并分析效应为[RR=1.10, 95% (1.02, 1.18) , P=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试验组治疗肩周炎疗效明显, 见图4。

2.3.2 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5项研究文献[9,10,11,13,15]RCT (共310例患者) 报道了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异质性检验分析显示:5项RCT存在异质性 (P<0.001, I2=87%)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治疗肩周炎后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合并效应[MD=-0.95, 95% (-1.43, -0.48) , P<0.001], 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AS总评分有所改善。见图5。

2.3.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

4项研究文献[13,14,15,17]RCT (共269例患者) 报道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情况。异质性检验分析显示:5项RCT存在异质性 (P<0.001, I2=86%)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治疗肩周炎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的合并效应[MD=10.72, 95% (4.55, 16.88) , P<0.001], 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试验组患者治疗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有所改善。见图6。

2.3.4 不良反应发生率

2项研究文献[11,16]RCT (共142例患者) 报道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所有RCT报道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说明试验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对照组相当。

2.4 敏感性分析

纳入的9项RCT采用依次去除其中1项RCT后重新统计的方法对Meta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逐一剔除任意1项文献后, 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01) , 计算模型的合并效应量RR, 得到的RR均较为稳定, 说明研究间同质性较强且Meta分析结果比较稳定。见表2。

注:①总有效例;②不良反应;③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④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

2.5 发表偏倚分析

选取总有效率为指标绘制倒漏斗图。结果显示, 漏斗图分布对称程度较低, 表明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各项文献随机对照的方法学质量偏低或存在未发表的阴性结果试验等。见图7。

3 讨论

肩周炎主要病理机制为肌腱腱鞘充血、水肿、细胞浸润, 甚至纤维化、腱鞘增厚, 导致粘连的形成[18]。根据病理变化将病程分为3个阶段:早期 (疼痛期) 以疼痛为主, 日轻夜重;中期 (粘连期) 以功能障碍为主, 外展、外旋及后伸内旋动作受阻明显;晚期 (缓解期) 疼痛不甚, 可出现肌肉萎缩[19]。中医称之为“漏肩风”“肩凝”“肩痹”等。郭志龙[20]认为肩周炎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筋脉, 外伤筋骨, 遂致气血阻滞、筋脉凝滞, 或因动作失度, 提重伤筋, 导致经筋受损, 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彭丽岚[21]认为气血不足日久, 经筋失于濡养, 脉络拘急则痛。

靳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在结合5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总结历代针灸名家临床经验之精华, 经其研究团队反复研究总结、创造而成, 其组方常以, 3个穴名为1组穴、3针配合, 相互协同[22]。研究[23]表明, 靳三针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减轻疼痛, 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作用解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 (特别是肌肉) 的广泛性粘连, 恢复肩周经脉运行气血来濡养肩周经筋 (肩周肌肉等软组织) , 从而恢复肩周经筋主束骨利关节的功能, 即恢复肩周肌肉主司肩关节运动的功能[24]。靳瑞教授对目前针灸治疗常用的“神灯”和“电针”疗法持“不提倡”的态度, 认为针灸是一门“术”, 故针刺时对医者所用的针刺手法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所研究的干预措施是不同针刺手法下“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

Meta分析表明:不同手法下肩三针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纳入研究的10项RCT中有2项报道不良反应, 所有RCT均报道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相当, 安全系数较高。

针刺手法 篇5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推拿,杠杆微调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颈椎骨质增生, 韧带钙化, 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 从而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候群, 它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类颈椎病, 以中老年人为主, 特别是30~60岁的人群易患, 男性多于女性。其临床症状多以颈、肩、臂、手的疼痛与麻木无力为主。笔者近几年来将针刺杠杆微调推拿手法应用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 且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计1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按就诊的顺序,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性18例, 女性32例;40岁以下25例, 40-60岁22例, 60岁以上3例;对照组50例, 男性22例, 女28例;40岁以下20例, 40-60岁25例, 60岁以上5例。把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进行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但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神经根型:颈肩背部疼痛、伴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 腱反射异常, 颈活动受限,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椎体增生, 钩椎关节增生, 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受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针刺取穴:合谷、养老、液门、曲池、外关、颈百劳、天应穴。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28号1.5寸毫针行针刺, 直刺0.5寸, 使局部产生酸胀感, 得气后, 施平补平泻手法, 使针感向手指放射时, 停止运针。留针25min, 每日1次, 10天为一疗程。

推拿治疗:采用杠杆微调手法[2] 治疗颈椎病, 具体如下:

①患者坐立于或俯卧于治疗床上, 医者站于患者背后, 用一侧的拇指对其背部依次进行禅推、拿、击、按、揉等推拿, 通过不断变换手法使其颈肩部、上背及其肌肉得到放松, 治疗时间5~10min。②患者坐立于治疗床上, 医者分别用双手的食指、无名指及中指沿患者颈项两侧的直线由下而上平推, 同时检查颈椎两侧有无棘突偏歪;最后再自下而上对项韧带及其两旁等部位进行弹拨, 双手交替重复5遍, 同时按摩患者的风池、揉风府和阿是穴等穴位。③医者将两手重叠在一起, 以第3-5颈椎为起点, 托起并向后拔伸患者的颈部, 持续1min以上, 重复操作5~10次。④上颈椎微调手法:患者坐于治疗床上, 医者站于患者背后, 用一侧拇指抵住患者颈部寰枢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 另一侧用手掌将患者的下颌骨及颜枕骨下缘托起, 并嘱咐其放松颈部肌肉, 医者用托患者头颈之手先向上提托, 对患者头颅施加纵向拔伸力, 当觉得患者颈部肌肉已放松时, 顺势突然加大头颅的运动幅度, 同时用力向上向内推顶患侧。⑥下颈椎微调手法:患者坐立于治疗床上, 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一侧拇指将其错位的颈椎棘突抵住, 另一侧用手将其颈根部托住。将患者头部向上托起, 对其施加拔伸力量, 使其头部向患侧侧屈10度左右。当觉得患者颈部肌肉已放松且手法操作协调后, 顺势突然加大向头颅一侧3-5度的运动幅度, 同时向上向内推顶患者的棘突。在施行颈椎微调手法之后, 当用拇指触摸各歌颈椎棘突的一侧时, 仍觉有肌肉紧张痉挛的感觉, 此时需要重复操作来调整相应的节段, 已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刺后推拿, 每日1次, 10天为一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2天。在推拿治疗30天后统计疗效。

1.3.2 对照组

不进行针刺, 只采用杠杆微调手法治疗, 其他与治疗组相同。

1.4 疗效标准

治愈: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主观不适消失或基本消失, 可进行日常生活及工作。有效:阳性体征部分消失, 主观不适基本消失或部分消失, 可坚持进行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效:体征及症状消失不明显。加重:症状及体征较前加重。

2 结果

疗效比较见附表。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5。说明针刺配合杠杆微调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只用杠杆微调推拿手法治疗。

3 讨论

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证治准绳》:“颈项强急之证, 多由邪客三阳经也, 寒搏则筋急, 风搏则筋弛, 左多属血, 右多属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湿淫所胜……病冲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拔”。可以看出其病机为风寒湿之邪, 乘虚袭入人体骨节,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经络阻滞[3]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 压迫或刺激椎管单侧或两侧的颈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血液供应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工作姿势、生活习惯不良及感受风寒, 外伤均可使颈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造成颈部肌肉劳损, 颈椎生理弧度改变, 或者产生无菌性炎症, 从而出现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 甚至肌肉萎缩。笔者运用针灸治疗, 可使患者的脏腑经络气血得到疏通, 通过作用"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经络与腧穴, 转移或阻断心神感知疼痛刺激的作用, 从而达到“位痛移疼”的效果, 改善病变组织微循环, 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 缓解痉挛。逐步使病变组织对颈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减轻, 缓解疾病的症状。选穴以手三阳经为主。以手阳明大肠经之合谷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曲池祛风除湿而止痛;以手少阳三焦经液门通络止痛, 外关通经活络;以手太阳小肠经之郗穴养老舒筋活络, 另取经外穴颈百劳揉筋活络;并以天应穴局部止痛。同时配合手法治疗。由于本病病变和中医学描述的“骨错缝”、“筋出槽”有关, 故通过配合推拿按摩的治疗, 首先可以舒筋活络, 减轻疼痛和麻木感, 其次可扩大椎间孔, 加宽椎间隙, 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的粘连, 最终使炎症、水肿等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4] 。笔者采用短杠杆微调推拿手法, 其机理为以最小的节段被动运动幅度, 使突出的椎间盘物质等与受压的神经根之间产生相对位置变化, 从而起到神经根的减压或减张效应[5] 。故采用针刺配合杠杆微调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寒止痛之功, 能够促进神经根、椎动脉等部位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吸收, 使椎间隙及椎间孔扩大, 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 达到改善血液循环、解除痉挛和修复病变组织的作用, 通过本方法的治疗可以使临床症状与体征得以消失,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9-190.

[2]张泽胜, 陈千里.针刺配合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J].按摩与导引, 2008, 24 (3) :4-5.

[3]楼骆琳, 何维英.葛根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4) :549.

[4]张乾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认识及其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6, l8 (2) :184-185.

针刺手法 篇6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为在2013年10月~2014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伤科门诊就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手法治疗)和对照组(口服肌松剂配合手法治疗),每组36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21~48岁,平均33.28±6.26岁;病程1~24月,平均8.17±5.26月。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0~46岁,平均32.83±6.48岁;病程1~20月,平均8.28±5.15月。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背部不适或疼痛,部分患者有胸闷、气短、心慌、胸痛或恶心。体征:与体表疼痛部位相应的胸椎棘突偏离常位,压痛,椎旁软组织可触及硬结或索状物。急性损伤者上身旋转及屈伸活动受限。胸椎正位X线片示相应胸椎棘突偏歪[1]。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如冠心病、胆囊炎、急慢性肺炎等;肩周炎、肋软骨炎、胸膜炎、带状疱疹等;脊柱先天畸形或发育不全;胸椎肿瘤、结核、压缩性骨折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双手上举,平放于头两边,取病变处上下一个椎体两侧夹脊穴,常规消毒,用1.5寸一次性针灸针针刺上述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令患者感觉针处酸胀得气即可。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起针后,行手法治疗。(2)手法治疗:①准备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沿胸椎棘突两旁,以病变节段为中心,自上而下先用弹拨法,再用揉法、滚法对背部痉挛之软组织进行松解,大约10分钟。②复位手法:患者俯卧位,胸前用竖向排列的软枕垫起,背部肌肉放松,头部自然下垂于床前,两上肢分开垂置于治疗床两侧。医者站于其身旁,两臂交叉,先以一侧掌根豌豆骨按压于患者

错位胸椎棘突的外侧(即下一胸椎横突上),另一手臂紧贴住该手臂,掌根按压于上一胸椎棘突的对侧(即错位胸椎的对侧横突)。嘱患者缓慢呼吸,术者的手掌逐渐将患者胸椎横突向下按压,待其呼吸协调后,乘其呼气末期肌肉放松时,适时加大掌根按压横突的力量,并做一相对扭转动作(向棘突中线扭转),使组成活动节段的两椎骨间旋转而整复。③结束手法:施平推法以疏理肌肉,使机体处于放松稳定的状态。

2.2 对照组

治疗方法与治疗组手法治疗相同,并口服肌松剂盐酸乙哌立松片。

2.3 疗程

治疗组针刺、手法以2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手法以2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口服肌松剂盐酸乙哌立松片50mg,每天3次,每次1片,连服6天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疗效。治愈: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正常;显效:症状与阳性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大部分恢复;有效:症状与阳性体征有一定改善;无效:原症状与体征无改善[1]。

3.2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由专人整理,治疗前后相关计量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指标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SPSS13.0 for windows)。

3.3 临床疗效

见表1。

4 讨论

本病发病机理一种认为由于骨质的病变即“骨性学说”[2],如骨质增生等导致周围肌肉、神经、血管的痉挛、水肿,随之产生疼痛、小关节错位。另一种则认为由于软组织病变即“肌性学说”[3]所致。本病的发生笔者认为是在椎间盘退变或韧带、肌肉劳损,加之生理解剖的特点使脊椎的稳定性相对减弱,外在因素使解剖位置发生微细的偏移即可发生,故既有肌性因素也有骨性因素,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加之发病诱因共同作用改变椎体内外的力学平衡所致。

目前,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以保守治疗为主[4]。西医治疗以口服肌松剂来缓和骨骼肌紧张并作用于γ-系,减轻肌梭的灵敏度,从而缓解骨骼肌的紧张,并且通过扩张血管而显示改善血液的作用,从多方面阻断紧张亢进——循环障碍—一肌疼痛——肌紧张亢进。推拿整复手法通过力学直接作用来纠正解剖位置异常,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推拿手法能缓解病损处肌肉紧张或痉挛,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障碍,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临床症状减轻。

针灸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有特定的优势[5]。夹脊穴位于棘突旁0.5寸,其依据邻近取穴原理,直接刺激神经根,纠正肌纤维紊乱,达到更强更持久的穴位刺激效果,具有更好的消炎止痛作用。同时可使病变椎体周围的骨、关节、软组织的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从而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有一定优势,较口服肌松剂配合手法治疗效果明显,且无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曾宪平,冯冬兰.复位法治疗腰椎后关节错位腰腿痛30例[J].按摩与导引,2003,18(1):39.

[3]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J].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58.

[4]林勋,何天翔.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43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5):56~57

针刺手法 篇7

关键词:针刺,推拿,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骨骼疾病, 是引起胸痛、背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骨错缝"的病理变化[1]。 该病主要发生于体力劳动者, 往往强力挤压或躯干扭转过度, 进而引发小关节移位、韧带撕裂等。 由于关节错位处易发生炎症反应, 故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背部疼痛, 通常在慢性期无运动性障碍, 背部多有沉重感或酸痛感, 在急性期则活动受限、疼痛剧烈, 尤其是在咳呛、深呼吸时有剧痛, 患者常常无法卧床休息[2]。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 我院门诊收治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70 例, 其中男43 例, 女27 例;年龄22~48 (33.14±6.82) 岁;病程1~23 (7.63±5.27) 个月。 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 例, 分别给予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和单纯推拿手法治疗,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试验组给予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对照组给予单纯推拿手法治疗, 详细操作如下。 (1) 针刺夹脊穴, 病人取俯卧位后, 举起双手平放在头顶两侧, 找准患椎下侧第一个椎体左右两侧的夹脊穴和阿是穴, 并对其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 之后采用1.5 寸的针灸针对所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留针30min, 提插捻转两次, 间隔10min, 动作需轻柔缓慢, 使得病人感觉得出针灸处有酸胀得气的感觉。 (2) 推拿手法治疗, 病人取俯卧位, 医生立于病人健侧, 用拇指按摩扭伤穴2min, 然后用双手手掌对损伤部位进行自上而下的按揉、抚摸约10min, 直到局部筋肉组织慢慢松解, 再进行复手法复位治疗。 病人取俯卧位后在其胸部放置一个软枕, 两臂在治疗床两侧自然下垂, 医生站在病人病变一侧, 用一只手的手掌根部对患椎处的棘突进行适度按压, 另一只手叠放上去加以辅助按压, 指导病人调整呼吸节奏, 并在病人呼吸平稳之后, 抓准呼气末期进行用力按压, 此时若感觉到手下出现松动或听到患椎处“咯嗒”的声音, 则表明手法复位成功, 若无弹响或松动, 可以重复一次上述操作。 手法复位结束后, 用拍打法对病人肌肉进行充分梳理, 使其恢复稳定、放松的状态。 两组患者均2d治疗一次, 3 次/疗程, 总共进行两个疗程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若患者胸椎处的侧偏棘突得到良好复位, 背痛感消失, 且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则判定为治愈;若患者胸椎处的侧偏棘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背痛感有所减轻, 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 则判定为好转;若患者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相比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则判定为无效。 总有效=治愈+好转。

疼痛的测量采用Mc Gill量表进行综合评定, 量表包含三个内容:PPI表示当前疼痛的强度;VAS表示目测的类比定级;PRI表示疼痛的分级指数[3]。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SPSS 17.0 软件,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等级指标之间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 计量指标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 统计结果以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4%, 相比对照组的85.7%有明显提高, 组间比较 χ2值为6.2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Mc Gill量表评定两组患者Mc Gill量表评定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病人PPI、VAS与PRI评定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试验组PPI、VAS与PRI评定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治疗仍以保守治疗为主, 按摩治疗的原则是整复错位、解痉止痛、活血舒筋。 推拿手法治疗和针灸治疗, 都可以发挥活血舒筋、止痛行气的功能, 其中前者不仅能够有效消除或者缓解患椎处的肌肉痉挛或紧张, 改善机体代谢和血液循环异常, 还能提高致痛、致炎因子的排出, 从而缓解或消除病人临床不良症状[4]。 此外, 推拿手法治疗还能够帮助病变的胸椎关节由错位恢复至正常的解剖位置, 以消除由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神经压迫类不良症状。针灸治疗在胸椎小关节紊乱中具有明显优势, 尤其是针对软组织损伤效果更佳, 针刺夹脊穴可以对神经根起到直接、持久的刺激作用, 消炎止痛效果很好, 同时还能改善骨关节功能, 加快病人预后[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针刺夹脊穴与推拿手法联合治疗的试验组, 临床总有效率为91.4%, 相比对照组的85.7%有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Mc Gill量表评定病人疼痛方面,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PPI、VAS、PRI评定结果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后,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表明, 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相比单纯使用推拿手法治疗, 临床效果更加明显, 可有效缓解病人临床症状,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莫洪波, 莫云娟.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分析[J].颈腰痛杂志, 2008, 29 (2) :152-154.

[2]黄明, 王华军.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治疗现状和命名商榷[J].按摩与导引, 2008, 24 (4) :36-37, 45.

[3]陈天成, 张少群.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 2012, 33 (7) :927-929.

[4]唐巍东.手法整复结合针灸、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16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7) :65.

针刺手法 篇8

尿道综合征中医临床辨证为“淋证”、“癃证”。其病机关键在肾与膀胱经气运行失常, 气化失司, 水道不利, 水液排泄障碍, 表现为淋证、癃闭、遗尿及尿失禁等症状。因而, 尿道综合征的辨证论治, 最终要从肾与膀胱气化功能调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可能是通过神经反射实现的, 通过神经反射调整了交感或 (和) 副交感神经对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的影响, 从而调整膀胱的贮、排尿功能。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标准

参照1981年国际尿控协会 (ICS) 尿道综合征诊断标准。

1.1.1 主症

具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及排尿不畅。

1.1.2 次症

小腹坠胀或疼痛、尿痛、尿失禁。

1.1.3 全身症状

神经衰弱、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腰背酸痛、失眠等。

1.2 中医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淋证》。肾虚型:尿频、尿急、余沥不尽, 小腹坠胀, 神疲乏力, 头晕, 耳鸣, 腰酸膝软, 四肢欠温, 畏寒喜暖, 舌淡、苔白, 脉细弱或沉细。

2 适应证

2.1 年龄18~70岁女性。

2.2 主症至少具备尿频、尿急以及排尿困难等, 并具备中医淋证或癃证诊断标准。

2.3 尿常规检查正常。

3 禁忌证

3.1 排除病症

存在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对针灸疗法过敏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子宫大出血者;针刺局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 肿瘤者;急性尿潴留者。

3.2 禁忌情况

经期及孕期妇女, 膀胱未排空者, 过度饥饿、过饱者, 过度劳累者, 大汗者, 大怒者。

4 技术操作方法

4.1 器械准备

4.1.1 规格为0.3 5 m m×7 5 m m或0.3 5 m m×5 0 m m的不锈钢毫针。

4.1.2 脉冲宽度0.5ms, 输出电压为60V的G6805型电针仪。

4.1.3 Nidoc-970A/B型尿动力学检测仪。

4.1.4 E U B-2 6型黑白B超仪。

4.2 操作步骤

4.2.1 穴位选择

第一组为关元、大赫、水道、三阴交;第二组为肾俞、会阳、中膂俞、委中。两组交替使用。穴位加减:伴有肝气郁结表现者, 如胁肋胀满、口苦、烦躁等症状加阳陵泉。

4.2.2 穴位定位

参照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 (GB 12346-90) 。关元:前正中线上, 脐下3寸。大赫:脐中下4寸, 前正中线旁开0.5寸。水道:脐下3寸, 前正中线旁开2寸。三阴交:足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会阳:尾骨端旁开0.5寸。中膂俞:骶正中嵴旁开1.5寸, 平第三骶后孔。委中:在腘横纹中点, 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阳陵泉:在小腿外侧, 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4.2.3 针刺深度

4.2.3. 1 腹部、骶部穴位在膀胱排空后进针, 肾俞直刺25mm以局部产生针感为度。中膂俞直刺40~50mm, 使针感持续传至膀胱及会阴、尿道部位;会阳向外上45°斜刺进针40~50mm, 并使针感持续传至会阴及尿道部位。腹部穴位采用向下4 5°斜刺25~4 0 m m, 并使针感持续传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位。

4.2.3. 2 下肢穴位进针25~40mm, 以局部酸胀为度。

4.2.4 针刺技术

4.2.4. 1 电针方法

在按相应深度进针后, 腹部或骶部穴位针感传导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 以上穴位在针刺得气后, 顺时针方向捻转45°, 频率10次/分钟, 捻针1分钟 (采用捻转补法, 以孙国杰主编的《针灸学》为准, 下同) , 然后分别接通电针疏密波治疗, 频率恒定为疏波4Hz、密波20Hz, 电针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 下肢穴位进针后以局部酸胀为度, 留针20分钟。

4.2.4. 2 手法操作

在针刺相应深度后并有针感产生, 腹部及骶部穴位针感传导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 下肢穴位进针后以局部酸胀为度, 以上穴位在针刺得气后, 顺时针方向捻转45°, 频率10次/分钟, 捻针1分钟 (采用捻转补法同上) 后留针20分钟。

4.3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留针20分钟, 治疗隔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4.4 关键技术环节

4.4.1“骶穴长针深刺”技术

在临床治疗上, 我们根据《灵枢》:“内闭不得溲, 刺足少阴、太阳于骶上以长针”, 主要穴位针刺时针刺深度要达到要求, 这样才能使针感持续传至膀胱及会阴、尿道部位。

4.4.2 要求“气至病所”

针刺时要求针感传导, 尤其是骶部及腹部的穴位, 要求针感持续传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位, 产生“气至病所”, 发挥“气至而有效”的效应。

4.4.3 电针参数

以电针疏密波为佳, 频率恒定为疏波4 Hz、密波20 Hz, 电针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

4.4.4 针刺手法

捻转补法, 得气后, 顺时针方向捻转45°, 频率10次/分钟, 捻针1分钟, 然后留针。

5 注意事项

5.1 预防针刺意外

腹部、骶部穴位应在膀胱排空后针刺;过饥患者应稍进食后针刺;刚进餐的患者应在餐后1小时接受针刺;因奔跑来诊致大汗者应休息片刻后治疗;对其他不宜立即针刺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

5.2 选择合适针具

针具要及时消毒备用, 建议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具;针具使用前后均要严格检查, 如发现有针尖毛刺、针身粗糙、弯曲、斑剥、锈迹等, 应予剔除。

5.3 安全使用电针仪

做好电针仪的日常检查、检测工作, 接通前选择合适波形、频率, 电流强度调节刻度归零;调节时注意强度由小到大调节, 以患者舒适为度;

5.4 医者要守神

操作者要集中注意力, 不被外界事物干扰, 注意补泻手法的操作和获得针感。

5.5 注意观察患者

针刺时和针刺后均要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及时调整针刺方向和刺激强度。

5.6 保护患者隐私

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 暴露身体部位较多, 因此要做好保护隐私工作, 在没有条件做到男女分区治疗的情况下, 要求诊室内床位间有不透明分隔。

6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6.1 电针仪漏电

立即将强度调节旋钮归零, 拔去电源, 换用经过安全检测的电针仪;如有弯针、滞针、折针、针后出血、针后异常感等参见相应处理。

6.2 晕针、弯针、滞针、折针、出血

按常规处理即可。复习题

1尿道综合征中医临床辨证为“淋证”、“癃证”, 其病机关键在 ()

A.心肾不交

B.肾与膀胱经气运行失常

C.膀胱气化无力

D.肾阳亏虚

2下面哪些情况不宜采用该方法 ()

A.存在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

B.急性尿潴留患者

C.经期及孕期妇女

D.膀胱未排空者

3本方法针刺的穴位包括会阳、中膂俞、委中等, 其中关于会阳穴正确的做法是 ()

A.在骶部, 尾骨端旁开0.5寸

B.会阳向外下45°斜刺进针40~50 mm

C.针感持续传至会阴及尿道部位

D.针刺得气后, 顺时针方向捻转45度, 频率10次/分钟, 捻针1分钟

4刺腹部穴位时, 下面操作错误的是 ()

A.采用向下45°斜刺

B.进针25~40 mm

C.针感应持续传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位

D.须采用大幅度提插手法进行强刺激

5腹部或骶部穴位取得针感后, 应分别接通电针疏密波治疗, 其描述正确的是 ()

A.频率恒定为疏波4 H z、密波2 0 H z

B.电针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

C.下肢穴位进针后以局部酸胀为度

D.留针2 0分钟

上期本栏目复习题答案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手法治疗02-05

教学手法02-05

翻译手法02-05

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02-05

叙事手法02-05

夸张手法02-05

设计手法02-05

三年级部工作总结02-05

操作手法02-05

空间手法02-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手法治疗 下一篇:夸张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