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散文《大江逆行》

关键词:

张抗抗散文《大江逆行》(共3篇)

篇1:张抗抗散文《大江逆行》

张抗抗散文《大江逆行》

墨迹

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岸是白色,水是黑色;岸是绿色,水是黑色;岸是金色,水是黑色;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写着墨迹斑斑的历史。

它的父亲是灰色的山岩,它的母亲是褐色的泥土;灰与褐调成了黑色。它从上游峻峭的石砬子下来。

它的父亲是高高天上金红的太阳,它的母亲是茫茫旷野上蓝莹莹的冰雪。太阳拥抱了冰雪,橙与蓝生成了黄色。它从上游坦荡的雪原上来。

它的父亲是猎人红红的篝火,它的母亲是山谷中绿色的帐篷。篝火照亮山谷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它从上游密密的森林中来。

它撞开石砬子、穿越雪原、绕过森林——它自由自在地兜着圈子。在江叉里留下一个个迷人的崴子与小岛。几千年几百年来它以这弯弯曲曲的江道显示自己的风采,得到过多少夸赞和誉美。

如今若是有人坐船从那灌木葳蕤的江湾里西行,望望天,望望水,便迷惑起来——太阳怎么落到身后了?这是往哪儿?

它便咯咯地乐,咬牙切齿地乐——记住了这是条无可奈何的回头路。你必须走主航道,小岛在主航道我侧;你不想同太阳捉迷藏,就白白地将那小岛拱手相让了。

除了那时常迷失方向的太阳,还有那些钉在它身上的红红白白的浮标,还有巡逻艇、嘹望塔……总使它感觉到被肢解、被分割的耻辱。都说水是无法切分的,可它就摆脱不了那种被剖开后,又重新拼接起来的羞愧。好像它是一双鞋、一副手套,走同一条路、为同一个人,似乎是一个整体,却明明又貌合神离。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汲取它的江水灌溉土地的人,那些造了船让它推着走的人,那些隔江相望嬉戏游泳的人,变得这样互相仇恨?它总为这仇恨觉得隐隐的不安——因为他们似乎因争夺它而仇恨,仇恨中又似乎对它爱得越发痴迷,把它爱成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孤独寂寞的江,一条没有电站大坝江桥水运的无能的江,一条连太阳都经常站错位置的混混沌沌的大江。

它好悲哀。

于是它常常闭上眼睛。它的眼前黑黑。人们看它也黑黑。

于是它常常沉默,缩在它的冰雪母亲怀里,戴上它儿时的小白帽静静怀想,怀想那个没有巡逻艇的远古年代和父亲的石砬子。

它实在憋闷得太久时,便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叫,粗鲁地将母亲白色的庇护砸得粉碎。它承受不了自己的愤怒,便露出尖尖的牙齿咬噬江岸,将自己撕成冰雹和雪片,炸裂成巨大的冰排——那冰块在阳光下竟也透明得发黑,如凝结的血液,缓缓东移。

每年春天,它总要这样爆炸一次、毁灭一次,又复生一次。

它墨迹斑斑地写下自己的欢愉和痛楚。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黑龙江。

浅滩

用达斡儿话或满语,可以将这条大江的名字译为:平安的江。那江水几千年几万年安分守己地流淌,江中既无礁石险滩也无急流漩涡。虽说是本国疆土上最冷最北的江,但在这条江上行船,却极少有什么风险。从黑河——漠河,逆流而上,只须在两岸恬淡的原野风光中打打扑克、唠唠咯,开饭时如有江里的大鲤子和鳇鱼,便是口福。再在马达的催眠声中甜美地睡上一觉,如此重复四个昼夜,大江就到了源头。

要去源头的洛古河,水路全程一千余公里。

夜气弥漫,白色的双体客船轻盈地顶水起航。风却顺,托舟举手之劳、不费吹灰之力。只唯恐风顺得天一亮就到了终点,心里巴望出点什么事才好。晚风黑得神秘,罩住两岸的旷野村镇,让人觉得似在遥远又深不可测的黑海中航行。只有大江,蜕去了白昼的玄衫,在远天闪烁的星群和忽明忽暗的航标灯辉映下,江面亮晃晃地铺上一层银箔。

忽然船底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响,那巨响来得特别,船的四壁似遭到无数锋利的石块袭击,又似有粗重的金属互相敲击。马达发出绝望的颤抖,舱壁的灯摇摇欲坠。船身似乎就要断裂,却还竟然跌跌撞撞地挣扎,有什么巨大的力量将它死死拽住,它哼哼着,呻吟着,终于,不动了。

有水手们急促的脚步声上上下下地冲上甲板,有喊声、吼声,忙而不乱。有人说,是船搁浅。

只见那船身几乎已横了过来,将船头对着江岸、微微喘息着,似要摆脱江底那双魔爪的纠缠。却无济于事。船头灯雪亮的光柱射出去老远,大江在黑暗中显得更白。

今年水瘦。

没事。江底除了泥就是石头子儿,没啥玩艺儿,船坏不了。

照这情形往上走,浅滩可不老少。

有乘客三三两两在船舷上议论,声音从浓黑的夜雾中钻过来。马达已无可奈何地熄火,整条船停止了呼吸,奄奄一息地瘫软虚浮。江上静寂,唯有船灯亮着,照见洪荒原野上茫无边际的黑暗,也照见自己的孤独。它似被世界抛弃的一条小船,在这渺无人迹的国土尽头,遭受着比沉船更为难耐的寂寞。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沉入了江底还是压根儿甩出了地球之外,也不知道自己是活着还是死去。它眼前明明有光亮,却被吞没在黑暗中;它身上明明有力气,却被困陷在淤泥中;它心中明明有勇气,却消耗在无谓的等待中。

它过得了险滩,却过不了浅滩么?

它过得了险滩,却过不了浅滩。也许就因为险滩太险,而浅滩又太浅了。

它无声无息地钉在黑暗中,如同江心一块突起的礁石。

却竟然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难。只有人悄悄地?到驾驶台上去,想看看那个大鼻子船长如何趴在江图上一根接一根抽烟,听听那些磨拳擦掌的水手们吵吵巴火。再后来连窗户也懒得趴了,只把信任交给那些满身机油的水手们。客舱里,老爷子枕着自己的行李睡了,行李里有在黑河街里百货买回的电饭锅和电动玩具,会让他做个好梦;妈妈搂着娃娃蜷在长椅上睡去了,娃娃的口水淌出一条小河……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难。大江瘦了是因为它一向给得太多,船浅住了就是说大江累了,担不起这多人的重量,要歇歇,歇足了,没准儿明天一早下场透雨。江水就会猛涨上个半尺……

人们很宽容,很谅解。他们习惯忍受飞来的灾祸,习惯于服从命运的安排。浅滩,就像人生、就像人这一辈子,真要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啥坎儿没有,还倒怪了,倒叫人心里不踏实。浅船说明船大,没听说小船浅住的,船也像人呐……

篇2:张抗抗散文《大江逆行》

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新春会交还给你。

——海涅

那一片密集的橄榄树林,停立在黄褐色的山坡上,树梢上似乎挂着几片低低的灰色浮云。虽值冬令,树叶儿仍是青苍葱郁。然而在那油绿的叶片背后,秋天的缀满了枝头的尖尖的小果,却早已被采摘得一干二净,连一颗也不曾剩下么?我愿走遍这橄榄林来找到它们。......可是,我知道,我是再也不可能找到他了。因为‘我没有看见过他的脸,也没有听见过他的声音,我只听见过他轻蹑的足音,从我房前上走过’。我到哪儿去录觅他呢?实在我连他的模样也记不得了啊。在我纷繁的记忆中,他很像崇山峻岭中的一条小溪流,隐没在遮天蔽日的林木深处,只在偶尔的一瞥中,能看见溪水的闪烁,却找不到它的来源,也寻不见它的去路。有时候,他好像在我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可是,在那意想不到的记忆的瞬息闪电中,他又清清楚楚地站在我的面前。想要忘掉他是不可能的。尽管至今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

我徘徊在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林中,于是,那多年前尝过的橄榄——一小的、生脆的青果,那甜津津的苦味,又从嘴边汩汩地流进了心底。......

“给!”他的一只大手掌摊开在我的面前,手掌上似乎滚动着什么。我不想看,我正在伤心地哭泣。没完没了地抽动着肩膀,泪失儿沾湿了胸口的红领巾,又掉落到化妆室的地板上。

“给!”他重复说,一只手颇有耐心地伸在那里。我不想理他,我又不认识他,大概是业余广播剧团新来的学员。他也想和大伙儿一起来嘲笑我么?我今天上台朗诵诗时,就算念错了几个地方,能怪我吗?导演昨天才给我的诗稿。我继续哭着,似乎要让全团的人都知道我的委屈。......

“哎哟,小姑娘,你的眼泪是咸的,我的果子是苦的,可你的眼泪不会变甜哩。......”

他说什么?嗓音像低沉的巴松。

我抬起头来,面前是一个细高个的男青年,穿一件洗得发白拉链衫。他的手掌上有几颗绿色的、椭圆形的小果。

“生橄榄?”我摇摇头,它太苦啦。......

“苦,是吗?”他耸了耸肩膀,叹了口气。“大人们都不喜欢苦的东西,小姑娘也不喜欢。......可是,苦和甜难道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吗?你吃橄榄,好像苦,一会儿就变甜了,它会变,懂吗?”

我啧啧舌头,好像上头流过了一丝丝的味道。我不情愿地把橄榄塞进嘴里去,多奇怪呀,它真的会变哩,它比眼泪的涩味好多了。我为什么要哭?多没出息。下次演出,我不也会变出一首顶漂亮的诗来么?我嚼着果,瞧着他,破涕笑了起来,他也笑了,像一个温和的大哥哥。

演出结束了,汽车送我们到电台门口。电台离我家两站路,每次我都自己走回去。

“不害怕吗?小姑娘。”他跳下车,朝我走过来。

“怎么不害怕呢?今天太晚,都十点多钟了。”

“我正好和你同路!”他说。

我在他旁边蹦蹦跳跳地走着,哼着歌,已经忘记了几小时前的不快,那橄榄真好。可他这会儿为什么变得这么严肃了呢?

“你的诗一共十六行,念错了三个字,漏掉了一句。”他说。

我吐吐舌头。

“教室的室,应念shi,不是shi,蜘蛛的蜘,应念zhi,不是zi,南方人总是zi、si不分的。”

“shi——shi,室。”我愁眉苦脸地念道。

“怎么能把所有的字都记住呢?”

“查字典呀,一个一个地查。”他的口气好像在大提琴的弦上用了加倍的力气。

我不作声了,冬夜的风,钻进我的纱巾里,我弯腰去拣路灯下的一片梧桐叶,像一片透明的细网,边上缀着珍珠的梧桐籽儿。......

“不过,你朗诵时感情是真挚的`。我喜欢这个。”他补充说。

梧桐叶随风飘落了,像一只弯弯的小船,要去远航。梧桐籽留在我的手里。

冬天从这里夺去,新春会交还给你——

他低低地念起诗来。庄严得像童话中的王子。他的诗像一首委婉而优美的大提琴奏鸣曲,从我的心上缓缓流过了。那旋律,仿佛要把我整个儿包围起来。寂静的马路上,好像寒冷的冬天过去了,蝴蝶在待心公署的绿草地上翩翩起舞......

“海涅,知道海涅吗?这是海涅的诗。”

我点点头。呵,莫非他也想当海涅那样的诗人吗?

“你长大干什么呢?”他突然问。

“考重点中学呀,再考重点大学。”我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当然不敢告诉他,我如何崇拜一个当时最出名的女作家。

“和我一样,我也想考最好的大学。可是总考不上。”他笑了笑“不过不要紧,会考上的,明年就会考上。到时候我请你吃糖、巧克力,好不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就像生橄榄,有人觉着是苦,有人却以为是甜。苦和甜,人和人的感觉还不一样哩。......”

那天晚上,我还来不及把他的话很好地想一想,就看见了爸爸妈妈在小巷口的路灯下朝我走来。他们来接我了。我欢喜地扑上去,忘记了和他说再见。下一个星期六,再一个星期六,他照例对我说:“走吧,咱们同路。”我们照例在马路上念诗。......他像每次那样,纠正我的发音,不知不觉就走到我家那条小巷,爸爸妈妈又在那儿等我。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上去,即刻把他忘得一干二净。回到家里,才想起来没有同他说再见。他好像并不生气,下一次,他仍然送我。他每次对我说的话,总和别人不一样。可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他叫什么名字?那时好像还没有懂得大人们交朋友的习惯,我总没有想起来问他。

过了很久,又是一个星期六,没有我的节目,我在电台大楼的走廊里闲逛,忽然听见从一个空屋子里传出叮咚的钢琴声,是我最喜欢的儿童歌曲《是谁吹起金唢呐》,我推门一看,竟然是他在弹,弹得那么专心。我悄悄溜进去,站在一边听着,听着听着,我也跟着唱起来:“李花像云朵呀,桃花像初霞,牵牛花爬上了小篱笆。......”

外面街上走过几个青年,把脸贴着玻璃看了一会,怪声怪气地唱道:“哎哟——妹妹唱歌郎弹琴,......”

那一曲正好终了,他呆呆地看着我,很快站起身,“砰”地合上琴盖,走了出去。那琴健还在跳跃着,欢乐的曲子在地毯上飞舞,一会儿便消失在那关闭的琴盖里,无声无息,只留下我一个人,莫名其妙,惶惑不安地站在那里。

晚上出来,他不再送我了。那琴盖“砰”的一声响,好像把我们之间的一切什么打断了。我难过了好几天。好在不久功课紧张了,准备升学考试,我一连好几个星期没去电台,也就把这件事忘了,升学考试以后,我又生了病,一直到八月中旬拿到录取通知单,我才欢天喜地地出现星期六的播音室门口。

我的眼睛在急切地转动,搜寻着他。我要告诉他,我考上了全市最好的中学。而他呢?还在生我的气吗?他考上最好的大学没有呢?他说他要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他没在这儿,一定是考取了,去北京了,他说过要请我吃巧克力的呀。

“考上了吗?考上哪儿了?”大伙七嘴八舌地问我。

“一中,重点学校。”我心不在焉地答道。

“给你”突然一双白皙的手,递过来一包东西。

“你的哥哥走啦。”有人同我开着玩笑“这是他留给你的糖。”

“他,他去北京了吗?”我快活得喘不过气来。

“去新疆建设兵团了。......又没考上。......一连三年,文学、外语、口试、小品都是第一,每次参加复试,都在前三名,可是,又没录取。......”

我的心好像一下子掉入了冬天的西湖,冰凉冰凉。“为什么,为什么不录取他呢?”我叫起来。

“他父亲......啊,我也不清楚。......”他们没有说下去。

我明白了。默默地走出去,我想哭。我想我自己,将来,是否也是同样的命运在等着我呢?他送了我那么多次,竟然一句也没对我说过他自己,他一定是把我当成天底下最傻的小姑娘了。现在我到哪儿去找他呢?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啊!

我悄悄进了那间他弹过钢琴的房间,一个人打开那个纸包,并不是什么巧克力,而是乌溜溜的几只橄榄,扑来一种奇异的香奈。橄榄上有一张小纸条,写着两行小诗:

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新春会交还给你。......

没有名字,也没有地址,就这样走了,走到谁也不知道的地方去了。我到哪儿去找他呢?我再也见不到他的人。

我哭起来。成串的泪珠从脸上颊上滚落下来。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觉得很悲伤,在我那尚未受过挫伤的童稚心灵里,第一次充满了一种对人深深的同情,也有对我自己未来的恐惧。可是他,为什么还喜欢吃橄榄呢?生的橄榄,苦涩的青果,说什么对苦和甜,人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苦和甜是会变的,他是多么奇怪的一个人啊!

我长久地哭泣着。为他,也为我自己。他说过,咸的泪水不会变成甜的。可是橄榄为什么不是生来就甜呢?也许那样的话,大人和小姑娘们都会喜欢它了,......我要哭,也为橄榄。......

我徘徊在这一片密集的橄榄林中,寻觅着那枝头也许会侥幸留下的小小的青果。仿佛要找到自己的过去。后来的这些年中,命运像对待他一样,也无情地把我抛出了西湖那温暖的摇篮。我当然是没有再考上什么最好的“重点大学”,而是像他一样,毅然别家而去,远走天涯。在那漫长的艰苦岁月中,我常常想起他来,想起他的发白的拉链衫,也想到那颗橄榄。

有时我觉得:他是从我的生活中永远的消逝了。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他像亮晶晶的小溪流一般,从千折百回的山岩里转出来,在我面前倏地一闪,又欢欢乐乐地奔向密密的丛林里去了。那时候我才体会到,一个似乎很平常的人说的一句似乎很平常的话,常常会对一个人的一生发生不平常的影响,它留在我记忆仓库的一角里多年,而说不上什么时候,当你也面临一种相同的处境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理解它。尽管你也许根本想不出这句话来自哪里,也记不起那个陌生人是谁。......

然而,我还是渴望着能够找到他。我幻幻想想着他现在已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带着台最轰动的戏,从新疆来到北京的舞台上。我坐在观众席上看戏,看着看着就像孩子一样哭起来。那时候他就会说:“哎哟,不姑娘,眼泪是咸的,橄榄是苦的,可眼泪不会变甜的呀!......”

也许就因为这神妙的、会由苦变甜的橄榄,我们才使自己止息了哀伤和哭泣,从那阴暗的小屋里走到了开阔的原野上;我们才度过了那些没有太阳的日子,寻找着我们期待的光明。生活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勇气和信念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他在十八年前就懂得了这一点,他是多么幸福啊。也许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是还没有很多人懂得或者愿意你他那样去做。

我终于在一株瘦弱的橄榄树下,拣到一颗尖尖的黄褐色的小果,它的皮已经变得很皱,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化为泥土,融进深厚的大地中去。它将不复存在,只留下一粒坚硬的橄榄核。然而,这又有什么呢?——

“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新春会交还给你。”

篇3:张抗抗散文读后感

导语:欢迎前来聘才网,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这是张抗抗家窗前的树,一棵悄悄然绝不哗然的树。

在张抗抗的笔下,洋槐赋予了生命,品读第二段,洋槐在春夏秋冬中间,自由的穿梭着。一点嫩芽,一串花苞,一只绿色的蜻蜓,一片耀眼的银色,近如珍珠,远如瀑布,香味甘甜,撩人心旋。如此美的洋槐让我陶醉,如此美的洋槐让我欲言又止。

张抗抗的出生经历过了抗美援朝,也许这就是“抗抗”的由来,张抗抗原名为张抗美。一个具有时代的名,一种具有时代文字。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春来了,是战争结束后心里的一丝安慰。战争的结束,人心里经历过长期的煎熬和痛苦,一瞬间就随风飘过,远去了,就像烟一样缠绕在身边,淡淡的。“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伴随着战争的结束,张抗抗的内心轻松了下来,没有了战争的硝烟,没有了亲人的离别,很能理解“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这段文字就将整个文章引入了作者的情感,告别了战争的情感。没有辛辣的讽刺和批判,没有压抑的精神与灵魂,剩下的是,张抗抗内心的情感,一种久违的平淡。

“夏日常有雨,……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法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如此强烈的写作手法,用拟人在文章灌入了艺术价值,用文字表现了真实的画面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照亮黑暗”“始终岿然”作者是在表现一种民族的精神,不畏惧风暴闪电,照亮黑暗,指引希望的曙光。大雨过后,民族的精神经历了身体和心里上的拷打,得到了升华,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象征着被洗礼过的中国“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的发亮”,“包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中国潜在力量隐藏在安详与平静下,将有一天爆发出来,让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这也是作者的希望。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面对中国的未来的期望,可以看见曙光的欢喜,一种无法言语的情感,作者在无意间流露出深深的民族气节。“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在战争的洗礼过后,人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诠释,对世界思考变的更加透彻,自己的心也慢慢变的干净而澄明,也表现了一种人民思想的觉醒。张抗抗的书桌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她在过去的岁月里,在这张书桌上纪录下了多少中国的历史,人们心里未曾表达的语言,槐树化为人民坚毅的信念,融入槐树的精神里,面对着沉重的历史,依然结实有力的面对一切。

“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对槐树的告别,对过去旧中国的告别,作者希望人民将精神上的疲惫告别,迎接中国的新的曙光。中国的发展就像是槐树一样,“陈旧”“整合”“更新”,“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

尽管面对已经经过战争的洗礼,残破不堪的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疲惫,可张抗抗并不觉的感伤和悲凉,她知道这是新的开始,新的未来。“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冬天的槐树孤独,自信,潇洒。它向我们展现着它的挺拔和骄傲,它时而庄严,时而尽显一副生机勃勃。作者对槐树所包含的,只有一心的期盼。

年复一年,张抗抗的一生之中,与槐树度过的时间即漫长又真实,六年的日子,是无声,是默契。

槐树悄悄然绝不喧哗,而张抗抗将对中国未来的期望融入了槐树的灵魂。

品读了好几番,张抗抗的散文很有韵味,应该说好的散文都是耐人寻味的。不单单是语言的清新自然,而且灵动的文字和富有内涵的内容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同里之思》可以列为游记,写景记事之说。这是一篇有思想的游客展示给我们的一幅富有意境的画卷,也是一位有思想的作者带给我们的一篇有思想的文章。

江南,烟雨迷离,夕阳斜晖,亭台楼榭,山清水秀,是雨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妙龄少女,让人忘乎所以;同里,小桥流水,人家宅院,园林小筑,贴水近湖,朴素大方,古色古香,是一把被泼墨后沉寂良久的纸扇,让人神往。话是没错,但这更多的只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没有思考的心情,看到的更多的也只是风景,少了些感性与理性相融的魅力。所以,要学会做一名有思想的游客,其实有时只是简单的开动一下小脑子,带着思考。

就像是一首写景的诗,语言总是美的,可能是华丽的,可能是素雅的,可能是田园里的惬意,可能是山野里的悠然…… 但它终究只是简简单单的在做着自然忠实的记录者,仅此而已。换句话说,这风景不过空壳一具,虚有其表,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也是要有内涵,要合时宜,毕竟有情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有自己的感情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中,那是思想自然的流露。好的作品有情有景,不是要刻意去修饰的,也只是多了一份思考,悄然为作品增色不少,让作品更有看头,更深刻。所以游客也要有思想,思想是风景的骨头,有思想的游客欣赏到的风景因着思想而变得更美,更动人。当然,收获也更多。

更何况,这是江南的姿态,就更要带着思考来研读,品味。江南,鱼米之乡,历史典故无数,关于江南的诗词歌赋更不可数。皇甫松曾叹:“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东坡也曾望:“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所以,思考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江南这方水土。江南同里的退思园,张抗抗要感慨:为什么人总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的确,你可能也有着般的疑惑,如果能在“进”时小心谨慎那路不就走得更加稳当了?可是你却没能像她那样在旅行中可以有这样的感慨。因为你不懂得主动思考。

张抗抗的一篇《同里之思》,让我领悟到很多。我也充当了一次游客,跟随她在美丽的同里转了一圈,那些桥,那些水,那些园子,那些人和事,看在眼里。带着思考,带着问号,收获些什么。

岁月不饶人,我眼前的张抗抗早已不是那个“头上扎着两个马尾辫,一脸稚气,书包里揣着一本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幻想着前面迎接她的是铺满鲜花无边无际大草原,西子湖畔长大的天真女孩了。”我眼前的张抗抗不着华丽服饰,不涂脂沫粉,却洒脱的透着成熟女性的风韵。

我读过张抗抗的书,也从媒体上聆听过张抗抗的演讲,与她面对面是第一次。我面前的张抗抗如今再也不是当年下乡时种过菜,压过瓦,伐过木的张抗抗,也不是那个下乡时有一段时间因为公开顶撞领导挨批,几乎不愿意同任何人谈话,怕暴露了自己真实思想让人抓辫子的张抗抗。

如今的张抗抗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从事文学交流活动。张抗抗的著作被翻译成德、法、日、英、俄等多国文字出版。张抗抗的作品获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优秀中篇小说奖,获过庄重文文学奖、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获得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如今的张抗抗身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样一个辉煌的人,举止言谈却是那样的平易得体随和。我们一起回忆北大荒过去的岁月;我们一起畅谈文学的发展;我们一起为受地震灾害之苦的汶川人民祝福;我们一起欢庆“奥运”盛会的来临……

要不是贾宏图老师的披露,我们谁也不会想到轰动国内外的《狼腾图》作者姜戎竟是张抗抗的爱人。

我没有系统的看完《狼图腾》,但是我知道这本书的影响力,这本“怪书”,在全球范围内被誉为“旷世奇书”,这本书一问世便令人匪夷所思,英国企鹅出版社预付10万美金,一举拿下此书的全球英文版权,首版《狼图腾》付印50万精装本,标价30美金……

我看到过与文学不搭边的名人的赞扬: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读了《狼图腾》,觉得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商战中这种对手是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也有著名文学评论家的肯定:如文学评论家白烨说“《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独创性。它的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意。因此,这是一部情理交识力透纸背的大书。”

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我还听到一位领导这样的教诲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学习狼的团队精神。”我想,这位领导是受了《狼图腾》的启发吧!

我想,一个从没写过书,又不是从事文学工作的姜戌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一定是缘于张抗抗鼎力的协作。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起《狼图腾》,我想张抗抗也一定会兴致勃勃,眉飞色舞的讲来。没料到,张抗抗只是淡淡的:“开始我也不知道他在写小说,是到了后来叫他做事他不做,吃饭都叫不动,才知道他在专心致志的写书。甚至一次去会朋友他两只脚上一只穿着皮鞋,一只穿着布鞋。”

我们一阵笑声过后,张抗抗可能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一个从没写过书的人,怎么能写得出那么绘声绘色,逼真深刻的著作呢?

张抗抗告诉我们,他爱人在内蒙插过队,他养过一只狼。这就是了,一部令人信服的好作品,它的故事一定是源于真实的生活,它的精彩一定有着不比寻常的曲折波澜。

张抗抗不喝酒却向我们每一个熟悉和不熟悉的人敬了酒;张抗抗抽烟,看我们都不抽烟,她便约束着自己。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名人,不是成为名人的人都能把自己看作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看《大江大河》电视剧观后感 下一篇:读《大江南北》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