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服务外包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 外包 核心 服务 企业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基础性非核心服务业务剥离出来, 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 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经营活动。它包括I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信息技术外包) 、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商业流程外包) 、KPO (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 知识流程外包) 。

1 中国服务外包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截至2009年1月, 中国已经建成北京、天津、上海、大连、西安等20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开始承接包括IBM公司在内的50多家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 承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额保持较快增长。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总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对目标市场定位不够准确。中国的服务提供商必须决定, 是成为更小的 (但却赢利的) 占据适当位置的企业、还是成为向品牌服务公司提供专门贴牌服务的企业、还是通过周密的增长来获取规模的企业。但极少有中国的服务公司进行大量的市场研究工作, 营销始于客户, 市场研究将涵盖一个市场中的潜在机会和潜在风险, 对潜在的目标客户进行严格分析是通向全球化的第一步。

(2) 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偏弱, 处于价值链低端。以软件外包为例, 中国的IT服务公司超过了8000家, 但最大的10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只占总体市场的20%, 大多数提供商在管理方面过于粗放, 开发流程有待细分, 技术人员不成规模。在服务质量与资格认证方面, 中国通过CMMI认证的企业较少, 通过CMMI4级及其以上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只能承接大型跨国公司外包项目的一个环节, 或一个较小的子项目, 且接包项目绝大部分处于产品价值链底端, 技术含量少, 附加值小, 利润成分低, 不能开创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

(3) 行业体系不够健全。中国已初步形成以服务外包重点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分布格局, 华北以北京为主, 华东以上海为主, 华南以广州和深圳为主, 东北以大连和沈阳为主, 华中以长沙一带为主, 西南以成都为主, 西北以西安为主的外包产业集聚地, 产业集聚度进一步上升, 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盲目竞争加剧, 各自为阵, 严重影响了中国外包企业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4) 人才结构不合理, 短缺高级专业服务外包人才。以IT产业为例, 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结构, 而中国软件人才结构则呈现出纺锤型结构: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人才严重短缺, 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非常稀少, 而应该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却极大膨胀。

(5) 相关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比较滞后。对电信网络信息传输平台业务实行严格许可和管制, 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相关企业未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等, 都不利于服务外包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和该领域的良性互动, 同时也变相增加了这类企业的相对交易成本。此外, 跨国公司在考虑外包服务时, 对于承接地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很高的要求。

2 促进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建议

应该清醒的看到, 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如果按目前发展状况, 估计到2010年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产值不过40亿美元”。 (《经济日报》2008年3月报道) , 与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的2010年全球20万亿美元的服务外包规模相比, 这个数字有很大差距。所以, 中国的以出口为重点的服务提供商应在其实力基础上进行优势竞争。

(1) 制定独特的优势竞争战略。中国企业所享有的成本优势战略并不理想, 无益于国家经济实力的真正增强, 极易被其他国家取代或被机器节约。尤其是对于来自于印度的对手 (见表1) 。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neoIT (2008) 。

近几年来, 两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工资差异日趋减小, 中国提供商以成本优势来发展服务外包已经不能得到长久维持。但是, 中国有其独特的实力与价值。

中国有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硬件完备;与港、澳、台及其它地区性市场关系紧密;在英语语言技能和文化适用性方面, 中国落后于爱尔兰、印度等重要外包供应国。但在日语、韩语方面, 却远远强于其他主要外包国家;中国与亚太地区时区差异最小能使外包企业从中受益, 与欧美国家时区差异能有效支持无休息日的昼夜服务。

(2) 建立完善的行业体系。中国需要像印度的NASSCOM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ftware and Services Companies) 一样的机构, 以便能更好地在服务方面创建“中国品牌”, 要求政府提供适当的支持与经济环境, 让代表整个行业利益的全国性机构来处理各项事务。

(3) 政策支持与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软件盗版等严重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制定吸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 设立专门人才引进资金, 在提供研究经费、住房、子女人学等方面给以更大的优惠和便利空间;加大CMMI级别认证力度, 健全制度环境, 构筑服务的比较优势。

(4)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和培养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建立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竞争的主体;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向, 多渠道相结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工协作、互动循环,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进步, 把服务外包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

摘要:发展服务外包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是中国经济未来高速发展的发动机.服务外包正在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国际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比较优势和区位理论的基础上, 对当前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中遭遇的几点问题提出了思考, 分析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 旨在找到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和战略路径。

关键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优势竞争

参考文献

[1] 赵楠.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建设[J].经济经纬, 2008 (1) .

[2] 张国云.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2) .

[3] 鲍务英, 朱晓明.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J].经济纵横, 2007 (11)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药加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艾滋病6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母婴同室感染预防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