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复习课件

关键词: 课件 教学

世说新语复习课件(精选6篇)

篇1:世说新语复习课件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初一语文世说新语的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

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

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

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

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默写课文。

五、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陈太丘与友期》

一、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课文初读,培养语感。

文章的内容是怎样的呢?相信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不过,我们先不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语感为幻灯片上的无标点文言文划分句读,标注标点停顿。[来源:学+科+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学生朗读有标点的课文内容,掌握字词音。

2、教师点拨指导重要字词句并联系相关成语:

①特殊字音:尊君在不(fǒu,通“否”)

②特殊词义:

期(约定)日中--(成语)不期而遇

下车引(拉)之--(成语)引而不发

入门不顾(回头看)--(成语)顾影自怜

相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成语)委肉虎蹊 去危就安

③不同称谓: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尊君: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自主翻译课文。(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4、朗读表演,进入语境,熟悉课文。

请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对话表演,注意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及话语背后的心理变化。

元方:面对无礼的友人,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友人:面对幼小的孩童,他恶语相向,但终因失信失礼而自感惭愧。

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幻灯片中显示了几个问题,下面请大家先自己动动脑筋,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1、本文提到了几个人?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

提示:人物:三人(陈太丘、太丘之友、陈元方)

起因:①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到后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③门外戏--因此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同时交代了地点

经过: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

②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果:①客人下车引之--表示认错 ②元方入门不顾

2、我们常说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彬彬有礼,那么你觉得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元方的言谈举止中可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可各抒已见,但要注意到一点,即元方当时七岁)

提示:元方当时才七岁,那么对于他的这样的行为,我们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

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明事懂礼、孝顺父亲、大方正直的孩子。

3、对“友人”这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仍请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提示:(应多角度看问题)尽管他有无信无礼的一面,不过他还是知错能改的,不然就不会做出“下车引之”这样的举动了。

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要求学生要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来谈现实意义)

五、主动质疑,学有所得。(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学习中的困惑。老师可先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稍作点拨或总结。

六、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多媒体播放反映校园生活的一段小录像或一些照片,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正误,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信”与“礼”来正确地待人接物。

教师提示:

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

2、要能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要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七、教师总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此来照应开头的导入设计,进一步教导学生懂礼知义)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粗鲁无礼的话语会伤害他人的情感和自尊,使人听后感觉像严冬一样寒冷。所以讲礼貌还要注意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记住“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不论对方与己的亲疏关系如何,都要能做到彬彬有礼,否则,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当然,课文还教会了我们“诚信”。这对相隔千年后的今天,是十分有用的。联系生活,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这就是产家或卖家不讲诚信,带给我们的烦恼;从大处看,我国已加入了市贸,我们必须遵守商业规则,而这商业规则的基础便正是“诚信”;从远处看,同学们是新世纪的一代,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做一个现代人、世界人,是时代、社会的要求。在此,老师想借这篇文言文把“诚信”二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把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与人相交往,自己首先保持诚信;朋友之间,彼此以诚信相待,同心相知,彼此信任。

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此文。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篇2:世说新语复习课件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

文言文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讨好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字词解释

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不:不,“不”通“否”,语气词,无意

已去:已经 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信(则是无信):信用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ou(三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编辑本段剖析课文

题目解说

陈太丘,汉朝人,字仲弓,原名叫做陈寔太丘县令。古代习惯将官员所任职的地名附在姓氏后。“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文章鉴赏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zhe),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篇3:《世说新语》的思想特色

《世说新语》记述的时代是变幻莫测人生无常的, 但《世说新语》记述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 许多故事往往表现出喜剧色彩, 使人读来情趣横生。例如, 王戎以俭啬著名, 吝啬达到了令人可笑的程度:“王戎俭吝, 其从子婚, 与一单衣, 后更责之。” (《世说新语·俭啬》) 儿子结婚只给他一件单衣, 事后王戎还给要了回来。“王戎有好李, 卖之, 恐人得其种, 恒钻其核。” (《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女适裴颁, 贷钱数万。女归, 戎色不说, 女遽还钱, 乃释然。” (《世说新语·俭啬》) 这些可笑的行为发生在十分富有、地位非常高的一代名士王戎身上。再如, 庾翼在丈母娘和妻子面前表演骑马的本领, “始两转, 坠马堕地”, 而他则“意色自若” (《世说新语·雅量》) 这是一个滑稽好笑的场面。在这里缺点或过失成了富有情趣的品格或行为。文本似乎不是要嘲讽, 反倒像是在欣赏。人物不以其缺点为缺点、以其过失为过失, 也似乎对其缺点或过失缺乏自觉, 因而仍沉溺或执着于这种包含缺点或过失的原态生活。这种无所顾忌的缺憾, 这种我行我素的生活, 从反面说明了人物出乎自然的本性。这些喜剧性的小品使人轻松和愉悦、令人慰藉和满足。一方面是安死, 一方面是乐生, 这使得《世说新语》有着一种明朗而高远的情绪氛围, 体现了人们对现实拘系的摆脱。

《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对人的形象的描述和赞美。这种描述和赞美固然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外貌形象美的一种发现, 但作品更为注重的是人的整体形象美的核心在于精神的超拔, 在于神。于是, 精神化的外貌不是以肉体的强悍为特征, 而是以身体的弱化、虚化为代价, 似乎只有肉体的弱化、虚化才能更好地呈现、突出精神, 以免因为肉体的强悍而淡化精神。这在卫玠的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王丞相见卫洗马, 曰:‘居然有羸形, 虽复终日调畅, 若不堪罗绮。’” (《世说新语·容止》)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 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 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 (《世说新语·容止》) 这是对文弱的直接赞赏。

《世说新语》对于生命的感悟, 对于现实的超脱, 最重要是通过真正的名士来表现的。这些士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之士, 一类是放诞之士。前者从容平静、独立超然, 后者我行我素、无所顾忌。无为的名士守持自己本性, 不受外界外物的干扰;放诞的名士按照本性行事, 不受外界外物拘系, 以平常之心做骇俗之举, 也表现出从容超然的心态。因此, 不管是无为还是超然, 其出发点都是本性的自然, 都是不受外物所累, 都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拘系, 以获得精神、人格上的自由。他们超越现实 (有时也是躲避现实) 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饮酒、可以遁林, 如竹林七贤。竹林成了一个界限、一道屏障, 将俗世隔离开来, 在林中形成一个自由高雅的精神世界。进入这个竹林, 也就是从现实退避到精神的世界。

篇4:《世说新语》四则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

②日中:正午。

③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犹“令尊”。

④委:弃。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不到,太丘就不再等他,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家吗?”他回答说:“他等了您好久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生气了,说:“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已正午而不到,这是不讲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不理他。

晋明帝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问:“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①东渡:西晋灭亡,王室过江,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意:缘故。

②何如:和……比怎么样。

③居然:显然。

(译文)

晋明帝年仅几岁时,坐在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询问洛阳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为什么至于落泪,元帝就把国土沦丧王室东迁的不幸全告诉了他,随即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里远?”回答说:“太阳远。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显然可知。”元帝认为他的回答很不一般。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的说法告诉了大家。又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脸色都变了,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他回答说:“抬头就看见了太阳,却望不见长安。”

谢道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①儿女:这里指子侄晚辈。

②骤:急。

③差可:颇可;拟:比拟。

(译文)

谢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会集家人,给子侄们讲论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大了,谢公兴致勃勃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侄子胡儿(谢胡)说:“可以比作撒盐于空中。”侄女(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而起。”谢公开怀大笑。

孙子荆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注释]

①隐:隐居。

②当:将;枕石漱流:以石为枕,用流水漱口,形容隐士的生活。

③洗耳: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又让许由做官,许由不想听,就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这里有不愿出世之意。

(译文)

孙子荆年轻时想要隐居,对王武子说“我将枕着石头,以清流漱口”,误说成“用石头漱口枕着清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说:“以流水为枕,是为了要洗净耳朵;用石头漱口,是为了磨砺牙齿。”

(讲解)

《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旧题刘义庆撰,义庆彭城(今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南史》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四库全书》认为《世说新语》是“义庆所集”,大概是刘义庆和他的门下士共同编写,义庆总其成。全书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等分为三十六门,每门包括相类的若干则故事,记录的都是一些遗闻逸事,上起后汉,下迄东晋,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约有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虽然未必都合于史实,却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以及时代风气,尤其是故事简洁生动,文字朴素自然,对后世的笔记小说颇有影响。

这里所选的四则记载的是几位少年的故事。

《陈元方》一则选自《方正》门。“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你看,年仅七岁的陈元方面对失约而又失态的长辈敢于毫不留情,直斥他的“无信”和“无礼”,可谓理直气壮,迫使对方自惭形秽。

《晋明帝》一则选自《夙惠》门。“夙惠”就是早慧的意思。晋室东迁的时候,一次从故都长安来了人,晋元帝问年仅才几岁的晋明帝“长安何如日远”?明帝回答“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神气俨然老练。元帝为彰明他的聪明,在宴会上再次问他,他却回答“日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就不仅是应对敏捷、憨态可掬的表现,而是富有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了。后人于是就用“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可至。

《谢道韫》一则选自《言语》门。“言语”就是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意思。这故事里讲咏雪的比喻,谢胡用“撒盐空中”作譬,撒盐是当时的习俗,遇有不吉利的事情或参与有风险的活动时,就向空中或己身撒盐,表示祛除邪气。这个比喻虽有当时的生活基础,但不很贴切。谢道蕴则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况,她很自信,所以大胆地说“未若”。就因为这几个字,道韫成了才女的代表。《红楼梦》里说林黛玉有“咏絮才”,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孙子荆》选自《排调》门。“排调”就是嘲戏调笑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机智幽默。孙子荆把话说错了,靠他的聪明敏捷,把说颠倒的话赋予崭新的含义,竟然比原先要说的话还深刻。

篇5: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复习(精选)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两篇是反映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两文属文言文,文章短小,可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反复诵读,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学习文中运用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典题例析]

例题一: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 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解析:此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同学间出现争议则更好。鉴于此,本题的答案便是开放的。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例题二:元方是个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小孩?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解析:此题第一句较客观,意在检测学生抓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而第二问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因此,答案可以是开放的,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参考答案: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入门不顾()

下车引之()

公欣然曰()

太丘舍去()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四、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

D.元方入门不顾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二)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这首诗的体裁是,从内容上看是一首。

8、这首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这样写的好处是:。

9、请以“雪”为喻造一个句子:

训练二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二、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②尊君在不()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⑤尊君()

⑥家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

夜书()

说()

尚明()

以治()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秦青、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

饯:设酒食送。

衢(qú):大路。

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A、薛谭学讴于秦青:唱歌

B、未穷青之技:尽、全部 C、抚节悲歌:把住

D、响遏行云:阻止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薛谭学讴于秦青

饯于郊衢 A、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有过于江上者

未穷青之技

放之四海而皆准 C、D、其邻人之父亦云

人皆贺之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薛谭乃谢求反

其邻人之父亦云 A、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响遏行云

自谓尽之,遂辞归

(歌者)贵在中节

C、D、停数日,辞去

抚节悲歌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一

一、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二、不如

不久、一会儿

差不多可以相比

约定同行

丢下

回头看

高兴地

离开

三、B

四、A

五、C

六、B

七、(一)1.fù

zhòu nì

2.D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4.⑴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就像什么?” ⑵(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6.略

(二)、7.七言绝句

咏物诗

8.拟人、比喻

赋予白雪以人的感情,显得生动活泼。

以“飞花”喻雪,不仅形似,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动态美,与春天的景象吻合。

9.略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二

一、A.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

B.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 C.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D.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二、(一)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6.略

(二)7.送

在晚上书写

通“悦”

崇高

治理得好、太平

8.①一边说一边将“举烛”二字误写到了信上。②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却不是郢人写信的愿望。9.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篇6:《世说新语》两则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二、注音:

讲论(lùn)雪骤(zhòu)差(chà)可拟 柳絮(xù)无奕(yì)谢道韫(yùn)

三、解释词语: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5)俄而: 不久,一会儿(6)骤:急速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9)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四、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

一、注音:

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

二、解释词语: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至:到

(5)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乃:才。)(7)时年:这年(那时)。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14)礼:礼貌。

(15)惭:感到惭愧。

(16)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四、默写:

元方曰:“,。” 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问题探究: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参考答案: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3、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5、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参考答案:元方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我觉得元方的做法值得赞赏: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或者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6、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师徒结对工作总结 下一篇:优美爱情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