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方式

关键词: 高脂 方式 疾病 饮食

采血方式(精选七篇)

采血方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入院的200例心血管疾病男性患者, 排除恶性肿瘤患者, 无血液、肝肾脾等严重影响血常规疾病, 年龄42~51岁, 平均 (45.31±0.23) 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10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试剂

采血时使用聚乙烯采血器, 保存血液时使用的试管是BD公司生产的EDTA-K2抗凝管, 试验检测时采用KX-21血细胞分析仪 (日本Sysmex) 。

1.3方法

A组在禁食后12 h采用聚乙烯采血器在中心静脉空腹采血, 将血液装入抗凝管中, 然后通过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样分析并记录结果 (每人测5次并记录均值) 。进食后再采用同样方式采血并记录实验数据, 进食2 h后再采用同样方法检测并记录实验数据。以往采血常采用手指肚或耳垂采血即末梢循环采血, 近年来好多医院采用的是中心静脉采血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而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严重的患者其静脉血循环非常不好, 不宜取血, 必要时可采用动脉取血来抓紧时间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4]。因此这次研究主要检测末梢循环取血、中心静脉取血, 以及动脉取血这3种采血方式对监测数据的影响, 针对B组患者, 笔者采取末梢循环采血、中心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3种方式取血, 同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记录实验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空腹采血与餐后血样分析结果的比较

餐后采血与空腹采血的实验结果相比较, 白细胞计数增高,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空腹采血与餐后2 h血样分析结果的比较

餐后2 h采血与空腹采血的实验结果相比较, 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中心静脉采血与动脉采血血样分析结果的比较

动脉采血与中心静脉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知, 白细胞计数有明显升高, 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虽有小幅度变化,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中心静脉采血与末梢循环采血血样分析结果的比较

末梢循环采血与中心静脉采血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发现, 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血红蛋白计数则无明显变化 (P>0.05) , 见表4。

3 讨论

研究过程中, 笔者通过查阅某些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资料得知, 心血管病患者的血常规与健康患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等[5,6,7]。本次实验主要选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这四类易于检测的数据作为检测指标, 以探讨不同采血时间和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监测数据的影响

由表1~2的实验结果可知, 空腹采血与餐后采血、餐后2 h采血的实验结果有显著差异, 餐后采血相对于空腹采血的白细胞计数明显提高,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下降 (P<0.05) , 餐后2 h采血的结果与餐后采血的结论一致, 因此, 笔者认为进食后采血以及进食后2 h采血可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上升, 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下降。探讨其中的原因, 可能是进食后一些小的蛋白质分子、氨基酸分子、脂质微粒等进入血液, 对于异物进入血液可激活轻微的血液防御系统以杀死其中可能带来的有害物质, 致使血液中白细胞增多, 血液脱离身体进入试管后, 脂质微粒可促使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减少, 血红蛋白减少, 而血小板发生凝聚, 从而使血小板计数减少[8,9,10]。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检验应尽量采取禁食12 h后标准方法采血, 以减少食物中的脂质、蛋白质等对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更好地为医疗界服务。由表3得知,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含量虽有小幅度波动,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笔者得出结论, 动脉血的白细胞计数略高于静脉血, 血小板计数则略低于静脉血 (P<0.05) , 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则无明显差别 (P>0.05) 。而由表4可知, 末梢循环采血白细胞计数高于中心静脉采血, 红细胞计数高于中心静脉采血, 血小板计数高于中心静脉采血,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血红蛋白含量则无明显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末梢循环采血和动脉采血可对实验数据的某些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 临床上, 主治医师应尽量采用中心静脉采血来确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而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如静脉循环出现问题或紧急状况短时间不能进行静脉穿刺采血者, 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动脉采血进行紧急处理。

参考文献

[1]Holme S, Moroff G, Whitley P, et al.Properties of platelet concentrates prepared after extended whole blood holding time[J].Transfusion, 1989, 29 (8) :689-692.

[2]Smit Sibinga C T.Platelets for transfusion:Collection,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aspects[J].Annals of Hematology, 1987, 55 (6) :475-481.

[3]Gilor S, Gilor C.Common laboratory artifacts caused by inappropriate sampl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how to get the most out of a sample[J].Top Companion Anim Med, 2011, 26 (2) :109-118.

[4]赖淑仁.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1, 5 (11) :149-150.

[5]罗碧青.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9) :84-85.

[6]朱健.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5) :617-618.

[7]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4) :204-205.

[8]熊异平.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8 (2) :77-78.

[9]常永超, 刘好.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 2000, 18 (2) :111-113.

采血方式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统计本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液检验的心血管患者共178例,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83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48.5±3.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症之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对比性,对两组对心血管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1.2方法

本院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进行分析, 血液采集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对其进行血液采集,保持采集方式一致,并将采集时间为晨起空腹、午饭后,以及午饭两小时后,血液采集后将血液采集样本进行无菌处理,在血液分析仪下,观测不同时间段的血液采集指标变化。

干预组运用不同采集方式对患者血液进行采集,在采集时尽量保持同一采集时间。在采集时将采集方式分别为静脉血液采集、动脉血液采集和末梢循环血液采集。静脉血液采集,选择方位为手肘或手背静脉,在进行静脉血液采集时,医师可运用止血带辅助进行;动脉血液采集,选用的方位为足背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取左手中指指尖血液搏动最明显的位置,运用两手指固定皮肤,选用45度角进针,待血液流出时,进行血液收集;末梢循环血液采集,选用位置为无名指靠近小拇指的外侧,在酒精擦拭进针处后,挤压患者采血部位,采集第二滴血液,对血液进行无菌处理,在血液采集后尽快送至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将所有结果进行归纳,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的方式,得出具体数值,若P小于0.05, 就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晨起空腹采集进而午餐后、午餐两小时后血液采集对比

对照组中,不同的采血时间,其显示的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数量不同,且晨起空腹检验比午饭后,午饭两小时检验各指标有着明显的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

2.2动静脉血液采集和末梢循环血液采集对比

干预组,动静脉血液采集相比末梢循环血液采集,其红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但血红蛋白数量无较大变化。在静脉采集和动脉采集中,白细胞数量有所提升,血小板数量显著下降,而红细胞数量以及血红蛋白数量无明显变化。在本次研究中各项对比事项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比分析其不同方式与不同时间的血液检验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在血液检测中各项血液检查项目都将影响整个血液检查结果,在血液检测中,其红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心血管的项目检查[1]。本次研究以本院心血管患者为对象,在区分不同采集时间后,运用不同的采集方式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同期观测,不同时间以及采集方式对于血液检测的影响,经过实践研究,得出,采血时间以其采血方式,都将对心血管患者的检查结果产生影响[2]。

本次研究中,空腹采集器白细胞数量相比红细胞数量要有着明显的下降,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也呈现递减趋势,而餐后两小时后的血液采集,其结果与餐后血液采集数量无较大差异. 因此本人认为,午饭后或者午饭两小时后,其血液采集中,白细胞数量有些显著的提升,而红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则呈现下降趋势,追求其主要原因[3]。可能由于食物中,一些脂质微粒和蛋白质逐渐渗透至血液中,这时,血液将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提升血液中白细胞数量,降低红细胞存在数量,在变化过程中,血小板得以凝结,血小板数量开始递减。由此可见,在心血管疾病的血液采集中,应按照相关执行标准进行, 在血液采集时,进行同一血液采集方式,并选用晨起空腹进行血液采集,尽量保持空腹时间不易超过24小时[4]。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的血液采集中,血液检测将会受到各环节影响,因此应选用静脉血液采集方式,并同统一血液采集时间,患者保持空腹,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化验,以便于提升血液检测的准确率[5]。

参考文献

[1]韩蕊,方英.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3:36-38.

[2]王高见.不同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10:80-81.

[3]李文生,王惠珍.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01:81-82.

[4]林伟,荣墨克,孙志.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3,05:273-274.

采血方式 篇3

关键词:新生儿,采血方式,生理指标,疼痛,采血效果

采血是儿科护理一项最常进行的疼痛性操作[1]。研究发现[2], 若生命初期的疼痛未得到有效处理会对新生儿近期生理及行为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引起一系列的远期不良后果。新生儿疼痛日益受到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积极寻找最为适宜的采血方法, 减轻疼痛的不良影响。本研究以120 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比较足跟、指尖、头皮静脉三种微量采血方式对新生儿生理指标、疼痛评分、采血效果的影响, 旨在为临床选择适用于新生儿的微量采血方式提供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5 月~2014 年4 月本院出生新生儿120 例, 纳入标准:①胎龄≥38 周;②阿普加评分[3]≥8 分;③生理指标平稳;④神志清醒, 无反应低下;⑤采血前30 分钟内无疼痛等应激刺激。排除标准:先天畸形、糖尿病母亲新生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患儿;早产儿;采血前接受镇静药或镇痛药治疗。根据住院号将符合纳入标准120 例患儿, 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足跟组、指尖组、头皮组, 各40 例。足跟组男24 例, 女16 例, 胎龄38~41+2 周, 出生体重 (2.20±0.75) kg;指尖组男22 例, 女18 例, 胎龄38+2~40+5 周, 出生体重 (2.33±0.81) kg;头皮组男20 例, 女20 例, 胎龄38~41+4 周, 出生体重 (3.02±0.69) kg。三组患儿胎龄、体重、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所有新生儿均在清醒状态下, 由责任护士于床边采血, 先抚摸新生儿采血部位至温暖, 足跟组:在足跟后外侧约1.0 cm处用75%医用酒精消毒待干, 采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垂直扎入皮肤约2 mm, 使血液自然流出;指尖组:选取左手或右手无名指指尖顶点处, 用75%医用酒精消毒待干, 采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垂直扎入皮肤约2 mm, 使血液自然流出;头皮组:选取额静脉或颞浅静脉, 75%医用酒精棉签消毒待干, 一手绷直固定血管, 用5 号头皮针20 度角进针, 见回血迅速拔针, 使血滴顺针孔方向自然涌出。均用滤纸沾取直径约1.0 cm3个血斑, 以渗透滤血纸两面为度, 用棉球按压止血。

1.3 评价指标

1.3.1 疼痛采用加拿大编制新生儿疼痛评分表 (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 NIPS) [4], 于进针时评估疼痛程度, 该评分表内容包括面容表情、啼哭、呼吸、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及觉醒状态6 项, 分值范围0~6 分, 最高7 分, 0~2 分表示轻度疼痛、3~4 分表示中度疼痛、5~6 分表示重度疼痛, 即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由记录护士综合评价。

1.3.2 生理指标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测采血前1 分钟、采血中、采血后5 分钟3 个时间段新生儿心率与血氧饱和度。

1.3.3 采血效果记录采血成功率、血斑大小, 即一次性采集3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均>1.0 cm且不重叠, 出现重叠或血斑直径不合标准判为采血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 (±s) 表示, 检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取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新生儿疼痛程度比较头皮组NIPS评分最低2.28 ±0.51, 足跟组NIPS评分最高4.71±0.55, 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8.233, P<0.05) , 见表1。

注:*头皮组与足跟组比较, P<0.05;△头皮组与指尖组比较, P<0.05。

2.2 三组新生儿生理指标比较采血过程中, 三组新生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3。

注:数据不满足球形对称假设,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F 统计量采用 Greenhouse-Geisser 法校正;组间比较,△表示组间比较 P<0.05组内比较,*表示组内比较,P<0.05

2.3 三组新生儿采血效果比较头皮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斑达标率、指尖组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斑达标率、足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斑达标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3.1 不同采血方式对新生儿疼痛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证实, 常规侵入性操作可产生急性短时性疼痛刺激, 引起新生儿发生强烈的生理反应, 表现为心率加速、血压上升、心率变异降低, 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及颅内压升高, 生理状态波动甚至失衡[5]。而新生儿常常受到多种治疗刺激, 如穿刺、检查、声、光等外源刺激, 不良刺激促发新生儿不安感、加快心率、抑制生长激素分泌。本研究将三种采血方式对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合度与疼痛情况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头皮组对新生儿疼痛、心率、Pa O2生理指标影响明显小于足跟组与指尖组, 此结果与刘红霞研究结果一致[6]。表明头皮静脉采血较末梢采血疼痛反应轻, 生理影响小, 是优于足跟、指尖采血的采血方式。分析原因可能为头皮针细小、操作时间短, 不需要反复挤压穿刺点, 使新生儿在经历采血时能够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而足跟、手指采血, 尤其是足跟部采血时, 末梢血管充盈度差, 需挤捏肢体穿刺点以抽出所需血量, 而肢体的躁动将加大定位的难度, 加重急性痛感, 因而头皮静脉采血对新生儿疼痛、心率、Pa O2生理指标影响较小。

3.2 不同采血方式采血成功率与血斑达标率的影响由于末梢采血量主要与末梢血运情况密切相关, 新生儿体温中枢调节不全往往使其四肢易发冷, 血运不佳, 难于保证采血效果, 极易发生采血量不足, 血斑标本不达标, 需进行二次采血或反复挤捏足跟、指尖以达到标本需求量, 不但增加新生儿痛苦, 还易导致局部淤血肿胀。血斑是判定采血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合适的血斑大小是检验准确性的保证, 直径过小必须重复采血。研究结果显示, 头皮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斑达标率均较高于足跟组, 而指尖组介于二者之间。头皮血运丰富, 采集时间短使新生儿头皮静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 而且头皮组采集的血斑达标率明显优于其它两组。因此, 头皮静脉采血是提高新生儿穿刺操作及血标本质量的微量采血方式。

综上所述, 在头皮静脉采血、足跟采血、指标采血三种采血方式中, 头皮静脉采血对新生儿疼痛刺激、生理指标变化影响最小;足跟采血是对新生儿疼痛刺激、生理指标影响最大的采血方式。由此可认为头皮静脉采血优于足跟部、指尖采血, 为适用于新生儿的微量采血方式。本研究提示儿科护士在对新生儿进行侵入性操作时, 应关注其疼痛反应, 应准确而有效评估新生儿的疼痛刺激, 最大程度的减轻、预防新生儿因疼痛产生的远期不良影响及对家属的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全能.两种体位在新生儿足底采血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7) :31-32.

[2]钱敏, 刘艳林.两种干预方式缓解早产儿足跟采血疼痛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1992-1993.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3.

[4]Lawrence J, Alcock D, Me Urath P, 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tool to assess neonatal pain[J].Neonatal Network, 1993, 12 (6) :59-66.

[5]倪平, 陈京立, 李静, 等.2种干预方式对新生儿疼痛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5) :33-36.

采血方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78例患者, 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观察组男46例, 女43例, 年龄15~64 (平均37.3) 岁;对照组男48例, 女41例, 年龄16~66 (平均36.8)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小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血常规检测首先进行的是采血工作, 两组患者在检测前必须禁食10h, 采血时间设在早晨。观察组抽取8ml静脉血, 在试管中加入抗凝剂, 接着对试管进行离心, 转速3000rpm, 持续5min, 最后把离心出来的血浆保存在冰箱中, ﹣20℃保持[2]。对照组采集手指末梢血8ml, 置入抗凝管。两组均须在2h内完成血常规检验

1.3 血常规检验项目

包括:血细胞计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血细胞计数包括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计数及红细胞压积 (Hct) 值。红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 (4.0~5.5) ×1012/L (男性) , (3.5~5.0) ×1012/L (女性)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 (4.0~10.0) ×109/L;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 (100~300) ×109/L;红细胞压积正常值范围:男性0.4-0.5L/L (占血液的40%~50%) , 女性0.37-0.45L/L (占血液的37%~45%) [3]。红细胞检测主要指标有:MCV、MCH (、MCHC。正常情况下, MCV值81~93fl, MCH值27~34pg, MCH值320-360g/L (33%~37%) 。血红蛋白检测:首先进行的是血红蛋白A (Hb A) 和血红蛋白A2 (Hb A2) 的检测, 接着是Hb H和Hb E的检测, 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的Hb值, 最后检测Hb F, 正常值范围是0.5%~2.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血RBC、PLT、Hct及Hb明显高于末梢血 (P<0.05) ;静脉血WBC明显低于末梢血 (P<0.05) ;而两组MCH、MCV及MCHC无明显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不同的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临床检测结果有着较大影响传统的末梢血液采血法一般采自患者手指或耳垂, 因此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 如患者的出血速度过慢, 会导致采血费时;患者末梢血液的温度过低, 会导致溶血现象发生;末梢血液不能代表患者全身的血液情况, 易导致医生的误诊;此外末梢血液容易混入组织液, 粘住血小板, 造成血块的出现, 从而影响了血常规的检验结果[4]。目前, 临床上广泛使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 因此静脉采血法也渐渐被推广, 与末梢采血法相比, 它更加稳定和准确地反映了患者全身血液的状况, 能在短时间内采集到足够的血液, 避免了很多因素对血样的影响。静脉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和情况比末梢血稳定, 能代表患者全身血液的状况, 因此可以良好地用于血常规检测,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 静脉血RBC、PLT、Hct均明显高于末梢血液, 且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液,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末梢血WBC偏高是由于其血管管腔较窄, 且局部温度偏低, 使得末梢血液容易出现沉淀现象。而末梢血RBC、PLT、Hct值较低是由于在采集血样时, 过度挤压血管造成的。因此, 末梢采血法的血样质量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而静脉采血法则可以稳定地采集到质量合格的血液。在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中, 应当广泛使用静脉采血法, 以获得更准确的各项血液数据, 为医生对疾病的确诊提高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士峰.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9) :51.

[2]包海晓.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8) :638-639.

[3]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09 (21) :170-171.

采血方式 篇5

1 采血器材

采血器, 针头, 5%碘酊棉球, 75%酒精棉球, 标记笔。

2 采血方法

2.1 由助手牵出1只绵羊, 将绵羊放倒, 身体右侧着地, 将羊头抬起, 与身体呈90°, 交于采血者, 采血者站立接过头, 放于右大腿后侧, 左脚放在绵羊前肢前, 右脚放在绵羊只身躯右侧前。

2.2 采血者右手固定绵羊颈部, 在颈中1/3处, 迅速找到颈静脉沟, 确定剪毛部位, 用拇指固定, 右手持毛剪, 在左拇指前延静脉方向剪除羊毛, 面积为2 cm×3 cm, 毛茬尽量剪短, 依次蘸涂碘酊及酒精。对于熟练采血者, 羊毛也可不剪除, 只要用手指拨开毛丛就可以了。2.3右手换成针头, 左拇指施压, 使静脉血回流受阻而膨胀, 采血者用眼观或用右手食指点击皮肤, 确定血管隆起最高部位, 拇指食指持针, 延颈静脉纵向与颈呈45°角, 向上刺入血管内, 由助手接血, 并做好标记备用。

3 体会

3.1 该种方法具有快速简捷、操作方便、应激反应小等优点, 而且不易受绵羊个体的影响, 适用于血样量比较大的情况, 此外改进后的技术最主要是省工、省力, 熟练后可单独操作, 适合于大规模采血时使用。

采血方式 篇6

1 存在问题

1.1 皮下瘀血

1.1.1 采血点上方衣袖过紧, 压迫血管, 回流心脏的血液回流时受阻, 血液从血管针眼处溢出, 形成皮下瘀血。

1.1.2 按压方法不当, 采血毕, 棉签只按压住皮肤进针处, 而未按压住血管进针处, 或按压时间过短, 面积较小, 力量较轻, 或按压的同时捻动棉球, 揉搓针眼处, 使血管上的针眼刚粘合住又被揉开, 影响局部凝血, 加重出血。

1.1.3 采血侧肢体活动过早, 使血管内血液, 血流压力突变, 再次冲开刚闭合的针眼形成皮下瘀血。

1.2 医源性污染

1.2.1 采集血标本时试管内负压已尽, 拔针后存留于采血针中的血液不能继续进入试管或采血针尾针橡胶套回缩弹力不足, 尾针针头封闭不全, 容易使采血针的血液抖落, 污染治疗巾。

1.2.2 采血完毕后, 采血针与真空管连接处容易有残存血液, 致使持针器污染。

1.2.3 穿刺针头脱出, 尤其是多个采血管采血时, 动作幅度过大机械牵拉所致。

1.3

真空采血器吸血不畅现象, 穿刺针头贴于血管壁或采血管内无负压。

1.4 血液标本不符要求

1.4.1 溶血

真空管内的负压相对较大, 采血初始, 血液流入管底速度快, 红细胞相互撞击, 可致破裂, 临床上偶见溶血。

1.4.2 凝血

使用抗凝剂的试管, 在抽血过程中未及时摇晃, 致使抗凝剂与血液混合不充分或是血黏度高的患者

2 对策

2.1 采血前护士应耐心解释采血注意事项并严格把关, 护士应提前15min到岗, 事先开启空调设备, 提高室温, 鼓励患者脱下过紧的内衣, 避免采血处上方衣物过紧, 采集静脉血时严禁拍打采血部位, 止血带压迫静脉时间不宜过长, 以不超过40s为宜, 否则容易引起瘀血。护士在采血后尽可能协助患者压迫, 并做好示范, 按压的正确方法是以按压血管上的针眼为主, 不要揉搓。拔针后应伸直前臂, 或前臂伸直后稍稍上抬, 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顺静脉走向压迫针眼处及其上方, 范围以皮肤及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且大于两个穿刺点。不要屈肘止血, 因为屈肘会给手背静脉网回流心脏的血流增加一定的阻力, 使回流受阻的血液从血管针眼处溢出而形成皮下瘀血, 按压的正确时间中等力度至少3~5min, 如凝血功能较差或服用抗凝药物时则按压时间更长。

2.2 对于静脉穿刺困难者, 采血前将局部热敷, 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使局部静脉充盈, 易于穿刺,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者, 可稍变换针头角度即可[1]。

2.3 穿刺者在穿刺前要认真寻找好血管, 做到准与稳, 进行多管采血更换采血管时动作要轻柔, 防止针头从血管中脱出, 并反折采血针软管再从一采血管拔出插入另一采血管, 防止血液溢出, 抽毕应先松止血带, 拔出针头, 再分离采血针与真空管, 才能使采血针中的血液全部进入真空管。

2.4 抽血前应仔细检查试管, 发现吸血不畅, 在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的前提下, 调节针头方向致血液流入采血管, 若无效则更换真空管。

2.5 采集血标本时, 倾斜双向采血针采血管侧针头, 使其靠近采血管侧壁, 血液沿管壁缓缓流下, 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抗凝剂的试管采血过程中要轻摇3~4下, 致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 但不可用力过猛。

参考文献

真空采血器与注射器采血的效果比较 篇7

关键词:采血,真空采血器,注射器,效果比较

静脉血标本采集是临床护理技术常用操作。在穿刺过程中, 首先要求护士有熟练的穿刺技术, 其次使用的采血方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对采用真空采血器和一次性注射器采血这两种方式进行对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肝胆外科2 0 1 2年5~9月住院需采血化验的患者2 0 0例, 年龄3 0~5 0岁。胆囊结石1 2 8例, 胰腺炎1 2例, 胆总管扩张1 5例, 胆囊息肉1 1例, 其它3 4例。按入院时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真空采血器组 (观察组) 和一次性注射器组 (对照组) 。

1.2 方法

首先持检验单与医嘱进行核对, 准确无误。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配合程度, 评估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 再次检查真空采血管有无破裂, 管帽有无松动。操作人员洗手、戴口罩, 准备用物, 携用物来到患者床旁,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以取得配合并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暴露采血部位。戴手套, 铺一次性治疗巾, 穿刺处上方约6 c m处系止血带, 常规消毒皮肤。

真空采血器组应将穿刺针与持针器连接, 持穿刺针刺入静脉, 穿刺成功后, 固定针头, 正确选择真空采血试管插入持针器中, 血液在负压下流入真空采血试管。一次性注射器组采用5 m l注射器抽取所需血量后, 将血液顺试管壁注入试管。操作工作都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完成, 一名经过训练的护理人员负责记录时间。

1.3 效果评价

采用χ2检验方法, 通过护理人员对2 0 0例患者采血后情况的记录, 将比较方法分为采血所用时间、一次穿刺成功数、标本合格数、医务人员被污染次数、患者穿刺后不舒适人数。见表1、表2。

2 结果

由表1和表2可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采用真空采血器法抽取静脉血, 采血时间短,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 患者不适感降低, 满意度提高, 标本合格率高, 医务人员被污染率低。

3 小结

3.1真空采血器采血简便、节时, 采血时血液直接流入真空试管。采血后的采血针无需清洗, 毁型后焚烧处理, 节省了护士对物品终末处理的时间[1]。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血液标本后, 需要拔出针头, 再注入采血管中, 整个采血过程增加了时间。

3.2真空采血器采血针静脉穿刺, 针尖锋利容易进针, 只需用胶条固定, 采血管是真空负压管, 血液在负压下流入真空采血管, 达到所需血量后, 松开止血带, 嘱患者松拳, 以干棉签置穿刺点处迅速拔出针头, 按压局部。患者的疼痛不适感下降, 避免了重复穿刺, 操作方便。一次性注射器采血, 注射器针体长、斜面大、进针阻力大, 穿刺时灵活度差, 护理人员需要同时完成进针和回抽动作, 操作起来较复杂, 从而影响穿刺成功率[3]。

3.3采用一次性采血针组合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样本后, 形成了全封闭系统, 保护了护理人员, 减少了院内感染的机会。而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血液标本后, 需要拔出针头, 过程中易致血液外漏, 再注入采血管中, 可能污染护理人员。抽取血液样本完毕后, 再处理注射器的针头时, 会因操作匆忙不慎刺伤护理人员的手。

3.4真空采血器采血针密封性好, 保证血样不混入空气;而注射器乳头和针头衔接不够紧密, 在回抽时活塞会带入一些空气, 气泡和血液一齐注入试管, 容易引起溶血[2]。在抽取血液样本后, 为防止凝血, 常因血液注入采血管时要迅速, 会使血液分配不够精准, 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精准性。

3.5真空采血器采血减少患者的不适与痛苦真空采血穿刺成功率高, 采血量准确, 标本合格率高, 重新采集率低, 因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了不适。

根据临床实践证明, 采用真空采血器采血, 在抽血时间、工作人员污染概率、血量合格人数上优于一次性注射器采血, 并且患者疼痛小, 易固定, 对血管选择余地大, 安全无污染, 操作简便快捷, 患者易接受, 临床易推广[4]。

参考文献

[1]张乾芳.小儿真空负压静脉采血的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 2006, 36 (4) :3.

[2]邓雪霞.一次性采血针与注射器抽取静脉血效果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1) :78.

[3]周丙梅.2种不同采血方式效果比较[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12 (2) :112 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动静脉采血技术 下一篇:临床静脉采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