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建设规划方案(精选6篇)
篇1:校舍建设规划方案
中学校舍建设方案
一、主要项目:新建女生公寓、公共厕所、运动场跑道,购买学生床、柜子,安装太阳能。
二、学校基本情况:本校是一所初中学校。现有占地面积33350m2,建筑面积6220m2.学校主要服务18个村2.6万人口子女的初中教育。学校目前有10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41人。在校学生总数430人,其中住宿生430人。
三、学生校舍建设的必要性:
1、新建女生公寓:学校现有宿舍1505m2,每个寝室住学生15人左右,学生住宿比较拥挤,加之每个房间又无洗漱间、无厕所、无洗澡间,离学生公寓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另外男女学生住在一栋楼上也不变于管理。
2、新建公共厕所:学校现有厕所120m2,修建于1984年,距今快30年了,由于年久设施老化,加之又不是水冲式的,属于老式的旱厕所,一到夏天臭气熏天。
3、新建篮场及跑道:学校现有运动场200m跑道,跑道没有下水道,跑道上面是土和煤渣,一到下雨跑道就积水,学生很长时间都上不成体育课。
4、购买太阳能、床、柜子:主要用于学生公寓配套。
四、校舍改造投资计划:
1、计划总投资:255万元。
2、付上年欠款:13万元。
3、前期费用:22万元。
4、实有投资:220万元。
5、具体投资项目及资金:
项目
面积及数量
金额
选址
备注
女生公寓
1025m
212万元
教学楼与宿舍楼间
三层全框价结构
厕所
120m2
15万元
教学楼西原厕所处
水冲式
跑道
约300m2
70万元
学校原跑道
硅pu篮球场
太阳能
5千升
7万元
女生公寓
集成版太阳能
学生床
108张
4万元
女生公寓
钢制
学生柜子
216口
4万元
女生公寓
钢制
合计
1445m2
220万元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专班。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总务主任、学校办公室主任为组员。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正常运转及全程监督。
2、严格管理程序,严肃办事纪律。该项目的所有程序都将按有关规定执行,规范操作,公开招标,充分发挥该项目资金的效益。
3、确保安全,不出事故,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分两步实施即先修女生公寓,该公寓是一块空地,实行封闭管理。再到明年暑假建厕所,修跑道。
4、确保工期和质量,按期投入使用。学校专班人员将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学校将积极配合工程的需求,为施工方搞好服务,确保工程的进度。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5、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好审计工作。
六、建设工期:2010年11月------2012年8月
篇2:校舍建设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标准校园校舍为目标,全面推进我州中小学校园校舍的标准化、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校舍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师生安全、推进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物质保障。
二、标准化学校应具备的条件
经过生源预测,布局调整,长期不能撤并的,规模即班级数量、学生数量稳定,上下不差20%的学校。
三、工作目标
(一)校舍安全工程
1、校舍安全设防达标。按照国家校舍安全工程方案的要求,对每栋校舍进行排查鉴定,该加固的必须加固,不能通过加固改造达标的和加固费用超过新建成本70﹪的校舍必须重建。
2、校舍的消防、防雷、门窗、扶手等安全设施达到建筑设计要求的安全运行标准。在抗震设防达标的同时,其他安全要求全部达标。
3、消灭D级危房,改造C级危房。用3-5年时间,改造加固C级危房;用1-2年时间,翻建D级危房。
(二)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
4、校舍面积达标
①校舍生均面积达标。城镇校舍按20xx年国家标准执行,农村校舍按20xx年版国家标准执行。
②各室使用面积达标,各室面积按校舍建筑年限的标准对照。各室的数量按新标准要求执行。
5、校园占地面积达标。县市政府所在地按城市新标准,乡镇按照新农村标准。
6、校园绿地面积、绿化植物品种达标。
7、校园场地、常设器材达标。
8、学校其他建筑物、构筑物达标。
9、供水、供电、供热等大型设备的安装运行标准化。
四、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州和县市政府要把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协调发改、财政、建设、规划、土地、环保、消防、市政、气象等部门,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
2、充分利用国家初中改造项目、校舍安全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等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
3、加大财政投入。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等资金主要用于校园校舍建设及大型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等,并鼓励社会集资、赞助。
4、落实优惠政策。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均予免收,各种入网费全免。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从支持教育发展的高度上予以免收或减收。
5、各县市要制定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计划,大的县市每年要有3-4所,小的县市2-3所。本着先易后难,先多后少的原则,加快建设速度。
6、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延边州关于加强校园校舍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落实“五制”,保证规划科学,设计标准,施工规范,质量优良,造价合理,工期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
7、健全组织机构,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州、市政府成立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可由校舍安全工程小组兼任)。配齐配强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加强学校总务后勤人员培训,努力提高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的管理水平。
五、创建方法
1、由各学校申报,县市专家组论证,领导小组审批,编入县市创建计划,报州创建小组办公室备案,年终由县市专家小组初审,领导小组认定,报州专业小组审定,州领导小组批准。
篇3:谈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技术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方法,抗震加固技术方案
0引言
中小学校舍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学校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建筑。
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6.0.8条规定: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因为资金和规范的限制,既有的中小学校舍有相当一部分都未达到标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和“普九”早期建设的校舍,问题更为突出。对既有校舍改造、加固,使其符合GB 50223-2008中的设防标准和规范要求,是校安工程的主要内容。
本文拟针对不同的中小学校舍,采取不同抗震加固技术进行比较说明。
1中小学校舍建筑工程特点
中小学校舍建筑多为砖混结构或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其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的最大区别就是其使用空间相对要大的多,普通教室建筑面积为60 m2~100 m2,开间一般在8 m~10 m,整体刚度大大降低,地震时受到水平地震力作用容易破坏或坍塌;另一方面,中、小学校舍为保证日照,多设计为长外廊式,进深方向较小,结构整体的联系不稳定。同时为了保证房间采光,大部分中、小学校舍多采用大面积的门、窗,从而削弱了墙体之间的连接,也影响其抗震性能。
另外,学校人员密集,中小学生年龄小,各种知识和经验很少,自救、逃生能力差。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极易恐慌,产生拥堵,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及时疏散,导致人员伤亡。
2现阶段几种常用的抗震加固技术方案
目前,针对校安工程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每种抗震加固技术各具优缺点,因而也各具不同的适用范围,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2.1 增设构件加固法
增设构件加固法包括增设抗震墙或翼墙加固法、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法、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固法、增设支撑或支架加固法等。
1)增设抗震墙或翼墙加固法。
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墙体间距和墙体的抗震承载力一般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当基础结构有富足承载力,或房屋刚度较弱、明显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扭转效应时可采用此方法。该方法是使新增的抗震墙在地震时承担主要的地震应力,减小结构变形。增设抗震墙时需注意处理好新旧结构的连接,特别要避免对原结构构件造成过多的损伤。此外,因为增设抗震墙有可能造成薄弱层的转移,因此要充分考虑加固后结构刚度的均匀性。还有就是,新增抗震墙基础埋深要符合规范规定。
此法优点是结构计算简单,应力分配合理、刚度强度高、施工相对简单。缺点是新增构件重量大,基础施工比较复杂,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振动很大,工期相对较长。
2)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圈梁加固法。
当原有结构的纵横墙连接较差,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时,可在适当部位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和圈梁。新增圈梁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墙圈梁也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代替。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法,要求柱应与原有墙体可靠连接,与圈梁、拉杆连成整体或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可靠连接。新增设圈梁尽量在楼、屋盖的同一标高闭合,遇到在阳台、楼梯间等圈梁标高变换处,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在适当部位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和圈梁加固,可大大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其缺点是施工过程中噪声大,工期长。
3)增设支撑或支架加固法。
当房屋跨度较大,刚度较差时,可增设型钢或钢筋混凝土的支撑或支架,进行抗震加固。增设支撑或支架加固法对加固用材料有很高的要求,其抗压强度和延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采取该加固措施时应控制层间位移和提高其变形能力。其优点是布置灵活、支撑重量较轻、易于平行作业,结构的强度和延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缺点是在往复地震力作用下,构件易产生屈曲破坏,耗能能力相对较弱,一旦破坏必须替换。
2.2 增强构件加固法
因为建筑物结构的不同,有的建筑无法新增构件加固,也可以对原部分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提高原有构件的承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外粘型钢加固法:该方法是将型钢用灌浆或焊接等方法外包于构件外边缘,通过约束原构件使之与原构件共同承载,能较大的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该方法适用于原构件截面尺寸不允许增大,却要求较大幅度地提高承载能力的混凝土梁、柱等构件的加固。其优点是现场工作量较小,施工简便,结构自重增加较小,构件截面尺寸变化不大,构件的单向承载能力、刚度和延性都能得到较大改善。
2)粘贴钢板加固法:该方法与外粘型钢加固法相类似。适用于对钢筋混凝土大偏心受压、受弯和受拉构件的加固。
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该方法是将纤维或其制品做成的复合增强材料采用高性能粘结剂粘贴在构件表面,进而提高构件的抗震能力。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构件的加固。优点是:材料强度高,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外形和尺寸;操作简单,施工周期短;加固施工时噪声小,不增加荷载,对原有结构进行保护。
4)面层或板墙加固法:面层加固法是在砌体墙一侧表面增抹一定厚度的水泥砂浆或钢筋、水泥砂浆的加固方法;板墙加固法是指在砌体墙一侧表面浇筑或喷射钢筋混凝土的加固方法。当原有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面层或板墙加固法。该法施工前要求原墙面必须清理干净,原墙面碱蚀严重时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已松动的勾缝砂浆应剔除。抹面层砂浆、浇筑或喷射钢筋混凝土前对原墙体要充分湿润,并刷一道素水泥浆,面层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养护。
2.3 隔震、耗能减震加固法
1)隔震加固法是将隔震技术应用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在适当部位设置隔震层,限制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的强度,可极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度。采用隔震技术加固有诸多优势:a.相对于前面几种加固方法造价较低;b.施工作业仅仅在地下室或一层,基本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生活;c.对原有结果损伤很小,工程量不到传统加固办法的1/10;d.安全储备高,通过技术分析可知,加固后的建筑抗震能力明显提高,上部建筑的地震力大大降低,通常可以降低3倍~4倍。
应该注意的是,穿过隔震层的配管、配线等需采用合理的柔性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2)耗能减震加固法是通过在结构某些部位增设耗能阻尼减震装置以减小结构地震反应,是抗震加固的一条新途径。大量试验表明,耗能减震结构能大大减小地震反应,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可减小40%~60%。相对于传统加固方法,耗能减震结构造价低、施工简单。
3校安工程抗震加固技术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作程序:检测鉴定→方案论证→加固设计→施工、监理→验收。
1)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 5002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检测鉴定;
2)抗震加固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结果鉴定报告具体确定,在加固过程中要注意不影响使用功能;
3)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低碳环保,尽量减少对教学、生活的影响;
4)加固的总体布局,要符合《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细则》《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技术指南》《山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扩建与加固技术导则》等文件规定;
5)加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要使加固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避免产生新的结构薄弱面;
6)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可靠连接,新增设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
7)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方案更要针对不同校舍、不同单体建筑的具体情况来制订。
4校安工程抗震加固技术方案选择
中小学校舍每个学校、每个建筑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抗震加固技术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认真进行经济技术的比较,选择科学、合理、先进的加固方案,要符合经济性、科学性、先进性等要求。
5把好设计关、图审关
合格的设计文件,是施工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所以设计单位不仅要严格依照规范进行设计,也要合理创新,更要针对性强、要对具体工程有指导意义。每一份图纸,图审后还难免存在与实际不符的地方,所以设计人员要经常亲临施工一线,发现问题指导施工。
6抓好施工阶段的每一个环节
1)严格审批程序,保证各有关参建主体的合法性、程序的合法性,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每一道工序完工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自检,自检合格报监理验收,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明确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要明确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点,施工中要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来实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合格。
7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震灾害的预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中小学校安工程的实施,是进行抗震减灾的一部分内容,是既有建筑抗震改造的开始。
在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按现行规范标准,加强新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2)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抗震检测鉴定,科学地选择加固改造方案,使之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
[2]GB5002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3]JGJ116-98,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4]李珠,岳俊峰,石峰,等.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J].施工技术,2009,38(5):21-22.
[5]曹炳政,朱春明.消能减震技术在某既有综合楼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4):1-2.
篇4:谈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69-01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保障。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舍、实验室、操场、食堂、多媒体、计算机、桌椅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其中校舍是学校办学的最基本条件,校舍建设的质量和标准不仅关系着教育教学活动能否正常组织进行,使关系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可以说,校舍建设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的现状
学校校舍质量是一件关系到广大师生生命安全的大事。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中小学仍存有1200多万平方米危房,这些危房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农村、山区等边远地区,这不仅给中小学师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也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危房加以改造,是举办学校最基本的条件要求,是衡量重视教育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准。
学校校舍的新建与改造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标准,提出了加快建设“初中工程”等学校建设重点工程,并严把质量关,杜绝问题工程出现。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避免因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问题出现,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扎实推进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提高责任意识,加强统筹领导。加强对建设校舍建筑材料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坚决杜绝问题工程。
据有关资料介绍,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规划资金100亿元。2008年底,中央新增84亿元资金,用于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和特教工程建设。预计新建农村初中校舍面积84万平方米。
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从2009年起,国家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二、对校舍改扩建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规划和管理。根据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的现状,结合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科学可行、覆盖现有危房的改造规划,以确保工程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充分重视校舍建设中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应坚持“建筑安全、功能齐全、满足需要、就地取材、美观大方”的原则,严格执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和国家有关建设规范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安全、安静、便利、卫生等因素,有利于防灾和安全疏散,重点做好建筑项目的走道、楼梯、安全出口等关键部位的设计工作。考虑到学校人员密集、社会高度关注师生生命安全等因素,各地校舍的建设和抗灾标准应适当高于当地般建筑的标准,在特殊时期可作为公众避难场所。
第三,把工程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工程进度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严禁以追求进度为由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确保“初中工程”的施工质量。坚决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偷工减料、压低造价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努力将“初中工程”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施心工程”。
中小学的校舍安全工程事关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各地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财政支持、分类安排,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标准建设、规范管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的工作思路,集中时间、人力、财力,逐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为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铫永强,基于规模经济视阈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3)
篇5:校舍建设规划方案
新塬乡新塬初中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新塬初中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位于新塬乡新塬街100号,创建于1966年。学校现有教学班13个,学生968人,其中寄宿生689人,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学校占地面积679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15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22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740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550平方米。但因教学及生活用房紧缺,造成学校班额过大,校外租房住宿学生较多。
二、项目建设规模
1、建设内容:新建砖木结构平房780平方米,其中教室210平方米,学生宿舍、食堂各2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70平方米。
2、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39万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资金29.3万元,市县自筹9.7万元。
3、建设期限:2008年4月开工,2008年12月竣工。
三、项目建设效益
篇6:灵武市西渠小学校舍建设方案
银川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年五月
一、灵武市教育事业概况
二、郝家桥回民小学西渠教学点概况
三、郝家桥回民小学西渠教学点校舍建设的必要性
四、建设项目及规模
五、资金来源
六、社会效益
一、灵武市教育事业概况
我市现有学校4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30所,在校学生数38338人。“两基”工作已于1998年通过区人民政府达标验收,2002年10月又通过了复查验收,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大历史性跨越。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相对而言较差,经济相对落后,受自然条件制约,生态环境脆弱,加之我市地方财政拮据,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教育基础薄弱,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这项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平衡。
二、郝家桥回民小学西渠教学点概况:
郝家桥回民小学西渠教学点地处郝家桥镇西约3公里处,吴灵青公路旁,交通十分方便,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覆盖生员包含西渠村的幼儿上学,辐射半径大约2.5千米,现有人口2500人左右。我校始建于1984年,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人,教职工12人,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和学历合格率均为100%。学校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6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86平方米。
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扎实实进行课程改革,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思想,以“民主管理、科研兴校、特色办学”为办学
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2010年3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2009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10年5月,被评为全区德育示范学校,2009年9月,被自治区评为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
三、郝家桥回民小学西渠教学点校舍建设的必要性
西渠小学属于原郝家桥学区管辖下的村完全小学,2007年,第二轮学校布局调整后,由于种种原因,该学校没有被合并,划归现在郝家桥回民小学管辖,由于年深日久,风雨侵蚀,建筑材料老化,周边房屋及路面均已高于学校,造成墙体潮湿,地基腐蚀情况严重,墙面脱落,墙体裂缝日增,椽、檩已遭虫蛀,造成房顶塌陷,遇雨天就会漏雨,校园内排水不畅,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西渠小学的校舍建设,既是为西渠村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灵武市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西渠小学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校舍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现状。由于学校危房情况日益严重,群众对新建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只有新建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四、项目规模
建设面积为10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800元,概算
投资180万元。
五、资金来源
争取校园安全项目资金180万元。
六、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安全员半年个人总结报告02-11
个人安全工作总结报告02-11
安全员实习个人总结报告02-11
安全员先进个人总结02-11
食品安全总结个人报告02-11
银行安全保卫个人先进02-11
学校安全工作先进个人02-11
销售管理培训心得-杨林02-11
企业安全员先进个人02-11
3g通信基站建设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