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的中文词范文

关键词:

第一篇:牛津中的中文词范文

王力宏牛津大学演讲中文译稿

谢谢在座的各位,谢谢晚来的同学,也谢谢你们悄悄的进来。

今天开始之前,我想要先为四川地震的灾民们以及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的受害者们默哀。让我们用一分钟时间,为他们祈福。

谢谢你们。

尊敬的各位牛津大学辩论会和牛津大学亚太学生会的同学们,万万想不到会以这样的方式跟你们相聚。没有吉他和二胡,没有夸张的舞台装也没有“火力全开”头。不过上周确实在伦敦的O2体育馆表演过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呢。 但是,从各方面来说,这些跟我们今天的话题都有密切的关联。那就是-介绍华流音乐。

其实无论我喜不喜欢,我都被认为在代表者华流音乐以及电影。那么今天,我就要来做一次“国情咨文”报告了。但是,这个“国”不是牛津,而是东西方的一个联合体。我想跟你们聊一聊,我们在将华语音乐引入西方社会方面所做的事情,无论是成就,还是不足。我都会坦诚布公。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给你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记:软实力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它同我们每个人的相关程度。 软实力这个词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概念是由Rhodes Scholar 和牛津校友Joseph Nye 提出的。

被定义为一种“吸引”和“说服”的能力。

Shashi Tharoor 在最近的一次TED演讲中把它定义为“一种文化让其他文化在听了他动人的故事之后受到影响并爱上这种文化”的能力。我很喜欢这个定义。但是我想用贴近你们在做大学生们的方式来解释这个词。在我看来,东方跟西方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两个大一刚入学的新生舍友。

两个几乎陌生的人,突然来到同一个屋檐下,其中一个总是怕另一个会跟他抢洗澡的时间,或者在他想要学习的时候大开趴体。

这种关系很可能就变成跟地狱一样了,不是么?“我的室友是极品”的故事大家都讲得出来。这些事我都有耳闻。还有我知道牛津这儿的很多同学都一人一间的对吧,但是,在我刚上威廉姆斯学院的时候,我并不幸运,而且人身安全堪忧。 哇,你还真的是我们学校的!好吧,好棒!

我当时就有一个这样的极品舍友,让我们暂且叫他frank。这个frank 就是那种好像除了抽大麻没有别的爱好的人。而且他每天都抽。

他床底下有一个两英尺长的烟斗,持续不断的得点着。给在做讲中文的同学们形容下,就是他每天会对着那个烟斗火力全开

好吧。我可能在这点上算是跟Bill Clinton 相反吧。Bill Clinton 是那种“我试过大麻,但我不上瘾。”我不抽大麻,但是我每天都在吸啊吸,而且还是二手的。奇怪的是,只要我在我们的卧室里,我最后都会稀里糊涂地上课迟到。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当时就是那副吸了大麻的样子,嘿,已经十点了吗?

你们中有多少人有过frank那样的舍友呢?或者,你们也像他一样。所以有一个室友可能是一场灾难的开始。但也可能会酿造一段非凡的友谊。Frank第二年就辍学了。于是我换了两个新的舍友,Stefan 和 Jason。如今,我们三个是铁哥们。 回过头来看我的那个类比,我们东方和西方的舍友。是应该成为frank那样的存在,还是想像Stefan 和 Jason那样呢?我认为在当时当下,在2013,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后者。我们应该, 我是说,我想在这一目标上我们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对吧?

那么,回过头来,正视我们在现实中的处境。看看最近的新闻头条:《外交政策》杂志上的,“中国的受害者情节:为何中国领导人如此猜忌美国”或者法

新社的财经杂志《彭博商业周刊》上说,“没错,中国军队正在测探你。”这个特别逗,我来给你们展示一下这封面。是的,特别恐慌有木有!方向那对的吧,嗯,对的。当今对于中国有太多的负面东西。恐华情绪很严重。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仅是一种误传同时也是一种误导。这是很可怕的,超级可怕。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西方的呢?我们对西方人的称呼五花八门。大家熟知的有:香港人叫他们“鬼佬”,字面上就是“老妖”。大陆人叫他们老外,字面上就是“蛮夷”。还有台湾人叫他们“红毛”。还真说不完呢。这看上去像是能发展成一段最佳友谊的舍友关系吗?我认为我们得治治病。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强大,看清楚应该相信什么这一点空前重要。因为,归根结底,这就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坐在这里的原因:有能力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国当然不能通过那些新闻头条来定义。也不只是所谓的特殊政策下快速增长的经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工厂,也不仅仅是未来超级大国。中国的意义价值远大于此。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奇故事的民族。作为中西两种文化的共同产物,我特别想要帮忙在两种文化之间培养起一种互相的理解,建立起一种很美好的情谊。

但凡事都有两面,所以我认为这背后蕴含着一个亟待讲述的爱情故事。我说“爱情故事”不完全在说笑。因为我相信,这些关于爱的故事能够拯救我们,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通过流行文化修复东西方世界的关系。好宏伟的计划有木有啊!我会想办法讲明白的。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过,在音乐的世界里,沟通时无需语言的。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人心的力量。通过发扬艺术,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其他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在这个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不甚宽容的年代,我们需要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更好的了解彼此。联合国秘书长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音乐。这一点我很赞同。音乐和艺术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音乐和艺术的力量能够帮助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包容,友谊和爱来驱逐因为无知的仇恨而产生的恐惧。在不同文化之间推广音乐这一点上,我自己的童年时期的经历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我在纽约的罗切斯特长大,几乎不会说中文。我连“台湾”和“泰国”这两个词都分不清楚。那是真的!我那时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直到我上了三年级,有一天在操场上,不可避免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因为中国人的血统,我第一次被人嘲笑了。当然一起玩的小孩都会互相戏弄开玩笑,但这次绝对不同。这点当时我立马就感觉到了。我们暂且管那个孩子叫Bryan M吧。它开始嘲笑我说,中国人,日本人,脏膝盖,快来看。(英文还押韵)你们居然还笑,我太受伤了!好吧,我只是开个玩笑。我依然能够记得我当时的感觉。我感觉特别丢脸,特别尴尬。

但是我当时跟着所有其他人一直在笑。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感觉好像灵魂出窍一样。好像我能够和操场上其他美国孩子一起嘲笑中国人,我就是他们当中一员了。这种想法可取吗?当然不可取,而且是大错特错。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件残酷而现实的事实。我属于一个少数群体,但那绝不是最后一次。在那个时代的罗切斯特,亚洲人口特别少,几乎之占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一。

我当时心里很乱,我很想把bryan 打一顿。他让我陷入那种窘境,因此我也要让他难过。但是他身材比我壮,出手也比我快。如果和他打架,我一定会被揍

得更惨。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所以我就忍了下来。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也没发泄什么感受。一直自己忍着,想让他们烂在心底就好了。后来慢慢地,这些感受在音乐里竟然十分巧妙地把我治愈了。我那个时候对小提琴,吉他,鼓都越来越得心应手,当然不是巧合。我渐渐发现,当我演奏或者唱歌的时候,其他孩子便会忘记我的种族或我的肤色。而真正接受我,了解真正的我,哪怕只是一小会。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我跟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我也对世界充满感性的好奇和想象,我也需要爱。

到了六年级的时候,猜猜谁拉我加入他的乐队当鼓手?对,就是Bryan,我答应了。于是Bryan跟我一起,组成了我们小学的摇滚乐队:涅槃乐队。是真的我没开玩笑。我们的乐队在科特柯本的涅槃乐队之前就有了。所以后来涅槃乐队出道的时候,我跟Bryan还嚷嚷,嘿,他盗用我们的名字!所以在那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音乐的迷人之处。当然这迷人之处也是我至今热爱音乐的原因之一。那就是,音乐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能让我们那么快就看到彼此的相似点,而不是那些不同之处。后来上了高中,我学到了更多,音乐不仅仅能够沟通彼此,就像我跟Bryan通过音乐结缘一样。它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影响他人,激励他人的力量。

Sam Wayne是我们学校的门卫。他是越南侨民。几乎从来不说英语。Sam在我们学校做了二十几年的清洁工,擦地板,扫厕所。却从来没跟学生们说过话。学生们也从不跟他说话。但是一天,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音乐节前夕,sam找到我,手里拿着一封信。我吓坏了,心里琢磨,门卫sam找我会有什么事?于是他递给了我那封我至今保存的信。一看就是用颤抖的手写下的潦草字迹。全都是大写字母,信上写着,我在这个学校当了那么多年门卫,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担纲主唱的亚洲男孩。我今晚要带我六岁的女儿来看你的演出。因为我想要她看到,我们亚洲人也可以带给人好多正能量。我真的被那封信震惊了。十五岁的我当时就惊呆了。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音乐如此重要。

在Bryan那儿,他让两个本来是敌人的孩子成为了朋友,然而在sam这里,音乐的意义超过了个体的范畴,达到了一个更好的层次。音乐以我想不到的方式影响到我甚至完全不认识的人。我从头至尾对门卫sam的感激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他真的算是帮助我发掘人生目标的人之一。我从来不知道我的一个小小的行为,能够对这样一位甚至从来不说英文的越南侨民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流行文化,音乐以及任何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包括电影,电视剧,他们都是如此的重要,连接着我们。比如Bryan和我,又真的在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东西方的联合体,是存在一种软实力偏向的。东方和西方这两个“舍友”之间的软实力交流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没有在中国很红的英文歌呢?当然有。英文电影呢?那就太多了。多到中国不得不限制好莱坞电影的引入,来给本土电影制造些成功的机会。那么反过来,又在西方很红的华语歌曲吗?观众:江南style!王:哈哈,没错,还有电影。比如卧虎藏龙,那也是十三年前的事了。我觉得这当中有一种不平衡存在。我认为这是一种软实力赤字,就这么叫吧。当我们放眼这个方向的时候,也就是说,西方对东方的影响远远大于东方对西方的。原谅我这里把东方和西方这两个词用的这么随意。因为这比说,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讲中文或讲粤语的地区,这样的话方便点。我在使用一种概况化的表达方式。希望你们能理解。

这种在流行文化影响方面的不平衡其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试想在任何一段健康的关系中,无论是友谊还是婚姻,双方彼此努力去了解对方都再重要不过了,

对吗? 这种软实力交换需要一种平衡。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作为中国流行文化大使,我必须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软实力赤字?是因为华语音乐真的很烂吗?求你们了别回答这个问题。我看得出你们当中肯定有人在嘀咕:别发牢骚了!写首劲歌吧!鸟叔不就做到了吗?事实上这背后是有点道理的。一种说法是,我们所创作的内容,没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为什么就没有呢?那么,我们以韩流音乐为例。韩国的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他们的眼光是面向世界的。事实上他们也必须面向世界。而华语流行音乐,仅凭借在中国国内发展以及在华语国家和地区举办巡演,就能够坚挺下去。而中国,正是由于是一个泱泱大国,市场潜力巨大,又有着160万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华语音乐确实有内化和固步自封的倾向。

所以华语流行音乐缺乏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敏感性这一观点是成立的。不过我认为这一议题的另一方面,更为有趣,更发人深省也更为真实。那就是西方听众并不熟悉华语音乐。因此并不懂得如何去欣赏华语音乐。哦好伤人啊!

我之所以认为这种论调其实站得住脚,是因为我本人恰巧有过这般经历。因此我对“西方人如何学着欣赏华语流行音乐”这个问题还是要一定发言权的。在17岁之前,我是一个身处美国的亚洲小孩。17岁之后,我变成了一个身处亚洲的美国孩子。情况完全颠倒了过来。

以前我是听着Beatie Boyz, Led Zeppelin,枪花长大的。但是到了台湾之后,我常边听音乐边想, 这音乐怎么一点节奏感没有!华丽的吉他独奏在哪里!所以,作为一个在亚洲的美国孩子,我刚开始接触到华语音乐的时候心里的想法是,这音乐太逊了,我不喜欢。我觉得这些歌都太不给力了。制作价值太低。这些歌手就是没有Axl Rose (枪花主唱)或者Mariah Carey 那么会飙高音。直到有一天,我听了人生中第一场华流演唱会。是庾澄庆,哈林。在台北音乐中心的那场。当他表演时,我看到台下观众脸上的表情,眼神 和他们对音乐的那种热烈响应。我总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并不是华语音乐缺少什么,而是我不能够正确的聆听和欣赏它。看到台下的人群跟着哈林一起唱并且完全沉浸在他的音乐里的时候,我顿悟到,我起初没有很好的理解。我现在应该开始学着如何领悟它们。如何用“当地的”耳朵去听音乐。我开始解构,分析,是什么让华语听众对某种旋律,歌曲的结构或者歌词产生共鸣。在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真是路漫漫,至今我还在学习中。

而从某刻开始,我不仅能欣赏华语音乐了,而且能够开始做出自己的贡献。开始尝试和创造自己的风格。作为外观者,每个人都会这样。如果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你总是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奇怪。你总会觉得别人是异类。他们是怎么了?怎么会听这些东西?而我想说的是,只要你跨出去一步,就会有收获。并且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这是能够做到了。作为华语音乐大使,我一直在努力让人们开放接受,那些也许最初听上去并不喜欢的音乐,那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减少这种流行文化中的不平衡呢?

比如说,为牛津亚太学生会做演讲,或者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开演唱会?但说真的,其实我觉得这种不平衡的趋势,正在开始发生微妙的,缓慢的,小心的,谨慎的变化。你们能够看到目前中国有很多跨文化的交流,外商渐渐视中国为宝地,近年来不乏很多跨国公司和合作成果,钢铁侠3,无数部变形金刚,生化危机……真的已经形成一种世界流行文化了。这正是我期待看到的,也是我最近专注的内容。之前我们有日流,韩流,华流,现在这种世界流正在慢慢兴起。这就是世界流,我觉得。。。是的,我很喜欢这么个说法,就是世界流并不是世界音乐,

不是像。。。HMV之前有一个类别叫世界音乐。有点像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课程的分类方式。

但世界流不是这样的,这个概念打破了陈规旧俗,冲开了艺术上那些一直阻碍在我们之间的界限。这就像一个大熔炉,一个马赛克拼图。如果我们仔细看,是可以领略到每种文化的不同风格和特色的。那么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听到“世界流”音乐呢?并不存在这样一本世界流音乐杂志或一个平台,很不幸,当然这些是应该有的。

不过还好,我们有互联网,比如油管就是一个推广世界流音乐的中坚力量。苏珊大妈是通过英国达人秀走红的,她的成功不是通过唱片公司或者音乐圈的网络,而是走的草根路线。江南style也是一个很棒的范例,能成为一种掀起全球狂潮的文化现象。所以世界流,意味着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文化,能让全人类共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共通点。

于是今天,我的号召是什么呢?我想要帮助推进东西方之间的多元文化交流。这一点我想我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但是如何做到呢?我觉着吧,你们都可以出道嘛,这样就好了。我开个玩笑。不过如果成为歌手真的是你想做的事情那就另当别论了。我在此,号召各位,请务必在东方与西方横亘的隔阂间,建立一种室友般的情谊。并且能尽所能及的保护这份情谊,珍惜它,拥有它。千万不要千里迢迢从台湾跑来牛津大学当交换生还一天到晚只和中国学生聚一块。你说你这是干嘛对吧?这些事你在武汉,在南京,在老家的时候都能做对吧。

那些标题党,那些陈词滥调,那些超民族主义,别买他们的账。你应当学会自己判断,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研究东西方。把一件件来龙去脉搞清楚,独立思考,对那些天花乱坠的东西不要偏听则信。要是哪一天,你能做到漠视政府的鼓吹,忽视媒体的通稿,据理力争只为真理,动用“批判思维”的武器,是不是就能建立起那份情谊了呢?到那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不再是隶属于某个种族或是国家的无脸人?我们当然能做到。这是目标,也是理想。这是浪漫艺术家和音乐人亘古不变的初心。也是我想要极力撮成的一种情谊。正因如此,音乐和艺术的力量才这样强大,这样真切。正是这些力量让横亘期间的壁垒土崩瓦解。那些我们在彼此之间人为制造的隔阂,政府或者国籍,肤色。黑色,棕色,黄色和白色,无论哪一种肤色。也是这些力量让我们能够单程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梦想。最终我们就会发现,“远东”也并没有那么遥远。西方也并非都是蛮荒一片。

通过了解彼此的流行文化,探到彼此的内心,触碰彼此的灵魂。如果你们正想踏上这条贯通东西的征途,我诚挚的邀请你们和我一起加入这场奇幻之旅。作为在这条联通东西方之间的路上还算有点经验的人,我为你们准备了一只合集的卡带,里面收录了十首我爱的华语流行音乐。看,你们感受一下。本来今天我是给你们每人准备了CD的,但是我的团队好心提醒我说,这么做是不合法的。作为专业的专辑制作人,我可不能做这种事。不过这里的链接还是很好用的,因为这样你们还能看到这些歌曲相应的MV。

这10首我最爱的歌曲,来自不同的很棒的中国音乐人。我们就从他们开始了解入手中国的流行音乐吧!我觉得这些音乐人都很棒,希望你们也能喜欢。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现在置身于牛津大学校园,真的让我不由的回忆起我在威廉姆斯大学的那段时光。当我回首那四年,我发现最值得回忆的,就是于室友Stephan Papiano和Jason Price共处的时光了。事实上呢,Jason就在观众席中。

他专程从伦敦赶来看我。我在想,刚开始大家还是陌生人,我们对彼此不了解,有时候我们还会抢淋浴,甚至互相侵犯别人的隐私。但是我一直喜欢听Stephen讲他在一个希腊家庭里成长的故事。还有他眼里原汁原味的希腊菜应该长什么样子。或是Jason的故事,说他渴望以做小提琴为生,生活在意大利的克雷默那,像安东尼奥特拉迪瓦那样,而他的梦想后来真的实现了。

多年之后,我都无法忘记,我第一次拉“Jason Price”手工制作的小提琴时的场景,还有当时我内心的触动。他们也总是那样聚精会神,十分尊重的倾听我的成长故事,如何在一个中国传统家庭里长大。我的父母很严格,一直逼我学习。我们会互相分享各自的故事但是我们之间的纽带系的最牢的时候却是当我们单纯的围坐在一起听音乐的时候,我真心觉得我们的例子,就是东西人互相理解并和谐共处的典范。因此,这就是为何我今天要与各位分享中国的音乐。因为据我所知,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让友谊地久天长。而这份友谊超越了所有的界限,让我们真真切切的了解彼此,展现最真实的自己。

谢谢大家!

第二篇:戏剧故事表演在小学牛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究

浦东新区 高南小学 顾晓萍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使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趣,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 在最近几年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并实践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发现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教学法便是戏剧故事表演。 戏剧故事教学法定义:戏剧故事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把词、句情景化、戏剧化、卡通化、故事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量去创造“真实生活”的情境、并让学生藉由扮演戏剧故事中的假想人物角色,来进入浩瀚的故事世界当中,重点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的情况中,让他们在其中去检视与学习更多相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戏剧故事教学法优势分析:它结合了故事教学和戏剧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了空间,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创作戏剧故事时, 教材不是惟一的剧本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剧本资源。它不仅本身是剧本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剧本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一.戏剧故事教学法探究

1.挖深挖透教材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大多是在非目的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教材是信息输入的主渠道。教师在设计教案、创设语言情境时常受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呈现的顺序的影响。《牛津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故事、对话,信息量大,牵涉面广,非常适宜改编成戏剧故事剧本。因而教师在创编戏剧故事剧本前,首先一定要注意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或创编语言材料。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出发,选择或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现有的语言水平、理解力的剧本作为教学资源。剧本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剧本的长短、情节的发展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最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多,他们通过剧本学习的是语言,教师要尽量做到逻辑清晰、思路明了。

2.活用学习素材 戏剧故事剧本是否引人入胜直接决定了孩子探索新知的兴趣,所以活用学习素材尤为重要。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去加工,教师手上有多种教材,,把它们消化吸收,寻找以支持教材的资源,如:图片、影视资料、flash动画等,同样的话题和内容可以融会贯通,补充到戏剧故事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3.课外合理选材 英语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联系紧密。 新课标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渗透,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以及创设学生“习得”环境,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各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拓展延伸戏剧故事剧本,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增删、整合、重组,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戏剧故事情景创设:

1.精心设计台词,创设矛盾冲突。 戏剧故事中要有矛盾冲突或出人意料的转折变化,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故事之所以具有惊人的魅力就是这种随时发生的矛盾时时紧扣着学生的灵魂。剧本总是通过冲突的提出、展开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由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而台词便是体现冲突的基本手段。所以,在创设矛盾冲突时,需要精心锤炼台词,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首先,台词必须具有动作性。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其次,台词必须性格化。它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再次,台词要精练、含蓄,力求用最简洁、最浓缩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最后,台词要口语化,要浅显,通俗易懂,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

2.运用人物对白 体会语言是表达人物情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语言行动是根据角色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并受其支配的。黑格尔说:“行动起源于心灵”。而“言为心声”的道理是通俗易懂的。所谓“言为心声”,很显然是指人的语言是心理行动的直现外观,也就是心里想说的。所以语言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是剧本中角色间相互的对话,也是台词的主要形式。戏剧故事的主体只能依靠他们的对白,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学生才能体会戏剧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学生在老师提供的人物对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以组长为导演在组内分配角色,模仿戏剧的念白方式,运用合适的音色、语调和变化的语言节奏去刻画剧中人物,再配以简单的动态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3.合理利用资源,搭设戏剧情境 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情境能促进师生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交流过程。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发学生充分训练,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首先,音乐创设戏剧情境。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故事教学与戏剧结合在一起时,就直接与间接的和音乐发生了关系。在戏剧故事的教学中,课前、课中、教学过程的衔接过渡、尾声都需要音乐。音乐能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教师也可以通过歌曲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唱唱跳跳中轻轻松松学英语。 其次,道具创设戏剧情境。道具作为表演中的辅助工具,如果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戏剧故事,还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有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尽快的进入角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桌椅创设戏剧情境。教室的巧妙布置,座位的合理编排等都能给学生以美感。教师应通过潜心营造美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佳境。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桌椅创设情境。

4.设计教学主题,丰富戏剧内涵 在“二期课改”新的课程标准中,既向我们的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目标,又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任何剧本中的情景都是生活的缩影,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关注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把构想好的情景融入一个教学主题,在不知不觉中让听者、看者自然领略其寓意,达到渗透情感目标的目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品格,外化为文明的言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丰富戏剧故事活动教学的内涵。

三.戏剧技巧运用:

目前最常应用于教学的戏剧技巧,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老师入戏:教师扮演某一种情况中的角色,推动剧情发展,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②说故事:叙述某件事情的原因,发展与结果。③戏剧游戏:进行具有戏剧元素的游戏。④静像:以照相或影格的方式呈现一个情况。⑤角色扮演: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即时发挥来解决问题。 英语戏剧故事活动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获得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动态式的戏剧故事教学情景,运用合理的戏剧技巧,引导学生开展大量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利用戏剧游戏,创设协作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活动的动力”,一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没有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或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课堂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根据学生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的特点,课堂中应该创设新颖多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戏剧游戏,激励学生协作参与情境。生动、形象的戏剧游戏是学生孕育合作学习的土壤。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需要利用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戏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合作的兴趣。

2.合理扮演角色,激发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相互启发 当学生在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群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他们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为了尽快尽好地完成表演任务,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希望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组员,他们会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相互讲述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机会,用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来理解问题,进而也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表演任务。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个体,而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此时,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得到了培养。

3.采用竞争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映,求胜动机强烈,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利用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这样的竞争中,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使每一位组员都有事可做。以小组为胜利者,使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易于成功,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信心大增,小组成员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它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友好和合作的气氛,为学生者提供大量英语的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4.完善的全程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让我们从多个侧面看到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则更能反映出一位学生的英语的综合技能。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特定时间内教学成效的检验,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整合 一个学期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每一位同学总是盼着拿到自己的成绩单,因为学业成绩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各方面表现行为的一个综合性评定。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每个学生都有多个评价记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我结合了两种评价,以星级+评语的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富有个性的成绩单。

将戏剧应用于故事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方法,研究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创新了戏剧故事活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及实施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但研究者认为,要使戏剧故事教学法成为一种成熟的方法,需要继续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以《新课标》指导,不断反思现行教学中与之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借鉴相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不断吸取和继承精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开展研究、真正让戏剧教学落实在课堂中,为学生未来学习英语树立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第三篇:奥斯卡颁奖词中文

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每年颁发给最佳影片、演员、导演等的奖项。获奖者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或合作伙伴表达感谢,是奥斯卡颁奖典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获奖者的感言,也是最佳的语言学习材料。下面是一位奥斯卡获奖者的一篇致谢辞,堪称“表达感谢”之典范。

i’m very grateful to receive this award for “best actress”. i can’t begin to tell you how much i appreciate this great honor. 能够获此“最佳女主角”奖,我非常感激。我现在无法表达我是多么珍惜这个伟大的奖项。

there are many people i’d like to thank. first of all, i want to thank my parents for bringing me into this world. i also want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of my teachers over the years, but especially to my acting teacher, jim jones, who taught me everything i know. i also want to thank my husband, for his understanding and kindness. and finally, i want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to all of my friends for their support, especially to martin miller, for being there when i needed him. 我想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我想感谢我的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另外,我还想对这么多年来教过我的老师们表达谢意,尤其要感谢我的表演老师吉姆·琼斯,他教会了我所知道的一切。我还要感谢我的丈夫对我的理解与关怀。最后,我想感谢我所有的朋友们,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特别要感谢马丁·米勒,每当我需要他时,他总在我身边。

this award means a great deal to me. words can’t express how honored i feel at this moment. i will remember this night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thank you very much! 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感到万分荣幸,任何言辞都不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这一晚我将永生难忘!非常感谢!

-篇二:深度解读81届奥斯卡典礼颁奖词

深度解读81届奥斯卡典礼颁奖词

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都是电影界的盛事,号称“the biggest movie event of the year”。观众对这一盛典的期待,其实抱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真诚地想在第一时间获知最终的结果,有的人是为了追星追潮流看服饰看珠宝甚至看走光,而我在老罗培训做了英语教师,对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我特别注意了主持人、颁奖嘉宾的语言和被肯定的电影工作者的获奖感言。

在红地毯(red carpet)阶段,每次有嘉宾到了采访区,主持人就会热情洋溢地说“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gorgeous”。“gorgeous”这个词贯穿了整个红地毯和颁奖典礼,实打实成为一个高频词汇。我们很容易从这里学会如何赞美别人。当电影《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一众小演员获得了主持人的赞美,并需要他们谈一下现场的感受时,主演dev patel谦虚地讲“honestly, we are not big stars. we are just kids. (坦白讲,我们并不是大明星,我们只是无名小卒。)”

正式颁奖典礼的主持人hugh jackman是我非常熟悉并喜爱的演员。我在老罗培训开设的“看电影学英语”课程的电影资料中,就有一部由他主演的《kate and leopold》。这次他的主持,无论是talking,还是开场的musical number(歌舞表演)都精彩绝伦(gorgeous!)。一开始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以自我调侃的方式介绍自己并带入musical number的部分。他说“the academy loves to salute range„ robert downey j in tropic thunder. robert, whos an american, played an australian playing an african-american. nominated. whereas me, im an australian who played an australian in a movie called australia. hosting.”之后他接着说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他去年拍摄的是《australia(澳大利亚)》,来年就只好参与拍摄“《new zealand (新西兰)》”了。并且,因为拍摄经费需要一再缩减,导演将其在新片“new zealand”中的一段歌舞给删掉了。但是“anyway, i will do it.”在喝彩声中,他开始了那段叹为观止的musical number。

看得出来他准备得非常充分,表演的时候气定神闲又激情四射,用歌唱和表演的形式将提名的几部影片中的精华部分呈献给观众。他的表演,获得了kodak theater在场所有人,包括被提名的最佳男主角们长达30秒的热烈掌声,而被提名的最佳女主角们顿时成为了他的粉丝,为他高声尖叫。他看到获得十五次奥斯卡奖提名的meryl streep坐在台下,深情地说“fifteen career oscar nominations. thats a record. i hate to say it but when someone puts up numbers like that, its just hard not to think steroids.”他将meryl streep获得十五次提名的纪录跟体育比赛的纪录作了类比,说一般来讲达到这个数字,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使用了兴奋剂(steroid)。

他看到获得提名的mickey rourke有些紧张,就过去安慰说“now listen, i want you to relax tonight. i want you to say whatever is on your mind because you know we have a seven-second delay, but if you win, we switch to a 20-minute delay.”意思是,在这种紧张中,不要怕说错话。奥斯卡颁奖典礼有7秒的延迟,就是怕嘉宾因为过于激动出现什么状况,而如果mickey rourke最终获奖,颁奖典礼可以切换到二十分钟的延迟,让他尽量出状况,不需要控制。

颁奖开始之后,我发现无论是颁奖嘉宾赞扬被提名人,或是得奖的人上台发表获奖感言,都

十分耐人回味。在《午夜巴塞罗那》这部影片中有出色表现而被提名最佳女配角的penelope cruz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语言一部分是英语,一部分是西班牙语。介绍她的颁奖嘉宾说“literally, we can not understand every word, but emotionally we understand everything.”这对一个演员的表演来讲是至高的评价。

当介绍因在电影《frost/nixon》中有出色演出而被提名最佳男主角的frank langella时,颁奖嘉宾先讲出塑造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的难度是巨大的,难有所突破的,但是“frank langella keeps showing what’s possible”(frank langella给出了这种可能性)。 被多次提名而终于在这次获得了最佳女角奖的kate winslet表现得非常激动。她说“id be lying if i said i havent made a version of this speech before. i think i was probably 8 years old and staring into the bathroom mirror, and this would have been a shampoo bottle. well, its not a shampoo bottle now”她看着手里握着的小金人说“从大约八岁开始,我就时常对着浴室的镜子模拟发表获奖感言,但那时候手里握的是洗发水瓶子。这次不是洗发水瓶子了。”在场的所有人都为她叫好。她跟大家说他的父亲也在现场,但是现场人太多了看不清父亲坐在哪里,除非他父亲能给她打个口哨(whistle or something),话音刚落就听见观众席里一声响亮的口哨声,现场的导播手也够快的,直接将画面给到她的父亲。当时的场面非常funny and touching。

我在“看电影学英语”的课程中设计了一个问题,“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worked really hard and finally succeed”学生们觉得很难回答。但是这次sean penn在获得最佳男主角奖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回答,“i do know how hard i make it to appreciate me, often, but i am touched by the appreciation.”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danny boyle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他上台后握着小金人蹦来蹦去,所有人只是以为他很开心才这样手舞足蹈,他紧接着说“my kids are too old to remember this now, but when they were much younger, i swore to them that if this miracle ever happened that i would receive it as the character of tigger from `winnie-the-pooh.(我的孩子们可能都不记得了,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我就曾经对他们发誓如果这个奇迹发生的话我就学跳跳虎给他们看)”。从这我们不但能感受到danny boyle的诚信以及父爱,更能看出他的导演功力。如果他先解释这个从前发的誓,再在台上蹦跳的话,那戏剧性就差多了。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制作规模缩减了不少。但是因为这些电影人的幽默,机智,辛勤付出和爱,整个颁奖典礼依然非常精彩,令人难忘(unforgettable)。篇三:奥斯卡奖项设置-中英文

一项。它的前身是特别奖,创于第 1 届。从 1950 年开始,易名为荣誉 奖。 该奖授予在电影制作方面有杰出贡献或长期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进行卓有成效活动的个体或团体。 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 欧文*撒尔伯格(1899~1936)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曾监制不少名片。37 岁去世,学院特地设立以他的名 字命名的纪念奖。该奖项从 1937 年设立以来,一直没有变动。他由学院理事会决定,授予“一贯从事电 影制作并发挥高度才能”的制片人。规定每届只有一名获奖人,而且只有完全够条件才能获选。曾有几届 因没有合适人选而空缺。 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琼*赫肖尔特(1886~1956) ,学院创始人之一,曾任第 11 届院长,为使学院摆脱困境曾做出巨大的努力。 为了纪念他特设此奖,此奖项从 1956 年创设以来,一直没有变动。它由学院理事会决定,授予“为给电 影事业带来信誉而做出人道主义努力的电影事业人士” ,规定每届只有一名获奖者,而且只有完全够条件 者才能评上,曾有几届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而空缺。 特别成就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该奖项设立于 1972 年。那时,科幻片、灾难片、动作片日益增多,为了表彰他们在视觉效果和音响方面 的革新成就而特设此奖。 起先仅视觉效果成就奖一项, 后来又增设音响成就奖。 但每届不一定两者都评出, 而且每一分项的获得者也会有多名。 科技成果奖(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该奖项从 1930--1931 年第四届创设以来,一直没有变动。它授予的对象包括对电影艺术与电影科技有特别 价值,并在电影产业中采用先进的工艺、公式、发明与发现的影片。该奖项又分为

一、

二、三等奖。

第四篇: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姓 名 ZC 指导教师 XXXXXX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遵从封建教条的可怜寡妇单四嫂„„„„„„„„„„„3 被“四权”绳索捆缚的祥林嫂„„„„„„„„„„„„4 从敢于反抗到最终妥协的爱姑„„„„„„„„„„„„6 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上绝路的子君„„„„„„„„„„7 结语„„„„„„„„„„„„„„„„„„„„„„„8 注释„„„„„„„„„„„„„„„„„„„„„„„9 参考文献„„„„„„„„„„„„„„„„„„„„„9

- 1形象,其中《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的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四个妇女形象最为典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并对压迫和破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鞭挞。

一、遵从封建教条的可怜寡妇单四嫂

《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3]“她是一个粗笨的女人”, 但是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她还有儿子——她的希望。丈夫死后, 她把所有的寄托,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宝儿已不仅是她的儿子,更是她活着的意义,她的“明天”。丧夫之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她不敢改嫁,更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想靠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然而,生活却并没有因为她遵循礼教从一而终而善待她,厄运向她袭来,她的希望和寄托,她生命的意义——宝儿,生病了,求签、许愿、吃单方都试过了,然而病情依旧不见好转。最后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何小仙身上,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社会不把她当人看,她也不知道人的正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幸,反而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

单四嫂子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心甘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单四嫂子这样的妇女们就在这样的桎梏中痛苦地挣扎着。而更为悲哀的是她周围的人们,“好心”邻人王九妈和庸医何小仙是断送单四嫂子“明天”的罪恶之源,“好心”的王九妈和“乐于助人”的众邻居,是被社会驯服的一群冷血动物。王九妈在操办宝儿的丧事时,竟如此熟练、如此程式化,对她来说宝儿纯粹是一个小尸体,冷酷之极真是令人咋舌。当人们七手八脚地盖上棺盖时,单四嫂子的那颗早已痛苦不堪的心也被七手八脚扯得粉碎。可以这样说,在这样一个阴森的社会里,单四嫂子即使不死在自戕的绳索上,也会被扼杀在封建礼教桎梏的氛围中。在阴冷冥冥的世界里,尤其是在那塞满诱惑、欺骗的混浊险恶的环境中,面对人们的冷漠她不得不承受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单四嫂子孤身一人在“太静、太大、太空”的屋子里煎熬着自己的心,在冷漠、无情、麻木、侮辱中,等待一个毫无着落的“梦”,她对自己所遭受地一切打

- 3杯和筷子。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叫她走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受到的打击是何等巨大!除了死,她别无选择了!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的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在漫天的大雪之中无声地死去。祥林嫂以封建思想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她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和泪地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也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祥林嫂的反抗性体现在几个“不甘于”上,她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取做人的资格;她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却也在头上留下了“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她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尽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她不甘于在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前怀疑灵魂有无。这四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又怀疑了神权,相对单四嫂的一味等待,祥林嫂的反抗在意识上有所进步,但是,她对压在头上最重的封建政权没有反抗表现,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因此祥林嫂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祥林嫂的这种反抗意识只是粗浅的,朦胧的,祥林嫂的“逃”是为了做个奴隶,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撞”是为了守节, 但这只是对从一而终的女德地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捐”却是为了重新获得做个奴隶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的自觉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而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祥林嫂这一系列地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子还是那个吃人的封建制度。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和单四嫂子有着相同的命运,她们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寡妇,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遭遇:与单四嫂子单纯受夫权的压迫不同,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压迫和摧残,并在族权、夫权、神权的绞索下辗转哀鸣的“失节者”形象。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又具有一致性:她们的命运都非常凄苦,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正因如此,单四嫂子和祥林嫂的悲剧引起人们的同情之后,便是凝重的沉默,是那种不是灭亡就是爆发的沉默,是于无声处的

- 5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可目的却是为了要维护旧的观念,旧的道德,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单四嫂、祥林嫂、爱姑都是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的精神压力更为沉重,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的更为严重。作者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更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四、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上绝路的子君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仅仅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伤逝》中的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同样是对婚姻进行反抗,跟爱姑和祥林嫂有明显的区别:子君与祥林嫂不同的是,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被“五四”新风浪吹醒的知识青年,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子君与爱姑反抗的目的不同,子君追求的是自由、民主、平等的婚姻幸福生活,子君果断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和涓生租屋同居。在那个封建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子君为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的斗争,表现出无所畏惧和超人的勇气。当她的行动受到家里的反对和阻挠时,子君发出[11]“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呼声,无疑是石破天惊的。热恋时期的子君,对路人的蔑视,对老东西和小东西的侮辱,表现出大无畏的淡然和平静,如入无人之境。这说明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脱封建礼教精神枷锁,是具有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的,他们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勇气和信心。较之前几个妇女形象,子君是第一个对封建思想提出蔑视与否定的女性,这呼声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战;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人性觉醒的标志,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真正的第一步。不过,令人可悲的是,子君毕竟是在封建正统思想教育下长大的小姐,她的思想必然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彻底,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君对个性解放终于显出她的旧面目来。这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因为他们的婚姻为世俗所不容,涓生很快就被解雇了。随着涓生被解雇,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如何努力,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子君与涓生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无疑,子君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 7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都表现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特别是子君,自觉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耀眼的火花。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的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姐妹,最终取得了胜利。

注 释:

[1]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545). [2]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687). [3]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30). [4]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32). [5]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10). [6]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12). [7]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08). [8]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12). [9]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06). [10]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89). [11]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69).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3.

[2]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诺贝尔奖得主Geim先生感人至深的获奖演讲词(中文版)

精选

已有 1202 次阅读 2013-8-21 10:2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诺贝尔奖 Geim

星期五晚的实验

磁悬浮的实验是如此的有趣,甚至让人上了瘾。它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尝试那些和我的专业领域八竿子打不着的研究方向有可能会产生非常有趣的结果,即使最初的想法可能是极其简单的。这段经历影响了我的研究风格。从那以后,我开始做一些不合常规的实验尝试,并且无端地称它们为“星期五晚的实验”。当然这个名字并不准确,因为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工作可以在一个晚上完成。实际上,它需要好几个月的横向思考,毫无明确目的地查阅不相关的文献。最终,你会找到一种感觉——注意是感觉而不是想法——你会感觉到什么问题研究一下可能会很有趣。接着,你开始尝试实验。通常的结果是失败。然后你有可能继续试一试或者放弃。不管怎样,在某个时刻你都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究竟是继续投入精力,还是放弃尝试,开始研究别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你的主要研究活动之余进行的,它们只需要占用你的一点点时间和一点点思考。

从我在Nijmegen工作的时候开始,我就用这种横向思考来设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题了。学生们对于这种研究方式总是感到很兴奋。1999年到Nijmegen来读博士学位的Kostya Novoselov(译者注:Novoselov与Geim分享了2010年诺贝尔奖)参与了很多这样的实验。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毕业,这些研究通常耗时不会超过几个月。虽然随着每一次的失败渐成事实,起初的热情都会慢慢消退,但是有一些学生后来告诉我说这些广泛探索的研究经历是他们人生中的无价之宝。

最令人惊奇的是,有的时候失败并未如期而至。壁虎胶带(Gecko tape)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篇文章描述了壁虎超强的攀爬能力背后的原理[12]。其中的物理是很简单的。壁虎的脚趾上覆盖着许多微细的绒毛,每一根绒毛能够和它要攀爬的表面产生微弱的范德瓦尔斯力(10的负九次方牛顿量级),但是亿万根这样的绒毛就足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可以使得壁虎爬上任何物体表面,甚至玻璃的天花板。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这种绒毛的尺寸,它们在微米量级,这正是我所研究的介观物理所在的尺度范围。当这个现象在我的脑海里时隐时现了一年多之后,Segey Dubonos和我设计出了一种能够模拟壁虎脚趾上绒毛的材料。Segey加工出了大概一平方厘米大小的这种材料,它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黏附力[13]。不幸的是,这种人造的材料比不上壁虎的脚趾,经过几次粘贴和分离之后,它的黏附力就完全消失了。但是,这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它启发了其他人在这个领域中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某一天人们能够复制出像壁虎脚趾那样的结构和具有自我清洁功能的胶带。这样这项研究就可以转化成产品了。

Better to be wrong than boring

在我准备这个演讲的时候,我总结了一个我们曾经尝试过的“星期五晚实验”的列表。直到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共做了2,30个这样的实验,可以想见,大部分的都彻底失败了。但是有三个成功者:磁悬浮,壁虎胶带以及石墨烯。这意味着一个极高的成功率:超过了10%!除此之外,还有几次与成功擦肩而过。比如,我曾读到一篇文章[14]关于FeGeSeAs合金中的巨逆磁效应,这意味着这种材料可能会出现高温超导状态。我找同事Lamarches要了这种样品,Kostya Novesolov 和我用弹道输运霍尔磁测量技术来检验这种巨逆磁效应,但是失败了。即使冷却到1K也没有发现这种巨逆磁效应。这次尝试发生在2003年,远早于后来引发巨大关注的铁基超导体的发现。至今我还在寻思当时我们的样品中是否有很小的一部分转变成了超导体,只不过被我们忽略了。另外一次这样的错失良机是我们试图测量单个活体细胞的“心跳”。实验的想法是用二维电子气体的霍尔器件来作为高精度的电压计,用以测量活体细胞中的生物电信号。我们实验的结果是,当细胞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装臵测量不到任何“心跳”,但是当我们用大量酒精导致细胞凋亡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巨大的电压脉冲[15]。现在我明白了当时之所以探测不到活体细胞的心跳是因为我们选错了细胞。我们选的是酵母菌,这是一种比较木纳的细胞。在我们的实验之后过了四年,其他的研究组选用胚胎心脏细胞在石墨烯上取得了成功[16]。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如此高的成功率是因为我特别擅长于的横向思考。更确切地说是,它告诉我们,试探(有的时候甚至是漫无目标的试探)新的研究方向比一般人预期的回报率要高。我们很有可能在某一个已有的矿藏里挖掘得太深了,留下了大量未被探寻过的宝藏就埋藏在浅浅的地表下,只要稍微往旁边一试探我们就会发现它。当一个人有尝试的勇气时,虽然并不是一定总是有所回报,但是至少这是一次探险的经历。

曼彻斯特的生活

到2000年,我的名下有了介观超导和磁悬浮的研究工作以及四篇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申请正教授的条件成熟了。当我的同事们得知我最终选择了曼彻斯特大学而拒绝了其他一些看起来更加著名的大学时都感到非常惊讶。其实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招聘委员会的主任Mike Moore知道我的妻子Irina并不仅仅是我的实验助手和Nijmegen的兼职物理教员,他还知道她曾经在Bristol大学的博士后期间做得非常成功。所以他建议Irina申请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教职。在荷兰的六年里,我从没有奢望过我们夫妻可以在同一个学校都有正式的职位。这就是让我们决定去曼彻斯特大学的原因。我们不仅感激这个可以同时解决我们两人工作问题的机会,而且也为未来的同事对我们的关心而感动。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做出这个决定。

于是,2001年初,在曼彻斯特大学我分到了几间年久失修,装满老仪器的房子,还有10万英镑的启动经费。大学里没有共享的大型实验平台,除了一台氦气液化机。这对我来说不成问题。我继续了在Nijmegen时的工作模式,借助别的合作者,尤其是Seregey Dubonos,的帮助来开展工作。实验室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成形了。半年之内,我拿到了我的第一笔50万英镑的研究经费。我用它买了一些必须的设备。虽然我们一岁的女儿占据了妻子很多时间和精力,她也在几个月后申请到了她的启动经费。我们邀请Kostya Novesolov以Research Fellow的身份加入我们的实验室(同时他还是作为研究生挂靠在Nijmegen,在2004年他从Nijmegen获得博士学位)。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开始产生成果,这为我们赢得更多的资助,从而导致更多的成果。

到2003年,我们已经发表了几篇优质的论文,包括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同时我们也不断地为实验室增添新的仪器。另外,我们拿到了一个一百四十万英镑的资助(由时任科技部长的David Sainsbury倡导的研究基础设施计划提供),计算机系的Ernie Hill和我建立起了曼彻斯特介观和纳米技术中心。我们并没有用这笔意外之财来建房子,相反,我们利用了计算机系已有的一个250平米的超净间。我们搬走里面一些老旧的仪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最先进的微细加工设备,包括一台新的电子束刻蚀系统。对于这个中心,Ernie和我最感到骄傲的是世界上许多其他类似的中心拥有更为昂贵的仪器,但是我们的中心从2003年起,就持续产出新的器件结构。我们拥有的并不是一匹用来展示的骏马,而是一匹埋头苦干的驮马。

每当我向其他国家的同事描述我的这段经历时,他们都觉得在三年之内,凭借并非天文数字的启动经费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实验室和微细加工中心实在是难以臵信。如果我不是亲历者我也不会相信。一切进展的都非常顺利。大学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但是我最要感谢的是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非常负责的工作模式。这个资助机构民主而且不排外,你在学术界里的地位以及人脉关系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另外,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也不会要求你的研究项目要有所谓的“前瞻性的想法”和“对社会与经济需求的巨大应用前景”。事实上,这个机构是基于申请者最近一段时间在其领域的研究成果而分配经费的。那些工作得勤奋而且有效的研究者一般会获得资助。当然,没有哪一个资金分配体系是完美的。我们总在期望更好的体系。但是,让我改用丘吉尔的一句名言,“除了我所知道的世界上别的国家以外,英国的研究资助体系是最糟糕的”。

三朵思想的云

当我们的实验室和纳米中心慢慢成形的时候,我开始有一些空闲的时间来考虑新的“星期五晚实验”。壁虎胶带的成功和那几个关于酵母菌和“准铁基超导体”的失败就是发生在那段时间。一位来自俄罗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我们实验室的常客以及宝贵的合作者,Serge Morozov,把他的前两次访问浪费在了研究“磁化水”的课题上。2002年秋,我迎来了我们在曼彻斯特的第一位研究生,姜达。我需要给他设计一个博士课题。显然,在开始的几个月里,他要花时间提高英语,熟悉实验室的环境。对于一个初学者,我给他建议了一个我横向思考的课题,那就是把石墨加工成尽可能薄的薄膜,如果做成了,我答应他我们将测量它的“介观”性质。近来,当我试图回想起当时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时,我记得有三朵非常不成形的“思想的云朵”。

第一朵云是所谓“金属电子学”的概念。如果给金属一个外加电场,金属表面的电子数目会改变,从而可以预见它的表面性质也会改变。这正是现代半导体电子器件工作的原理。为什么不用金属代替半导体硅呢?当我还是本科生的时候,我尝试过给金属加电场,用X射线来探测金属表面晶格常数的变化。这个想法是很天真的,因为通过简单的数量级估计我们就能知道这种变化是极其微小的。没有哪一种电介质可以承受高于1V/nm的电场强度,如果换算成电荷密度的话,相当金属表面电荷密度的改变不能超过每平方厘米10的14次方个电子(译者注:我用高斯定理计算了一下,似乎应为每平方厘米10的13次方个电子)。作为比较,一个普通的金属,比如金,在中性状态下每立方厘米包含有~10的23次方个电子。即使对于一个纳米厚的金薄膜,在其上增加或减少每平方厘米10的14次方个电子只能改变其电子密度的1%,从而电导率改变1%(译者注:我检查了一下,似乎应为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更不用说其晶格常数更为微小的变化了。

历史上曾有许多研究人员试图测量这种电场对于金属的作用。最早这个想法要追溯到1902年,在电子刚刚被发现之后,J.J.Thomson(电子发现者,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曾建议Charles Mott(著名理论物理学家Nevill Mott之父,Nevill Mott获得1977年诺贝尔奖)去寻找金属薄膜中的电场效应,但是没有找到[17]。科学文献中最早关于金属中的电场效应的记载出现在1906年[18]。如果不用普通的金属,我们也可以考虑采用电子密度低得多的半金属,比如铋,石墨或者锑(译者注:有趣的是,这三者为逆磁性最强的三种材料,除了超导体以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尝试过探寻铋薄膜中(电子密度为10的18次方每立方厘米)的电场效应,但是只观察到了它随着外加电场非常微弱的电导变化[19,20]。因为对这个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加之有生长砷铝化镓异质结的经验,我时不时会思考一下用别的材料来做探寻这种效应,尤其是用超薄的超导体,当它在普通导体/超导体转变零界点时,它的电场效应会被放大[21,22]。在Nijmegen,我还曾一度被分子束外延的方法在砷铝化镓表面生长的铝薄膜点燃热情,但是经过一些数量级的估计之后,我觉得成功的几率太小,根本不值一试。

在1990年到2000年左右,碳纳米管是另外一朵悬挂在我脑海中的云。那一段时间是碳纳米管的研究最为热门的时候。当时在荷兰,我有机会参加了Cees Dekker和Lee Kouwenhoven的报告,也读过Thomas Ebbesen, Paul McEuen, Sumio Iijima, Pheadn Avouris等人的论文(译者注:此几位皆为碳纳米管方面最为著名的大人物)。他们所展示的那些非常漂亮的研究成果每每都吸引我想进入这个研究领域。但是当时进入已经太迟了,我想找到别的研究方向,避开那拥挤的碳纳米管研究大军。

第三朵云是我读到一篇Millie Dresselhaus写的关于在石墨的层与层之间插入其他物质的综述性文章[23]。文中清楚地指出,即使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对石墨依然知之甚少,尤其是其电子学性质。这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促使我深入地调研了石墨方面的文献。我读到了Pablo Esquinazi和Yakov Kopelevich的文章,他们报导了铁磁性,超导性和金属-绝缘体转变,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老朋友石墨身上,而且是在室温下[24,25]。那些撩人心弦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到石墨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这三朵思想的云(或许还有其他我无法回想起来的因素)通过某种莫名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给姜达的研究课题。我估摸着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做成石墨薄膜,而不是铋薄膜,那么它们有可能展现一些类似于碳纳米管的有趣电子学性质。为什么不在这个方向试探几个月呢?我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书虫象人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信守诺言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