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 时所 教学活动 新课程 学生

新课程改革中, 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那么,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呢?所谓学生主体性, 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特别强调:中学历史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既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又要有利于教师理念更新, 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 “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反映在教学方法中, 就是要始终把教学对象即学生置于整个教学的核心地位,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以注重学生健康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提倡创新,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标准;在注重课程目标基础性的同时, 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和实施, 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只有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挫折感和成功感, 并提高自己历史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才会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亲密的合作关系,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我们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前提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更善于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并且能够在其中寻找有意义的东西, 有利于学习的进步和自身的提高。如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 初中阶段除了主要从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外, 还要尽可能地把更深刻的历史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有机会开始接触一定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 从而使学生对历史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2 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第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升华与提高, 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只有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才有可能过渡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 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其人格的不断完善。

3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能否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是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创造潜能的重要前提。因为捕捉创造灵感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做肯定与鼓励, 每提一个观点, 都尽量先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史实、知识去分析、归纳而得出, 只要发现学生有想说的尽量让他们多说。对每一个学生都满怀期望, 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 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只要不是因为极不认真, 就尽量找他的闪光点, 如肯定他敢于发言、指出他的回答其实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总之, 应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生理、心理特征及其智能结构水平, 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给予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才乐于动脑筋, 思维反应才会灵活敏捷, 思考、理解问题的能力才会明显提高。

4 改变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人而异, 其效果的差别很大。因此, 教师不仅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的效果, 而且要从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 向学生传授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 了解历史学习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和技能、了解哪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历史, 进一步学会如何学好一门新课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不仅仅是“教”和“考试”, 而是要有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悉心指导与关注。

5“授之以渔”,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桥梁。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 教师需要适时点拨诱导,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实现由“扶”到“放”的飞跃。

历史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精讲精练, 讲历史教材的规律性、实质性、关键性的问题, 讲历史教材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思维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发现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 (1) 导读。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展开讨论和分析。也可由学生自行阅读整理, 发掘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从而自己建立认知结构。 (2) 史料教学。要充分应用好教材现有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观察、分析、从中获取信息, 再经过整理、归纳和推断, 得出某些历史结论。 (3) 比较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归纳, 在剖析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4) 讨论式教学。教师把疑难问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最后形成共识, 解决问题。 (5) 问题教学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 抓住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等。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 诱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6 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拥有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更加自觉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 关注的是人的世界, 历史教育中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内容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它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对知识的积极的探索状态, 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 中学历史教学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旧的教学机制,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人, 才能培养出具备独立完善人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旧的教学机制,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人, 才能培养出具备独立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兴趣,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作用,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M].

[2]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M].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关于规范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申请程序和申请材料的通知 下一篇:强化水利单位责任意识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