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传》的原文及习题(精选2篇)
篇1:《晏殊传》的原文及习题
《晏殊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代脱脱著《宋史•晏殊传》,宋史三百十一卷,列传七十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迁光禄寺丞,为集贤校理。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从祀太清宫。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丧母,求终服,不许。再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判集贤院。久之,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臣,恩不称,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进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改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太后崩,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徙陈州,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康定初,知枢密院事,遂为枢密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於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徙陈州,又徙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既平,复求出守,特留侍经筵,诏五日一与起居,仪从如宰相。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諡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弼为副使,辞所兼,诏不许,其信遇如此。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任江南地区安抚使,以神童的名义向朝廷推荐晏殊。皇帝召晏殊和千余名进士一起在大厅上参加殿试。晏殊神情自若,没有被这种场合所震慑,提笔成文。皇帝很是欣赏,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东人氏(江东五代时属南唐,为宋敌国。这么说意即晏殊不可重用)。”皇帝却说:“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否定了寇准的建议。两天之后,又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接到题目后)晏殊说:“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文题,请换其他题目考我。”皇帝喜爱他诚实的品格,等到他写完文赋,多次称道此文。于是皇帝把他擢升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皇帝命直史馆陈彭年暗中观察晏殊都与什么样的人交游相处,得到回复后皇帝时常称许晏殊。
第二年,皇帝召试晏殊为中书。升迁为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又迁为光禄寺丞,任集贤校理。晏殊父亲去世,回临川丁忧。 皇帝夺情,晏殊不得已终止丁忧,从祀太清宫。皇帝下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晏殊母亲去世,晏殊恳求满丁忧之期,皇帝又不允许。晏殊再一次迁任太常寺丞,被擢升为左正言、直史馆,成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岁中,晏殊迁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判集贤院。日子久了,成为翰林学士,又迁为左庶子。皇帝每次待见晏殊,向他问及政事时,晏殊都用巴掌大的小纸片以蝇头小楷书写意见。晏殊等到答奏完毕后,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皇帝。皇帝颇为看重他缜密审慎的作风。
宋仁宗即位后,章献明肃太后根据先帝遗诏暂时代理临朝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专擅朝政),朝中众臣摄于他们的权势,无人敢提意见。晏殊进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帘汇报,使太后不能看到他们是谁。”此事方定。后晏殊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说这是太子的旧臣,恩惠不够,于是增任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时,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又被授予枢密副使一职。晏殊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忤逆太后风旨。
由于有次去玉清昭应宫,侍从拿着板笏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怒了,用笏板撞他,把他牙齿打折了,御史大夫就此事上奏弹劾晏殊,晏殊被免官,贬谪到宣州。过了几个月,改至应天府任职。晏殊延请范仲淹收徒讲学,兴办教育。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兴办教育是从晏殊开始的。不久皇帝下诏任命晏殊为御史中丞,后改为资政殿学士、兼任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宋代的财政大臣),重新成为为枢密副使,尚未任职,便改参知政事(这个相当于副宰相),加尚书左丞。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等到太后逝世,晏殊从礼部尚书任上被罢免,主政亳州,后迁徙陈州,后来又升迁为刑部尚书。以刑部尚书为本,兼任御史中丞,又成为为三司使(主财政的大臣)。
朝廷正在陕西用兵的时候,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得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晏殊又请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其它的部门也管钱财的都罢免,把财权集中到度支司(三司之一,掌经济出纳)。这些建议都被施行。康定初年,任枢密院事,于是成为了枢密使(宋代的太尉,皇帝外最高兵权持有者)。进而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宰相,位极人臣)。庆历年间,任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晏殊平日喜爱交游贤士,当世知名之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晏殊门下。晏殊为相后,更加致力于选拔贤材,于是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被重用。担任要职的人,多是一时的贤士。皇帝亦励精图治,意气风发,想要凭借群材来革新政治,于是小人佞臣都受到打击。晏殊想派欧阳修出任河北都转运,谏官上奏挽留,皇帝没有答应晏殊的建议。孙甫、蔡襄上言:“宸妃所生的陛下是天下的主人(这个就是有名的“狸猫换太子”),而晏殊曾接诏令为陛下生母作墓志铭,然而晏殊并无作为,此事便这样过去了。”又有人上奏说晏殊役使官兵治僦舍来获得私利。由于这个,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贬谪到颖州。然当年晏殊因为章献太后(仁宗养母)正在临朝,所以不敢修仁宗生母的墓志铭;并且所谓晏殊差使的士兵,乃是辅臣例宣借用的,时人认为这不是晏殊之罪。
晏殊徙至陈州,又徙至许州,后来复任礼部、刑部尚书。祭祀上天,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掌永兴军,迁徙河南府,又迁任兵部。因为疾病,请求归京师以寻医问药。康复后,再次请求出守,皇帝特地留侍经筵,下诏五日一朝,晏殊待遇同宰相一样。过了一年,疾病加剧,皇帝乘舆将要探访他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无非是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足让陛下担忧。”不久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司空兼侍中,諡号元献,雕刻他碑首为“旧学之碑”。
晏殊性格刚强率直,生活清廉简朴。多次担任地方官,属吏颇害怕他的急性子。善知人,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晏殊担任宰相兼枢密使,同时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想要辞退他兼任的枢密使一职,皇帝下诏不许。可见晏殊被信任知遇到这种程度。晏殊文章赡丽,文思如泉,尤其工于诗,闲雅有情思。晚年笃学不倦。《文集》共二百四十卷,等到删除梁、陈及以后名臣著述作品,成为一百卷的《集选》。
篇2:《晏殊传》的原文及习题
罗伦传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 。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
乃上疏曰:“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伦至泉,有司率诸生从之。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时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福之柏衙,制从之。
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成化三年,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
(节选自《明史?罗伦传》,有删改)
注:罗伦,明代理学家、状元,晚年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B.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C.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D.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父母丧,是指古人在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长辈去世后,子女按礼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守丧。
B.成化,是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如文中的成化三年、居二年、嘉靖八年等。
C.翰林修撰,是指明、清时期,翰林院设置的修撰官一职,一般在殿试揭晓后,由科考状元担任该职。
D.谥,是谥号。谥号是用来“彰善恶,垂劝诫”,官员能得到谥号,往往被认为是名垂青史的莫大荣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伦家贫好学。他虽以砍柴放牧为生,但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学业卓然有成。参加殿试,做一万多字的对策,考中状元。
B.罗伦刚正敢言。因明宪宗启用在居丧时的李贤,而上疏指出破例起用李贤会败坏纲常和民风习俗,最终被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史。
C.罗伦实干有为。他来泉州任职,为泉州地方做了两件事:一是反对朝廷准备将福建市舶司迁往付的柏衙;二是在净真观等地讲学,影响很大。
D.罗伦淡泊名利。由于大学士商辂的保荐,他调回南京任职,但因为患病就辞官了。回到家乡永丰县后,著书讲学。去世后,朝廷追赠“文毅”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
(2)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参考答案
10 .C
11 .B
12 .D
13 .(1)大学士李贤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结束,奉皇上诏命回朝。罗伦拜访了李贤,并对李贤不在家守丧的做法进行劝阻,(李贤)没有理睬。
( 译出大意给2分;“奔丧”“沮”“听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因为金牛山人迹罕至,罗伦就在山上建了房屋、著书立说,各处来跟他学习的人很多。
( 译出大意给2分;“以”“其中”“四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罗伦,字蠡正,吉安永丰人。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他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等到入学成为诸生的时候,立志钻研圣贤之学,曾说:“科举考试并不能毁坏人,人自我毁坏罢了。”知府张瑄可怜他贫困,用粟米周济他,罗伦感谢而不肯接受。为父母服丧,过了两周年,举行大祥祭礼后,才开始吃盐和奶酪。 成化二年,罗伦参加廷试,做对策一万多字。径直痛斥时弊,名声震动京城。被选为进士第一,授官翰林修撰。过了两个月,大学士李贤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结束,奉皇上诏命回朝。罗伦拜访了李贤,并对李贤不在家守丧的做法进行劝阻,李贤没有理睬。罗伦于是上奏疏说:“臣私下认为李贤是大臣,朝廷把服丧期未满的大臣召还任职是大事,纲常风化都与之相关联,不可以不慎重。根据礼法,做儿子的有父母的丧事,君主三年内不去他家门呼唤。愿陛下依自己的本心做作出判断,允许李贤回家服丧。
朝廷礼仪端正,那么天下就上下一心,大臣守法制则群臣就会仿效,人伦由此昌明,而风俗也由此淳厚了。”奏章送进内宫,罗伦被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上疏相救,没有回复。御史杨琅又为他申辩,想解救他,皇上严厉地斥责了杨琅。尚书王翱用宋朝文彦博就唐介的史事暗示李贤出面替罗伦解围。李贤说:“潞公收买恩义,把怨气归咎给朝廷,我不可以效仿他。”罗伦来到泉州的那天,官员率领许多儒生跟随罗伦(学习)。罗伦在公务之余聚集学生收授徒弟,在城北的净真观讲授理学。当时巡抚御史朱贤上奏朝廷,请求将福建市(泉州)舶司迁移到福州的`柏衙,朝廷同意了这件事。
相关文章:
经典的唯美浪漫的爱情句子02-12
趣味知识竞赛决赛主持词02-12
“安康杯”安全知识竞赛主持词02-12
数学知识竞赛主持词02-12
经济知识竞赛主持词02-12
灿烂的金黄作文400字02-12
暑期教育培训机构调查报告02-12
一年级动物表演会作文02-12
淘宝开店及违规考试试题及答案——莆院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