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我们的党情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精选2篇)
篇1:我们的党情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的党情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泰州市纪委书记 陈国华)
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所以有人说: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党的党情也是如此,已经发生并将持续发生变化。就“变化”本身而言,既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我们常常讲我们党是与时俱“进”的,但党情的变化是否一直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值得认真思考。当然,我从心里希望我们党越变越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就是:今天,我们的党情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是伟人说得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在我看来,党情最基本、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党员数量的增加。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时,我们党仅有党员57人;1927年五大的时候,党员数量激增1000倍,达到了5.7万人;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党员数量达到了448万人;1956年,党员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此后一直持续增加。2009年底的数据显示,党员数量已达7800万,现在恐怕早就超过了。7800万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把所有的党员单独组成一个国家的话,这个国家的人口总数将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5位;如果7800万党员手拉手排成一队,可以绕地球3圈还多。有的同志常常为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欢欣鼓舞,而我却对此抱有疑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党员多了,也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能并没有如我们所愿的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可能会被稀释。现在的实际情况似乎证明,中华民族的精英以及糟粕恐怕都在我们党内。否则我们党内怎么会有着那么多层出不穷的先进英雄人物和令世人齿冷的甚至是亘古未有的丑类呢!所以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人多了当然是好事,但人多了真的绝对是好事吗?素质跟不上去,人多了还不是各怀心思,请记住我没有用“各怀鬼胎”这个词。你说这怎能保持高度的一致呢?自然界蚂蚁的数量最多,但这种多有用吗?所以世界上有些多其实并不值得骄傲,反而值得警惕。钱多了会变坏,权多了会腐败。这是我们常看到的故事。苏联共产党就是前车之鉴。苏共在2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200万党员的时候,打败德国法西斯,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出现了亡党亡国的惨痛景象。这就证明多未必是好现象。我这话恐怕并不讨人喜欢!但我忍不住还是要说。谢天谢地,现在终于不是以言获罪的时代了,谁能说中华民族没有进步,这不就是最大的进步吗!
党情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党的地位的变化。我们党已经从建党初期弱小的、地下的、革命的党,成为了如今强大的、执政的、领导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老话说得好,“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封建时代,统治者在夺天下时期以及掌权初期往往都是相当励精图治的,但随着统治时间的延长,慢慢就变得腐朽,最终被新的王朝所取代。现在当然不是封建时代,我们党也不是统治者,但这里面的经验教训同样值得我们汲取。我们党地位的变化,使党自身面临着新的考验。党的执政时间长了,也可能会缺乏持续革新的动力,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权力观也容易发生蜕变,利用手中权力捞取特殊利益成为某些党员干部的选择,追求享乐成了一些领导的人生目标,一些利益集团可能在党内滋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党不可避免会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前苏联勃列日涅夫掌权十几年,他们史称为“停滞时期”,这个时期为苏共的垮台埋下了许许多多的隐患。但我们还要看到,其实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样可能埋下许多隐患,斯大林时期不就是这样吗?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沉湎于所谓最好时期、什么盛世之类的自我感觉良好之中,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来推动我们党思想理念上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党情最现实的变化就是党员利益诉求的变化。过去我们讲,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全国人民的解放,寻求平等和自由。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不断吸收企业家、私营
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生力量加入,这给我们党不断增添了新鲜血液,党变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但也自然而然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在,我们党内既有一贫如洗的农民和下岗工人,也有身价亿万的富豪;既有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房奴,也有希望房价“直上重霄九”的开发商。如此等等。牙齿偶尔还会咬到舌头,一个锅里吃饭的一家人也难免磕磕碰碰,我们党内有着那么多的阶层、那么多的党员,党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左日益凸显,各种利益诉求互相交织,万众一心恐怕是个美丽的愿望。你看一些本来利党利国利民的政策措施,由于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干扰,或者迟迟无法出台,或者即使出台了也难以真正得到实施。如何排除各种利益集团的干扰,把全党的意志和力量统一起来,使我们每个党员的自主意识以及自豪感和尊严得到真正的尊重,这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和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现实考验。
党情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党员忠诚意识的变化。过去我们说到忠诚,会从心中自然升腾起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拥护,真心实意、没有二心;现在说到忠诚,恐怕很容易被人认为是应景和作秀,很难再找到过去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怨无悔、赤胆忠心。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人人都有杀头的危险,但由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解放,先辈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不同的是,现在加入共产党,由于我们是执政党,因而人人都有腐败的危险。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党情。我们党现在不缺人才,不缺金钱,不缺发展的思路,缺的是那种一往无前、一往情深、一以贯之的忠诚意识。我们常常为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但细细思之,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像陀螺一样,看起来在原地转得很欢,而实际进步并没有达到党和人民以及飞跃发展的时代所希望的那种程度。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党情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党群关系的变化。以上四种变化,造成党群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在不少地方已经异化成了油水关系。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妇女用乳汁救助我们的战士,我们泰州地区传承至今的黄桥烧饼,同样见证了那段时期党群、军民鱼水情深、万众一心的动人场景。我不是算命先生,我不知道如果现在又发生类似的情况,人民群众会不会那么义无反顾地再现当年那种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事实上在很多地方,交通越来越发达,通讯越来越便捷,但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主人”找不到“仆人”,人民往往被阻挡在“人民政府”之外,这是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少数党员干部从“为人民服务”蜕变成“为人民币服务”。党内频发的腐败现象日益侵蚀着群众对党的信任基础,党群之间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手牵手、心连心了。所以,当原深圳市海事局林副局长猥亵少女被发现后却对受害人父母说“我就是干了,怎么样”;当原郑州市规划局逯副局长质问记者“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当兰州市城关区旅游局张局长在交通摩擦后喝问对方“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时,我们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党长期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但这种危险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现实,群众对党的信任在极少数地方岌岌可危,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给我们发出的信号。
当然,说了这么多党情的变化,不是因为对党灰心丧气,更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因为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对党有着更高的期望。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党的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上下苦功、动真格、求实效。相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一定会更加强大,党的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党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拥护!
归根结底,我们党情的变化应该真正做到:无论世界上还是国内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的宗旨始终不变,我们的目标始终不变,以这样的不变来应万变。我们党才能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篇2:营销到底发生了多大变化
营销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传统主义派以博客“广告非常人”(The Ad Contrarian)的主人鲍勃·霍夫曼(Bob Hoffman)为代表,他们认为,除了工具,营销其实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毕竟,虽说技术方面出现了一场革命,但基本的人性不变。
另一方面,数字倡导者确信,营销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规则已经失去了意义。他们认为,传统主义派完全是自欺欺人,牢牢抓住任何一根稻草,目的是为了避免改变那些陈旧的营销方式。
有的人试图使新媒体适应旧模式,有的人认为每个闪亮的东西都代表一种新范式;这两种人都让我感到郁闷。不过很显然,一些基本面已发生了变化;变化始于营销界中一个最基本的假设。
销售漏斗
从事销售和营销工作的人对销售漏斗(Sales funnel)应该很熟悉。几十年来,它一直是营销界的核心概念之一。
漏斗模型直观地呈现了注意、兴趣、欲望和行动(AIDA)模型;这个模型已用了至少一个世纪之久,迎合我们的基本常识。你获得潜在客户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克服他们的反对,并且让他们采取行动。言外之意就是,漏斗前部投入的越多,最后从漏斗后部产出的也越多。
这促使营销人员致力于建立品牌知名度,主要是通过电视广告。虽然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下面几个战术步骤,但普遍的想法是,只要有了知名度,营销业绩就可以上去。大家都知道这个概念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但确实有其一定的道理,而且屡试不爽,在建立诸多知名品牌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这种模式支离破碎了,因为60%的电视观众在收视过程中上网,所以电视广告最可能引发的消费者行为不是到商店购物,而是上网搜索比较。这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营销方式。
品牌的三大支柱
一旦消费者开始在网上研究某类商品,他们的数据踪迹会提醒你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会据此以新的促销商品重新锁定这些消费者。实际上,你建立品牌知名度,同时也在建立品类知名度,让竞争对手得以坐享其成。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许多营销人员开发了购买路径模型(path-to-purchase model)。与销售漏斗模型一样。
乍一看,差别似乎主要是表面上的。毕竟主要元素都差不多,只不过重新排列而已。然而,昔日的线性过程被换成了连续体,这导致了营销界的诸多变化。
简而言之,营销人员需要由吸引注意力变为留住注意力,而这需要技能、观念和组织整合方面的变革。
从大创意到沉浸式品牌体验
过去,营销人员力求绞尽脑汁想出“大创意”(big idea),他们可以通过大笔电视广告开支来证实这些想法。这不无道理,因为电视以前是、现在仍然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营销媒体。你可以制作一段30秒长的精彩广告,然后投放到电视上,即可在短短几天内覆盖数百万的潜在客户。
如今这已经是徒劳无益之举,因为所有那些电视广告开支只会促使消费者到网上搜寻更多的信息,这些消费者可能会被竞争对手重新锁定。于是,许多顶级品牌已不大刻意去追求知名度,转而营造沉浸式品牌体验,调动消费者来参与。
典例的案例如耐克公司启动的+计划,该计划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将可以密切监视消费者锻炼活动的运动腕带,植入到篮球鞋中、可以记录跳得多高的设备,以及与苹果iPod和微软Kinect平台联系的接口,帮助消费者跟踪自己的训练计划。消费者甚至可以把个人资料与好友的联系起来,相互比试训练效果。
并非只有耐克这个品牌在这么做。许多成功的营销人员已经摈弃了单向传播,开始信奉真正的价值交换:消费者与品牌不断互动,因为消费者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个空洞的口号。
对营销部门提出的要求
我们必须摆脱“大创意”以及这种概念倡导的明星文化。大创意往往只是代表大人物——这些人有足够的魅力和组织影响力,足以吸引到资源。
不过,正如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总裁埃德·卡特穆尔(Ed Catmull)指出的,创意不再是“独角戏”。如今,合作不仅仅很重要,而且绝对必不可少,这也是数字营销的真正挑战所在。
市场营销服务公司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转变成模块性更强的运营单位,它们无力提供营造上述沉浸式体验所需要的整合。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全新的营销组织(尽管不一定是新品牌),而这些组织只有相互联络,才能取得成功。
然而,这一转变需要紧密整合一套技能,这些技能比昔日的“大创意”时代广泛得多的。除了制作广告外,如今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技术人员、易用性方面的专家、社区管理员、零售专员,甚至需要一两个数学家。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说营销实践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何我们的营销部门看起来还几乎与过去一样呢?
(Greg Satell是博客DigitalTonto的作者)
相关文章:
不完美的完美人生01-14
坚持到底精选高分作文01-14
修辞无处不在_教学设计_教案01-14
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小学作文01-14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01-14
成就完美人生01-14
与虫子斗争到底作文01-14
高考结束,人生才刚刚开始作文01-14
语文到底怎样学?温儒敏教授的19个金句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