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王维山水诗句集萃(精选10篇)
篇1:王维山水诗句集萃
写山水诗句集萃: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爱国古诗词集萃: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思乡诗句集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环保广告语集萃:
☆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足下留情,春意更浓。
☆树立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
☆你栽一棵树,我栽一棵树,我们共同为地球添绿。
☆让每一滴水都变得清澈透明,让每一棵花草树木都长得茂盛。让天空更蓝,让百花更艳,让新鲜的空气永留人间。
☆请不要乱砍滥伐,让小鸟有一个安全温暖的家。
☆您的良好习惯,是创造优美环境的保证。
☆垃圾有家我送它,保护环境你我他。
☆让哺育我们的大地妈妈永远健康美丽。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趣说唐宋诗词之最:
最厚的冰——瀚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倒霉的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和成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
☆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交友的成语:莫逆之交
管(仲)鲍(叔牙)之交 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 患难之交
篇2:王维山水诗句集萃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6、《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7、《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8、《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9、《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扩展阅读:王维的诗歌风格
王维在绘画上的造诣,和他在诗歌上的造诣同样高。他曾经在《偶然作》“老来”首中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自己即以诗画并称,他的画现存不多,但就别人对他的评价(如《封氏闻见记》说他”特妙山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纯天集》说他“画绝古今。”)与开南宗画派这一事实而论,足见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设非凡的。
他也很擅长音乐。《集异记》说他年少时,为了得到某公主的帮助,暗定他为该科解头,曾化装伶工赴公主宴,后竟因演奏琵琶新曲《郁轮袍》,得到公主的赏识,夺得了解头。这些当然都是传说,不很可信,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信的:如果他不懂音乐,就很难产生这样的传说,可见他是懂音乐的。
王维生在盛唐时代,受到当时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熏陶,有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因此,当他创作诗歌时,就势必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并将之表现出来,更会用辞设色,更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作者独特的“诗中有画”的诗歌艺术风格,王维诗歌风格的形成,也和他所受前代优秀作家作品的影响分不开。他的一些诗蕴籍、素朴,深受《国风》艺术风格的影响。他累用《史记》中的题材为诗,不失原作慷慨悲壮之情。而其中给他影响最大的,我认为又莫如《楚辞》和陶渊明。
王维不仅采用了《楚辞》形式,发展了它的意境,创作了《登楼歌》、《送友人归山歌》、等许多骚体诗,就是他的近体诗,象《椒园》、《送别》“山中”首诸体,境界精美,且一往情深,颇有哀怨之思,所受《楚辞》(尤其是《九歌》)的影响,也莫不隐约可辨。
王维诗中常以陶渊明自况。《后山诗话》也说:“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足见他对陶渊明的仰慕和陶渊明对他的影响,王维是陶渊明之后成功的田园山水诗人。他们都热爱自然,都具有平和恬静的心情。他们的风格都是浑成的,格调也都是高雅的,但他们的诗歌,也有多不同。其中最显著的是:陶诗着重白描,王诗长于彩绘;陶诗虽善于写景,而表现生活感受居多,王诗虽情景交融,却仍以景物描写为重。同代人中和王维的诗歌风格相近的有孟浩然、祖咏、卢象、邱为等。这些人都是王维的好友,由于他们意趣相同,且都是描写自然景物见长,就无形中形成了盛唐诗歌中的一个流派。他们之中,当然以王维、孟浩然的文学成就最大,因此素以王孟并称。但王孟诗歌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显著的风格上的差异,且就给人的印象而论,王诗显得丰润而富有生趣一些,孟诗显得清秀而意趣淡远一些。如问总的成就,则孟诗不如王诗。
王维在诗歌领域中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古、七古、五律。甚至六绝诗中都有佳作,他所采用的题材也很广泛。他在唐代诗中是有一定地位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他的诗歌近来却得不到重视呢?在我看来,这主要由于他的诗歌没有深刻地反映出当代重大的社会矛盾,思想性较差的缘故。究其实,王维的诗歌也并非一般没有思想性或思想性不强。相反他却有不少思想性较强、倾向性较鲜明的作品,如《偶然》中的“赵女”首、《寓言》、《夷门歌》、《陇头吟》、《老将行》、《洛阳女儿行》、《不遇咏》等都是。而且其中不少作品的思想性,早已被前代学者所指出加以评论过了。
当然,王维集中最多的还是那些隐逸心情和生活、写田园山水的.诗篇。这类诗歌大都渗透了消极的思想和没落颓唐的感情,但也并非毫无积极因素,《偶然作》中的“日夕”首,描写作者见太行山而思归隐的心情。陈沆就在《诗比兴笺》中评论说:“见朝政之日非,思归因而未能也。”这种对现实、对政治的不满情绪,也明显地表露在《登楼歌》、《秋山中作》诸诗中,此外,就是写啸傲园林、寄情山水的逸兴,也莫不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隐士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们的不愿与当时的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但又不免感到空虚的苦闷心情,也莫不或多或少地具有认识价值。
这类诗歌还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诗人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对大自然美景具有极深极细致的感受,然后以他特有的诗情画意将这些感受有声有色地表达出来,创造出一个远较现实为高的、优美的艺术境界,能给人以美感,能清新人的头脑,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能激发人爱好美好事物的纯正感情,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风景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维诗歌中也严重地存在着应该批判的、应该否定的一面,那就是他作品中所表露的佛家寂灭思想和消极出世的人生观。
篇3:王维山水诗句集萃
王维采取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 得过且过。他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 修习佛、道, 此时期他的许多诗文濡染释、道色彩。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 表现为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但求适意。
他的“中隐”方式使他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 又使他得以从官场脱身,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可以与李白、杜甫相媲美的大家。他在诗歌上最主要的成就, 最能反映出他独特风格的是山水田园诗。而王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他的山水田园诗, 往往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 表现一种平静的心境, 把自然美和心境的美融为一体, 在体验自然美的同时, 把精神升华到一个明净的境界, 给读者带来巨大的享受和满足, 还有安详和闲适。请欣赏下列几首诗歌: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春天, 早晨。经过了一夜的雨水的洗涤, 那深红浅红的桃花瓣, 更加饱满、润泽。你看, 那雨滴还依恋着花瓣, 色泽是多么的柔和, 可爱呀。雨后, 空气更加润泽, 似乎还可以闻到花草的清香、泥土的馨香, 阵阵沁人心脾。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轻烟中, 更是婀娜多姿, 风姿绰约。在这寂静、幽美、迷人的景象中, 莺啼却不惊梦, 落花也别有一番情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
也是春天。夜, 似乎是心甘情愿地一下子跌入了山林。春桂把一些淡淡的清香散落在山涧, 这山一下子就变得如此充盈, 如此寂静。花落似有声, 但又似乎了无声息。那花开花落, 丝毫不能打破夜的寂静。
月亮却像个顽皮的孩子, 一会儿躲进云层, 一会儿又露出圆圆的脑袋。那莹莹的月光涌进树巢, 惊醒了一群睡熟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 飞起落下, 落下又飞起。鸟鸣声此起彼伏, 打破了夜的岑寂, 弹奏着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如梦似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林, 如此静谧, 就连鸟也没了踪迹。山, 这般的空灵。一缕缕淡淡的炊烟做了群山的纱衣。农人早已是荷柴归家, 享受着粗茶淡饭的合乐, 谁又能欣赏这黄昏的诗情画意?
偶尔, 也可以听到一些很轻很轻的言语, 透过叶片的手掌, 洒落在山坳四周, 似近又似很远, 如同从天堂里传来, 惊醒了期待和梦想。太阳, 卧着, 在山冈上, 又滑向深林, 再照在青苔上, 似梦似幻, 温暖而又亮眼。这山林, 留给人几多深情?几多幻想?几多慰藉?几多遐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光推移, 已进清秋。那雨说停就停了。山村被雨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可人的月儿也不知何时挂上了树梢, 朗照着。树底下, 斑斑驳驳的倩影, 如此令人心动。泉水, 淙淙, 敲击着石头, 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竹林, 摇响了几声喧笑, 月光下, 是一群飘逸的女孩, 提着浣纱的竹篮, 回归各自的柴门。歌声, 牵动了荷花。河心, 水波荡漾。收网的汉子们满载一船幸福, 穿过夜色, 沿流而返。
时光如水, 春芳消歇;红尘滚滚,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那么就做一个隐者吧, 留恋山水, 醉卧山间, 不究世事, 淡泊名利, 在幽静、缥缈的景致中, 享受这般恬淡。
王维就是这样, 用细腻的笔触写山, 写水, 写农家的生活, 写自己的心情。在他的笔下,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清寂的、静谧的, 既生灭无常又充满生机, 无牵无挂, 始终呈现着一种自然之真。他的自然之性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和契合之中, 诗人感到了愉悦, 同时也得到了解脱。彩翠、白云、青林、圆月、青石、鸟鸣等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大自然境界, 当作者徜徉于大自然境界时, 那“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的自然山水便与人之真性情有了亲密的契合。诗人心中鸟飞鸟鸣, 花开花落, 一片生机, 天真自露, 与天地同流, 与万物归一。无论天地也好, 自然也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生生不息, 周而复始。王维不仅发掘自然之美, 而且表现自然之美, 更把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 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宁静、一种超脱、一种闲适还有一种恬淡。
“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王维的诗中, 山水田园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 又形成了极为幽美深邃的意境, 灿烂而澄明。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他的心灵的悸动, 淡淡的期盼, 恬淡的心境, 而且在喧嚣与嘈杂中, 享受着自然的魅力。
摘要:王维的诗歌, 恬淡幽美, 走进王维的诗歌, 就如同走进了山水田园, 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泥土、清香的花味和繁忙而并不单调的生活, 还有恬淡、闲适的心境。有情有义、有理想还有一种满足感。
篇4:王维山水诗禅境初探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空灵境界 隐逸情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34-01
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伦理、审美趣味、宗教、文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因此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诗歌是唐朝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在古典诗词中可谓登峰造极。而佛教对唐文学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全唐书》收僧人诗作2783首,反映士人与僧人交往的诗作2273首,二者占了《全唐书》总数的百分之十三。在佛教影响下的作品中,以王维为代表的表现禅宗和禅趣的禅宗诗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其作品中多佛家理趣,故其有“诗佛”之称。
佛教中尤以禅宗的发展最为迅速,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它以自身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而发展开的处事方式、人生追求、直觉关照、审美情趣,凸显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而受到文人的推崇。唐诗尤其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薄而又深刻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滤的对象,从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逐渐锲入禅境,以诗境来表现禅境,使山水诗的创造慧眼独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悟滤的直观印象,那无心淡薄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在用色彩和声音构织出的幽深境界中,诗人宁静安禅,观潭悟理,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由自然的幽僻渐入内心的彻悟澄明之境,制毒龙,克心欲的禅境油然而生,神会于物,表现了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态。
二、“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
空灵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花事问花、菊事问菊,也没有站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化成流水、行云、青苔,物我合一。王维创造的明秀诗境中,能于空境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高洁的心志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寓于幽静山林,在静观寂寞时感受到自然的悠观情韵,显示出心境的空照与寂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笛”、“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音响与寂静相照,光影与明暗相衬,置身此间,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意兴清幽,心灵澄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林中,复照青苔上”,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更显王维境界之空灵。
三、静默关照的禅趣与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
与坐禅相关联,王维多喜欢独坐时的感悟。“雨中山里路,灯下草虫鸣”,“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鸣。夜花空灵寂,松风自似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果落、虫鸣反映山林的静谧,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寓静于动,寓有声于无声,通过对大自然声响和动静的捕捉及描绘,寄寓诗人的独幽情怀。这种动静结合的二元观照,直接体现了诗人回归本心的真实本性。
四、融摄空有的隐逸情结
禅机作为一种不可言传的心灵感悟,必定要以自然物象为载体。作者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刹那间的心灵顿悟。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他的思想受当时流行的北禅宗的影响较大,后来又接近南禅宗。而唐朝隐逸之风盛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当然,纵观中国历代文人,隐逸的直接原因缘起于仕途的败落,是一种孤独惆怅捆绕下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但王维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意蕴,他闲适逍遥的隐逸情结,承老庄之道,循五柳之法,有一种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如他在《酬张少府》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识返旧林。松风吹解衣,山月登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 深”。诗人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月下弹琴。在友人仕途坎坷而求法于诗人时,诗人却未正面回答,而是以赞赏“松风吹解衣,山月照弹琴”的隐逸情趣,来暗示回归本性以求精神解脱的人生理想。
王维一生的佛缘,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无限的禅机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禅境统摄下的诗情画意中,洋溢着摩诘幽静闲适、忘情山水的高洁心志和洒脱的生活姿态。他以隐居为切入点,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至于他是消极避世还是忘情山水,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仅就从这种生存状态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上看,他极大的延伸了文人的触角,扩展了文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总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纷繁的工作之余,我们何不忙里偷闲,感受自然赐予我们的清净。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文学青年,培养对自然山水的诗性灵感,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2]雷依群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3]吴言生主编.《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版.
篇5:王维山水诗
1、山中 ——王维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2、山居秋螟——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4、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5、送祢郎中——王维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6、送钱少府还蓝田 ——王维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7、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桃源行——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篇6:王维山水诗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译文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注释⑴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
⑵际晓:犹黎明。
⑶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⑷女浣(huàn):即浣女。浣,洗。
⑸朝(zhāo)日:早晨初升的太阳。鸡:一作“禽”。
⑹水国:犹水乡。临水城邑。南朝宋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唐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⑺树杪(miǎo):树梢。《陈书·儒林传·王元规》:“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杪:一作“上”。
⑻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
⑼眺迥:远望。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一说为阆水和白水。
⑽殊方语:异乡语言。殊方:远方,异域。汉班固《西都赋》:“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⑾故:一作“旧”。
篇7:王维的山水田园古诗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注释
1. 别业:别墅。
2. 中岁:中年。道:这里指佛教的禅理。
3. 家:安家。陲:边。
4. 胜事:快意的事。
5. 值:遇到,碰见。林叟:守护山林的老人。
评论
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宣和画谱》)
2. 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 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诗人玉屑》)
3. 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际露微月”,幽矣。王维“清川带长薄”、“中岁颇好道”,远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4.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
篇8:王维山水诗与禅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南宗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代诗人中,写山水诗的作者并不少,但为何唯独王维的山水诗获得“诗佛”的称呼呢?其实,如果我们稍稍留意一下禅宗史和诗歌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禅宗和唐诗的发展轨迹几乎是同步的。禅宗源于南朝,梁陈之际流行;唐诗也是从南朝永明体蜕变而来的,近体律诗与梁陈间萌芽;至唐统一天下,禅宗兴起,南宗禅在开元、天宝之际宗风大盛。然而王维却是唐代诗人之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了。王维的母亲崔氏信佛,“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受到这样的社会气氛熏染,家庭环境的影响,佛性禅心早就在王维心中扎根。其后他的宦途多变,经历战乱。参透人生,无意进取,便想找一个安静之所作为归宿,而佛堂禅院,便成了难得的去处。王维是位佛徒。唐代信佛的人很多,但像他那样虔诚,身体力行的却并不多见。他的诗,清幽淡远,空寂恬淡,荡涤尘虑,时时现出一颗佛心。
一、禅与山水诗的融合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宗禅的影响,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上、行动上,还是从诗句中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份情感上,我们都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
中国的诗歌当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但是有一种情感是淡而天成的,是疏朗清幽的,是不着痕迹的,是“花落无言,人淡如菊”(《詩品》)的。人生有限,宇宙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王维却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含了禅宗的“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容入到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悠然的佛影禅光。
禅入诗,把诗歌的境界提升了。而诗的作者王维在创作之初就已进入佛者境界,融入山水草木之中,而且人在其中,心在其外,大有鸟瞰大地,驾驭万物之情怀,大有佛法解脱众生,建造极乐世界般的人间净土之胸怀。佛的精神是:众生平等,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使众生皆生于极乐净土之中。
首先,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人是以静坐方式出现的。《旧唐书· 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静坐,以禅诵为事”。王维诗中多次提到“闲居静坐”的乐趣。在诗人周围,僧人们大多也是依循传统的禅定仪规修行。
再一层,禅法要求一切皆空,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的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当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后,便自觉地去除因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诗人才能在自然山水的境界中体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的自然之美;而他却是那样似无心又有意地关照着自然界的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的种种纷繁变幻的色相。外在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的,于是在诗人笔下,自然万物之真,即为万物之性了。诗人王维便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回归自然的。当他沉浸于白云、清林、跳波组成的大自然境界,并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契合之中时,感到了真正的愉悦,也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二、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为宗教,诗为艺术。禅是 “不立文字”,诗却“不离文字”。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
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年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我们知道后来的南宗禅有“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之语。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王维诗中行坐随缘的禅意。
第二,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时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成熟的标志。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盛唐田园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他们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及至韦应物、柳宗元, 却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这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维的创作实践对诗歌理论也有所贡献。在他的诗中那种充满禅味的冲淡空灵的艺术风格,也是导致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的冲淡、自然、含蓄等作品主要是针对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而写的,尤其是对王维那带有禅意的辋川诗的经验总结。及至明代胡应麟也曾点评王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以及他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建立,都有深刻的影响。
总之,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正因为他是唐代诗人当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所以大家都称他为“诗佛”。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那充满禅意禅趣的诗,但是在这些诗中又充满了深深的禅理。而王维作为一位佛教信徒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他的禅心佛性却溶进了他的诗篇当中,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创作,使得他的诗展现出一道淡淡的“佛光”。并在盛唐诗坛中自成格局,令人瞩目。
篇9:王维有哪些山水诗
宋代诗人: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诗人: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诗人:浓妆淡抹)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诗人: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后赤壁赋
宋代诗人: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诗人:“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诗人:“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诗人:“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诗人:“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观沧海
两汉诗人: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诗人: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篇10: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7-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由於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禅宗从一开始就染上了神秘的诗意色彩,和诗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对中国诗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後期古典诗歌简淡含蓄的基本艺术风范,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写意的民族特徵,并开拓了中国山水诗的意境,造就了众多禅意山水诗人。王维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薰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後,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於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丶禅理入诗,不着痕迹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在这些以山水田园风物为描写物件的作品里,寓含着禅理丶禅趣丶禅悦。与一般的枯燥晦涩的佛偈不同的是,诗人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从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不用禅语,而含有禅理禅趣,可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入禅」之作的艺术特徵。一方面,不用禅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首首精美的`山水田园诗,
读者可从诗人所描绘的山水田园自然美景中,去获得审美的愉悦;另一方面,又因其寓含有禅理禅趣,读者亦可结合诗人的人生态度丶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去探究诗中禅的幽趣玄理,引发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要做到诗禅融为一体,了然无痕,诗人不仅要在佛禅方面有比较高深的造诣,更要让禅意理趣渗透到自己思想深处,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才能在诗作中毫无功利性地丶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王维正是此道高手,表面上看他在诗里似乎只是在游山玩水丶听松看云,不涉丝毫寺庙经书,静下心来才发觉,诗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传来佛语梵音。
禅宗有“任性”丶“无住”的思想。“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於心。《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王维将这种随缘任运的思想不经意地表现在一些山水诗中。如《终南别业》写隐居终南山期间悠然自得地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丶随遇而安丶无往不适的意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纯以无所用心取胜,将自己领悟到的禅理与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
赵殿成注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诗人摆脱了一切尘累,泯灭了一切俗念,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即遇山林野老,照样与之谈笑。此诗从颔联起透出浓浓的禅意,“兴来”就独自出游,任其自然,其中的快乐并不需要向别人宣扬,自己明白就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游玩来讲,一般游人走到这里可能会意兴阑珊丶郁郁不乐,那样的话就没有禅家“任性”丶“无住”的踪影了。而王维呢?要动即动,要停即停,要行即行,要止即止,一切都任心自在,随顺自然,独自超脱,不为物拘。既然行到溪源头,那就坐下,仰看轻云出岫,一样享受清静幽寂的山林野趣。
“行到水穷处”,似乎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却没想到“坐看云起时”,一下子豁然开朗,直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全新的境界脱颖而出。自然界水丶云的变化象徵着人生穷通之理,而诗人能安然地欣赏它的变化而无动於衷,则表明了他对身外世界无牵无挂的超然出尘的人生态度和宁静的心绪,传达出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之境,深得物我两忘的禅趣。
徐增在《说唐诗》中评这首诗说:“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於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行到事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
王维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一切外境之物不生执着取舍之意,无所依碍,泛若不系之舟,正是禅宗核心。《终南别业》融入了禅趣,而这首《孟城坳》则是包蕴了禅理:
新家孟城口,
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
空悲昔人有。
这是《辋川集》中的第一首。此时诗人移居孟城口新宅不久,他骤然想到了别墅主人的新旧更换。这一份产业先前曾为宋之问所有,想必亭台池柳,繁华一时。待得转卖到王维手里,面对着新主人的庄园已非昔日旧貌,虽有残剩下来的衰柳可供记别,物之故主今又何在呢?是以世上一切缘生群品,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颓泯灭,没有任何东西具有恒常的意义。
古木衰柳的疏落之景,与人生无常的深长慨叹,融为一体。而下半首“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两句,则用观察过去所得到的经验来推断未来,转入对其自身命运的沉思。想想虽然现在自己做了辋川别业的新主,宅第田园山水均为己有,然而人生苦短,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到头来别业又将归属他人,且不知这後来者又会是谁。
正如清代徐增所评:“後之视今,亦犹吾之视昔,空悲昔人所有而已。”
诗人站在现今立足点上感念往事,抚今追昔,从过去丶现在丶未来三个层面上,说命尘世历经沧桑之变,胜景难常,万事俱空。综贯这几层意思,讲的正是佛教“诸行无常”的法理。王维依其实际经遇托兴咏怀,将自己信解的宗教义理,巧妙地灌输入这首小诗里面,达成了情丶理与景物三者交叉互融的效果。
二丶虚实一理,象中寓理
比较中西方两种绘画艺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西方油画注重写实,严谨客观;而中国的水墨画侧重神韵,意在笔先。一为形似,一为神思。虽然中国画不能像油画那样客观真实地描绘景物的形色状貌,但所绘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因而具有油画所不具备的神韵和气象。
虚与实是对立而统一的一对美学范畴。在文艺作品中,所谓虚,是指通过联想或想像对审美形象所作的间接性的艺术描写;所谓实,是指对审美形象所进行的具体的直接性的艺术描写。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落笔之处的实绘外,往往留有许多空白,用以表现水面丶云雾丶天空等,或者什麽也不表现,仅仅是为了在视觉上突出画面中心内容,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鉴》)
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诗与画在表现艺术上有共通之处,画理往往可用於诗理。就山水诗而言,实写可以描绘物的形态,虚写则有助於传达出物的神韵。实以引虚,虚中孕实,能使欣赏者回味无穷。好的作品,总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虚与实丶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兼为诗人和画家两大身份的王维,历来被推许为“诗中有画”丶“画中有诗”的高手。王维诗南宗山水画之祖,开创了“意在笔先”的写意派画风,体现了先神後形的法则,而他的山水诗同样具有写意画的艺术效果。
《辋川集》中的二十首绝句,活脱脱就是二十祯写意山水小品。诗人善从情景交融入手构思,略去景物的次要部分,突出其主要特徵和最动人处,力求写出辋川山水的精神丶气象及其丰富的个性色彩,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自然,也融入了诗人所追求的禅意。来看《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山中,涧户丶芙蓉花,眼前能看到的似乎就是这些东西,其他地方均为空白。就诗的审美层面看,诗人以极其平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幽独世界,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火红的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落。
这里一方面可以将芙蓉花的孤高,看作诗人追求超尘脱俗之精神境界的象徵,表达了诗人对此超尘脱俗的丶精神境界的陶醉与赞颂;另一方面,这里也借花开花落的“象”,寄寓了佛家“无我”的禅理。
这生长在静寂无人之山涧的芙蓉花,其存在完全依循着自然的律动,花开花落,生生死死,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既没有绽放的欢乐,也没有凋谢的悲哀。绚丽之极,终归平淡。这正是禅家所赞誉的“亦空亦有,色空一如”的境界。
王维往往善於凭藉丰富的想像力,寄情於物,达到物我交融,情景合一,
借写景以写情,虚中蕴实,象中寓理,从而描绘出虽虚幻却又逼真的意境,表达出不同的感受。如《山居秋暝》中,“空山”二字既描绘了秋雨初霁丶夜静山空的实景,又点明了诗人此时宁静闲适,恬淡自如的心境。颈联实写竹喧丶莲动,间接却描绘了人的活动,从字面上看,是见物不见人,但实实在在又有人在活动着。这样描写,令人有更多的想像馀地,无形之中扩展了诗的内涵。
此外又如借明月之象表心之澄澈,借白云之象表心之闲淡,借柴扉之象表心之隐逸,借钟声之象表心之清静,借林之象表心之空寂……虚实相生的意境,隐约迷离的感情,给王维的诗抹上了一层禅的色彩。
三丶“空丶闲丶静”的禅境与诗境美
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集中地体现为闲静空寂的境界。这不难理解,空寂地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王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仍以《山居秋暝》为例: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是“空”的,雨是“新”的,既“静”且“净”,雨後空山清湛静谧,晚景宜人。皎洁的月光朗照松林,树影斑驳,姗姗可爱。林中一股清泉,漫过山石流淌,发出淙淙的悦耳之声,以声衬静,更烘托出山林的闲静。幽静的世界中传出一点枝叶的窸窣碎响,目光到处,原来是洗衣浣纱的少女归来了;山涧中有荷花涌动,因为沿水而下的渔舟推动了视觉丶听觉丶感觉器官,并加以综合运用,出色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後秋山图。尾联的“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丶“无作意”丶於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
王维喜用“空”丶“闲”丶“静”等字样。“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空明洁净的总体印象,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闲”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诗人随遇而安丶淡泊于名利的心情的生动写照。“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静中有声,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王维有众多诗句描写了这种闲静空寂的境界。这里再举两首: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前一首《鸟鸣涧》,诗中虽是有动有声,然而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丶静之境,以动态托静态。“人闲”丶“夜静”丶“花落”丶“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桂花轻轻飞落,山鸟啼鸣宛转,更显出春涧的幽深。这是灵动的静氛,传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这也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丶“见性”的玄冥禅意。
第二首是《辋川集》中的《鹿柴》,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
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衬托出空山的寂静之深。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寂的境界。
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同时,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澄净之心映照着大千世界的动静喧寂。
禅境是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就如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蓦然见到的“那人”,犹如迦叶尊者在灵山会上心有妙悟时的破颜一笑。这时,诗的意境实际上是表现为禅境。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境的高处,即是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禅境。
禅宗的悟道,忘却心机,忘却物我的境界,与意境的心物合一,物我神游是统一的。王维诗作的魅力所致,相当程度上在於不仅创造了意境,并且变化为禅境。正是由於王维得之於禅宗的影响,并将意境统一於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学诗一事对王维诗作倍加推崇。事实上,早在唐代,人们便已将王维与李白丶杜甫并举,认为他们分别代表着佛丶道丶儒三家风格。
的确,禅宗思想陶冶了王维的精神生活,也对他的艺术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维诗作的那种“澄澈精致”丶“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得力於他的禅学修养。他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理巧妙地丶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山水诗中,并通过寓虚於实的手法将所感之情寄於所见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现内心。禅境与诗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美学层次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