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精选八篇)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确诊为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42例, 全部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年龄34~67岁, 平均年龄54岁。其中跌落致伤30例 (71.43%) , 车祸致伤7例 (16.67%) , 碰撞致伤5例 (11.90%) 。按照Seinshermer分型II A型2例 (4.76%) , II B型3例 (7.14%) , II C型9例 (21.43%) , III A型7例 (16.67%) , III B型2例 (4.76%) , IV型6例 (14.29%) , V型13例 (30.95%) 。全部患者在治疗之前均可以正常行走或是拄拐行走, 住院时间3~10d, 手术时间为住院后3~6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全身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其他内科医生意见制定治疗方案。42例患者全部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手术使用仰卧位, 将患者骨折部位垫高, 使用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麻醉, 从患者大腿外侧股骨大粗隆尖向下切口, 暴露股骨大粗隆和骨折部位。通过牵引方式将骨折部位复位, 较大的骨折块可使用钢丝或者拉力螺丝先行固定, 待全部骨折部位都复位之后, 将钢板紧贴股骨大粗隆和股骨干外侧, 使钢板头部覆盖大粗隆, 然后用3枚克氏针将钢板头部先行固定, 通过钢板固定孔依次打孔, 然后选择3枚长度合适的松质骨螺丝进行固定。按照同样的方法对其他部位进行固定。待钢板完全固定后, 清洗创口, 放置引流管引流, 关闭创口。
1.3 术后处理
手术完成后使用抗生素3~5d, 24h后拔除引流管, 防止创口感染和并发症。术后2d应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2周指导患者拄拐非负重行走, 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为负重行走。
1.4 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参照董纪元等[4]的髋关节疗效标准。优:骨折部位全部愈合, 髋关节活动无影响。良:骨折部位愈合, 髋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但是会偶有疼痛。可:骨折部位愈合, 有轻度髋内翻, 髋关节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差:骨折部位未愈合或者畸形愈合, 髋部疼痛感较强, 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
2 结果
对42例患者全部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6~36个月。根据患者创口愈合情况、钢板固定情况以及髋关节活动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42例患者效果“优”27例, 占总病例数的64.29%;效果“良”11例, 占26.19%;效果“可”3例, 占7.14%;效果“差”1例, 占2.38%。总体优良率达到了90.48%。且对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 车祸致伤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结果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髋骨骨折的一种常见类型, 由于其骨折所处部位和骨折部位受力情况的特殊性, 股骨粗隆下骨折多为不稳定性骨折[1]。传统的非手术保守治疗方法治愈率较低, 且治疗时间较长,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可能会造成肺炎、尿路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发生[5]。手术治疗方案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选择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作为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内植物材料。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形态制作的, 充分考虑了该部位的生物受力情况, 且与股骨近端形态较为匹配, 为较为严重的粉碎性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复位提供了较为简单的方法[3,6]。解剖型钢板一经固定后较为牢固, 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早期锻炼活动造成钢板松动和脱落等现象发生。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时要注意尽量保证股骨近端骨骼的完整, 防止由于骨骼缺损造成钢板受力在螺丝处过于集中, 造成螺丝松动并最终导致内固定失败。因此在手术过程中股骨近端如果有缺损, 则要取患者自体髋骨进行移植补全[6]。手术完成后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恢复情况和钢板内固定情况制定活动计划, 适当的进行恢复功能训练。
本组42例患者经解剖型钢板进行内固定后27例患者的效果达到“优”, 占到总病例数的64.29%, 总共有38例患者治疗效果达到优良, 整体优良率达到了90.48%, 总体治疗效果较好。只有1例出现了螺丝松动的情况, 没有出现螺丝脱落和钢板折弯、断裂的情况。同时研究发现治疗效果为“可”和“差”的患者多为车祸致伤, 这可能是因为车祸导致患者骨折部位情况更加复杂, 骨折粉碎程度较高从而导致手术难度提高, 恢复需要时间更长造成病程可变性增大造成的。
总体上来看, 利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方法较为简单可行, 手术较为安全可靠, 同时较为可靠的固定方式也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恢复锻炼, 加快了患者康复速度, 是一种较为理想可靠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在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的4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患者创口愈合情况、钢板固定情况以及髋关节活动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42例患者效果“优”27例 (64.29%) , 效果“良”11例 (26.19%) , 效果“可”3例 (7.14%) , 效果“差”1例 (2.38%) , 总体优良率达到了90.48%。结论 利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方法较为简单可行, 手术较为安全可靠, 同时可靠的固定方式也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恢复锻炼, 加快了患者康复速度,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解剖型钢板,股骨粗隆下骨折,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719.
[2]莫新发, 卓新明, 刘先银.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下不稳定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8) :596-598.
[3]肖湘, 张铁良.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 (3) :187-190.
[4]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5]吕平成, 杜小云, 张金海, 等.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7) :130-131.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篇2
【关键词】厚长骨折;解剖型锁定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0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atomical 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s for elderly thick type betwee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valon fractures. Method: proximal femoral treat the old type locking plate anatomy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are 40 case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bservations. Results: 36 cases over a period of 10 ~ 16 months follow-up, fractures heal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all, functional score: optimal 29 cases "good" in 5 cases, 94.4% dykes da. Conclusion: between elderly thick long merge osteoporosis fracture often, it is mostly a commimuted fracture, application of 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for such diseases, is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operation, a little injury, fixed firm, and can reduce the advantag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has the good valu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key words】 thick long between fracture; Anatomical type locking plate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以下,小转子下缘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1]。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病数量逐渐增加。同时,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和各种慢性病,且高龄患者体质差,现多主张行手术内固定治疗[2]。传统内固定方法存在术中复位困难,术后难以维持固定等缺点。自2009 年1 月至2011年1月,本科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40 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年龄70~98 岁,平均78. 3 岁。受伤原因:摔伤32 例,交通事故伤8 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按Evans分类:1 类Ⅰ型5 例, Ⅱ型8 例, ⅢA型15 例, ⅢB 型6 例, Ⅳ型4 例;2 类2 例。伴有其他部位的多发骨折8例, 合并糖尿病11 例,高血压病10 例,脑梗塞后遗症4例,肺气肿3 例,均行内科积极治疗且综合评估病情稳定后,尽早(1 周内) 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先行牵引复位, C 形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 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 充分显露股骨大粗隆部、股骨颈基底及股骨干上段骨折部位, 探查骨折情况进行复位。若小粗隆骨碎块分离较远的采用拉力螺钉或钢丝先予固定; 若合并股骨粗隆下骨折粉碎严重的则给予钢丝临时捆扎。骨折复位后选用长度合适的锁定钢板贴附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干外侧, 使用克氏针给予临时固定避免钢板的移位。在螺钉导向套筒的指引下, 先在近端钻入3枚导针, 植入3枚自攻锁定螺钉, 成“品”字形三维汇聚结构, 实行近端锁定, 有效防止骨折旋转移位。依次钻入远端螺钉锁定, 去除临时固定的钢丝, 再次用C型臂X 线机透视复位满意钢板及螺钉位置长度确定无误, 止血冲洗关闭切口, 常规放置引流管。
1. 3 术后处理
预防感染、应激性溃疡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合并其它疾病的继续对应治疗。术后48h内 拔引流管。麻醉失效后即可進行股四头肌静力舒缩功能锻炼,术后第2 天开始床上CPM被动活动,锻炼强度逐渐加强,根据骨折的程度及结合DR 片决定患者扶拐下床行走的时间,一般在伤后6~8 周扶拐下床行走。
2 结果
本组随访8~ 12 个月,平均9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 10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褥疮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患髋功能按Harris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30 例,良4 例,可2 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
2. 1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某,男,76 岁,农民。因摔伤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1天 ,于2010 年8 月6 日入院。入院查体:右髋及大腿上段肿胀明显,触压痛,可扪及骨擦感,左下肢外旋、短缩畸形。经摄片诊断为右股骨粗隆间、粗隆下粉碎性骨折。入院后予以患肢制动,右下肢皮肤牵引,完善相关检查,于2010 年8月10 日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伤口Ⅰ期愈合出院。该患者伤口拆线后即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髋关节伸屈功能良好(图1 、2) 。
3讨论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增加,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高能量损伤增多所导致的骨折类型更为复杂, 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非常多见, 由此带来的诸多并发症也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传统牵引等非手术治疗,难以使骨折达到满意的复位,畸形愈合率高, 且老年人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肺炎、褥疮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尤其是合并心、脑疾病的高龄患者,病死率较高。为了减少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病死率,现多主张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其中以DHS 髓外固定系统和Gamma 钉、PFN髓内固定系统为代表,各种内固定系统各有优缺点。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材料均能很好地解决骨折端旋转、滑移,从而达到骨折端愈合所要求的坚强固定。但对于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绝大多数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其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骨折端血运差,如采用上述内固定方法容易出现较多并发症而导致手术失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作为一种新的内置物近年应用于临床,对此类骨折有其独特的优越性[3]。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物学特点设计的髓外固定系统[4],为股骨轉子间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有以下优点,(1)固定牢靠: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外侧形状所设计的,其近端与大转子相匹配,有4个与颈干角相平行的螺钉孔,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3个成“品”字形分布,3 枚螺钉旋入股骨颈固定后,呈三角形结构,具有较强的抗股骨颈旋转作用,且3 枚螺钉应力分散,与钢板锁定成一体,防拔钉、抗弯、抗剪切力作用强,尤其适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2)操作简单:螺钉与钢板锁定后,形成内固定架,钢板与骨可不必完全贴敷;钢板近端3 枚置入股骨颈锁定螺钉的置入位置不受严格限制。(3)损伤小:术中只有限切开股骨粗隆部肌组织,钢板贴合于股骨上端粗隆部骨膜外,不需要剥离骨折端骨膜和过多的肌组织,利于骨折愈合。(4)并发症少:锁定钢板和螺钉形成的内固定支架具有高度的角度稳定性,承重时载荷从头颈部经钢板直接传递到股骨干,可避免初期及继发复位的丢失,不易发生髋内翻畸形,对骨质疏松的骨质可提供足够的稳定固定,螺丝钉松动的发生率更低,且不易出现断钉现象。
总之,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诸多优势, 其力学稳定性好, 形成内固定支架系统, 起到“ 生物学钢板”的作用, 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尤其在疏松骨质内具有相当好的把持力, 非常适合高龄骨质疏松的患者, 螺丝钉松动发生率极低,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5],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定麟. 现代骨科学[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97-401.
[2]刘海春,陈允震,杨子来,等.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20(1):18.
[3]尹占民. 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143.
[4]孙广智,段德臣,张琦,刘建强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6(4):29.
[5]杨福成,张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48~49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83例,其中男55例,女28例,骨折31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2.4±10.6)岁;股骨粗隆间骨折61例,股骨颈基底骨折22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3例,跌伤10例,坠落伤8例,砸伤12例;其中左侧41例,右侧42例;根据Tronzo Evans分类,其中I型7例,Ⅱ型14,Ⅲ型38例,Ⅳ型16例,逆转子间型8例。就诊时间为1~7d内,平均就诊时间(4.2±1.2) d。其中合并骨质疏松45例,糖尿病24例,高血压27例,骨量减少22例。对患者的合并症均已在术前处理妥当。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1.2.1 锁定钢板组
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常规行术前牵引。患者取仰卧位,自大转子顶点至大腿外侧行钝性分离。切口长在10cm左右,充分暴跌股骨。予C臂X线机下将解剖型钢板置入,置入后克氏针进行近端初步固定,在C形臂下确定无误后拧入螺钉,骨折远端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颈头部与钢板上端应用拉力螺钉固定,无需外固定。
1.2.2 DHS组
牵引与麻醉方式与1.2.1一致。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呈外展20°~30°,固定于骨科牵引床上。予C臂X线机监视下骨折复位。髋关节外侧入路,从后缘剥离股外侧肌,将近端、股骨转子充分暴露后置入DHS钢板,C臂X线机检查钢板位置合适后,拧入螺钉固定,无需外固定。
两组均术后常规抗生素抗感染,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术后2~3d进行不负重训练。根据患者预后情况4周后逐步行负重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2]
采用Harris评分评定术后疗效:优:90~100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步态正常;良:80~90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轻度跛行;可:70~80分,临床症状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无法自已行走,需持拐;<差:70分,髋关节疼痛显著持续,无法行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近端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69.2%(27/39), DHS组优良率为79.5%(35/44),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16, 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指征比较
DHS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高于锁定钢板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股骨近端骨折以往多由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引起,中老年患者往往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而股骨近端结构一方面要承受活动时导入髋关节的剪式应力,另一方面要承受人体垂直向下的应力。所以普通外伤暴力也会引发粗隆间和股骨颈骨折。同时涉及肌肉的牵拉,固定的复杂性,如果临床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延迟愈合、感染甚至畸形愈合等。传统的牵引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适合体质较弱有较多合并发症的老年患者,但是病程较长患者需有较长时间卧床治疗,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目前治疗PFF采用内固定法是目前治疗的金标准,同时术后要指导患者早期活动[3]。DHS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与髋部生物力学的要求一致,内固定牢固。DHS的结构为侧方钢板为带键的套筒钢板,具有动力和静力的双重加压作用。近端松质骨粗螺纹,远端滑动槽,通过加压于近端螺纹骨折端,压力由钉至板传至股骨干,避免骨折处的剪力,使骨折愈合加速。临床多用于PFF内固定[4]。DHS置入的钢板处于负重线外侧的位置,如果内侧缺损会导致加重外侧钢板的压力,导致术后会出现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或者脱出、切割股骨头,导致患者畸形恢复肢体短缩。并且应用DHS内固定,手术所需时间较长,本组研究也表明其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长,不利于中老年患者的恢复。
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对PFF进行内固定具有固定点多,钢板长度可根据骨折线长短而定的优势,可全面固定且机动性大的优势。PFF为严重粉碎性骨折亦能进行早期复位并达到良效果[5,6]。松质骨螺钉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还可有效防止股骨头坏死。通过钢板顶端对骨折粗隆间进行加压,防止髋内豁,符合生物学特点,增加松质骨螺钉稳定性,并可控制骨折近端的旋转,牢固固定小转子及内侧骨块避免髋内翻发生[7]。本研究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在手术疗效方面并不强于DHS组,但是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更有利于骨折恢复。
参考文献
[1]Lindholm C, Sterner E, Romanelli M, et al.Hip fracture and pressure ulcers the Pan-European Pressure Ulcer Study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risk factors[J].Int Wound, 2008, 5 (2) :315-328.
[2]刘希贤, 曹永东.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疗效的有序Logistic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9, 18 (7) :281-283.
[3]Mishra AK.Manage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by using dynamic Hipscrew/dynamic martin screw[J].J Orthop, 2007, 41 (2) :6 42-650.
[4]徐生根, 王驰, 徐正发, 等.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生物力学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 (1) :67-68.
[5]何民.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2) :52-53.
[6]高宇亮, 孙晓智, 王庆.应用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35例[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0) :24, 27.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病例, 男4例, 女2例, 最小年龄68岁, 最大84岁。病程最长为35d, 最短14d, 均为涉及到转子下粉碎骨折,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术后首次X线片均为复位良好。其中4例为髋内翻就诊, 1例为近端螺钉退钉就诊, 住院病人为术后2周复片发现髋内翻、近端螺钉退钉。
1.2 处理
所有患者均给予卧床, 持续骨牵引4~6周, 退钉患者在骨折线模糊后取除退钉。
1.3 结果
所有患者髋内翻无进一步发展, 大部分患者还有所恢复。
2 讨论
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 它们往往不能简单的划分开来, 常为复杂性骨折。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 多发生粉碎骨折。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方法常见的有动力髋、动力髁、r钉、PFN钉、Ender钉及角钢板, 但以上方法对股骨近端粉碎骨折术中复位、固定困难。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因能同大转子外侧紧密贴合, 近端多孔设计, 能提供多点固定, 有利于股骨近端的重建及解剖复位, 术中能起到较好固定作用, 因此对于老年股骨近端复杂粉碎骨折, 解剖钢板不失于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术后易固定失效, 分析本组病例,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在稳定性有局限性。但因股骨近端有130°颈干角及15°的前顷角, 股骨的受力点在股骨头, 故在骨折处形成剪切力, 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 螺钉在钢板钉孔内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不能起到稳定支撑作用, 不能像动力髋、动力髁、r钉、PFN钉一样, 将剪切力通过支撑螺钉转化为压力。长管骨钢板固定时, 钢板置于张力侧, 与骨形成一个整体, 起张力带作用, 通过骨折断端互相支撑达到稳定, 这组病人均为粉碎骨折, 无论是外侧或内侧皮质不完整, 其固定后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 再加上骨折近端的应力特点, 发生髋内翻常是必然。
(2) 近端螺钉过短。本组病例中两例退钉病例均近端螺钉过短, 只达股骨颈中段。钢板在形成张力带时, 近端螺钉在将应力传达到钢板产生向外测的张力, 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 螺钉在骨质中把持力有限, 易退钉, 如螺钉过短, 退钉率更高, 导致张力带失效。
(3) 术后过早负重。本组门诊5例病例均在3~4周扶拐下床, 有侧卧, 1例住院病例术后进ICU, 护理时频繁翻身, 而中间未加软枕。老年人骨质疏松, 骨折愈合慢, 再加上内皮质不完整, 过早负重, 内侧不能支撑, 导致钢板应力增大, 固定失效。
3 结语
笔者认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能提供较好的早期复位, 但持久性差。术中应恢复骨折断端内外侧皮质的完整性, 近端拉力螺钉上两颗螺钉应靠股骨颈上缘, 长度应至股骨头下0.5~1cm止, 下一颗螺钉应靠近股骨矩, 长度最好能穿过内侧皮质。术后应持续行患肢外展位皮牵引3~4周, 8周内不能侧卧、下床, 以消除应力。另外在钢板的设计上可考虑改变钢板近端螺钉于钢板钉孔的结合部位, 如将钉孔改为锁定孔, 使近端成为一个整体, 以增强螺钉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耀广.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后髋内翻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8:633.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次研究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 每组各28例。对照组:其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43~75岁, 平均59岁;左侧14例, 右侧14例;受伤原因:车祸10例, 摔伤11例, 高处坠落伤7例。观察组:其中男19例, 女9例, 年龄42~74岁, 平均58岁;左侧15例, 右侧13例;受伤原因:车祸13例, 摔伤9例, 高处坠落伤6例。全部患者骨折参照Evans分型[2], I型9例, II型21例, III型14例, IV型12例。均为新鲜性闭合性骨折。合并高血压6例, 糖尿病4例, 冠心病3例。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17例患者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 剩下的11例唤醒进行全身妈祖。在髋关节的外侧入路, 当显露出髋关节、骨折端时, 截骨、测量, 同时保留好侧连接的肌肉骨膜、粗隆间的余下骨质的完整性, 将转子间各个骨折碎片恢复到解剖位置。在复位的饿时候使用双股钢丝骨膜环形 (0.6mm) 来捆绑骨折块, 接着常规的准备好髓腔, 测试出适合的型号。要保护好大粗隆顶部的松质骨, 在需要得到时候可以将粉碎骨片临时移开, 从而便于骨髓腔成型, 让周围骨膜和骨快之间能够相互连接。使用标准的三代骨水泥技术来安装股骨头, 在手术过程中要常规的给予患者广谱抗生素, 在置引流管以后闭合切口。在手术后的12小时给予患者一周的低分子肝素抗凝。常规的监护患者体征情况, 进行抗感染、补液等治疗, 对于超过中度的贫血患者要进行输血治疗。手术后的第1天, 患者要取坐位或是半坐位, 让患肢被动的运动;第2天将引流管拔除, 鼓励患者自主运动四头肌、足踝;在1周以后让患者练习站立或是负重行走。
观察组:入院后先行常规骨牵引, 3~5d内行手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 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髋外侧切口12~15cm, 暴露股骨上端及股骨大转子;清除血肿, 牵引复位。将钢板置放于股骨大粗隆及股骨干外侧, 钢板全部覆盖大转子, 克氏针临时固定, 防治钢板移位。在股骨近端用3枚松质骨螺钉在C臂X线机透视下, 拧入股骨颈固定。其余的孔拧入皮质加压螺钉, 必要时也可拧入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小转子。再次透视确定无误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无需任何外固定, 术后第1天床上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3d后被动屈膝屈髋运动及被动关节训练肌 (CPM) 锻炼, 术后3d—3周不同时间逐渐开始拄拐下地行走, 根据X线显示骨折愈合情况及骨折的粉碎程度决定负重时间。
1.4 疗效判定
患者的髋功能情况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来判定, 详见表1。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处理, 当P<0.05的时候, 就有统计学意义, 当P>0.05的时候, 则没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4个月, 平均14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临床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髋关节功能参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定[3], 观察组:优18例, 良8例, 可2例, 优良率92.86%;对照组:优14例, 良9例, 可5例, 优良率82.14%。未见股骨头缺血坏死、骨不连、钢板或螺钉断裂,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大部分由高能量暴力所致, 骨折端往往粉碎严重, 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损伤, 通常伴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基础疾病, 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极易导致肢体短缩, 髋内翻等后遗症。目前多主张对具备手术条件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 通过稳定的复位及有效的内固定,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减少长期卧床造成的严重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目前动力髋螺钉 (DHS) 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内固定物, 但DHS只能固定外侧皮质, 而股骨的应力大多集中在内侧, 因此DHS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存在较高的失败率。此外, DHS抗旋能力不
注:90~100分为优;80~89为良;70~79为可;70以下为差足, 无法有效防止骨折端旋转移位, , 尤其骨质疏松应慎用[4]。
3.3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解剖和形态制成的一种髓外固定系统, 其结构相对较薄, 有利于软组织愈合, 同时又具备必要的强度, 抗拔与抗扭转能力均显著优于传统钢板, 对干骺端及合并骨干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 尤其适用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5]。钢板近端的3枚松质骨螺钉形成倒“品”字形对股骨颈形成三维结构固定, 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活动及负重, 而且螺钉与钢板分体, 连接灵活, 操作简单。
总之, 本组患者均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构复位, 优良率达到91.1%。未见明显并发症。综上所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是十分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可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结构与功能完整性, 远期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骨科收治的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人工股头置换术, 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 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随访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分别治疗以后, 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均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构复位和功能恢复, 优良率达92.86%, 未见明显并发症, 结论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简单有效,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关节结构与功能达到最大恢复, 远期效果显著。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鲁迪, 墨菲, 王满宜.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441.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使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709-710.
[3]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50.
[4]邱贵兴, 戴魁戎.骨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7-320.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患者为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45例,患者年龄60~89岁,平均(68.93±7.94)岁。患者骨折原因包括:意外跌倒受伤41例,车祸受伤26例,坠落受伤13例,重物击伤3例。根据Evans将骨折类型分型:Ⅱ型17例,Ⅲ型32例,Ⅳ型34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其他疾病: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COPD7例。患者在受伤后0.5~12 h内到院就诊,平均(2.08±0.17) h。接收患者后,根据患者骨折肢体的缩短情况和骨折移位的情况,在术前为患者进行牵引,其中结节牵引6例,皮牵引77例。术前对患者进行内科疾病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手术。
1.2 手术方法
83例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术中取仰卧位,将患肢侧臀部垫高约20°。麻醉充分后,从大粗隆以远沿着股骨干方向切开,切口至少为6 cm。在暴露出骨折部位和股骨大粗隆部位后,对骨折情况进行判断,将骨折部位进行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将解剖钢板贴附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干外侧,并维持近端螺钉口的角度适当。在钢板近端呈“品”字形的螺孔内拧入带螺纹的导向器,将3枚导针沿着股骨颈的方向,钻入股骨头颈内。使用C型臂X线机对患者进行透视,确保导针的针尖在关节面下方1 cm。确定后,将导针拔出,在导针位置钻孔,将锁定螺钉2颗与非锁定自攻松质骨螺钉1颗,依次拧入。随后,采用远钢板进行固定,固定时用2~3根锁定螺钉和1~2根普通螺钉。经透视后,确定无误,彻底冲洗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予以常规预防感染治疗,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密切观察引流出液体的颜色、性质和引流量。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术后麻醉清醒后,患者即可进行功能锻炼,先进行舒缩功能锻炼,随后给予被动活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患者下床行走时间,一般8周左右可拄拐下床活动。
2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74.78±19.45) min。术中出血量在70~190 ml,平均(m.62±28.49) ml。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见图1、图2),平均愈合时间(9.23±1.21)个月。按照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83例患者中,优秀57例,良好21例,中等4例,差1例。优良率为93.98%。患者无切口感染情况,未发生髋内翻,无关节僵硬,无断钉和脱钉情况,无钢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老年入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也发现,很多老年人在跌倒后会出现此种骨折现象。如果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死亡率较高[2]。因此,对此类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是治疗的首选方法。而且,由于股骨近端的特殊解剖结构,其颈力线轴和股骨干的力线位于不同位置,并未重合[3],如何保持股骨近端处的内侧稳定性十分重要。医生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但要保证股骨的解剖复位,同时要保证其功能复位,充分考虑患者的骨质疏松情况。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手术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对骨折部位进行牢固固定,使患者能够尽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恢复患者患肢功能,减少骨折并发症和患者死亡率。本院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患者复位情况好,优良率为93.98%,且并发症较少。总结临床经验,这种治疗方法的主要优点为:螺钉固定与骨骼固定角度不同,可形成一相对牢固的整体,维持患者的患肢长度正常;螺钉的不同固定部位,可控制旋转和轴向的对位,很好地防止了螺钉及锁钉的松动[4],保证骨折复位情况稳定;接骨板与骨皮质不需要密切接触,对骨膜的损伤较小,保证了骨血运的良好。
此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能根据人体的解剖和功能位进行恢复;手术保证患者断端的对位相对稳定,能使骨折和切口的软组织很好的愈合,患者在手术后,可进行早期的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直。而且,应用此方法,患者不易出现螺钉的脱出和钢板断裂。经过随访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很少,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而且,此方法手术时间短,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少,对患者创伤小,老年人能很好地耐受。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种手术方法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积极对患者的内科疾病进行治疗,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总之,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钉钢板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患者康复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的患者,此手术方法可作为临床治疗主要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3例进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23±1.21)个月。按照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83例患者中,优秀57例,良好21例,中等4例,差1例。优良率为93.98%。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患者创伤小,功能恢复好,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钢板,解剖锁定钢板
参考文献
[1]冷晓春,冷向阳,李振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5):1977-1978.
[2]廖承杰,张善勇.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153-154.
[3]吴晓东,殷小军,周正明.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江苏医药,2008,34(12):1290.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3 例, 男8 例, 女5 例;年龄23~68 岁, 平均39.3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6 例, 砸伤3 例, 高处坠落伤2 例, 行走跌伤2 例。骨折按Neer分类法[1], 三部分10 例, 四部分3 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肱骨近端匙状解剖型钢板, 采用颈丛加臂丛阻滞麻醉或全麻, 患者取平卧位, 头端略抬高, 肩下加枕, 行肩前侧弧形切口。手术步骤:a) 取喙突外至三角肌肱骨止点弧形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头静脉, 分离三角肌前缘少量肌肉组织, 保护头静脉, 向外牵开三角肌, 显露肱二头肌长腱及二头肌短头, 将肱二头肌短头向内牵开, 显露骨折;b) 复位骨折, 根据情况切开或不切开肱二头肌长腱腱鞘, 复位骨折, 选择合适的解剖型钢板固定;c) 修复破坏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切开的肱二头肌长腱腱鞘;d) 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条, 肩肘带加强肩关节固定, 术后1周疼痛缓解后开始肩关节被动活动, 2~3周后加大活动范围, 并开始钟摆活动等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无伤口感染, 无血管、神经损伤。13 例患者术后随访3~21个月, 平均9个月, 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 无肱骨头坏死发生。采用Neer评分法[1]评定疗效:优90~100分, 良80~89分, 可70~79分, 差小于70分。本组优9 例, 良3 例, 可1 例。优率为69.2%, 良为23.1%, 可为9.1%。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邻近肩关节的骨折, 周围肌肉比较发达, 肩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比较松驰, 骨折后局部血肿与其附近软组织粘连。骨折移位直接影响结节间沟的平滑, 使肱二头肌长腱发生粘连, 如长期固定肌肉萎缩, 容易发生凝肩, 严重地影响肩关节活动, 尤其是老年人肩关节, 经过固定后, 往往发生冻结肩。因此, 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 应仔细分析骨折类型, 要求解剖复位, 在固定稳妥的基础上, 仍然保持适当的肩关节活动。其次因肱骨近端骨折可造成肱骨头血运受损, 易导致肱骨头缺血坏死[2]。因此, 肱骨头缺血坏死和肩关节功能受限是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对于肱骨近端骨折不稳定或粉碎骨折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3,4]主张宜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尽量少剥离或不剥离关节囊及肩袖, 保护血运, 术后尽可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过去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常用的方法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螺钉内固定, 此种固定仅能对肱骨头本身进行固定, 而缺乏连接肱骨头和肱骨干的坚强支撑, 术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外固定, 难以进行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 从而容易出现肩关节的粘连和僵硬。普通钢板内固定, 术中剥离骨膜较多, 钢板需紧密服帖骨质, 使骨折部位和肱骨头的血运破坏, 从而使肱骨头缺血坏死的可能性增加, 且普通钢板置于肱骨近端外侧靠上时易发生肩峰下撞击, 导致外展困难, 置于靠肱骨近端内侧时损伤更大, 内旋受到影响。近几年固定选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应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 尤其是对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4,5]。我院从2003年开始选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特别是对于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我们认为:a) 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设计合理, 其近端弧度是按肱骨头的解剖位置设计, 能够有效地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较大骨块 (包括大、小结节等) , 其近端螺钉交叉状固定不会因肱骨头松质骨过松或有骨折而降低固定强度;b) 因钢板设计合理, 符合肱骨近端解剖, 术中易安装, 可比普通钢板尽可能少地剥离肱骨近端骨膜和损伤的肩袖, 减少肱骨头坏死的发生率;c) 固定强度达到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有利于防止关节内外粘连, 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
Ko和Yamamoto[3]认为,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治疗, 应尽量减少软组织的剥离, 避免造成肱骨头缺血坏死。适当固定提供早期骨折愈合的条件, 修复损伤的肩袖, 从而获得最好的功能恢复。我们认为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能满足上述要求, 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 值得推广, 而且价格较低, 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3年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3例, 对本组病例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为321个月, 平均9个月, 骨折均达临床愈合, 肩关节功能按N eer评分法: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解剖型钢板设计合理, 固定强度能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而且安装时不需过多剥离软组织, 减少肩袖损伤和肱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Neer CS 2nd.Displaced proximal hameral fractures.Part I Classifr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 JointSurg (Am) , 1970, 52 (6) :1077-1089.
[2]张力, 祁磊, 侯勇, 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13 (1) :81-82.
[3]Ko JY, Yamamoto R.Surgical treatment of complex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J].Clin OrthopRelat Res, 1996, (327) :225-237.
[4]汤欣, 曲巍, 王守丰, 等.AO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19 (10) :625-627.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其中有22例男患者,46例女患者,所有的患者的年龄35~79岁,平均60岁,其中55周岁以上的有56例,55岁以下12例,中老年群体占到总数的82%左右。这些患者的致伤原因有41例是摔倒,10例是高处坠落,17例是车祸损伤。这些患者按照治疗的金标准来判断,股骨转子间骨折按Tronzo-Evans分类,Ⅰ型8例,Ⅱ25例,Ⅲ型29例,Ⅴ型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
术前给本组68例患者做常规骨牵引制动,并作术前的相关检查,对于内科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请内科医师会诊,给予相关治疗;确认无手术禁忌证后,于伤后2~10d(平均5.2d)手术。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进行麻醉。患者取仰卧位置,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固定,患侧臂部垫一薄枕。取髋关节外侧入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纵向切开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股外侧肌,显露大粗隆外侧及部分前方和股骨上段外侧,暴露骨折部,了解骨折移位情况,设计复位固定的程序。作纵向牵引恢复颈干角关系的同时注意旋转方向和骨折块间复位的关系,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争取达到解剖复位后置入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要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为了减少对内侧骨皮质血运的破坏,不从内侧和后侧剥离骨膜,小粗隆用骨钩提拉行间接复位后用拉力螺钉固定。如果小粗隆较粉碎、内侧骨皮质无法恢复者,则常规行同侧髂骨取骨内侧植骨。锁定螺钉应尽量争取一次成功,反复进出调整方向和角度易造成螺钉松动。最后冲洗伤口,放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后敷料包扎。手术时间为50~100min,平均60min,出血量100~300mL。
1.3 术后处理
术后不做外固定,患肢稍抬高,应用抗凝药物5~7d,常规给予负压引流,24~72h后拔除引流管。鼓励患者经常坐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d后行CPM锻炼,2周后行髋、膝关节自主功能锻炼,允许做平面的外展活动,但是禁止内收活动。根据随访X线片结果决定何时负重。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在随访9~24个月,平均11个月,68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根据黄公怡等临床疗效标准,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或外旋畸形,行走无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状态,患者及家属尚感满意,此时临床疗效为优;骨折愈合良好,有轻度髋内翻,患肢短缩2cm,行走无痛,需或无需用手杖支持,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患者与家属尚感满意,此时临床疗效为良;骨折愈合差,有重度髋内翻或外旋畸形,髋关节疼痛,功能明显受限,不能负重或行走,此时临床疗效为差。经随访本组优54例,良11例,差3例,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6%,表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甚好,受满意度高,患者无畸形愈合和肢体短缩。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老年人较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牵引治疗,因长期卧床会引起肺部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主张早期手术、功能锻炼及负重。再者,骨科内固定材料有了很大的更新改进,使内固定器械有了更多选择。解剖型锁定钢板的应用原理与DHS基本相同,都具有静力加压和动力加压的作用,可以保持股骨良好的颈干角,允许患者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股骨转之间骨折治疗的关键是降低病死率和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3]。
目前,积极手术,坚强的内固定,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原则。近年来锁定接骨板治疗因其更加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材料,它根据股骨近端特点,充分考虑了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特点,特别适合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锁定接骨板钉板成一体,骨折端的稳定依靠钉板之间的成角稳定,而不是钢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锁定接骨板和螺钉形成内固定支架具有很强的几何整体稳定性,可以提供高强度稳定的内固定,避免初期及继发复位的丢失,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复杂骨折患者固定牢固。接骨板不紧压骨膜,在骨膜外固定,锁定接骨板和骨皮质无需紧密接触,降低了骨膜损伤,减少对骨皮质血运的影响,不用扩髓,具有骨折愈合快等特点。有的学者认为锁定接骨板的近端螺钉会损伤股骨颈和股骨头的血液循环,Berkenbaum和El Banna认为,为了放置解剖型锁定钢板而钻孔同样存在损伤股骨头血供风险。但腾涛认为DHS对股骨头间骨小梁损伤大,原因是DHS近端臂及距顶端50mm处体积大[4]。而锁定接骨板近端虽然有3枚螺钉,但螺钉相对较小,对股骨头血供的损伤也相对较小。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要特别注意重视对内侧支持结构的重建,粗隆部骨折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后内侧皮质是否完整,不能单纯依靠坚固的内固定物,而应重视骨折块的解剖复位以增加稳定性。对于伴有小粗隆骨折及内侧粉碎折块,应予以复位,并以拉力螺钉固定,如无法复位需行后内侧植骨,以恢复内侧支撑,减少外侧张力,是防止髋内翻的关键,并能防止后期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降低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解剖型锁定钢板各钉孔既可植入锁钉,又保留了普通加压孔,保留了普通钢板的加压作用,术中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手术操作简单。传统的非锁定钢板,由于板和螺钉是相对独立的,是依靠钢板与骨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达到稳定效果,有容易因螺丝松动或切割股骨头导致造成髋内翻畸形等缺点,已证明不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5]。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解剖型锁定钢板钉板结构连接方便,螺钉固定角度灵活,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复杂的骨折复位固定变得容易且较为牢靠,使手术较简单,损伤小,出血量小,手术时间大大缩短。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患者的骨折愈合率、髋内翻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总优良率均令人满意。因此,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之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不仅中青人适用效果好,就连骨质疏松多发的老年人也能大受其益。
摘要:目的 研究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调研。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9~24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的优点。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内固定,解剖钢板
参考文献
[1]谢瑞卿,张绍安,徐向峰.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7):484-485.
[2]张朝,滕云升,郭永明.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不稳定粗隆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0):699-700.
[3]高书图,陈洪干,李红军.力臂反弹撬拉固定架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与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6,12(9):12-14.
[4]郑得志,于建华,杨有庚.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2):129-132.
相关文章:
供应商规制机制02-04
外侧解剖型钢板02-04
传统与网络电视通信技术论文02-04
通信技术融合与封装02-04
企业应用02-04
解剖型钢板02-04
高温超导轴承02-04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02-04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