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开工
今年, 随着硝基氯苯行业扭亏增盈, 各地生产企业开工如火如荼。就连停产一年有余的辽宁世星、嘉兴中华等企业也稳定开工, 产销两旺。这个似乎久已被人淡忘的小行业, 再次吸引了业界人士的眼球。
专家表示, 此次硝基氯苯行业复苏源于去年下半年, 整个行业从多年的徘徊亏损线转入盈利状态, 并延续至今。虽然行情的走好基于市场供需平衡的运行规律, 但与行业多年的持续调整是分不开的。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近年来各地硝基氯苯企业的单品模式、降本策略、消费布局以及经营思路都发生了改变, 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让多年低迷的硝基氯苯市场步入了复苏期。
改变单品路线效果已经显现
作为染料、医药、农药、橡胶助剂、合成高分子材料添加剂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 硝基氯苯是有机氯中间体中规模最大、应用领域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经过了前些年的洗牌, 一些老装置相继退出这个行业, 同时新增产能补充注入。据相关资料统计, 截至2013年底, 洗牌后的国内硝基氯苯年产能仍超过75万吨, 比2010年增长32%, 我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据笔者了解, 早些年我国硝基氯苯行业以横向发展为主, 国内生产企业大都以直接销售单品硝基氯苯 (包括对硝基氯苯、邻硝基氯苯等) 为主, 下游消费企业也分散在国内不同地区, 涉及染料、助剂、医药、农药等行业, 各企业竞争激烈, 相互压价, 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这也是行业多年来处于成本边缘的原因之一。有配套装置的企业占国内总消费能力不足30%, 单品路线式的横向发展让整个行业面临危机, 其中泰兴新浦、河南开普、浙江常山化工等企业相继关闭装置退出该行业, 从而引发了一轮优胜劣汰式行业洗牌。
据南京明驰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建扬介绍, 自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 洗牌后的硝基氯苯企业再次面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两难局面, 各地企业始终保持低负荷运行。在此背景下, 辽宁、安徽、江苏、浙江等厂家为了降本增效, 把单品直销比例大幅压缩, 企业实施纵向发展策略, 延伸产业链, 品种多元化。如蚌埠八一化工大量对硝基氯苯自配套生产成对氨基苯酚、对硝基苯胺等品种, 辽宁世星药化、嘉兴中华的邻硝基氯苯则延伸至香兰素产品, 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又减少了因产品单一渠道造成的市场被动局面。
截至2013年底, 国内硝基氯苯装置配套率已达到50%以上, 企业尽量将产品链延长化、终端化, 有效地克服了高成本低销售的状态。
改变降本策略实现行业减亏
笔者从中石化南化公司、蚌埠八一化工等国内硝基氯苯企业了解到, 除了企业内部采用节能降耗、延长产业链、产品精细化、多元化等一系列措施外, 改变产品包装也成为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前几年, 国内硝基氯苯的包装方式是采用罐装、桶装并用的方式, 根据客户需求, 企业基本都有两条包装线。但是, 由于桶装在包装成本上均高于罐装, 而且下游企业在使用桶装产品时还需要有一套化料装置, 生产成本较大, 逐渐不再采购桶装产品, 无形中给企业造成销售压力。
据河北一家采购对硝基氯苯的企业负责人反映, 采用罐装产品, 不仅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在物流运输上也降低了部分成本, 且减少了返桶包装等环节, 提高了采购效率。据了解, 桶装成本比罐装产品平均每吨要高出300元左右, 甚至更高。按照当前市价测算, 该项成本占对硝基氯苯采购价的5%, 占邻硝基氯苯采购价的3%以上, 综合下来, 罐装产品每吨采购成本比桶装产品能够降低3%~5%。经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不断沟通与实际运作, 桶装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逐渐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桶装产品市场流通份额已由2008年以前的50%降至目前的10%以下, 甚至更少, 行业上下游实现了双赢。去年下半年行业开始扭转局面, 国内企业整体进入复苏期, 这种降本策略对整个行业的减亏增盈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自从2012年以来, 国内下游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控制, 体验到利润是节约出来的, 降低了桶装产品的使用率, 就连一些每月只用10余吨的小客户也为了降低包装成本, 减少采购次数而集中使用罐装产品了。2013年, 市面上流通的桶装产品已经很少了, 目前国内硝基氯苯生产企业大部分停止了桶装产品外售, 就是有需求也是客户自提包装桶包装。”巩义市开普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奎这样说。
此外, 为了达到提升效益的目的, 除在包装、运输、管理等环节上下功夫外, 企业还在废物利用上想办法、找利润。比如, 前些年被人们认为是硝基氯苯废渣的废焦油、半成品废料等现在却成了“香饽饽”, 从每吨几百元上升到现在的几千元, 在客户手里炙手可热。据了解, 尽管废焦油一再涨价, 但国内加工硝基氯苯废焦油的企业仍然盈利。受此影响, 硝基氯苯生产企业也开始重视其价值, 自行上马了多套深加工装置, 为企业增盈减亏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变消费布局供销共同增长
“现在国内硝基氯苯行业的消费布局已经与前些年不同了, 行业区域化消费特征非常明显, 并且这也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前些年, 国内硝基氯苯消费战线太长, 从产品产出到终端消费企业最远运输距离甚至超过3000千米以上。这造成运输成本加大, 特别是在冬季、节假日以及出现特殊天气的情况下, 对生产和消费企业都造成了较大影响, 不利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河南开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邵会文这样说。例如, 前些年, 硝基氯苯主产区在安徽、江苏一带, 要运往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火车运力有时跟不上, 汽车运输成本又太高, 卖方卖不出去, 买方又买不进来, 不合理的行业布局让不少上下游企业吃尽了苦头。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目前行业大部分消费企业集中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辽宁、河北、河南等地, 除了部分企业配套相关产品外, 有相当规模的下游消费企业距离生产企业只有800千米, 甚至比这个距离还要近。一些消费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陆续向生产企业附近搬迁, 并进入化工园区。
据河南省巩义市城市规划院院长常占卿介绍, 今后这种产业集聚式发展已成为发展方向。任何化工企业在规划之初都要考虑项目的上下游是否配套, 否则这个项目被批准的可能性不大。产业布局已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 合理的布局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行业的振兴。
除了在空间布局上作调整外, 硝基氯苯企业在下游消费结构上也作了相应调整。比如, 以前生产硫化黑的企业主要以氯化苯为原料生产, 近些年受染料品质升级、出口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 大部分厂家改用了对硝基氯苯, 因此硝基氯苯的下游消费领域也出现了改变。
“我们企业从河南搬迁到连云港, 就是为了工艺改革后能够靠近硝基氯苯主产区, 而且生产企业也已经开始重视我们这个行业的需求了。”河南洛染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采购经理李培新这样说。
改变经营思路寻求盈利空间
河北省一位多年从事硝基氯苯采购的经理李战朝告诉笔者, 现在硝基氯苯企业的经营思路与以前也不一样了, 企业开始尝试通过拉大对位硝基氯苯、邻位硝基氯苯的差价来寻求盈利空间。比如, 今年二者每吨最大差价曾超过6200元以上, 创多年来的新高, 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 打破传统销售规则, 可以使企业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而这种观点和做法也在多家生产企业得到了印证。李战朝还表示:“你不改变经营思路去适应市场, 市场就会改变你, 让你永远跟不上市场, 也就无从谈起效益增长、企业发展。”
随着近几年的市场规范化运行, 行业上下游的合作也日渐透明。贸易商炒作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 大部分上下游企业采用了直供方式。但也有部分中小下游消费企业由于采购订单小、分散、周期不确定、采购成本高、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 仍需向生产企业以外的第三方采购货源。
据南京一家多年从事第三方托管模式经营硝基氯苯的公司负责人表示, 由于价格透明、利润透明、人员透明以及物流透明, 这种新的经营模式避免了暗箱操作, 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第三方托管采购既可以化零为整, 又可以稳定市场, 避免了中小散户在市场好时哄抬物价, 市场差时联合压价, 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通过多年的运作, 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 并且这种模式在国内其他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对于硝基氯苯行业来说, 这也是规范市场秩序一项必要措施。
此外, 在采访中多位业界专家还告诉笔者, 在经历了市场的多次洗牌后, 未来硝基氯苯行业要通过多条灵活的经营路线来拉动市场, 盘活企业, 振兴产业, 为社会、企业、消费者创造多赢局面。
相关文章:
双极性脉冲高压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氯苯和甲苯01-19
狗妈妈和它的孩子作文01-19
黑社会性质01-19
银氨溶液可否和甲酸根反应01-19
氯苯那敏含量测定方法学01-19
学科联动01-19
舌尖上的健康01-19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01-19
浅谈有机玻璃的特性及制作工艺01-19
有机烟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