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采血

关键词:

动脉采血(精选九篇)

动脉采血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4月我科200例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住院清醒患者, 男156例, 女44例, 年龄27岁~85岁, 平均年龄71岁。200例患者按照奇偶数随机分为2组, 100例采用经桡动脉采血为试验组, 100例采用股动脉采血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股动脉采血法

5 m L的空针抽吸肝素充分湿化抗凝后排尽, 不留残气, 患者取平卧位, 将采血侧裤子脱至大腿以下, 将其穿刺侧大腿稍外展、外旋, 膝关节自然弯曲, 使腹股沟充分暴露。触摸股动脉搏动, 选择腹股沟韧带下方2 cm股动脉处, 以搏动点最明显部位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患者局部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中、食指, 操作者中、食指固定穿刺点, 右手持采血针, 与皮肤呈90°刺入动脉,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血抽至所需要量后拔针, 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5 min~10 min, 将针头立即插入橡皮塞, 15 min内送检。

1.2.2 桡动脉采血法

5 m L的空针抽吸肝素充分湿化抗凝后排尽, 不留残气, 根据患者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将上臂伸直略外展, 常规消毒患者局部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中食指, 触及患者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摸清动脉走向, 沿动脉走向在搏动最强点上方向上推拉皮肤并按住动脉。右手持采血针在食指下方与穿刺皮肤呈10°~15°刺入动脉,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血抽至所需要量后拔针, 局部用无菌棉球压迫5 min~10 min (针头进入桡动脉后常引起血管收缩, 不能立即见到回血, 需稍等片刻后方见回血, 不急于进退针头, 以免造成穿刺失败) , 将针头立即插入橡皮塞, 15 min内送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股动脉较粗, 易于固定, 常作为血气分析采血的首选部位。但由于股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 (距离股静脉较近) , 易误采静脉血而行再次穿刺, 妨碍对病情的准确判断, 延误救治时间, 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尤其对于肥胖者而言, 定位难度大, 加之穿刺针头长度有限, 也是导致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股动脉如长期反复穿刺, 血管壁瘢痕组织增生, 影响血流的通过, 从而影响整个下肢血液循环[1,2]。而桡动脉由于位置表浅, 易于触及, 无静脉与之毗邻, 可避免误入静脉而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通过调查, 大部分患者愿意采取桡动脉采血, 主要原因有:股动脉穿刺须将裤子脱至大腿以下, 清醒患者羞于暴露, 不愿配合, 从而降低了穿刺成功率。对患者而言, 此部位采血不常见, 更增加了紧张心理使呼吸急促或过度屏气, 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由于暴露过久易使患者受凉感冒而加重病情;另外此部位组织疏松, 按压不当易造成组织出血而不易被发现。股动脉穿刺比桡动脉刺疼痛更明显, 据报道[3], 股动脉穿刺强疼痛率达72%, 而桡动脉穿刺可将强疼痛率降低至18.5%.

综上所述, 桡动脉穿刺暴露肢体面积小, 仅在手前臂进行, 操作方便, 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 特别是老年体弱和危重患者更适用于桡动脉穿刺。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气分析, 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减少血肿发生、患者易接受等优点, 因此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的应用是一项符合临床需要, 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有利于护理工作开展的良好方法, 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气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100例行桡动脉穿刺采血, 对照组100例行股动脉穿刺采血。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和凝血的发生率。结果 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97例, 成功率为97%, 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89例, 成功率为89%;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7例, 标本凝血3例, 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16例, 标本凝血19例。2组比较无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采血后血肿发生例数还是标本凝血例数,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及P<0.01) 。结论 使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减少血肿发生、患者易接受的优点, 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动脉血气,桡动脉采血术,股动脉采血术,一次性成功率,血肿,凝血

参考文献

[1]张华.足背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0) :7.

[2]胡淑华.足背动脉与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标本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护理, 2004, 10 (11) :1040.

动脉采血 篇2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8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桡动脉采血,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8例患儿中73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3.6%,其余5例患儿均行二次穿刺,且患儿均二次穿刺成功。结论将桡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的治疗中可有效的提高穿刺成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动脉采血;重症监护室;新生儿

为探讨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危重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将桡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并对接收的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收的78例危重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40例,胎龄最短30周,最长41周,平均胎龄(35.6±1.6)周;出生时体重最小1450g,最大3800g;日龄最小15min,最大12d。

1.2方法

1.2.1物品准备操作前医护人员应做好各项操作准备,在无菌治疗盘内备好2ml或5ml注射器、橡皮塞、5号半头皮针头、消毒棉签、无菌棉球、肝素抗凝剂、安尔碘及各种采血管等。

1.2.2操作方法准备好物品,将其置于患儿身旁,将包被打开暴露患儿手臂前端,操作人员利用食指、无名指、中指触摸患儿穿刺点桡骨茎突与第一掌间隙部位是否有搏动。明确穿刺点后利用安尔碘对穿刺点进行消毒,消毒皮肤直径应为5cm。然后用注射器抽取1支肝素,将注射器与头皮针相连接,然后将肝素排空,在头皮针段留少许肝素。对消毒人员左手食指及中指进行消毒,然后利用食指及中指按压穿刺点,感觉搏动明显部位,并进行定位。操作人员右手持头皮针沿动脉血流方向穿刺,穿刺角度应和皮肤呈10~15°角,待有鲜红血液出现后可将头皮针内的肝素排尽,抽血达到1ml后将头皮针拔出,不回抽,然后接上注射器针头,将第一滴血排至干燥棉签上,然后插入消毒好的橡皮塞内,标明患儿体温后及时送检。若仍需采取其他项目血标本,则无需拔针,换个注射器与头皮针端相接进行血标本抽取,然后利用无菌棉球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压迫时间应控制在5~10min,避免动脉压过大而导致出血或渗血现象发生。

2、结果

本组78例患儿中73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3.6%,其余5例患儿均行二次穿刺,且患儿均二次穿刺成功。

3、讨论

在治疗小儿疾病时,为明确诊断及治疗,同时为抢救争取更多宝贵时间,临床上通常需采取动脉血标本以协助诊断。然而由于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管较小,而采血针相对较粗,同时受患儿哭闹、不配合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对采血结果造成影响,导致采血量不足、溶血等现象发生,甚至会对患儿血管造成损伤,进而可对病情的诊断、抢救及治疗造成影响[1,2]。近些年来,临床上逐渐将桡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的治疗中。

临床研究表明经桡动脉采血时间较短,可为抢救赢得更多的时间。经桡动脉穿刺无需特殊体位,不必穿脱衣服,通常只需露出前臂,从而可有效的缩短采血时间[3]。而对于置于温箱中的`患儿也只需打开箱门,并利用被服等对患儿进行遮盖便可进行采血操作,同样可有效的缩短操作时间[4]。而对于伴有出血倾向及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因桡动脉位于上肢部位,所以操作过程中也无需过多暴露患儿便可随时对穿刺部位出血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可有效的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另外,由于桡动脉周围无重要血管及神经,且迷走神经分布相对较少,因此可有效的减少神经及血管损伤现象发生,且可避免神经反射性血压及心率降低现象发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危重新生儿,比如1周内极低出生体重儿、内环境极度紊乱的患儿、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等通常还需对其血气分析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并且应认真检测患儿是否有酸碱平衡失调、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等现象发生,并且应及时对患儿急、慢性呼吸衰竭程度及血生化等变化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及时对呼吸机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对酸碱平衡情况进行纠正,进而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

此外,作者认为有效的提高桡动脉采血成功率,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进行桡动脉采血时还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①在进行桡动脉采血时,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桡动脉解剖结构,确保可准确刺入桡骨茎突和第一掌骨间隙部位,该部位动脉血管交易固定,可为良好固定提供保障。同时在进行绕动脉穿刺时,由于针头进入动脉后极易导致血管收缩现象发生,通常难以立即见到回血,往往需稍等片刻。所以,在穿刺后若无回血现象发生,则应耐心等待片刻,不可盲目进退针头,以防穿刺失误现象发生。②应加强对取动脉血液的重视,避免空气混入。③采集好标本后应及时送检,或应将标本放入4℃的冰箱内保存,保存时间应<2h,以防因细胞代谢耗氧而导致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现象发生,进而避免误诊、误治现象发生。④填写气血分析申请单时应准确表明采血时间、患儿体温、患儿吸氧方式、氧流量、氧浓度、机械呼吸参数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8例患儿中73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3.6%,其余5例患儿均行二次穿刺,且患儿均二次穿刺成功。这就表明将桡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的治疗中可有效的提高穿刺成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鑫欣.经桡动脉采血后不同按压面积对止血效果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2-393.

[2]张昆珍.口服葡萄糖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9-41.

新生儿动脉采血方法的改进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动脉采血; 穿刺成功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9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因病情治疗需要采集动脉血样标本的新生儿210例进行桡动脉穿刺,然后将其患儿分为2组,其中男性130例,女性89例,患新生儿肺炎123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窒息的87例,年龄为0-28天。2组患者在病程和年龄上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10名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实验组110例,对照组10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选用的注射器和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均来自本省益康三鑫医疗器械公司。以及江西省益康医疗器械公司的无菌玻璃管,该管长11cm;管口直径1.5mm,和肝素钠。

1.2.1 将肝素钠打开滴入无菌玻璃管中充分润滑,待干。

1.2.2 选用5.5号静脉输液头皮针。用无菌剪刀剪去输液针的胶管。再用无菌玻璃管直接连接在去掉胶管的5.5号静脉输液头皮针梗上。与皮肤呈60度进针,行桡动脉采血。

1.2.3 选用5.5号静脉输液头皮针连接去掉针头的一次性5ml注射器,先将肝素钠抽入空针中充分润滑头皮针和空针。然后将其排掉,和皮膚呈60度进针,行桡动脉采血,2组在穿刺前都采用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待穿刺完毕,均采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4-5min。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儿穿刺的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标本结果的凝血等进行比较。

1.4 以统计学方法x2计数数据检验。

2 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动脉血气分析检验为患者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诊断疾病的协助治疗手段。因为桡动脉穿刺对新生儿保温和穿刺点按压较为有利,所以常被作为首选采血方法。然后按常规采血。常发生以下情况。①采用短头皮针连接一次性注射器直接穿刺,见回血较慢,较难分辩是否为动脉血,易于静脉血混淆,从而降低穿刺成功率。②用注射器抽血时,容易抽空,产生气泡,从而影响检验结果。③穿刺失败后加大了患难夫妻儿的痛苦,从而降低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文本作者在多年的儿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研究发现:对新生儿选用“短头皮针连接无菌玻璃”采血有以下优点:①对动脉进行穿刺时,因动脉血压力大于静脉血,故对动脉血管进针时,血会受压力作用而流入无菌玻璃管中。操作者较容易分辨动脉血,故可使穿刺的成功率提高。②穿刺程序中免掉了回抽部分。可避免空气接触混合,对检验结果准确率有所提高。③本方法尝试使用多年,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普遍提高。④本方法我院实施从未发生过因抽血不当造成并发症和后遗症,故而可见,对新生儿采用“短头皮针连接无菌玻璃”方法可靠、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动脉采血失败原因探讨及对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呼吸科采血失败病例199例, (同期采血3956例, 失败率为5.03%) 。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从采血工具、失败类型方面进行统计,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数, 率或百分比表示, 并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3956例中, 使用普通针筒3015例, 失败169例, 失败率5.60%, 专用动脉采血针941例, 失败30例, 失败率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普通针筒失败的169例中, 混入空气95例, 占56.21%, 血量不足39例, 占23.08%, 误抽静脉血35例, 占20.71%。动脉血气针失败30例中, 错采静脉血最高, 20例, 占66.67%;血液凝固6例, 占20.00%, 混入空气2例, 血量不足2例 (表1) 。

2.2 在失败分类中

混入空气方面普通针筒明显高于动脉血气针, 在误抽静脉血方面动脉血气针高于普通针筒;血液凝固的6例均来自动脉血气针, 在血量不足方面, 使用普通针筒明显高于动脉血气针,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3 讨论

使用动脉血气针采集动脉血气标本的总体失败率低于普通针筒, 与彭氏的研究一致[2], 但在错采静脉血和血液凝固方面, 使用动脉血气针反而高于普通针筒, 应当引起注意。其原因是护士未把握动脉血气针的采血要领, 应通过加强护士专业培训, 提高采血成功率。可采取以下对策。

3.1 使用动脉血气针采血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动脉血气针的采血成功率总体高于普通针筒, 但在多因素分析中, 使用动脉血气针可以克服混入空气弊端, 原因是动脉血气针的孔石结构, 疏松多孔, 可排出空气;遇湿后封闭, 隔绝空气, 封闭标本;双重密封活塞有效隔绝空气采血时不需回抽针栓, 避免了空气进入血液标本, 使得血气标本与空气隔绝, 从而保证标本的真实。因此, 建议尽量采用动脉血气针进行动脉采血。

3.2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避免错采静脉血

在错采静脉血中, 使用动脉血气针反而高于普通针筒, 应当引起注意。采血时, 是否自动回血取决于血管内压力与针筒阻力, 根据力学原理, 当血管内压力大于针筒阻力时, 就能自动回血。普通注射器针筒与针栓内壁接触面摩擦力大, 血液通常不能靠动脉压进入注射器;专用采血针由于采用了孔石结构, 提高自动回血率, 但对于动脉压低的病人, 采血时回血速度较慢, 而为静脉压高的病人采集动脉血时, 如果误入静脉, 可造成静脉自动回血。呼吸科病人由于心肺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等因素极易导致静脉压高于正常, 这时可造成误将自动回血的静脉血当做动脉血。因此,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 为了提高采血成功率, 在采血前, 根据病人的实际动脉压、静脉压、局部情况, 做出判断,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3]。静脉压高的病人应特别注意, 避免误采静脉血。

3.3 根据血液颜色, 协助判断

观察抽出的血液标本, 直观判断是否属于动脉血。一般情况下, 动脉血鲜红, 静脉血暗红, 指的是一个人自身的动、静脉血对比, 不同的病人没有可比性, 如极度贫血病人, 由于血液稀释, 可造成静脉血在感官上表现较红色, 而血液浓缩病人, 动脉血也可呈现较暗颜色。所以, 应当根据病人情况, 结合专业知识、临床经验, 综合考虑, 做出正确判断。

3.4 掌握正确操作程序

在血液凝固方面, 动脉血气针明显高于普通针筒, 其原因分析:动脉血气针采用肝素锂喷雾技术, 将抗凝剂肝素锂喷在针筒内壁上, 抗凝剂呈固态并严格控制在血标本中的剂量为50U/mL, 如未充分混匀可造成凝血;而在使用普通针筒时的抗凝剂普遍使用肝素钠液体作为抗凝剂, 剂量不易确切掌握而导致偏大, 容易混匀, 不易造成凝血, 但由于肝素钠本身含水分, 造成血液稀释, 而肝素钠中的钠离子也对标本中的电解质产生影响, 剂量不准确会影响血气和离子的检测结果, 大剂量的抗凝剂会严重使离子钙偏低, 误导临床。所以, 应尽量使用动脉血气针抽血, 采血后即刻必须充分摇匀, 避免凝血;如选择普通针筒采血, 应严格把握肝素钠的剂量, 避免造成检验结果偏差。

3.5 根据采血部位选择正确的采血工具

在血气分析检验中, 不同的分析仪器要求的血量不同, 一般需0.5~0.8m L, 使用1mL针筒, 只要1mL血量足够, 使用2mL针筒, 需要1~2mL血量, 使用5m L针筒, 需要2m L血量, 同时要结合采血部位的深浅选择针筒, 足背动脉细而表浅, 可用1m L针筒, 桡动脉可用1~2m L针筒, 肱动脉可用2m L针筒, 股动脉由于血管较深, 应选择5mL针筒。

4 小结

为了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 应尽量选择动脉血气针作为采血工具, 并综合考虑病人所患疾病、采血部位的状况、动脉压、静脉压, 并加强护士的培训, 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 使所采血气标本能够真实反映临床变化, 更好地为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

[2]彭德珍, 刘雪群.2种动脉血气采血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 2009, 23 (5B) :1262.

动脉采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呼吸科100例老年重病人作为肱动脉组,男78例,女22例;年龄78.2岁±5.4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7例,重症肺炎16例,肺部感染11例,肺性脑病10例,重症哮喘4例,其他2例。2007年1月—12月入住呼吸科100例老年病人作为桡动脉组,男72例,女28例;年龄75.2岁±5.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8例,肺部感染21例,支气管哮喘9例,肺性脑病6例,肺癌5例,肺源性心脏病1例。所有病人均排除凝血机制异常,血小板均正常。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种、动脉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采血方法

采血部位均未行静脉穿刺,左右上肢不限,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2 mL或5 mL注射器,2 mL注射器抽取肝素液,然后上下抽动活塞几次使之均匀附于注射器管壁并充满无效腔,针头向上将药液推掉,仅留少许药液注入针尖帽,注射器内无残留气泡。两组病人每次采血后均在化验申请单上注明采血时间、病人体温、吸氧方式及浓度、机械通气方式等。对每次采血后穿刺成功与否及病人疼痛程度等相关资料做好记录。

1.2.1.1 肱动脉采血

病人取平卧位或≤30°半卧位,穿刺侧外展,外旋,肘下垫高10 cm,消毒肘窝后在肘横纹线上内1/3处用左手食、中指(消毒后)触摸肱动脉搏动明显处及其大小、深浅度、走向,食指尖稍用力压并固定动脉,右手持注射器以30°~70°角,逆动脉血流方向于指下端0.5 cm~1.0 cm处快速刺进皮肤至血管,用力大小视动脉的深浅度而定,见鲜红色动脉血后固定针头。采集到所需血量后迅速拔针,按压5 min~10 min,将针头立即套入盛有少许液体的针尖帽,隔绝空气,并轻轻转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贴上标签,立即送检。

1.2.2.2 桡动脉采血

病人取平卧位或≤30°半卧位,掌心向上,腕部垫高10 cm,使手掌背呈反弓状,以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并消毒,用消毒的左手食指、中指指尖于手掌横纹上1 cm~2 cm处扪及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及其大小、深浅度、走向后稍加压固定,右手持针以30°~45°为宜,其余操作同肱动脉组。

1.2.2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即一次性刺进血管并抽出足量动脉血液情况。采用Wong 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1]病人疼痛程度,0级无疼痛,Ⅰ级有点疼痛,Ⅱ级轻微疼痛,Ⅲ级明显疼痛,Ⅳ级较严重疼痛,Ⅴ级剧烈疼痛。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肱动脉组穿刺效果显著优于桡动脉组,疼痛程度显著减轻, 经肱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更适合于老年危重病人。卢娅莉等[2]对100例老年住院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的研究,指出肱动脉十字交叉法穿刺更适合老年人,且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本研究结果与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如下。

3.1 桡动脉与肱动脉的特点

动脉血管生理解剖不同,桡动脉管腔细小,直径约为0.36 cm,而肱动脉直径约为0.49 cm,相对粗大些,动脉压不同,桡动脉是肱动脉的分支,动脉压低于肱动脉有力,那么搏动不如肱动脉有力,危重病人病情危重,应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动脉最强搏动点做出定位,迅速、准确、合格采集动脉血。

3.2 桡动脉采血的不足

危重病人在抢救时,除了急查血气分析外,还要急查血常规、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常需同时完成抽血检查。动脉血可用于行血常规检查,效果准确[3],其余血标本于建立静脉通道时抽取,便于节省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减轻病人痛苦,而桡动脉血管细动脉压稍低,血流不及肱动脉丰富,尤其在血压低时,难以抽出足够的血液标本。本研究中因桡动脉采血量不足导致穿刺失败有4例,肱动脉管腔粗动脉压较高等特点可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的机会。

3.3 肱动脉采血优势

危重病人常伴有生命体征不稳定、循环差、血压低、脉搏细弱等,使桡动脉搏动更加不易触及,心律不齐、心房颤动、脉搏短绌等进一步加重了桡动脉采血技术上的难度,而肱动脉直径粗,搏动明显,肱动脉采血易于成功。ICU病人病情危重[4],生命体征不稳定,常伴循环差、血压低、桡动脉搏动不明显,经肱动脉穿刺可快速采血,且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采血法,但易误穿肱静脉,且有水肿、腹水等病人动脉搏动弱感触不到搏动,定位不准确,增加了肱动脉的穿刺难度;呼吸困难的病人取平卧位,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病人暴露多,易着凉,大多数人不愿意配合操作,造成穿刺部位暴露不充分,影响穿刺成功率,而肱动脉体位不受限,只要穿刺时病人手臂尽量外旋外展,肘下垫个小枕头,病人认为与静脉抽血类似,心理上能接受肱动脉穿刺,疼痛感轻。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经肱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于经桡动脉采血,病人疼痛感轻,卧位不受限,病人乐于接受。但影响动脉采血成功率有许多因素,如护理人员采血技术以及病人配合与否、病人肥胖和水肿等,应综合考虑病人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才能提高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常伴循环差、血压低、桡动脉搏动不明显,血气标本采集的首选血管为肱动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抢救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病人血气分析的首选血管。[方法]2007年1月—2007年12月经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次,2008年1月—2008年12月经肱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次,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肱动脉组病人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危重病人经肱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疼痛感轻,行血气分析时应首选肱动脉。

关键词:危重病人,动脉采血,成功率,疼痛

参考文献

[1]邱春芳,林敏霞,胡友珍.两种静脉采血方法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2,19(1):54-55.

[2]卢娅莉,王玲,姚秀珍,等.老年人肱动脉十字交叉法穿刺采血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2(20):14-15.

[3]黄冬梅,钱永国,陈雪如,等.特殊情况下采集动脉血做血常规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204.

婴儿桡动脉采血两种方法比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我院需要桡动脉采血的患儿120例, 其中支气管肺炎110例 (91.7%) , 肠炎所致电解质紊乱10例 (8.3%) 。年龄2~5个月, 平均78天。120例按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42例, 女18例;对照组男38例, 女22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大体相似。

1.2 方法

两组穿刺点均选择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与第二腕横纹交叉点[1], 且选用的头皮针及2ml注射器均为同一厂家生产。施术者均为同一护理人员, 并均配有一名助手帮助其固定患儿上肢。观察组采用头皮针全方位连接2 m l注射器行桡动脉采血;对照组采用传统的2ml注射器直接采血。

2 结果

2.1 两种采血方法的穿刺情况

观察组穿刺成功4 9例 (8 1.7%) , 对照组38例 (63.3%)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 5 7, P<0.0 5) 。

2.2 两组穿刺处损伤情况

观察组有淤血4例 (6.7%) , 对照组19例 (31.7%) 。观察组淤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2.102, P<0.01) 。2.3两组血样质量情况观察组出现溶血、凝血、气泡4例 (6.7%) , 对照组15例 (25.0%) 。观察组血样的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7.5 6 6, P<0.0 1) 。

3 讨论

3.1 动脉采血的特点

桡动脉解剖位置表浅, 搏动点易触及, 定位准确, 不受摆放体位及病情的影响, 周围又无重要组织, 动静脉分开, 所以一般作为动脉血气采血的部位。血气结果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是否使用气管插管[2]等紧急抢救措施的指标, 快速而准确地采集动脉血十分重要, 不仅有助于及时作出病情判断, 同时也减轻了穿刺时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3.2 两种采血方法的比较

动脉采血常规使用2ml注射器, 与其相连的7号针头因针梗长, 针尖斜面大, 对穿刺局部组织造成切割性损伤大。因注射器、针头在同一条直线上, 操作者不易掌握进针角度, 血管易被穿破, 出现局部淤血现象, 导致采血失败[3]。同时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距离短, 穿刺时手感差且不灵活, 采血时易受注射器针梗的颜色、穿刺角度的影响, 不易看到注射器乳头内血液的颜色及血液与动脉一致搏动的现象。另外, 采用注射器针头直接穿刺, 针头与针筒连接处不紧密, 抽血时易抽空, 产生气泡, 出现溶血[4], 从而影响血样质量。采用头皮针行桡动脉穿刺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因头皮针与注射器之间有软管连接, 操作方便, 可灵活地调节进针角度, 连接的软管长而透明, 充分暴露在视线之中, 容易判断是否误采静脉血; (2) 抽血时易固定, 且针头短细, 对血管的损伤小, 不易引起局部淤血; (3) 头皮针与注射器之间连接更紧密, 抽血时不易抽空, 从而保证了血样的质量; (4) 儿科护士使用头皮针行血管穿刺的机会较多, 比直接采用注射器采血熟练度要高, 从而更大地保证了穿刺成功率。

本文资料显示, 采用头皮针行桡动脉采血与注射器直接采血比较, 采血成功率高, 血样质量好, 且局部组织损伤几率小的优点。广大同仁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刘成霞, 刘瑞霞, 张艳.幼儿桡动脉采血方法介绍[J].护理学杂志, 2007, 24 (9) :71.

[2]王金招, 王金玉.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控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2) :74-75.

[3]李晓甜.51/2号头皮针在疑难静脉采血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9 (22) :96.

动脉采血 篇7

1 穿刺定位方法

1.1 桡动脉穿刺定位方法

(1) 有些患儿在桡侧手腕处能直接看到颜色发青的桡动脉, 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20°角对准穿刺点进行穿刺, 由浅入深,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有无继续出血。 (2) 些患儿能摸到明显的搏动的桡动脉, 轻轻用左手食指侧边指甲在此处做一标记, 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20°角对准穿刺点进行穿刺, 由浅入深,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有无继续出血。 (3) 对于看不到血管走向和摸不到血管搏动的患儿, 操作者可采用十字定位法:自桡骨茎突处作一水平线, 再从其内侧, 即近桡侧外1/4处作一垂直平分线, 两线交叉成“十”字形[2]。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20°角对准穿刺点进行穿刺, 由浅入深,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针眼处有无继续出血。 (4) 桡动脉穿刺的优点:桡动脉位置表浅, 易触及, 容易定位, 穿刺时误伤概率小, 并发症少, 操作方法简易。

1.2 足背动脉穿刺定位方法

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在足背最高处, 内外踝连线中点, 用消毒后的食指和中指触摸到患儿足背动脉搏动处最强处后, 轻轻用左手食指侧边指甲在此处作一标记, 左手掌心握住患儿脚掌, 右手持采血针, 在标记处下方0.5~1cm处, 以15°~20°角循向心方向进针[2]。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针眼处有无继续出血。

1.3 颞浅动脉穿刺定位方法

患儿侧卧, 触摸颞动脉搏动部位, 颞动脉及其在颅侧面的分支, 均可作穿刺, 用剃毛刀剃去小儿颜浅区头发, 用手触摸动脉搏动点, 沿搏动点延伸近心端或远心端1或2cm处即为穿刺部位。当摸不到搏动时, 可用十字连线法:眉梢与耳轮前上端连一水平线, 在耳轮前上端内侧约1cm处作该线的垂线, 此线为颖浅动脉的走向, 即穿刺部位。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消毒皮肤, 左手绷紧消毒皮肤, 石手持头皮针 (5号或5号半) 以15°角刺入皮肤后平行进针, 回血顺利取所需血量[3]。拨出针头,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针眼处有无继续出血。

1.4 头皮动脉穿刺定位

动脉血管一般弯曲、不发青, 用食指触之有搏动感.选择搏动较强的动脉, 剃去局部头发,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 左手固定患儿头面部, 右手持针在血管上方向心方向以20°角刺入皮肤, 再轻沿血管运行, 见有动脉血后抽血, 然后拔针[4]。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针眼处有无继续出血。

1.5 股动脉穿刺定位

患者平卧, 术侧大腿外展和旋外位, 自腹股沟中点至收肌结节连线的上2/3为股动脉的体表投影。操作者可于腹股沟韧带 (髂前上棘与趾骨结节体表连线位置) 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5]。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90°角对准穿刺点进行穿刺, 由浅入深,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按压针眼处5min, 并观察有无继续出血。

2 对比

通过对比以上五种新生儿动脉采血法穿刺方法可见:桡动脉易于穿刺, 人员少时可一个人操作。并且可反复穿刺。发生皮下血肿时易于消退, 相对安全。足背动脉位置表浅, 易于固定, 活动度差, 操作简易, 穿刺失败也不易形成血肿, 同时止血容易, 但成功率相对桡动脉低。颞浅动脉位置表浅、固定, 管径粗大。陆青梅报道过, 颞浅动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头皮动脉穿刺成功率相对较高, 但发生皮下血肿时易引起医疗纠纷。由于股动脉口径小, 暴露段短, 且滑动度大、不易固定, 临近会阴部, 易被排泄物污染, 压迫不及时易出现巨大血肿及其他压迫症状, 不易穿刺。故护理人员在给新生儿采血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 选取合适的采血法,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患儿痛苦和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林少群, 周雪霞, 徐秀凤.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9 (9) :12-13.

[2]金利萍, 戈道永, 许茂莲.足背动脉采血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172.

[3]王爱英, 沈会芹, 王荣予, 等.颞浅动脉穿刺定位方法探讨[J].新生儿科杂志, 1993, 8 (3) :25.

[4]黄群, 廖红珍, 马小娟, 等.头皮动脉与股静脉采血方法的比较[J].广西医学, 2008, 30 (9) :1447.

动脉采血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5月NICU共收治200例需要采集动脉血气标本的新生儿。其中男96例, 女104例;足月儿146例, 早产儿54例。按住院 (采血) 时间先后分成2组, 前100例为对照组, 采用股动脉直刺采血法;后100例采用示指定位桡动脉穿刺采血法为观察组。对照组:男52例, 女48例;足月儿71例, 早产儿29例, 体重1 830~4 900g, 年龄为出生30min~24d。观察组:男44例, 女56例;足月儿75例, 早产儿25例, 体重1 560~4 780g, 年龄为出生10min~21d。所有患儿均无血液系统疾病及血管疾病。两组患儿性别、日龄、体重、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血方法。

两组患儿均由在NICU室工作3年以上的护理骨干进行采血。 (1) 对照组100例, 采用股动脉直刺采血法:协助患儿取仰卧位, 双腿分开呈蛙状, 暴露并垫高穿刺侧腹股沟区, 尿布遮挡好会阴部,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触及股动脉搏动, 在搏动最明显处做好标记。助手在穿刺另一侧固定患儿躯干及下肢, 穿刺者左手固定压迫采血侧下肢防止活动, 右手持一次性5ml注射器在标记处垂直刺入, 然后逐渐向上提针, 边提针边抽吸, 见有回血时停止提针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拔针后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10min止血。 (2) 观察组100例, 采用示指定位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法[1]:患儿取任意体位, 采血侧上肢外展露出前臂, 将患儿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 选择示指外侧缘 (靠近拇指侧) 与第二腕横纹连线交叉点为穿刺点, 穿刺者左手握住患儿手部, 将腕关节背伸45°暴露掌腕部, 掌心向上并固定不动, 右手持5号头皮针 (接一次性5ml注射器) 以15°~30°角刺入皮肤后由浅入深缓慢平稳进针, 见回血后抽取所需血标本。拔针后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10min止血。

1.2.2 评价指标及标准。

(1) 标本合格率:血量足够, 无凝集。 (2) 穿刺成功率:穿刺1次无退针, 或有退针但不超过2 次, 取得合格血标本为成功, 反之为穿刺失败。 (3) 并发症发生情况:穿刺时有无皮下血肿和淤斑。 (4) 穿刺时间:从开始穿刺准备到完成穿刺后按压止血所需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运用均数t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穿刺情况对比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3.82, P<0.05) 。对照组局部发生血肿/淤斑的比例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3/8.97, P<0.05) 。两组的标本合格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21, P>0.05) 。

2.2 两组患儿采血时间比较

见表2。由表2可见, 观察组的穿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7, P<0.01) 。

注:t=2.27, P<0.01。

3讨论

3.1 股动脉采血的缺点

长期以来临床上为新生儿采集血气标本多以股动脉为主。新生儿股动脉位置深, 滑动度大, 与相应的神经血管伴行, 如果穿刺针误入静脉或者过深时, 会造成动静脉瘘, 穿刺过深可引起髋关节损伤。如误入股静脉可造成结果的偏差。股动脉穿刺时需要把穿刺部位充分暴露, 不利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保暖。新生儿腹股沟处皱褶较多, 常有胎脂聚集, 易滑、潮湿, 在此处穿刺容易引起细菌繁殖。股动脉位置较深, 患儿哭闹时不容易摸到动脉搏动, 对初学者不易掌握。直刺抽吸时进针深浅不易掌握, 刺入过深容易损伤血管神经, 过浅或无回血需要调整进针角度时, 容易造成皮下血肿和淤斑。有时抽吸过快可使针头拔出导致采血失败, 反复穿刺易造成局部血肿。股动脉血流量大、压力高, 压迫止血需时较长, 由于这个部位活动度较大, 拔针后婴幼儿的哭闹、过度活动可能造成按压不当, 容易形成血肿。对于肥胖及水肿患儿, 更加难掌握穿刺时进针的深度, 也降低了成功率。拔针后需增强按压的力度及延长时间, 方能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

3.2 桡动脉采血的优点

桡动脉穿刺具有不受体位限制、易暴露、位置固定、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 因此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 近年已在许多新生儿科普及。桡动脉位置表浅, 没有大的血管神经与之毗邻, 采血仅需暴露腕部, 室温要求相对较低。由于位置表浅容易固定, 1人即可完成操作, 不同程度上节省了护理人力。用头皮针穿刺类似于手背周围小静脉注射法, 沿着桡动脉走向由浅入深进针时, 见血后即回抽, 针头不易滑出血管;同时针头小, 对血管和组织损伤较小, 针眼渗血少, 很少引起皮下血肿和淤斑。由表2可以看出, 经桡动脉采血的时间短于经股动脉, 能减少患儿的痛苦, 减轻患儿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 有利于医护患关系的和谐。示指定位法快速、准确, 不需触摸血管搏动, 患儿躁动及哭闹均不影响操作, 大大提高了采血成功率, 且操作过程中能很好地保护动脉, 尤其在休克、重度脱水、微循环差等情况下, 示指定位法桡动脉采血的优势更明显。压迫止血2min后, 即以胶布棉球粘贴, 可起到止血作用, 不影响小儿活动, 也不用专人在旁按压止血, 节省人力。即使是肥胖及水肿患儿, 因为位置固定, 同样方法采血, 亦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更加优于股动脉采血。

通过对200例新生儿进行两种动脉采血方法的对比研究, 笔者认为用头皮针采用示指定位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法具有简便、快捷、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 特别是在肥胖、水肿等特殊情况下的采血更具优越性,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股动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两种采血方法的优劣。方法:将200例NICU收治的新生儿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的股动脉直刺采血法, 观察组100例采用示指定位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法。结果:观察组采血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局部并发症较对照组低, 且更省时、方便。结论:采用示指定位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法快捷简便, 成功率高, 能减少患儿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

参考文献

动脉采血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 313例需动脉采血的患者, 男176例, 女137例;年龄21~91岁, 平均60.8岁;313例患者共采集血气分析标本350例次, 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下, 随机使用3种方法采集血气标本。其中股动脉采血120例次;桡动脉采血114例次;足背动脉采血116例次。上述操作均由在肺病专科护士进行。

1.2 穿刺方法

1.2.1 股动脉

病患仰卧位, 采血侧大腿略外展, 股三角充分暴露, 病患局部皮肤消毒, 操作者左手中指、食指消毒后, 以此二指触摸股动脉, 于波动最强处旋转、固定该段股动脉, 与二指之间进针穿刺, 穿刺针与皮肤呈90°, 回血0.5~1mL的血量后迅速拔针, 护士按压局部约10~15min, 直至不出血为止, 切记勿揉。如有气泡可将针尖垂直向上插入无菌棉签内, 排尽针筒内的小气泡[2], 迅速将针尖斜面全部刺入橡皮塞, 以隔绝空气, 将注射器置双手掌心捻转使血与肝素混匀抗凝, 即刻送检。

1.2.2 桡动脉

桡动脉在前臂下部, 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与桡静脉伴行, 位置表浅, 仅覆盖深筋膜和皮肤, 在体表易触及搏动。采用时病患腕部伸直并垫高, 掌心朝上, 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中指、食指消毒处理, 于桡骨茎突近侧约1cm处触到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 在操作者左手食指边的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进针[3], 角度以30~45°为宜, 回血时固定好穿刺针位置, 采血0.5~1mL后按压局部约2~5min, 切记勿揉, 迅速将针尖斜面全部刺入橡皮塞, 以隔绝空气, 将注射器置双手掌心捻转使血与肝素混匀抗凝, 即刻送检。

1.2.3 足背动脉

足背动脉为胫前动脉的延续, 经过足背内外踝中点, 向下行经拇短伸肌内侧及其深面。穿刺取点在内、外踝背侧连线上。拇长伸肌腱与二趾长伸肌腱之间 (位于足背中部大脚趾和第2脚趾之间) 。足背动脉采血时, 病患两腿平放、伸直, 采血侧足背充分暴露, 局部皮肤消毒处理, 于内外踝连线的中点处触及足背动脉进行穿刺, 见鲜红色血液时固定穿刺针位置, 并回抽注射器, 按量抽取所需动脉血, 拔针后局部按压按压约5min即可[4], 切记勿揉, 迅速将针尖斜面全部刺入橡皮塞, 以隔绝空气, 将注射器置双手掌心捻转使血与肝素混匀抗凝, 即刻送检。

1.3 设计专用调查表格

调查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每次操作时对操作是否一次性成功、操作时间、是否发生误穿、穿刺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等,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在穿刺后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方法

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 由两人分别独立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录入后进行二次检验, 再由另外一人进行修改, 直至两个数据库完全一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Bonfferoni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 (M±Q) 表示, 做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资料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三种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0) , 其中足背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最高 (96.67%) , 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 (92.11%) , 股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在三组中最低 (84.5%) 。见表1。

注:χ2=11.0403, P=0.0040

2.2 误穿静脉的发生率

在误穿静脉的发生率方面, 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 , 其中足背动脉采血组误穿率最低 (0.00%) , 穿刺120例次, 未发生误穿。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 (11.40%) , 股动脉采血组误穿率在三组中最高 (18.10%) , 详见表2。

2.3 操作时间

表3比较了三组在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 三组相互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三组中足背动脉采血组所需时间最短, 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股动脉采血组。

注:χ2=22.5905, P=0.0000

注:F=35.1197, P=0.0000

2.4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表4显示了三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足背动脉采血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其余两组。

注:χ2=13.2986, P=0.0323

4 讨论

4.1 上述三种不同方法动脉采血对比来看, 误穿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股动脉采血 (8.

9%) 、桡动脉采血 (8.1%) 、足背动脉采血 (0%) , 这与通常所认为的股动脉、桡动脉容易穿刺, 而足背动脉较难穿刺是不一致的。只要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熟练、工作认真细致, 笔者认为足背动脉穿刺法抽取动脉血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误穿率也很低, 操作熟练、细致, 还可减少患者疼痛。

4.2 三种不同穿刺取动脉血方法对病患的不良影响

(1) 股动脉穿刺多因穿刺部位深在, 而有出血时不容易及时观察到, 可导致局部血肿形成, 个别病患还因长期反复穿刺而造成血管内壁瘢痕增生改变, 导致血流通过不畅, 影响下肢血液循[6,7]。 (2) 桡动脉穿刺动脉取血与股动脉穿刺动脉取血相比, 前者虽位置表浅, 有利于压迫止血, 但穿刺血管常较细, 且易于滑动, 这使得穿刺成功率难以得到最终保障, 若重复穿刺, 也易造成瘢痕增生、局部血肿形成等不良后果。 (3) 足背动脉穿刺动脉取血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穿刺成功率较高, 误穿率较低, 瘢痕增生、局部血肿形成机会少, 不良影响较少。

5 体会

综上所述, 足背动脉穿刺采血较之其他两种方法相比, 具有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 不良影响较小等优点。足背动脉较表浅, 利于按压, 按压时间较短;足背动脉不易滑动, 保证了穿刺陈功率, 减少了重复穿刺机会;足背动脉属于动脉末梢部位, 加之穿刺后瘢痕增生、局部血肿形成机会较少, 故对血液循环影响不大。因此, 笔者认为足背动脉采血发值得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加以提倡, 同时也要兼顾其他两种方法,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合理应用、选择。

摘要: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动脉采血方法 (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 在肺病科临床应用中的差异, 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方法。方法 住院患者随机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血三种不同的动脉采血法, 本组350例次肺病科病例采血, 比较三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误穿率、穿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 足背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最高 (96.67%) , 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 (92.11%) , 股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在三组中最低 (84.5%) ;在误穿静脉的发生率方面, 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 , 其中足背动脉采血组误穿率最低 (0.00%) , 穿刺120例次, 未发生误穿。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 (11.40%) , 股动脉采血组误穿率在三组中最高 (18.10%) ;比较了三组在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 三组相互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三组中足背动脉采血组所需时间最短, 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股动脉采血组;三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足背动脉采血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其余两组。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比股动脉、桡动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穿刺时间短、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明显小。讨论三种不同动脉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足背动脉采血发成功率高, 操作时间短, 误穿率低, 可以减轻患者痛苦, 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 减少工作强度。

关键词:不同动脉采血法,血气分析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

[2]胡力鸽.血气分析采血巧用棉签去气泡[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24) :48

[3]贺淑敏, 于玲.血气分析的采血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6) :953.

[4]李淑迦, 王建荣, 李家育, 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54.

[5]窦静.血气分析动脉穿刺采血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20) :3179.

[6]张华.足背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0) :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桡动脉采血 下一篇:足跟采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