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黏膜病变, 以溃疡糜烂为主,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定名为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1]。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 粪便夹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 病程缠绵, 常反复发作, 属祖国医学中的“泄泻”、“肠风”、“久痢”之范畴。由于病因未明,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自2001年至2005年采用自拟平溃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获得较好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58例为我院住院病人, 均根据1993年太原市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 男13例, 女17例, 年龄17~67岁, 平均35.8岁;腹泻22例, 黏液脓血便16例, 腹痛22例, 里急后重14例。病程平均5.9年。对照组28例, 男13例, 女15例, 年龄18~65岁, 平均36.5岁;腹泻21例, 黏液脓血便14例, 腹痛22例, 里急后重15例。病程平均6.1年。2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自拟平溃汤加减, 药物组成:白及、乌梅、仙鹤草、苦参各25g, 茯苓、诃子肉、地榆炭各20g, 赤石脂、甘草各15g, 白术30g。加减法:湿热重者加黄柏10g;胀甚者加川厚朴20g;腹痛明显加白芍10g、元胡8g、木香6g;肠鸣加防风10g;久泻加五倍子20g。每日1剂, 加水800m L, 煎至150m L, 待药液温度至37~40℃时, 使病人采取左侧屈膝臀高位用肛管和注射器, 保留灌肠, 灌肠后变换体位, 以使药液与肠粘膜充分接触, 每晚1次, 治疗前排便或清洁灌肠。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片, 每次1g, 每天4次。2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药物, 以15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 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均无改善[2]。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所有数据运算均在计算机SPSS 10.0统计软件包上进行,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23例 (76.67%) , 有效6例 (20%) , 无效1例 (3.33%) 对照组完全缓解13例 (46.43%) , 有效10例 (35.71%) , 无效5例 (17.86) ,
2 组分别进行样本均数比较的χ2检验, 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主要包括感染、免疫、遗传及精神心理等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 使之免疫反应亢进, 进而引起的肠道粘膜的炎症性反应, 产生粘液脓血便、腹痛等一系列症状[3]。本病的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为柳氮磺吡啶片, 但该药长期应用有较严重的如恶心、呕吐、胃痛等胃肠反应, 少数病人甚至可出现白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并发症。这些因素使部分病人难以坚持按时服药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有时还可使病情反复, 甚至加重病情。本对照组就有3例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由于本病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 可使药物直达病所, 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使溃疡面得到保护, 促进消炎、消肿, 又可避免对胃刺激, 以及胃酸对药物的影响, 从而促进溃疡面愈合。自拟平溃汤以清热燥湿, 收敛止血, 健脾止泻, 愈疡生肌之法保留灌肠, 起到较好疗效, 其中乌梅酸收, 益精开胃, 为治痢要药, 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对肠道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诃子肉收涩止泻, 与乌梅合用起到止血止痢之效;白及入脾胃经, 收敛止血, 祛腐生肌, 因含胶质, 善消肿, 布于黏膜面, 可保护黏膜, 并促进黏膜再生, 有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使湿得化;仙鹤草有强的止血功能且止血不留瘀;地榆归大肠经, 凉血解毒, 可止脓血;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组成药味简单, 药源充足, 疗效好, 操作简便, 无副作用。灌肠时间以早晚为佳, 也可自行掌握, 其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越长, 效果越好。
摘要:目的 观察清热燥湿, 愈疡生肌类中药配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58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平溃汤 (药物组成:白及、白术、茯苓、乌梅、仙鹤草、苦参、赤石脂、诃子肉、地榆、甘草) 加减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 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平溃汤灌肠对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其文.中药内外合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J].实用消化内科杂志, 1973:12~3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4) :236~239.
[3] 邓长生.炎症性肠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31.
相关文章:
消化性溃疡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探讨02-11
溃疡性结肠炎50例内镜分析及治疗02-11
出血性溃疡性结肠炎02-11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02-11
中药灌肠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02-11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02-11